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3 01:12:38
序论:在您撰写课程项目化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谈及教学改革,往往侧重于专业核心课程,而忽略了实训实习环节。事实上,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训实习占据了重要的一环,而且对于人才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尤其如此。
反观我们传统实训实习环节的教学现状是:过度依赖于企业、实训实习期间的教学管理几乎全部委托于企业,实训教学的质量监控仅仅依赖于专业教师为数不多的实习巡视和学生实训实习手册的检查。而事实上,相较于医院等实习单位对实训实习环节比较严谨的态度而言,不少企业则对实训实习的学生使用大于教学,整体教学管理不够规范、质量监控不够到位。
鉴于上述专业实训实习的重要性和不尽如人意的教学现状,我们着眼于这一人才培养症结,从2010年9月开始,在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科类课题“专业实训和创业教学基地建设”下开展子课题研究,将重点转移到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上来,并借鉴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成果,针对实训实习环节提出建设和改革思路。这一建设改革思路概括来讲主要是两条:实训环节课程化、实训课程项目化。
一是着眼于实训实习环节,推动实训实习环节课程化建设;也就是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意识,把实训实习放到与专业核心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并与核心课程一样开展课程建设。从“实训环节”到“实训课程”,称谓的转变折射的是认识的飞跃。
二是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教学,推进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因为涉及到实训实习,所以更加依赖于一个比较好的校企合作平台,以便于协调沟通共同推进,同时也因为是实训实习,所以更有条件开展项目化教学以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诉求,并有利于教学的质量监控。
课题组基于上述思路,依托于校企合作平台,从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项目化实训教材的建设以及实训教学项目化探索四个方面着手,构建起比较完善的实训课程教学体系并实施了有效的教学改革。
1.校企合作,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
以实践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双赢为考量,系统设计,突出三个环节的内在逻辑关联。从综合见习到综合实训再到企业实习,保证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有机整合。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综合见习2周,侧重行业背景、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等印象感知;第三学期、第四学期综合实训4周,侧重业务单元专项技能的操作训练;第五学期、第六学期实现顶岗实习,从而保证零距离就业顶岗。这样的实训课程体系设计打破课程条块分割的界限,更加强调综合性,且逻辑衔接、梯度递进、时间递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
在此基础上,依托于校企合作平台,有针对性地加强校内校外两个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强调真实性、标准化建设,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微缩,旨在便于课程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则强化教学服务功能,做好相互衔接,旨在便于实践教学。
2.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高质量的专业教学,特别是实训课程的教学,其根本在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实训基地的平台可以复制、可以建设,但是双师型的教学团队却需要时间的打磨和经验的积累。因此教改期间,要求所有专业教师轮流参加企业进修培训,我们称之为教师企业行动计划。
开展专业教师企业行动计划以来,陆续分派课题组主要成员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进行锻炼。教师在合作办学企业进修期间,必须经历所有部门轮岗实践,重点学习与所任课程相应的岗位流程,并注重经营案例的采集和一线管理经验的积累,以有效填补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解决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经过两年努力,我们逐步建立起一支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扎实的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全脱产的进修阶段的学习交流,进一步了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新的理念、岗位技能及职业标准;了解企业对职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要求,从而在回校后参与实训课程建设、项目化教材开发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校企合作,项目化实训教材建设
在整个实训课程的体系框架下,加之课题组成员在企业进修过程中的经验积累、技能提升,特别是对行业和企业发展现状的把握,回校后在实训课程的教材开发、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专业教师进修后带回来的很多意见建议,成为实训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并作为主力军与企业兼职教师合作开发系列项目化自编讲义。以面向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训为例,专门针对企业主管经理层次设计三个部分内容十项技能:角色认知、零售认知、商圈认知、品类管理、陈列管理、目标管理、市场调查、顾客沟通、会议管理、收银作业,大体上涵盖了企业主管在实际运营中的应知应会。并且此类实训教材也被企业借用于内部基层员工的培训,校企之间的合作在相互借力中获得双赢。
4.校企合作,实训教学项目化探索
以校企合作自编的项目化教材为基础,一书两用。学生校内实训期间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形成学习小组,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相关实训项目,并进而由教师总结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样是这本教材,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期间,在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各实习小组针对上述实训项目作进一步的深化学习,虽然是相同的项目,但是在真实环境中的学习更具有适应性和指导性。这样强化中有提高的实训教学,明显地提升了实习效果,实习期间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能力的提升使得毕业生在实习后半期即可有充裕的时间在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实习带教老师的合作指导下开展毕业设计。
5.思考与总结
高职院校在重视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实训实习环节,确保实训实习环节的教学质量,把好技术人才“产品”出口前的最后一道关。传统的实训教学往往依赖于企业、委托于企业,实训教学的质量监控手段有限。相对于医院等对于实训实习教学的严谨态度而言,企业对于实训实习的教学管理和质量考核则重视不够。由此,实训实习如此重要的一个环节反而成为了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将实训实习环节纳入专业教学建设与改革的视域,并积极开展系统的探索与实践,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高职院校实训实习的教学,应把握高职教育特点,以实践为导向,构建起比较完整的实训教学系统。首先是构建有机合理的实训课程体系,参照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改思路,将实训实习内容阶段化、项目化、课程化;其次是做好实训平台建设和师资建设,根据功能定位差异打造校内校外两类实训基地,并通过专业教师企业行动计划和高校进修计划打造双师型的教学团队;第三是依托师资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化的自编讲义,为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提供教材支撑;第四是以教材为基础,以基地为平台,开展双师指导、学生主导的实训课程项目化教学。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实训教学系统。
高职院校提高实训实习课程的教学质量,应推进实质性校企合作模式,以有力保证实训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顺利实施并取得明显成效。合力培养技术人才,企业直接参与人才规格的确定、参与课程计划的设置和实施、参与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有利于极大地节省了人工培训成本;教师也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环境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极大地积累了教学资源、提升了教学能力。
实践表明,强化实训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将项目化教学应用于超市零售人才培养,学生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更加自觉、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明晰,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思考和创新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都有了明显提升;而在这一过程中,校企合作更加紧密、更加富有深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符合学校的发展要求,也满足了企业参与合作的价值预期,最终实现的是学生、学校、企业的多赢。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专业实训和创业教学基地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0SJD880022)。
参考文献:
[1]杨丰,李云.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关键词:环境监测;项目化课程;项目设计
项目教学能较好地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目标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现已成为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热点,在中职学校得到广泛应用。在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项目是重要的学习载体,项目设计是项目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但是笔者发现在项目设计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本文以《环境监测》课程项目开发设计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项目化课程项目设计的误区
1.误区一:项目设计随意化简单化
有人认为所谓项目化课程就是在原有的学科课程后增加几个综合实训项目,或者认为项目化课程即是设计大量技能训练项目,于是直接将实验实训项目改头换面成项目,与岗位工作任务没有联系。脱离工作任务设计项目,只是用项目教学法实施传统的学科课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项目课程教学。
2.误区二:项目设计即任务设计
有的课程项目是围绕着工作任务学习,却分别围绕着一个个孤立的工作任务组织教学,这样的项目前后缺乏联系,项目没有与岗位工作任务建立关联度,表面上看学生完成了一个个项目训练,但是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学生不能很好地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不了“零距离”上岗。
项目化课程应该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只有在对工作任务进行严格分析的基础上,围绕着工作任务的学习需要进行项目设计,并在项目与工作任务之间形成某种对应关系,才能得到项目课程。我校《环境监测》项目课程教学改革,经过对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学生就业单位及行业主管部门调研论证,在分析了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确立了《环境监测》项目课程应以环境监测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监测项目为载体来设计课程内容。
二、项目化课程设计应与工作任务匹配
项目设计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项目与工作任务的匹配模式,即围绕着该门课程的整体工作任务来设计项目。每个项目都应包括该门课程全部任务所构成的完整工作过程,且工作过程是基本一致的。如我校课改组确定环境监测课程的工作任务为: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制定监测方案――样品采集和保存――样品预处理和检测――数据处理――编制分析报告。在设计项目时,就要包含所有这些工作任务,使得学生通过一个项目的学习就能获得完整的工作任务学习。因此我们设计了5个不同学习情境的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即地表水监测、生活污水监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监测、区域噪声监测、校园环境状况监测学习项目,每个项目均为一个完整的环境监测工作过程,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实现了知识积累、技能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三、项目化课程设计应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
项目设计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项目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但只要项目设计和选取能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符合学生的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认知过程和接受能力规律即可。
1.设计项目应由单项到综合
项目课程的项目可以是一个综合性项目,也可以是子项目,还可以是单项内容。但设计时应由单项向综合过渡。在实施项目教学初始阶段,设计项目应围绕着局部工作任务设计单项项目,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工作过程的各个单项操作技能,为发展整体职业能力奠定基础。到学习后期,当学生基本掌握各个工作环节,再围绕整个工作过程设计相对复杂、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的综合项目,为零距离上岗打好基础。在《环境监测》项目课程第一个入门学习项目地表水监测中,我们设计的任务相对简单,均为单项基本技能项目:制定监测方案、完成采样、使用酸度计测定PH等;到最后的学习项目校园环境状况监测就要完成水、气、声综合项目测定。
2.设计项目应由封闭到开放
项目课程内容中有很多项目目标明确,工作过程要求按照严格的操作程序与要求进行操作,这就是封闭项目,如水质监测分析项目中CODcr的监测,有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原理、步骤和操作技能要求。半封闭项目内容的标准答案往往不止一种,开放型内容就基本没有标准答案。为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项目课程应当针对专业特点灵活设计开发半封闭、甚至是开放项目。如针对近年来毕业生去污水处理厂就业的居多,我们设计了污水处理厂的监测项目,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水质监测参数、检测运行状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项目化课程设计实施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1.项目选择应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施项目过程中学习者的充分调动及参与是项目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项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大多数学生喜爱,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项目设计,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环境监测》项目课程第一个入门学习项目选取,本来最初的设计是校园水质监测,学生却有不同的想法,有的要去西湖,有的想去江滨,这些提议让大部分学生雀跃不已,因此项目改成了福州地表水监测,让学生自行选择学校、家附近或者福州具有代表性的合适水域采样监测。
2.项目选择应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在选取确定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的不同差异,将项目设定“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部分,“基本要求”面对全体学生,是统一必修的内容,难度低;“较高要求”面对部分学生,是拓展性选修的内容,难度高。如在学习空气中二氧化硫测定时,有的学生能在6个学习课时中完成任务,有的要12个学时才能真正学会,这时可以设计二氧化硫多种测定方法比较的拓展项目让学生继续学习,提高他们知识技能的迁移和创新能力。
3.项目的选择应是可行可操作的
项目设计要从本校的教学资源实际状况出发,应当现实可行,有条件完成项目。如有学生对烟道气的采样监测感兴趣,这个项目非常好,但因我校目前无法建设配套的实训场所,只能遗憾放弃该项目。
因此只有精心选择和设计好教学项目,才能让项目教学真正成为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有效平台。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项目课程开发的核心技术[J].职教论坛,2005,(21)
[2]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2)
【关键词】高职 课程 项目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79-02
课程项目化改造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项目化课程作为高职教育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在把握高职教育本质内涵、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提升能力培养效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项目教学法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组织教学活动,特别适合实践性强的课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值得高职院校探索、研究并推广的课程模式。
水轮机及辅助设备运行与检修课程是高职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技术核心课程,也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为了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针对该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拟采用项目化教学对课程进行改革。
一、水轮机及辅助设备运行与检修课程现状
课程传统名称为“水轮机及辅助设备”,经能力本位项目化改造后更名为水轮机及辅助设备运行与检修,是水轮机、水轮机调节、水力机组辅助设备三门课程有机整合并发展完善起来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隶属于“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水轮机检修和维护的岗位能力。同时,考取该门课程对应的“水轮发电机组值班员”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获取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主要是应付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单项训练,训练内容缺乏与职业活动之间的联系,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加上学生的抽象思维欠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创新精神,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缺乏系统性、综合性、专业性训练的状况下,导致训练效果不佳。传统课程仅就单元知识开展教学,相互间没有典型的系统案例,特别是缺乏现代水电站设备运行与检修的案例;教学过程远离生产现场,学生没有实践经验,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教学效果仅能停留在概念层次,无法训练学生的运行维护能力、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将来的岗位工作。因此,有必要对水轮机及辅助设备运行与检修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
二、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思路
(一)确定课程对应的岗位能力
课程体系构建坚持校企合作的原则,使课程教学目标来源于企业又高于企业,把企业的工作过程升华为教育教学过程。为此,课程开发与建设需要建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调研与分析,本课程培养对象的初次就业岗位是水电站水轮机检修工或电力安装公司的水轮机安装工、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值班员,随着能力的提高,可晋升水轮机安装或检修技术员、安装与检修主管等岗位。对应岗位的能力要求是学生能正确使用工量具完成水轮机拆卸、总装,能开机操作并调节水轮机功率,能分析处理水轮机常见故障和事故等。在明确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项目课程开发原则,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设置课程项目与教学内容。
(二)明晰前后课程的关系
水轮机及辅助设备运行与检修课程是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前导是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设计基础和电机与电气设备,这四门课程为学习水轮机及其调速器的构造原理和水力机组油、水、气三大系统的工作原理,打下了读图、材料、传动机构、电机驱动和低压电器等常规知识与技能的坚实基础。在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中,水轮机是水力机组安装与检修的主要工作对象;水轮机调速器,特别是微机调速器是水电站自动化的主要控制对象;水力机组油、水、气三大系统是水电站计算机监控主要对象。可见,后续的水力机组安装与检修、水电站自动化、水电站计算机监控三门课程是本课程的深化,本课程为该三门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技术基础。
水轮机是水电站三大主要机电设备之一,水轮机的调节控制是水电站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的核心技术,水轮机的拆装、调试与维护是水电站运行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本课程对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到了支撑作用。
(三)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突出能力培养
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归纳出本课程对应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
1.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使用工量具完成水轮机拆卸、总装,能开机操作并调节水轮机功率,能分析处理水轮机常见故障和事故。
2.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水轮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了解水电站辅助设备系统的组成、原理、作用、运行与维护,熟悉水轮机的拆装流程及工艺,掌握水轮机调节的原理与方法。
3.素质目标。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训练资料搜集和材料撰写能力,锻炼工作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安全施工和工程质量意识。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及成长规律,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将职业能力要求转换为课程内容,突出了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设计教学项目,与工作岗位对接
为使教学与工作对接、专业与行业对接,确保项目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课程开发必须与行业企业合作。为此,本课程结合企业的现有设备,基于“水轮机及辅助设备运行检修”的工作过程,以真实的设备运行、检修为载体,设计了“编写水电站介绍书”、“拆卸水轮机”、“水轮机修复”、“水轮机总装”、“水轮机功率调节”、“处理水电站油系统运行故障”、“处理水电站水系统运行故障”、“处理水电站气系统常见故障”、“分析处理水轮机运行故障”等9个项目,共计18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把原有的课程内容重构于教学项目中,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训练和素质养成融入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
这样的课程开发和设计,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一致性,遵循了“工作任务由单一到综合、工作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学生自主活动由少到多、职业能力由低到高,充分体现了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三、实施课程项目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课程项目化改造的完成仅仅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课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还必须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和项目化教学实施条件建设。否则,项目化教学仅仅是纸上谈兵,无法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1.首先要有适应于项目课程教学的教材。教材内容要与课程项目化设计内容一致,教材选择的项目载体与现有设备相同;在项目化教学刚刚起步,还无法找到合适教材的情况下,教师自编适用于项目课程教学的校本教材成为了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在教材中编制有工作任务单、考核表、学习情境、课程项目等内容,以满足项目教学的需要。
2.开发虚拟拆装游戏软件、教学软件。对于水轮机拆卸和安装等项目的学习,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可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让学生直接在实际设备上操作固然是最理想的教学手段,但是,由于水轮机属于大型成套的生产性设备,价格昂贵,设备配置不可能满足教学的要求。为此,通过自主研制水轮机虚拟拆装游戏,不仅满足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教学内容操作练习的需要,提高了教学效率,迎合了高职学生的兴趣特点,还能有效防止由于学生误操作造成的设备损害。同时自主开发设计的三维动画,以形象方式展示设备的结构原理、工艺流程和设备操作过程,可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深化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加强合作,通过技术服务承包项目,特别是结合当前中小型水电站检修及调试外包的机会,寻找真实的生产过程开展项目教学。学校可以为企业职工开展技术培训及职业资格认证,同时也争取更多的企业技术专家和骨干为课程教学服务,达到校企双赢。此外,通过联合企业举办技能大赛来加强对课程改革的引领作用,跟踪行业技术发展,有针对性地更新和选取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并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骨干教师,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
(二)一体化集中教学是项目课程实施的有效教学模式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改造中,以项目载体、任务驱动为原则选取的教学内容,以教、学、做相结合,集教学、实训为一体的现场教学为主,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相关知识、操作过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完全打破传统教学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行动中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但是,由于每个项目的完成都需要较长的时间,不是三、四节课就可以完成的;而且,在校内也很难配备与典型工作任务相一致的教学设备。因此,为了教学的连续、项目的完整和便于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本课程的教学拟在真实的水电站环境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集中教学、分组实施完成。对于水轮机相似理论等对具体工作岗位而言理论性太强的内容尽可能简化,以便于就真实的水电站环境进行该内容的行动导向教学。
实践证明,项目化课程是一种适合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但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在实施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时候,除了要做好课程项目设计外,还要注意项目课程实施的可能性,关注教学资源建设、配套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实施与评价改革等方面的问题。只有系统化地策划整个课程改革工作,才能使教学改革取得预期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刘长春.高职化工单元操作课程项目化改造[J].高教论坛,2010(1)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 工学结合 行动导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实现课程改革,实现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组织教师开发项目化课程。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总结开发项目化课程的实践经验,从开发项目化课程的必要性、怎样开发项目化课程两方面谈谈个人想法。
一、开发项目化课程的必要性
首先,原有教材的不足,制约着课改的推行。中等职业学校的很大一部分教材由高职院校编写或是直接选用高职院校教材。中职学生相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无论是在文化理论还是在自学能力、理解能力上,均有很大的差距。显然,高职教材不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原有教材的知识点是基于自身学科体系,以文字结论的形式呈现,单一、枯燥,不形象直观。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新知识、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不断问世,教材上很多知识已经无法跟上当今时代的步伐,我们要用未来的科技,培养今天的学生,为未来服务,使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让家长、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满意,让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因此,随着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原有教材已不能满足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想实现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任务,开发项目化课程是必由之路。
其次,开发项目化课程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老师,一部分是中途进修改行的,一部分来自职业技术学院,普遍年轻化,教科研能力相对较弱。1.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对所开发的课程目标、任务能准确定位,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拿捏要准,重点、难点如何应对,在开发课程之前,参研教师首先要作深入的思考,这样老师今后的教学工作将更有针对性,对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有很大帮助。2.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要学习当今新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学习转变观念,树立能力本位思想,打破传统教学的专业学科体系,构建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用先进的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只有观念变了,行为才会变;只有行为变了,教学效果才会变。因此,课程开发是促进教师学习、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同时也是把教师从“教书匠”向 “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的重要途径。
最后,开发项目化课程是提高职业教育毕业生满意度有效手段。过去学生学习时往往认为所学非所用,企业会认为学生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仅是个半成品,不能拿来就用。职业教育就是为企业培养一线需要的技能人才,企业更希望学生具备一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在校期间系统完成一些典型的、综合性的工作任务。因此,如何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项目化课程采用以行动引导为特点的教学方法,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巧妙地解决了这一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开发项目化课程,是形势所趋;是教师成长之路;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那么怎样开发项目化课程呢?
二、开发项目化课程
(一)项目化课程开发思路
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课程的开发者,在课程开发之前,我们首先要思考这几个问题:社会需要什么的人才(企业调研)?培养的学生将来会做什么(确定工作岗位)?教什么,怎样教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划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在有限的时间内,怎样有计划的实现预定目标(制定教学进程表)?有了这样的思考,就可以梳理出课程开发思路,从企业调研、确定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划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制定教学进程表等六个方面进行开发。也只有经过这一系列的思考,我们开发的课程才有针对性、实用性。项目化课程主要解决教什么,怎样教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的问题。
(二)项目化课程的含义
在职业教育中,项目常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有时也表现为方案设计等其他形式。按照实用的思路,把一个零件的加工、一个故障的排除、一个服务的提供都理解为项目。对项目的微型化理解,使得开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成为可能。项目化课程是以工作任务(而不是知识)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的课程模式,是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整个工作的课程模式,课程划分的依据是任务边界。
(三)项目化课程的特点
1.教材呈现――项目任务化
以某一具体的项目任务的完成为载体,将知识、技能、方法融入学生任务实施的过程,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做中教”。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钳工实习中,项目“加工创意开瓶器”,学生从接到项目任务单开始,首先要明确做什么,即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从过去要他们“知道什么”转向为“我要做什么”;其次要思考怎样做,即要完成这一任务,细化为哪些小任务,从而对整个加工的工作过程有所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工作的计划、决策能力;最后还要想我做得怎么样,要反思我的收获及存在问题,即在这一项目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我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哪些,我存在的问题在哪儿,通过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知识呈现――模块化
项目化教材所选的项目实例,源自职业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如何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教师通过到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调研,由调研报告分析出就业岗位群中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根据职业岗位特点,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任务分析与项目设计是项目课程开发的两个非常核心的环节。教师要按工作思维,以“好学够用”为原则,通过任务描述、工作条件、员工具备的前提条件等将典型工作任务整合成工作知识。如钳工实习中,项目“加工创意开瓶器”,教师通过工作思维的加工,这一项目中,知识模块包括锯削加工,锯条的选用;根据加工表面形状、质量的不同,选用锉刀的规格;内凹表面余料的去除方法;机械制图、CAD画图;物理上杠杆原理等知识。项目化教材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知识点的整合,以好学够用为原则,有利于构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3.教学模式――工学结合
项目化教材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来自企业的生产实际,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后,学生可从事多个岗位的工作。学生完成这一工作任务的过程包括咨询、计划、决策、任务实施、检查评价与考核六个环节。典型工作任务反映该职业工种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典型工作形式,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的意义。完成该任务的方式和结果有较大的开放性。如在“加工创意开瓶器”项目中,工作对象包括需完成的设计图样、加工的开瓶器成品、与客户的合同、车间主任和质检员的业务沟通,满足经济性、使用性要求和高效率的生产,工作要求则包括组内成员间、各组成员间、员工与任务涉及其他部门间进行专业沟通,从经济、安全、环保及满足顾客的需求确定生产计划、检查等工作标准规范,自觉进行安全作业等。可见,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和深度融合。
4.教学方法――行动引导
项目化教材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突出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行动来引导,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指技能与知识,而且包括态度与情感。如以“加工创意开瓶器”为项目载体,教师在任务开始之初,将工作任务编排成“引导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小组为单位,组员之间相互协作,制定计划,确定实施方案,通过引导一个个子工作任务的完成,促进最终的目标任务的完成。通过行动引导,实现学生主动观察、研究、分析、操作实践,最终完成开瓶器的轮廓设计、加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行动引导学生探究,实现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从而培养学生的小组协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课程项目化设计流程 职业能力 典型工作任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 Courses Project Design
LU Wenjuan
(Wuhan Railway Vocational Colleg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reviews the history of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he proposed building is still the main task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fter parsing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several key concepts,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set forth in detail the whole process of project desig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roject design process; professional ability; typical tasks
1 什么是课程项目化设计
1.1 背景
1.1.1 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目前就总体而言,各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基本能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但课题组通过大量的校内外调研发现,专业建设中仍存在教学模式与学生综合培养目标有差距、实践环境的实际利用效果与理想效果有差距、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多样性之间有差距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改革开发与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由此可见,课程开发与建设仍然是高职教育发展到目前阶段中最主要的任务。
1.1.2 课程改革的历程与趋势
回顾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历程,我国高职教育历经了三次意义重大的课程改革:第一次改革——从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向加强实践教学的改良型学科体系课程转变。第二次改革——指向职业适应能力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第三次改革——以职业竞争力(设计和建构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1.2 课程设计中的几个主要概念
产学对接:产业、学校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寻找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合作方式,以高校的人才输出作为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同时也为高校提供研究和人才开发的可利用资源。高校的人才培养能更加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以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来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在人才产出的同时,引进社会专业人才对高校的教师资源库进行充实。
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在一起,通过实践(工作)实现学习。特征:理论学习和时间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工作过程是指职业活动中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应包括: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价反馈)、工作要素的全面性(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活动组织和工作成果)。依据并围绕工作过程,对原来学科体系进行重组并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称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典型工作任务:针对职业而言,来自企业实践的工作过程结构完整的综合性工作任务,能够反映该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不一定是实际生产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岗位工作任务,而是要求较高的综合性任务。
1.3 课程项目化设计定义
课程项目化设计,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行为导向为方法,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训练项目,根据项目组织实施教学与考核,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目标得以实现。
2 课程设计与开发流程
2.1 课程设计的前置调研
2.1.1 行业企业调研与职业岗位确定
收集行业企业经济技术发展的基础数据,对该专业的职业工作和职业教育状况进行分析,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教育现状。参与人员应为参与课程开发的专业教师。
2.1.2 职业能力分析与典型工作任务归纳
职业能力分析——对该专业各岗位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以及任职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调查分析,物色下一步参加实践专家研讨会的实践专家。参与人员应为专业教师。
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召开实践专业研讨会,确定本专业的典型工作 任务名称及其基本内涵(工作过程、对象、方法、工具、劳动组织方式、工作要求等)。参与人员应为实践专家、课程开发主持人、专业教师。
2.1.3 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课程设计之前,应对所在专业的授课对象——学生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如图1)。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用等教学外因条件提供依据,从而使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图1 学习者特征分析内容
2.2 课程设计与开发
2.2.1 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
课程目标是预期的课程结果,是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后应达到的状态,包括在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的要求,是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培养目标的描述必须注意能力表述的明确性。课程开发主持人和专业教师应依据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结合国家职业标准,确定课程培养任务和培养目标,并提取和提炼本课程重要知识点和技能点。
2.2.2 教学项目的确定
课程开发主持人和专业教师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遵循学生的知识技能成长规律,依照课程培养目标和知识技能点重新整合、序化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载体(如电子信息类可采用实际电子产品/功能模块为载体),形成教学项目。教学项目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越强,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大,学习任务的质量也较高。低年级课程可设计较多的学习项目,以便教学组织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高年级的课程则可设计综合化程度较高、数量较少的学习项目,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和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2.2.3 教学实施过程设计
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仿照企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在一体化教学场所中来组织教学,设计学习过程活动,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贯彻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设计出发点。可采用的教学方法例如:四阶段教学法(准备阶段、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总结评价)、“头脑风暴”法(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思维导图法(讲相关概念置于方框中,用连线标明概念间的意义关系)、角色扮演法、现代工作岗位培训法等。
2.2.4 教学试验、教学评价及设计调整
根据课程设计开展教学试验,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四个层次:一级评价是学生反馈,二级评价是学习收获,三级评价是行为变化,四级评价是产生的效果。根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对课程设计进行适时调整。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而且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不断下降,学生能力的培养仅仅限于面上,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了其就业质量。高职院校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必须对高职教育课程及其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改革,通过对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适应高职课程教学的模式,这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热点与难点,特别是对于教育、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广西,更需要探索一种符合区域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使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广西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中发挥主导作用。
如何在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准则设计相应的教学环境、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在行动中形成职业能力,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思路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培养目标,立足职业岗位要求,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成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和完成项目的一般过程实施教学与考核,把现实职业岗位的技术、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一线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以若干个项目组成课程的教学主线,将若干课程模块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
课程项目化改造要从科目课程入手,通过课程的建设与改造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便于教师全员参与,集思广益,全面展开,营造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工作氛围,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同时提高教师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能力。这对于学校的内涵建设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
课程改革的原则
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课程项目化改造的核心任务是要在知识与任务之间建立联系,目标是使课程教学从以知识讲授为主变为以知识应用为主;从以理性思维为主变为以能力训练为主;从以教师讲授和课本知识为载体变为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从学生被动听讲变为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识探索;从以教师讲解为主变为以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为主。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符合高职生源特点,具有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高职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突出能力目标完成职业岗位工作的本领就是能力,课程是为达到某一培养目标而设的,每门课程、每次课的教学都应有能力目标,课程项目化改造就是要围绕着提高学生的能力设计项目。通过完成项目,使学生在“做”中熟悉工作环境、提高认知能力、锻炼分析评价与创新能力、掌握事故处理能力、加强与人协作的能力,并树立安全操作意识,通过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相一致的基本项目、拓展项目的反复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教学过程要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紧密联系工作岗位需求,在体现职业环境特点的教学氛围中,以完成一个具体的、有实际价值的产品为目标。通过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活动,教师示范,学生动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学与用之间建立“零距离”通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生产实践的参与者,逐步实现学习者与工作者的统一,让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及专业关键能力。
课程项目化改造的过程
(一)课程项目化改造的目标
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并不是在原有的课程教学后增加几个综合训练项目,用以整合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而是要重构课程体系,设计出能够覆盖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承载该工作领域所需要的知识、方便实施和评价的工作项目。所设计的项目必须源自工作领域,从而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相关联的项目更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及可迁移性,便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机,便于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二)《机械制造应用技术》课程的项目化改造
课程目标的确定确定一门课程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广泛征询行业专家的意见,对就业岗位做出正确分析,结合社会与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各职业岗位的技能构成,确定课程的整体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要围绕课程的整体目标设计课程的项目,通过内容的增删、整合等项目设计,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项目贯穿。因此,教师应深入相应的职业领域,全面掌握其职业活动及工作流程,然后结合课程实际做好课程能力目标的分析论证,不能仅以教科书作为依据,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相脱节、学非所用的问题。从机械加工行业及企业的岗位分析可知,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机械制造应用技术》对应的就业岗位有普通机床操作工、设备维修工、辅助设计员、工艺员、质检员、生产管理员等,从而可得出课程的知识目标是了解机械加工常用设备的特点、加工方法、加工理论,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加工工艺,具备机械加工生产意识与生产管理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素质目标是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当中,注意将工艺问题的工程背景及国内外发展概况、质量与经济性要求等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勤奋学习的进取精神及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力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应用工艺知识正确选择和使用机床、刀具,能够编制一般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并加工出合格零件。围绕以上三种教学目标,课程项目设计的理念是:以机械行业中典型零件生产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基点进行课程重组,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真实的制造工作实践中掌握零件生产加工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项目的设计由于机械产品的制造大部分是通过机械加工在机床、刀具、夹具和工件本身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其课程内容分布在不同种类零件的加工过程中,所以,通过加工轴类零件、套类零件、盘类零件、齿轮类零件、叉架类零件、箱体类零件等6个项目,可将相关内容与能力训练贯穿一线,将机械加工过程中牵涉到的知识和技能分别渗透到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生产减速器的任务覆盖课程的全部内容和能力训练,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项目设计原则。课程教学可以通过集中教学的方式在3~4周内完成,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课内、课外双线并行,教师课内示范、学生课外轮班操作,以解决资源不足的难题,实现对综合能力与单项能力的有效训练。
课程改造的效果该课程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以加工零件为任务驱动,迎合了高职学生动手兴趣浓厚并擅长动手的特点,产品的加工过程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掘和提高,学生在后续毕业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立性和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工作意识、能力和自信心,都是教学改革前所难以想象的。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关键词 岩土测试技术 项目课程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进,以“项目课程”为“项目化”改革已经成为不少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项目化课程应依据专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的结果――各级工作模块,对这些工作模块进行处理,从而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关键。①我们在教学中不断进行课程改革的学习、实践,并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在《岩土测试技术》课程中进行了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模式教学实践。
1 项目课程的设计
1.1 设计原则
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一种课程模式。《岩土测试技术》项目课程设计的原则:一是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关注运用的条件、方法、手段及效果的评价等,重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二是面向岗位,突出职业性,针对土工测试岗位群的需要,培养学生所必需的职业素质,完成上岗前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各种准备。
1.2 设计思路
《岩土测试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它以培养学生的试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土工试验成果报告编制能力等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土工试验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土工试验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掌握试验技能,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具备相关职业高等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常规土工试验、三轴压缩试验、击实试验等相关试验原理、试验方法和仪器设备的使用,试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以及试验报告的编写等技能。
课程教学内容是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高职教育学生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的;强调实用性,切实为专业学习及实践能力培养服务。同时,考虑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现在学到的“必需”和“够用”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与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能力。因此,我们在选取学习项目时依据岩土测试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以面向岗位实践为原则,选用土工试验室进行的常规土工试验项目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产生了具体的学习项目。
项目教学安排上根据能力序列提升的要求,结合该岗位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将理论教学、技术训练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合理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1:2.5)。通过大量的实验、实习等教学性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技术应用能力。
教学考核采用技能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考核依据和考核标准为基础,要求学生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并能通过相应的学历考核。同时,为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在教学评价中增加了工作态度的分值。
2 项目课程的实践
2.1 项目课程的开发
2.1.1 工作任务分析
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一种课程模式。②《岩土测试技术》项目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工作任务的分析。
首先本专业教师与相关岩土试验室的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进行了调研与讨论,针对土工测试岗位群,确定了该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结构,并对生产、经营、管理、服务过程中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分析,选取了典型的工作任务,确定了以下工作模块(表1)。
2.1.2 项目课程结构设计
在项目课程的结构设计上,由于土工试验常规项目之间具有相关性,故以递进式安排此类项目,同时将它与其余项目以并列式进行组织。
2.1.3 项目课程内容设计③④
表1 岩土测试技术工作任务模块划分
项目课程内容是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土工试验员)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的;强调实用性,同时考虑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因此,笔者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选用土工试验室进行的常规土工试验项目为重点,将工作任务模块转换成具体的学习项目(表2)。
为了便于教学实施,在每个学习项目中笔者根据课程要求均设计了不同的模块,项目和模块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任务,并分析相关实践性知识、相关理论知识、拓展性知识。各模块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由于土工试验各项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模块之间在理论上和技能上均具有相关性。
表2 岩土测试技术学习项目
2.1.4 项目课程教材开发
在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的合作下,制定了《岩土测试技术》课程标准。根据此标准进行了项目课程教材的开发,编写了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土工试验技术》,并在教学中使用。在使用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新技术在企业工作中的应用,笔者对教材进行了二次修改,补充了相关软件的使用操作。
2.2 项目课程教学实施
在项目教学实施上,笔者将各项目分解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在实施时体现为若干项工作任务。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试验技能的操作;在对操作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师在学生进行工作的同时,进行技能的指导;在对结果的分析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在每项工作任务完成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点评、总结。
2.2.1 教学安排
(1)教学分组。在实际工作中,任务是按组完成的。因此,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具体教学。
(2)项目实施。由于课程各项目、各模块之间在知识和技能上具有相关性,因此笔者根据生产实践的工作流程,将项目及模块进行了安排。根据不同项目,各组成员在组长的领导下,在项目实施前进行讨论,分析工作任务,确定工作实施的步骤;进行分工协作,确定各人的工作任务与工作目标;在工作中分阶段交流各自完成的情况。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求组内合作解决。解决不了的,可通过组间讨论或向指导教师请教,以保证按时完成任务。
项目进行之前,各组提交一份实验安排,确定各实验步骤,明确各成员职责;在项目结束后,所有学生均需提交本次项目工作的工作记录(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同时各组提交一份实验总结,对组内各成员的工作进行评价,并对本次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
表3 《岩土测试技术》课程评价表
注:A:优、B:良、C:及格、D:不及格
2.2.2 项目课程教学评价
项目课程教学评价采用技能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考核依据和考核标准为基础,要求学生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并能通过相应的学历考核。在评价时,综合考虑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具体的评价方案如下:
3 结论
通过《岩土测试技术》项目课程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了以行动为主的自我建构过程,以完成工作化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在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中积累实践知识、获取理论知识;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将“理论融于实践,动脑融于动手,做人融于做事”;学生在实践性学习、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学懂了知识,掌握了技能,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也强化了团队之间的协作意识,培养了实验组织管理能力,其职业能力由此得到了加强。
注释
① 蒋庆斌,郝超.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6):120-121.
② 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2):46-50.
③ 姜大源.论德国职业教育专业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职业性与模块化的融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07):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