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2-06-10 11:21:03

序论:在您撰写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第1篇

关键词:竞争与合作;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58-01

竞争与合作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两大基础,也是个人成长与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为了使学生将来有更大的发展,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一、体育教学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与合作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的主要形式。竞争通常是一种激励自我提高的动机形式,如个人为了获取优异成绩与他人展开竞争,一个团体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与其他团体展开竞争,通过竞争能够锻炼人的综合素质;合作,则是一种集体齐心协作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以期达到某个共同的目标。这种合作是为了使这个集体能更好地与其他集体展开竞争或为达到一个共同目标而相互交流。由于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竞争的行为,或是交替引起合作与竞争。如同一小组的成员在为了一个共同目的,或为了能显示个人之间差别的小组目标而努力时,相互之间可能会发生竞争;几个小组在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目标时,也可能会彼此发生竞争,而小组内成员之间则可能出现高度的合作。因此体育教学中竞争与合作两者相互包含,都意味着在同一团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

二、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体育活动是以自身为对象进行改造自身的实践活动。这种对人的改造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意义的生命运动,而且还包括人生态度和思想意识的内容。体育的竞赛性使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体验胜利与失败的情感,激发学生树立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进取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类型的竞赛活动,在赛前做好动员鼓动工作,使学生树立敢拼的决心和信心,赛后进行认真讲评,使胜者不骄败者不馁。如在对体育课成绩的考核中也要建立激励机制,使成绩好的学生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成绩差的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从而努力学习,争取进步。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适时合理运用各种竞赛法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竞争性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激发个人动机,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远大理想,形成健全的个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抗衡中,可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实际估价,从而增强自信心。只有竞争才能激发动力、增强活力,竞争还可以使集体的生活变得更富有生机,避免和减轻学生对上课的单调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当然,竞争运用不当,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会引起过度紧张和焦虑,产生敌对、报复、虚伪、嫉妒等消极心理。

三、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活动多数是以集体形式出现,人和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横向联系。民主与合作的关系,很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若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具体开展这类教育,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长跑练习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比赛,规定按照个人到达终点的次序得分,以同组成员得分之和计算团体成绩。这样每个同学都会很注意自己的成绩,力争为集体争光。促使学生加强团结协同配合、互相支持和鼓励,既培养了参与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又增强了集体观念。更因体育教学的多数内容具有群众性、协同性和交往性,只要进行精心设计组织实施,就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比培养竞争意识更重要.体育活动是最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合作性活动,也是培养团队精神最自然也是最简便方式,我们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团队协作基础上的竞争力。学会与他人合作是基本能力,而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和短处则是有效合作的基本前提,当然,合作性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这涉及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能力。近年来,由于许多团体赛的出现,在这类团队组合性的活动中,暴露了我国学生及运动员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和分工协作方面的缺陷,首先是不知道怎么合作,以各自的优势进行互补性合作,其次是不清楚自己的优势,更不知道别人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无法实现互补性合作。致使合作小组的成绩低于个人水平之和,而有效的合作应是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合作小组的成绩高于单一个体的个人水平,甚至在有些体育竞赛中,运动员常常表现出有了成绩归自己,出了差错怨同伴的现象,使相互合作变成了相互埋怨、相互争斗。

四、提高合作中的竞争,避免竞争中的消极影响

1、体育教学中要注重教育、加强引导

为了提高合作中的竞争,避免竞争中的消极影响,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要引导学生从广义上理解竞争,不要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展开组与组如何合作又如何竞争的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胸怀大度的良好性格。如接力赛,不仅要求每个队员速度快,还要求默契配合。哪个组配合得好,哪个组就可能获胜,甚至可能出现跑速慢的组也会超过跑速快的组。

第2篇

关键词:政府;非政府组织;关系

中图分类号:D62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1(c)-0128-01

当前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加强对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研究对于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深化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推动公共管理社会化进程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相互作用:非政府组织又称为第三部门,是相对于第一部门政府和第二部门企业而言的。这三大部门相互独立,现实中又彼此协作,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就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而言,两者相辅相成,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的内容:从非政府组织的角度,首先,“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使得非政府组织的存在成为必要,其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逐步还权于社会,为非政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三,政府通过立法等程序赋予非政府组织合法地位,培育和保障其发展。其四政府还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等的支持和政策上的优惠。对于政府而言,非政府组织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非政府组织在政府与社会之间架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其次非政府组织可以接管政府的一些社会管理职能。再次,一系列非政府组织组织的出现,会形成各种集团利益可以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最后,非政府组织还以其创新能力、迅速应变能力及实验能力在社会政策的制定方面扮演着开辟新天地的角色,为政府创造了可供参考的新做法。

二、多元与合作主义是构筑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的理论基础:竞争是相对垄断而言的。面对日益复杂的公共事务和丰富多样的社会需要,政府作为唯一的治理主体显然难以适应,公共权力资源的配置应适当向非政府组织转移。政府应该从那些管不了也管不好的领域退出,从而管那些应该由政府管且只有政府才能管好的事情。合作是相对冲突而言的。在政府权威和社会自治团体分享治理过程中的公共权力时,必须重视相互之间的合作。政府权威与社会自治的合作应该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是互动性合作。政府的治理需要通过社会参与加以改善,社会参与治理需要政府的引导。这种互动又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是制度性合作。竞争――合作主义作为制度安排的价值取向是建立在一系列条件基础上的。其基本条件,一是社会组织的自主性和自治性的培育,二是政府治理方式的改善,三是扩大民主参与和健全法治体系。尤其是非政府组织的自主性和自治性,构成了这种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必要条件,因此,对政府来说,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有意识地培养非政府组织的自主性、自治性就显得更加重要。良性的竞争合作关系的初步形成是中国政府治理模式转变的关键,同时也是政府廉洁、高效、活力的必要条件。

三、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关系的路径选择:非政府组织能否成为政府的合作“伙伴”,首先取决于政府能否改变自己的角色,政府能否为非政府组织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法律环境。政府应对其他社会行为主体的管制和控制色彩逐步减少,而规划、引导、协调、交换、服务以及必要的扶持功能应逐渐增强;政府在敞开公共事务治理边界之后应注意培育良好的合作氛围和合作文化,以此激发更多非政府组织介入公共行政的热情。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还应继续担负起仲裁职责,从宏观层面规约公共事务领域中的多元治理格局,使政府、私人企业和非政府组织能够在法律与制度框架内本着互利合作、诚实守信的态度展开合作。应该说,政府在公共事务治理领域中的角色转换是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展开合作的现实保障。但也要看到,我国非政府组织功能和价值的有效发挥还受制于非政府组织自治能力、行动水平和社会公信力的提升,从组织建设的角度讲,后者甚至成为公共合作行政模式能否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现阶段,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合作行政必须首先从提高自身治理水平和行动能力上入手,逐步参与公共行政,通过自身能力的提高,逐渐成为政府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第一,提高自身的治理水平和社会公信力。非政府组织应该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提升治理公共事务的能力,建立良好的社会公信力。规范的内部治理机制是非政府组织获得公信力和维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障,非政府组织要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成员素质,加强成员的公民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培养,增强成员对国家政策过程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了解,完善自身的激励监督机制、自律机制、财务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第二,寻找服务空间,明确服务目标。现代社会,政府的政策取向受制于民主体制下大多数民众利益的制约,非政府组织可以关注被民主所忽视的“少数人”,尤其是处于边缘状态群体的利益,填补政府与企业都力所不及的或者都不适合的那些领域,与政府标准化、统一化的服务形成互补,与政府只有在公共合作行政中明确自己的组织定位,才能进一步谋取与政府深度合作的资本。第三,建立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交流机制,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非政府组织通过国际合作和民间交流,吸收国外在公共行政领域的改革举措、管理手段和交流机制等方面的有益经验,为政府行政出谋划策,推动公共合作行政的向前发展。第四,充当利益表达的角色,成为公民利益表达的渠道和方式之一,降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回应成本。

在公共事务处理过程中,这种由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治理的格局,将构建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为公共事务提供广阔的空间。政府有选择地退却,非政府组织有选择地进入,二者只有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依赖,开展多种契约性、制度性的联合,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作用,提供更为高效和更具质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才能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的善治境界,也才能保持并推进人类的文明进程。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2]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第3篇

关键词:对外经济合作; 经济增长; 协整关系

1 对外经济合作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IMF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的历年数据,对中国1982-2005年的对外经济合作(FEC)和经济增长(GDP)等时间序列进行经济计量实证分析,检验对外经济合作和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单位根检验。对GDP和对外经济合作完成额(FEC)数列进行平稳性的ADF检验,结果见下表:

说明:(1)D(*)表示对变量的一阶差分;(2)检验类型括号中的C表示检验平稳性时估计方程中的常数项,0表示不含常数项;T表示时间趋势项,0表示不含时间趋势项;最后一项表示自回归滞后的长度。

由表2可知,GDP和FEC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没有通过平稳性检验,即他们都是非平稳序列;他们的一阶差分在5%的显著水平下也没有通过平稳性检验;而二阶差分在1%的显著水平下都通过平稳性检验,说明这些变量具有二阶单整性Ⅰ(2)。

(2)协整检验。根据协整理论,如果一组非平稳时间序列存在一个平稳的线性组合,即该组合不具有随机趋势,那么这组序列就是协整的,从长期看这些序列具有均衡关系。协整检验从检验的对象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如Johansen协整检验。另一种是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如CRDW检验,DF检验和ADF检验等。本文将采用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协整检验方法。

首先建立如下回归方程:

GDPt=β0+β1FECt+ut

估计后得到:

GDPt=25.2287+78.1356FECt+ut

R2=0.9893 D.W.=1.228

第二步,对上式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其结果如下:

检验结果显示,u^t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因此可以确定u^t为平稳序列,

即u^t∽Ⅰ(0)。上述结果表明:GDP和FEC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3)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过程,本质上是用回归分析工具处理一个经济变量对其他经济变量的依存性问题,但并不能有效说明该经济变量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就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单向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

经上述检验可知,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两种格兰杰因果关系:(1)FEC的变化是GDP变动的原因;(2)GDP的变化是FEC变动的原因。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来看,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一方面,对外经济合作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增长又会推动对外经济合作。

为了使我国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必须从以下方面推动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

(1)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主要分布在亚洲,同时近年来,中国和非洲之间的联系逐步加强,非洲已经成为了中国对外经济合作联系最为紧密的第二大洲。要想促进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开拓国外新市场,在发展亚洲、非洲和欧洲对外经济合作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拉丁美洲、北美洲和大洋州的经济合作。

(2)在国际工程承包方面,资金短缺,规模小,市场范围窄、管理水平低仍然是困扰中国公司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对于中国公司而言,要扩大对外承包工程的规模和提高层次,减少过度分散带来的不利影响。一方面,要求中小企业间实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政府应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大型承包企业兼并中小企业,鼓励中小承包企业相互合并、联合与资产置换。与此同时,中国公司也应该正视现实,拓宽融资渠道,改善管理水平,更广泛地开拓国际市场,使自己在竞争中求得发展。

(3)在劳务合作方面,应该在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我国劳务输出的层次,扩大国际市场分额,提高人员素质。要不断扩大我国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队伍,因此,企业除了要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外,也应该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战略规划,制定出具体的目标、计划和实施措施。

(4)要逐步重视对外投资和对外经济援助。我国统计年鉴的对外经济合作中,只包括了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三项,随着对外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对外投资与对外经济援助也要引起高度地重视。

(5)企业之间强强联合,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经济合作。

参考文献

[1]张国清.对外经济合作在贸易结构调整中的作用[J].国际经济合作,2004,(9).

[2]李军.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新发展[J]. 外交学院学报,2003,(2).

[3]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第4篇

Abstract: Facing the complex environment and the fast changing market, enterprise network alliance becomes an important means of improving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but it has a higher instability. From the angle of enterprises, the interest of network alliance forming i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the thesis, and the source of instability is found, at last we can point that the balance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within the alliance can make alliance dynamic stability. So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can play the key role of realizing function of network alliance, and also is the bottleneck problem about network alliance theory research. This thesis explains how to maintain the balance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from four angles: cost, resources, communication dialogue and the evolution of microstructure. Finally, the goals of network alliance are achieved.

关键词: 网络联盟;竞合均衡;协调

Key words: network alliance;the balance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coordin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111-02

0引言

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发现实现战略目标需要的资源与能力与企业自有的资源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也正是这个差距从客观上迫使企业走上网络联盟的道路。然而,在实践中由于联盟企业常常从自身利益出发,使得联盟内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存在冲突,导致联盟运行极不稳定。

1企业网络联盟性质与特征

企业网络联盟是由两个以上独立的实体企业,在面对市场机遇时,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基于协议或信任而配置各自不同核心能力或优势资源所形成的临时的动态的经济关系。它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创新的组织形态。网络联盟把市场交易内部化,形成有组织的市场,体现市场特征。但与纯市场的交易模式又有区别,是在正常的市场交易关系中引进企业组织内在的行政治理机制,在网络交易中实现内部治理功能,具有企业特征,但又不同于具有明确的层级结构和组织边界的企业。交易成本理论指出,完全的市场交易将带来高昂的市场交易成本,完全的企业治理又导致行政管理费用的增长。企业网络联盟正是为了弥补因市场交易导致的协调成本增加,而引进组织的行政管理协调方式;为了弥补企业组织失效及管理费用的增加,而引进了市场价格与退出机制,最终实现组织协调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1]。

2基于共同利益基础的企业网络联盟竞合关系形成与变化

企业建立网络联盟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利用网络联盟整合资源的能力,来完成那些仅靠自身力量无法达到的目标,从而获得更多的潜在利润,但是要实现这个根本目标必须处理好联盟企业间的竞合关系。

2.1 单个企业的有限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与一致在企业网络联盟中,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之间既存在一致又存在冲突,当个体与集体利益一致时,单个联盟企业往往表现非常好的合作性,但在实践中两者常常发生冲突,而两者矛盾的根源还在于个体利益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也加大了联盟的运行成本。为了尽可能地缓解这种冲突,只有使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高度相关并且相互依赖,而这种关系的实现只能在联盟成员之间的竞合关系动态与多态变化的比较中形成。

2.2 企业网络联盟中竞合关系的动态性与多态性企业网络联盟形成、发展和结束是随着市场机会的变化而变化,当市场机会消失了,即使联盟内某个企业对联盟现状非常满意,但联盟内的其他企业可能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互动,使得联盟企业之间已有竞合关系发生改变,可见联盟企业之间是一种多态、动态的竞合关系。

竞合关系的多态性首先表现在竞争与合作的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上。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可以同时存在于联盟企业之间;也可以在联盟的某些领域合作,另一些领域竞争。其次,这种竞合体现在动机和行动两方面,联盟的形成无论是基于合作动机,还是竞争动机,最后都必须通过行为来体现。即便是那些在行动上已经形成合作,也不能说明企业之间没有竞争的动机和行动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具有市场容量限制的某些方面,竞争更是不可避免。可见竞争和合作之间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

竞合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动态性,即“变”。当企业面对激烈竞争时,参与合作的动机胜过竞争的动机,但当合作进入后期,企业的竞争动机往往会增强,这也是众多联盟在后期解体而没能走向更高层次合作的原因。另外随着联盟的实施,联盟企业原有的相对优势,可能会变得不重要[2]。所以联盟企业之间没有永远的竞争、也没有永远的合作,合作与竞争的紧密程度也随着不同时间以及合作项目的进程情况不断变化,达到不同的竞合平衡点。

2.3 稳定企业网络联盟关系在于竞争与合作的均衡竞争与合作不断变化的结合程度成为维持联盟稳定及保持联盟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单纯强调合作或竞争都是不现实的,大多数观点认为合作是企业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联盟形成与发展更强调合作而否认竞争。事实上合作是总体趋势,但竞争也非常必要,只有两者并存,使企业既可以通过合作减少竞争费用,避免资源浪费,又通过竞争防止联盟成员的竞争能力衰退。此外要协调好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利益要求,需要均衡竞争与合作关系,使企业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从平衡状态到临时不平衡状态,再到新的平衡状态,然后又出现新的不平衡,再调整到新的平衡的动态循环之中,使得联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3]。

3实现企业网络联盟中竞争与合作均衡的协调

要实现动态联盟的稳定运行及目标关键是保持合作伙伴间的依赖强度,协调好合作伙伴间竞合关系使之均衡。那么如何实现竞争与合作的均衡,本文将基于以下四点来阐述。

3.1 交易成本与组织管理成本的比较企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对价格机制的取代,在企业内部通过某种权力来配置资源,实现市场交易成本的降低,但同时却要支付较高的组织管理成本;而利用市场机制组织生产虽然可以节约组织管理成本,但交易费用却较高;企业网络联盟作为一种处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有机结合组织协调机制与市场机制,比市场节约交易成本,比企业节约组织管理成本。科斯认为,各种企业组织形式的存在是对市场交易费用的节约,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其边界最终取决于市场交易边际成本和组织管理边际成本之间的比较[4]。可见网络联盟的最优运行状态取决于组织管理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那一点,当交易成本大于组织成本时,联盟企业通过紧密合作,以科层代替市场,实现交易内部化。反之当联盟内部组织成本大于市场交易成本时,联盟企业之间通过竞争发挥市场机制,将交易外部化。可见交易成本与组织成本的比较决定着联盟企业间竞合的状态。

3.2 联盟中企业组织的演变状态传统企业的组织形式往往是 “大而全”或“小而全”,组织中的各个要素不易改变,组织表现出刚性特征,组织的边界呈现出确定性和稳定性。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对新的社会环境表现出不适应性,不能根据市场机遇的变动迅速作出调整。企业为了保持和发展自身的竞争力,将组织内部一些非核心业务或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剥离到外部市场,企业内部只保留核心能力。同时根据需要与供应商、经销商甚至竞争对手建立网络联盟关系,并且出于自身战略考虑,不断地变换合作对象和方式,形成不同的联盟。为了能够及时抓住市场机会,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必须是易于重构,易于调配的,实行团队式工作方式。企业根据顾客的定制要求把具有不同专业特长的员工组成特定的团队,使得团队内员工可以就自己的专业特长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制定完成任务的最佳方案。当任务完成以后,团队人员根据新订单的要求,又被安排到新的团队中,整个企业由若干个平等地位的任务团队组成。这种团队工作方式实现企业组织结构动态的、敏捷的、柔性的特点,使企业能根据目标和环境的变化随时进行内部重组,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5]。

3.3 参与企业与网络联盟之间的依赖性联盟企业能力的发挥需要依赖网络联盟这个平台,而网络联盟作用的实现,又必须依赖各联盟企业的特殊资源与能力,可见两者是相互依赖的。相互依赖性越大,彼此越是离不开,联盟越能稳定进行下去。一方面,联盟企业对联盟的依赖程度是由自身能力决定的,自身能力小的企业希望从联盟中获得资源,对联盟的依赖程度会比较大,联盟组织的稳定性就高,反之,企业对联盟的离心力就大,联盟的稳定性就小。另一方面,联盟要想发挥整体竞争优势,必须整合各企业特有的能力。由于企业本身的资源和能力大小不同,使得联盟对企业依赖性也有区别。企业能力越大,联盟对其依赖性越强,企业对联盟的影响也越大。反之,企业能力越小,联盟对其依赖性越小,企业对联盟的影响也越小。而那些对联盟影响大的企业往往希望通过掌握联盟的控制权来获得更多利益,但由于联盟的总体利益有限,一个企业收益的增加就意味着其它企业利益的减小,于是因能力大小而在利益分成和控制权分配中产生了矛盾。而要解决好这些矛盾,就需要建立一个联合决策机制来共同制定联盟中合作方式、利润分享方式、激励方式等问题的解决措施,从而协调好各个联盟企业之间的关系。

3.4 联盟中企业相互信任与对话的程度在联盟运行中,生产跨越多个企业的边界,各企业需要按时按量完成既定任务,因此涉及到如何协调好多个企业间信息共享与交流等问题。成员企业作为有独立决策权的实体企业,他们之间是平等的,行政命令不再适用。又由于在联盟运行中外部情况的不断变化,使得联盟协议不可能考虑到现实中发生的一切情况,并且会带来高额的治理成本。管理大师巴纳德认为组织有三个基本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有效的沟通[6]。而网络联盟中伙伴间均认可多赢目标,又有协作意愿,所以只要在内部构建开放、信任的氛围,以积极坦诚、信任的态度进行沟通,并通过适当的协调方式解决冲突,逐步形成大家共同认可并遵守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从而使得各成员企业在面向不确定的未来时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使其成员共同为联盟的目标实现承担责任,并且降低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产生的几率,降低约束成本或监督成本,提高合作的效率。当然诚信不会凭空产生,是有条件的,它要求各个企业抛弃急功近利的观念,把合作伙伴看成是自己的利益共同体,追求长期利益的实现。同时信任又是有层次的,随着联盟的形成、发展、结束的动态变化,信任和沟通的程度不断加深,最终彼此间产生文化上认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网络联盟成员间的竞合关系可以看成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解决矛盾的关键点是均衡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而不是在合作与竞争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本文从四个主要方面来阐述实现竞合关系均衡的协调方式:由于网络联盟是一种创新的组织方式,其内部同时存在交易成本与组织管理成本,而两者的比较是确定联盟企业间竞合的一种重要方式;基于拥有核心能力的企业与联盟之间的互相依赖,联盟企业间需要因此采取相应措施来协调不同能力的企业之间在控制权和利益分配上的关系;又由于外部的市场机会总要在企业内部实现,所以协调好企业内部组织是实现外部竞合均衡的前提,以及外部企业之间不断沟通信任的协调方式也是决定竞合实现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格兰多里.企业网络:组织和产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3-63.

[2]余佳群,陈英梅.论企业战略联盟的动态协调[J].经营管理,2006,(6):66-67.

[3]徐礼伯,施建军.联盟动态稳定:基于互依平衡的理论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3):97-107.

[4]刘佳勇.基于交易成本视角的企业网络效率边界分析[J].北方经济,2009,(5):20-21.

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认为,由于存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短期内通信运营商在价格竞争博弈中可能选择相互压价的非合作策略,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有实现合作的可能性;选择互联互通对于通信运营商各方来说都是有利的。文章提 出,在电信产业的发展 中,政府应 当发挥积极作用 ,制定市场规则,并公正地 执行 规则从宏观 的角度对通信运营商进行积极的 引导。促成通信运营商走 向良性竞争.实现共赢:要最终解决我国通信运营商之 间存在 的恶性价格战、互联互通障碍等 问题,需要对国有通信运营商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改革,使通信运营商成为真正以赢利为 目的的市场主体。

一、引言

1994年联通公司成立以来,伴随着电信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进程,中国电信产业迅速发展。同时通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由于通信运营商们所提供的产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价格便成为他们争夺消费者的最主要手段。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各运营商纷纷降价,由此陷入了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中。而在互联互通方面,各通信运营商有意无意地给其他运营商设置障碍。这使互联互通受到阻碍,而互联互通的障碍会影响到运营商自身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通信运营商之间价格竞争和互联互通的博弈分析。论证各通信运营商在价格竞争和互联互通问题上有选择合作的必要性,也有选择合作的可能性,从而为通信运营商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为我国电信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背景

1.我国通信市场的整体环境

1994年中国联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电信独家垄断时代的结束 ,从此我 国通信行业发生了重大变化通信市场 由垄断逐步走 向竞争1999年 2月,原中国电信被拆分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通,寻呼业务并入中国联通。随后,为了进一步加强竞争,政府又给网通公司铁通公司和吉通公司颁发了运营牌照。2001年底,中国电信被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保留原“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名称,北方与中国网通、中国吉通重组为“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至此。在基础电信领域。包括国际、长途、本地、移动等在内的各类主要业务都已同时有两家以上运营商展开竞争,我国的通信运营市场形成 了多家企业 共同竞争的局面,通信市场的竞争态势初步形成。

2.主要通信运营商的基本情况

中 国电信 2004年经营收入1612.12亿元人民币,实现纯利润28 0.23亿元人民币:从业务发展指标来看,截至2004年底。中国电信本地电话用户为 1.86亿户,宽带用户为 1384万户 。中国移动 2004年营业收入为 1923.81亿元。纯利润达420亿元,市场占有率为 64.3%:从业务发展状况来看,中国移动 2004年用户总数达 2.04亿户。中国联通公司 2004年 营业收入达到 793.3亿元人民币;从业务发展指标来看,2004年 移 动 电话 用户 总数 达 到11208.1万户,累计用户市场占有率保持在 35.6%。中国网通 2004年全年营业收入 649亿元,纯利润 92.48亿元。

从业务收入角度来看。中国移动名列前茅,中国电信紧随其后,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收入水平相当,实力较弱。

3.细分通信市场的竞争状况

(1)固定电话领域。随着中国联通和铁通公司先后获得固定电话经营牌照及中国电信的南北拆分。原来独家垄断的固定电话领域形成了竞争的局面。目前,就通信网络资源而言,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南北各自拥有自己的接入网资源,并且拥有全国范围的长途骨干网资源:铁通公司也拥有全国范 围的通信网,主营固定电话业务,但相对而言规模较小:中国联通 目前只在几个城市开展了固定电话的运营,规模有限。可以说,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从用户规模的角度可以开展平等的竞争,虽然两家运营商现有接入网络的覆盖重点分别在南方和北方,在地域上不重叠,但两 公司在业务层面 已经 开始相互渗透并展开竞争,如网通的无线桌面移动电话对电信的固定电话发起了有力挑战。

(2)移动通信领域。1999年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分离后,与 1994年成立的中国联通形成了双寡头的移动市场竞争结构。近年来,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呈现持续快速增长 的态势 ,从 2000年至 2003年,我 国移动电话用 户分别 新增 4197万 户、5955万户、6139万户和 6269万户。特别是 2004年 ,我 国新增移动用 户达 到6400万户,成 为近 年来新增移动用户数量最多的一年,用户总数达到3.34亿户,占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一。随后 ,中 国电信 的 “小灵通 ”和 中国网通 “大灵通 ”加入移动通信市场,在特定的区域中,“小灵通”和“大灵通’,对移动手机在功能上(如移动通话、发短信、彩铃等)有较强的替代性,而资费水平相对比较低廉,所以,目前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实际上已由双寡头变成多寡头竞争结构。

4,小结

从上面的背景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通信市场结构已经由原来的独家垄断逐步向竞争性结构演进。在通信服务领域,包括同定、移动、增值业务等 各类主要通信 服务都 已经有两家以上运营商展开竞争,我国的通信运营市场已形成了多家企业共同竞争的局面。可以看出,电信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通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在上述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我国的通信市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各通信运营商已经陷入了价格竞争的 “囚徒困境”,这一困境使得运营商们把降价作为其竞争的主要手段,虽然降价扩大了通信行业的整体市场,但由于 ARPU的降低,运营商的总收入并没有上升,甚至处于亏损状态;同时,在互联互通方面,运营商为网络间的互联互通有意无意地设置障碍,以遏制对方。这种做法,在限制对方的同时 ,对 自己也造成了损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第一,在“囚徒困境 ”的博弈中,价格竞争并非一定会以非合作而告终,在一定的条件下,合作也是可能的。合作的结果显然优于不合作的结果,运营商之间应该合作。第二,各运营商有共同的利益,并且合作会使各自的利益得到增进,那么他们在互联 互通的博弈上可 以建立起稳定 的均 衡,从而在互联互通 领域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三、通信运营商竞争与合作的博弈模型分析

1.通信运营商价格竞争问题的博弈分析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经典例子,反映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下面我们将以“囚徒困境’,型分析我国通信运营商的价格竞争。我们取移动通信市场上最具代表性的两家企业——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作为博弈的局中人,给出价格竞争的博弈模型(见图 1)。

图 1支付矩阵中的数据是根据两公司的实际市场 占有比例虚拟的。在这里,我们采用划线法,可以得出,(降价,降价)是一个占优均衡,也就是说,对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来说,无论对方选择何种策略,降价始终都是其最优选择。这样,双方将陷入价格竞争的囚徒困境。

但是从支付矩阵可 以看出,如果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能够很好地合作,采用(不降价.不降价)策略,两个运营商的收益都比恶性的价格战为优。其中,移动得到 7000,联通得到3000,这样的结果应该是两个运营商更好的选择。合作的结果明显要优于不合作的结果,理性 的企 业应当选择合作。在现实生活中,运营商之间的恶性价格战时有发生,恶性价格竞争不但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减少,损害国家利益,同时也阻碍了行业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我国通信运营商应当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认识到实现合作是必要的。但是,实现合作是否有可能呢?下面我们将讨论通信运营商实现合作的可能性。

从理论上讲,满足了以下三个条件,“囚徒困境”的博弈便可能出现合作解:第一,博弈为无限次重复博弈。在无穷多次博弈中,选择背叛者即使从第一次的机会主义行为中获得利益,它将会在以后的博弈中受到来自对方的报复,最终得不偿失。第二,参与博弈的人数少而稳定,各博弈参与者所感知到的风险会减少,并在以后不断的合作中趋于稳定。第三,有严格的外部约束机制,惩罚博弈中的背叛者,如在“囚徒博弈 ”中,两个犯罪嫌疑人均受到威胁,如果选择了坦白,他们将会性命不保,而其家人也会有生命危险,那么两个囚徒就有可能达成合作协议。我们用一个假 想的无 限次重复博弈模型说明局中人合作的条件。

假设 A与 B是通信运营商中的实力相当的两家,社会的贴现系数为 6=1,(1+ ), 是某一时期的市场利率,它们所面临的一次博弈支付矩阵如图2所示。支付矩阵表明,如果 A、B都选择合作,将各得 5个单位的收益,都选择不合作各得 3个单位的收益:如果一方选择合作而另一方选择不合作,那么不合作者可得 6个单位收益,而合作者则只能得到 1个单位收益。由划线法可得,(不合作,不合作)是一个纳什均衡。但是,如果将这一博弈演变成无限重复博弈,结果会有所不同。

我们假设企业 A首先选择合作,一旦发现企业 B在此次选择了不合作,则在下一次的博弈中也同样会选择不合作,双方都采用触发策略。因此,博弈方可供选择的总策略有两个:一是合作;二是报复。下面分析两个企业选择合作的条件。

(1)合作的收益分析

设企业 A与企业 B的总收益分别为 Ra.,Rb.,由于双方均选择合作,各得 5单位收益,因此长期合作下去,各自的收益现值为:

(2)报复的收益分析

设企业 A与企业 B的总收益分别为Ra2,Rb2,企业 A先试图选择合作策略,当发现对方不合作,则在下一次的博弈中也选择不合作进行报复,并将永远报复下去。此时,企业A、B各 自的收益总现值为:

对以上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 ,对于任何,都有Ra->R啦,因此,对于企业 A来说合作策略收益最高。

第二 ,若可推出,也就是说,当时,合作是企业 B的最优策略。这 样,当B>I/3时,两企业从一开始就 会选择(合作,合作)。

通过 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社会贴现系数满足一定条件时,参与博弈的各通信运营商选择合作能够从中获得好处,并且由于背叛将会招致报复,它们谁也没有积极性脱离这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下,合作是有可能实现的。而这对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意义就是,两者合作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第一,在可预见的时期中,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竞争关系,要一直持续下去,对双方来讲,这种竞争可以等同于一种无限次重复博弈。既然是无限次重复博弈,从理论上讲实现合作的可能性就是存在的。因此从长远利益考虑,它们更愿意在博弈中选择合作。第二,从前面的背景分析可以看到,通信服务市场上的运营商少而稳定,相互之间容易达成合作协议。第三,政府可以限制和干预运营商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

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价格竞争分析中所得的结论,可以适用于在固话、数据、增值业务领域展开竞争的其他通信运营商。

2.通信运营商互联互通的博弈分析

互联互通是通信业这种具有网络型特征的产业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如果网络之间不能互联互通,或是网络内部的不同节点之间不能互联互通,网络的价值就要打折扣。互联互通是通信市场形成有效竞争的前提和基础,是竞争性通信运营商开展业务时不可回避的问题。

原来在电信垄断经营时代,互联互通不存在问题。但是,电信拆分后,不同的运营商控制着不同饷网络资源,互联互通出现了较多问题。目前,互联互通问题表现在“联而不通,通而不畅”,或者是对网间通信采用与网内通信差别定价的价格歧视措施。由于涉及到自身的多重利益,通信运营商常把互联互通作为竞争的武器。

从理论上讲,对于拥有独立通信网的通信运营商来讲,只要有自己的主体利益,实现互联互通应该是理性的选择。下面用一个假想的博弈模型说明这一思想(见图 3)。

假设通信市场中有两家企业,其中企业 A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市场占有率大体是企业B的两倍。如果两家企业的网间完全不能互通,则两企业的收入只是来 自网内的客户(2,1);如果两家企业的网间完全互联互通,则两企业的收入不仅来自网内用户,还会因网络效应产生整体的提升(6,4);如果企业 A选“通”,即为企业 B提供接入便利,但企业 B选“不通 ”,不给企业 A提供接 入便利 ,则 两运 营 商收 入 为(5,2);相反,企业 A选 “不通”,企业B选 “通”,两者收入为(4,2)。

根据划线法,可以得到均衡解为(通,通),两个通信运营商的收入为(6,4)。毫无疑问,运营商的理性选择应该是相互提供联通便利,因为这样,两者的收入都会有所提升。

3.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通信市场中的运营商,对待价格问题,既有实现合作的必要性,又有实现合作的可能性;对待互联互通问题,运营商理性的选择应该是相互提供互联互通的便利,因此,从理论上讲,合作应该是竞争各方的理性选择实际上,运营商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时有发生,运营商之间联而不通,通而不畅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为什么实际情况会与理论相背离?对此,我们以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得到通信运营商可以实现合作这一结论的前提是,局中人都是“理性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中国通信运营商虽然经过了股份制改造,而且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都已经在海外上市(中国联通参股的主体最多),但是,其主体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相比其经营 目标有多元化的特征,在市场中的行为就会表现出与私营企业相当大的差异。因此,本文暗含的建议是,要解决我国通信运营商之间存在的恶性价格战问题和互联互通的障碍问题,对国有通信运营商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看来不可避免。

四、结论

通过全文的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由于存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短期内,通信运营商在价格竞争博弈中可能选择相互压价的非合作策略。但是从长远来看,只要企业持续性存在,每个参与方可以用隐含的报复来威胁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看重未来利益的企业,便有实现合作的可能性。

2.通过对互联互通博弈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选择互联互通对于运营商各方来说都是有利的。因此,在竞争性市场中,互联互通应该表现为一种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3.在电信产业的发展中,政府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制定市场规则,并公正地执行规则,从宏观的角度对通信运营商进行积极的引导,促成通信运营商走向良性竞争,实现共赢。

4.要最终解决我国通信运营商之间存在的恶性价格战、互联互通障碍等问题,需要对国有通信运营商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改革,使通信运营商成为真正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

参考文献

[l]刘红梅.以博弈论看待电信企业问竞争.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l0-l3.

[2]曾剑秋,赵龙.我国电信运营企业竞争与合作的博弈分析.通信世界,2002,(14):4 -4l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I]上海:上海三联书店,l996.15一l7.

第6篇

关系:

1、竞争与合作既对立又统一,在合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有合作,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2、如果没有竞争,合作就会缺乏生机与活力,就会变成一潭死水。那种置道德与法律于不顾的不正当竞争,害人害己。

第7篇

关键词:教学实习;人际关系;竞争;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7-0012-04

教学实习是指师范类学生在毕业前的实习活动,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从世界范围看,教学实习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20年,美国就有三分之一的师范学校让实习教师去公立学校实习。[1]

教学实习在教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对于个人来说,实习教师通过与指导教师的互动、合作,积累教学经验,为后继的独立教学做准备;对于整体来说,教学实习是提供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的保障之一,在提高预备教师素质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甄选平台,对不适合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发出预警信号。

鉴于教学实习的重要性,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以期提高教学实习的有效性。其中,“三位一体”研究视角通过对教学实习所包含的人际关系互动的理解,为教学实习研究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教学实习包含了实习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大学指导教师、学生、校长或者家长之间关系的互动。这些关系可以组合成多个“三位一体”模型(见图1),其中,最经典的研究模型是实习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大学指导教师的“三位一体”模型。

一、经典“三位一体”研究模型:

实习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大学指导教师

实习教师(student teacher,简称ST)、实习指导教师(cooperating teacher,简称CT)、大学指导教师(university supervisor,简称US)三者的互动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实习的目标和成绩,在与实习指导教师和大学指导教师的合作中分享与学习他们的经验是学会成为一名教师的关键因素之一。鉴于此互动关系的重要性,这三者组成了分析教学实习的一个经典、持久的模型,也是公认的最重要的一个研究模型。

那么,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呢?

在现实情境中,教学实习活动中存在着两种“三位一体”关系的转换。[2]这种转换的起因是大学指导教师的到场与缺席。大学指导教师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进入学校现场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其缺席的情况下,教学实习中存在着一个“功能三位一体”(the functional triad)[3]的关系,即“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教师―学生”。此时,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教师之间存在着一个强有力的联盟,因为他们每天都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时间与空间,一起学习,一起工作,甚至成为很好的朋友。在这种关系中,实习指导教师作为一名老教师处于权力的顶端,实习教师作为新教师位于第二权力层,而学生则处于权力的底层。当大学指导教师到访学校时,根据三位一体理论(triad theory),此时权力发生转变,大学指导教师位于权力的顶层,实习指导教师位于权力的中层,实习教师位于权力的底层,并且此时的目的和关注的焦点也发生转变,由学生转移到了实习教师身上,因此“功能三位一体”转变为“机构三位一体”(institutional triad),即“大学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教师”。或许是因为大学指导教师有更高的学位或者是职称,或许是因为实习指导教师本身就是大学指导教师的被指导者,所以,实习指导教师会把大学指导教师安置在管理者的位置上。我们称此为“机构三位一体”就是因为大学及实习指导教师都会习以为常地把责任和权力给予代表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指导教师。[4]根据三位一体理论,当二元关系建立时,第三者的加入会引起冲突和障碍,导致关系的被动干扰[5],因此,实习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的二元关系会因为大学指导教师的加入而出现被动干扰,此时三者的关系变得紧张而复杂。一方面,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教师处于被动参与状态。因为教学实习是教师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理所当然地拥有决策权力,所以大学指导教师是重要决策的制定者,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教师只是被动参与者。另一方面,大学指导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之间关系紧张。实习指导教师对大学指导教师的指导持有怀疑态度,他们认为:第一,大学指导教师有限的拜访并不了解教学实习的真实情况;第二,大学指导教师不一定就是基础教育的专家或者已经离开基础教育多年,对基础教育的真实世界并不了解,因此对实践情境中的教学很难有正确的判断。当大学指导教师作为实习教师的主要评价者和管理者而忽视实习指导教师的意见时,这种紧张关系就会变得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实习指导教师就会联手实习教师共同批判大学指导教师的行为。[6]此时的“机构三位一体”是一种竞争关系而不是合作关系。[7]

造成这种紧张竞争关系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角色认同[8]、缺乏清晰的教学实习目标[9]、缺乏有效的交流[10]。首先,“机构三位一体”的成员角色定位模糊是产生冲突的首要原因。第一,实习指导教师角色定位不清。这主要是源于甄选过程的随意性。在为实习教师选择实习指导教师的时候缺乏明确的标准和严格的程序,通常是因为实习指导教师愿意或者有空而被领导选中。因此,选择实习指导教师的标准与教师教育目标无关,许多实习指导教师并不把教学实习经验当成学习的情境,缺乏对实习教师的有效指导。此外,实习指导教师没有被包含在教师教育的计划中,缺乏针对性的培训过程,他们对自己的角色认定和教师教育机构对他们的角色认定之间存在差异。如他们可以认为他们的责任就是指导实习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和课堂管理,而教师教育机构则认为他们的责任是帮助实习教师发展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学程序和教学风格,而不是简单地传承。第二,大学指导教师实践角色缺乏。大学指导教师对实践关注不够,很少进入实践领域,缺乏对真实情境的了解和对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教师的关怀。另外,大学指导教师通常是以专家、督导的身份进入实践领域的,他们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第三,评价者角色部分缺位。通常,大学指导教师完全拥有对教学实习的评价和督导权力而将实习指导教师排除在外,实习指导教师会觉得自己“无权”,这是导致冲突的深层次原因。第四,实习教师平等交流的角色缺乏。实习教师有一个角色的转换,在“功能三位一体”模型中,实习教师的身份是“教师”,随着“功能三位一体”向“机构三位一体”的转变,其角色也由“教师”转变为“学生”,此时,完全处于“失权”状态,缺乏平等交流的地位。其次,缺乏清晰的教学实习目标也是导致紧张关系的原因之一。教学实习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实习教师为未来的独立教学做准备,并对其教学潜力进行评价。[11]清晰的教学目标和准确的角色定位是紧密相连的,由于缺乏清晰、一致的目标,就无法对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因此也就无法实现三者齐心协力地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的意愿。最后,有效交流的缺乏也是冲突产生的原因之一。有效交流即指三者用实践语言的平等交流、充分交流。有效交流存在的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大学指导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教师之间缺乏有效交流,这与大学指导教师实践角色的缺乏密切相关。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机构三位一体”中的紧张竞争关系,在这种竞争关系下,缺乏有意义的三位一体的互动,给教学实习带来了负面影响。有效的教学实习需要有意义的持续的合作,需要在三者之间孕育积极的互动。

二、合作共享:

“三位一体”互动关系的专业化建设

在“机构三位一体”模型中,大学指导教师因为处于权力的顶层以及对督导权、评价权的垄断而被孤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学指导教师就必须寻找同盟者。根据三位一体理论,当成员在寻求联盟和联合时,需要对权力进行再分配。为了找到同盟者,大学指导教师必须对权力进行再分配,建立一种合作的督导方式,与实习指导教师共享督导权,改变实习指导教师的被督导的地位,寻求自己的联盟,缓和紧张关系,进行有意义的合作。此时,三级督导关系变成了二级督导关系(见图2)。

在“合作督导三位一体”模型中,大学指导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建立了积极的二元互动关系,共同对教学实习进行督导。但是,无论是“机构三位一体”还是“合作督导三位一体”仍然是等级制,实习教师的不平等交流仍然存在。建立完全的有意义的合作互动关系,让实习教师参与权力分享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实习教师中的大部分最终将成为实习指导教师。研究表明,当他们在成为教学实习指导者时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自己的教学实习经验。[12]因此,为了有效教学实习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改变三者之间松散的联系结构,提供有意义的互动,使其发生系统的、质的变化。

建立有意义的互动关系,需要消除权力的等级关系,在三者之间实现权力分享,共享督导权和决策权,构建平等交流、互相学习的合作氛围,使三者成为学习伙伴。合作共享的学习伙伴关系建立的前提是三者有能力为彼此的专业发展服务,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建立的基础是拥有平等、有效交流的氛围。根据哈贝马斯的普通语用学[13],言语的四个有效性要求为真实性(speak truthfully)、合理性(speak legit-imately)、真诚性(speak sincerely)、可领会性(speak comprehensively),这为消除“三位一体”中的紧张关系、实现权力共享提供了指导框架。言语的真实性需要三者为自己的观点提供证据;言语的合理性意味着大学指导教师不能利用大学身份或地位来坚持自己的观点,相反,应该互相尊重彼此的贡献;言语的真诚性指大学指导教师要通过展示自己的真诚来获得实习指导教师的支持,所有的成员都要积极地倾听彼此的观点,公平分享决策权力;言语的可领会性意味着成员之间的清晰的交流,也暗示着大学指导教师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去发展与共享实践语言。

建立积极的、有意义的互动关系还需要明确三者的专业身份。首先,明确实习指导教师专业身份。第一,严格甄选程序。研究表明,高效的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以下特征:从教10―29年;督导过五名以上的实习教师;从大学指导教师那里获得持续的影响。[14]应改变匹配的随意性,规范选拔程序,建立实习指导教师数据库。第二,进行常规化、专业化培训。培训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明确角色、统一目标,另一个目的是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补充,获得和实践作为实习指导教师所必备的技能。第三,担当专业责任。实习指导教师承担的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保证教师的质量,因此要担当其专业责任,除了指导实习教师的专业发展,更重要的任务是提供客观、真实、严格的评价,为评定实习教师是否适合从教提供重要依据。鉴于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教师的专业发展、乃至对整个教师队伍的深刻影响,应该通过认真挑选和常规培训来保证实习指导教师的质量,确立并培养其实践专家和督导专家的专业身份,为积极的、有意义的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完善大学指导教师的专业身份。大学指导教师除了其本来的督导专家身份外,还应融入到真实的教学世界,一起观摩、一起督导、一起展示教学技能,培养实践专家的身份,用实践语言进行有意义的交流。最后,培养实习教师的专业身份。实习教师要努力适应角色转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合作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教学技能与教学风格,逐步培养自己的专业身份,知识共享、平等交流。

合作共享的三位一体研究模型旨在消除大学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教师之间的权力等级,消解三者之间的紧张竞争关系,构建一个和谐的、有效交流的氛围,每一个成员都应将教学实习经验理解为三人合作的互动,在有意义的持续的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三位一体”研究框架深刻揭示了教学实习中的互动关系,为我们理解和促进有效教学实习提供了一个分析平台。

参考文献:

[1]Welborn, E. L.Cooperation with local schools in student teaching[J].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Supervision,1920(6).

[2][4][6][13]Veal, M. L. & Rikard L. Cooperating teachers' perspectives on the student teaching triad[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98(49).

[3]Barrows, L. K.. Power relationships in the student teaching triad[C]//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San Francisco,1979.

[5]Caplow, T.. Tow against one: Coalitions in triads[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1968.

[7]Crombag, H. 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means-interdependent triads: a replica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66(4).

[8]Grimmit, P., & Ratzlaff, H. Expectations for the cooperating teacher role[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86(37).

[9]Marrou, J. R. The university supervisor: A new role in a changing workplace[J]. Teacher Educator,1989(3).

[10]Koehler, V. Barriers to the effective supervision of student teaching: A field study[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88(2).

[11]Yee, A. 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the student-teaching triad[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68(19).

[12]Rikard, G. L., & Veal, M. L. Cooperating teachers: Insight into their preparation, beliefs, and practices[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1996(15).

[14]Killian, J. E. &Wilkins, E. A. Characteristics of highly effective cooperating teacher: A study of their backgrounds and preparation[J]. 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