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4 00:56:34
序论:在您撰写专题调研报告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开展创建旅游强县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们在调研中感受到,县委、县政府召开“创强”动员会以来,全县掀起了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的热潮,我县的旅游“创强”工作和旅游发展是卓有成效的。
(一)狠抓“创强”工作,形成浓烈的“创强”氛围。一是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按照“创强”标准进行任务分解和细化,落实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领导,使“创强”工作有序推进。二是完善机构、制订方案。各镇区各部门纷纷成立领导小组和“创强办”,并根据任务要求制订具体工作方案。三是整合资源、规划线路。云澳、深澳、青澳等单位大力整合旅游资源,对辖区内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和传统民俗等进行综合开发,并规划和制定新的旅游线路。四是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各级各部门围绕“创强”任务,发动群众热情参与。目前已有26多户群众申办渔家旅店,有5户群众申办“渔家乐”餐厅。五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采用电视栏目、“创强”简报,户外广告等方式,宣传我县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工作,扩大公众度和透明度,形成“创强”热潮。
(二)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在更高层次上推动旅游业发展。一是加快环岛景观带建设,打造南澳旅游的新亮点。目前68公里环岛公路的11个景观点已有6个开工建设。其中,展南亭和田仔、钱澳、金交椅4个观景台基本完成;两个航标塔观景台已启动。二是抓好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后宅港畔农“农家乐”、深澳后花园生态园、黄花山明代烟墩遗址等一批新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有效推进。制订完成了《“渔家乐”休闲服务规范》标准,已上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试行。三是加快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南澳,半岛假日酒店、县迎宾馆扩建改造等一批接待设施项目建成试业或接近建成。金滩碧海旅游度假项目前期工作顺利进展。同时,鼓励县内部分宾馆进行重新装修,提高接待的质量和档次。
(三)探索“一票制”旅游发展模式。按照大手笔、大气魄办大旅游的思路,立足改变我县旅游管理体制,增加财政收入,加快景区、景点建设,保护南澳发展的环境基础,县政府专门成立全岛“一票制”工作小组,探索“一票制”发展思路,深入调查和剖析实行“一票制”的重大意义和现实利弊,积极探索科学的实施方案。目前,初步方案已基本形成,正在深入进行认证。
(四)狠抓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游企业秩序。发挥县旅游委领导协调作用,切实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加强对宾馆、餐饮业的规范管理,以海岛文化为特色,设计旅游服装,统一旅游行业的着装,树立南澳海岛游特色形象;推动旅游诚信单位推荐活动,对县内涉旅行业进行仔细摸底,对符合我县产业政策的企业进行大力推荐,通过网络、刊物等方式扩大诚信企业的影响力;详细摸查国有旅游企业的情况,列入我县今年国有企业改制计划,推进企业改制工作。
(五)加强旅游宣传推介,拓展客源市场。改版我县旅游信息网站,与汕头正全网络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内容充实,具备现代商业气息的旅游推介平台,提供网上订房、网上订票等服务,推介南澳旅游信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派专人赴华中(武汉、郑州、洛阳等地)进行宣传推介活动,邀请武汉地区20家旅行社总经理、上海诚信旅行社联合体、广东省导游全体考评员上岛考察、踩线,南澳岛被列为广东省导游员必考景区;积极配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上岛拍摄宣传片的工作,扩大南澳旅游在粤东旅游线路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县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县内旅游机构基本健全,景区景点初具规模。特别是去年我县把旅游确定为主导产业后,各级更加重视,“创强”工作更加到位,旅游业发展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但由于历史和客观条件的原因,我县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我们把旅游确立为主导产业,要促使其科学发展,推动海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比国内外旅游发展成熟地区的发展成果,我们确实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义乌蹲点专题调研报告
浙江省文化厅调研组
根据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和领导干部蹲点调研的要求,前段时间,我们调研组来到“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义乌市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期间,我们走访相关企业5家、相关社会组织2个、基层单位3家,召开由相关管理单位、社会组织、文化服务机构、外向型企业负责人及外商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5次。通过蹲点调研,摸清了基本情况,也得到了启发,加深了思考。
一、探索与成效
义乌市人口超过200万,其中外来人口达145.3万。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有50余万人次,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名外商常驻义乌,52个民族的人群集聚义乌创业生活。近年来,义乌市积极探索和实践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汇聚本地文化、传播传统文化、引进外来文化,实现了多元文化融合,由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到文化交融、民心相通,实践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升了文化自信。
一是汇聚了本地文化。
在调研中了解到,义乌市成立了新丝路经贸文化交流协会,其主要任务就是讲好“义乌故事”,传播“义乌精神”。重点打造“我们的节日”文化活动品牌,举办外国人迎新春联谊会、清明上祀节中外友人采茶活动、端午节中外友人赛龙舟和包粽子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外国人参与活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在与Party365等企业的座谈中,我们获悉,义乌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企业、品牌企业与重点企业,以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影视动漫等为主体的新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二是传播了传统文化。
调研中,我们走访了
“世界商人之家”“美国之窗-马斯卡廷中心”“鸡鸣山国际社区”等3个“丝路文化驿站”。这是由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热心人士创意并发起的一个公益性文化资源平台,采取政府引导、机构运营、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模式运营,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调研中还了解到,义乌大力发展国际教育,出台了外籍学生就读义乌公办学校扶持政策。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自2007年以来已累计培养来自五大洲7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5000余人次。义乌还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深入实施精品文艺“走出去”工程,组织义乌精品婺剧登陆巴黎、柏林、马德里等数十个欧洲中心城市;义乌文交会举办13届以来,交易额已累计超过487.54亿元,外贸出口额累计超过296.41亿元;“义新欧”班列开通运行以后,大量文化产品更是源源不断地出口。
三是引进了外来文化。
在义乌市外侨办座谈时获悉,义乌举办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国际论坛、中非民间论坛、中日韩友好城市交流大会、中国-北欧青年领军者论坛、中非智库论坛会议等高端外事活动,加强国际文化合作。调研组走访了义乌容象美术馆,这是一家民营的非营利性美术馆。作为义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该美术馆通过引进乌克兰国家艺术家联盟建立中国创作基地,开展学术交流与艺术创作,促进了文化交流。在国际商贸城调研时,我们看到,这里设立了各类进口商品馆,非洲产品展销中心的南非馆已成为非洲商品乃至非洲文化在中国的重要展示和交流平台。
二、问题与短板
切实推进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全新的探索实践。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和补齐的短板。
一是工作协调机制尚不完善。
目前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尚处于由社会自发向自觉转变的过程中,除宣传、文化、外侨办等部门有一定推进措施,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小组在宣传文化系统发挥了一定的协调作用外,尚需由市委、市政府牵头,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多元文化融合工作协调机制。
二是政策宣传落地还需加强。
亟待在市里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决定》等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各部门的有关政策,做好统筹协调,切实加强政策宣传,促进政策能够真正落地。
三是载体平台创建有待提升。
“丝路文化驿站”等载体平台尚需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等方式,巩固提升工作效果,同时在继续创新搭建更多更好的中外交流平台上要有进一步的顶层设计和项目谋划。
三、对策与建议
建议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强化和谐共融,健全治理机制,为推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制度保障。
一是加强领导、注重谋划。
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必须始终牢牢把握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确保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从战略和全局出发,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强化政府主导,推进政策引导,将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建设中。
二是统分结合、齐抓共管。
在发挥文化部门主力军作用的同时,还要通过统筹协调、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调动发挥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形成推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合力。
三是强化法治、加强自治。
要继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多元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保障;要以平等为管理的基础,以尊重为管理的理念,以共融为管理的目标,探索建立“以外调外”“外国人自我管理”等自治机制,提高文化服务效能。
四是社会参与、营造氛围。
坚持共建、共享的方针,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人民群众成为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以实现中外居民和谐共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来推进多元文化融合,不断增强外来人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经验与启示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义乌市推进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激活文化内涵,是推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调研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多元文化融合发展,本地文化是根本,外来文化是补充,只有通过挖掘本地文化的价值,发挥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一是挖掘本地文化,展现精神内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挖掘整理本地文化,激发传统文化活力,形成本地文化的开放性,为多元文化和谐共融提供深厚土壤。二是挖掘文化遗产,弘扬民俗文化,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三是融入文化符号,提升产品价值,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一、认真开展专题调研
我委重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在“走基层”活动,走访重点企业、产业园区、“双联”工作联系村和“三联工程”联系社区中,注重收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这次又按你办《通知》要求,我委党组研究制定发了《关于开展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专题调研方案》,委领导班子成员分为7个专题调研组,再次深入重点企业、产业园区、联系村(社区)开展调研,听取基层企业群众意见建议。委群教办收集各调研组反馈情况,认真梳理归纳了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农电体制改革问题。两县的供电体制问题,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两县小水电资源比较丰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集资修建了大量的小水电和低压电网,既解决了边远山区用电问题,又解决了农村提灌问题,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日益增加,已不能满足当地需求。由于电力体制问题,国家电网政策性投资难以进入小水电供区,导致电网投入严重不足,供电质量难以保证,安全隐患大,网络稳定性差,群众意见大。
(二)农村电网改造问题。农村电网是重要的民生基础设施,关系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繁荣。近年来,我市农网改造累计投资12.57亿元,提升了已改造区域电网承载能力,有效保障了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但是,由于全市农网改造体量大、需求多、欠账多以及地区历史形成的多元复杂的电力体制等原因,造成农网改造覆盖面还不到50%,未改区域在供电能力、用电安全等方面问题突出,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安居乐业。
(三)无电户、无电学校问题。由于两县小水电供区的供电主体多元复杂,供电企业资金投入不足以及地处边远农村等原因,致使叙永县还有6所无电学校、两县还有98户无电户。
(四)城区户表改造问题。因历史原因,以前供电公司在城区按一个小区或一栋楼共用一个电表进行计价收费,经常因一户居民没有按时交纳电费,就造成一个小区或一栋楼停电进而引发供电纠纷,成为社区不稳定因素。2010年起,我省开始推广智能电表换装工程,让群众享受阶梯电价、分时电价、峰谷电价等优惠,一并解决社区用电纠纷。我委抓住这个机会,多次开展专题调研和协调,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会同市发改委和国网供电公司共同推动智能电表换装工程。至今,我市主城区已推广智能电表397446只,覆盖率达88%,其余区县城区已推广智能电表11331只。
(五)园区基础设施用电价格问题。产业园区内交通设备设施用电、安全设施用电以及路灯照明用电,因在办理用电申请时,是以产业园区的名义整体办理的,所以,均按工业用电价格缴纳电费,价格高。为此,产业园区请求协调解决,按照用电的类别缴纳电费。
(六)离退休老同志反映的问题。我委经历了三次大的机构改革,先后合并了原机械局、化工局、乡企局等10个单位,加之企业改制后划归我委管理的企业退休老干部,共有离退休人员210余人。由于体制原因,存在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住院护理费和床位费不能随物价上涨同步调整提高问题,企业离休人员住房补贴问题,老同志娱乐健身活动场所建设问题等。
三、整改措施
(一)农电体制改革问题。农电体制改革共涉及叙永18个乡镇、古蔺19个乡镇的358个行政村、20.8万户、78.88万人。按照市政府要求,我委于2013年7月牵头组成调研组,深入未进行农电体制改革的乡镇及供电企业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提交市政府决策参考。今年,又按照市政府要求,于5月深入两县调研,制定了改革方案和工作推进时间表,明确了具体任务和时间节点,指导两县全力推进清产核资和完善改制方案,确保今年全面实现小水电供区移交,彻底解决小水电供区供电质量差以及无法享受国家农网改造政策等问题。
(二)农网改造问题。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委加大牵头协调力度,加快推进农网改造速度。一是加强资金争取。2013年以来,会同市发改委和国网供电公司,全力争取上级支持。2013年,争取到农网改造资金2.64亿元;2014年,已争取到3.05亿元,今年还将依托乌蒙山连片扶贫开发及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等有利政策,继续向省上及国家争取扶持资金。二是下达目标任务。1月26日,承办召开了全市农网建设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了新一轮农网建设工作,市政府与6个区县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区县与供电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三是加强督促协调。积极与市级相关部门以及各区县、国网供电公司研究农网改造方案,协调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向市政府报告情况,全力推进农网改造。2014年,全市农网改造计划投资4.08亿元,一季度完成投资1.0258亿元,占计划的25.14%,线路改造613公里,整体工程按计划有序推进。
(三)无电户、无电学校问题。市委蒋辅义书记在“走基层”活动中要求,务必在今年6月30日前解决无电户和无电学校的用电问题。我委按照蒋书记要求,加大协调力度,已争取到专项资金900万元,在供电体制改革还未完成的情况下,协调国网供电公司优先实施,指导督促施工单位优化施工方案、精心组织施工队伍、加快施工进度。目前,6所无电校已在5月1日前全部接通临时用电,永久性用电设计方案已全面完成;叙永县龙凤乡石坪村3社的38户无电户电桩全部已运输到位,确保5月底通电;古蔺县已完成4户无电户的通电工作,剩余56户也在抓紧施工,确保6月前全面完成。
(四)城区户表改造问题。我市户表改造工程原由市发改委牵头,后根据市领导要求,改由我委牵头。我委将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金争取力度,会同市发改委和国网供电公司加快推动,预计主城区今年安装56328只,届时将实现全覆盖,其余县区城区预计今年换装103099只。
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报告一:
按照省委、省政府精准脱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确定我县年全面脱贫的要求,月日第次县委常委会明确决定:把扶贫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县中心工作,作为总抓手来推动其它各项工作。围绕实施扶贫攻坚战略,从月日以后全县扶贫攻坚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期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成立了扶贫攻坚工作机构和工作专班。成立了团风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成立团风县扶贫攻坚指挥部,下设指挥部办公室,由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副县长等兼任副主任。下设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政策兜底扶贫、社会扶贫四个工作专班和综合协调、宣传报道、业务指导、督查组、考核组五个工作组,同时要求各乡镇相应成立扶贫攻坚指挥部,成立扶贫攻坚工作机构和工作专班,设立乡镇扶贫办,工作人员增加到3名,专职专干。
二是制订了全县扶贫攻坚计划。围绕年全面脱贫摘帽的奋斗目标,科学制订全县三年脱贫工作规划,细化路线图,明确时间表,县里脱贫规划为1347工程,即横下一条心、利用3年时间、通过四个一批方法,完成7万人脱贫。计划年脱贫10个贫困村、28174名贫困人口,年脱贫33个贫困村、21234名贫困人口,年脱贫29个贫困村、21243名贫困人口。现已将贫困村脱贫计划落实到村,贫困户脱贫计划已下达到乡镇村,村级正在落实到贫困户。
三是进行了扶贫工作现场推进和督办。月日,县委书记在镇主持召开了全县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会议参观了精准扶贫工作现场,传达了全市精准扶贫现场会精神,各乡镇党委书记分别就各自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表态发言。会后,各乡镇分别召开了县直机关、各村支部书记、县驻村第一书记、县驻村工作队队长、联络组长参加的精准扶贫动员大会,围绕四个一批及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时间节点进行了具体安排。月日,攻坚办再次组织5个督查组对全县驻村工作队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督办。
四是召开了县委县政府高规格会议。月日和月日分别召开2次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精准扶贫相关工作。月日召开了县委届次(扩大)会议,讨论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会上县委县政府与乡镇党委、政府签订了脱贫攻坚任务军令状,县扶贫攻坚办公室与扶贫工作队签订了驻村帮扶责任书。这次会议从思想上进行了誓师动员,从工作上进行了督促落实,引导和推动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强化责任和担当,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扶贫攻坚上,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开展精准扶贫上,把干部精力集中到帮助群众脱贫上。
五是拟定了相关政策支撑文件。除了出台县委县政府《关于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之外,拟定了《关于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团风县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团风县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工作方案》、《团风县精准扶贫时间表和路线图》等相关政策文件,还有几个文件正在积极拟办修订之中,准备近期出台。
六是创办了小额信贷扶贫试点。县扶贫办与县农商行联合创办扶贫小额信贷试点,通过市场手段运作扶贫开发,利用有限的扶贫资金撬动信贷资金,拉动社会资金,解决贫困户借款难的问题,创新了市场主体帮带贫困户利益联接机制。月日全市扶贫小额信贷创新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肯定了我县扶贫小额信贷12345扶贫模式(即搭建一个信贷平台,突出贫困人口和市场主体两个主体, 严格评级授信、项目推荐、贷款发放三个步骤,确保指标落实、项目直扶、帮扶带动、验收考核四个到户, 打造瞄准特困群体、落实特惠政策、形成扶贫合力、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壮大特色产业等五项特色)。目前这项媒体宣传的金融扶贫团风样板工程,已向282户发放贷款3220万元,落实帮扶贫困户315户、1812人。
七是开展了扶贫攻坚的密集调研。县四大家领导分别带队到各自的扶贫联系点开展精准扶贫调研,通过走访座谈、解剖典型等方式,认真听取群众脱贫的愿望和想法,总结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进一步摸清贫困底数、理清扶贫思路、完善脱贫举措。同时,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县卫计局、民政局、扶贫办等部门分别对因病致贫人口、农村低保(五保)人口、扶贫移民搬迁对象等进行专题调研,为制定完善精准扶贫规划和政策体系提供有益参考。同时认真准备接待,圆满完成了省市各级领导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任务,其中省委领导傅德辉常委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存在问题。
前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各乡镇各部门之间相比,有的乡镇和部门领导认识高、动作快、效果好,有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工作专班和牵头单位没有进入工作状态,没有尽到工作职责和牵头之责,导致工作被动滞后。二是工作推进速度不快。相比兄弟县来说,我们工作总体推进速度稍缓,没有掀起扶贫攻坚的态势,没有真正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三是工作成效不明显。相比上级领导的要求和贫困群众的需求,工作成效不很明显,工作特色不突出。
精准扶贫工作专题调研报告二:
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由紫阳县政协经科委牵头,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592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现有贫困村158个,占全县总村数的75.3%;现有贫困人口11.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2.7%。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深入摸底调查,逐一建档立卡。根据中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关要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和选准对象、找准原因、定准类别的要求,逐村逐户开展贫困状况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为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中心。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我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镇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实、到村到户,严格程序、群众评议,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158个贫困村、11.45万贫困对象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为精准监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二)抓实精准对接,强化项目支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项目整合工作,捆绑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我县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和乡镇申报、部门踏核、县上研定的要求,由县扶贫局牵头汇总整理各镇贫困村急需实施的项目,分类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初步确定年度拟实施的项目和投资额度,经县政府审定后由县发改局、扶贫局和相关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整合县发改、国土、住建、交通、教育、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电力、通讯等部门资金1.79亿元,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三)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2014年起,每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1.5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相继印发了《紫阳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紫阳县选派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各镇、部门扶贫开发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县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四)夯实综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为确保实现每年1.5万人以上贫困户脱贫目标,按照五结合、四到位的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城乡一体化相结合,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到村到户相结合,产业扶贫、移民搬迁与教育扶贫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坚持增收项目到村到户,扶贫资金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帮扶责任到干部人头),以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瓶颈问题为突破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城镇一体化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县、镇、村扶贫规划体系,确保扶贫规划与其他专项发展规划协调统一。同时,以户为基础、项目为支撑、移民搬迁安置为核心、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为重点,为贫困户逐一制定符合村情户情实际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二是加快贫困户搬迁。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重点解决危居贫困户搬迁工作的通知》,明确在三年扶贫期间,必须彻底完成71个贫困村的危困户搬迁任务。为切实解决贫困户搬迁资金难的问题,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县农商银行积极合作,开展了危居贫困户搬迁贷款工作,建立金融扶贫产业贷款风险基金,扩大金融扶持产业信贷规模,确保2016年底前所有危居贫困户一户不少的搬入新居。三是推动产业发展。突出富硒特色产业开发,重点抓好茶芋药果菜(茶叶、魔芋、中药材、特色林果、富硒蔬菜)和猪牛羊鸡鱼(黑猪、黄牛、白山羊、乌骨鸡、富硒鱼)五大特色养殖业,并将特色产业与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相结合,延伸特色产业链,依托特色种养业,积极发展农村小型加工业,大力发展旅游、电商、劳务等三产服务,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产品有销路、增收有门路。四是强化劳务输出。采取订单式、定向式的方法,扎实开展修脚足浴、电子商务、民歌茶艺、特色烹饪和建筑劳务五大培训工程。
(五)干部驻村帮扶,充实扶贫力量。我县结合联系服务群众五个一工作法,按照省、市、县派驻工作队不重合的原则,实行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工作队驻村和干部包户工作机制,落实了71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目前,71个驻村工作队410名干部全部进驻各贫困村履行帮扶工作职责,实行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确保了每个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一些镇政府未将精准扶贫工作列入本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县上派的有工作队,自然由工作队负责,政府只催催进度,过问过问就行了,考核追责首先是追工作队的责。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难度大,不愿投入精力抓落实。扶贫工作队则认为,工作队是到镇入村协助当地政府、村两委开展扶贫工作,希望得到镇村两级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对目前的现状觉得工作无动力、无信心,感到彷徨和无奈。合力攻坚的氛围未形成。
(二)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发展意识不强。一是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国家诸多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兑现,社会各界捐资捐物,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少数贫困户,当问及打算发展啥产业、如何发展拔穷根时,则不假思索的说:我现在是三无,无钱、无劳力、无技术,啥都搞不成,你们既是来扶贫的,请你们给我安排低保。二是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相当部分的贫困户处在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状态。以全县开展的修脚师培训为例,一些贫困户子女不参与,认为这项工作不体面、名声不好、不愿干。其择业标准与自身素质能力极不相符。
(三)资金投入滞后,到户产业实施难。一是投入精准扶贫资金总量小。从2014年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情况看,贫困村面上基础设施项目部分得到了落实实施,而到户扶持项目除移民户享受陕南避灾移民搬迁项目支持外,对贫困户产业扶持微乎其微。二是扶贫到户的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目前出台的扶持产业发展政策、对产业规模的要求与贫困户的自身能力,生产水平不相匹配。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链接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如现行的产业奖励扶持政策要求养羊50只以上、养鸡1000只以上,魔芋种植20亩以上等,这种标准无疑将贫困户排除在受扶持行列之外,难以获得产业发展扶持。三是精准扶贫项目落实严重滞后。截止5月中旬,贫困村项目计划、建设规模、扶持标准还未下达到镇村,时间过半,计划未下达,将会影响年度目标的实现。
(四)社会参与度不高,氛围不浓。一是一些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新建产业兴趣不浓,认为做这项公益活动时间跨度长,见效慢、成效难以短时间内显现。二是对社会扶贫的认识模糊,认为办公益就是社会扶贫的全部内容,忽视了支持农户发展,增加造血功能这一重内容。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确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益事业可以通过申报争取国家基础设施项目解决,而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才是开展扶贫工作最大短板。这一短板并未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倾力支持。
三、几点建议
(一)要深化认识,增进共识,形成合力。一是开展对县、镇村干部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题培训。首先培训要开宗明义,着重解决对精准扶贫工作内容和要求理解不透,无从下爪的问题。其次是通过培训增进共识。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工作队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全县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精准扶贫工作目标任务才能实现,要从根本上杜绝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问题发生。二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是推动工作的方向标。建议要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实行考核积分制,增加扶贫减贫分值,考核不仅是对扶贫工作队工作的考核,同时,要纳入对各镇年度综合考评。三是要理顺精准扶贫工作组织、指导、管理体系。镇设立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镇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全面负责对本镇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督促,检查落实工作,避免县工作队与镇工作分离脱节问题。县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各镇、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要求,直接发文到各镇精准扶贫工作办公室,避免向镇、队双向发文,互相推诿的问题,切实将镇、队、村、受扶个体统起来,形成合力。
(二)抓教育,转民风,增信心。一是要重视宣传动员工作。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二是要重视开化引导工作。抓项目到村到户不是扶贫工作唯一渠道,抓好开化引导,强化扶志措施也十分重要,因此,在广泛开展政策、法制、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前提下,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本地的事,身边的人通过自身艰苦努力,创业致富的案例进行开化引导,同时,要完善对优抚对象的管理体制,探索组织引导优抚户,根据自身能力实施力所能及的产业项目,培育其自食其力的能力。三是要努力引导贫困户转变就业,择业观念。要避免一方面在就业上急功近利,那里门槛低,来钱快就去那,不考虑安全,不顾长远,有的打了小半辈子工,老了老了还没学到一技之长。另一方面择业就业,好高骛远,长期无法就业的问题长时间存在。
(三)加大资金投入,尽早落实项目,提高扶贫效果。
一是建立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机制。当前,涉农资金多头下达,零打碎敲、平均用力、天女散花的现象仍然存在,尽管县政府在整合统筹涉农资金上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但受限于体制性障碍,成效有限,急需从更高的层面,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围加以解决。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涉农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归并力度,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大扶贫资金总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建立金融扶贫引导机制。要出台激励措施,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村倾斜,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
一、调研原因
学生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建立在安全工作之上,也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国家安全总局、公安局、教育局三部门又共同对市区学校安全进行检查。表明学校安全已提升至国家高度。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次调研,本校的校园安全与周围环境方面的情况,总体而言算是很不错的。为了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各级政府职务部门、学校与学校安全部门都奉献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如果深入细化的评价,部分问题也的确存在着,主要是:
1、校园周围的治安环境相对复杂。随着城市不断的发展与建设,在校园周围的外来人员日益剧增,租书店、网吧、出租房、理发店等不良场所在校园周围已开始大量涌现,这些不良场所对未经人事的学生有着不可抵抗的诱惑力,这些不良场所便成了一部分学生逃避现实、追求个性的容身之处。如果这部分学生长期待在这些不良场所,极为容易步入堕落的深渊,或成为不法犯罪分子摧残的对象。
2、存在一定的交通安全隐患。由于我校附近车辆流动较大,尤其是在学生放学上学期间,人来车往杂乱无章,交通管理还需要深入协调,以防患于未然。
3、餐饮卫生有待改善。每年都会有新生进校,循环增加的学生数量,必定会促使校园周围餐饮业的发展。有的学生钟意到路边的小商小贩所摆设的摊点去就餐。这些路边摊点不仅条件简陋而且卫生情况也不是很好,还有校内小卖部出售的各类副食品等,都是滋生与传播各类疾病“窗口”,非常容易造成集体中毒事件。
4、学校日常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学校大多数职工由于住处在市区内,离校区较远,教师不愿意坐班,行政人员又早出晚归等原因,导致学生的日常出现无人管理的情况。特别是晚饭后至熄灯休息这一时间段及节假日,学校都很难管理到位,学生之间出现的突发性事件或纠纷,导致错过解决矛盾的最好时机。
5、时有发生各类危险事件。一是有些学生私自外出,有些学生逃学数日,最为严重的是,个别女学生与不学无术的少年在外过夜,造成不良影响。二是有些学生组建小团体。他们三五成群,恃强凌弱,强取豪夺,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6、学生失窃时间时有发生。仅去年,全校就发生多起失窃案件。
7、建设安保队伍问题。由于我校校园占地不大且人员较为密集,导致在建设安保队伍过程中出现严重问题。一是监控联动体系不够完善;二是缺少高素质的安全保卫管理人员及校园巡逻;三是高风险的安全保卫工作,工资报酬却不是很高。
三、安全防范工作的对策
(一)消防工作
邀请消防队的官兵来我校对师生展开疏散与逃生、防火灭火的自救常识,使师生的消防法制意识与消防安全观念得以提高,同时提升自救与自我保护的能力,保证在火灾发生时能及时对初期火灾的处理并能进行安全的疏散,防止出现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不定期的举行消防演练,认真落实以“防范为主,防消一体”的工作为中心,严格按照消防安全的规章制度来执行,防火巡视做到持之以恒,发现火源及时处理。尤其是大型活动、节假日等,积极组织安保人员对其开展全方位的防投毒、防盗、防重大安全事故、防火为中心的安全检查工作。在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采取挽救方法,防止一切诱发火灾事故的隐患。做到消防器材与设备的定点定位,保证无警不动。成立档案,由专人进行管理,定期查看,确保档案完整有效。
(二)治安保卫工作
1.认真落实以“防范为主,稳定维护”为基础,施行“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加强管理力度,斩草除根,以防各类事件的发生,使学校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得以有效保障。
2.积极建设保卫队伍,加强内部管理,对治安实施承包制责任,拟定《门卫制度》。我校扩充、增强了原有的保卫组,目前保卫组工作人员已达数十人。对门卫进行着重管理,必须落实门卫职责,把好入校关。依照相关要求与派出所联合建立学校警务站,保障校内安全以及校外环境使其有助于学生成长健康良好发展。学校自身对每个重要设施都要派遣专人负责,保卫人员做到随时巡查。此外,学校还要创办环境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管理体系,要求教师与保卫人员共同加入到学校的综合整治、建设校园平安工作之中。成立学生、教师、领导三位一体的值周体系,做到24小时在岗,综合整治、建设校园平安工作做到常抓不懈,长治久安。
3.安全工作认真落实,努力完善技防、物防、人防三方面。增强值班巡视,预防事件发生。安装红外线摄像头、报警器、感应器等校园安全系统设备。
4.完善安全人员工作档案,填写各项实际工作记录,加强资料保管、使用、积累、反馈、汇总等工作。
(三)学校饮食安全
认真落实《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饮食安全的政策、法则,积极聘请卫生部门前来监督,设立防控体系,使食物中毒事件降低至最低点。
1.创建饮食卫生安全工作机制与操作要求,分工明确、专人专职。由采购到成品严格做到不购买腐烂物、不收腐烂物、不用腐烂物、不卖腐烂物;存放成品食品采用熟与生隔离、半成品与成品隔离、其他物品与食品隔离、天然水与食品隔离;用具实施严过消毒关、严过冲洗关、严过洗刷关;环境卫生方面做到定质量、定人,定时间、定物;个人卫生实行勤洗澡、勤洗手、勤理头发、勤剪指甲、勤洗衣、勤洗被褥,勤洗工作帽、勤洗工作服。食堂与厨房卫生做到无鼠害、无灰尘、无苍蝇、无油垢、无蛛网等。
2.安排科学营养套餐,不贩卖剩菜、剩饭与变质食品,在做好饭菜的同时也要利用科学去尝试创新菜品。
3.提供卫生充足且符合标准的水源。
4.凭证上岗,穿戴工作服、帽。以热情、文明态度服务于学生。
(四)交通安全
对学生宣传教育《道路交通安全法》增加安全法意识,合理运用安全防范举措。邀请交警到我校对《道路交通安全法》向师生进行讲解,教导广大师生严格遵守道路规则,让师生拥有一个文明的交通行为。为了让师生的交通安全得以保障,学校在校门口摆放了警示标志与防护隔离拦,随时提醒师生遵守交通规则,安全出行,珍惜生命。
(五)定期开展一系列应急演练
学校每年对学生组织开展反恐演练、应急疏散演练、地震演练与消防灭火演练等活动,提升学生应急与自救能力。
(六)活动安全
严格遵从上级相关文件要求,采用先申请再由教育局审批通过后再开展校外大型活动,无论是谁都不可以组织学生前往河流、水库等场所游泳,夏天,学生家长与老师需签溺水责任书。学校通过对学生体质的及时掌握,对有疾病或体质特殊的同学采取免修体育课。除此之外,学校通过对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不断完善,在防范与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能力明显得以提高。
四、调研建议
一、基本情况
××县属亚热带,终年温暖、阳光充足、热量丰富、湿润多雨,发展种植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橡胶、粮食、甘蔗、茶叶是××县四大传统产业。但是,近年来,农村转变了经营土地方式,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种粮面积减少,出租、转让土地较为普遍,开发种植橡胶、香蕉等经济作物面积在扩大,粮食安全面临严俊临挑战。
20*年底,全县有10个乡镇、52个村委会、502个村民小组,共有户数62620户;年末常驻总人口25.94万人,户籍人口21725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2840人,农业人口144416人。20*年粮豆播种面积296914亩,其中:水稻112779亩,比上年实际减3067亩,旱稻17719亩,比上年实际减1161亩,玉米155765亩;黄豆8068亩;其它杂粮2583亩。20*年粮食产量78021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602吨。其中分品种:稻谷43161吨,同比减少2610吨,玉米33799吨,同比增加5268吨;大豆647吨,同比增加147吨;其它杂粮414吨,同比减少203吨。
二、粮食生产发生剧变,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一)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产量下降,全县粮食难以自求平衡
××县耕地面积40.3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3.36万亩,旱地面积27.03万亩;20*年全县粮豆播种面积29.69万亩,产量7802万公斤,水稻、旱稻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4228亩,产量减少261万公斤;目前全县香蕉种植面积已达5.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2.8%,占水田面积的38.9%;橡胶园面积达176.9万亩,茶园面积达11万亩。由于农民减少种粮或不愿意种粮,原因是出租土地收入远高于种粮收入,随着土地租金越炒越高,每亩租金由最初的400元上涨至2009年的1500元,农民出租粮田还在延续,越来越多的农民由粮食生产供应者转变为粮食消费者。所以××县主要产粮乡镇的许多农民把粮田出租给外商种植香蕉(出租期限一般为1-3年或1-6年),有些农民减少种粮,有些只种家庭口粮,有些农民直接不种粮,导致收购储备粮都非常困难。山区、半山区农民转变经营土地的方式,不断出租轮歇地给当地城镇居民或外商开发种植橡胶园、茶园等。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接待海内外旅客,粮食消费增长加快,目前粮食年消费量约6万吨,××县原本是粮食自求平衡自给有余的县,但现在粮食难以自求平衡。
(二)粮食市场供应不稳定
××县粮食供应(商品粮)从过去自产有余到现在75%从外进、波动很大,市场难于稳定,目前十个乡镇除勐伴、瑶区市场上见到自产粮外其余乡镇都是外进粮,勐海县粮食进入我县市场约点70%以上,其它景洪、国内外等约占5%。如产粮区出现灾害或国内外粮食出现大的波动,给我县的粮食供应军需民食会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国有粮食企业现状
××县国有粮食企业于1999年进行改革、改制,20*年8月完成,企业改革改制前和改革、改制期间,工作停止不前、政企职责不明、经营产业单一、低抗承受风险能力不强、观望等靠思想严重。目前改革、改制已顺利完成,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如何围绕市场搞活粮食流通,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这是我县粮食企业当今的主体。2009年企业机构设置已到位,人员返聘工作也顺利完成。目前,全县粮食系统现有独立核算单位2户,其中:购销企业1户,军粮供应1户。有在职工28人(局机关9人、收储公司13人、军粮供应站6人)。粮食购销企业固定资产总额901万元,县级储备粮151.5万公斤。当前粮食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是粮食工作的第一要务。
四、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种粮补贴政策在操作中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有的乡镇在粮食直补中体现了“平均主义”,有些农户出租了全部粮田,已不种粮食但还在享受国家种粮补贴,有的农户种粮面积多,但补贴拿得少,有些农户种粮面积少,但补贴拿多等等,种粮补贴体现不出多种多补、少种少补的优民政策,调动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种粮劳动力不足,主要精力都经营橡胶、茶叶产业上,因为农民种粮收益低于种植橡胶、茶叶和出租粮田的收益较好。
(三)粮食企业目前主要的问题
①产权还不够清晰、政企职责不明、经营管理机制不规范;②管理者有消极思想、市场观念淡薄;③粮食企业难于控制粮源收购、销售市场占有量越来越小,目前销售市场为零;④低抗风险能力弱、信息不灵、把握不住时机、对国家政策理解不透。
五、对策及建议
(一)县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指导,不断提高技术部门的服务水平,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对香蕉的需求所承载的能力进行宏观调控,合理地开发香蕉产业,使其持续、健康的发展,防止该产业大起大落。
(二)针对粮食安全问题。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中,必须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既要规划出一定的面积来发展香蕉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又要确保有一定的粮食生产面积,以确保自求平衡,自食自给,确保粮食安全。最终实现粮食生产和香蕉产业能够共同发展。
(三)建议地方政府干预农民出租水田行为,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农田制度。加强引导、教育农民减少出租粮田的面积,缩短出租期限,以及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鼓励农民生产粮食;控制橡胶种植规模,尤其要严格控制海拔高的有林轮歇地开发种植橡胶的规模,这是保护雨林民族与雨林和谐共存的必然选择。
(四)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国家种粮补贴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让财政补贴资金真正补贴到符合政策规定的农民手中,使其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五)确立高标准经营粮食理念;做好粮食工作关键在于人,××粮食企业经过进行长期的改革、改制,虽然改革、改制已顺利完成,但经营管理方法,发展的思路都没有改变,所以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就必须改变思想观念,变过去等、靠、要的思想,变陈旧经营管理机制,要开拓创新、推新理念、用现代企业的经营摸式管理方式来发展,推动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六)掌握粮源、争取主动、上门收购粮食;粮食企业的工作,最主要就是要以收购为主体,粮食企业要有新的发展理念、新的指导思想、新的发展思路,开展订单收购,预约收购,跨区域收购,品种兑换,国外收购等多种收购形式。总之要敞开仓门、大量收粮,原则就是“购得进、销的出、有利润”,一定要把粮食收购工作做好。
(七)掌握粮食市场行情及时销出;粮食销售工作是粮食工作中的第二大环节,按照“购得进、销的出、有利润”的原则,粮食企业要改变过去收购一斤粮卖一斤的单一做法。首先要掌握了解粮食市场行情,如价格、运距、运费等,核对成本及时销售;二是要改变过去单一的销粮方式,采取卖原粮卖大米,卖饲料等多种品种,走出店门、主动服务;三是批发和零售相结合,原粮、大米或成品粮、饲料等按需求都进行批发和零售,以方便粮食需求者为主,服务到位。
一、开展创建旅游强县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们在调研中感受到,县委、县政府召开“创强”动员会以来,全县掀起了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的热潮,我县的旅游“创强”工作和旅游发展是卓有成效的。
(一)狠抓“创强”工作,形成浓烈的“创强”氛围。一是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按照“创强”标准进行任务分解和细化,落实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领导,使“创强”工作有序推进。二是完善机构、制订方案。各镇区各部门纷纷成立领导小组和“创强办”,并根据任务要求制订具体工作方案。三是整合资源、规划线路。云澳、深澳、青澳等单位大力整合旅游资源,对辖区内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和传统民俗等进行综合开发,并规划和制定新的旅游线路。四是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各级各部门围绕“创强”任务,发动群众热情参与。目前已有26多户群众申办渔家旅店,有5户群众申办“渔家乐”餐厅。五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采用电视栏目、“创强”简报,户外广告等方式,宣传我县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工作,扩大公众度和透明度,形成“创强”热潮。
(二)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在更高层次上推动旅游业发展。一是加快环岛景观带建设,打造南澳旅游的新亮点。目前68公里环岛公路的11个景观点已有6个开工建设。其中,展南亭和田仔、钱澳、金交椅4个观景台基本完成;两个航标塔观景台已启动。二是抓好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后宅港畔农“农家乐”、深澳后花园生态园、黄花山明代烟墩遗址等一批新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有效推进。制订完成了《“渔家乐”休闲服务规范》标准,已上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试行。三是加快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南澳,半岛假日酒店、县迎宾馆扩建改造等一批接待设施项目建成试业或接近建成。金滩碧海旅游度假项目前期工作顺利进展。同时,鼓励县内部分宾馆进行重新装修,提高接待的质量和档次。
(三)探索“一票制”旅游发展模式。按照大手笔、大气魄办大旅游的思路,立足改变我县旅游管理体制,增加财政收入,加快景区、景点建设,保护南澳发展的环境基础,县政府专门成立全岛“一票制”工作小组,探索“一票制”发展思路,深入调查和剖析实行“一票制”的重大意义和现实利弊,积极探索科学的实施方案。目前,初步方案已基本形成,正在深入进行认证。
(四)狠抓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游企业秩序。发挥县旅游委领导协调作用,切实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加强对宾馆、餐饮业的规范管理,以海岛文化为特色,设计旅游服装,统一旅游行业的着装,树立南澳海岛游特色形象;推动旅游诚信单位推荐活动,对县内涉旅行业进行仔细摸底,对符合我县产业政策的企业进行大力推荐,通过网络、刊物等方式扩大诚信企业的影响力;详细摸查国有旅游企业的情况,列入我县今年国有企业改制计划,推进企业改制工作。
(五)加强旅游宣传推介,拓展客源市场。改版我县旅游信息网站,与汕头正全网络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内容充实,具备现代商业气息的旅游推介平台,提供网上订房、网上订票等服务,推介南澳旅游信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派专人赴华中(武汉、郑州、洛阳等地)进行宣传推介活动,邀请武汉地区20家旅行社总经理、上海诚信旅行社联合体、广东省导游全体考评员上岛考察、踩线,南澳岛被列为广东省导游员必考景区;积极配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上岛拍摄宣传片的工作,扩大南澳旅游在粤东旅游线路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县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县内旅游机构基本健全,景区景点初具规模。特别是去年我县把旅游确定为主导产业后,各级更加重视,“创强”工作更加到位,旅游业发展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但由于历史和客观条件的原因,我县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我们把旅游确立为主导产业,要促使其科学发展,推动海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比国内外旅游发展成熟地区的发展成果,我们确实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