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范文

时间:2022-09-26 05:10:15

序论:在您撰写感动中国颁奖晚会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

第1篇

2012年2月3日晚八点,中央1套节目播放了感动中国十大获奖名单:中国核事业的领航人朱光亚,坚守雪域高原的支教者胡忠谢晓君夫妇,让中国肝胆外科站到世界最前的吴孟超,让全世界见证奇迹的无臂纲琴师刘伟,最美妈妈吴菊萍,一生奉献清廉履职的好书记杨善洲,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跨越海峡的爱心人士张平宜,照顾养母12年的孟佩杰,两袖清风的公安部高管刘金国。

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孝女孟佩杰从8岁开始独自照顾瘫痪在床的养母12年,她成为养母活下去的希望。我不知道这个8岁的小女孩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毅力与信念在坚持,在支撑着这个贫困的家庭,我一直流着眼泪看完她的故事。8岁,大部分的孩子都还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她却用一双稚嫩的小手照顾养母的生活起居,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一个家。

组委会给她的颁奖词: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着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了四千多个日子,可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世界。

无独有偶,2012年2月2日的约法三章,一对母女为了六万元钱反目成仇,大打出手,闹上法庭,断送了亲情。“百善孝为先”这是做人的根本。在这个人情亲情日益淡漠的年代,孟佩杰为我们树立了一面很好的旗帜。

他们十个人是我们十几亿中国人学习的楷模,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奉献却有着同样的精神,那种人间大爱和无私奉献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闪闪发光!激励更多的人勇往直前!

我们在工作之余都来学习学习《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

第2篇

仪式感在

电视颁奖晚会中的作用

中国电视颁奖晚会特别有意识地营造仪式感。200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年度人物评选节目――《感动中国》,对过去一年中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人物进行褒奖。在过去的几年中,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有评论称它是“让整个民族为之动容的精神史诗”。《道德的力量》、《魅力城市展示》等颁奖晚会也以独特的魅力打动人心。从电视创作的角度去审视这些有影响力的颁奖晚会,发现其普遍重视仪式感的营造。而恰恰是基于节目精神内核之上的仪式感,才能凝练、传递节目价值,产生感染力,进而打动人心。

1. 仪式感充满感性魅力

大众传媒本质上具有诉诸大众感官层面的直接效用,而“仪式化”本身正是充满了感性魅力。因此在主题性电视颁奖晚会中,仪式感发挥并强化了大众传媒作用于受众感官的这种优势。美学中“仪式性效应”理论认为,一台节目能否触摸到集体深层心理,是获得广泛社会感应的重要标尺。《感动中国》、《道德的力量》等电视颁奖晚会所发出来的强大的现场感应力,就如一个心灵洗礼的集体仪式,利用电视传媒作用于受众感官的特质,迎合了大众的审美心理。

2. 有仪式感的事物才有意义和美感

在一些人看来, 仪式感或许等同于形式主义,其实这是对仪式感的一种曲解。因为,一种相应的形式是彰显内涵、开掘功能的必要条件。不可否认,当今某些人在浮躁的心态下,把仪式娱乐化,以至于抽空了一定仪式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仪式感的误解。而事实上,仪式之所以具有吸引力,依靠的是某种独立的精神价值。仪式感一面是一种人在生活中对于价值观的敬畏所造成的庄重,一面是对于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所展现出的典雅。在《感动中国》、《道德的力量》等颁奖晚会中,仪式感的作用正是凸显社会变革中的主流价值观念。借用仪式感的烘托,让人们崇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使主流价值标准融入到受众的思想和行动之中。

3. 仪式感能更好地传递价值观

颁奖晚会的共同主题和目标是对人生的探究,唤起人们神圣、崇高的感情。这就是颁奖晚会需要仪式感的原因。正是仪式感强化了价值观,强化了人们对人生的审美感知,让受众能够和颁奖台上的获奖者更好地进行心灵沟通,在领略他们的故事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进而构建一个美好和谐的生活信念和价值体系。

营造颁奖晚会

仪式感的主要元素

1. 舞台美术的魅力

包括布景、色彩、道具等象征性元素在内的舞台美术设计,在大型主题性颁奖晚会中往往有着符号性的意义。反过来讲,主题性颁奖晚会在创作中把核心理念用有仪式感的方式凸显出来,其符号意义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2006年的《感动中国》有两个元素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一是舞台上高高耸立的丰碑(大屏幕),另一个就是长长的道。观众在形容那些震撼心灵的人物时,都会用到一个词――丰碑。为什么它会让观众产生这样的共鸣?这得益于整台晚会对于丰碑的仪式化设计。晚会上的大屏幕被大胆地做成纪念碑的形状。把大屏幕设计成丰碑,这既是一个创举,又是节目中的一种象征元素。以获奖者华益慰为例,大屏幕是这样使用的:播放画面,红绸布落下,在金色的背景下映出华益慰的名字,大屏幕上出现了金光闪闪的四个大字“大医有魂”,这些字镌刻在“丰碑”上。观众席上不由自主地爆发出掌声。那一瞬间,这座由大屏幕演绎的丰碑已经成为观众心中永远的丰碑。而舞台上那条长长的甬道同样发挥出提升情感指数的重要作用。这条甬道是获奖者出场的通道,他们的身姿神态和这条洒着鲜花的甬道多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然而,在华益慰应该出场的这个环节里,长长的甬道上面洒着鲜花,镜头缓推,甬道空空。现场依旧有出场的音乐,有聚光灯照亮,有主持人和观众共同期待的目光。然而,获奖的人已经不在了,这个空空的甬道给观众带来的是心灵的震撼。一有一无,一实一虚,强化了期待感,观众不得不相信这样的事实:好医生华益慰永远定格在他一生钟爱的事业和他一辈子都牵挂着的病人上。这就是仪式感所产生的强烈的审美意义。空空的甬道成为节目独具匠心的设计之处。

2. 别开生面的色彩元素

2007年9月20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播出了长达110分钟的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道德的力量》。获奖人员均是各行各业中由群众推出的在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五个方面做出表率的道德模范,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表彰道德楷模的活动。在这样一台颁奖晚会中,仪式感其实就是在表达对高尚道德情操和高贵人格的崇敬之情。怎样才能体现出这样一个主题?舞美人员设计了别开生面的色彩元素。在进入颁奖环节时,“凯旋门”(大屏幕)打开的一瞬间,红旗图案从门中间向两侧的彩幕展开,最后,整个舞台红旗漫卷,产生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强烈仪式感的色调,能够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向上的力量,这其实正是“道德的力量”所着力渲染的价值取向。舞台上红旗漫卷的创意,凸显节目神圣的仪式感。

3. 别出心裁的道具设计

在2006年魅力城市展示颁奖典礼上,创作者设计了一个长达4米的机械臂,在机械臂的前端装有一个托盘,上面放着奖杯。节目中,机械臂从侧面的观众席中摆出,将奖杯从观众席上方缓缓送到舞台上。这个创意不仅视觉上新鲜好看,而且意味深长,它蕴含着这个奖杯是群众评选出来的意义。在机械臂的运动下,奖杯缓缓地在大屏幕展示的获奖城市的名字前移动。音乐伴奏,每一个获奖城市的画面持续5秒钟。这种设计自然也成了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增强了节目的现场感。

4. 深入人心的颁奖词

“十二秒九一,他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跨越,一百年来的纪录成了身后的历史,十重栏杆不再是东方人的障碍,因为中国有刘翔,亚洲有刘翔。这个风一样的年轻人,不断超越,永不言败,代表着一个正在加速的民族,他身披国旗,一跃站在世界前面。”这是《感动中国》节目中对获奖者刘翔的颁奖词。如果把《感动中国》的颁奖词也归入文学作品行列的话,那么它一定会进入排行榜的前列。在网络上,有人搜集《感动中国》的全部颁奖词,广泛传播;而在很多学校,颁奖词也被老师推荐给学生作为优秀阅读材料和作文素材。颁奖词,不过是构成晚会的众多元素之一,为什么它会有超越节目的生命力?这不仅是因为它文字优美,简洁凝练,更因为它是创作者精心设计的仪式感的一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当今时代精神的综合体现,也是晚会所要传达的价值观念。颁奖词成为《感动中国》整体仪式感中最值得期待的一个环节,就是因为它是在对获奖人物的精神内核深刻挖掘后,高度凝练而成的。每年对获奖人物颁奖词的写作都是节目组投入精力最多的一 项工作,颁奖词成为节目的固定仪式。

第3篇

引导力的建构

凝聚与召唤。央视《感动中国》栏目强调“用感性的方式表达,以细节的魅力展示,积聚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用国人的心路历程来见证重大的新闻事件”。其人物评选标准可归纳为“感动”二字,他们或者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诠释着一个人对国家、社会应该担当的责任;或者用自己的故事解读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的情感,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①《感动中国》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凝聚民族精神,追求人文关怀,具有强大的舆论引导力。

《感动中国》采取公众投票与专家推选相结合的评选方式,当选人物覆盖从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到平民英雄和百姓典范等各个群体。颁奖晚会采用仪式化传播,从“感动”切入,用朴素真实的“软力量”凝聚、召唤和引导广大公众,成功地实现理性思想的感性化。

建构认同。肯尼斯・伯克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物质性认同、理想化认同和形式上的认同这样三种互相交叉的认同来源。央视《感动中国》栏目维护主流价值观,营造社会认同氛围,尤其是在理想化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弘扬中华民族孝道、诚信、自强不息和见义勇为等伦理道德,塑造传统道德文化认同;在对政府官员的报道中塑造中国政治文化的认同;在对许多专家名人等的报道中体现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如被誉为“民族脊梁”的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钱学森,承载着中国飞天梦想的杰出航天人杨利伟等等。②这些人物及其精神通过道德类品牌电视栏目广为传播而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无疑强化了和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影响力的打造

权威与公信。道德类电视栏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对其形成社会影响力至关重要。《感动中国》在央视这个国家级的权威平台上播出,容易赢得观众信任,播出时间选择在每年春节之后,也有助于扩大受众范围,形成社会影响力。栏目组邀请来自全国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组成阵容强大的推选委员会,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感悟审视入选人物,保证了评选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社会责任感。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在经济建设上虽然取得巨大进步,但在精神文明领域并没有完全建立起一个与物质文明相对应的核心价值共识。不同社会阶层间的思想道德观念出现分化,电视媒介市场化和泛娱乐化倾向日益加剧,有些急功近利的电视栏目不仅不承载和传播主流价值观,反而消解和灭绝其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在问题频出的社会转型期,人们需要精神上的共识与满足。电视栏目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监测社会环境和传承民族文化。央视《感动中国》栏目正是抓住了新时期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变化, 以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使感动人物群体的中国故事和民族精神深入人心,以负责任的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媒体大联动。央视《感动中国》栏目采取“央视主办、媒体联动、群众参与”的运作模式,主动与全国各地媒体合作,成立“全国感动联盟”,利用网络和报纸等媒体的优势,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历届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央电视台都与全国几十家媒体联动,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场以“感动”为主题的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热潮。同时,每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都要历时数月,经过推委会委员推选、组委会推荐、公众投票等多个环节,各地区也纷纷推出当地的感动人物。这本身就是发现先进、褒扬先进、效仿先进的过程,更是先进人物感动公众、传承精神、延伸理想的有效途径。③

传播力的扩张

收视率和广告含金量居高不下。央视《感动中国》栏目因单位时间内收视率高,受到众多广告商的青睐,单位节目广告含金量仅次于央视每年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以2005年颁奖晚会为例,该节目首播时段一天就获得了5.9%的收视率,观众规模近2.3 亿。CCTV1赢得了14.6%的收视份额,两个小时的节目,观众人均收看时间近四十 分钟,该时段对CCTV1该天的收视贡献率为26%。④2007年年度人物评选,截至投票结束,央视国际网络投票主帖点击量近五万,留言3764条;网络投票人数逾5647万人次,票总数突破9640万人次。⑤其传播力的扩张可见一斑。

信息内容与结构不断优化。央视《感动中国》栏目虽然是一档每年一次的人物评选活动,但是信息量丰富。每一个感动人物和团体,背后都有自己丰富的人生历程。他们的故事又见证着国内一年的重大新闻事件,展现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建设,是集体记忆的重现。此外,在信息传播中,《感动中国》也以其特有的信息内容和结构吸引并锁定了观众。首先,《感动中国》作为一档道德类电视栏目,具有真实性、重要性和接近性,它所传播的信息能使广大观众得到心灵上的震撼、思想上的启迪,并感受到多元的审美情趣。其次,“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历时几个月,从前期报道、网络投票到人物展播、颁奖晚会,信息强度和重复度高。最后,作为该栏目精华的颁奖晚会被设置在央视晚间黄金时段播出,首播日期则定在中国传统春节之后不久。这些信息内容与结构因素的优化使得该栏目在略显浮躁的电视荧屏上独树一帜。

专业性的设计

营造现场仪式感。央视《感动中国》栏目颁奖晚会设计大气, 现场屏幕内容精致,视觉效果强烈。比如2012年的颁奖典礼,舞台红地毯展现从2002年到2011年的一个个小坐标,接着伴随庄重激昂的音乐,原本昏暗的舞台中央“感动十年”四个醒目大字如丰碑般跃然伫立,随后前几届“感动人物”头像耀眼出现,就像点点星辰,一圈圈环绕着中心的丰碑。当星光熠熠闪烁之时, 金黄色光芒撒向四周,将观众席逐一照亮,在全场热烈掌声和太阳般光芒照耀下, 颁奖典礼正式开始。之后主持人导引、播放主角短片,人物出场和接受访谈,再到主持人宣读颁奖辞,最后获奖者高举起奖杯,在观众潮水般的掌声中完成了这一现场仪式。同时,央视《感动中国》还拥有栏目自己的主题曲,颁奖晚会中间会根据现场需要设计不同的音响效果,每位感动人物出场时,伴有符合人物个性的音乐,烘托和调节气氛。此外,无论是主持人串词还是现场访问文本,尤其是颁奖词和评价短语都堪称精湛。这些都充分彰显了《感动中国》栏目的专业底蕴和不俗品质。

突出故事化表现。央视《感动中国》栏目摒弃以往晚会常见的文艺串演, 着力展现人物及其故事,追求现场真实感。这样的电视手法能够营造出特定情境,吸引观众,建立起一种“约会机制”,⑥即观众在特定时段守候某一电视栏目,形成一种观看期待,也有助于提高观众的栏目忠诚度和粘着度。在颁奖晚会上介绍每一位人物前,主持人会有一段精彩引语,非常动情且引人注目。之后是一段短片讲述获奖人的感动故事,有过程,有情节,有画面,时间长短不作硬性规定,依内容和现场情况而变化。这种故事化表现方式让观众不知不觉融入其中,被感动人物的事迹深深感动着,产生心灵激荡和共振共鸣。人物最后的颁奖词和评价短语则是故事主题的点睛,既优美凝练又形象贴切,受到交口称赞。

网络影响力凸显

由于网络媒体兴起给电视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在对道德类电视栏目进行评估时,还应加上网络影响力这个评价指标。网络媒体自主性和开放性等优势使得观众与特定电视栏目的“约会意识”淡化,但如果观众保持着对该栏目的忠诚度,那这种“约会”与守候还是会继续,只不过可能选择网络搜索来观看。学者陆地指出,由于在网络中没有时间和频道的强制性选择,观众对某一电视栏目的喜爱与憎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选择,一档电视栏目在网络受欢迎更能说明其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

事实上,早在2008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和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就联合推出《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该报告首度提出以网络影响力来作为评价新型电视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08年开始每年一次。央视《感动中国》栏目曾经被评选为“2007年度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电视事件”,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该栏目的品牌效应和受欢迎程度,也为我们思考道德类电视栏目品牌综合评估体系提供了新的维度和视角。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栏目责编:黎 莉

注释:①孙金岭,边 巍:《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热的冷思考:我们为什么会感动》,新浪网。

②盛 芳:《典型人物报道与文化认同――以央视为例》,《当代传播》,2009(4)。

③胡占凡:《给人以力量 给人以鼓舞――的10年回眸与启示》,《人民日报》,2012/02/02。

④闫云霄:《创新典型人物报道》,《传媒观察》,2008(6)。

第4篇

感动1:钱伟长爷爷是一个爱国志士。他以前在美国留学,美国知道钱伟长爷爷是一个人才,要留住钱伟长爷爷,但钱伟长爷爷坚持要回到祖国,他用他的一生,践行了两个字“爱国”。

感动2:刘丽姐姐她家很穷,她五年级的时候就出去打工了,她想让她的弟弟妹妹都可以读书,于是,她就当了一名洗脚打工妹,她的爸爸妈妈都因为她的这份工作而瞧不起她,还骂了她一顿,刘丽姐姐哭着离开了家,她仍然在做她的那份工作,因为她想让她的弟弟妹妹读书,最后,她不仅供自己的弟弟妹妹读书,还帮助了许许多多上不起学的孩子,她在我们心中是最美的洗脚妹。

感动3:五个小孩玩火,造成了火灾,王茂华叔叔和谭良才爷爷得知火情后,就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顺利地救出了五个孩子,但是他们被严重烧伤,谭良才爷爷的病情好转,但是王茂华叔叔的烧伤率是百分之九十八,还在抢救,在2010年5月2日凌晨1时19分不幸去世,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感动4:世博会、亚运会都有你们忙碌的身影,你们就是可亲的中国志愿者,我也想当一名中国志愿者,献出我的一份力量。

……

看完《2010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后,我被感动得泪流满面,那些感动我们的英雄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5篇

感动1:钱伟长爷爷是一个爱国志士。他以前在美国留学,美国知道钱伟长爷爷是一个人才,要留住钱伟长爷爷,但钱伟长爷爷坚持要回到祖国,他用他的一生,践行了两个字“爱国”。

感动2:刘丽姐姐她家很穷,她五年级的时候就出去打工了,她想让她的弟弟妹妹都可以读书,于是,她就当了一名洗脚打工妹,她的爸爸妈妈都因为她的这份工作而瞧不起她,还骂了她一顿,刘丽姐姐哭着离开了家,她仍然在做她的那份工作,因为她想让她的弟弟妹妹读书,最后,她不仅供自己的弟弟妹妹读书,还帮助了许许多多上不起学的孩子,她在我们心中是最美的洗脚妹。

感动3:五个小孩玩火,造成了火灾,王茂华叔叔和谭良才爷爷得知火情后,就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顺利地救出了五个孩子,但是他们被严重烧伤,谭良才爷爷的病情好转,但是王茂华叔叔的烧伤率是百分之九十八,还在抢救,在2010年5月2日凌晨1时19分不幸去世,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感动4:世博会、亚运会都有你们忙碌的身影,你们就是可亲的中国志愿者,我也想当一名中国志愿者,献出我的一份力量。

……

第6篇

感动1:钱伟长爷爷是一个爱国志士。他以前在美国留学,美国知道钱伟长爷爷是一个人才,要留住钱伟长爷爷,但钱伟长爷爷坚持要回到祖国,他用他的一生,践行了两个字“爱国”。

感动2:刘丽姐姐她家很穷,她五年级的时候就出去打工了,她想让她的弟弟妹妹都可以读书,于是,她就当了一名洗脚打工妹,她的爸爸妈妈都因为她的这份工作而瞧不起她,还骂了她一顿,刘丽姐姐哭着离开了家,她仍然在做她的那份工作,因为她想让她的弟弟妹妹读书,最后,她不仅供自己的弟弟妹妹读书,还帮助了许许多多上不起学的孩子,她在我们心中是最美的洗脚妹。

感动3:五个小孩玩火,造成了火灾,王茂华叔叔和谭良才爷爷得知火情后,就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顺利地救出了五个孩子,但是他们被严重烧伤,谭良才爷爷的病情好转,但是王茂华叔叔的烧伤率是百分之九十八,还在抢救,在2010年5月2日凌晨1时19分不幸去世,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感动4:世博会、亚运会都有你们忙碌的身影,你们就是可亲的中国志愿者,我也想当一名中国志愿者,献出我的一份力量。

……

看完《2010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后,我被感动得泪流满面,那些感动我们的英雄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7篇

此次活动借鉴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和“20xx感动省城十大人物”两次大型电视节目,我们将活动范围缩小至建院,因此举办此次“感动建院十大人物”活动,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树立建院模范人物,展现建院人物风采为内容,以号召建院师生学模范,增强建院人文精神为目的。

此活动总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感动人物”评选阶段,二是:颁奖晚会。此次评选面向所有建院师生及在校工作人员,每个人都有评选权及被评选权。

一:活动时间安排

10月份:前期准备工作

11月1日—15日:感动故事收集及宣传工作

11月16日—30日:评委会评选工作,评选出20名“感动人物”候选人。

11月7日—15日:全院师生及在校工作人员对候选人投票。

11月20日:公布最终评选结果。

11月底:举办颁奖晚会及抽取幸运投票奖。

二,活动组织机构

应充分调动我系学生会成员的积极性,通过合理分工使次活动的运行更井然有序,更有效率。具体组织机构如下:

1,领导小组:由机械系团总支及学生会负责整个活动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工作,在活动中担任活动现场指挥。由院团委,学生会监督指导工作情况。

2,评委会:由教职工代表及学生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将收集到的感动人物故事给予评价,根据故事的感染力评定是否进入候选人名单。

3,故事收集组:由编辑部成员组成,主要负责感动故事的收集工作,并将收集到的感人故事转交评委会。

4,宣传组:由办公室成员组成,主要负责评选阶段的宣传工作,并由该组成员讨论后制定出三校区同步宣传的活动方案。

5,外联组:由实践部成员组成,主要负责活动的外联工作,争取取得活动赞助。

6,颁奖晚会筹备组:由文艺部成员组成,主要负责筹划整个颁奖晚会的形式及晚会文艺节目的选取。

7,灵活调动组:由学风,生活,体育,科创部全体成员组成,负责配合其他各组的工,听从各组组长的调动安排。

三,奖项设置

1,“感动建院十大人物”奖十名,为获奖者颁发证书及纪念品。

2,“感动故事讲述”奖十名,为获奖者颁发证书及纪念品。

3,“幸运投票奖”若干名,为获奖者颁发纪念品。

第二部分:活动工作流程

一,前期准备工作(11月份)

1,由领导小组负责组建出评委会。

2,由外联组负责争取取得活动赞助。

3,由宣传组负责制定出三校区同步宣传的活动方案。

4,由故事收集组负责制定出具体详细的收集方案。

5,由颁奖晚会筹备组负责策划出晚会的形式及开始选取晚会的文艺节目。

二,活动宣传及故事收集阶段(11月1日—15日)

1,由宣传组负责按先前制定出的三校区同时宣传方案实施宣传,尽可能的提高宣传的覆盖率,以传单,海报,条幅,宣传画板,声音广告,网络等多种宣传手段来扩大活动的知名度,使此次活动深入到每位同学。

2,由故事收集组负责按具体详细的收集方案进行感动故事的收集工作。望各系学生会配合该组的工作,在自己系的师生中收集1—2个感人故事转交该组。但必须保证所有故事的真实性,如若发现有虚假行为,则取消其参评资格。

三,感动故事初评阶段(11月16日—30日)

由故事收集组将收集到的所有感人故事转交评委会,再经评委会评出20名感动人物候选人名单,评委会负责为感动任务候选人作出评委会感言。

四,感动故事投票阶段(11月7日—15日)

将20名候选人照片,感人事迹及评委会感言以展览形式展现给大家,由在校师生及工作人员对候选人进行投票。

投票方式:1,以现场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

2,以手机短信的形式

3,将候选人的资料上传到网络,通过网站点击的形式。

五,公布获奖结果(11月20日)

由领导小组统计所有有效投票,总票数前十名获得“感动建院十大人物”奖,讲述感动建院十大获奖任务故事的作者获得“感动故事讲述”奖,并将最终获奖名单在4月20日之前公布。

六,颁奖晚会(11月底)

待颁奖晚会的具体时间,地点确定以后,由外联组负责与获奖者取得联系,并负责颁奖嘉宾的请柬发送。晚会当场抽出“幸运投票奖”若干名。建议颁奖晚会的形式采用“感动省城十大人物”颁奖晚会的形式,在每两个文艺节目中间举行两个感动故事的讲述及宣读评委会的感言和举行颁奖仪式。

注:此策划中不妥之处,经讨论后可做相应调整。

主办单位: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