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7 09:47:14
序论:在您撰写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培养幼儿的语言时,要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幼儿园中班语言主题活动,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幼儿园中班语言主题活动1活动目标:
1.理解快乐的含义,知道大家在一起会得到快乐,共同劳动会得到快乐,为别人解决困难也会得到快乐。
2.能积极参与活动,会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一起唱《快乐拍手歌》,感受快乐!
师:我们小朋友这么快乐,还应该把快乐的心情传递给朋友们,森林的小动物们却一点儿也不快乐,我们来听听怎么了。
二、分段讲述故事,理解快乐的含义。
教师讲述故事第一段并提问。(播放PPT)
提问:
1.老鼠、乌龟、狐狸为什么不快乐?
2.怎么样帮助它们快乐起来?
老师讲述第二段故事并提问。(播放PPT)。
提问:
1.小动物想到了什么办法?
2.图上有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做什么事情?
出示操作材料,提出要求:每个房间住一种小动物,你们帮小动物们找到它最喜欢,最适合的房间。
提问:为什么这样分?哪一组分的最合理?
继续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帮助鸭妈妈解决困难。
提问:鸭妈妈的房子被洪水冲走了,怎么办呢?
三、完整讲述故事,引导幼儿给公寓起名字。
师: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给这个新房子取个好听的名字吧?
小结:小动物们用自己的特长,靠自己的劳动一起盖了新房子,还帮助了鸭妈妈,大家一起住在造好的房子里。小动物们很快乐!小朋友帮助了小动物们也很快乐,让我们一起唱着快乐的歌回教室吧!
幼儿园中班语言主题活动2活动目标:
1、通过讲讲说说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并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
2、引导幼儿仿编诗歌,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画有蓝天、树林、草地、河水、花儿、大幅背景图。
2、制作好的白云、小鸟、小羊、小鱼、蝴蝶、贴绒学具。
活动过程:
(一)经验回忆,引起兴趣
1、引起兴趣: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对不对?它漂亮在哪里?
2、提问回忆:春天是座美丽的大花园,我们小朋友都很喜欢它。
杨老师还知道我们小朋友更加喜欢有个漂亮快乐的家,是不是?说说,你喜欢什么样子的家呢?
(二)看看说说,初步感知
1、出示背景图,尝试讨论:图上有哪些景物?想想它们都会是谁的家?
2、看看说说,感知理解
(1)这些白云、小鸟、小羊、小鱼、蝴蝶它们找到自己的家了吗?
(2)它们的家又在哪里?它们的家漂亮吗?美在哪里?
3、欣赏儿歌,理解内容
(1)儿歌中都讲了有哪些家?分别是谁的家?
(2)你最喜欢哪个家?为什么?
(三)理解创作,分享快乐
1、再次欣赏,诗歌里说:"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蓝蓝的天空除了是白云的家,还可以是谁的家?密密的树林又可以是谁的家?
2、幼儿自由讨论,教师指导。
3、幼儿自由发言,教师提升组合。
4、教师小结:我们小朋友可真能干,自己也能编出了好听的儿歌,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编编,还有什么也是谁的家,明天拿来告诉大家,好吗?
各环境渗透:
在教室环境布置中,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美术区)制作的一些关于春天的景象添加到墙面上,增加了幼儿之间交流。
区角活动中(语言区)的,让小朋友自制春天各种景色变化的图书,让小朋友边看边交流。
附诗歌:《家》
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
绿绿的草地是小羊的家,清清的河水是小鱼的家,
红红的花儿是蝴蝶的家,我们的家多美啊!
仿编:
蓝蓝的天空是小鸟的家,密密的树林是蘑菇的家,
绿绿的草地是小兔的家,清清的河水是水草的家,
红红的花儿是密蜂的家,我们的家多美啊!
幼儿园中班语言主题活动3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体验儿歌情景,学会快乐学习。
2、通过操作游戏,认读汉字,学说简单的句子流畅表达。
3、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字卡:东边、西边,操作图片、儿歌录音带
活动过程:
1、导入:小朋友都喜欢听故事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好听的故事,小朋友们想不想听?
2、进行情景表演,讲述故事。
设置问题情景,两只羊谁也不肯让怎么办?故事的最后结局是什么样了?使幼儿在故事情境的渲染下认真欣赏儿歌,能够初步理解儿歌内容:(东边来了一只羊,西边来了一只羊,一起走到小桥上。你也不肯让,我也不肯让,“扑通”“扑通”掉进河中央。)在幼儿欣赏儿歌的同时教师及时出示字卡“东边”、“西边”。
3、听录音,在录音进行中,具体认读,进行集体识字教学,帮助幼儿理解、记忆。
4、与字宝宝做游戏,在游戏中加深印象,帮幼儿巩固,复习。
射击比赛:老师发出口令,小朋友准备好,找准字宝宝进行打靶射击训练。
看谁指得快:请两位小朋友到黑板前站好,老师发出指令说:“__字宝宝”,两位小朋友争着指,指的快者为胜。
5、送字宝宝回家,加深印象,再次认读,巩固记忆。
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字,对小朋友说:“__字宝宝要回家了,请小朋友一齐和__字宝宝说再见”,教师手指一个字,幼儿说一声“再见”,教师便拿走一张字卡。
活动结束:教育孩子应该互相谦让,友好相处,在活动中能够与小朋友和睦友好的共处。
幼儿园中班语言主题活动4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2、丰富幼儿知识,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创编。
3、理解儿歌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4、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活动准备:
主题树《脚印》,小鸡(小鸭,小狗,小孩)脚印图片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儿歌
重点提问:你们知道动物的脚长什么样吗?谁愿意来和我们说一说?
小结:动物们的脚长长短短,和我们的脚不一样,也不一定是五个脚趾。
重点提问:那你们知道动物的脚印是什么样子的吗?
小结:动物的脚印各式各样,有大有小,每一个都是不一样的。
2、学习儿歌,播放课件。
重点提问:儿歌里提到了哪些动物的脚印?它们的脚印一样吗?
小结:儿歌里提到了小鸡,小鸭,小狗和小孩的脚印。
3、完整学习儿歌
重点提问:小鸡的脚,跑来又跑去,像什么?
小狗的脚,跑来又跑去,像什么?
小鸭的脚,跑来又跑去,像什么?
小孩的脚,跑来又跑去,像什么?
小结:小鸡的脚像竹叶;
小狗的脚像梅花;
小鸭的脚像小扇;
小孩的脚像小树。
4、仿编儿歌
师:还有哪些小动物的脚印?跑来跑去像什么?
(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大胆创编)
例如:青蛙,毛毛虫等等。
5、表演:脚印
规根据自己的创编内容进行表演。
附;儿歌《脚印》
小鸡的脚,尖尖的,跑来又跑去,竹叶撒满地。
小狗的脚,圆圆的,跑来又跑去,梅花落满地。
小鸭的脚,扁扁的,跑来又跑去,小扇铺满地。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以一个生动的小故事渗透了自然界中小动物们的脚印各不相同的常识,并旨在借此篇课文让孩子对动物各种不同的脚印产生兴趣。这堂课上,我对于“不同的脚印”这个常识的渗透还不够,只是一味地在教学环节中安排了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枯燥无味的各项说话训练。而且,虽然看似训练点很多,却因为没有完全考虑到我班的特殊情况,所以导致训练目标也没有完全达成。如果能够在更深层次地钻研教材后,根据孩子的真实情况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也许教学效果会更好。
幼儿园中班语言主题活动51,了解种子传播的方法。
2,学习诗歌,尝试仿照诗歌的句式续编诗歌,体验创作的乐趣。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植物妈妈有办法》,提问:植物妈妈是怎么传播种子的?
2,请幼儿听诗歌《植物妈妈有办法》。提问:
(1)诗歌里讲了哪几种植物?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2)妈妈是用什么办法传播种子的??
3,引导幼儿按诗歌的结构续编是诗歌,
提问:椰子(莲子,石榴,葡萄)妈妈有什么办法传播种子?能模仿着把它们编成诗歌吗?
诗歌: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妈妈有办法,孩子个个像伞兵。
微风带它去旅行,落地发芽又生根。
苍耳妈妈有办法,宝宝身上长满刺。
动物带它到处走,掉到土里把根生。
豆荚妈妈有办法,太阳一晒咧嘴笑。
“啪”,孩子离开妈,落土长大又开花。
植物妈妈有办法,种籽成熟遍地撒。
方法巧妙多变化,它们的孩子遍天下。
续编参考
椰树妈妈有办法,叶子落水会游泳。
大海里面四处漂,来到岸边把户落。
石榴妈妈有办法,宝宝长得美又甜。
幼儿教师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为幼儿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幼儿园中班语言主题活动,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幼儿园中班语言主题活动1【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理解词汇:“聚精会神”、“头破血流”,并初步懂得寓意,做事情前要想一想,不能看到什么就学什么。
2、通过提问和有序观察图片,理解图片中情节的发展变化。
3、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要盲目跟别人学的道理。
【活动准备】
1、自制《小猫刮胡子》图片一套或根据寓言内容制作电脑动画。
2、小猫(有胡须)手偶一个。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谈话引出活动内容。
1、教师出示小猫手偶:我是一只小花猫,我的胡须长又长。
2、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小花猫的胡须有什么用吗?
3、幼儿自由讨论后,教师巧妙地引出寓言故事。
师:可是有一只小花猫把自己的胡子刮掉了,我们来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二)教师出示教学图片,有表情地讲述寓言。
1、教师出示图片,生动地讲述寓言《小猫刮胡子》。
2、师:小猫刮胡子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三)教师引导幼儿有序地观察图片,分段讲述故事。
1、理解第一幅图片的内容:主人正在做什么?(理解词汇:“聚精会神”)小花猫在看什么?
2、教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有序地观察图片,理解寓言情节。
3、师:小花猫刮胡子后,追捕老鼠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碰得头破血流?(理解词汇:“头破血流”)
(四)教师和幼儿再次看图片,完整欣赏寓言,启发幼儿理解寓言。
1、教师指图与幼儿共同讲述寓言。
2、师:小花猫能刮胡子吗?
3、教师小结:原来,胡子是猫用来探路的工具,它就像一把尺子,在钻洞时得用它来测量洞的大小。
如果没有了这把尺子,猫就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钻过去。
(五)引导幼儿进行拓展谈话,启发幼儿懂得做事前要想一想,不能看到什么就学什么。
师:小花猫的主人刮胡子对不对?
师:为什么主人应该刮,小花猫却不能刮呢?(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不能看到什么就学什么)
师:如果以后你也遇到了一只刮胡子的小花猫,你会和它说什么?
幼儿园中班语言主题活动2【活动设计背景】
初春到来,万物苏醒,各种小动物开始出来活动。为了让幼儿更深的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引用了小朋友们比较常见的小动物蜗牛,生成了本次教学活动主题《小蜗牛》。
【活动目标】
1 认识蜗牛了解蜗牛的一些习性特点。
2 引导幼儿在画 ,看说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橡皮泥制作蜗牛,提高动脑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关注的情趣。
3 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我,感受做做玩玩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辅导提高幼儿动脑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关注的情趣。
难点:引导幼儿大胆地表现自我,感觉做做玩玩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实物小蜗牛若干。
2 制作好的一只橡皮泥小蜗牛。
3 材料:彩色橡皮泥.牙签.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听音乐《蜗牛与黄鹂鸟》安定幼儿情绪,并引起幼儿对小蜗牛的好奇心,从而我出示实物小蜗牛。
二 欣赏蜗牛
1 让幼儿集体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引导幼儿说出蜗牛身体小,身背着壳像小房子,而且壳是一圈圈的。
2 请个别幼儿用手摸摸蜗牛头上的两根触角,然后观察到受到刺激的触角会顺速往壳里缩进去,这时大家会觉得非常有趣。
三 认识蜗牛
1 这时候我会告诉幼儿这是蜗牛的触角,蜗牛的眼睛就是长在触角的顶端。
2举例说明:蚂蚁也有触角,当两只蚂蚁的触角碰到一起就是它们在对话,再用蜗牛与田螺.乌龟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它们的身体都会缩进壳里,而且壳都是有点硬的,因为它们都是软体动物,所以身上都有壳,这样它们就可以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
3 随机教育:就像小朋友们要穿衣服,鞋子一样,才不会弄脏身体还能保护自己。
四 了解蜗牛
1 带领幼儿观察蜗牛,了解蜗牛生活习性,仔细观察蜗牛爬行,出示菜虫与蜗牛进行比赛,突出蜗牛行动缓慢,是靠身体蠕动来爬行的。
2小蜗牛的食物是什么呢?经过搜索资料,我会出示部分实物并告诉幼儿蜗牛吃的东西可多了,有各种菜叶.蛋壳.菌类{如木耳.蘑菇等}还有一些枯了的树枝.红薯这些都是蜗牛的食物。蜗牛只喜欢呆在湿润的地方,蜗牛睡觉的时候是缩在壳里的,它不但要冬眠还要夏眠,就像小朋友们一样,不但要睡午觉,到了晚上也要睡觉,这样才能身体棒棒,快长快高。
五 小结
通过学习了解小蜗牛身上背着壳都有自我保护能力,那么小朋友呢?应该怎么做?引导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并要爱护小蜗牛,不伤害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六 延伸活动
做一做,彩色橡皮泥小蜗牛
1 引导幼儿多制作大小颜色不同的蜗牛,并添上花.草,丰富幼儿的想象空间。
2 幼儿动手制作。
3 展示幼儿作品欣赏,鼓励大胆创作的幼儿,并给予表扬。
【教学反思】
1 课前导入得太直接,不够贴近生活化。
2 教学教具过少,没有挂图。
3 师生互动过少,课上应该穿插多种游戏进行.
幼儿园中班语言主题活动3活动目标:
1、感受好朋友之间相互交往带来的快乐。
2、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各种让小鸟与小老鼠交流的办法,并对打电话的内容展开想象。
3、安静地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背景图、喇叭花、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小鸟、小老鼠的胸饰、积木若干。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打电话带来的快乐。
活动难点:乐于用打电话的方式与他人交流。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出示背景图,提问:这是一棵怎么样的树?(幼儿用一些好听的词语来讲述)
二、分段讲述故事:
(一)讲述故事第一部分:想出多种让小鸟与小老鼠交流的办法。
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小鸟和小老鼠一起玩?(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导他们可以请哪些小动物、哪些东西来帮忙,学习一些好的用词。)
(二)欣赏故事第二部分:理解故事内容。
1、提问:小老鼠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2、学习小老鼠和小鸟的对话。
三、创设情景:对打电话的内容进行大胆想象。
(一)小鸟受伤:
1、启发:小老鼠和小鸟打电话时的语气是怎么样的?表情是怎么样的?它们会说些什么?
2、幼儿两两结伴打电话:模仿小鸟和小老鼠打电话的语气、表情。
(二)小老鼠过生日:
1、如果你是小鸟,你会打电话通知谁?说些什么?
2、幼儿大胆表现不同的角色。
四、完整欣赏故事,教师将幼儿的一些想法编入到故事的后半部分。
附:喇叭花电话
一棵很高很高的树上,住着一只小鸟,树下住着一只小老鼠。
小鸟想找小老鼠玩,可是,他羽毛还没长好,不会飞。小老鼠也想找小鸟玩,可是,他不会爬树上不去。
小老鼠在树下种了一棵喇叭花。
喇叭花爬呀爬,爬到小鸟家。喇叭花长呀长,开出了一朵朵又圆又大的喇叭花。
小老鼠看着这一朵朵又圆又大的喇叭花,心里想:这又圆又大的喇叭花多象电话机呀!这弯弯曲曲的茎不就是电话线吗!有了电话机,我就可以给小鸟打电话了。
于是小老鼠对着喇叭花喊:“喂,你好,我是小老鼠。”小鸟在树上回答说:“你好,小老鼠,我是小鸟。”小老鼠说:“妈妈不在家,我好孤单,你能为我唱歌吗?”于是小鸟就为小老鼠唱起了歌。
一棵喇叭花,连着两个家,小鸟和小老鼠,天天说着悄悄话。
根据幼儿回答续编故事。
幼儿园中班语言主题活动4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大胆地讲述故事。
2、能围绕故事主题大胆表述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3、感受小蜗牛善良、爱朋友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1、小蜗牛写给小朋友的一封信:亲爱的老师和小朋友:当你觉得孤单或不开心的时候,请记住你的朋友小蜗牛正对着你微笑。
2、信封一个,收信人为快乐中班小朋友,寄信人为一只微笑着的小蜗牛。
3、故事图片,内容分别为:小鸟唱歌、大象干活、小兔送信、小蜗牛着急;
蚂蚁搬东西、小蜗牛微笑;小蜗牛把信交给小兔;朋友们高兴地看信。
4、小鸟、大象、小兔、小蜗牛头饰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封信。
小朋友想不想知道这封信是谁写的?信里说了些什么呢?(师读信)
2、这封信是谁写的?小蜗牛为什么写这封信呢?(幼儿发散)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听一个故事。
二、师完整讲述故事,幼儿倾听。
1、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
提问:故事好听吗?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小蜗牛把微笑送给了谁?
2、森林里的小动物收到小蜗牛的信,心里感到怎样?(幼儿自由回答)
师小结:对呀,微笑是一样好东西、它能给孤单的人带去快乐、让难过的人高兴起来。
三、边提问边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理解故事内容,学说对话。
1、出示图(一):提问:故事里都有谁?小鸟怎么说的?大象、小兔子是怎么说的?小蜗牛的心里为什么着急?小蜗牛想好为朋友做的事了吗?是怎么想出来的?
2、出示图(二):提问:小蜗牛对小蚂蚁干什么了?小蚂蚁是怎样夸奖小蜗牛的?如果你是小蚂蚁,你会怎样夸奖它?
小蜗牛为朋友做的事是什么?小蜗牛的微笑送出去了吗?是怎么送的?
3、出示图(三):幼儿尝试讲述。
提问:朋友们都说小蜗牛了不起。什么叫了不起?(师简单讲解)
提问:你们有没有觉得小蜗牛很了不起呀?为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小结:小蜗牛有一颗爱心、善心。它能把微笑送给大家,给大家带来快乐。小蜗牛真的很了不起,我们拍拍手表扬表扬它,好吗?
四、师幼完整讲述故事。
现在我们再一起看图把故事讲一遍好吗?
五、幼儿戴头饰表演故事。
六、情感交流。
你们觉得小蜗牛的微笑美吗?
那小朋友也来笑一笑,看看自己的微笑美吗?
小蜗牛把微笑送给了朋友们,你准备把你的微笑送给谁?为什么呢?那好,我们就来把微笑送给你想送给的人吧。(幼儿互相送微笑,活动自然结束)
幼儿园中班语言主题活动5活动目标:
1.理解快乐的含义,知道大家在一起会得到快乐,共同劳动会得到快乐,为别人解决困难也会得到快乐。
2.能积极参与活动,会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一起唱《快乐拍手歌》,感受快乐!
师:我们小朋友这么快乐,还应该把快乐的心情传递给朋友们,森林的小动物们却一点儿也不快乐,我们来听听怎么了。
二、分段讲述故事,理解快乐的含义。
教师讲述故事第一段并提问。(播放PPT)
提问:
1.老鼠、乌龟、狐狸为什么不快乐?
2.怎么样帮助它们快乐起来?
老师讲述第二段故事并提问。(播放PPT)。
提问:
1.小动物想到了什么办法?
2.图上有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做什么事情?
出示操作材料,提出要求:每个房间住一种小动物,你们帮小动物们找到它最喜欢,最适合的房间。
提问:为什么这样分?哪一组分的最合理?
继续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帮助鸭妈妈解决困难。
提问:鸭妈妈的房子被洪水冲走了,怎么办呢?
三、完整讲述故事,引导幼儿给公寓起名字。
师: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给这个新房子取个好听的名字吧?
导读:今天我组织的活动是中班主题四《春天,您好》中的语言活动——醒来了。现在正值春天万物复苏的美好季节,结合现在的季节特征,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我选择了本次语言活动。
今天我组织的活动是中班主题四《春天,您好》中的语言活动——醒来了。现在正值春天万物复苏的美好季节,结合现在的季节特征,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我选择了本次语言活动。这个活动活动主要有三个目标:第一,激发幼儿对春天里的小动物的喜爱和好奇,萌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第二,能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学说小动物之间的重点对话。第三,通过视听讲结合,发展幼儿连贯讲述的能力。整个活动过程,我采用的是一种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课件中的内容;“听”就是倾听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讲”就是幼儿的讲,满足幼儿想说的愿望。这个方法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处与一中积极的学习状态当中。
在这个活动当中,我主要采用视听讲结合法,并力求将情感教育贯穿与整个语言活动当中,开始部分,以趣激情,做了一个新的尝试,打破了以往用图片、谈话等引出活动主题的方式,而是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猜谜语的形式,以动态的画面、小动物的声音再现等,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从而激发了他们对春天里的小动物的热爱和好奇的情趣,能饶有兴趣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且也很自然地引出了故事当中的动物角色,为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让幼儿了解故事情节部分,我以情代情,运用了极富感染力的配乐,以我教师自身的激情和语言感染力,为幼儿讲述故事内容,同时,也是为了给幼儿一个完整的故事形象,给幼儿以很好熏陶和感染。在了解了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会故事当中小动物之间的重点对话部分,我采用了恰当的提问方式,引导幼儿分段欣赏课件,我突出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一是将故事中的角色对话、动物形象,用小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声情并茂;二是替代了以往呆板的图片讲述方式,使得故事的内容更加生动、角色更加鲜活,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掌握和学说小动物之间的重点对话。
一、化繁为简,为教师操作带来便利,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一个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课件如果操作过于繁杂,势必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制作课件的首要标准是:根据课堂实际,避免繁杂性,便于教师操作。
首页简洁的画面包含了课件名称及3个标志突出的按钮:“学一学”“想一想”“编一编”(如图1所示)。分别单击这3个按钮就可以分别链接到学、想、编3个场景,从而一步步完成学习儿歌、思考“船”的替代物、仿编朗诵整首儿歌的过程,操作非常方便。
图1 课件首页
“学一学”页面的画面中有4个花瓣式的播放、返回、停止、重播按钮(如图2所示),在播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单击按钮,轻松实现停止或播放动画,既便于教师教学,又能帮助幼儿学习儿歌。
图2
“想一想”“编一编”页面上都有“返回”按钮,单击即可回到首页,教师可根据需要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化静为动,为幼儿掌握和理解儿歌带来兴趣,快乐完成重点
相比而言,幼儿更喜欢活的、动的东西。给幼儿在感官上以丰富适宜的刺激,使幼儿多种感官活动起来,可以让幼儿更快、更乐于接受所接触的事物。本活动的重点是理解儿歌的内容,并进行简单的仿编。
图3的场景是集声(配合画面整首儿歌朗诵的录音)、像(与儿歌内容相符的动画)于一体的一个小动画。教学开始,教师点开这一场景,将整首儿歌完整地呈现出来,随着配有音乐及优美画面的儿歌的出现,幼儿不仅对儿歌有一个完整的印象,而且被其中的小蚂蚁深深地吸引……此时,教师请幼儿说一说:刚才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幼儿带着问题重新看一遍动画,创设一种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使幼儿乐说、敢说,提高了幼儿学习儿歌的兴趣和效果。
图3 “学一学”场景
为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在制作中采用将花瓣夸大、蚂蚁缩小的形象对比,表现“小”蚂蚁坐“大”船(如图4所示); 同时用小蚂蚁划船的动作表现―“顺着溪流驶向前”,并帮助幼儿理解“驶”这一动词;用花瓣特写变小的形式,使幼儿理解―“要问大船有多大,原来是片小花瓣”意思。通过一个个形象而生动的画面,幼儿很快理解了儿歌内容。
图4
本活动中有这样一环节:教师提问,小蚂蚁的大船,原来是小花瓣,为什么“小花瓣”却成了小蚂蚁的“大船”呢?随着幼儿的回答(花瓣和小蚂蚁比是大的,和小朋友比是小的;小蚂蚁看花瓣很大,我们看花瓣很小),教师让幼儿再次观看片头“小蚂蚁,坐大船”及片尾“原来是片小花瓣”环节,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小蚂蚁”“大船”“小花瓣”的有趣对比,更好地理解儿歌内容。
三、化难为易,为幼儿思考带来火花,轻松解决难点
中班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总是依靠有关事物的具体表象进行思维。本活动的难点是根据儿歌中“船”的大小与小蚂蚁身体大小之间关系进行仿编。据此,在课件中设计了“想一想”这一场景(如图5所示),帮助幼儿思考儿歌最后一句中“大船”的替代物,为仿编提供素材,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图5 “想一想”页面
点开这一场景,会听到提示性语句:“小朋友,请你想一想,小蚂蚁的‘大船’还可以是什么?”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对小蚂蚁来说是“大”,而自己看来却“小”的东西,如叶子、瓶盖……
在这个九宫格画面中,每个格都有一艘带有数字的“船”,幼儿边思考边好奇地猜想:“这是小蚂蚁的船吗?船下面是什么呢?”
随着幼儿的回答,教师开始揭示“船”下藏着的秘密:“咱们来看一看有没有小朋友说的东西呢?” 此时,按数字顺序点开九宫格内的图,每个替代物上覆盖的“船”单击后翻转变成幼儿答案中的某一个,如叶子、瓶盖等(如图6所示),让幼儿感受到“要问大船有多大,原来是……” 同时,也为画面中出现自己说的答案而兴奋。
图6
每打开一个,教师引导幼儿用儿歌中的语句说出“要问大船有多大,原来是片小叶子”等。(引导语:小蚂蚁的大船有多大?谁能用儿歌中的话说一说?)
在教师单击1~2个后,让幼儿自己点开“大船”,从而达到课件与幼儿间的互动,进一步激发幼儿仿编的兴趣,既轻松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又体现了课件的交互性。
四、化被动为主动,为幼儿仿编带来激情,进一步突出重点
幼儿的语言是通过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而发展起来的。课件《小蚂蚁,坐大船》中“编一编”这一场景帮助教师引导幼儿在操作中主动选择并仿编整首儿歌,避免了幼儿被动地一遍遍重复,进一步突出“仿编”这一教学活动重点。
图7 “编一编”页面
“编一编”这一场景,由背景图下的四格组成,四格中分别有四种物体(如图7所示),是在“想一想”中出现过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物体。点开这一场景,也会听到一句提示语:“请你也来编一首《小蚂蚁,坐大船》的儿歌吧!”
当幼儿自己点击其中一幅图时,会出现相应的“小蚂蚁,坐大船”的动画,但这里只有音乐和画面,没有朗诵,幼儿就可以随画面朗诵自己仿编的儿歌。自己动手、自己配音,这种形式大大激发幼儿说(仿编)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仿编”这一教学重点。
五、化小为大,为家庭亲子互动带来机会,促进家园合作
关键词: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
幼儿园中班是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幼儿园教师可以在这个过渡期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将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可知,我们对幼儿园中班的区域活动问题进行研究是有一定原因的。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幼儿掌握学习和健康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必须观察幼儿园中班学生的特性,然后根据孩子的性格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域活动教学。
一、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概述
幼儿园中班的学生对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有可能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但是在他们的脑海里已经认识了在幼儿园中要学习的概念。这个概念会引导幼儿园中班的学生进行选择,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区域活动就会表现出一定的兴奋度。幼教要根据学生的兴奋度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从小就有全面发展的意识。区域活动包括益智科学、美工、图书语言、建构、角色表演几大类。这几大类让学生可以在老师的监管之下进行自主活动,从活动中掌握科学知识。然而区域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幼儿园的中班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懂得善良、谦让、互相帮助和自主独立的美德。
二、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的目的
幼儿园中班教学是有一定目的的,这些目的可以通过区域活动表现出来。
1.让幼儿园中班学生有“人”和“学习”的意识
幼儿园中班的学生入园已经有了一定的时间,他们不会像刚入园时那样的哭闹和无助。这说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意识,他知道就算哭闹也改变不了要上学的事实。但是幼儿园中班的区域活动是要让学生有“人”和“学习”的意识。“人”是有品德的,幼儿园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品德,因为孩子日后的成长离不开交际,而品德是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素质,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养成自私的坏习惯,那么日后也难以和他人合作。区域活动也会让学生意识到要学习才能得到表扬,这样有利于学生从小培养爱学习的好习惯。
2.为学生进入小学打下基础
虽然一些幼儿园中班的学生需要进行幼儿园大班学习,但是幼儿园中班的区域活动也为学生进入小学学习打下了基础。我们知道每一个学习阶段都是一个成长过程,而在这个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个过渡期。在前文中我们也有所提到,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教学就是一个过渡期。如果学生可以在这个阶段的区域活动中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那么日后就读小学时就比其他学生多了一份优势,这份优势会让学生不必担心老师的责骂,从而比别人多了一份安全感。而这份安全感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与自强,这些都来自于幼儿园中班的区域活动教学。
三、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中的具体教学
设置科学合理的区域活动可以让幼儿园中班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而如何设计这些区域活动就需要各位教师进行认真的思考与探索。
1.学科和美工的区域活动
幼儿园中班的学生需要学习一些简单的学科知识。例如,数学中简单的加减法、语文中简单的拼音和汉字以及英语中的英文字母。如果教师将这些学科知识生硬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不仅不理解它们还会厌恶学科知识。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学科和美工相结合的区域活动措施来引导幼儿园中班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在区域活动中重复播放一些语言儿歌当作背景音乐,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脑海中将知识固定下来,从而掌握学科内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的绘画,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将数字、拼音、字母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通过大脑的运作,就
会对知识进行吸收。
2.图书朗诵和扮演角色的区域活动
幼儿园中班的学生发音会跟随父母,所以可能会存在一些方言,这不利于孩子以后和他人进行普通话的交流。所以教师可以在幼儿园中班的区域活动中举行图书朗诵的小比赛,让学生对可爱的图书进行朗读,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评价,对优秀的中班学生给予奖励。扮演角色是区域活动中的重点内容,学生喜欢看些小故事,老师可以利用这个特性组织幼儿园的学生根据故事进行角色扮演,排演小品向家长展示。图书朗诵会让中班的学生认识到只有平常努力,多读书才能得到老师的奖励,从而更加积极地学习。角色扮演的区域活动传达了良好的品质,有利于培养孩子优良的传统美德。
总而言之,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问题是幼儿园教学中的重点研究对象。我们要认真分析区域活动的培养目的,准确认识到幼儿园区域活动对中班学生的重要影响。从而通过学科、美工、朗诵、角色扮演等多种区域活动的教学来提高中班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未来的栋梁之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关虹.幼儿园区域活动教育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英语浸入式;叙事性研究;中班科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109-04
一、引 言
幼儿园中班的幼儿在小班阶段已经通过浸入式教学模式学习了有关水果、颜色、动物、身体等主题的系列内容,并能灵活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相关的单词短语进行会话、交流,学习效果显著。正当我们在思考接下来该为孩子们选择怎样的教学主题时,孩子们一次无意的谈话使我们发现了教育的契机。原来在我们成人眼中概念截然不同的水果和蔬菜,在不少孩子心目中却是十分相似的两个概念,甚至有的会认为两者是一样的。于是,我们确定了接下来学习的主题——蔬菜。根据中班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因此选取贴近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些蔬菜种类作为教学内容,更容易唤醒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我们找出了幼儿园幼儿的膳食食谱,发现番茄、土豆、青瓜、南瓜、红萝卜、大白菜都是经常出现的蔬菜品种,孩子们对它们应该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根据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有不少孩子来自湖南、四川、东北等地区,辣椒是家里的常菜,因此把红椒和青椒也选定为教学内容。以蔬菜为主题的浸入式英语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首先定为番茄、土豆、青瓜、南瓜、红萝卜、大白菜、红椒和青椒为重点掌握的新单词。由于本次教学活动是英语浸入式教学活动,它有别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它不强求孩子通过这一次课要掌握多少个单词,而是让孩子在教师高浓度的输入、多种方式的呈现中认识单词、熟悉单词;至于孩子能熟练地掌握多少个单词,这是我们不能强求、也不应强求的。所以在第一课时,笔者把语言目标定为9个单词,确定“Know the kinds of vegetables.”(学习某些种类的蔬菜)为这次教学活动的第一个教学目标。
根据英语浸入式教学的融合学习原则的要求,教学活动要融合学科学习与英语语言学习,使儿童的认知学习与语言学习融合在一起;同时要以学科内容为教学的重点,渗透英语学习。因此,我们不能由于顾虑孩子们的英语积累还不够丰富,而把本次活动的学科目标降低;相反我们应该先思考,假如这是一次使用中文进行的科学活动,教师会把目标定为什么呢?根据科学活动的相关性和逻辑发展顺序,笔者把本次活动的第二个目标确定为“Introduce the environment of vegetable growing.”(认识蔬菜的生长环境)。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既不来源于客体,也不来源于主体,而是发生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学前期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思维还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具体的事物和材料为中介和桥梁,在很大程度上需借助于物体的直接操作。因此,要让幼儿学习9种蔬菜的名称以及它们的生长环境,一味地讲述、灌输是行不通的,教师必须积极开动脑筋,设计一些吸引孩子的教学环节,并为孩子创设动手摆弄的机会,让孩子做中学,并且是快乐地学,第三个活动目标“Enjoy the happiness in the class.”(享受课堂学习中的快乐)也最后确定了。
二、教学活动分解——以I like Vegetables为例
(一)环节一:展示各种蔬菜并介绍它们的名称
整个活动以孩子们既熟悉又喜欢的兔妈妈和兔宝宝为主角创编故事,并将故事情节始终贯穿于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活动的第一环节,笔者设计了兔妈妈为兔宝宝外出找食物的情境,通过发现蔬菜——采蔬菜——把蔬菜喂给兔宝宝吃这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向孩子介绍多种蔬菜名称。
兔妈妈在森林里发现各种各样的蔬菜,通过采蔬菜情节向幼儿介绍各种蔬菜的名称。这是一个由教师讲述、幼儿倾听的过程,也即教师输出,幼儿输入的过程。
“Oh, there are so many vegetables. Oh, what’s this? It’s Carrot. Carrot is my favorite food. The carrot is red and it looks so sweet. I like carrot. Oh, this is a tomato! The tomato is red and round. Let me see, they are cabbage and cucumber. They are green and both of them are good for our health. What’s this? It’s a pumpkin; the pumpkin is orange and tastes good. Yummy, yummy! And there are two potatoes here, they are yellow, and I like potato too. Red pepper and green pepper are also very delicious.”
在讲述这段话的过程中,笔者还配上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夸张的面部表情,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睁大眼睛竖起小耳朵,还不时发出呵呵的笑声。虽然这一大段对白都是由教师一个人讲述,但从他们注视的眼神中笔者感觉到孩子们的注意力都是非常集中的,他们都被兔妈妈采蔬菜的情境深深吸引住了。
高浓度原则是英语浸入式教学模式实施原则中一项重要原则,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释放出英语信息,单位时间语言的输出量,并不断变换语言表达方式。要多重复,但不是一成不变、机械的重复,而是多变的重复,保证语言环境中英语的“浓度”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一分一秒,以最积极的方式进行英语表达。做到词语多换、句型多变。多重复是为了增强语言的刺激强度,而多变换则是为了增加语言的广度和丰富程度。
笔者用一段话把8种蔬菜串联起来进行介绍,在介绍过程中,若只是单调地重复“This is……”,不仅孩子们不感兴趣,这样重复的语言输入也是低质量的。因此运用多种句型进行表述,有陈述句、疑问句还有感叹句,而且词汇的运用也是包含多个层次,有幼儿已学的单词、有本次活动的重点单词、还有层次较高的渗透性单词。英语浸入式教学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儿童的语言潜力很大,在成人看来难掌握的内容,只要多重复、多呈现,并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儿童就能掌握。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低低估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高浓度的输出。
(二)环节二:兔妈妈和兔宝宝一起帮蔬菜按颜色分类
在第二环节中,兔妈妈和兔宝宝的故事继续展开。兔宝宝吃饱了,兔妈妈拿来了红、黄、橙、绿四个不同颜色的篮子,和兔宝宝一起把吃剩的蔬菜按颜色分类。教师边讲述边操作,然后请孩子上前操作;并对孩子的操作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在操作过程中,笔者请了Jimmy上前进行蔬菜分类,只见他拿了一个土豆,并把土豆放进橙色篮子里。对于他这一错误的操作,笔者没有急于去纠正他,而是拿起土豆问全班孩子,希望全班的孩子能帮助我把答案告诉Jimmy:“What color is the potato?”出乎意料的,只有个别孩子说“Yellow”,大部分孩子沉默。我换一种方式继续提问:“Jimmy put it into the orange basket. Is it orange?”还是只有部分幼儿回答“No.”甚至有个别孩子说“Orange.”原来这个土豆模型的颜色偏向土黄色,在孩子眼中看起来的确有点像橙色。这时笔者马上调整指导语:“Oh, it looks like orange, because the potato grow in the earth. Its skin looks like orange. But inside the potato, the color is yellow. So we should put the potato into the…?”孩子们整齐地回答:“Yellow basket.”
我们深深知道,每一个教学活动都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一步一步地顺利完成,这是与教学活动中许多多变的、无法完全预测的因素有关。包括孩子们当时的情绪反应、外界事物的干扰、教师不经意的细节差错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活动中意外状况的出现。以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教师在挑选教具时没有细心留意土豆的颜色,因此在幼儿操作过程中给了他们一个误导性的信息:土豆是橙色的。幼儿对土豆没有太多的直接生活经验,于是就单凭手上的土豆模型来判断土豆的颜色,从而导致错误的分类操作。意外状况不可避免,但却可以解决,处理得当的还可以把这个意外状况转化为很好的教育契机,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更灵活、更真实的教学情境。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和教育机智。发现问题时,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眼前孩子们的错误及时发现错误的根源,并想出适当的方法予以纠正,重新为孩子提供一个正确的、清晰的认识。
每当教师说“Who wants to try?”,孩子们都坐在位置上举手“Let me try.”,班上孩子Well特别容易兴奋,刚才笔者已经邀请他进行操作了。可不一会儿他又开始兴奋起来了,不断地大声说:“请我!我来!”。于是我对Well说:“You are too noisy, Well.”这时,Well好像意会到其中的意思,马上安静了下来。
笔者想把机会留给没试过的孩子,但面对Well一而再再而三的强烈要求,如果不及时对他给予反应的话,不但会影响活动的秩序,还会让孩子觉得老师在漠视他的请求。英语浸入式教学非常强调教师不能忽视孩子的汉语反应,并且应对其进行英语的正强化训练。而在坚持全英教学原则的前提下,用英语来回应孩子的行为表现。结合当时的场景,结合当时Well的行为,笔者的一句“You are too noisy, Well.”就变得可理解了,即使孩子们听不懂每一个单词的意思,但至少也已经猜到老师发出“请保持安静”的提示了。
(三)环节三:兔妈妈为兔宝宝讲述各种蔬菜的生长环境
在第三个环节介绍蔬菜的生长环境中,笔者准备了一张画有土地、树、篱笆、阳光、水等形象的大图片,以及9种蔬菜的磁铁小图片。小兔的故事继续展开,兔宝宝想知道这些好吃的蔬菜是从哪里长出来的。于是兔妈妈就展开大图片一边操作一边讲述。考虑到如果由教师把9种蔬菜全部讲述完,孩子注意力的集中度可想而知;而且这也扼杀了孩子动手学习的机会。所以,教师只讲述2-3种的蔬菜生长环境,剩下来的请孩子上前操作,并给予评价;给幼儿提供亲手操作的机会,并及时给予评价,有助于使孩子就能真正成为学习舞台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观众”和“听众”。
笔者使用大图片向幼儿讲解蔬菜生长环境的知识,当介绍“earth”时,Luca大声说:“地板,这是地板。”他明显把“泥土”理解成了“地板”,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误会,如果老师不作出及时的、正确的指导的话,其他孩子也会被他误导,把地板和泥土混淆。“Luca said this is the floor, it that right?”我摇摇头说:“No.”踩踩脚下的地板说:“This is the floor.”再指着图片上的泥土:“But that isn’t the floor. It is the earth.”为了加强幼儿的认识,我变换地指着地板和泥土,交替地说:“The floor. The earth.”让幼儿对地板和泥土的区别有更加清晰明确的认识。很快地,孩子们就开始有意识地跟着老师的指令说了起来:“The floor. The earth.”
本次活动的材料包括各种蔬菜的模型、分类小篮子、生长环境大图片还有蔬菜粘贴小图片,既有教师展示的,又有孩子尝试操作的,材料层次比较分明。但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教学展示材料还不足以回答孩子们所提出的问题。例如在上述实录中Luca小朋友把“earth”理解成为“地板”了,我们应该如何向孩子们解释呢?而且还是用他们不太熟悉的英语来解释。虽然笔者马上用语言结合动作进行解释,但并不能确定听懂的孩子有多少。如果在孩子产生混淆和疑惑时,教师能够马上出示真实的泥土:“This is earth.(指着泥土)This is the floor.(踩踩地板)They are different.”这样的展示说明就更清晰直观,孩子对泥土和地板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是一次科学活动,科学活动所展示的材料必须具有科学性。严格来说,在本次活动中选取模型和图片是不科学的做法,这类材料也不是最科学的展示材料。英语浸入式教学主张“有实物不用模型;有照片不用图片。”由于孩子们的英语积累有限,他们需要通过材料的展示来猜测教师的意思,而实物和照片才是事物最真实的反映,再栩栩如生的模型和图片也只是复制品,它们之间的真实性和实物是无法相比的。如果在活动中向孩子们展示各种真实的蔬菜,让他们摸一摸、闻一闻,甚至尝一尝,那么孩子们可以通过探索得到的宝贵经验;如果把农田里蔬菜生长的图片配上适当的讲解,“earth”和“地板”的误区就不会出现了。所以真实、直观的材料不论是对于一次科学活动还是一次英语浸入式教学活动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它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此外,PPT和flash的配合使用,都是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的,让孩子们的思维随着多媒体的展示而跳动起来。
介绍完蔬菜的生长环境后,教师请幼儿尝试把蔬菜放在它们生长的地方,孩子们都跃跃欲试。这时一些平时不太活跃的孩子也非常踊跃地举手,为了鼓励他们,我请了平时比较害羞的Sandy上前操作。我问她:“What’s this?”她马上回答:“Cucumber.”“Do you know where do the cucumber live? Put it in the right place.”Sandy拿着小图片在思考,她似乎对这个问题没有把握。笔者没有马上打断她,因为她需要一个思考的机会。她想了好一会儿,眼睛盯着大图片看,可是小手就是没有动。这时候老师应该为她提供一些帮助了:“Is the cucumber live on the tree? Is it living in the earth?”Sandy听了提示之后还是没有动手,笔者继续鼓励:“Have a try. Put it in the place you like.”虽然我一再鼓励,但是Sandy还是没有反应。这时候下面的小朋友开始坐不住了,为了避免下面的孩子过久的等待,我只好调整策略了:“Who wants to help Sandy? Ok, Iris please.”为了让Sandy更清楚地知道青瓜的生长地方,笔者让她在我旁边一起观察Iris的操作。Iris把黄瓜贴在篱笆上面,我马上和小朋友分享了这一操作:“Iris put the cucumber on the fence, is that right?”“Yes, it is right.”
遇到孩子们不会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呢?为避免场面的尴尬,马上为孩子说出答案应该是最好的办法。但这个办法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否有益呢?他们是否真的能从你的“帮助”中掌握知识呢?结果未必是这样。一方面,英语浸入式教学在本班进行了一个多学期了,孩子们正准备从沉默期走出来,他们开始产生想说的欲望,可是由于他们的输入积累还不够丰富,所以一时之间还未能对老师的问题作出快而准的英语反应。但另一方面他的大脑正在积极地思考,他正在努力地尝试从他积累的词库中找到适当的答案。在这个关键的阶段,教师要做的是为孩子留出“waiting time”,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而不能急于帮助孩子回答。教师还应积极地为他们创造说的机会,让孩子大胆地说,而不是凡事代劳。我们应该相信经过思考的回答才是深刻的,即使她的思考不能提供正确的答案,但至少她从中获得了一次积极思考的机会,这是我们不应、更不能扼杀的。
三、小结:教学反思
中班双语科学活动课I Like Vegetables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反思素材,从这个活动的设计到实施、从教师的预设到孩子们的反应,这些都为笔者积累了很多实践的经验。而对这些经验进行反思、总结,对于教师的个人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师应为孩子们提供足够丰富的操作材料
科学活动强调的就是做中学,光看、光听是不足够的,要让孩子真正的理解它,必须为他提供尝试、探索的机会。要实现孩子的主动探究,就必须为他们准备足够的材料。例如,我们可以把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提供一张大图片和若干小图片,让孩子们能够轮流地把不同的蔬菜插入它的生长地方中。为幼儿增加丰富多变的操作材料,能使双语科学活动更具吸引力,教学效果更佳。
(二)教师在设计展示和操作材料时务必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
孩子带着好奇的眼光看世界,在他们眼里,再微小的事物都是一个大发现。在发生了把“earth”理解成“地板”这个例子后,笔者进行了反思,发现导致孩子们认识错误的原因很可能是大图片中泥土的形象——图片中泥土的颜色和教室的地板胶很相似,而且没有一点泥地应有的凹凸感和立体感,难怪孩子会它们混淆。关于大图片的绘制方面还存在一个不足的地方,辣椒和番茄应该是长在矮矮的小苗上的,而笔者却夸大了小树苗的形象,把它画成了大树。并且在活动讲述中用了“tree”这个单词,但实际上应该使用“sapling”或者“seedling”更为贴切。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大部分的生活经验都是由父母和老师身上获得的,这些无意的小差错或许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常常出现,但作为一个幼儿教育者,这样的差错是绝对要杜绝的,如果不及时发现的话,对孩子们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教师要规范自己的指导语,力求说出地道的英语
笔者在课前设计了许多在活动过程中可以使用的语句,但后来才发现,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很多设计好的对白容易忘记,又或者一不小心就说出了一些有语法错误或是表述不清、自相矛盾的句子;还有的时候我们感觉这是一个正确的句子,它的意思也很明白,但后来课后想一想就会发现这是一种不够地道的说法。一些单词句子之间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却有地道与不地道之分,这说明在英语浸入式教学中,绝不是教师说出一个没有语法错误的句子就足够的,还必须力求你所说的指导语都是规范的、地道的。
参考文献:
[1]郭清娟.幼儿教师的教育智慧及其形成[J].教育导刊,2008,(2):4-7.
[2]强海燕,赵琳.加拿大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及其在我国的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00,(4):9-11.
[3]沈心燕.让教师成为观摩活动的真正受益者[J].学前教育,2008,(4):14-15.
[4]张典兵.实践智慧: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J].学前教育,2008,(5):57-58.
[5]赵琳.我国幼儿园英语浸入式教学研究报告[J].比较教育研究,2004,(7):20-22.
一、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重要性
(一)活动材料的投放与幼儿感知能力发展
感知觉是幼儿认知活动的开端,是幼儿开始认识外界事物、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通道。幼儿在操作活动材料的过程中,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接触各种性质的活动材料,了解到各种活动材料的特点、状态和属性,发展了其感知觉。活动材料的投放能尊重幼儿的内在需求和兴趣进行投放时,会使得材料对幼儿具有吸引力,引发幼儿对材料进行积极的感知觉行为。
(二)活动材料的投放与幼儿思维想象能力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认识过程。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幼儿在材料操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的问题,幼儿为了能够使游戏顺利地开展,其好奇、好动的特点就会促使他们发挥其想象力,自发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材料的投放应考虑材料的投放是否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充分尊重幼儿的差异。
(三)活动材料的投放与儿童思维创造力发展
创造力是运用已知信息,创造出新思想、新事物的能力。对幼儿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探索的吸引物,又是他们主动构建对周围世界认识的中介,更是诱发他们创新意识的因素。
(四)活动材料的投放与语言交往能力发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区域活动是促进幼儿口头语言发展的最为重要和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区域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冲突,在贪玩心理的刺激下,幼儿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迫使与同伴进行交流,以此丰富了表达能力,逐渐理会语言。
二、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应注意的问题
(一)区域材料摆放应是以幼儿身心发展、幼儿兴趣、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相适合。
幼儿很喜欢摆弄和操作物体,这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能一起幼儿的主动探究兴趣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本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的探究的刺激物,材料的投放使幼儿在与环竟中获得经验。
1、了解幼儿的特点、需求和兴趣,为幼儿提供主动学习的材料,而且是动态的,随需要进行更换。
小班幼儿年龄小,有较强的亲子依恋,尤其是刚入园的孩子,他们从一个熟悉、安全的家来到一个陌生的大家庭,不免有恐惧、胆怯的心理,为了让幼儿更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小班创设了娃娃家,幼儿特别喜欢娃娃家,因为那里有他们喜欢的娃娃、各种家具、玩具及舒适的环境,使幼儿满足对家庭的依恋,找到家的感觉,情感上得到满足。一段时间后幼儿越来越多,许多幼儿都喜欢娃娃家。为此我园小班根据幼儿的需要、教室的环境,布置了4个有关娃娃家的区域:娃娃厨房、娃娃卧室、娃娃卫生间、娃娃客厅。材料相对丰富了许多。如:抽油烟机、微波炉、冰箱、电视、洗衣机、衣柜、钢琴、电视框、梳妆台、洗手盆等,都是老师亲手制作的。
2、材料的投放应具有教育价值。
幼儿活动是学中玩、玩中学。材料的投放应是有目的性的,针对幼儿现阶段发展的需要。要使材料与幼儿有效互动,使幼儿主动学习,小班老师在生活区增添了串珠活动,不但可以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手眼协调的能力,还可以使幼儿通过操作认识不同的材料。如木珠、彩色珠子、铁制铃铛、珠子、塑料吸管等,这些材料的性质,使幼儿发现、认识、创造序列。
(二)材料投放要考虑到与幼儿相互作用,促进幼儿主动探究
材料的提供要有适宜的结构,要能引起幼儿 的探究兴趣,要适合幼儿发展,根据《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小班幼儿发展的目标、年龄特点。如串珠活动从简单到难,开始是随意穿,发展到按颜色、形状串,有开始的大珠子到小珠子。
1.材料丰富,形式多样。
幼儿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及时调整活动区的位置、材料,适当的增加和替换活动材料,达到材料的丰富性效果,如: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随着活动区内容的扩展和幼儿兴趣的转移,有意识、及时、不定期地对原有的区域活动材料进行调整,增添新的活动材料,补充或替换一些幼儿不感兴趣操作材料,当这样活动材料以鲜活、生动、真实的形象呈现在孩子的面前,对孩子会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2.为幼儿提供个别化学习机会 。
幼儿本身有个体差异,教师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要尊重和接纳每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使幼儿产生安全感。给每个幼儿激励性评价,使每个幼儿在探究活动中都有成功的体验。根据幼儿发展水平的不同,我在材料投放上,既照顾全体,又考虑到个别幼儿。如在科学区针对认识图形这个目标,老师投放了4组材料,一组是颜色的认识;二组是颜色与形状的认识——图形宝宝回家;三组是给同种图形排序的嵌板;四组是六种图形的3个图形大小排序。这样的幼儿可根据兴趣、需要选择,教师也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进行不同的指导与帮助,幼儿会在不同水平上获得不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