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学家范文

时间:2022-12-29 04:24:48

序论:在您撰写科学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科学家

第1篇

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时波义耳并不特别聪明,说话还有点口吃,不大喜欢热闹的游戏,但却十分好学,喜欢静静地读书思考。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学欧洲。在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书籍,包括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后来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就是模仿这本书写的。

由于战乱、父亲去世、家道衰落,1644年他回国随姐姐居住在伦敦。在那里开始学医学和农业。学习中接触了很多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很快成为一位训练有素的化学实验家,同时也成为一位有创造能力的理论家。在这期间,他同许多学者一起组织一个科学学会,进行每周一次的讨论会,主要讨论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在实验室中遇到的问题。波义耳称这个组织为“无形大学”。这个学会就是著名的以促进自然科学发展为宗旨的“皇家学会”的前身。波义耳是该学会的重要成员。由于学会的分会设在牛津,波义耳于1654年迁居牛津,在牛津,他建立了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并聘用了一些很有才华的学者作为助手,领导他们进行各种科学研究。他的许多科研成果是在这里取得的。那本划时代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是在这里完成的。这本书以对话的体裁,写四位哲学家在一起争论问题,他们分别为怀疑派化学家、逍遥派化学家、医药化学家和哲学家。逍遥派化学家代表亚里土多德的“四元素说”观点,医药化学家代表“三元素说”观点,哲学家在争论中保持中立。在这里,怀疑派化学家毫不畏惧地向历史上权威的各种传统学说提出挑战,以明快和有力的论述批驳了许多旧观念,提出新见解。该书曾广泛流传于欧洲大陆。

波义耳十分重视实验研究。他认为只有实验和观察才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他总是通过严密的和科学的实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在物理学方面,他对光的颜色、真空和空气的弹性等进行研究,总结了波义耳气体定律;在化学方面,他对酸、碱和指示剂的研究,对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的探讨,都颇有成效。他是第一位把各种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剂的化学家。石蕊试液、石蕊试纸都是他发明的。他还是第一个为酸、碱下了明确定义的化学家,并把物质分为酸、碱、盐三类。他创造了很多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如利用铜盐溶液是蓝色的,加入氨水溶液变成深蓝色(铜离子与足量氨水形成铜氨络离子)来检验铜盐;利用盐酸和硝酸银溶液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来检验银盐和盐酸。波义耳的这些发明富有长久的生命力,以至我们今天还经常使用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义耳还在物质成分和纯度的测定、物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实验。

1668年,由于姐夫去世,他又迁居伦敦和姐姐住在一起,并在家的后院建立实验室,继续进行他的实验工作。晚年波义耳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磷的研究上。1670年,波义耳因劳累而中风,之后的健康状况时好时坏,当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时,他致力于整理他多年从实践和推理中获得的知识。只要身体稍感轻快,就去实验室做他的实验或撰写论文,并以此为乐趣。1680年,他曾被推选为皇家学会的会长,但他谢绝接受这一荣誉。他虽出身贵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却是在科学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从未结婚,用毕生精力从事对自然科学的探索。1691年12月30日,这位曾为17世纪的化学科学奠定基础的科学家在伦敦逝世。恩格斯曾对他作出最崇高的评价:“波义耳把化学确定为科学。”

第2篇

人总有生老病死,科学家也不例外。在很多时候,科学家们总是还没探索出科学奥秘,就被死神无情地带走了。

因此,我想克隆科学家,提取他们细胞中的基因,采用先进的克隆技术来克隆。我克隆出的科学家都是一个个3岁的小孩子,他们跟原来的科学家一样聪明,外貌相同,脑子里已经装有原先探索科学的数据与资料了。

我首先要克隆英国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被人们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的--牛顿。他死于1727年,离现在有281年了,他一生对科学事业所做的贡献遍及科学各领域。但牛顿已经过世,没有来得及完成他正在研究的神学论。所以,我--2028年的女科学家特地去威斯敏斯特教堂(牛顿的埋葬地点)提取牛顿的基因,提取完毕后,我立即奔赴科学研究所克隆牛顿2号。......终于,过了十二小时,我克隆出了牛顿2号,只见他长得很小,毕竟嘛,克隆的牛顿才3岁,但他的大脑与牛顿一样聪明敏捷。牛顿2号一从克隆机里走出来后,便坐车向自己的研究所使去。

过了几年,牛顿2号已经8岁了,并成功研究出了神学论,不仅为人类造福,而且也向科学道路迈开了更大的步伐。我还克隆出了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等名科学家,让他们共同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从克隆科学家到为人类造福的事中,我感受到了:纪念科学家,不如克隆科学家来继承勇于开拓的精神!

第3篇

在1000年后,一栋高500层的大厦上,在第350层的住户,就是我。

“ 主人,起床了!主人,起床了!”电子闹钟来叫我,我赖着床,不想起来,电子闹钟叫了我三遍之后,一双电子手从床前伸了出来,这个东西叫做“手”,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这个。手先脱下了我的睡衣,把我送进浴室,“请来洗个淋浴吧!”“手”说道。这个时侯,几双“小手”也伸了出来,给我擦了身体,之后,淋浴一下子没了,“手”给我擦干了身体以后,给我穿上新的衣服,送我到了餐厅,这里的所有东西都是自动的。在阳台上,透着栅栏,散发出来了我最喜欢的百合花香搀着玫瑰花香,我闻了闻,十分舒服,电视自动打开了频道,播放了每天早上的新闻3分钟,“手”也给我送来了早餐,我吃完后,手自动的把餐盘全都退了下去。“时间到了,请走吧,主人,我一定会好好收拾家的。“手”说着,把我送进了车内。“祝您好运,主人。”“手”说。突然,汽车自动发动起来,送我到了公司。

我研究的是一项十分大胆的技术,把地球人送到火星去,现在这个研究成功已是遥遥在望,我兴致勃勃地做起了实验。

1000年后,医学家们攻克了癌症这一大难题,天文学家们也都首次成功探索到了宇宙的面积,数学家们攻破了一千多层数学领域上的难题。我们科学家也不示弱,这个每家每户安装的“手”就是我联合多名科学家仪器研发出来的。“咯噔!”“试验成功了!实验成功了!”我喊了起来。这一叫,使所有科学家都齐聚在我的房间里,我打开了开关按钮,上了火星,我一进火星,就感到了地球从未有过的温暖和湿润,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火星上到处鸟语花香,以前的月环山都变成了一座座大山,我从火星上下来,向总统宣布了这一实验成功,总统立马自己试验了一下,他连声叫好!1000年后还有。。。。。。

“行了”爸爸一下子拍醒了我,哦,原来我还是在2009年啊!

第4篇

2009年的夏天,我参加了一次历时8个星期的北极远征。在此期间,我们的船航行在加拿大北部的埃尔斯米尔岛和格陵兰之间的海峡里。一个周末的晚上,我安排了一场魔术演出,观众是船上来自13个国家的20多位各司其职的船员和乘员。由于登船之前我并无此计划,所以没有携带任何魔术道具,我只能利用船上已有的物品进行表演。我到处搜寻了一番,还不错,最后用45分钟时间表演了15个魔术。

观众中有3名来北极研究冰川变化的科学家,他们对于其中的一个魔术效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要求我反复演示。这个效果许多中国的观众都在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见过,即橡皮筋穿越。两个套在一起的橡皮筋,只是被魔术师吹了一口气,便神奇地分开了。表演时,我向科学家们“解释”说:“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固体是无法穿过固体的。但是,根据量子力学,固体实际上是有可能穿过固体的,只是概率非常非常低。所以,一旦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奇迹’。”

这样的解释只能让科学家们对这个魔术效果更加好60他们清楚地知道,我显然不可能用什么量子力学的原理使橡皮筋分开,但是这个效果又是如此明确,他们于是陷入了深深的迷惑之中。

科学家的本职工作就是查明现象背后的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似乎没有任何人能比他们更加适合去探明魔术的秘密。但是,科学家却有一个阿喀琉斯之踵。

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是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曾被人誉为20世纪“最聪明的科学家”。有一次,他遇到了计算机科学家丹尼·西里斯(Danny Hillis),西里斯既是计算机公司“思考机器”的联合创始人,也是一名业余魔术师。西里斯给费曼表演了一个纸牌魔术。费曼作为一个酷爱寻根究底和炫耀智慧的科学家,回家思索了两三天,然后告诉西里斯他知道那个效果是如何做到的了。结果,西里斯又给费曼表演了一遍同样的效果,但很显然并不是用费曼所说的方法做到的。这一下,费曼可傻掉了。

我最初是在一本书上看到这个故事的,后来我在洛杉矶见到了该书的作者、美国巴罗神经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史蒂芬·马可尼(StephenMacknik)和苏珊娜·马丁内斯一康德(Susana Martinez—Conde)。我问马可尼,西里斯当年给费曼表演的是哪个纸牌魔术?马可尼回答说,他并不确切知道是哪个魔术,但是有许多常见的魔术都可以让那个故事成立。我完全同意这一点,至少在我初次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脑海中就立马反射出了两个可能的魔术流程。

第5篇

瓦特的手发明了蒸汽机,诺贝尔的手发明了炸药,爱迪生的手发明了电灯,伊恩·维尔莫特研究出了克隆羊多利,詹姆士·活森与法兰西斯·克里克的手发现了DNA结构……

科学家的手发明了各种东西,发现了人类进步的阶梯,造福了人类。

人类有一个个未解之谜等待科学家解开。

科学家的手是神圣的手,为人类发明创造、发现、探索。

科学家的手为我们创造了许多,我们还小,现在只能用手来写字、读书、学习,将来有一天我们也会用自己的手建造起高楼大厦,制造出通向太阳的电梯,由此走向成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第6篇

郭可尊,50上下,福建人,现任AMD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CEO。她早年留学德国、美国,练就一身武艺,常以科学报国激励自己。回国后,一头扎进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做研究,由于杰出很快被重用,出任中国智能计算机研究中心副主任:后来为了促进中美间的一个合作,她在组织的安排下,加盟摩托罗拉中国任研究院院长;再后来,她被当年摩托罗拉的老领导“诱惑”到AMD任大中华区CEO。

郭可尊说,做研究和做CEO都是一样的,只要你用心做就一定能做好。

我和郭可尊认识多年,见面多次,但一直没有机会好好坐下来一对一深谈。她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永远笑眯眯的表情,永远不急不慢的语言,永远优雅的举手投足,你很难把外表柔弱的她,与她在AMD大中华区取得的成绩连在一起:仅仅几年工夫,AMD大中华区市场份额已经从2002年她加盟时可以忽略不计,成长到今天的30%左右。很多业内权威人士对我说,没有郭可尊就没有AMD在华的今天。

2010年4月20日下午,我们相约在她的办公室深谈。福建特有的装修风格,让整个办公区典雅而古色古香。她早早为我准备了一壶上好的铁观音,茶香撩人,平添了谈话的兴致。

她静静地坐在我的对面,淡淡的阳光洒在她的脸上,柔和中略带坚毅。

我们的谈话从她的成长开始,因为我很想弄明白她的性格基因对成长的作用,从科学家变身为CEO,她又经历了怎样的心灵历程。

她依然笑眯眯的,述说严谨、有条理和富有节奏,她告诉我童年与留学的故事,还告诉我帮助中国信息产业成长的故事,更告诉我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如何化不利为有利。这让我知道了另一个郭可尊和另一个AMD。

2002年底接手AMD中国后,郭才发现中国区不但没有几个人,而且市场几乎是一团糟。她说,那几年她几乎每天都拖着行李箱飞来飞去拜访客户,并以一个科学家独到的眼光,帮助客户解决面临的问题。她告诉我,为了帮助曙光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占领市场,她和曙光领导大年三十还在办公室开会研究方案,一直到天黑鞭炮响起。在她的真诚低调中。在她的坚忍不拔中,曙光、方正、惠普、戴尔、联想等都相继用上了AMD的CPU。

全球能提供电脑心脏CPU的公司主要有两家:英特尔和AMD。有趣的是,它们的创始人,当年又是硅谷仙童公司的同事。据相关资料记载,AMD创办的时间比英特尔还要早,当年的技术也比它先进,但后来创始人心有旁骛,中间放松了几年,结果就被对方超过了。AMD的创始人后来全力追赶,虽然有阶段性的超越,但整体还是不及英特尔。

对于从一个科学家转变成一个CEO,而且是背着销售任务的CEO,她也有很多的感慨。

她说,她完全被鲁毅智给“诱惑”了。鲁原来是摩托罗拉全球负责研发的老大,后来去AMD做CEO,他很重视中国市场,来中国面试了几十个人都不满意,最后才突然想起了自己在中国的老部下郭。在说服郭的时候,他用了技巧。他知道郭可尊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于是他说,你来AMD吧,这样可以把AMD的先进技术引到中国,帮助中国政府发展信息产业。

第7篇

早在18世纪40年代,人们就已研究出了“储存”电的仪器。但仍不了解电的原理。当时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一系列研究,提出了有关电学的诸多理论。同时富兰克林相信:自然界的闪电也是一种电现象,与人们当时所了解的电是一样的。为此,他勇敢地亲自动手实验。

首先,富兰克林在教堂的尖顶竖起一根导体,希望把闪电从天上引下来,只可惜相比雷电而言。教堂的顶部还不够高。于是,在1752年夏季的一天,当天空乌云密布暴雨将至之际.富兰克林带领儿子放起了风筝。富兰克林将一把金属钥匙挂到了风筝的引线上,结果他不但看到了电火花,同时手臂也感觉到了麻木,这说明确实有电荷被引了下来。

这一实验是十分危险的!假如闪电过于强烈,必将导致放风筝者的伤亡!所以在人们已经了解了电现象的今天,我们在钦佩富兰克林勇气的同时,也特别提醒读者:千万不要再做这个实验!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搞清了闪电的机理之后,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直到今天,建筑物上的避雷针还保持了富兰克林当年的基本设计。

作为一名有良知的科学家,富兰克林不但是一名“征服了闪电的人”,还勇敢地投身于美国独立战争的洪流当中。他参与起草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主张废除奴隶制,在美国和全世界都享有极高声誉。人们这样赞颂富兰克林:“他从天空抓到了雷电,从专制统治者手中夺回了权力。”

当然,科学家的勇气有时会导致成功的发现,有时也难免会让自己误入歧途。

1884年,德国科学家科赫在对霍乱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一种奇特的细菌――“有点儿弯曲,犹如一个逗号”,并确信它就是霍乱的罪魁祸首。为此科赫在学术报告中声称:“没有一个健康的人会染上霍乱,除非他吞下霍乱弧菌。”

但在当时,人们对此却半信半疑,甚至一些著名科学家也予以强烈质疑。比如德国科学家佩滕科费尔就认为,霍乱的流行与环境有很大关系,单有霍乱病菌不足以致病。于是,他决定“以身试菌”,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科赫的“错误”。

1892年10月7日,佩滕科费尔手持试管走上讲台。他告诉听众说:这里有数百万个“科赫逗号”,而我要把它们喝下去,以证明科赫的错误。佩滕科费尔话音未落,课堂上当即发生骚乱,很多学生试图阻止佩滕科费尔的疯狂举动,但他还是毅然喝了下去。

幸运的是,佩滕科费尔没有染上霍乱,只是患了肠黏膜炎。为此这位后来被尊称为“环境医学之父”的科学家不禁十分得意,以为自己驳倒了科赫的理论。

而据说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在佩滕科费尔向科赫索取霍乱病菌培养物时,科赫就猜到他的意图,于是对相关材料进行多次稀释,把那些霍乱培养物的毒性降得极为衰弱。

尽管佩滕科费尔错了,但他却勇气可嘉。后来还有不少科学家都用霍乱病菌对自己进行过实验,可惜大多染病身亡。但这些勇敢的实验。客观上推动了对霍乱的研究。

无论是对自然界还是对自身的挑战,也许都不及法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拉普拉斯面对王权时的勇气。

1796年,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的名著《天体力学》一书问世,他在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等理论。当他把这本书献给业已称帝的拿破仑时,拿破仑问道:拉普拉斯先生,你为什么没有在这部探讨宇宙起源的著作里,提及它那万能的创造者上帝呢?而拉普拉斯面对拿破仑的质疑,勇敢地回答道:“陛下,我不需要那个假设。”

拉普拉斯的回答,不仅表达了科学家面对王权时的勇气,也表现出了科学家对神权的公然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