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8 20:13:49
序论:在您撰写文化建筑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文化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公众性,随着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富足的生活使人们更加重视精神上的愉悦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对各种文化活动的热衷成为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城市的文化色彩在市民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文化建筑功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对城市的空间环境产生新的重大的影响,文化建筑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区文化建筑应定位于对居民开放的服务性质建筑,其发展也会带动社区文化的发展。它不但丰富了城市的市民生活,而且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同时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整体素质,改变城市形象,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吸引投资和增加凝聚力。
2项目概况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一条湘江将长沙城隔成“西文东市”两番不同的特色。而作为长沙的西大门,岳麓区已发展成科教大区和长沙的文化名片。岳麓区高等院校云集,科研院所遍布,人文历史悠久。
岳麓文化艺术产业园以岳麓区政府为主,联合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省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共同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岳麓区湖湘文化深厚底蕴和岳麓山大学城教育文化科技资源优势,依托“山、水、洲、城”的自然资源,创新“区校合作”模式,合力打造一个富有湖湘文化气息的文化艺术产业基地。
桔子洲街道位于大学城的中心地段,从溁湾镇到岳麓渔场,形成了以湖南师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为代表的大学城产业链。在1.5km2的范围内,有210所画室和近100个音乐、舞蹈、播音、体育等特长培训班。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专业学子有4.5万余人,他们在这里求学,他们在这里消费,他们在这里发展。师大、中南、湖大一带的麓山脚下成为湖南艺术家的一个集中活动区域。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作为文化产业园的重点项目更是受到社会关注。项目占地约15亩,总建筑面积约27090m2。项目交通便利,与南面的城市道路阜埠河路通过规划的24m绿化带相连,景观环境优越,离湘江风光带仅百米之遥,有8路公共交通直达市区的各个方向。艺术中心集艺术交流、展示、交易、培训为一体,建成之后对于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区域形象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图1、图2)
3“艺术的盒子”——形式与功能的重新诠释
当代社会,设计行业的发展,不管是“功能”还是“形式”,都经历了一种从物质性到非物质性的过程,即功能与形式的脱离。这也是以灵活性对抗复杂性,由形式激发功能的过程。设计领域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和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设计过程与艺术创造过程越来越相似。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建筑造型是按功能分区,在用地范围等外部条件限定下的理性分析思考所激发出来的灵感,形成一组具有独特流畅外形的“艺术盒子”的叠加。随着视点的转换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其本身就是一项层次丰富的造型艺术作品,通过其自身的艺术形象来唤起人们的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是灵感和热情的激发容器,体现了无拘无束的生活精神。
“艺术盒子”错落地叠加更突出其艺术感与趣味性。叠——人上架人,物上叠物,相环相扣,相行相错,或同或异,妙趣自出。(图3)叠加作为一种最简单的砌筑手段,便捷、实用、稳定,其中均蕴含着奇妙的艺术法则。单纯、韵律、平衡、变化、动感。
同时“艺术盒子”的叠加,突出了独立单元+自由组合的特色。该艺术中心主体功能为艺术家创作室、设计师工作室、工作坊、艺术品展示区、展销及艺术培训区。鉴于艺术活动的相对自由属性,其建筑空间形态的相对多变、灵活、可塑是十分重要的。既要保持整体的自由开放形态,同时又要尽量保证个体的相对独立,提供其个性化活动的可能。所以采取独立单元组合形式,可同时满足与兼顾这种既矛盾又共生的需求。
选择基本单元以叠合形式构成,我们关注:
⑴基本单元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形态。
⑵规律或规律中有变化的组合形式(渐变或变异)
所以,变化与不一的功能其实均可以在制约中进行,或曰在“盒子”中进行,正所谓“规则中有变化、变化中有规则”。所以,绮丽纷繁景象还原后其本原往往是最简单模式组合而已,只是我们熟视无睹罢了。
4技术表现与形象“自由化”
文化建筑的技术表现不应是单纯地为了表现高技术,更重要的是考虑人的因素,关注人的情感、心理领域,探索高新技术在人类心理领域的认同。多数情况下,新技术主要是在应用在建筑的结构上,但技术的表现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外观、表面、其至建筑的细部,而且这些因素常表现为自发的产物。只有把技术表现的内涵加以扩展,才能实现建筑的人性化和情感化。
形象“自由化”意指建筑形象的非物质化倾向,体现了一种模糊、轻盈、塑性、空无的形象。在高度发达的技术条件下,建筑师的创造力不再受原来的美学法则束缚,建筑几乎已经没有实现不了的形式,不再拘泥于规正、方整的形象,而以更自由的形象出现。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要打破那种传统的,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一些东西,而且并不一定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总之建筑师不再创造那种一望即知的建筑形象,像后现代的美术作品一样,更重要的是表达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对建筑倾注的情感因素,而人们更能从中体会朦胧的美感。
本项目通过叠加、错位、悬挑等处理手法,既体现了建筑的技术表现,同时外挂采用铝条和玻璃条的随机组合,形成时尚的数码语言,与造型结合构成了一个面向城市的醒目标志,带动周边领域的活力。铝板和玻璃因不同的反射度等物理特性,随着季节气候以及时间的不同,光在建筑上绘制出一幅色彩和图案不断变幻的流动画面,每时每刻都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富有特色的形象给人们带来强烈的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图4)
5休闲化、交流空间的增加以及与环境的融合
休闲是文化活动的基础,二者从来就交融在一起。作为当代的文化活动的载体--文化建筑更体现这一特色。在当今社会,博物馆、影剧院、展览馆已成为公众假期休闲的重要场所。这对文化建筑的社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公共场所担负着越来越重的提供大众交流和休闲活动可能性的任务。它从一个文化教育场所变成了一个“具有多重职责的社会中心”。
文化建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休闲、交流的场所。文化建筑中的交流空间、共享空间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一些具有历史主义的传统文化建筑的扩建,更主要的也是为了增加原有不敷重荷的公共空间。
现代文化建筑中的许多传统意义上的交通空间,正肩负越来越多交流空间的功能,如广场、楼梯、走廊、坡道、台阶等。交流空间的增加还体现在更多非确定空间的出现。建筑内部的楼梯本身除了满通功能外,又是多向度的空间联系体,不只是空间之间的转换与延伸,更是两层空间对话的中介,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以往的走廊多是单一功能性的通过式空间,因此多只是满足了疏散宽度即可,对空间的连系也是越直接越好。现在走廊往往从房间的一侧脱离成为公共空间,甚至成为人们愿意留连的临时展厅和咖啡座。走廊与楼梯一起成为建筑内部的停顿空间,在原来人们看似无法达到之处架起一座空中桥梁,完成空间的跃迁。坡道在建筑内部也大量地被应用,这更多地体现出空间的连续性并消减建筑人工刻画的痕迹。坡道除了是考虑人性化的无障碍设计外,越来越多地表现了空间渗透和意识诱导的意愿。建筑外部广场设置的大台阶则对人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人们更愿意在这里驻足、休憩,因此往往成为城市或建筑中最具活力的空间。外部台阶具有无可比拟的对城市空间的开放性和亲和力,因此突显了文化建筑的公众意义。同时中庭、餐厅、咖啡厅这些交流空间在文化建筑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本项目在入口空间、楼梯、走廊、交流平台、挑空露台等位置的处理中,尽可能地扩大交流空间,使人们在建筑中的活动本身也成为一种交流体现。(图5)
现代文化建筑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与环境的融合,这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城市的空间环境。文化建筑多以一种文雅的姿态与周围城市建筑、街道广场或公园融为一体。设计过程中往往注重在建筑内部引入城市空间,或构造类似城市肌理的群体结构,以此来延续参观者的空间感受,取得与环境的协调。或者抽取周围环境建筑的共有要素语言如色彩、质地、比例、构件等,进行重新阐释和翻译后形成符号,应用到新建筑中去,以取得视觉上的延续和形式上的相似。建筑的空间布局也多采用分散化的方式,顺应地势分布建筑的各个组成空间,利用连廊、庭院等,联系各部分,并做到内外环境渗透。
6小型化与专业化——社区文化建筑发展趋势
目前,城市的文化建筑多是向综合体发展,其往往包括图书馆、展览馆、剧场、教育场所等,有的更包括了商店、旅馆及娱乐设施。而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趋势则应是小型化与专业化。由于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择需要,以及日常活动范围的限制,相当多的人更愿意在自己喜欢的专业和社区范围内的场所进行交流、探讨,而不选择城市的大型综合文化场所。小型化、专业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是社会对公众交流意识的日益重视及为提升公共环境品质而做出的选择,像小型的社区中心或文化会馆等。比如欧美的社区中心以及日本社区的公民馆,在社区的文化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是一些旅游城市为增加地方特色而设立的一些主题非常鲜明的展览馆等设施,如画廊、手工艺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等。综上所述,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要进行全面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在建设中应力戒主观随意和盲目性、不讲科学性,而应合理规划、分级发展。对社区文化建筑来说,小型化、专业化的建筑投资较少,建设周期短,内容也更贴近市民生活。所以我们应结合本地区文化产业特色来发展合适的文化建筑,二者也必将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王其钧,王谢燕.文化建筑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高伦.当代文化建筑设计手法研究.硕士论文,天津大学,2001.
[3]章迎庆.当代文化建筑意义的休闲化倾向.华中建筑,2007,10.
2项目概况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一条湘江将长沙城隔成“西文东市”两番不同的特色。而作为长沙的西大门,岳麓区已发展成科教大区和长沙的文化名片。岳麓区高等院校云集,科研院所遍布,人文历史悠久。
岳麓文化艺术产业园以岳麓区政府为主,联合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省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共同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岳麓区湖湘文化深厚底蕴和岳麓山大学城教育文化科技资源优势,依托“山、水、洲、城”的自然资源,创新“区校合作”模式,合力打造一个富有湖湘文化气息的文化艺术产业基地。
桔子洲街道位于大学城的中心地段,从溁湾镇到岳麓渔场,形成了以湖南师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为代表的大学城产业链。在1.5km2的范围内,有210所画室和近100个音乐、舞蹈、播音、体育等特长培训班。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专业学子有4.5万余人,他们在这里求学,他们在这里消费,他们在这里发展。师大、中南、湖大一带的麓山脚下成为湖南艺术家的一个集中活动区域。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作为文化产业园的重点项目更是受到社会关注。项目占地约15亩,总建筑面积约27090m2。项目交通便利,与南面的城市道路阜埠河路通过规划的24m绿化带相连,景观环境优越,离湘江风光带仅百米之遥,有8路公共交通直达市区的各个方向。艺术中心集艺术交流、展示、交易、培训为一体,建成之后对于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区域形象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图1、图2)
3“艺术的盒子”——形式与功能的重新诠释
当代社会,设计行业的发展,不管是“功能”还是“形式”,都经历了一种从物质性到非物质性的过程,即功能与形式的脱离。这也是以灵活性对抗复杂性,由形式激发功能的过程。设计领域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和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设计过程与艺术创造过程越来越相似。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建筑造型是按功能分区,在用地范围等外部条件限定下的理性分析思考所激发出来的灵感,形成一组具有独特流畅外形的“艺术盒子”的叠加。随着视点的转换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其本身就是一项层次丰富的造型艺术作品,通过其自身的艺术形象来唤起人们的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是灵感和热情的激发容器,体现了无拘无束的生活精神。
“艺术盒子”错落地叠加更突出其艺术感与趣味性。叠——人上架人,物上叠物,相环相扣,相行相错,或同或异,妙趣自出。(图3)叠加作为一种最简单的砌筑手段,便捷、实用、稳定,其中均蕴含着奇妙的艺术法则。单纯、韵律、平衡、变化、动感。
同时“艺术盒子”的叠加,突出了独立单元+自由组合的特色。该艺术中心主体功能为艺术家创作室、设计师工作室、工作坊、艺术品展示区、展销及艺术培训区。鉴于艺术活动的相对自由属性,其建筑空间形态的相对多变、灵活、可塑是十分重要的。既要保持整体的自由开放形态,同时又要尽量保证个体的相对独立,提供其个性化活动的可能。所以采取独立单元组合形式,可同时满足与兼顾这种既矛盾又共生的需求。
选择基本单元以叠合形式构成,我们关注:
⑴基本单元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形态。
⑵规律或规律中有变化的组合形式(渐变或变异)
所以,变化与不一的功能其实均可以在制约中进行,或曰在“盒子”中进行,正所谓“规则中有变化、变化中有规则”。所以,绮丽纷繁景象还原后其本原往往是最简单模式组合而已,只是我们熟视无睹罢了。
4技术表现与形象“自由化”
文化建筑的技术表现不应是单纯地为了表现高技术,更重要的是考虑人的因素,关注人的情感、心理领域,探索高新技术在人类心理领域的认同。多数情况下,新技术主要是在应用在建筑的结构上,但技术的表现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外观、表面、其至建筑的细部,而且这些因素常表现为自发的产物。只有把技术表现的内涵加以扩展,才能实现建筑的人性化和情感化。
形象“自由化”意指建筑形象的非物质化倾向,体现了一种模糊、轻盈、塑性、空无的形象。在高度发达的技术条件下,建筑师的创造力不再受原来的美学法则束缚,建筑几乎已经没有实现不了的形式,不再拘泥于规正、方整的形象,而以更自由的形象出现。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要打破那种传统的,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一些东西,而且并不一定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总之建筑师不再创造那种一望即知的建筑形象,像后现代的美术作品一样,更重要的是表达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对建筑倾注的情感因素,而人们更能从中体会朦胧的美感。
本项目通过叠加、错位、悬挑等处理手法,既体现了建筑的技术表现,同时外挂采用铝条和玻璃条的随机组合,形成时尚的数码语言,与造型结合构成了一个面向城市的醒目标志,带动周边领域的活力。铝板和玻璃因不同的反射度等物理特性,随着季节气候以及时间的不同,光在建筑上绘制出一幅色彩和图案不断变幻的流动画面,每时每刻都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富有特色的形象给人们带来强烈的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图4)
5休闲化、交流空间的增加以及与环境的融合
休闲是文化活动的基础,二者从来就交融在一起。作为当代的文化活动的载体--文化建筑更体现这一特色。在当今社会,博物馆、影剧院、展览馆已成为公众假期休闲的重要场所。这对文化建筑的社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公共场所担负着越来越重的提供大众交流和休闲活动可能性的任务。它从一个文化教育场所变成了一个“具有多重职责的社会中心”。
文化建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休闲、交流的场所。文化建筑中的交流空间、共享空间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一些具有历史主义的传统文化建筑的扩建,更主要的也是为了增加原有不敷重荷的公共空间。
现代文化建筑中的许多传统意义上的交通空间,正肩负越来越多交流空间的功能,如广场、楼梯、走廊、坡道、台阶等。交流空间的增加还体现在更多非确定空间的出现。建筑内部的楼梯本身除了满通功能外,又是多向度的空间联系体,不只是空间之间的转换与延伸,更是两层空间对话的中介,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以往的走廊多是单一功能性的通过式空间,因此多只是满足了疏散宽度即可,对空间的连系也是越直接越好。现在走廊往往从房间的一侧脱离成为公共空间,甚至成为人们愿意留连的临时展厅和咖啡座。走廊与楼梯一起成为建筑内部的停顿空间,在原来人们看似无法达到之处架起一座空中桥梁,完成空间的跃迁。坡道在建筑内部也大量地被应用,这更多地体现出空间的连续性并消减建筑人工刻画的痕迹。坡道除了是考虑人性化的无障碍设计外,越来越多地表现了空间渗透和意识诱导的意愿。建筑外部广场设置的大台阶则对人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人们更愿意在这里驻足、休憩,因此往往成为城市或建筑中最具活力的空间。外部台阶具有无可比拟的对城市空间的开放性和亲和力,因此突显了文化建筑的公众意义。同时中庭、餐厅、咖啡厅这些交流空间在文化建筑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本项目在入口空间、楼梯、走廊、交流平台、挑空露台等位置的处理中,尽可能地扩大交流空间,使人们在建筑中的活动本身也成为一种交流体现。(图5)
现代文化建筑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与环境的融合,这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城市的空间环境。文化建筑多以一种文雅的姿态与周围城市建筑、街道广场或公园融为一体。设计过程中往往注重在建筑内部引入城市空间,或构造类似城市肌理的群体结构,以此来延续参观者的空间感受,取得与环境的协调。或者抽取周围环境建筑的共有要素语言如色彩、质地、比例、构件等,进行重新阐释和翻译后形成符号,应用到新建筑中去,以取得视觉上的延续和形式上的相似。建筑的空间布局也多采用分散化的方式,顺应地势分布建筑的各个组成空间,利用连廊、庭院等,联系各部分,并做到内外环境渗透。
6小型化与专业化——社区文化建筑发展趋势
目前,城市的文化建筑多是向综合体发展,其往往包括图书馆、展览馆、剧场、教育场所等,有的更包括了商店、旅馆及娱乐设施。而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趋势则应是小型化与专业化。由于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择需要,以及日常活动范围的限制,相当多的人更愿意在自己喜欢的专业和社区范围内的场所进行交流、探讨,而不选择城市的大型综合文化场所。小型化、专业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是社会对公众交流意识的日益重视及为提升公共环境品质而做出的选择,像小型的社区中心或文化会馆等。比如欧美的社区中心以及日本社区的公民馆,在社区的文化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是一些旅游城市为增加地方特色而设立的一些主题非常鲜明的展览馆等设施,如画廊、手工艺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等。综上所述,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要进行全面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在建设中应力戒主观随意和盲目性、不讲科学性,而应合理规划、分级发展。对社区文化建筑来说,小型化、专业化的建筑投资较少,建设周期短,内容也更贴近市民生活。所以我们应结合本地区文化产业特色来发展合适的文化建筑,二者也必将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王其钧,王谢燕.文化建筑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高伦.当代文化建筑设计手法研究.硕士论文,天津大学,2001.
[3]章迎庆.当代文化建筑意义的休闲化倾向.华中建筑,2007,10.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一条湘江将长沙城隔成“西文东市”两番不同的特色。而作为长沙的西大门,岳麓区已发展成科教大区和长沙的文化名片。岳麓区高等院校云集,科研院所遍布,人文历史悠久。
岳麓文化艺术产业园以岳麓区政府为主,联合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省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共同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岳麓区湖湘文化深厚底蕴和岳麓山大学城教育文化科技资源优势,依托“山、水、洲、城”的自然资源,创新“区校合作”模式,合力打造一个富有湖湘文化气息的文化艺术产业基地。
桔子洲街道位于大学城的中心地段,从溁湾镇到岳麓渔场,形成了以湖南师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为代表的大学城产业链。在1.5km2的范围内,有210所画室和近100个音乐、舞蹈、播音、体育等特长培训班。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专业学子有4.5万余人,他们在这里求学,他们在这里消费,他们在这里发展。师大、中南、湖大一带的麓山脚下成为湖南艺术家的一个集中活动区域。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作为文化产业园的重点项目更是受到社会关注。项目占地约15亩,总建筑面积约27090m2。项目交通便利,与南面的城市道路阜埠河路通过规划的24m绿化带相连,景观环境优越,离湘江风光带仅百米之遥,有8路公共交通直达市区的各个方向。艺术中心集艺术交流、展示、交易、培训为一体,建成之后对于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区域形象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图1、图2)
2“艺术的盒子”——形式与功能的重新诠释
当代社会,设计行业的发展,不管是“功能”还是“形式”,都经历了一种从物质性到非物质性的过程,即功能与形式的脱离。这也是以灵活性对抗复杂性,由形式激发功能的过程。设计领域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和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设计过程与艺术创造过程越来越相似。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建筑造型是按功能分区,在用地范围等外部条件限定下的理性分析思考所激发出来的灵感,形成一组具有独特流畅外形的“艺术盒子”的叠加。随着视点的转换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其本身就是一项层次丰富的造型艺术作品,通过其自身的艺术形象来唤起人们的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是灵感和热情的激发容器,体现了无拘无束的生活精神。
“艺术盒子”错落地叠加更突出其艺术感与趣味性。叠——人上架人,物上叠物,相环相扣,相行相错,或同或异,妙趣自出。(图3)叠加作为一种最简单的砌筑手段,便捷、实用、稳定,其中均蕴含着奇妙的艺术法则。单纯、韵律、平衡、变化、动感。
同时“艺术盒子”的叠加,突出了独立单元+自由组合的特色。该艺术中心主体功能为艺术家创作室、设计师工作室、工作坊、艺术品展示区、展销及艺术培训区。鉴于艺术活动的相对自由属性,其建筑空间形态的相对多变、灵活、可塑是十分重要的。既要保持整体的自由开放形态,同时又要尽量保证个体的相对独立,提供其个性化活动的可能。所以采取独立单元组合形式,可同时满足与兼顾这种既矛盾又共生的需求。
选择基本单元以叠合形式构成,我们关注:
⑴基本单元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形态。
⑵规律或规律中有变化的组合形式(渐变或变异)
所以,变化与不一的功能其实均可以在制约中进行,或曰在“盒子”中进行,正所谓“规则中有变化、变化中有规则”。所以,绮丽纷繁景象还原后其本原往往是最简单模式组合而已,只是我们熟视无睹罢了。
3技术表现与形象“自由化”
文化建筑的技术表现不应是单纯地为了表现高技术,更重要的是考虑人的因素,关注人的情感、心理领域,探索高新技术在人类心理领域的认同。多数情况下,新技术主要是在应用在建筑的结构上,但技术的表现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外观、表面、其至建筑的细部,而且这些因素常表现为自发的产物。只有把技术表现的内涵加以扩展,才能实现建筑的人性化和情感化。
形象“自由化”意指建筑形象的非物质化倾向,体现了一种模糊、轻盈、塑性、空无的形象。在高度发达的技术条件下,建筑师的创造力不再受原来的美学法则束缚,建筑几乎已经没有实现不了的形式,不再拘泥于规正、方整的形象,而以更自由的形象出现。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要打破那种传统的,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一些东西,而且并不一定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总之建筑师不再创造那种一望即知的建筑形象,像后现代的美术作品一样,更重要的是表达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对建筑倾注的情感因素,而人们更能从中体会朦胧的美感。本项目通过叠加、错位、悬挑等处理手法,既体现了建筑的技术表现,同时外挂采用铝条和玻璃条的随机组合,形成时尚的数码语言,与造型结合构成了一个面向城市的醒目标志,带动周边领域的活力。铝板和玻璃因不同的反射度等物理特性,随着季节气候以及时间的不同,光在建筑上绘制出一幅色彩和图案不断变幻的流动画面,每时每刻都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富有特色的形象给人们带来强烈的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图4)
4休闲化、交流空间的增加以及与环境的融合
休闲是文化活动的基础,二者从来就交融在一起。作为当代的文化活动的载体--文化建筑更体现这一特色。在当今社会,博物馆、影剧院、展览馆已成为公众假期休闲的重要场所。这对文化建筑的社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公共场所担负着越来越重的提供大众交流和休闲活动可能性的任务。它从一个文化教育场所变成了一个“具有多重职责的社会中心”。
文化建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休闲、交流的场所。文化建筑中的交流空间、共享空间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一些具有历史主义的传统文化建筑的扩建,更主要的也是为了增加原有不敷重荷的公共空间。
现代文化建筑中的许多传统意义上的交通空间,正肩负越来越多交流空间的功能,如广场、楼梯、走廊、坡道、台阶等。交流空间的增加还体现在更多非确定空间的出现。建筑内部的楼梯本身除了满通功能外,又是多向度的空间联系体,不只是空间之间的转换与延伸,更是两层空间对话的中介,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以往的走廊多是单一功能性的通过式空间,因此多只是满足了疏散宽度即可,对空间的连系也是越直接越好。现在走廊往往从房间的一侧脱离成为公共空间,甚至成为人们愿意留连的临时展厅和咖啡座。走廊与楼梯一起成为建筑内部的停顿空间,在原来人们看似无法达到之处架起一座空中桥梁,完成空间的跃迁。坡道在建筑内部也大量地被应用,这更多地体现出空间的连续性并消减建筑人工刻画的痕迹。坡道除了是考虑人性化的无障碍设计外,越来越多地表现了空间渗透和意识诱导的意愿。建筑外部广场设置的大台阶则对人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人们更愿意在这里驻足、休憩,因此往往成为城市或建筑中最具活力的空间。外部台阶具有无可比拟的对城市空间的开放性和亲和力,因此突显了文化建筑的公众意义。同时中庭、餐厅、咖啡厅这些交流空间在文化建筑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本项目在入口空间、楼梯、走廊、交流平台、挑空露台等位置的处理中,尽可能地扩大交流空间,使人们在建筑中的活动本身也成为一种交流体现。(图5)
现代文化建筑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与环境的融合,这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城市的空间环境。文化建筑多以一种文雅的姿态与周围城市建筑、街道广场或公园融为一体。设计过程中往往注重在建筑内部引入城市空间,或构造类似城市肌理的群体结构,以此来延续参观者的空间感受,取得与环境的协调。或者抽取周围环境建筑的共有要素语言如色彩、质地、比例、构件等,进行重新阐释和翻译后形成符号,应用到新建筑中去,以取得视觉上的延续和形式上的相似。建筑的空间布局也多采用分散化的方式,顺应地势分布建筑的各个组成空间,利用连廊、庭院等,联系各部分,并做到内外环境渗透。
5小型化与专业化——社区文化建筑发展趋势
目前,城市的文化建筑多是向综合体发展,其往往包括图书馆、展览馆、剧场、教育场所等,有的更包括了商店、旅馆及娱乐设施。而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趋势则应是小型化与专业化。由于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择需要,以及日常活动范围的限制,相当多的人更愿意在自己喜欢的专业和社区范围内的场所进行交流、探讨,而不选择城市的大型综合文化场所。小型化、专业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是社会对公众交流意识的日益重视及为提升公共环境品质而做出的选择,像小型的社区中心或文化会馆等。比如欧美的社区中心以及日本社区的公民馆,在社区的文化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是一些旅游城市为增加地方特色而设立的一些主题非常鲜明的展览馆等设施,如画廊、手工艺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等。综上所述,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要进行全面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在建设中应力戒主观随意和盲目性、不讲科学性,而应合理规划、分级发展。对社区文化建筑来说,小型化、专业化的建筑投资较少,建设周期短,内容也更贴近市民生活。所以我们应结合本地区文化产业特色来发展合适的文化建筑,二者也必将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王其钧,王谢燕.文化建筑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高伦.当代文化建筑设计手法研究.硕士论文,天津大学,2001.
[3]章迎庆.当代文化建筑意义的休闲化倾向.华中建筑,2007,10
(一)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工作的依据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各种要素、现状条件和基本特点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综合、科学的预测和设想,通过论证制定规划的方案,经审批后付诸实施。城建档案为城市基本建设提供了有力依据,不仅能缩短规划设计时间,也能大大缩短施工期,全面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工作的基础
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发展过程的真实记录,是长期和永久保存的资料,也是城市建设和维护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为城市拆迁、修建、扩建工程各方面的工作提供大量真实准确的数据。合理地利用城建档案,能促进城市建设顺利有序的健康发展。
(三)城建档案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凭证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如今的城市地上高楼林立,铁路、道桥纵横交错;地下给排水、煤气、通讯、人防等工程管线密集如织。要对这些城市基本设施实施有效的管理与维护,就必须有完整、准确、系统的城建档案做依据。如在城市突发自然灾害和工程事故中,城建档案资料提供的可靠依据和凭证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城建档案是编研工作的参考文献
城市建设档案的编研资料只有依赖于大量完整、系统、准确的原始城建档案,将相关信息逐一列出登记、汇总,编研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在解决征用土地、地界纠纷等方面的问题时,城建档案是重要的法律依据,也是城建和规划部门重要的参考文献资料。
二、城建档案的特征与特点
(一)内容丰富,综合性强
城建档案从归档范围上看,有工程前期准备阶段形成的资料,如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等内容;有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材料,如施工技术资料、监理资料;有在工程竣工后形成的材料,如各个专项验收资料以及有关的照片、录像等内容。显而易见,城建档案的内容和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且具有极强的综合性。
(二)归档周期长,连贯性强
建设工程从立项、规划、决策等先期准备工作经工程施工到竣工验收,基本上要经历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每一阶段形成的档案资料,既类别分明,又环环相扣,形成各自独立且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真实、连贯、系统地反映出工程各阶段的建设进程。
(三)涉及部门多,资料来源广
城建档案工作不只是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还涉及到城市规划、电力系统、给水排水、通信、环卫等诸多部门,其来源广泛,管理起来难度较大。除了上述城建档案自身具备的特点,作为科技档案的一部分,它还具有动态性、精确性等其他特点。
三、依法科学管理,做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
(一)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加强城建档案管理
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是研究城市发展历史及发展规律的重要参考依据,是整个社会构筑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固基石。所以,必须强化法制观念,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城建档案作用。各职能部门要共同参与,齐心协力,使城建档案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抓好组织落实,建立有效档案管理网络
抓好组织落实是所有工作成败的关键。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经常会发生变动,为使档案管理工作的具有组织性、连贯性,应建立一个与工程相对应的完整的档案资料管理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成立综合档案室,城建档案管理部门派驻专人监督指导档案工作。
(三)全程跟踪和严格控制
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通常会发生设计变更、项目增减交替进行等情况,为此,对工程档案资料的形成、积累、变化必须全程跟踪严格控制,进行有效地监督和检查,确保变更、修改或补充的工程资料有序、完整,使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滴水不漏。
(四)按阶段有序归档
在工程开工前,就应把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批复、用地规划、工程规划、勘察设计等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归档;在工程施工阶段,注意变更修改、技师事故记录、施工记录等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工程竣工后,将完整的竣工图纸、各专项验收报告及上述阶段的档案资料统一立卷、归档。这样收集整理的城建档案就可真实、完整地反映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从而有效地为施工服务,也为工程竣工后各个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工作提供了系统可靠的依据。
四、充分发挥城建档案作用,促进其又好又快的发展
城建档案只有通过利用才能体现其价值,为了开发利用城建档案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充分利用城建档案资料汇编
城建档案资料汇编是以年度或专业类别为单位,依据城建档案资料内容进行的分类汇编,是现行城市基本建设管理的法规、规范标准的文集,是编制城建档案的联合目录,是揭示全市城建档案馆和各个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档案室全部馆藏的大型检索工具。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只有主动提供汇编,提供利用服务,才能真正发挥城建档案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城建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
(二)主动提供城建档案信息利用服务
现代的档案利用服务,必须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方式转变,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工程设计和施工单位提供城建档案中存储的设计理念、工艺技术等信息,以供参考。如在拆迁、改建工程中,可将已存档的地质勘察报告资料提供给施工单位,帮助其了解地质情况,这样可以节省重新勘测的费用,保证工程顺利有序地开工。
(三)积极改变城建档案利用服务方式
城建档案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服务状态,必须向开放型、开拓型服务转变,面向全社会,为方方面面的城市建设提供档案利用服务。特别是在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今天,开展国内、国际间城建档案学术交流活动,是促进城建档案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技术市场的开放,城建档案作为科技信息的成果和载体,已带有商品的性质并具有商品价值。企事业单位之间可实现有偿的技术转让。这就进一步发挥了城建档案作为科技交流工具和实体的作用。
在城市意象塑造方面,其通过体型扭转生成的过渡空间很好地融入城市空间中,同时也形成了区域环境新的视觉焦点。在城市生态空间层面,文化中心生态景观系统呈现为斑块状,是城市整体生态系统“斑块—廊道—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改善了城市自然生态体系,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
2多元复合的功能构成
文化建筑综合体除了是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物质载体,更是一个空间上灵活流动、功能上弹性扩展的开放平台,从而可以容纳、激发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文化建筑综合体集约化设计希望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一站式的综合体验,提供富有吸引力、让人流连忘返的多层次空间环境,使人们在满足预期的目的之余,能够随时随意产生更多不期然的活动。基于大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牟平文化中心在业态分布上主要包括3个不同的功能区域,包括南侧的观演功能模块,中部的交流展示模块和北部的群艺、学习活动功能模块。观演功能模块由1200座大剧院与300座会议厅复合组成,开放的交流展示模块由规划展示馆、书城复合组成,群艺学习活动功能模块由北部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复合组成。空间布局上,各功能模块既水平展开又竖向上多层叠合,由休闲活动的交往空间串起整个功能序列,围绕空间秩序形成集约化的组织模式(图3)。文化综合体不同使用功能的集约化设计有效地节约了用地,形成一个文、体、娱集合的多功能综合体,实现功能的共享与互补。
3传承文脉的场所建构
设计引入自然维度和历史维度叙事概念,设计在自然之维叙事上,以“山、海、岛”城市意象的提取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建筑形体以一个从地面缓缓升起的平台逐渐加以变形扭转而成,形成极强的内在张力和力度,与昆嵛山自然形态遥相呼应,形成耦合关系,通过内外空间的建构逻辑与城市空间形成了传承文脉的场所建构,背山面海构建“山、海、城”一体化的叙事空间脉络。在历史文化之维上,表现胶东地域渔家文化传统,建筑表皮波光粼粼,渔网肌理体现渔家唱晚的文化意境。
4交融共生的绿色公共空间塑造
文化建筑综合体的公共空间是建筑内外空间、建筑与城市空间的中间过渡区域,其在多种功能的交叉和并存的空间环境系统中,成为一个集聚人文交往活动的场所空间。基于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的发展要求,项目设计引入相关绿色设计策略进行建构。在景观与城市空间体系衔接上,文化中心尊重城市既有轴线和景观视线廊道,建筑总体沿沁水河纵向展开长度约320m使景观面最大化,形成良好对话关系,营造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节点,在东部退让道路130m左右,形成市民活动广场,并设置主要场地入口,成为人气聚集的中心地区,其设计中采用了铺设透水地面、开发地下空间、优选乡土植被、空调电器节能、雨水回收处理等绿色建筑技术。建筑层面,其绿色公共空间塑造可根据热环境进行合理分区、并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利用通风和采光。在外部公共空间的处理上,屋顶伸出挑檐部分形成室外雨篷、休憩等灰空间,在很好的实现了自遮阳功能的同时也与室内空间保持了良好的衔接过渡(图4)。牟平文化中心的生态整合也像生物体适应环境的内部构造一样深入建筑的内部,通过设计形成具有微气候调节功能的中庭、天井、庭院、拔风口等的内部空间的建筑腔体,结构上与生物腔体相似,利用天然能源(如风能、太阳能、雨水等),结合胶东地区气候,通过巧妙的建筑空间、形体组织和细部构造的设计,创造出高效低耗、舒适宜人的环境(图5)。基于被动式节能设计引入自然采光的中心庭院设计,在建筑西北角的活动中心设置一个1000m2左右相对独立的四层通高的庭院,最大限度利用自然光照明。在自然通风方面,引入可形成对流的边厅设计,利用东西门厅衔接两部分功能的同时也对流形成自然通风并调节小气候,降低能耗改善空间环境的舒适性,同时,也完成从开放交流到相对安静私密的空间的递进式过渡,使建筑表现出一种交融共生的空间对话关系。
5结语
由于建筑设计公司从原来的辛集市区域办公发展到现在的石家庄市区域办公,在此形势下,员工全部面临着交通、住宿、饮食等多方面的不便,引发诸多的困难。为了更好地解决和处理这个问题,非常重视人性化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一方面,我们要创造条件,下大力气协调解决好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困难,提供力所能及的人性化服务。我们在积极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汇总员工集中存在和反映的困难,在总公司、建筑设计公司共同努力下,快速解决了办公场地和办公设备,为新公司员工提供好的办公环境,想方设法为来石家庄的设计人员解决住宿和用餐,努力提供利员工需要的各项人性化服务和帮助。另一方面,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管理,我们要充分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员工认识到“人—环境”的哲学思辨思维,努力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调整自我,努力实现更好更快的融入河北建勘的新的环境,将个人热情和才干更好地投入到企业业务拓展和各项建筑设计发展工作中去。此外,为了更好地促进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实现人的提升助力企业发展的理念,我们高度重视新公司的员工业务培训和素质拓展工作。为了提升员工的科技创新能力,我们积极进行员工业务创新思维的激发与引导,结合建筑设计公司特点,鼓励、指导、奖励员工开展与业务相关的设计创新和科研创新;为调动设计人员对创优、科研及业务论文撰写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在执行除按照总公司对创优项目、科研成果、科技论文完成人员的激励与奖励措施外,也建立了补充建筑设计专业的内部措施办法;同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强化培训,凸显培养效果,增强培训实效,提高专业能力,提升设计水平。我们积极举办“科技论文写作”系列专题讲座,积极调动广大员工的科技创新、实践总结的积极性,鼓励大家积极完成‘三个一’科技活动,为更好的做好各自岗位工作,促进建筑设计公司科技进步和业务发展不断努力。
2、创新市场思维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促进建筑设计公司在更大更广市场空间跨越发展
新公司成立,建筑设计公司从原来的辛集区域发展到现在的石家庄地域,由建筑设计乙级提升为甲级资质,达到国家规定的技术装备及应用水平要求标准。通过提升资质甲级及业务水平,业务拓展、市场开拓的可能性空间会大大增强。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发展征程上,不仅要尽快接轨河北建勘企业管理模式,快速融入河北建勘企业文化,更要进一步寻求建筑设计专业更快更好的发展。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经营的业务范围、市场范围等方面要有新的变化和扩展,针对我公司的《2014~2018年发展纲要》前景,我们深入剖析市场态势,加快市场拓展:设计业务要纵向延伸,横向发展,形成多专业互补并存、相互带动的设计公司发展思路;在市场范围上,我们要逐渐引导员工建立起“大石家庄”及“京津冀一体化”概念,梳理大市场意识。与此同时,我们及时地对员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发挥思想政治优势做好员工的积极性调动和创新性的调动工作,我们以“市场思维”为内核,对员工开展以“市场与产品”、“区域发展和跨越发展”、“智慧的承揽项目”、“敢于吃螃蟹,不怕脸皮厚”等为内容的培训和教育,实现业务市场拓展与员工思维的互动融入。在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突破口做好市场思维创新基础上,努力实现市场业务的增加和突破,在2014年度顺利完成建筑设计公司的理性过渡的基础上,2015年要确保完成经营收入指标,每年保持40%的增长速度,集思广益,多措并举,到规划期末确保经营收入达到发展规划目标。
3、企业文化宣讲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促进建筑设计公司更好融入总公司文化环境
西楚霸王火烧阿房宫,八国联军,让世之珍宝的宫殿、园林建筑在地球上从此消失,给国人留下了无限的伤痛。如今人为纵火的现象是少的,但由于管理不当导致失火的却屡见不鲜,这不得不引起高度注意。地方政府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使用具有监管责任,绝不能出现假公济私行为。云南巍山县的明代古建筑拱辰楼与传统文化南诏古乐的结合,是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的有意之举,是为了让历史文化建筑与传统音乐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建筑与古典音乐文化。但是,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措施,结果演变成了经营性的私人会所。一场大火烧毁了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拱辰楼,也烧醒了政府职能部门的不职称,但历史悠久的拱辰楼已不复存在了。位于福建省的林觉民和冰心故居,曾因妨碍当地的房地产项目开发,许多人都建议将故居拆除后异地重建,当时在福建担任领导,得知此事后到现场察看,召开协调会,果断决定优先保护历史文化建筑,将林觉民和冰心故居原地保护并加以修缮。这两件事给我们足够的警示,地方政府的观念和作为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传承和保护是多么重要。
2历史文化建筑的创新与发展
保护历史文化建筑实质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历史文化建筑如今是越来越少,尚存的也由于历史车轮的辗压已是风雨飘摇。如今只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创新和发展思想观念,在保护中利用和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在利用中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2.1将历史文化建筑融入到人文、生态旅游协调发展的大环境中
通过游客的参观游览,传扬建筑文化价值,创造经济价值,赢得修缮建筑结构和构件、完善基础设施的资金。北京的故宫、山西的平遥古城、湖南的凤凰古城、云南的丽江古城、安徽的西递、宏村,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游客络绎不绝,旅游收入相当可观,既为古建筑的修缮和改造赢得了资金,又为历史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广告宣传作用。在我国民间广泛分布着传统建筑村落。这些古老的建筑各具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情,所处的生态环境相当优美,但它们大多是百姓的居住和生活用房,不能向广大游客完全开放,修缮和修复又需要较高的费用,地方政府财政扶持的力度又相当有限,如何突破管理、传承和发展的瓶颈已相当重要。对此应将历史文化建筑群的保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合理、科学、有序地推进人文与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人文与生态协调发展,积极创新,将政府扶持与村民自主筹款相结合,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创新管理模式,完善配套的设备设施建设,更加科学有序地发展历史文化建筑群。
2.2深度挖掘历史建筑的文化精神
利用历史文化建筑所蕴涵的文化精神进行创新和发展,实现历史文化建筑在利用中发展,在发展中进行有效地传承和保护。文化精神是历史文化建筑的核心和灵魂,没有文化精神的历史建筑存在的价值会大打折扣,没有历史文物的文化精神虚无缥缈。在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湖湘文化精神是重要的一脉。湖湘文化精神的核心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湖湘文化精神是千百年来湖湘人前仆后继,用智慧和生命凝结而成,代代相传,一直到现在。那么这种精神通过什么传承到现在?文化的传承一是通过文字记载,二是保存下来的文物。文物是最有力的证据,是对文字记载的补充、完善和佐证。文字性的文献保存在图书馆、博物馆供科学研究用,很难普及传统文化。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和发扬好中国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文物。如果历史文物没有保护和发展好,后人就很难想象到原来的情景,也就不利于文化精神的普及和传扬。如果没有炎帝陵、舜帝陵,没有屈子祠,没有湖湘名人贾谊、周敦颐、张南轩、王船山、魏源、、等的遗存故居及活动场所,那么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廉洁正气,王夫之的“经世济用”的思想主张,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超前理念,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献身精神,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与担当,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他们为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所做出的贡献在后人的记忆里日益淡化,那么,湖湘文化精神也就失去了振奋人心的源动力,失去了赖以传承的载体。传承、创新和发展好这些祠堂、故居及他们曾经生活、活动的历史文化建筑是多么重要。
2.3大力弘扬历史文化建筑所蕴涵的文化精神
历史遗存下来的文化建筑,有的经过多次修复和修缮,有的经过多次迁建,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为何还要保护和传承?这是由于这些传统建筑蕴涵精湛的建筑工艺,巧妙的构思设计,迷人的文化魅力,博大的文化精神。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是省历史文化名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风景秀丽、人文荟萃。唐朝永贞元年,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因参加朝廷革新,失败后被贬至永州长达十年之久。永州的许多景点都有他的足迹,他曾写下《永州八记》、《捕蛇者说》、《江雪》等著名诗文,柳子文化是永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时期的永州人民为纪念柳宗元就修建了柳子庙,其蕴涵着柳子思想和文化精神,柳子庙现在已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有许多永州人对柳宗元很不了解,也没有去过柳子庙,更谈不上弘扬柳子文化精神,创新和发展历史文化建筑了。这正是当今人文知识和文化精神的缺失,也是政府对历史文化建筑和文化精神的重视、宣传、保护和利用不到位的显著表现,这也是零陵这座历史文化古城的人文旅游产业没有得到利用和发展的原因所在。由上述事实可见,当代教育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倡导和传授是不够的,政府、民间团体、社会媒体等应从从多角度、全方位采取以历史文化建筑、名人故居、名胜古迹为题材举办地方人文知识竞赛或系列文化活动,提高人文内涵,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文化精神。
2.4地方政府对历史文化建筑的态度和监管力度严重影响到历史文化建筑的发展
历史文化建筑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任重而道远,短期内对地方经济GDP的增长是不显著的,甚至还有可能拖累经济发展,因为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修缮和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许多当地政府把历史文化建筑看成一种包袱,而追逐房地产项目开发,甚至不惜对名人故居、历史文化建筑、名胜古迹采取任意损毁和搬迁等粗暴方法。云南巍山县拱辰楼失火、凤凰古城失火、丽江古城失火、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失火,表面上是普通用电起火,实质无一不暴露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管理人员监管的严重缺失。一是地方政府没有必要的资金投入,消防设备设施的缺失或不完善,大环境消防严重不达标;二是管理人员疏忽大意,未能及时检查和更换消防设备,防患于未然,火灾发生时出现无水现象,手脚无措;三是这些传统建筑的经营者和使用者不规范用电,随意拉线,使用劣制用电设备,经营场所消防不达标,消防处理整改不到位。就这样,一座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建筑永远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由此可见,只有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创新和发展的眼光来弘扬历史建筑文化,进行必要的资金投入,加强监管力度,历史文化建筑才会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