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2-11-14 00:23:42

序论:在您撰写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篇

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2021,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1、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的有机物:1~4个碳原子的烃,一氯甲烷、新戊烷、甲醛。

2、碳原子较少的醛、醇、羧酸(如甘油、乙醇、乙醛、乙酸)易溶于水;

液态烃(如苯、汽油)、卤代烃(溴苯)、硝基化合物(硝基苯)、醚、酯(乙酸乙酯)都难溶于水;苯酚在常温微溶与水,但高于65℃任意比互溶。

3、所有烃、酯、一氯烷烃的密度都小于水;

一溴烷烃、多卤代烃、硝基化合物的密度都大于水。

4、能使溴水反应褪色的有机物有:烯烃、炔烃、苯酚、醛、含不饱和碳碳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有机物。

能使溴水萃取褪色的有:苯、苯的同系物(甲苯)、ccl4、氯仿、液态烷烃等。

5、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有机物: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类、醛类、含不饱和碳碳键的有机物、酚类(苯酚)。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6、碳原子个数相同时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不同类物质:烯烃和环烷烃、炔烃和二烯烃、饱和一元醇和醚、饱和一元醛和酮、饱和一元羧酸和酯、芳香醇和酚、硝基化合物和氨基酸。

7、无同分异构体的有机物是:烷烃:ch4、c2h6、c3h8;

烯烃:c2h4;炔烃:c2h2;氯代烃:ch3cl、ch2cl2、chcl3、ccl4、c2h5cl;醇:ch4o;醛:ch2o、c2h4o;酸:ch2o2。

8、属于取代反应范畴的有:卤代、硝化、磺化、酯化、水解、分子间脱水(如:乙醇分子间脱水)等。

9、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酮、不饱和羧酸(ch2=chcooh)及其酯(ch3ch=chcooch3)、油酸甘油酯等。

10、能发生水解的物质:金属碳化物(cac2)、卤代烃(ch3ch2br)、醇钠(ch3ch2ona)、酚钠(c6h5ona)、羧酸盐(ch3coona)、酯类(ch3cooch2ch3)、二糖(c12h22o11)(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c6h10o5)n)、蛋白质(酶)、油脂(硬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等。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2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1、化学反应的速率

⑴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计算公式:υ=C/t

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②B为溶液或气体,若B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重要规律:以mA+nBpC+qD而言,用A、B浓度的减少或C、D浓度的增加所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间必然存在如下关系:

VA:VB:VC:VD=m:n:c:d。

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有一定影响

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

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

③浓度: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

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

⑴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反应的限度: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化学反应所进行的程度,就叫做该化学反应的限度。

⑵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没有停止。

③定: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一定。

④变:当条件变化时,化学反应进行程度发生变化,反应限度也发生变化。

⑶外界条件对反应限度的影响

①外界条件改变,V正>V逆,化学反应限度向着正反应程度增大的方向变化,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②外界条件改变,V逆>V正,化学反应限度向着逆反应程度增大的方向变化,降低反应物的转化率。

3、反应条件的控制

⑴从控制反应速率的角度:有利的反应,加快反应速率,不利的反应,减慢反应速率;

⑵从控制反应进行的程度角度:促进有利的化学反应,抑制不利的化学反应。

练习题:

1.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A.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

B.加入催化剂

C.温度和压强

D.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

答案:A

2.一定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因素是()

①扩大容器的体积②使用催化剂③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④升高温度⑤缩小体积

A.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④

答案:D

3.在一定条件下,将A2和B2两种气体通入1L。

密闭容器中,反应按下式进行:

xA2?+yB22C(气),2s后反应速率如下:

υA2=0.5mol/(L?s)=1.5mol/(L?s)υc=1mol/(L?s)

则x和y的值分别为()。

A.2和3B.3和2C.3和1D.1和3

答案:D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3基本概念

1.区分元素、同位素、原子、分子、离子、原子团、取代基的概念。

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包括IA、IVA、VA、VIA、VIIA族、稀有气体元素、1~20号元素及Zn、Fe、Cu、Hg、Ag、Pt、Au等。

2.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分子要改变。

常见的物理变化:蒸馏、分馏、焰色反应、胶体的性质(丁达尔现象、电泳、胶体的凝聚、渗析、布朗运动)、吸附、蛋白质的盐析、蒸发、分离、萃取分液、溶解除杂(酒精溶解碘)等。

常见的化学变化:化合、分解、电解质溶液导电、蛋白质变性、干馏、电解、金属的腐蚀、风化、硫化、钝化、裂化、裂解、显色反应、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碱去油污、明矾净水、结晶水合物失水、浓硫酸脱水等。(注:浓硫酸使胆矾失水是化学变化,干燥气体为物理变化)

3.理解原子量(相对原子量)、分子量(相对分子量)、摩尔质量、质量数的涵义及关系。

4.纯净物有固定熔沸点,冰水混和、H2与D2混和、水与重水混和、结晶水合物为纯净物。

混合物没有固定熔沸点,如玻璃、石油、铝热剂、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胶体、高分子化合物、漂白粉、漂粉精、天然油脂、碱石灰、王水、同素异形体组成的物质(O2与O3)、同分异构体组成的物质C5H12等。

5.掌握化学反应分类的特征及常见反应:

a.从物质的组成形式: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b.从有无电子转移:氧化还原反应或非氧化还原反应c.从反应的微粒:离子反应或分子反应

d.从反应进行程度和方向:可逆反应或不可逆反应e.从反应的热效应: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

6.同素异形体一定是单质,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红磷和白磷、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及C60等为同素异形体,H2和D2不是同素异形体,H2O和D2O也不是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为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同位素一定是同种元素,不同种原子,同位素之间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8.同系物、同分异构是指由分子构成的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9.强氧化性酸(浓H2SO4、浓HNO3、稀HNO3、HClO)、还原性酸(H2S、H2SO3)、两性氧化物(Al2O3)、两性氢氧化物[Al(OH)3]、过氧化物(Na2O2)、酸式盐(NaHCO3、NaHSO4)

10.酸的强弱关系:(强)HClO4、HCl(HBr、HI)、H2SO4、HNO3>(中强):H2SO3、H3PO4>(弱):CH3COOH>H2CO3>H2S>HClO>C6H5OH>H2SiO3

11.与水反应可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只生成酸的氧化物"才能定义为酸性氧化物

12.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是两性氧化物或两性氢氧化物,如SiO2能同时与HF/NaOH反应,但它是酸性氧化物

13.甲酸根离子应为HCOO-而不是COOH-

14.离子晶体都是离子化合物,分子晶体不一定都是共价化合物,分子晶体许多是单质

15.同温同压,同质量的两种气体体积之比等于两种气体密度的反比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4过滤一帖、二低、三靠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体时,除去液体中不溶性固体。(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

蒸发不断搅拌,有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灯,余热蒸发至干,可防过热而迸溅把稀溶液浓缩或把含固态溶质的溶液干,在蒸发皿进行蒸发

蒸馏①液体体积②加热方式③温度计水银球位置④冷却的水流方向⑤防液体暴沸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蒸馏烧瓶、酒精灯、温度计、冷凝管、接液管、锥形瓶)

萃取萃取剂: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②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③要易于挥发。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主要仪器:分液漏斗

分液下层的液体从下端放出,上层从上口倒出把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开的操作,与萃取配合使用的

过滤器上洗涤沉淀的操作向漏斗里注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沉淀物,等水流完后,重复操作数次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用的仪器托盘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

主要步骤:⑴计算⑵称量(如是液体就用滴定管量取)⑶溶解(少量水,搅拌,注意冷却)⑷转液(容量瓶要先检漏,玻璃棒引流)⑸洗涤(洗涤液一并转移到容量瓶中)⑹振摇⑺定容⑻摇匀

容量瓶①容量瓶上注明温度和量程。②容量瓶上只有刻线而无刻度。①只能配制容量瓶中规定容积的溶液;②不能用容量瓶溶解、稀释或久贮溶液;③容量瓶不能加热,转入瓶中的溶液温度20℃左右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51、半径

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从左下方到右上方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②离子半径从上到下增大,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离子及非金属离子均减小,但非金属离子半径大于金属离子半径。

③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质子数越大,半径越小。

2、化合价

①一般金属元素无负价,但存在金属形成的阴离子。

②非金属元素除O、F外均有正价。且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之和为8。

③变价金属一般是铁,变价非金属一般是C、Cl、S、N、O。

④任一物质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分子结构表示方法

①是否是8电子稳定结构,主要看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共价键数目对不对。卤素单键、氧族双键、氮族叁键、碳族四键。一般硼以前的元素不能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

②掌握以下分子的空间结构:CO2、H2O、NH3、CH4、C2H4、C2H2、C6H6、P4。

4、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

①掌握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概念。

②掌握四种晶体与化学键、范德华力的关系。

③掌握分子极性与共价键的极性关系。

④两个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第2篇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2020,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shipu/' target='_blank'>食谱鞣稚⒅?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

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2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3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构成有机物的最不可缺少的元素是碳,硅是构成岩石和矿物的基本元素。

2、SiO2是由Si和O按1:2的比例所组成的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是光纤的基本原料。

3、凡是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SiC、SiO2等)都具有熔点高、硬度大的物理性质,且一般溶剂中都不溶解。

4、SiO2和强碱、氢氟酸都能反应。

前者解释碱溶液不能盛在玻璃塞试剂瓶中;后者解释雕刻玻璃的原因。

5、硅酸是用水玻璃加盐酸得到的凝胶,离子方程式为SiO32-+2H+=H2SiO3。

凝胶加热后的多孔状物质叫硅胶,能做干燥剂和催化剂载体。

6、正长石KAlSi3O8写成氧化物的形式为K2O?Al2O3?6SiO27、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还可以制造光电池和芯片。

二、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1、氯气是黄绿色气体,实验室制取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Mn2++Cl2+2H2O,这里MnO2是氧化剂,Cl2是氧化产物。

2、实验室制得的氯气一定含有HCl和水蒸气,必须先通过饱和食盐水溶液再通过浓硫酸,就可以得到干燥纯净的氯气。

3、铁和Cl2反应方程式为2Fe+3Cl22FeCl3,H2点燃后放入Cl2中,现象是:安静燃烧,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这是工业制盐酸的主反应。

4、Cl2溶于水发生反应为Cl2+H2O=HCl+HClO,氯水呈黄绿色是因为含Cl2,具有漂白杀菌作用是因为含有次氯酸,久置的氯水会变成稀盐酸。

5、氯水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现象是先变红后褪色,氯气通入NaOH溶液中可制漂白液,有效成分为NaClO,通入Ca(OH)2中可生成漂白粉或漂粉精。

6、检验溶液中的Cl-,需用到的试剂是,AgNO3溶液和稀HNO3。

三、硫和氮的氧化物

1.硫单质俗称硫黄,易溶于CS2,所以可用于洗去试管内壁上沾的单质硫。

2.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生成亚硫酸,方程式为SO2+H2OH2SO3,该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可使品红溶液褪色,所以亚硫酸溶液有酸性也有漂白性。

3.鉴定SO2气体主要用品红溶液,现象是品红褪色,加热后又恢复红色。

4.SO2和CO2混合气必先通过品红溶液(褪色),再通过酸性KMnO4溶液(紫红色变浅),最后再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同时证明二者都存在。

5.SO2具有氧化性的方程为:2H2S+SO2=3S+2H2O,与Cl2、H2O反应失去漂白性的方程为Cl2+SO2+2H2O=2HCl+H2SO4。

6.SO3标况下为无色晶体,遇水放出大量热,生成硫酸。

7、久置浓硝酸显黄色是因为含有分解生成的NO2;

第3篇

危险化学品标志,如酒精、汽油——易燃液体;浓H2SO4、NaOH(酸碱)——腐蚀品。

2、粗盐的成分:主要是NaCl,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泥沙等杂质。

3、物质的量(n)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酒精[乙醇]、蔗糖、SO2、SO3、NH3、CO2等是非电解质。)

第4篇

因为有知识,我们上了太空,我们延长了人均寿命。更因为有知识,我们超出生死,不再疑惑。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下化学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下化学知识点1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

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注意:

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A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B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C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D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E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F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升失氧化还原剂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降得还原氧化剂

高一下化学知识点2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

(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3)注意事项

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高一下化学知识点3一、化学实验安全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1)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2)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3)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4)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5)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高一下化学知识点4Si对比C

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一、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SiF4+2H2O

SiO2+CaO===(高温)CaSiO3

SiO2+2NaOH==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二、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H2SiO3+2NaCl

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四、硅酸盐

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分布广,结构复杂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Na2SiO3、K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钠Na2SiO3:可溶,其水溶液称作水玻璃和泡花碱,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和黏胶剂。常用硅酸盐产品:玻璃、陶瓷、水泥

三、、硅单质

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

四、氯元素: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原子结构: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

氯离子Cl-,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

五、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点燃)2NaCl2Fe+3Cl2===(点燃)2FeCl3Cu+Cl2===(点燃)CuCl2Cl2+H2===(点燃)2HCl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HCl+HClO2HClO===(光照)2HCl+O2

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

(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六、氯离子的检验

使用硝酸银溶液,并用稀硝酸排除干扰离子(CO32-、SO32-)

HCl+AgNO3==AgCl+HNO3

NaCl+AgNO3==AgCl+NaNO3

Na2CO3+2AgNO3==Ag2CO?3+2NaNO3

Ag2CO?3+2HNO3==2AgNO3+CO2+H2O

Cl-+Ag+==AgCl

高一下化学知识点5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shipu/' target='_blank'>食谱鞣稚⒅?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第5篇

看上去都是oh组成的一个整体,其实,羟基是一个基团,它只是物质结构的一部分,不会电离出来。而氢氧根是一个原子团,是一个阴离子,它或强或弱都能电离出来。所以,羟基不等于氢氧根。

例如:c2h5oh中的oh是羟基,不会电离出来;硫酸中有两个oh也是羟基,众所周知,硫酸不可能电离出oh-的。而在naoh、mg(oh)2、fe(oh)3、cu2(oh)2co3中的oh就是离子,能电离出来,因此这里叫氢氧根。

2、fe3+离子是黄色的

众所周知,fecl3溶液是黄色的,但是不是意味着fe3+就是黄色的呢?不是。fe3+对应的碱fe(oh)3是弱碱,它和强酸根离子结合成的盐类将会水解产生红棕色的fe(oh)3。因此浓的fecl3溶液是红棕色的,一般浓度就显黄色,归根结底就是水解生成的fe(oh)3导致的。真正fe3+离子是淡紫色的而不是黄色的。将fe3+溶液加入过量的酸来抑制水解,黄色将褪去。

3、agoh遇水分解

我发现不少人都这么说,其实看溶解性表中agoh一格为“-”就认为是遇水分解,其实不是的。而是agoh的热稳定性极差,室温就能分解,所以在复分解时得到agoh后就马上分解,因而agoh常温下不存在。和水是没有关系的。如果在低温下进行这个操作,是可以得到agoh这个白色沉淀的。

4、多元含氧酸具体是几元酸看酸中h的个数。

多元酸究竟能电离多少个h+,是要看它结构中有多少个羟基,非羟基的氢是不能电离出来的。如亚磷酸(h3po3),看上去它有三个h,好像是三元酸,但是它的结构中,是有一个h和一个o分别和中心原子直接相连的,而不构成羟基。构成羟基的o和h只有两个。因此h3po3是二元酸。当然,有的还要考虑别的因素,如路易斯酸h3bo3就不能由此来解释。

5、酸式盐溶液呈酸性

表面上看,“酸”式盐溶液当然呈酸性啦,其实不然。到底酸式盐呈什么性,要分情况讨论。如果这是强酸的酸式盐,因为它电离出了大量的h+,而且阴离子不水解,所以强酸的酸式盐溶液一定呈酸性。而弱酸的酸式盐,则要比较它电离出h+的能力和阴离子水解的程度了。如果阴离子的水解程度较大(如nahco3),则溶液呈碱性;反过来,如果阴离子电离出h+的能力较强(如nah2po4),则溶液呈酸性。

6、h2so4有强氧化性

就这么说就不对,只要在前边加一个“浓”字就对了。浓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它的氧化性体现在整体的分子上,h2so4中的s6+易得到电子,所以它有强氧化性。而稀h2so4(或so42-)的氧化性几乎没有(连h2s也氧化不了),比h2so3(或so32-)的氧化性还弱得多。这也体现了低价态非金属的含氧酸根的氧化性比高价态的强,和hclo与hclo4的酸性强弱比较一样。所以说h2so4有强氧化性时必须严谨,前面加上“浓”字。

7、盐酸是氯化氢的俗称

看上去,两者的化学式都相同,可能会产生误会,盐酸就是氯化氢的俗称。其实盐酸是混合物,是氯化氢和水的混合物;而氯化氢是纯净物,两者根本不同的。氯化氢溶于水叫做氢氯酸,氢氯酸的俗称就是盐酸了。

8、易溶于水的碱都是强碱,难溶于水的碱都是弱碱

从常见的强碱naoh、koh、ca(oh)2和常见的弱碱fe(oh)3、cu(oh)2来看,似乎易溶于水的碱都是强碱,难溶于水的碱都是弱碱。其实碱的碱性强弱和溶解度无关,其中,易溶于水的碱可别忘了氨水,氨水也是一弱碱。难溶于水的也不一定是弱碱,学过高一元素周期率这一节的都知道,镁和热水反应后滴酚酞变红的,证明mg(oh)2不是弱碱,而是中强碱,但mg(oh)2是难溶的。还有agoh,看ag的金属活动性这么弱,想必agoh一定为很弱的碱。其实不然,通过测定agno3溶液的ph值近中性,也可得知agoh也是一中强碱。

第6篇

关键词:高一化学教学;探究与反思;现状;解决对策;认识和理解;学习兴趣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普遍以“教师灌输,学生接受”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习效果也不甚理想。

高一化学既是对中学化学的深化和升级,更是高二、高三化学知识的学习基础,在学生整个化学教育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么,作为一名高一的化学教师,又当如何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使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呢?我对此进行了钻研和探索。

一、高一化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一般都是在初三才开始接触化学这门学科,但是迫于中考的压力,很多教师选择放弃“质量”转而追求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活动中往往将学生当做“录音机”或者储存知识的“容器”,简单、粗暴地将教材知识点强加于学生,根本就不理会学生是否已经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了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了。

学生在中学时没有打牢学好化学的基础和地基,作为连接初中与高中化学有效桥梁的高一化学教育本应该履行起其教学职责,为学生日后更好地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现实却不然:高一化学既然是对初中化学的深化和升华,无论是从难度上还是深度上自然都要远远超出初三的化学水平,但是在学生本身没有学好初中化学知识的状况下,仍然有不少老师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初三化学知识的有效衔接,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存在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始终提不上去。

二、针对高一化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的应对措施

1.教师应当对高一化学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一名高一化学教师,要想教好这门课,首先必须从思想和理念上对其学科特点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前文已经提到,高一化学既是对中学化学的深化和升级,更是高二、高三化学知识的学习基础,在学生整个化学教育过程中起着过渡和衔接的重要作用。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于这一点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比如可以采用课堂小测验的方式,对学生的实际化学水平形成大概的了解和掌握,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复习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展开高一化学教材知识点的讲解,相信这样的话,不但可以实现初中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的有效衔接,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更好地进行高二、高三化学知识的学习提供最佳质量保障。

2.转变教学方式和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化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更加偏重于发散学生的理性思维,

这就决定了其包含大量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的学科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会感觉困难,从而直接导致缺乏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针对学生喜欢动手实验的学习特点,可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增加化学实验的比例和时间,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在实验中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实践运用能力等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再比如,可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感受到高一化学知识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促使学生摒弃以往“化学只是一门需要应付的考试科目”等不良想法,为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学好化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一化学是连接初中与高中化学的有效桥梁,作为一名高一化学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帮助学生在巩固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毕华林.化学新教材开发与使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崔允.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人民教育,2004.

第7篇

【关键词】高一化学;教学效果;策略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一化学课本知识内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不管是教师教学方面还是学生知识学习方面都增添了不小的难度。因此在新时期,为了解决学生学习化学难的问题,教师应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对化学课本知识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地教学实践中探索化学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使学生尽快地适应新课改下的化学知识学习节奏,进而促使学生化学成绩的不断提高。笔者结合自己实际的教学经验,认为提高高一化学教学的有效性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结合教材内容,将知识点有效衔接

高一化学教材内容知识和初中的化学教材内容知识有着明显的区别,初中化学教材内容注重的基础性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较多,重点和难点知识比较分散,知识系统性较差,而高一的化学教材内容同初中教材内容相比,比较抽象化。因此有效地将初高中的化学知识链接起来,给学生一个学习化学知识的过渡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是很有必要的。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至于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吃力,丧失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在高一的化学教学中,对于初中化学知识点的导入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不能简单地认为初中化学知识点的导入就是所谓的复习,而是在初中教材中筛选一部分和高一化学教材内容有关联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的情形下慢慢地融入到高一化学知识的学习中。

二、注重实验、培养学生知识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前提条件而得出的教学模式。犹如自然科学研究一样,对于自然现象的产生科学家都要不断的观察,不断的实验,不断的计算才能对自然现象做出解释与定论。在高一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以一名“自然科学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对于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要精心设计,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制造出“科学研究室”的氛围来。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奇曼曾经说过:学生本能地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这些新奇的事物的背后空间发生了什么。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作的那些“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使学生以“科研者”的角度去积极主动对课本知识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对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

三、注重课堂导入环节,提升学生学习状态

实践证明,课堂导入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程的关注度。在课堂上,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向的影响,很难一时间从上节课的思维模式中给释放出来,当面对新一节的课程,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对于这样的情形,如果教师直接去讲授知识时,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对于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课堂导入是很有必要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在课前收集一些能让学生感兴趣并与本节课程相关的资料或者是做一个有趣的化学小实验,让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快速地从其他思维停留上给收回来,融入到本节课程的学习状态中。然而,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必须要用严肃的态度去认知它,但科学的认知过程又是用积极主动态度去做研究学习的,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要特别的注意所选用的教学素材,对于学生引导要起到课堂气氛活跃而又不失对科学研究的严肃性。课堂导入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化学教学中,需注意的是,教师只是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教师也因该意识到,只有学生自己理解了化学反应后所产生的微妙变化,才能真正地激发其对化学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师因该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而不是教师自己。同时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点有不同的理解,可能与教师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相差特别大。教师应该注意到,对于高一学生来讲,他们正处于思维非常活跃的阶段,有不同的理解很正常,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不应该批评学生,就算学生的理解是错误的,反而应该鼓励学生这种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行为,多鼓励学生,学生才会喜欢化学,才学主动地融入到化学知识的求知中。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一化学教学活动,教师要紧密地结合新课标,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教学主导方向,积极地在教学实践中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才能有效地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光辉.《网络技术下的化学教学模式的探讨》[J].《化学教育》,2002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服务与支付
学术顾问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