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探究式学习范文

时间:2022-08-26 05:22:55

序论:在您撰写探究式学习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探究式学习

第1篇

关键词:科技馆;教育模式;探究学习

一、“探究式学习”的特点与流程

“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即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相比较其他形式的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将自主性、实践性和过程性贯穿于活动始终。让学习者真正的通过正确的引导积极的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去,以自己的亲身努力,将问题进行分析、规划和完成的一个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将自身获得的经验和收货自然而然的纳入到自己的学习体系中,同时,也在“实践”过程中,不经意的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的将实践活动与探究过程贯穿到学习过程的始终。

我们将“探究式学习”的主要流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提出问题、思考、分析、梳理与问题相关知识脉络、设计动手探究实验过程、改进及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以及完成最终对实验的评价。

二、科技馆引入“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科技馆作为科普工作开展的重要主体。不但肩负着科普传播的重要作用,也肩负着培养千万青少年建立良好学习习惯和创新性学习能力的科普教育重要场所。但传统的 “以展为教”科技馆教育模式已显然不能跟得上当前要求培养创新性教育人才的教育新主张,所以,引入“探究式教育”的教育模式,可以大大增进一些科技馆的教育作用,使科技馆的教育目的得到充分的发挥。

探究式教育模式,可以让枯燥的科技展品摆脱固有的学习定位,通过对于人群年龄的情景设定、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以及实验的环节,让公众切实的感受到科学知识与科技展品相辅相成的学习魅力。科技馆运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大大的提高了公众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公众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公众的“逻辑性”学习能力,也让公众真正的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体。

三、在国内科技馆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探索和分析

我国科技馆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大量的引入国外优秀的“探究式学习”教育理论和资源,这些资源的引入更快的帮助了我们形成符合我国科技馆现状的“探究式学习”理论,也在梳理“探究式学习”理论的模式当中起到了抓住关键点和提炼知识体系精髓的过程。

以黑龙江科技馆开展的探究性活动为例,我们利用馆内现有的展品进行拓展和重新的进行探究性学习构建,将每件独立的展品,重新进行规划和分析,把一件件固定的展品,变成一堂堂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课、科学探究课、动手实践课以及科学实验表演、科普剧和各种形式上的科普小讲堂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正是结合了探究式教育的活动开发流程和模式,根据不同公众的年龄、兴趣,通过不同的方式,带给每一位公众不一样的科学体验。同时,这样的过程也把每一件展品将产生的科学教育作用发挥到极致,将科技馆展厅中有限的展品资源无限延伸为科技馆的教育资源,让公众每次参观科技馆都有不一样的参观体验,提高了公众参与科技馆的积极性,潜意识的激发了公众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热情。

四、如何开展科技馆“探式究学习”新模式

第一、创造探究式学习氛围。努力通过展品和教育内容为科技馆探究式学习新模式营造良好的氛围,逐渐转变科技馆在传统意义上的看展览学科学的旧思想。

第二、要注意运用科技手段,为展品以及展览提供能够给予“探究式学习”的良好条件和氛围。有效的利用各种设备所带来的科技现象增强公众对于科学的感官刺激,加深公众对于科学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高对展品所展示原理和内容的积极性。

第三、科技辅导教师队伍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构建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的科技辅导教师队伍,可以对科技馆的“探究式教育活动”开发和设计起到有力的能力资源保障。

第四、还要不断的提高公众的互动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互动性学习能力的能提高和激发公众与科技馆辅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增强公众与辅导教师之间的互动能力,让公众真正的参与到探究性科普学习中,主动去了解科学,探究科学。

第五、提供各种丰富的科普资料与活动学习单。学习单和学习资料可以在公众进行“探究式学习”中帮助公众更快、更好的了解的重要学习内容。同时也能成为公众与科技馆之间的重要学习扭带,另外,可以作为今后进行“探究式学习”深入研究的重要Y料。也能保证科技馆在各个时期进行学习与发展的丰富馆藏资源。

结语

随着科学的不断的发展、科学教育不断的改革和深化,科技馆教育作为现代校外教育的重要科普基地,在社会的发展和科技建设上的职责也越来越艰巨、越来越重要。“探究式学习”不但能从主观上改变公众对于传统学习的观念,也能真正的改变公众对于所谓“真正学习”的传统定义。同时,“探究性学习”能真正的满足科普对于参观者的具体需求,也能在正确的体验过程中推进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同时,“探究性学习”也能完成科技馆对于科学知识传播的具体教育理念及教育观念的改变,真正的将我国未来科技馆教育推上正确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 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谢俊翔.浅析科技馆的探究式学习模式[J].城市建设理论研,2012(8).

第2篇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进行互动,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都有重要的作用。这种学习方式有很多的优势,比如它鼓励学生之间进行探究式的沟通,而不是简单的问答,允许学生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保留自己富有个性的语言。这些表达方式能够规范化、逻辑化地传递信息、表情达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要运用多种活动方式。例如角色交换、模拟活动、决策练习等,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谈。这些沟通方式不是一个环节,而是在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只让学生单独进行学习,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而且效果还不理想。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能够一定的方式,克服漫无目的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运用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最终形成独立性、价值性较高的学习方式。在这里值得提醒的就是,给学生自由的发挥空间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毫无作为,那是不负责任的。教师应该随时关注教学的过程,对教学的节奏要进行合理的控制,以保证学生的正常发展,如当学生运用专业语言时,他们应充分理解词汇的涵义。

探究式学习的课堂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想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课本中的知识,还培养了创造力。在开放式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主方向,要收放有度,引导学生多探讨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平时要培养他们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必须注意精心设计探究性提问,开展探究性讨论,不断探索实施探究式学习的途径。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往往是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更有甚者有些老师也很少提问。教师应将教学内容激活并转化为系列“问题”,精心设计,恰到好处地进行探究性提问,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与一般课堂讨论相比,探究性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会刺激学生萌发富有新意的联想,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促使其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课堂上要尽量使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讨论,不断质疑、不断求证、不断反思。

学生的积极探究,当然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是多方面的。如教学过程中的奖励机制,老师的自身素质、人格魅力、亲和力,学习后的愉悦感等,这都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要发掘学生的优势,创设一个愉快的、吸引人的探究氛围,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也是很重要的。他们之间以复杂的方式发生交互作用,这是课堂气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之间相互对待、学习、交谈、期望的方式不同,对探究式学习研究结果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对学习速度也有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务必在讲授中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通过活动中带出技能,通过技能带出知识点,引导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做到视听结合、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知识储备明确目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会学得兴趣盎然,效果自然就显现了。

当然,课堂上运用准确用语、简洁生动,幽默风趣,有张有弛,抑扬顿挫,深入浅出的语言,不仅能把无声无息的书本知识讲得有纲有目,有理有情,有声有色,给学生以脉络清晰、泾渭分明之感,而且能给学生以“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语言美的享受。因此,老师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会使学生对眼前的客观各种真实表象,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会使所学知识记忆牢固,久久难以忘怀,这种讲授在探究式学习中,也应该是允许的。

第3篇

在新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现谈谈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营造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氛围

营造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氛围就是指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对课堂产生安全感和愉悦感,从而真实地表现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支持学生在学习中的讨论和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质疑、问难.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新体会、新发现,并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其次,教师要正确对待教学中的失误,虚心接纳学生的正确意见,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否则,师生之间将会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学生也就不可能进行主动思维.我在课堂中出现失误,不管是我自己发现还是由学生指出,总是会及时地向学生致歉.有的老师可能会觉得这样会贬低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可事实证明并非如此,相反,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第三,恰当地运用幽默是启迪学生思维、增强课堂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它能引起学生注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从而主动探究.第四,要适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教学已成为当前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最大的优势是生生之间信息交流迅速快捷,实现优势互补.在课堂权益的保护下,学生可以自主地发表见解,可以跟老师和同学说“不”,也可以让瞬间萌发的智慧火花得以展现.

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课堂应借助开放、互助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手段,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浓厚兴趣.激趣的方式是灵活多变的:我在教“轴对称图形”的时候,让学生展开小组比赛,看谁找的轴对称图形涉及种类多,看谁能出题难倒其他小组;教“可能与不可能”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摸球、掷骰子……亲身体验可能与不可能;复习“一次函数的应用”时,让各小组模拟公司的策划部、经营部制订收费方案,并用一次函数图象来表示;我还时常将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设计成开放式,如教矩形的时候,我先给出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BD相交于O,然后让学生添加条件,使之成为矩形;遇到枯燥抽象的问题,我尝试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述或是将之放到一个故事背景中……等等.

三、为探究式学习创设情境

小时候,曾在一个电视剧中看到这样一个情景:一位母亲在厨房里忙着烧菜,她让三四岁的儿子帮她从冰箱里取一个鸡蛋过来,鸡蛋从小男孩手里滑落掉到地上破了.闻声过来的奶奶赶紧拿抹布打算清理地面,这位母亲却阻止了奶奶,而是让小男孩自己清理地面,并且让他重新从冰箱里拿一个鸡蛋过来.虽然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从这里折射出来的教育思想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母亲给小男孩创设了一个探究式学习的情境,小男孩从第一次的鸡蛋滑落摔破中意识到鸡蛋比较光滑,拿的时候必须小心;鸡蛋易破,不能受到较强烈的碰撞.因此当母亲第二次让他拿的时候,他会非常谨慎,使鸡蛋安全送到母亲手中.并且从第二次的尝试中,他会感受到实践成功的喜悦,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探究意识,还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要善于把课本中的知识、问题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创设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或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或作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创设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激起求知欲望,要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鼓励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张扬个性

人本思想的核心是个性化,个性的魅力就在于心灵的涌动,智慧的闪光,激情的飞扬以及生命力的呈现,自由意识的树立.学生在自主选择、探究、合作中,必然会获得独特的体验,引发个性化生活感应,触动个性化思维过程,产生个性化心灵震憾,溅起个性化联想启迪.

第4篇

【关键词】转变思想 引发兴趣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51-02

根据多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

一、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首先,教师角色需要重新定位。以往的“填鸭式”教学,知识似乎灌下去了,但一到检测,学生碰到灵活性的题目,就无从下手,更不用说有什么发挥与创见了。什么原因?恐怕是老师包办代替,而学生缺乏思索和认知所致。探究式学习使教师位置发生了改变,教师应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采用灵活新颖的课型,让学生的才情发挥到极致,让学生参与面达到最大,让学生的思维面达到最广,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其次,学生学习习惯及学习方式需要转变。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运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达交流等过程,可以有效地获得知识、情感、态度的发展,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有特色地可持续发展。

二、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乐学”的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创造精神。让学生愉快地学,愉快地思考,愉快地成长。怎样使学生乐学呢?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真正燃起学生求知的渴望之火。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和学生来了一个朗读比赛。学生非常踊跃,很多人比老师都读得好。然后,我放手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他们谈了大榕树的静态美,谈了鸟儿的动态美,谈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他们理解得那样透彻,是我没有料到的。此种教学方法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他们多了一些思考活动的空间,多了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了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挖掘了自身的潜能。

三、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1.自主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有两种情况,一是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和引导学生认真读书、钻研教材。这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同时也是引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起点。如教学《我的战友》时我布置了预习题:(1)课文哪一个词最能体现严守纪律?(2)当时有什么办法能使获救?(3)为什么能救而不救?让学生带着疑问有目的地感知课文内容,减轻课堂教学任务;质疑的另一种情况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自读课文,预习时要求学生必须提出一个问题,问题可大可小。在教学之前,我将同学们的疑问加以分类汇总,并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加以表扬鼓励。

2.合作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

(1)明确小组讨论的要求:要学会大胆发言,大胆创新;学会自由发言,清晰表达;学会仔细倾听各种意见;学会坚持自己正确的看法和勇于修正自己与他人错误的意见。

(2)掌握小组讨论的程序:教师集体引导,出示讨论目标;围绕讨论题目,充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突出发现规律;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归纳共识。

(3)指导小组讨论的方法:畅所欲言法,人人参与发言;思路开放法,从多角度寻找多种思路;选优法,突出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点和学习方法;激励法,实施以激励为主的评价,保护同学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以利于继续探究。

讨论的要求、程序、方法教给了学生,教师在平时的课堂里就要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在锻炼、在实践中长见识,培养能力。

3.探究创新

探究创新就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索。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己提问题、找规律、概括特点等,自己探索思考,建立逻辑关系,提高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追寻知识奥秘的过程中标新立异,培养其竟争意识和顽强品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1)空白点探究

例如学习《小英雄雨来》,在“芦花村的人们——有志不在年高”处想象当时河岸上的具体情境,表达芦花村里的人对河的情感,以深化学生对雨来的英雄品质的认识。

(2)矛盾点探究

例如教学《穷人》这一课时,教师提出疑问:桑娜企盼丈夫归来,为丈夫迟归而“心惊肉跳”,但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后,为什么对丈夫的归来又忐忑不安?仅仅怕自己挨揍吗?她这样做值得吗?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这样,就开拓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不断地去求知,去发现,从而产生新的思想。

(3)求异点探究

例如学习《全神贯注》,对“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进行探究,想象说什么悄悄话?探究“似乎在跟谁争吵,好像喝醉了酒一样,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傻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进行探究,在“好像”处发散,跟谁争吵?感受罗丹的全神贯注。

(4)转换点探究

例如学习《我要的是葫芦》,首先让学生用“细长的葫芦藤”、“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等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然后,让学生在叶子和葫芦之间增加“蚜虫吃”,在探究组句中使学生明白“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变化与作用。

(5)模糊点探究

例如学习《凡卡》,对其中“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处探究,凡卡甜蜜的梦想是什么?醒来后的现实是什么?

(6)细节点探究

例如学习《第一场雪》,描写松树和柏树上的雪球蓬松松、沉甸甸。探究毛茸茸的东西怎么会亮晶晶?蓬松松的东西怎么又会沉甸甸?

4.答疑解惑

教学中,总有一些疑难问题,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帮助答疑解惑,从而提高学生的辨别和修正能力。再以《我的战友》为例,当学生提出:当时“我”趴在附近,为什么火只烧到而没有烧到“我”?这是一个有深度、有难度的问题,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考虑,这就需要教师调动各种手段,学生通过探究后明白:从“我扭转头一看”说明当时处在“我”的左或右下方,而根据当时的情境,“火苗趁着风势乱窜”,说明着火点应在“我”的下方,风势从“我”这边吹到那边,所以火烧不到“我”,这样的情节应该是真实可信、不容置疑的。

5.小结归纳,检测评价

学生在自主和合作学习中虽经过自学互研、讨论探索,但获得的知识是感性、零散的,只是初步的结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已学的分散知识进行归纳,上升为规律性认识。小结归纳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使学生的自我归纳能力得以有效训练的过程。

第5篇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学氛围;教学评价;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加强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探究式教学提到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高度。现代培养的学生要具有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激增和教育改革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所以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教师只能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或者只能是学生学习的后勤保障者,而不是主宰着学生的一切,包办着学生的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索,就这个特点来说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了,必须有所创新。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自主选择,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性的学习,它是一种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有创造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探究解决问题,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备好教法,还要备好学法。教师在指导他们英语学习方法时,必须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已有学习知识能力的个体差异,启发创新,让学生学有所成。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最优化的学习方式从事学习活动,确保学生学习任务顺利、高质量地完成。在课堂中,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理顺他们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指导学生逐步地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初步学习英语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只有这样,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才会逐步养成,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坚持在活动中学习

活动课程是素质教育进程不可或缺的教育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把知识转化成能力,为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提供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开放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探究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活动课着眼于行为养成和技能训练,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良好途径;忽视了活动课就谈不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活动课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特长,树立自尊、自信的观念,确认自己的价值。活动化教学中,学生是探究、发现的主体。老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帮助,更不是代替。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正确指导,而是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诱导学生发挥更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探究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教师讲、学生听,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为满足学生精神和心灵的渴望,学生必须接受式地学量的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以丰富他们的心智;而且,对于大多数学习内容来说,他们不可能自主发现式地进行探究。但这并不意味着间接知识的接受式学习就只能采取被动的、消极的听讲方式开展。实际上,学生围绕一定情境或问题开展的主动搜集资料的过程,虽然是接受式学习,但却是主动、积极地探究式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五、给予支持,重视探究过程

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只是起引导、启发诱导作用,学生是探究者。所以,我们要一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各种条件,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无限激情、拓宽思路,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确定丰富多彩的探究方式,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诱导他们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知识。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必要、有效地进行指导,确保探究过程井然有序地开展,不能让学生处于无管束状态,感到漫无目的、手足无措。应该让学生目标明确,在探究中有所收获。在此过程中,要努力做到:

1.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交流,在交流中思维相互碰撞,才会不断地有所创新

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合作学习,探究质疑、解疑,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知识在探究中获得,思维在探究中发展,素质在探究中提高。

2.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评价

一个单元学完后,应指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单元应知应会的知识点、重难点和考点。

评价是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教育学生认识自我评价对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积极参与并密切配合,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不断地调控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体验进步与成功。因此,指导学生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又一个重要手段。

教学的实质是教学生会学,这才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精神。只有抓住了这个实质,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成果展示,享受探究的喜悦

探究式学习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和谐的、互动的、多元的、综合的学习环境中,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对问题也会出现独特的理解,这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理解,或相互交流探究的结果,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带来的乐趣,以更大的激情投入探究。

总之,教师应提高教学手段和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其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潜力,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将英语教学改革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蒋树业.包天仁与四位一体教学法.国际文化出版社,2003-08.

第6篇

【关键词】探究式;地理;学习方式;改变

1 探究式学习的本质

“探究式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等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探究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它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其成为美国教育改革中较有影响的教学方式。在美国的科学教育改革中,强调科学探究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探究式学习虽然是在科学领域里首先提出来,实际上,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过程中进行学习,它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相比,它更强调的是:

(1)参与和过程:探究学习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学习过程,把学生视为“小科学家”,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结论,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2)平等与合作:探究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学习的成果是学生合作的结果。同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是学生的朋友、伙伴。因此,探究学习是一个合作的过程,而不是竞争和对立的过程。

(3)鼓励创新:在探究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

探究式学习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正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2 探究式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人才培养方式的不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面对新世纪以科技创新和人才竞争为核心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使我国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新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高素质要求,必须改变以往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

中学生学习方式是中学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方式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态度、意识、习惯品质和认知的取向,是学生在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好比是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要呼唤改变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以单纯地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换句话说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

经验和诸多研究都表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需求是青少年学生普遍的特性。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往往都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但是,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而探究式学习恰恰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这些要求。

多年来,我国在借鉴国外关于探究式学习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两者是相互对应、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是教的出发点,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是倡导探究式教学的双重目的。探究式教学作为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双重变革,在我国教育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推行。

3 地理教学与探究式学习

地理教育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地理科学素养兼有自然科学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全面提高每一个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教学。地理知识传播只是地理教学的一个方面,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探究地球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过程。《地理教育国际》强调“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又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地理教学中主要采用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少有实践和探索的机会,使得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地理知识及结论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因而使一些学生失去了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当然也谈不上培养他们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了。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所以,地理教学改革,除了地理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等要发生变化以外,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也必然发生重大变化,有必要把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入到地理教学过程之中,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记忆的状态,引导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联系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或者说使学生具备亲自获取和应用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进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也因此,我们认为在地理教学任务、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提倡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从地理教学实际出发,积极的适当的选用这种学习方式,以便充分发挥和利用它所固有的优越性。

第7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通过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启发性问题,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例如,讲授“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可先做演示实验:在盛有盐水的烧杯中,放进一木块,木块会漂浮在水面上;放进一石子,石子会下沉;放进一个鸡蛋,鸡蛋则会悬浮。再将此蛋放进纯水里,则下沉;放进浓度大些的盐水里,则漂浮在水面上。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种液体里放进不同的物体,浮沉情况不相同?为什么同一个物体放进不同的液体里,浮沉情况也不相同?物体的浮沉条件究竟是什么呢?通过实验观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开端。

二、循序渐进,学会探究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把探究的方法介绍给学生,使

学生了解探究的过程。并遵循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引导学生进行不完全的探究活动,接着让学生完整地探究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熟悉探究的过程,逐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不要“一步到位”,应经历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的过程。

三、指导探究方法

科学的探究能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要研究的问题,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探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主动应用知识,探究出新的结论。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七个要素。下面是我在教学

“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

程:首先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电阻的大小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接着引导学生猜想:电阻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接着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再让学生通过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后面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学生也很快完成,得出了结论,达到了探究式教学的目的。

四、探究式学习讲究合作

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神,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间的合作。每个学生由于已有的知识技能不同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这种认知程度上的差异,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应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彼此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交流彼此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交换彼此的情感和理念,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有很多实验要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比如,在探究“影响压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小组中的学生分工不同,有动手操作的,有记录的、有观察现象的、有收集材料的等。在小组实验探究中,教师要巧妙点拨,及时引导,促进探究式学习顺利进行。

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

一些自然现象、实验现象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

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互联网上获取知识,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寻找资料为探究服务,可以运用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概括,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的尝试,有利于促进学生都投身于探究式学习中,实现了学生由被动的学习模式向积极主动而富有个性学习模式的转变。

六、重视探究中学生的体验

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陶冶情操,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探究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误、成功和失败,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亲身感受,是人生的宝贵财富。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原来科学研究这么难,科学家真伟大啊!”“科学的道路太不平坦了,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坚韧不拔的人,才能征服最高的山峰。通过这次探究活动,我才真正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体验。”

七、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探究式学习关注的重点不是问题的结果,而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巧妙点拨、适时引导、及时指正,所有问题的提出都应考虑到能否启迪学生充分思考、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把探究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展开讨论、“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片段展示:人用力推小车,小车就运动;人停止用力后,小车运动一段距离,自然停了下来。提出“力与运动之间存在某种关系”,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分析讨论得出力与运动到底是什么关系,并结合实验或实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分析过程中会有多种多样的答案。有的学生认为“力是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例证是:原本静止不动的小车,经人用力一推就动了,所以说力产生运动。此时,教师不要加以否定,而应对他有自己的创造性思考成果予以表扬。还有学生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例证是:人推动的小车,当人不再用力推它时,没有了力的“维持”,小车就会停止。当然也有同学认为“力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证是:用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像静止的小车一推就动了;用力也能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就像运动的小车不推之后由于受到地面阻力而静止。此时正确的结论已经呼之欲出。于是教师继续引导:小车受阻力要停下来,若阻力完全消失呢?学生通过实验与猜想结合得出结论――小车会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将学生分析出的结论与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比较,使学生体会成功后的喜悦。

探究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初

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