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2 10:02:12
序论:在您撰写隧道施工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实习单位:铁城监理公司
实习地点:
实习者:
一、公司简介
监理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96年1月的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建设监理分公司,1998年11月完成股份制改革。9月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设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公司机关驻北京市区40号。新建高速铁路-4:dk174+800--dk291+427路基长24660米;桥梁46座20795延米;隧道39座73416米,其中控制工程逻皓隧道长7426米,那国隧道3895米,坡录元隧道长11925米;南昆线六塘站改造;包括百色、阳圩2个车站,设田阳梁场。
二、实习目的通过实习,对高速铁路隧道工程建筑整个施工过程有较深刻的了解;
2、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深入理解已学的理论知识(如测量、建筑材料、建筑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等);
3、通过亲身参加施工实践,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为独立参加工作打下基础;
4、通过工作和劳动,了解隧道工程施工的基本生产工艺过程(土石方、钢筋混凝土、等)中的生产技术技能;
5、了解目前我国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管理的实际水平,联系专业培养目标,树立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国建筑施工水平的远大志向;
6、与工人和基层生产人员密切接触,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先进事迹。
三、实习要求认真按时完成实习指导人员和指导教师布置的实习和调研工作;
2、每天写好实习日记,记录施工情况、心得体会、革新建议等;
3、对组织的专业参观、专业报告都要详细记录并加以整理;
4、实习结束前写好实习报告,对政治思想和业务收获进行全面总结;
5、对实习指导人员和指导教师布置的“专题作业”要及时完成并写出报告;
6、利用业余时间,结合本工地或本地区自选专题进行社会调查,写出报告。
【关键词】特长隧道;挤压破碎;塌腔
1.工程概况
映汶高速公路A1标段映秀隧道是一座特长分离式隧道。地处汶川5.12大地震的中心地带,单洞全长5300m以上。映秀隧道设计为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为80㎞/h,隧道主洞建筑界限净宽为10.25m、净高为5m。隧道中线穿越北川~映秀断裂带,属于地震频发影响的高危险隧道。
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超前支护采用ф42mm小导管或Φ22锚杆,初期支护采用挂网、喷锚及工字钢联合加固。隧道衬砌为C25钢筋混凝土结构。
洞身主要围岩岩体为花岗闪长岩,微风化,由于山体受5.12地震的挤压影响,隧道内的Ⅱ、Ⅲ级花岗岩变得较为破碎,在开挖过程中发现实际围岩与原设计图纸有较大的出入,特别是隧道开挖进尺接近1000m左右时,岩石依然较破碎,自稳能力较差,暴露时间过长后易出现先掉小块、后整体大块掉落的现象,加上地下水较为丰富,加速了开挖掌子面围岩不稳定掉落的现象。
2.施工问题提出
计划工期30个月,但由于映秀隧道受大地震的影响,绝大部分Ⅱ、Ⅲ级变更为Ⅳ级,循环进尺减小,支护工程量增加,严重影响施工进度。
映秀隧道原设计II、III级围岩地段较多,占全线70℅以上,但在实际开挖过程中出入较大,进尺1000m左右时II、III级围岩地段总计不到100m,并且围岩自稳较差,同一掌子面围岩拱顶和拱脚处差别都较大,开挖后拱顶易出现塌腔。
隧道围岩较为破碎,在开挖过程中易出现卡钻或者塌孔的现象,造成钻杆损坏和因塌孔装药不到位欠挖情况。
如何解决在地震挤压破碎地带开挖过程中拱顶出现较大塌腔的问题,成为技术工作者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3.施工方案确定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确定映秀隧道未开挖地段的支护方案,调整和安排各工序的衔接关系,成为施工重点解决的迫切问题。
进行超前预报:由于隧道围岩变化较为复杂,每掘进100m进行一次超前预报工作,提前判断出围岩变化情况,做出相应的施工方案,有计划的增减施工工序。
进行监控量测:由于隧道受到大地震的影响,岩石挤压破碎严重,初期支护过后有一定变形,需要及时进行变形观测,以便确定相对应的治理和预防措施。
现场实施方案特点:
1:支护不仅限于单一的超前支护方式,可采用药卷锚杆支护或者小导管支护,也可同时采用两种支护结合的形式。
2:超前锚杆和超前小导管两者相结合不但起到了超前支护的作用,还起到了导管周边固结的作用,大大增强了破碎围岩的整体稳定性。
3:喷射砼处理使喷射范围内形成了较为牢固的支撑拱顶的破碎屏障。
4:越破碎地带周边眼布置越密集,形成比较连续的开挖轮廓线,周边眼采用少药量与跳孔(跳1孔或2孔)装药相结合的方法,使之利用弱爆破影响密集周边眼之间裂隙开裂的开挖方式。
5: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药孔采取不定量的装药方式,一般情况下跳孔装药约为普通孔的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我项目严格按照原设计进行施工作业,但并未有效的遏制塌腔的连续出现,给施工带来较大的安全和质量隐患。并且只有现场及时预埋冲砂管口,后期利用砼输送泵进行冲砂浆填充的方法进行质量保证,关键是费用成本较高。原因是在冲砂浆的过程中需要搅拌站、汽车砼运输工班、二衬砌班、电工班组等人员配合,设备、材料及电力投入也随之加大,从长远角度考虑不适合我项目的实际情况,故在超前支护围岩较差的地带,我项目积极采取科学的、费用合理的施工安排,从短期上看是费用增加,但从长远角度,即节约了成本还保证了质量,同时由于提前遏制了塌腔出现,保证了施工质量,无需后期单独处理节约了宝贵时间,是比较合理和结合实际的施工方法。
7.结论
映秀隧道作为5.12震后第一条跨越地震多发地带的高速公路特长隧道,虽然存在余震频发,地质条件差,施工工艺复杂,施工难度大的情况,但通过精心组织,科学施工,在现场实际施工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对早日隧道保质保量按时贯通具有现实的意义。技术上归纳起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隧道山体经历了大地震后整个山体内部岩石都挤压破碎,要提前做好施工技术方案准备。
2、要做好充分的施工准备。在围岩地质条件差的情况下,不急于抢进度,而是充分做好围岩的超前支护工作,保证不因余震或者地质等其他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
3、严格控制关键工序。为防止挤压岩体长时间暴露出现掉块等应力释放问题,必须保证弱爆破、短进尺,快循环的工作模式。
4、加强围岩的监控量测和超前预报工作。形成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施工作风,保证隧道安全、顺利的贯通。
作者简介:
关键词:西山特长隧道施工方案总结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工程建设总体概况
1.1、工程概况
太古高速公路西山隧道全长13.65km,建成后是我国第二长公路隧道(仅次于秦岭终南山隧道)。S3标工程全长7.25km,起止里程Y(Z)K7+550~Y(Z)K14+800,主要为西山特长隧道古交端及洞口路基工程。其中S3标段的左洞全长7110m,右洞全长7030m,设计为解决运营通风和施工需要,设2号斜井和2号竖井,2号斜井全长424m,设计坡度为25°,属于陡坡斜井,斜井中部设隔板分为进出风道,负责左洞的运营通风。2号竖井设计为圆形断面,深度156.8m,衬砌后直径为8.2m。竖井中部设计为0.3m厚的钢筋砼隔板,将竖井分隔为进、出风道,在井底设送风道和排风道分别与右洞连通。
西山隧道出口段平面图
1.2项目部和工区设置
太古高速公路项目于2008年底中标,2009年2月份人员开始陆续进场。在进行驻地建设的同时,开始进行新增斜井以及出口的进洞施工准备工作。根据项目所处地理位置以及施工的需要,将工程划分为斜、竖井和出口两个工区同时组织施工,考虑到后期主要的工作量在斜、竖井工区,将项目部建在斜、竖井工区,便于施工现场管理。
1.3项目主要节点
2009年4月20日新增斜井正式进洞施工,5月1日隧道出口右洞正式进洞施工,5月3日出口左洞的横通道开始施工,5月13日进入正洞施工。
2010年5月中旬新增斜井进右洞正洞施工,7月下旬通过车行横洞从右洞进入左洞施工,2011年11月2日晚斜井与出口左右洞开挖面先后贯通。
2011年11月19日右洞与S2标右洞贯通,12月9日左洞与S2标左洞贯通。
2012年4月正洞二衬全部完成,5月车通、人通及水沟电缆槽完工。
2、工程特点和难点
进场以后,通过对工程项目实地进行勘查,认真审核施工设计图纸,充分调查了解隧道穿越地区的地质情况,对该项目的特点和难点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隧道单洞施工长度大,施工工期紧
西山隧道的左右线单洞开挖长度为14.14公里,工期要求34个月,十分紧张。
2.2、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施工难度大
根据设计资料,隧道穿过的地层十分复杂,施工中有可能遇到的不良地质情况有岩溶、涌突水、煤层及瓦斯、陷落柱及断层破碎带、膨胀性围岩、岩爆和承压水地段,施工难度大。
2.3、隧道独头掘进施工长度大,技术难点多
隧道单洞长度在7000米以上,同时设有斜井和竖井,隧道独头掘进施工的长度要达到3500米以上,隧道施工中的通风、供电、出碴运输等对进度影响很大,项目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很多。
通过对该工程重难点进行认真分析,明确了施工中应当充分考虑的问题,对确定总体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理清了现场施工组织安排的思路,为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措施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3、施工总体方案的优化
3.1 增设缓坡斜井方案
S3标段隧道原设计为解决运营通风和施工需要,设2号斜井和2号竖井。2号斜井全长424m,设计坡度为25°,属于陡坡斜井,斜井中部设隔板分为进出风道,负责左洞的运营通风。2号竖井深度156.8m,衬砌后直径8.1m,中部设隔板分为进出风道,负责右洞的运营通风。
根据设计情况,在出口作为施工作业面的同时,一般应采取利用2号斜井辅助正洞施工方案,由于该斜井设计属于陡坡斜井,需要在斜井口配备大吨位的绞车和矿车,斜井部分采用有轨运输进行施工。正洞内采用无轨运输,并在斜井底设存碴场,洞碴通过斜井有轨运输至洞口,再采用无轨运输至弃碴场。
针对该隧道地质情况复杂,工期十分紧迫的实际情况,采取缓坡斜井辅助正洞施工方案是比较好的选择,我们通过对施工现场的详细勘查,提出了增设缓坡斜井辅助正洞施工的方案,新增斜井全长1130m,最大坡度12.5%,采用双车道无轨运输,该方案顺利通过了集团公司组织的专家论证会。新增斜井方案经项目部提出上报业主后,得到了业主的认可,并组织专家论证会进行论证,建议将新增斜井作为永久工程应急救援通道,后期经过进一步争取,将新增斜井作为正式工程纳入到山西省交通136工程中。
3.2 2号斜井及2号竖井施工方案
采用新增斜井辅助正洞施工后,原设计的2号斜井承担运营通风功能,在集团公司专家论证会上,专家提出对运营通风设计进行优化,建议将2号竖井直径扩大,左右洞共用2号竖井通风,将原设计2号陡坡斜井取消。该方案向业主提出后,由于运营通风变更属于重大设计变更,需交通厅审批,过程较长,业主急于完成年度投资计划,项目部不得已只能按2号竖井原设计进行施工。
在后期新增斜井纳入136工程后,最终仍然是对运营通风设计进行了优化,利用2号竖井承担左右洞运营通风,原设计的2号斜井取消。
2号竖井的设计直径8.1m,深度156.8m。由于我公司没有类似竖井的施工经验,通过反复比较,选择了传统的利用提升井架和绞车进行施工的方案,自上而下地进行开挖支护,开挖支护到底后,自下而上进行二衬施工的方案,同时考虑后期有可能利用竖井辅助正洞施工,设备配置上留有一定的富余量,最终确定配备大型井架和直径2.5m的矿用提升绞车进行施工。
3.3第二斜井辅助正洞施工的设想
在2009年隧道各工区施工正常后,项目部对隧道穿越的地形地貌进行了详细的勘查,隧道在距离出口约2.5km处穿越一沟谷,洞顶埋深约40m。鉴于隧道施工受地质情况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较大,为保证按期完工,综合各方面的条件,提出了在该处设斜井辅助正洞施工的设想,经过详细的实地勘查,该沟谷位置的水、电等均具备条件,具备设斜井辅助正洞施工的条件,仅需要新修便道约3km。通过初步设计,斜井长度约400m,坡度10%左右,与正洞交汇处距离出口约2800m,距离新增斜井与正洞交汇处约2300m。如果增加该斜井(采用单车道并设错车道,预计增加投入约800万元),可以大大缓解正洞施工的工期压力,减小斜井和出口独头掘进的距离,减少斜井和出口正洞施工的成本。但由于种种原因,该方案未能实施。
4专项施工技术方案的编制和实施
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及时针对施工中的关键部位和特殊工序,先后组织技术人员编制和优化了多个专项施工方案,解决遇到的技术难题,实施以后均取得较好的效果,不但充分体现出了我单位的施工技术水平,还保证了工程快速顺利实施,施工中优化并采用的主要有以下几项技术方案。
关键词:张家湾隧道围岩监控 总结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张家湾隧道设计为单线隧道,全长3758m,中心里程DK42+664。进口里程为DK40+785,出口里程为DK44+543。本隧道坡度为5‰纵坡。
隧道围岩分为Ⅲ~Ⅴ级:其中Ⅲ级围岩1744m;Ⅳ级围岩1865m;Ⅴ级围岩149m。
隧道出口边仰坡采用锚网喷防护。按新奥法施工,采用光面爆破及湿喷技术。Ⅲ级围岩地段采用全断面法开挖,Ⅳ、Ⅴ级围岩地段采用台阶法开挖,锚网喷初期支护,拱墙一次衬砌。
2、技术要求
隧道监控量测的项目可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大类。
必测项目一般包括:
⑴洞内、外观察;
⑵二次衬砌前净空变化;
⑶拱顶下沉;
⑷地表下沉(浅埋隧道必测,H0≤2b时);
⑸二次衬砌后净空变化;
⑹沉降缝两侧底板不均匀沉降;
⑺洞口段与路基过渡段不均匀沉降观测。
选测项目根据具体情况而定:⑴地表下沉(H0≥2b时);⑵隧底隆起等。
3、施工要求
3.1测点布置
洞顶地表下沉量测断面布置7个点(中间一个,2米一个,4米一个,5米一个对称布置)
洞内周边收敛量测布置4条(2条水平测线,2条斜测线)。
拱部下沉、底部上拱、填充面下沉1个断面各布置1个点。根据开挖方法不同,拱顶下沉和底部上鼓点应采用不同的布置方式,测点应根据施工情况进行合理布置,并能反映围岩、支护稳定状态,以指导施工。
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浅埋地段)等监控必测项目,应设置在同一断面。
3.2测点设置要求及测设工具
周边位移量测以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的量测为主,水平净空变化量测线的布置应根据施工方法、地质条件、量测断面所在位置、隧道埋置深度等条件确定。拱顶下沉量测断面的位置在每一断面宜布置1~3个点。若地质条件复杂,下沉量大或偏压明显时,应同时量测拱腰下沉及基底隆起量。监控量测点必须及时埋设,开挖支护后2小时内读取初始数据。监控量测点要设置标识牌,标示里程、设点时间、责任人等相关信息。坑道周边收敛计可选铰弹簧式或重锤式,拱顶下沉量测采用水平仪、水准仪和挂钩钢尺等,有条件时可采用激光隧道断面监测仪进行量测。变形量测可采用单点或多点式锚头和传力杆,配以机械式百分表或点测位移计。
3.3量测方法
⑴水平收敛量测方法
水平相对净空变化的量测首先要求将预埋件按要求的时间及方法埋设,然后进行仪器的安装(如下图所示)。
当仪器安装完成后,利用弹簧秤、钢丝绳、滑管给钢尺施加固定的水平张力(弹簧秤拉力90N),并在百分表读得初始数值X0;因第一次量测的初始读数是关键性读数,应反复测读;当连续量测3次的误差R≤0.18mm(R值根据收敛计不同而异)时才能继续爆破掘进作业。用同样方法可读得间隔时间t后的t时刻的Xi值,则t时刻的周边收敛值Ut即为百分表两次读数差:
Ut=L0~Lt+Xtl~Xto
式中:L0——初读数时所用尺孔刻度值;
Lt——t时刻时所用尺孔刻度值;
Xtl——t时刻时经温度修正后的百分表读数值,
Xtl= Xt+εt
Xto——初读数时经温度修正后的百分表读数值,
Xt0= X0+εt0
Xt——t时刻量测时百分表读数值;
X0——初始时刻百分表读数值;
ε——温度修正值,
εt=α(T0~T)L
α——钢尺线膨胀系数;
T0——鉴定钢尺的标准温度,T0=20℃;
T——每次测量时的平均气温;
L——钢尺长度。
⑵拱顶下沉量测方法
拱顶下沉量测采用水准测量法进行,后视点可设在稳定衬砌上,用水平仪进行观测(如下图所示)。将拱顶初始相对高差与t时刻相对高差相减变得拱顶下沉量,即:Ut=(Q0+P0)~(Q+P)=(Q0~Q)+(P0~P)。若Ut为正值,则表示拱顶下沉;若Ut为负值,则表示拱顶向上位移。
3.4监测资料整理、数据分析及反馈
监控量测数据的计算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⑴拱顶下沉、净空收敛的位移量,绘制时态曲线。
⑵围岩压力与支护间接触压力值,绘制时态曲线和断面压力分布图。
⑶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应力(应变)值,绘制时态曲线,反算结构内力并绘制断面内力分布图。
⑷地表沉降值,绘制横向和纵向时态曲线曲线。
⑸孔隙水压力值,绘制孔隙水压力的时态曲线及孔隙水压力与深度的关系曲线。
⑹爆破振动速度,绘制振动速度与测点至震源距离关系曲线。
现场量测所取得的原始数据,不可避免的会具有一定的离散性,其中包含着测量误差。因此,应对所测数据进行一定的数学处理。数学处理的目的是:将同一量测断面的各种量测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相互印证,以确定量测数据的可靠性;探求围岩变形或支护系统的受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判定围岩和初期支护系统稳定状态。
在取得监测数据后,及时由专业监测人员整理分析监测数据。结合围岩、支护受力及变形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将实测值与允许值进行比较,及时绘制各种变形或应力~时间关系曲线,预测变形发展趋向及围岩和隧道结构的安全状况,并将结果反馈给设计、监理,从而实现动态设计、动态施工。
目前,回归分析是量测数据数学处理的主要方法,通过对量测数据回归分析预测最终位移值和各阶段的位移速率。
每次测量时要做好详细的量测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日期、时间、里程编号、环境温度、量测数据等,并及时根据现场测量数据绘制时态曲线和空间关系曲线。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及时进行量测数据的回归分析,以推求最终位移和掌握位移变化的规律。目前,常采用的回归函数有:
对数函数U=A+Bln(t+1)
U=Aln()
指数函数U=Ae~B/t
U=A(e~Bt0~e~BT)
双曲函数U=A
式中:U—变形值(mm);
A、B—回归系数;
t—量测时间(d);
t0—测点初读数时距开挖时的时间(d);
T—量测时距开挖时的时间(d)。
具体方法如下:
(1)将量测记录及时输入计算机系统,根据记录绘制纵横断面地表下沉曲线和洞内各测点的位移u~时间t的关系曲线,见图4。
图4位移u~时间t的关系曲线图
(2)若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如上图中b所示出现反常,表明围岩和支护已呈不稳定状态,加强支护,必要时暂停开挖并进行施工处理。
(3)当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如上图中a所示趋于平缓时,进行数据处理或回归分析,从而推算最终位移值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
(4)各测试项目的位移速率明显收敛,围岩基本稳定后,进行二次衬砌的施作。
3.5监控量测管理
围岩稳定性的综合判别,应根据量测结果按以下方法进行。
⑴按变形管理等级指导施工,见表2。
表2 变形管理等级
⑵根据位移变化速度判别
净空变化速度持续大于5.0mm/d时,围岩处于急剧变形状态,应加强初期支护。
水平收敛(拱脚附近)速度小于0.2mm/d,拱顶下沉速度小于0.15mm/d,围岩基本达到稳定。
在浅埋地段以及膨胀性和挤压性围岩等情况下,应采用监控量测分析判别。
⑶根据位移时态曲线的形态来判别
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下降时(du2/d2t<0),围岩趋于稳定状态;
当围岩位移速率保持不变时(du2/d2t=0),围岩不稳定,应加强支护;
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上升时(du2/d2t>0),围岩进入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止掘进,加强支护。
围岩稳定性判别是一项很复杂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结合具体工程情况采用上述几种判别准则进行综合评判。
⑷工程安全性评价应根据表2要求的位移管理等级进行,并采用表3相应的工程对策。
表3工程对策
4. 监控量测质量控制
4.1技术措施
⑴根据隧道地质情况、施工方法、断面情况制定监控量测实施方案,制定监控量测控制基准值,成立监控量测工作小组,及时掌握使用先进仪器设备。
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地质素描及数码成像,必要时进行物理力学试验。当浅埋隧道上方有地面建筑物、地下管线时,而且需要钻爆法开挖时,应进行爆破振动监测。
⑵隧道开挖时要及时对工作面地质变化和围岩稳定情况观察,察看喷射混凝土、锚杆和钢架等的工作状态,发现异常时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浅埋地段要做好洞顶地面观察和沉降监测。
⑶测点应在开挖面施工后及时安设,并尽快取得初读数,测点布置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注意保护,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量测基点应与洞内或洞外水准基点联测,每15~20d应校核一次。
⑷净空变化和拱顶下沉点布置在同一断面上,测点断面间距根据地质条件、隧道结构形式、开挖支护方式等确定,一般Ⅲ级围岩不大于30m,Ⅳ级围岩不大于10m、V级围岩不大于5m。
⑸必测项目监控量测频率:按位移速度≥5mm/d,测2次/d,在1~5mm/d,测1次/d,在0.5~1mm/d,测1次/2~3d,在0.2~0.5mm/d,测1次/3d,在<0.2mm/d,测1次/7d。隧道结构应力、应变监测频率根据设计和施工要求及反馈结果确定。
⑹监测结果分析采用散点图(时态曲线)和回归分析法,依据时态曲线的形态结围岩稳定性、支护结构的工件状态安全性评价,并提出实施意见指导施工。
⑺当拱顶下沉、水平收敛速率达5mm/d或位移累计达100mm时,应暂停掘进,并及时分析原因,采取处理措施。
⑻当采用接触量测时,测点挂钩应做成闭合三角形,保证牢固不变形。
4.2管理措施
⑴将监测管理及监测实施计划纳入施工生产计划中,作为一个重要的施工工序来抓,并保证监测有确定的时间和空间。各施工单位应由工程技术管理中心组成专门监测小组,具体负责各项监测工作。
⑵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实施方案和相应的测点埋设保护措施,并将其纳入工程的施工进度控制计划。
⑶施工监测紧密结合施工步骤,监控每一施工步骤对周围环境、围岩、支护结构、变形的影响,据此优化施工方案。
⑷积极配合监理、设计单位做好对监测工作的检查、监督和指导,及时向监理、设计单位报告情况和问题,并提供有关切实可靠的数据记录,工程完成后,根据监测资料整理出标段的监测分析总报告纳入竣工资料中。
⑸量测项目人员要相对固定,保证数据资料的连续性。量测仪器专人使用、专业机构保养、专业机构检校。量测设备、元器件等在使用前均经过检校,合格后方可使用。
⑹测试完毕后检查仪器、仪表,做好养护、保管工作,及时进行资料整理及信息反馈。
自2018年8月31日调到峨米项目以来,就我开展质量工作进行下总结,查找不足,制定计划,为来年的工作更好开展,为项目取得更好的质量目标奠定基础,总结如下:
一、前期项目施工存在的质量问题
㈠隧道施工存在的质量问题
截止目前,我标段隧道存在质量缺陷主要有衬砌脱空、欠厚、不密实、端头钢筋缺失、错台、蜂窝麻面、裂缝一系列问题。主要质量缺陷问题377个,其中红线问题239个,其他问题138个。具体统计如下:
主要缺陷占比统计表
序 号
项目
个 数
比 例
备 注
1
脱空欠厚
292
77.45%
2
不密实
54
14.32%
3
其他
31
8.22%
汇总
377
100%
质量缺陷整改统计表
序号
项目
个数
比例
备注
1
未整改
80
21.22%
2
已整改未销号
160
42.44%
3
已整改销号
9
2.39%
4
整改中
128
33.95%
汇 总
377
100%
㈡桥梁施工存在的质量问题
桥梁主要存在质量问题为蜂窝、表面裂缝、错台等,主要为砼表面外观问题。
二、自身开展工作
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应预防措施,并进行了教育培训。
㈠存在质量问题原因分析
1、厚度不足原因分析
⑴光面效果差,欠挖未处理。
由于爆破炮孔布置,成孔质量、装药结构等问题,导致断面尺寸出现欠挖;未坚持测量复核制度,欠挖断面未及时量测发现或发现后未处理。
⑵初支施工不规范
钢拱架未按断面测量定位线设置使初期支护侵限;初期支护预留变形量不够,变形侵限。
⑶防水板铺设不合理
铺设时未控制好松铺度,致使防水板在浇筑砼后过紧,呈扯拉状导致防水板后形成脱空,衬砌厚度不足;防水板鼓包导致防水板后形成脱空,衬砌厚度不足。
⑷衬砌台车定位不准,浇筑控制不严
模板台车未按交底定位,断面检查自检缺项;浇筑拱顶时,砼未填满形成空洞,导致砼厚度不足。
2、背后脱空原因分析
⑴初支不规范,超挖未回填密实,或回填时故意遮挡,在初期支护背后形成空洞。
⑵支护表面凹凸不平,铺挂防水板形成脱空。开挖效果差,支护面不平顺,尤其无钢架支护地段,防水板挂设松弛度不易控制,致使二衬浇筑时防水板与初期支护之间形成脱空。
⑶砼泵送压力不足。二次衬砌浇筑时由于砼泵送压力不足,二衬台车模板排气孔不畅等引起模板内空气挤压未排净,形成二衬内部空洞;由于使用粉煤灰和水泥不匹配形成大量泡沫占据空间导致二衬内部空洞。
3、砼强度不足原因分析
⑴原材料质量控制管理不严,砼原材料、外加剂质量差,波动大,砼施工配合比控制不当。
⑵砼浇筑工艺控制差,浇筑间歇时间长;砼振捣不密实或漏振;水灰比过大或现场随意加水。
⑶拆模时间较早,砼养护不到位。
砼强度还未达到拆模强度前就拆除了模板;洒水养护不足或龄期不够。
4、钢筋缺失
二衬端头关模时为便于关模,故意少布置钢筋导致二衬钢筋缺少。
㈡预防措施
1、加强光面爆破,动态调整爆破参数,加强断面测量和复核,欠挖部分及时处理。
2、根据监控量测及时调整预留变形量,避免变形侵限。
3、钢拱架架立时及时进行测量复核,避免侵限。
4、控、制喷砼表面平整度,平整度达不到要求时重新进行补喷,不得进行防水板挂设作业。
5、控制防水板挂设松弛度和和平顺度,不得出现鼓包现象。
6、准确校核定位台车模板,避免台车偏位造成厚度不足。
7、保障砼泵送压力,排气孔通畅,采用二衬防脱报警装置防止二衬拱顶拱脱空。
8、严格控制各道工序施工质量。
9、严格检查二衬端头钢筋数量避免缺少钢筋。
10、严格控制二衬施工振捣工艺,防止因振捣工艺问题导致砼不密实。
㈢教育培训
针对项目部存在的质量缺陷,开展了教育培训,先后进行了隧道质量缺陷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隧道爆破技术技术、隧道各道工序控制要点和管理、隧道缺陷整治方案等技术培训。
㈣质量缺陷整治
针对项目部质量缺陷,迅速落实隧道缺陷专业整治队伍进行缺陷整治,目前大部分缺陷已整改完成,少部分缺陷正在整治中。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及计划
1、贯彻推行工序标准化作业。
2、贯彻落实质量安全卡控要点。
3、落实“两加强、五提高”活动。
4、严格把控进场原材料检验试验。
5、落实“去存量,遏增量”措施。
6、完善、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7、加强质量管理和监督。
8、积极探索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关键词:隧道;开挖支护;监控量测;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U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概述
隧道浅埋段及下穿建筑物、设施等施工时主要有台阶法、双侧壁导坑法、盾构法等。本文主要针对台阶法和双侧壁导坑法进行介绍。
2.施工工艺及方法
2.1台阶法
主要用于Ⅲ级围岩及深埋洞Ⅳ、Ⅴ级围岩的施工,其施工工序如下:
第1步:上半断面高度7米,采用钻爆台车钻孔支护,光面爆破,挖机和装载机同时挖渣,自卸运渣。开挖上半断面后及时进行上台阶喷、锚、网系统支护,架设钢架并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形成较稳定的承载拱。
第2步:在滞后上半断面30~50m后开挖下部右侧(左侧),并进行下部右侧(左侧)初期支护。
第3步:下部右侧(左侧)掘进10~15米改移道路进行下部左侧(右侧)开挖,并进行初期支护。
第4步:施作仰拱混凝土、填充混凝土,及早封闭成环。
第5步:根据围岩量测结果,及时施作二次衬砌。
1)爆破设计
爆破设计见图1~2:
图2 台阶法钻爆设计图
台阶法开挖光面爆破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下表:
表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2)施工要点
(1)IV级围岩区段的施工贯彻稳步推进的原则,切实搞好初期支护(或临时支护)和施工监测。
(2)采用微震动控制爆破技术,以减轻对围岩的扰动。
(3)初期支护或临时支护紧跟开挖工作面及时施作。支护未完成,不得进行下一循环的开挖作业。
①喷射混凝土采用先进的湿喷法作业。出碴前必须进行初喷。每次喷射厚度为5~7cm,喷射混凝土的品质须严格控制。
②系统锚杆分反循环中空注浆锚杆和砂浆锚杆两种,其间距、孔深符合设计要求,并尽量垂直岩层层理,垫板紧贴岩面,灌浆饱满,锚固可靠。
③挂网在初喷混凝土及施作锚杆后进行。钢筋网在洞外预制电焊成网片后安设,挂网时,钢筋网紧贴岩面,网片间搭接不小于连个网格,并与邻近锚杆联接牢固。
④局部围岩松散、破碎地段,加强临时支护或初期支护,或采用超前支护(超前小导管注浆、超前锚杆、超前小钢管等),并加强施工监测,防止坍方、支护失稳、衬砌病害等的发生。
2.2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方法
1)爆破参数确定
根据围岩情况并结合前期隧道开挖爆破情况及综合安全因素,在按照 “先探测、管超前、严注浆、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原则下施工,确定循环进尺为1.2 米,炮眼利用率90%,掏槽形式采用V形掏槽。炸药选用1号乳化炸药,药卷直径为Ф27,周边眼采用直径Ф27 的药卷不藕合间隔装药。引爆方式采用非电毫秒雷管。爆破参数计算如下:
A.炮眼数量:N=qs/ar
标准直径的炮眼:(炮眼直径35mm,药包直径32mm)
N=qs/ar式中: N—炮眼数目(个)
q—单位炸药消耗量(kg/m3),本隧取0.5kg/m3
s—开挖断面面积(m2),本隧为170 m2
a—爆破振动衰减系数
r—炸药的线装药密度(kg/m)
根据选用断面尺寸得:S=170m2
查经验数据已知:a=0.45 r=0.75kg/m q=0.5kg/m3
N=(0.5×170)/(0.45×0.75)=252(个) 取251 个
拱部采用光面爆破,周边眼间距取45㎝,掏槽眼采用12 个,
B、掏槽眼深度:取b=40cma=50cm α=60°(b为炮孔排距,a为炮孔间距,α为炮孔倾角)
L=0.8/sin60°≈0.9m
C、每一循环装药量:Q=0.5×0.9×170=76.5kg
Φ32 卷长20㎝ 净重150g
D、炮眼的装填系数:掏槽眼80%,辅助眼70%,顶眼60%,求出各炮眼装药量。
钻孔作业采用YT-28手风钻,自制钻爆作业平台辅助作业,钻孔作业中要求“准、齐、平、直、顺”,参考预加固支护位置或画定开挖轮廓线及眼位,准确按要求位置施工,眼底落于同一平面上,边眼外斜保持0.04~0.05,两炮衔接台阶小于10cm,装药必须堵塞,周边眼采用间隔装药,使用导爆索,竹片和电工胶布加工,确保良好效果。
2)爆破设计
双侧壁导坑法开挖爆破设计详见“双侧壁导坑法开挖炮眼布置图”
图3 双侧壁导坑法开挖炮眼布置图
表2Ⅳ级围岩双侧壁开挖爆破参数表
3)施工工序
(1) 进行测量放线确定开挖边线,按爆破设计布置孔位用油漆画点标注。
(2) 开挖①部,人工配合整修。导坑周边初喷4cm厚混凝土封闭岩面,施作洞身锚杆,挂钢筋网,安装型钢钢架和临时钢架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3) 在滞后于①部15米以上后,开挖②部,人工配合整修。导坑周边初喷4cm厚混凝土封闭岩面,施作洞身锚杆,挂钢筋网,安装型钢钢架和临时钢架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4) 利用上一循环架立的钢架施作隧道拱部Ф108长管棚超前支护。开挖③部,人工配合整修。拱部初喷4cm厚混凝土封闭岩面,施作拱部洞身锚杆,挂钢筋网,架立拱部型钢钢架,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5) 在滞后于③部一段6~8米后,开挖④部。
(6) 在滞后于④部一段6~8米后,开挖⑤部。隧底部分初喷4cm厚混凝土,接长底部型钢钢架,使钢架闭合成环,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7) 根据监控量测结果分析,待初期支护收敛稳定后,拆除中部临时型钢钢架。
4) 施工注意事项
a.严格按设计尺寸和设计要求工艺施工。
b.爆破严格按爆破设计施工,严格控制炮眼深度、角度及装药量。
c.钢架分节段连接处设置锁脚锚杆,以确保钢架基础稳定。
d.钢架之间纵向连接钢筋连接按设计要求设置,及时施工并连接牢固。
e.临时钢架的拆除应等洞身主体结构初期支护施工完毕并受力稳定后进行。
2.3超前小导管施工
超前小导管适用于Ⅳ加强支护、Ⅴ级及Ⅴ级加强支护。
1)制作钢花管
小导管前端做成尖锥形,尾部焊接φ8mm钢筋加劲箍,管壁上每隔15cm梅花型钻眼,眼孔直径为6~8mm,尾部长度不小于30cm作为不钻孔的止浆段。
2)小导管安装
⑴测量放样,在设计孔位元上做好标记,用风钻钻孔,孔径较设计导管管径大3~5 mm。
关键词:砂卵石层;坍塌;施工方法
中图分类号:U455 文献标识码:A
1.工程概况
1.1 设计围岩情况
科木其隧道全长1225m,其中左洞长605m,起讫桩号为ZK10+080~ZK10+685;右洞长620m,起讫桩号为YK10+070~YK10+690。设计全隧道明洞42m,Ⅳ级围岩700m;Ⅴ级围岩483m。
科木其隧道原设计围岩(IV级)为中风化泥岩,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夹有薄层-中厚层状砂卵石层,岩体较完整,围岩稳定性较好,呈块状结构,施工时拱顶和侧壁无支护时有掉块或易产生坍塌,侧壁较稳定,雨季施工有点滴状出水现象。
1.2 实际围岩情况
左右洞拱顶均存在较厚的砂卵砾层,大部分段落厚度为1m~2m,局部达3m厚,根据地质预报,隧道围岩核准为Ⅴ级围岩。
1.3 左洞进口洞顶为砂砾堆积层(图1)。
2.施工中存在问题
按原设计施工存在主要问题:
(1)洞顶砂卵砾层松散,钢花管间距较大、地表注浆固结范围有限,且砂卵砾层厚度较大,处理深度不足,易形成滑塌。
(2)洞内砂卵砾层砾石大小不一,较密实,按照原来的施工方法,超前施工靠近掌子面直接打钻时,砂砾极易滑落(图2),对施工操作人员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3)拱顶范围内砂卵砾层较厚、宽度较大,原设计间辅助施工杆体距难以满足实际的承载(图3),且钻孔施工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孔径,超前小导管难以安装。
(4)洞内岩层交界处,下层泥岩极易风化,形成剥落,带动掌子面砂卵砾层滑落形成塌腔。
(5)施工振动带动掌子面砂砾下滑形成塌腔。
3.施工中形成的方法
3.1 洞顶处冒顶的处理方法(图4)
科木其隧道在2013年11月11日晚进行开挖施工,22∶40开挖至ZK10+125处,挖机开始找顶排险。23∶10在拱顶发现一孤石侵限,进行处理,孤石掉落后,施工人员发现拱顶松散堆积体开始缓慢滑落,发现这一现象后,施工人员及机械退至安全地方。至23∶40左右洞顶处松散堆积体滑落停止,地表冒顶,形成长19.2m,宽12.4m平均5.8m深塌腔,里程为ZK10+122~+141.2。
3.1.1 排水
(1)在冒顶处修环向排水沟或采用彩条布覆盖,避免地表水流入塌方体。
3.1.2 洞内加固措施
(1)在靠近掌子面处采用编织袋装土予以加载码砌,保证塌方段处松散层不再向下流动。
(2)对塌方体坡脚处予以堆土加强,起到护脚的作用,防止冒顶处堆积层向下挤压推动塌方体。
(3)对塌方体进行喷射砼进行封闭。
3.1.3 洞外加固措施
(1)对塌腔处松散体予以清理。
(2)塌腔的填埋采用C15砼,对堆积体未注浆部分采用打入横向小导管,按间距1m×1m,层距0.5m,角度15°,长度4m布置,塌腔周围环向预埋小导管,间距按1m布置,对塌腔处理后进行注浆。
3.1.4 洞内塌方体开挖
在掌子面处先注浆加固塌方体顶部,对塌腔处理后进行开挖,按先上部后下部的原则进行。
3.1.5 洞内正常开挖
在洞顶塌方段及前后里程增加监控量测的频率,按原方案正常开挖支护施工。
3.2 洞内施工的主要方法
(1)_挖采用环形开挖留核心土,为减小振动对砂卵砾层的扰动,采用机械开挖。
(2)辅助施工采用自进式锚杆,解决了难以成孔的问题。
(3)打钻时在已喷锚的拱架上施做,在此拱架上安装钢管作为导向及保证安全的防护棚(图5)。
(4)辅助施工杆体间距缩小、数量已实际砂卵砾层宽度而定。
(5)对难以控制形成的塌腔及时泵送砼,填充饱满,无空洞(图6)。
4.洞内施工方法
初期支护参数为按原设计执行。为了尽量减小开挖过程中对砂砾卵石层的扰动,掌子面采用挖机配合凿岩机进行开挖,每循环进尺控制在1榀,开挖结束后及时支护。实际施作过程中,在砂卵层中施做超前小导管成孔比较困难,且成孔后易塌孔,很难保证超前支护的效果。掌子面开挖过程中,拱顶砂砾卵石层坍塌严重,立架过程中不时有大卵石掉落,卵石粒径由1cm~80cm不等,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为了保证拱顶砂砾层的稳定,防止塌方掉块、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经我方多次的摸索试验。实际施工中我标段采用先预埋小导管、数量由37~164根不等然后施做自进式锚杆。我标段对自进式中空注浆锚杆进行了加密。左洞锚杆采用先施作导向管喷射砼后施工超前的形式进行施工,锚杆根数由设计的37根依据砂砾层的厚度及宽度增加到46~74根,锚杆间距由设计的40cm间距调整到0.2m,集中至拱顶砂砾层施工,不足时增加辅助施工杆体数量,保证支护范围布满砂砾层。相当于采用双排超前施工,确保了拱顶砂砾层的稳定,隧道施工的安全,监控量测数据无超限。较好地解决了隧道砂砾层塌方现象。对不可控制塌方,及时进行了泵送回填,对较小空隙进行注浆,保证无空洞。
结语
就目前施工方法而言,能较好地解决施工中的安全问题。辅助施工,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安全质量可控,施工进度较慢,但也在稳妥推进。下一步将结合超前地质预报及监控量测数据,重点做好隧道超前施工,确保安全、质量。精心组织,科学管理,保证隧道胜利贯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