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7 02:08:29
序论:在您撰写文化产业园区创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蜂腰地段,总面积5402平方公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之一,素有“走廊蜂腰,甘凉咽喉”之称。境内有连霍高速公路、国道312线、227线、兰新铁路复线穿过,交通便利。山丹原名删丹,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是山丹县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山丹县文化旅游资源简述
(一)焉支山森林公园
焉支山又名胭脂山、燕支山,俗名大黄山,因山中盛产大黄得名,系中国名山之一,世博会的发源地。焉支山位于山丹县城南40公里,平均海拔2919米,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焉支山自然风光秀美,森林覆盖面积大,山上林木种类丰富,山下沟壑纵横,峡谷两侧崇山峭立,顶峰百花池海拔3976.8米。山体为南北走向,山顶终年积雪,山腰间草茂花繁,松柏长青。从春到夏,山上遍布迎春花、山丹花、野玫瑰、金露梅、鞭麻花等野花。山中还盛产大黄、黄芪、沙参等名贵的药材。
焉支山历史悠久,游牧民族月氏、匈奴等先后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大败匈奴,从此,焉支山正式纳入汉朝版图。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西巡,在焉支山下接见西域27国使节,举办“万国博览会”,使焉支山成为世界博览会的发源地。唐代诗人李白、韦应物、岑参、王维等著名诗人留下了歌颂焉支山的优美诗篇。
(二)山丹军马场
山丹军马场是当前世界上最大和历史最悠久的马场之一。山丹马场占地约329万亩,草原地势平坦,水草丰茂,属高原牧区,是中国最美的六大生态草原之一。气候常年温和阴湿,是马匹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以汗血马为基础,以当地蒙古马和西域良马杂交培育出的山丹马驰名天下,成为我国历代最大的皇家军马、良马的养殖基地。山丹军马场也是有影响的影视外景拍摄基地之一。电影《牧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和平年代》等30多部影视片先后在此拍摄。
(三)山丹大佛寺
山丹大佛寺又名土佛寺,位于山丹县城西5公里的t高山,始建无考,复建于明正统六年(1441年),万历九年(1581年)重建。清同治年间毁于战事,光绪十三年(1887年)至十四年(1888年)重修。1971年全被拆毁,后又重修。寺内大雄宝殿,为全木质结构、琉璃瓦盖顶的楼阁,高39米,平面呈长方形,面宽9间,进深7间,金碧辉煌,雄宏壮观。释迦摩尼讲经说法泥塑坐像高35米。大佛全身金锱彩绘,面部及手、足、胸部皆为贴金,被海内外佛教界高层人士誉为“天下第一佛”。寺院分前庭和后院,120多间古朴典雅的房屋点缀其中,错落有致。书法家赵正题有“大佛寺”匾额。2011年山丹大佛寺被命名为全国首届和谐寺观教堂,2013年1月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定为国家4A级景区。
(四)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
路易・艾黎是新西兰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1944年他和英籍战友乔治.何克共同创办了山丹培黎学校。艾黎和何克在山丹生活并从事教育工作近十年,与山丹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视山丹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80年3月,艾黎将自己在华几十年收藏的二十多类共五千多件文物全部捐献给山丹人民。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位于山丹县文化街,是一座颇具民族特色的四合院结构建筑,主展厅为中西合璧式两层大楼。全馆分为六个展厅,主要展示了路易・艾黎生平、艾黎捐赠文物和山丹出土文物,现为甘肃省爱国教育基地,国家2A级旅游景区,1995年被列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五)汉明长城遗址
山丹汉明长城,位于312国道2642公里处,距县城20公里。境内汉长城,东南接永昌水泉子段,经5个乡,全长98.5公里。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以壕沟代替墙,埂上筑烽燧,长约100公里,现存10余公里。境内明长城起止地点、走向大致与汉长城相同。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相距10―80米之间,平行延伸。始建于嘉靖后期,隆庆六年(1572年)竣工,以黄土或黄沙土板筑的墙、墩、列障组成,全程282.7公里,现存98.5公里,是迄今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夯筑长城,被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丹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在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背景下,按照资源――产品的发展路径,山丹县应该结合自身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将旅游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文化产品和优势,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山丹旅游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的基本构想是创建四大产业园。
(一)创建农耕文化园
农耕文化园区主要包括两部分。
1、农耕文化展示。山丹县农耕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山丹县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与山丹县毗邻的东灰山(位于今民乐县南),就发现距今5000年前的小麦种子,证明当时的先民已掌握种植技术,这是本地区原始农业形成阶段。经过汉武帝时的河西之战,西汉打败匈奴,控制了河西走廊,大规模迁徙内地居民,山丹境内农业由此发展起来。移民从内地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开始种植麦、黍、稷、粟、豆等,开始试种从西域输入的西瓜、胡萝卜、苜蓿等作物。汉代山丹的主要耕具为铁犁,主要耕作方式是牛耕。五代十国时期,回鹘占据山丹后,骆驼兼作耕田,白麦、青稞、麻、葱、韭等农作物广泛种植。西夏占据山丹后,农业以畜牧为主。明初大量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农民迁入,实行“寓兵于民”的屯田制度,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农耕工具体验。农耕工具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现代人对传统农耕工具了解较少,将其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有助于山丹县农耕文化的传承延续。具体主要展示老犁、打场用的石磙、麦盘、水磨、木齿耙,打土块的榔头、播种的手摇耧、灶火用的风匣、扬场用的木锨等。
(二)创建移民文化园
明初,为了疏散稠密人口,开发荒地,尽快恢复经济,朱元璋采纳了户部郎中刘九皋“山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日繁,宜令分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的奏疏,选人口稠密“表里山河”、“北通幽燕,南达秦蜀,东联齐鲁,西抵河陇”的山西洪洞县为重点移民区,按照“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颁招迁令。由于民屯的快速发展,《甘镇志・岁计》记载,山丹卫洪武中有户6363,人口12720。但是,在民屯的百余年中,边患频繁,军屯搁置,豪门仗势,霸占水利,民屯荒芜;赋税苛急,军民多逃亡谋生。至嘉靖年间,户数锐减至1551,人口减至5406,景象萧疏。山丹屯田制在明嘉靖末年虽基本破坏,但事实充分证明,明初移民政策非常成功。内地移民在山丹的开发,增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农牧生产,固守了西部边塞,保障了古丝绸之路的畅通。应该收集有关移民资料,与山西洪洞县开展合作,在山丹县内建立展馆,展示移民文化及其对山丹开发的影响。
(三)创建军马文化园
军马文化园区也包括两部分。
1、马文化体验。山丹马,驰名天下,“马文化”是山丹马场的核心旅游资源。具体展示包括:在老沙草台再现汉代古战场原貌,建立汉代骠骑将军营寨一处。在军马一场的军马养殖基地修建“丹马基地”,为游客提供马术表演、赛马、骑马场所。修建“军马博物馆”,让游客更好更地了解山丹军马场,感受山丹军马场的历史文化魅力。食用油、酸奶、青稞酒、牛肉干等农副产品制作参观体验,并可作为山丹特色食品供游客采购。
2、夜色草原体验。具体包括:修建马场游客接待住宿场所,为游客提供舒适安全的休息住宿服务;设计多彩有趣的活动,如观赏草原夜景、歌舞表演、篝火晚会、烧烤等,丰富草原夜生活,全面展现军马场草原的魅力。
(四)创建军事文化园
军事文化园区包括两个部分。
1、古城堡遗址展示。山丹县古为匈奴居住地,汉武帝时霍去病击败匈奴后始置县,属边塞要地。为了抵御少数民族的入侵,汉代在修筑长城的同时,还修筑了众多城堡,如峡口古城、东乐古城、霍城、大马营城堡等,至清代时已有大小堡寨60余座,沿甘凉大道还设有6铺、3驿、5塘等。这些古城大部分遭到破坏,无从考证,但峡口古城、东乐古城、霍城、马营仍有遗迹。开辟古城堡旅游线路,使山丹旅游资源得到深度开发。
2、汉明长城防御文化观光区。以山丹县城东十里堡、新河驿长城遗址、峡口古城遗址、绣花庙为一条旅游线,主要景观为新河驿遗址、峡口古城遗址,以十里堡、二十里堡、三十里堡、丰城堡、绣花庙为辅助景点。具体包括:由于长城景观大多位于高速公路旁,因为高速公路的封闭性,游客不能近距离亲近长城和进行长城的全线游览、体验活动,故应建设旅游专用道路。设置长城遗址、遗迹标志。在长城旅游线各节点设立标志牌,通过不同主题分类标示。翻修长城遗址博物馆,深度挖掘和展示长城的历史与文化,丰富游览内容,增强观赏性和参与性。
关键词:文化;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217-01
一、扬州创建“艺术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意义分析
(一)扬州创建“艺术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优势
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历来文人层出不穷。继八怪之后,又一批杰出的艺术家登上这个城市的文坛。目前在艺术领域非常活跃的约有80位艺术家,其中扬州本土艺术家大约有60位,从扬州走出去的艺术家有20位左右。他们所从事的艺术形式多样,涉及绘画、书法、雕塑、音乐、摄影、影视制作等。这些艺术家无论从学识还是艺术修养都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他们中有的是职业画家、音乐人等等,有的则是将艺术作为提高自身修养的业余事业。但是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他们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令人瞩目的,很多作品不仅为扬州艺术领域增添新生活力,甚至走向了全国和世界,得到了很多奖项,参加过的国内、国际展览更是不计其数。
(二)扬州创建“艺术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给扬州带来的机遇和意义
扬州“艺术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对扬州人民的心灵、艺术感、创造力等会产生正面的、积极的作用。它的独特性也会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创意产业园区,有利于培育扬州艺术创新活力的土壤,目前扬州正在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创意产业,整合发展漆器、玉器、玩具等创意产业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整体艺术创意的氛围。
从扬州古城旅游的角度来说,“艺术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旅游实际上就是以创意产业园区为旅游目的地,依托园区企业开展的活动,以及园区创意企业所营造的创意工作氛围,来吸引游客的旅游活动。扬州是我们著名的现代都市更是历史文化名城,从这一特点出发的话,扬州应该冲破对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等问题的传统认识和狭隘理解,拓展扬州发展旅游业的视野。建立“艺术家创意产业区”会使扬州旅游产业由原来传统的观光型为主向文化旅游转变,最终逐渐成为多层次的旅游结构。相信如果建立了扬州古城“艺术家创意产业区”在未来一定是扬州古城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给古老的扬州城的旅游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成为扬州市的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
有利于古城产业结构的优化: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品质、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强劲动力。“艺术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立,将有力改变目前 “处处三把刀、遍地旅游品”的初级产业模式,为古城的长远发展提供新鲜活力。艺术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必定带动区内其它相关创意产业和服务产业的发展,包括文化沙龙、茶吧、画廊、艺术家旅社,以及适合演艺的广场中心等。因为一个成型的艺术园区自身就具备很多的关注点,不仅可以吸引普通群众的参观,还可以吸引很多不同文化的海外人士来参观。
有利于老建筑、老厂房的充分利用:古建筑和近现代重要产业建筑是扬州古城历史发展的见证,构成城市丰富的文化遗产。目前这类建筑有很多处于闲置或不合理的使用状态。在客栈、商铺、餐馆日渐饱和的状态下,“艺术家创意产业区”将为这些老建筑提供新的再利用方式,这样改造后的艺术区,大多身处在闹市,不仅带有现展的气息,更拥有古城的印记。发展开发老建筑和老厂房是保存扬州城市风貌特色和历史遗存建筑的新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历史文化和旧产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而且对老建筑的艺术史料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结语
“艺术家创意产业园区”可以为艺术家的交流提供最大的平台,包括吸引国内外著名艺术家的入驻、举办国家级和省级的艺术家沙龙等。同时,“八怪文化”曾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巅峰,标志着不断打破窠臼、锐意创新的艺术追求,在国内影响力具有巨大号召力,是全国艺术家所向往的精神图腾。
古有掀起扬州文化盛事的“虹桥修契”,今有扬州“艺术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扬州有着众多才华横溢、创作活跃的艺术家。如果给他们一个舞台、一束灯光,他们必将为扬州文化大市的建设增添一道亮丽风采!扬州的“艺术家创意产业区”将会吸引国内外所有关注于现代文化艺术的人和机构的目光,会打造出一张展示扬州文化事业发展的国际化名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标准体系;关键标准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扩大内需、拉动就业、服务民生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政府层面也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等多项政策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由创意人才、中介机构和配套设施围绕创意主导产业构筑的集聚区,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器”,为各类创意人才提供了知识分享和交流的平台,也成为传播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品牌的有效途径。
1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标准化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三大文化创意聚集区:以北京为主的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上海为主辐射南京、杭州、苏州等地的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1]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标准化方面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1标准化熟知程度不够
标准化是一项循序渐进、持续提升的长期活动。标准化不仅可以消除和减少在生产、技术、贸易、流通中的壁垒,使文化创意产品产业化成为可能,而且可以保证企业的生产更经济、更有效率,从而使企业获得一定时期的竞争优势。[2]然而,园区尚未充分体会到标准化工作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标准化活动的参与度也不高,尤其是运营初期的园区,一般不会考虑标准化这项看似耗时耗力又不能有短期回报的工作。
1.2基础标准缺失
国内至今没有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分类的统一准,各省市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分类,如北京市将文化创意产业分为9大类,上海市将其分为6大类等。产业范畴难以界定,产业统计的标准和口径不一致,使得各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比性不足,地区间的产业发展水平不可测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界定模糊,导致定位不准;园区缺少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对园区水平进行横向、纵向的评估、比较等等。
1.3园区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园区在规划建设、企业认定、项目扶持、管理等方面仍缺乏科学的指导,导致出现产业定位不明显、软硬件跟不上等问题,这归根结底,是缺少标准体系这一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支撑。因此,应该从园区和入驻企业的需求出发,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标准体系。
2温州文创园区标准化现状及体系需求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温州十大新兴产业之一,是温州市经济转型的新引擎,温州市委、市政府将其作为发展时尚产业的重中之重来抓,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途径就是建设和发展产业园区这一主要载体。为了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标准体系,笔者以温州文创园区及入驻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对10家文创园区代表及20家园区入驻文创企业代表展开了标准体系需求调研。本次调研采用主辅结合的方式开展,文创园区是集聚载体和服务的提供方,作为主要的调研对象,其调研结果直接反映了园区标准化现状,而园区内入驻的文创企业是服务获得方,其调研结果能间接反映出园区的标准化水平。在调研对象选取方面,以温州市重点文创园区为主,涉及设计服务、文化艺术、广告会展业、旅游休闲娱乐、软件网络及计算机、广播电视电影等产业;入驻企业优先考虑规模较大的企业,尽量涉及旅游休闲娱乐、广告会展、教育等不同种类的文创产业。通过调研分析得出,园区整体标准化水平较低,真正实现标准化管理的园区或入驻企业不足一半,园区普遍缺乏标准体系的支撑,其中近三成园区和入驻企业对标准化不甚了解。但随着产业各方对标准的需求逐渐增大,园区和企业都希望获得相关标准化服务,尤其是园区标准体系搭建、标准化培训和标准化管理咨询等。在标准体系的构建方面,调研结果显示,在给出的“规划建设、招商、运营管理、服务、评价与改进体系”体系架构中,园区更关注“运营管理”“服务”这两方面,因此,本次标准体系在构建过程中更注重“运营管理”“服务”标准的建设,以“规划建设”“招商”“评价与改进”标准为辅,做到重点突出,主辅结合。“服务”方面,在给出的企业管理、人才培训、人力资源、中介资源、政策咨询、金融、物业、技术创新、创意营销、创业孵化、文化保护、餐饮服务、休闲娱乐等13项园区服务项目中,园区普遍认为,企业管理、人才培训、政策咨询、物业服务是基础服务项目,创意营销和创业孵化是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别于其他园区的特色服务项目。对20家入驻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他们认为目前园区普遍缺乏的服务是娱乐休闲,这表明园区在休闲活动等生活配套服务方面还有待加强。综上所述,本标准体系从系统性和实用性出发,在服务标准下设置基础服务、特色服务、生活配套服务、服务平台、服务评估等五大模块,结合园区建议和需求,再对13项服务项目分别进行归类。
3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标准体系的构建
3.1体系架构
标准体系是将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在体系构建过程中应遵循目标明确、全面成套、层次恰当、划分清楚等原则,最后应该给出标准明细表,包括搜集的现有标准和需要制定标准。本标准体系由通用基础标准、规划建设标准、招商标准、运营服务标准和评价标准组成。其中,通用基础标准主要是园区标准体系中与其他子体系都具有相关性的通用的标准,包括标准化相关基础标准和文化创意相关基础标准。规划建设、招商、运营管理、服务和评价标准五大子体系是体系表实体部分,主要是从园区从初期设计、规划到后期运作整体过程等方面进行考虑的。标准体系第二层是对五大子体系的标准进行细分,因评价与改进标准子体系当前涉及内容相对较少,不再设第二层。总体标准体系层次结构图见图1,其中虚线方框以外的内容对温州市文创园区标准体系起指导作用,虚线方框内的内容是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标准体系。本标准体系将重心放在园区和入驻企业最关注的运营管理和服务标准子体系,其中服务标准子体系的专业分类较细,划分到第三层,具体框架详见图2。笔者收录了2015年12月以来现行有效的相关国家、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共计184项。
3.2待研制标准
从标准收录情况来看,文创园区现有标准不多,已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缺失标准的研制工作迫在眉睫。本标准体系给出部分待研制标准,主要集中在园区的通用基础标准、运营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清单详见表1,因此可考虑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相关的标准研究。从对温州文创园区的标准化情况问卷调研结果来看,园区及入驻企业普遍认为当前最需要的是各项服务规范,因此笔者根据GB/T24421.3-2009《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第3部分:标准编写》要求,从服务规范的功能性、安全性、时间性、舒适性、经济型、文明性等六大特性,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服务规范》的内容进行探讨,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术语和定义、园区基本要求、人员、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要求等,因篇幅有限,具体内容不再阐述。
4结语
文创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标准化的管理手段,通过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标准体系,引导园区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从而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分类、园区规划建设、文创企业认定、园区认定、园区服务规范、园区评价等方面的标准研制,推进企业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标准体系的运行实施将加速园区软硬件的升级,促使园区规范服务流程,有效整合公共资源,提升园区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增强园区的综合竞争力,加速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形成。
作者:虞爱娜 单位:温州市标准化研究院
参考文献
在中国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积极推动下,中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已经由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十一五”期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为22%,据统计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9500亿元,在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等,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文化产业园区是促进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产业园区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文化产业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还为城市提供了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对传承城市文化,展示城市特色空间,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城市软实力等都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国各地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截止目前文化部共命名了两批共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包括西安曲江新区、华侨城集团公司、阜新区文化产业园区和辽宁省沈阳棋盘山开发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不仅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树立了典型,同时对增强中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此外,2004年以来,文化部还先后命名了4批共20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了集聚效应和孵化功能,提高了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2009年,这些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收入总额超过600亿元。2010年,预计收入总额将超过650亿元。“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仍将是主要趋势之一,中国将建设一批高起点、规模化,能够代表国家水准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力争形成10家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文化产业园区作为重要载体对推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发展实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园区功能定位不清晰、产业同构。各地区对创意产业的热情及期望较高,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城市争相进入这个领域捕获新的发展机遇,竞相上马的创意产业园,在建设之初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尚未真正把握住当地的创意资源以及目标市场需求特点,主要集中在咨询策划、设计服务、电信软件以及工艺时尚等少数几个热点领域,因此加剧了地区间的过度竞争和效益损失。
沿袭传统工业园区的引资套路。各地在挖掘创意资源潜力的同时,也沿袭了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对区外资本寄予过高的期望,以承接跨国公司转移出的创意产业链上的劳动密集型制造环节为目标。这种制造业的发展套路并不能真正促进地方创意资源的富集与开发,相反,对创意人才培养与吸引的忽视,以及过分强调或依赖资本引入,可能会沦为全球创意空间中的制造车间。
土地产权不清影响园区发展进程。尽管改造闲置厂房被当作创意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得到推广,然而多数情况下,由于土地产权的归属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再加上工业企业搬迁过程中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甚至企业回迁,造成部分创意园区的规划建设进程受阻。
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建议
加强文化产业园区的选址的科学性。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文化创意产业主要还是集中在城市,城市的经济基础、地缘条件、交通条件、生活环境等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文化产业园区选址时一定要从人文基础、交通区位、科教资源、艺术氛围和生活配套等条件去考虑。同时要考虑所在区域的消费需求,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来分析,文化产业园区布局在人口集中、文化素质较高和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中心城市而不是偏远的乡村,表现为文化产业对城市人口消费的依赖性,在选址时要综合考虑各种要素,确保选址的科学性。
准确定位目标产业,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文化产业园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选择那种能真正体现本地区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要采取财政、税收、法律等各种措施,大力培育生产原创型文化产品的企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下游的衍生品生产企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尽快改变中国文化产业园产业链缺失的现状,形成文化产业园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还要突出产业特色,塑造品牌形象。利用区域具有的强势资源,支撑有特色文化产品,才能使文化产业园更加具有生命力,重点培育与众不同的特色主导产业,这样才能培育出竞争者难以模仿或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集群创新能力,挖掘地方创意资源优势。文化产业园应该注重将创意人群的日常行为与工作方式结合、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结合,形成多样化的宽松环境,具有独特的本地人文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产业。各创意巨头通过跨产业、跨区域投资,建立起规模庞大的全球价值链条,形成新的地域分工格局。但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消费方式与生产方式在呈现全球性特征的同时,也愈来愈强调地方性特征,这对中国大城市则意味着,可以充分挖掘各地独特的文化和创意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资本不足的缺陷。
截止到2007年6月底,雍和园内企业总计1474家,主营业务收入约为105亿元,三项税金合计约为11.87亿元,从业人员28786人;2007年上半年园区文化创意类企业共有384家,主营业务收入约为70.26亿元,三项税金合计约为11.42亿元,从业人员2881人。
投资北京:作为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雍和园一年来都取得了哪些新的成绩,各项工作中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
彭湘:首先是健全了园区的管理、运营机构。雍和园运营机构建设方案已获上级部门批准,目前已经成立了筹建机构,进入了登记注册等具体程序。园区运营机构的主要职能为土地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重点是园区房产资源整合及经营、招商引资,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其次是完善园区产业规划、启动园区空间规划。2007年5月份,管委会聘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域的专家,进入园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产业发展规划初稿,下一阶段,将对规划初稿进行多方论证,11月份产业规划将正式定稿。产业规划落实后,园区空间规划也将启动,目前制定空间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
2007年度雍和园积极引进文化创意类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聚初步形成。众多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园区,如北京歌华特玛捷票务有限公司、北京天天宽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文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央视动画制作中心也即将入驻园区。
同时管委会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了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梳理了园区企业办理减免税的工作程序,第一批企业已经获得了税收减免。园区还积极探讨了标准化、知识产权等资金扶持政策,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今年园区先后组织企业申报了“2007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发展基金等扶持资金”等项目,所有申报项目都进入了最后的评审程序。
投资北京:今年截止目前,雍和园主要引进了哪些大的项目?能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吗?
彭湘:本年度雍和园重点引进的项目包括:
星空-Mobile-Cargo System平台:该项目由星空电讯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研制开发,它通过搭建航空货运公共信息服务及智能交易撮合平台,为社会提供完整的行业解决方案。该项目预计总投资额为1882.85万元,已经获得了中关村科技园区2006年度产业发展资金,扶持总金额为200万元,现已拨付第一期资金140万元。
网络直播室与视频平台:该项目由北京天天宽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它将实现互联网视频直播室的软件开发和相关硬件系统的配置,同时建立直播视频的系统分发平台。项目预计总投资额为951.77万元,已经获得了中关村科技园区2006年度产业发展资金,扶持总金额为300万元,现已拨付第一期资金210万元。
歌华特玛捷──奥运票务中心项目:北京歌华特玛捷票务有限公司是北京奥组委指定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票务服务独家供应商,将为北京奥组委提供奥运会和残奥会门票销售技术系统平台、北京奥组委票务网站、票务呼叫中心和场馆现场售票运营、客户服务等在内的票务服务。目前歌华特玛捷已经入驻雍和园,奥运票务平台项目已经获得了中关村科技园区2006年度产业发展资金,扶持总金额为500万元。
投资北京: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方面,雍和园有哪些成功经验?
彭湘:雍和园在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特别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创新人才的权益。通过知识产权工作培训、“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和教育,增强园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促使文化创意主体自觉地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去。
另外我们还积极参与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建设,组织企业申报“中关村科技园区专利促进资金”、“示范园区专利创业专项资金”以及“中关村科技园区技术标准资助资金”等多种优惠扶持资金,以挖掘企业自主创新潜力,提高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
与此同时,园区通过政策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2007年度园区先后组织企业申报了“2007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发展基金等扶持资金”等多个项目,启动了一些大型项目,发挥了政策的杠杆效用。
投资北京:在优化投资环境,吸引高端项目和高素质人才的聚集,特别是投融资服务体系打造上,雍和园采取了哪些措施?
彭湘:在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的指导下,雍和园以基础设施改造和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高标准的商务平台:一是做好园区现有楼宇资源的清理改造工作,确保园区合理利用资源;二是加强专业产业基地和助推器建设,吸引符合产业发展定位的商业投资,同时也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助推器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便捷、舒适的环境。
在借鉴其他园区的基础上,雍和园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园区服务体系:一是协同各相关部门建立起园区专属的各项机制,如园区统计体系、标准化工作机制、人才引进和安置体系等;二是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雍和园管委会与企业合作,开展了“雍和园数据中心公共技术与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该项目的实施对完善雍和园产业发展环境建设具有基础和支撑作用。三是建立融资担保服务平台,管委会整合园区现有资源,与银行、投资机构、担保公司、信用评级公司等合作,建立健全了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难的问题,促进了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创意产业 中原经济区 产业集聚
一、引言
近几年,产业集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地域宽广、规划整齐的产业开发区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开发的标志,其中有政府规划扶植的各种产业园区,也有民间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其中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创意产业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广义文化产业范围的一个分支,其集群化趋势非常明显。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已出现了一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以其灵活的运作机制、强大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多样化的经营业态等特色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亮点。
无论是在伦敦、纽约,还是在波士顿、上海、北京,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创意产业因为对知识、人才、环境的高度依赖,都表现出了在城市中心区的空间集聚现象,特别是在城市的旧城区和大学周边地区,由于人才、知识的富集更容易,形成城市中的创意产业集聚。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正在通过开发各种创意产业园并辅之以优惠政策来吸引创意产业的入驻,致力于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必然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中,文化产业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创意产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创意产业的兴起,不但有相当的经济意义,更重要的是文化多元化的体现,代表着精神文明的发展。近几年河南省的文化产业有明显趋于创意化发展的趋势,特色旅游、嘻哈文化、电子娱乐、动漫城这些时代潮流的代表,都形成了一定规模,广泛深入社会,民众的文化生活空前丰富,以此衍生出得创意产业文化也得以蓬勃发展。
创意产业集聚化经引起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创意产业集聚化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研究有待深入探讨的课题。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是全方位的建设,得益于中原地区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中原文化产业显现出一番蓬勃的景象,从古色古香的开封龙庭旅游区,到充满现代气息各类俱乐部,文化在维持传统魅力的同时,用创意的方式延续着生命力。但是我国的学者主要研究范畴还集中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远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由于现有研究大多是为政府的决策咨询服务的,所以往往停留在实证描述与现状分析阶段,缺乏对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机制、创新模式等方面的深层探索。学界最近的研究表明,从产业发展阶段的角度看,创意产业实际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趋势要求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要平衡发展,笔者基于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地理集中的规律和产业集聚发展的内在机理,探讨如何把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设成为一个有序的、自组织的松散机构,以推动中原经济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健康发展。
国务院《指导意见》把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充分表明,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过程,不仅是河南省资源优势、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水平等硬实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中原地域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和人文环境等软实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两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对文化发展而言,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文化传承和创新是一个有机整体。文化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文化是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传承的。今天的文化传承是历史的文化创新,而今天的文化创新则是明天的文化传承。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文化创新是核心内容。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建设,要到从点到面地贯彻创新的理念,其中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形成,正是文化产业发展亮点,是一系列文化现象的源头。
二、创意产业区的特点
2.1 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整合
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创意产业更加注重产业链知识的延伸和相互之间的整合。例如,一个漫画可以衍生出电视、电影,接着是书籍、玩具,并进而衍生出广告、服装、时尚消费等其他更多产品。这种产业链的延长依靠的就是产业内部的知识整合,通过产业链的知识整合使一个个单独的创意最终形成创意产业链延伸,并进而促进整个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形成完整的知识产业链式创意产业成熟的标志。我国的创意产业虽然呈现出集群化趋势,但还没有形成完整高效的知识产业链,这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较为明显。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创意产业涵盖了多种行业,创意产品更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不同的行业,其创意产业链的产品形式会有很大差别,很难用一种整合模式对其进行概括。针对中原经济区中的河南地区来说,因为其地处中原腹地,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以人文历史景观为项目的旅游业近些年蓬勃发展,尤其是在历史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典故形成独特的动态演绎,这种特色旅游让古老的景点重新趣味盎然,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其中的典型如开封的龙庭景区,其历史重现式的特色旅游已颇具规模,且形成了以吃、玩、观、听等集多种体验为一体的全方位旅游新体验。极好地实现了创汇与宣传历史文化相结合。
2.2 对创意资源的根植性
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创意产业有别于传统的工业和农业,农业布局是均匀的,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工业布局更多地取决于原料、低成本和劳动力等因素;而创意产业其发展和集聚更多地取决于创意资源,主要包括文化资源、高级生产要素和创意环境。其中,地域文化具有民族性、历史性和传承性,属于不完全流动的要素。文化资源禀赋是影响创意产业布局的物质基础和条件,高级生产要素如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也称创意阶层,现代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大学和科技机构及现代化的通信网络等也是影响创意产业布局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创意人才在创意产业空间布局中具有先导性作用。受创意人才区位的影响,国内外许多成功的创意产区集聚区都紧邻当地著名大学,并依托大学发展起来就是很好的证明。此外,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政府管理的透明度、社会亲和力、城市文化多样化和包容性等也必不可少,它们也是影响创意产业聚集的重要因素。
2.3 动态学习型主体
创意产业集群化起始的地方化学习阶段是一个“隐性知识—隐性知识”阶段,诀窍和个人技巧通过观察、模仿和练习在个人与个人之见传播是其基础;发展阶段则是一个“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学习过程 ,这时起始的隐性知识逐渐转成可以在集群内部成员之间自由交流的显性知识;创意产业集群化的成熟阶段,有两种知识类型学习阶段,把分散的不同的显性知识予以综合,形成新的显性知识的能力被称为一体化学习;而内部化学习则是运用显性知识,集群个体、企业不断丰富其自身的隐性知识基础的过程。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知识学习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类型的转变对于其创新实现和特有竞争优势的形成发展至关重要。
许多创意聚集型企业都是以高校、传媒文化公司等知识信息含量丰富的单位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发展的,因为此类单位的主体年轻化趋势比较明显,接受潮流、消化信息的能力比较强,创意产业可以在这类群体中找到广泛的受众群,完成创意传播的第一步。
三、集聚创意产业遇到的挑战
3.1 聚集区商业化带来的高成本
创意产业相对聚集在某个地区,给这个区域创造新的不菲价值(级差地价),既抬高了这个区域的进入门槛,也增加了这个区域的运营成本。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当创意产业中的这部分运作成本在支出构成中所占比重,高于生产流程其他环节所节约部分,而增强竞争能力所需的支出又大于在此区域立足所能提供财力,其他部分降低成本已不能支撑新增加支出时,业主就会选择转移。典型的代表是“城市遗弃之地”——由于创意产业的成功,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发展,逐渐成为繁荣的商业圈,而由此带来的是地价的飞涨,从而导致创意人群难以承担而撤离,形成了由边缘到主流又回归边缘的怪圈。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瑞达路上的欧洲风格建筑群就经历了这样的尴尬遭遇,欧洲风格建筑群作为早期的创意建筑群曾被许多投资人看好,盲目的地价炒作使其价位扶摇直上,导致一些有活力但资本不够雄厚的小公司无力承担,而入驻的消费场所又因消费群体不足及其它种种原因而难以维持,直接导致了数年后整条欧洲风格街区的萧条。
3.2 路径依赖形成创意的丧失
创意产业存在一种“短时期”现象,即当大公司主导市场时,创意产品的种类将会减少,而当小公司的发展出现快速增长的时候创意产品的种类将大大增加。一般情况下,这两种状态之间将呈现转换的态势。由于知识的隐含技术的离散、环境的变化等一系列条件,非一体化的产业结构可以通过产品的异化进行持续快速调整,“探索”出新组合从而更好地实现范围经济,产业结构会渐趋于垄断。随着创新进入巩固化阶段以后,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导致模仿竞争逐渐激烈。厂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得不采取一体化措施,力图借助规模和范围经济效应,提高生产效率以应对残酷的价格竞争,从而泯灭创意。Allen Scott 用印度婆罗门画家风格的锁定、法国电影的衰落以及20世纪50~60年代好莱坞电影业的巨变来论证这个观点。
3.3 运营模式变革与新技术投资诱惑
当新的科学发明和技术应用改变产业的运行模式和生产流程时,或是新技术装备投资冲动强劲时,创意产业就会以很大几率选择迁出,或者说迁出弹性较大。以创意产业中的传媒业为例,传统运营模式下,报纸编辑部与印刷厂在一起,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铅排印刷技术所决定的。随着激光照排技术、排版技术等在报业广泛应用,编辑部与印刷厂不一定非在一其也能获得所需要的运行效率,传统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传版已经成为一种技术手段;特别是报纸对印刷效率的追求,使得报业纷纷选择引进新设备。这使得许多曾今名噪一时的传媒报纸街变得名不符实。
另外,我们提出创意产业发展应重视空间因素,在推动创意产业的空间重构、推动创意产业与城市的文化产业、创意经济相融合的同时,也应当警觉两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其一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高估”,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文化的力量借由传媒迅猛释放。中国和世界过快的接轨,潮流的激荡引发了时尚、民意、大众心理的膨胀乃至超载。我们在看到创意产业繁荣的表象时,也应该清醒地知道如果只是单纯地以文化和创意所产生的符号价值,就可以带动一个区域或是城市的全面发展和推动民众健康地、优质地生活,并非一件易事。其二是政策和产业力量的快速迎合对地方性知识的滥用。从产业角度看,基于地缘的创意产业的发展显然是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特性。将一些知识、创意、资源进行商品化而后获得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加上政府策略的配合则发展更快。但是政府常常比较迎合最新的城市发展议题,而不愿意承担导致地域文化遗产扭曲发展的负面责任。
参考文献:
[1]宋冬英.创意产业研究综述[N].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
关键词:六位一体 文化创意产业 园区建设
本文得到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2013年重点项目《对“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的资助。
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基本功能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新技术以及其他具有提升性的辅助手段,对现有及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通过该过程,产生的一种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1]
文化创意产业园,则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园区化、规模化的表现形式,通过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进而形成了一个适合于企业发展,政策落地,项目孵化,投资管理,产权交易和后勤服务等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具有三项基本功能:文化创意企业的集群平台、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的孵化器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中心。
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的内涵
政府机构、文化创意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科研机构、投融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简称政、产、学、研、资、介,是文化创业产业园的主要参与主体。从“产学研”三位一体,到“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发展到现在的“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内涵和定位更加清晰。
六位一体,是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科研机构、投融资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等六个主体的共同参与,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缺一不可,不能偏废。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属性。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的角色,是通过规划、政策、法律、税收等宏观手段,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2]
一个功能完善,且具有良好运营功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应该是以文化创意的研发、制造、生产,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的具有创意行为和过程的生产过程。该过程中的参与主体是园区内的各种创意企业,以及他们的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集群的结构和质量,代表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整体水平。
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技术和文化高度关联的产业,即智慧型产业。智慧的根源是人,创意涉及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人密切相关,人才资本是创意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教育培训机构在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是提供人力资本支持,即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创新是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的灵魂。科研机构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中的主要提供技术创新支持。
投融资机构的功能,在于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
中介服务机构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果转化、管理咨询等提供中介服务支持。
需要强调的是,文化创业园区的规划管理方(政府或者企业)[3],要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统筹协调各利益主体,同心协力,共同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三、基于“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
(一)加强政府的引领和服务功能
首先要保证高起点规划与高标准设计:按照高起点规划的要求,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考虑城市化发展需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把文创产业园区建设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总规划中,科学合理地布局与规划。其次,政府应当完善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园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制度法律支持。
(二)突出投融资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参与
六位一体的显著特点,是“资”、“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新主体。
如果政府全部以输血式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园很难独立发展。需要建立多元投资渠道和模式,拓宽资金来源。规划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时,要着力搭建资金平台,通过投融资机构入驻、入股等合作形式,为园区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中介服务机构作为市场的中介,兼具市场的灵活性与公共服务性。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园区,并成为园区建设的主体,不仅可以有效协调与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不断帮助政府部门和市场激活资源,进而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新的活力。
(三)搭建文化创意人才平台
园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一方面,要完善有利于人才引进的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引进综合评价体系,多渠道吸引优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另一方面,要创新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机制。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是制约文化创意人才脱颖而出的瓶颈。将课堂搬进园区,让学生边学理论边实践,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可行发展方向。通过与高等院校等专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办学,打通文化创意人才输入方与输出方之间的围墙。
(四)构建六位一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政府的优惠政策,企业的股权激励,园区各主体集聚后带来的规模效益、交易成本的节约等,都是增强六个参与主体凝聚力的可行的激励手段。园区管理方,需要从制度上设计,创新激励机制,让“政、产、学、研、资、介”各方都能受益,增强彼此合作的主动性。
同时,从利益分配入手,通过合同、协议、章程等手段,对政、产、学、研、资、介,六个参与主体的诚信合作,进行必要的规范和约束,构架诚实守信的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学冬.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模式研究[D].[出版地不详]:吉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