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8 22:43:59
序论:在您撰写新型玻璃课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2010)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提供优质的培养机制和管理。欧美关于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问题也一直存在争论,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英国高等教育越来越向职业化教育靠拢。英国女王大学本科教学就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美国一流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如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新闻学等专业,也大力提倡在职业化训练的基础之上培养创新人才。[1](p74) 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的研究,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操作性。笔者对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探索进行归纳分析,在“以人为本,知行并举”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提出创新型新闻传播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培养模式。
一、创新型新闻传播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
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是指在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基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和教育,这是构成新闻传播创新素质教育的四个主要内容。
为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必须树立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教学理念:
1. 在教学哲学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统一。
2. 在教学目的方面,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塑造其创新性人格,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3. 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专业知识与科技、人文知识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4. 在教学过程方面,以师生双主体的交往与互动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和科研创新活动来获取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5. 在教学方法方面,强调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培养,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6. 在教学评价方面,在对学生评价时,采用“诊断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并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本文由收集整理,同时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培养”的有机融合。
为此,提出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素质提升为本,以能力培养为纲,以知识传授为目,以职业技能为用,以教学创新为体,以学生兴趣为源,开发学生潜能,增强竞争优势,培养善于管理的信息传播人才和精于信息传播的管理人才。
二、建立系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通过对国外著名大学创新能力培养及课程设置的研究,根据新闻传播学各专业特点,建立新闻传播学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平台(如下图),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平台由专业培养体系、教学“软件”平台和教学“硬件”平台组成。[2](p152-153)
专业培养体系包括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时,适当精减课时数,以保证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同时,明确要求本科毕业必须选修一定实践创新学分。同时,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纳入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教学建设之中,逐步使大学生能力培养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和过程之中。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软件”教学平台主要包括:1.理论课和实验课程建设中实践创新能力培养;2.设立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指导纳入课程建设;3.开展假期业界锻炼,业界锻炼制可让学生拓展眼界,了解社会需求,接受社会考验,提前适应社会,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敬业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使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4.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有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等,为学生的成果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通过上述教学平台,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实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硬件平台的建立和整合,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教学保障。
三、构建以四个课程平台为基础,互动式为特色的教学模式
根据创新实践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要求,突破原有的专业课程结构,重新构建四个课程平台,即课内教学活动(含实验教学)、课外创新活动、校内文化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创新与课程平台相对应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1.课内教学活动:一是实施大作业驱动下的互动式教学,二是实施应用需求驱动下的“讲授、模拟、实践三位一体”的互动式教学。
2.课外创新活动:一是开展研究课题驱动下的互动式科研活动,二是开展实际问题驱动下的互动式科技竞赛教学活动,三是开展创业计划驱动下的互动式创业演练活动。
3.校内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主题驱动下的互动式人格塑造活动。
⒋ 校外实践活动:开展应用项目驱动下的互动式社会实践活动。
(一)大作业驱动下的互动式教学
为了使大作业驱动下的互动式教学能有效顺利开展,要注意以下问题:
⒈精心设计课题。设计选题时,既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和要求,让所有的学生有事情可做,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让学生够能做得了事,还要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让学生喜欢做事。
⒉明确各自责任。设计课题的目的是要实现团队学习、分工合作、共同提高。大作业选题设计时,要做好小组成员的分工安排,形成人人参与、团队合作的学习共同体。
⒊发挥学生的主动。在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此外,教师要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组织互动式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⒋强调学习成果形式。学习成果需要按大作业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呈现,并在班级内交流。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认知系统化的目的。
⒌建立学习评价标准。学习评价标准既要起事后评价作用,还要起到事前引导作用。采用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大作业与小作业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⒍策略性评价学习成果。在学习成果评价过程中,组织学生对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学习他人长处的良好习惯。通过自评、互评和辩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得到充分体现和加强,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得到提高。
大作业驱动下的互动式教学,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变书本知识演绎推理性学习为问题解决式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应用需求驱动下的“讲授、模拟、实践三位一体”的互动式教学
⒈讲授:通过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成具体形象、浅显通俗的东西,从而排除学生对知识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⒉模拟:通过情景的角色扮演模拟,以及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启发学生领悟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⒊实践:通过各种实践,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使理论化的技能还原到实际操作中;使学生掌握新闻传播专业领域的业务流程,增强学生对媒体等环境的深入了解,熟悉媒体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使学生能将一些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操作中,以达到教学与实践相得益彰的目的,最终使学生掌握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通过“讲授、模拟、实践三位一体”的互动式教学,能够达到以下效果:一是通过互动式教学建立了各种学习共同体(教师——学生、学生——学生、教师——教师),并有效地实现了“合活动学习”,即通过合作式活动,使学生从被动记忆状态转变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将外在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内在的直接经验,学生不仅在知识、技能与能力方面,而且在价值观、态度、情感等方面,都得到更多更好的发展; 二是有效地实现了教学重心逐步向学生主体的转移,由教师为主导的讲授过渡到师生合作的互动式模拟,最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三是有效地实现了课堂内教学向课堂外教学的延伸,实现了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学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提高。
(三)研究课题驱动下的互动式科研活动
研究课题是创造让本科生有机会在做研究中学习和提升,有效解决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问题。科研课题来源要不拘一格,有学生独立申报的省大学生创新项目、校大学生创新项目、学院本科生科研项目,还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学院每年从教学经费中拿出一定数量的费用设立本科生科研基金,专门用于学生科技创新,每年3月进行一次本学生科研项目申报。
活动流程主要包括:
⒈学院组织教师提出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围绕项目进行申报或自主选题;
⒉学生课外阅读文献和资料,并查找更多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阅读,阅读分精读和泛读;
⒊准备报告内容,包括文献综述、文献和资料的主要思想、自己的收获和思考;
⒋开展报告与研讨活动,学生报告,相互讨论,教师总结和点评;
⒌学生根据研讨的情况,进一步归纳并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
⒍对于提出的研究问题,学生课后(包括假期)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⒎ 形成研究论文(报告)或作品。
(四)实际问题驱动下的互动式课外科技竞赛教学活动
通过举办各种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活力、学习激情和比学赶超的动力。课外科技竞赛主要是技能作品类竞赛,如dv大赛、广告艺术大赛、网页设计大赛、摄影比赛、大型活动策划比赛等。
活动流程主要包括:
⒈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课外科技竞赛,并做好参赛前的知识的教学和培训,要求学生掌握竞赛的方法和步骤;
⒉学生明确课外阅读选题的策略及相关要求,并查找更多相关文献和资料,必要时还要开展市场调查;
⒊分小组进行实际选题的创作,并做好竞赛成品;
⒋每个小组向全体学生进行汇报,由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提出问题和建议,然后要由教师总结和点评,最后将修改好的作品提交给竞赛组委会。
⒌每个小组根据汇报的情况,进一步完善竞赛作品。
以上阶段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整个解题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分析问题,在分析中发现问题的本质,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创业计划驱动下的互动式创业演练活动
创业计划为创业教育构建了一个演练的平台,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式探讨成为必要和可能。围绕着创业计划开展的创业演练活动的实质是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精神和方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成为主动的求知者、参与者和探索者,很多学生在创业计划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别人合作。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每一种创意都在创业演练活动中得到了模拟实施和评判,训练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六)文化主题驱动下的互动式人格塑造活动
主要通过四类校园文化主题,着力构建一种学习、对话、开放、探究、反思、创新的校园文化。
⒈学习型校园文化主题。学术讲座、杰出校友座谈、师生沙龙,学术节、读书活动等文化主题活动都营造出了学习型校园的浓厚氛围。教师的研究成果,学生的学习成果相互交融激荡,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物质文化内涵。学生置身其中,可获到精神世界的升华和行动上的见贤思齐。
⒉对话型校园文化主题。在每年举行的校园辩论赛、演讲比赛、与名师面对面等文化主题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校园这个共同家园中通过文化对话、沟通与创新,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和局限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⒊探究型校园文化主题。组建专业学生社团和各种兴趣小组等学生组织,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系列化的科技创新活动,发动大多数学生积极参加,从学习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开始,完善知识结构,锻炼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创新需求,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⒋娱情型校园文化主题。文化创意比赛和各种征文比赛等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好形式。校园文化风、新闻采风、广告节、文化创意节等既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从而提高他们追求新事物、新思维的兴趣和能力。
在这些文化主题中,教师发挥着文化导向的主体作用,学生发挥着文化传承的主体作用,教师学生共为主体,既能避免校园文化中学生单一主体产生的自发性与盲目性,同时也能使教师在文化活动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进而更新自我的主观能动意识得以充分发挥。[4](p3) 教师是校园文化中比较稳定的主体,只有实现对学生主体的有效整合,才能通过师生的互动,努力塑造创新人格。
[关键词] 稳心颗粒;室性早搏;T波峰_末间期;倍他乐克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 码:A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0)02_0119_02
T波峰顶至T波终末的时限(Tpe)是反映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的量化指标,国外研究发 现Tpe延长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1]。本文旨在探讨倍他乐克联合稳 心颗粒(陕西步长公司生产)对室性早搏患者Tpe间期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室性早搏患者86例,均有器质性心脏病。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预激 综合征、传导阻滞、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及肝肾功能不全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 组44例,男23例、女21例,年龄32~75岁、平均52.6岁,其中合并冠心病25例、高血压病10例 、扩张型心肌病6例、风心病3例。观察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35~72岁、平均53.3 岁,其中冠心病22例、高血压病9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风心病4例。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 性。
1.2 方法:对照组单用倍他乐克25mg,每日2次口服。观察组在服用相同倍他乐克剂量同时 加用稳心颗粒1包、3次/天。两组均治疗5周,比较两组患者室性早搏次数变化及Tpe的差异 。两组病人在用药前后用动态心电图观察室性早搏次数变化,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查Tpe的 差异,方法如下:纸速25mm/s,各导联分别测T波顶点到T波终点的时限,取3个心搏测量数据 的均值及R_R间期。排除T波平坦、双向、基线飘移或干扰而无法测量的导联,每例测量导联 数不少于8个。由两名专业人员分别测量后取均值,得出Tpe间期,Tpe离散度则为上述导联中 最大Tpe减最小Tpe之差,最后计算Tpe/√RR(心率校正后的Tpe间期)及Tpe离散度/√RR( 心率校正后的Tpe离散度)。
1.3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物对策专题组关于抗心律失常 药疗效评定标准[2]:①显效:24h动态心电图记录心律失常消失或平均每小时室性 早搏减少90%以上;②有效:24h动态心电图记录平均每小时室性早搏减少50%以上;③无效:未 达到有效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 -±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室性早搏疗效比较: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Tpe变化情况:见表2、表3。两组治疗前Tpe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与 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Tpe间期、Tpe离散度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P
3 讨论
有关研究已证明T波顶峰与心外膜细胞复极结束时相一致,而T波终末与M区细胞复极结束时 相 一致[3],故Tpe间期反映了三层心室肌不一致造成的跨壁离散的大小,Tpe离散度较 之QTd更精确地反映了M区细胞复极在空间上的不协调性的大小,更近似地代表心室肌复极的 不稳定性和不同步性,是预测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用指标[4]。鉴于器质性心 脏病人室性早搏的高危性,降低Tpe离散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倍他乐克是高度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能增加心肌β2受体心密度,使β2受体上调,从 而改善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平衡,使迷走神经张力增加,交感神经活动抑制,促进正常自主神 经系统活动的恢复[5]。稳心颗粒是由党参、黄精、三七、甘松、琥珀等天然药物 组成的中药制剂。其中党参具有补中益气的功能,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黄精具有益气 养阴功能,具有增加冠脉血流量和兴奋心肌的作用。三七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 ;从三七中提取出来的三七皂甙可使钙离子通道的开放时间缩短,关闭时间延长。甘松主要成 分为缬草酮,与心肌细胞钠、钾离子通道中的特异蛋白结合,能抑制钠离子内流,促进钾离子 外流,具有膜抑制和延长动作电位的作用[6]。琥珀安五脏,消瘀血,用于治疗失眠、 心悸。以上诸药合用可达到宁心复脉、定悸安神的功效。本文结果显示稳心颗粒联合倍他乐 克对室性早搏病人的Tpe间期及Tpe离散度明显缩短,与单纯使用倍他乐克组相比,改变更明 显,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者合用效果得到加强。但是否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心源 性猝死的发生率,有待于进一步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NorikazuW, Youichi K, Kaoru T, et al.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 larization and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J]. Jounal of Electrocardiology,2004,37(3):191-200.
[2]刘国仗,吴宁,胡大一,等.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 杂志,1998,26(6):405-413.
[3]Yan GX, Antzelevitch C. Celluiar basis for the normal Twave and the electro cardiographic manifestations of the long_QT syndrome[J]. Circulation,1998,98:1928.
[4]Norikaza W, Youichi K, Kaoru T, et al.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2ization and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ais[J]. Joumal of Eleclrocardiology,2004,37(3):191-200.
摘要:目的观察稳心颗粒与普罗帕酮(心律平)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副反应、毒性反应。方法选择100例室性早搏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稳心颗粒组50例)与对照组(心律平组50例),共治疗4周。在每例治疗开始和治疗结束时用量子共振检测稳心颗粒与心律平抗心律失常作用、毒性作用,评价其治疗室性早搏的净效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室性早搏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94%,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发现副反应,对照组副反应明显。结论稳心颗粒对三类室性早搏(良性室性早搏、有预后意义的室性早搏、恶性或致命性室性早搏)均有效,且较安全,而心律平只能短时间应用于良性室性早搏治疗中。
关键词:良性早搏;量子共振;稳心颗粒,普罗帕酮
中图分类号:R541.7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8-0681-02
室性早搏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临床表现,目前治疗室性早搏的西药有普罗帕酮(心律平)、胺碘酮、美西律(慢心律)等,虽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但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且本身也有致心律失常作用。而中药稳心颗粒则摒弃了致心律失常的缺点,且毒副反应小。本研究用人体细胞微磁场量子共振测定技术和临床观察对比研究,对稳心颗粒和心律平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毒副反应、致心律失常作用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选择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青岛第一疗养院、青岛太慈医院、莱西市中心医院门诊和心脏内科住院病人。纳人标准;成年人动态心电图证实室性早搏>30/h;同时伴有与室性早搏相关的心悸等症状;有或无器质性心脏病。排除标准:室性早搏不多且无明显症状者;有明确诱因如疲劳、精神紧张、情绪波动、酗酒等的室性早搏;心室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病人均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1周,治疗组口服稳心颗粒(山东步长恩奇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50026),每次9g,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共4周;对照组口服心律平,每次150mg,每日3次,共用4周。
1.3 观察方法对每一例人选病人在用药前,用量子共振技术检测免疫功能、心脏、肝脏、肝功能、肺脏、肾脏、肾功能、大脑、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等。在治疗开始时及治疗结束时再次测定两组以上各项指标并进行效价检测。采用心脏听诊、描记心电图、用药前后各行1次同步十二导全息动态心电图检查,用药期间每两天进行1次心电图检查。
1.4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局医政司胸痹急症协作组制定的《心律失常诊疗范围》及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座谈会所定标准。并参照卫生部《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4.1 临床症状疗效显效: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有效:症状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4.2 Holter疗效显效:室性早搏消失或
1.5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室性早搏的疗效比较以24h Holter为标准,两组病人治疗前室性早搏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病人室性早搏数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9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相应药物治疗后室性早搏数均较用药前明显减少(P
2.2 两组治疗后症状的改善主要症状为胸闷、心悸、乏力等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80%(P
2.3 两组治疗4周后量子共振测定结果对人体免疫功能的观察发现,稳心颗粒对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而心律平对免疫功能有轻度的减低作用,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表4。
2.4 毒副反应治疗组发生轻度眩晕1例,胃肠道反应2例;对照组发生胃肠道反应3例,心动过缓2例,均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室性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Lown的分级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少学者提出新的分类方法将室性早搏分为三大类:良性室性早搏、有预后意义的室性早搏、恶性或致命性室性早搏。
心律平是治疗室性早搏的常用药物,由于心脏负性肌力和致心律失常的作用明显限制了其使用,尤其是使用大剂量心律乎抗心律失常时,更易引起心律失常,偶尔可致严重甚至致死性心律失常。在伴有缺血性心脏病病人中,心律平应视为禁忌。
稳心颗粒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在承担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过程中,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国家级中成药,经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临床验证,对心律失常临床症候的总有效率达97.84%,心电图总有效率达84.62%,其主要成分为党参、黄精、甘松、三七、琥珀等。其中党参甘平入脾经,功同人参能补中益气,安神止惊,而其药力较人参为柔和,润而不燥,防止血栓形成;黄精甘平,补脾气而滋心阴,辅助党参,益气生血,具有抗动脉硬化,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三七甘而微苦性温,行瘀止血定痛,且兼有补益之力,能够增加心脏血流量,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改善微循环;琥珀甘平,活血化瘀兼平肝安神,具有镇静、安神、利尿、活血作用;甘松甘温,开郁散滞,能舒理肝脾之气,气行则血行,含缬草酮,具有膜稳定作用,它能够延长动作电位,打断折返激动,从而达到治疗室性早搏的目的。动物实验表明:对乌头碱、氯化钡、肾上腺素引起的大鼠心律失常有明显治疗作用,能使心律失常开始的时间延迟,使心律失常持续时I可缩短;具有提高冠状动脉血流量和心排血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的作用;能降低全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对瘀血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为:甘松提取物对Ik和Ito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小心肌细胞跨膜复极离散度,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重要机制,亦可能是通过抑制L-型Ca2通道而抑制后除极引起的触发活动而抗心律失常。
量子共振检测是近年来各国争相研发的一项高新技术。它是量子理论与中医经络理论有机结合的产物,可以快速准确地捕捉人体微弱磁场变化,与储存在仪器内的受检代码的磁场比较,相同磁波发生共振,产生共鸣音,给出量化值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其临床应用广泛,如疾病检测、筛选亚健康状态、疾病分类、药物疗效、药物筛选等,具有独特的前膳性意义。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实验教学;玻璃材料实验;现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22-03
一、前言
高等教育主要职能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中人才培养是最为核心所在。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学科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具体包含: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训练,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能力,具有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优秀的科学品质,因此,人才培养终极目标在于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培养作用,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相对开放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性,完全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体。实践教学理论结合实践的桥梁,是培养知识型人才提升为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世纪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1]。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实验教学是本科教育特别是理、工、农、医等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培养具有知识、能力、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3]。实验教学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锻炼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的过程。《玻璃材料实验》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重要的实验课程,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知和理解玻璃材料理论知识。传统的玻璃材料实验教学过多地强调通过验证性实验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改革传统的《玻璃材料实验》教学模式与方法,在实验教学中积极启用现代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时展必然趋势。
二、《玻璃材料实验》传统实验教学不足
1.实验教学时数不足。目前,高校基本沿袭20世纪90年代人才培养理念“厚基础,宽口径”,导致大量基础课占用了实验教学实践,另外教学主管部门、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逐步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因此,最终导致实验教学成为“鸡肋”,实验指导教师面对很少的实验课时,即使想引导学生完成一些创新性探索实验,也很难开展和进行相关尝试。
2.实验教学内容陈旧。由于实验教学时数不足的影响,很多实验只能开设最为基础的实验,这些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缺乏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另外,实验手段也相对落后,不能反映出当代实验技术的发展。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实验课程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实验过程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和复制一遍实验而已。实验结果的评估仅是依靠教师评定为主,依据学生表现、遵章守纪、实验报告撰写规范与否、数据处理得当与否、实验结论正确与否等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完全忽视了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和他们在实验中的思考与探索。
3.实验教学设备陈旧。实验教学是为了学生完成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需要通过做中的思考、观察中的理解、抽象中的提升,最终实现知识的掌握[4]。实验是通过具体的仪器设备进行系统验证来完成的,学生了解和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实验中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仪器设备是支撑整个实验进展的关键所在,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仪器设备的更新,如果依然采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仪器设备进相关实验,一是实验效率低下,影响实验进度,二是学生不能接触到先进仪器设备,不了解材料相关性能测试,对于学生感兴趣的性能测量项目不能完成。
4.实验教学场地不足。1999年中国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进行扩招,导致高等学校各种教育资源普遍面临不足问题,尤其实验教学是一个体现最为严重的问题,实验教学需要分散化教学、需要保障每个学生具有均等的实验机会,由于实验教学占用场地会相对较大,另外需要相关仪器设备支撑,实验室面积紧张问题不能马上得到缓解。很多高等学校普遍采用多组轮流实验模式,甚至晚上也被排上实验课,即使这样还是不能保障每人一组或小于4人/组的实验,这样就很难保障每个人有实验动手的能力锻炼,出现一个学生“做”,几个学生“观摩”的场景。
二、《玻璃材料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1.提高师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近20年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已经在教师和学生中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不愿承担更多的实验教学任务,学生不爱下实验室做实验,即使进入实验室也是应付的态度,因此造成了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普遍下降,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有的用工单位甚至放弃“本科”而选择“专科”或“职高”。基于目前的现状,作为高校管理者和教师们要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将实验课的地位逐步提升。只有加强实验课的重视,才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2.现代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老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者。实验从讲解到实验操作,都有老师带着学生来完成,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主观能动性。需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对传统模式进行全面改革,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老师的工作量,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培养创新人才创造有利条件[5]。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模式,包括个性化教学模式、讨论学习模式、探究式学习模式。
3.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结合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用各种方式和方法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把精力集中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或小组探索发现问题、发现规律,从而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使学生建立自信,在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知识和技能提示和支持,建立师生双方的互信和友情。教师为了完成创新人才培养,教师需要设计一个综合性实验,这个实验仅有目标性描述,没有过程和结果。这样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独立研究,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实验过程,发现事物内在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4.实验教学组织和实施形式的变化。由于《玻璃材料实验》中的认知实验和验证实验让学生自行开展和进行,每个实验均可单个学生独立开展,实验结果需要交实物、照片和实验报告,还有实验感想。对于创新性综合实验而言,一般根据学生特性让他们进行适当组合,动手能力强和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相结合,男生和女生相互结合,形成3~6人的实验小组。传统实验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的,非规定时间内实验室不开放,现在将实验室进行开放,包括开饭时间甚至晚上和周末时间,实验小组可根据自己的时间来预约实验,根据所拟定实验方案的时间规划,提出相关仪器设备、原材料、其他开展实验的必要物质。在玻璃材料的性能设计方面可使用计算机仿真设计软件,学生可以独立进行上机计算,计算结果可作为实验参考使用,需要经过实验验证。再者,专业实验教学基本落实到教师的科研平台上开展,分担了实验教学场地不足、人员拥挤等问题,同时也克服了基础实验室年均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教师所从事的前沿科学研究内容和高精尖仪器设备使用。
三、《玻璃材料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1.增加实验教学时数。2013年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根据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结果,及时推动本科教育改革,决定将本科1~2年级按统一的基础课程进行培养,3~4年级按照专业人才培养,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任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功能材料、资源循环其中的一个教学系,进行继续深造。《玻璃材料实验》是无机非金属材料教学系开设的本科实验课,为了提升了专业实验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将原来的4课时提高到8课时,理论教学为16课时,专业化理论和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达到2∶1。为《玻璃材料实验》课程开设内容提供了课时保障,除了可以完成认知实验和验证实验,还可以开展一次综合性实验,见表1,以前课时仅能完成认识实验和验证实验。
2.启用讨论教学模式。综合实验《五彩琉璃饰品制作》是一个比较贴近生活的专业性实验,但是只给出了一个相对比较宽泛的实验命题,没有相关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的介绍,完全需要发挥实验小组在玻璃材料方面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先前的认知实验、验证实验的实践。学习小组结合学校数据库资源查阅相关资料和信息,确定技术路线,拟定实施方案,分解实验步骤。小组成员内部需要对上述工作进行论证和讨论,然后与实验指导老师一起再进行实验方案的讨论和审定。指导教师应该根据综合实验中的关键技术难点给予提示和引导,包括采用的成型方法是什么?这是决定整个技术路线的关键。琉璃和玻璃概念与内涵的差别是什么?五彩是个泛数,五彩的实现手段?玻璃着色原理如何运用?不同玻璃熔合在一起膨胀系数和软化点不同会导致什么结果?玻璃成型借助的模具材料选用哪种更合适?玻璃制品退火工艺参数如何制定?玻璃饰品烧结后,表面采用何种处理方法?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予以必要的启发性指导,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报告和结果进行正确性的评价,同时加强小组之间的互评,以及组员之间的相互评价。
3.建立科学合理教学评价。为使《玻璃材料实验》课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改变原来以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为主的传统评价方式,建立学生实验能力的多层次、综合性评价办法,弱化实验报告在评价中的所占比例,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全面衡量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评价标准调整为:平时实验操作和表现占25%,综合实验技术路线和方案占25%,综合实验执行效果占20%,实验报告占10%,实验体会与感想占10%,小组成员评价占10%。实验成绩来自多方面的综合评价,既包括教师的评价,也有来自学生之间的评价,避免了评价的片面性,避免传统的评价注重认真和实验报告撰写规范者得高分现象,通过实验考评方法的变革可以体现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关注,可以促进和激发创新型学生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杨吉民.物理化学实验在成人教育中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2):141-142.
[2]黄楷.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27(9):79-81,98.
[3]李春伟,王桂英.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包装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13,(2):145,168.
【关键词】小波分析;信息与计算科学;现状分析;课程建设
小波分析是近年来应用广泛的一种方法,有很强的数学背景,在许多方面找到了有效的应用,被誉为数学显微镜,MATLAB软件提供了很好用的小波工具箱[1],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不少学校已把小波分析列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选修课。通过对小波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掌握小波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思想以及小波工具箱的应用,能够让学生用常见的各种小波变换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2-3]。
1 小波分析课程概要
小波变换的概念是1974年由J.Morlet首次提出的[1],20世纪70年代,A.Calderon表示定理的发现、Hardy空间的原子分解和无条件基的深入研究为小波变换的诞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86年著名数学家Y.Meyer构造出了一个真正的小波基,并与S.Mallat合作建立了构造小波基的有效多分辨分析方法,此时小波分析才逐渐蓬勃发展起来,值得一提的是比利时女数学家I.Daubechies撰写的《小波十讲》对小波的普及和进一步的发展起了非常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小波分析的理论研究与小波分析的应用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它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图像与信号压缩的应用方面。它的特点是压缩比高,压缩速度快,压缩后能保持信号与图像的特征不变,而且在传递中可以抗干扰。基于小波分析的压缩方法很多,比较成功的有小波变换零树压缩、小波包方法、小波变换向量压缩等。
(2)在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小波可用于计算机图形学、信号处理、计算机视觉、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等方面。
(3)在信号分析的应用方面。小波分析可以用于边界的处理与滤波、信噪的分离、信噪的提取、信号的识别以及多尺度边缘检测等。
2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关履泰在1989至1992年间到美国Texas A&M大学崔锦泰教授处访问,当时正值小波研究的蓬勃发展时期,他在有限区间小波、多重小波分析、小波在图形学等方面的应用作了一定的工作。由他主编的《小波方法与应用》一书参考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献。由于现在MATLAB的普遍使用,而且它还有专门的小波工具箱。关履泰专门为本科生教学编著的《小波方法与应用》一书,也采用了MATLAB数学软件进行程序实验。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小波与傅里叶分析的发展历史;掌握多分辨分析的思想;掌握小波变换[1],包括:Fourier变换、连续小波变换、离散小波变换;了解框架;掌握分解与重构算法、尺度函数与小波的构造;了解多元小波分析、小波包分解;掌握快速算法,了解重分算法;会用MATLAB小波工具箱;能够用各种小波变换解决实际应用问题[4]。本课程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方向理论选修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后自学等教学形式。
课堂讲授:本课程属于理论课程,在传授知识原理的前提下,配合实际应用例子,由浅入深,善于诱导,使学生从被动吸收知识的状态下,转化到主动索取知识的状态中来,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课后自学:为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每章都安排少量的内容,课上教师只给出自学的提纲,不作详细的讲解,课后让学生自学。
课堂讨论:此目的是让学生开拓思路,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教师需认真组织,安排重点发言,充分调动每名同学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做好总结。
课外作业:为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每章都布置一定量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
课程实验:用matlab语言或C语言完成一些算法设计题,培养学生的算法设计能力。
3 教学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对小波分析的课程设置定位还不够明确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课程开设在多数学校没有将计算机、应用数学等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只是将数学课程和计算机的课程进行拼盘迭加,没有突出“以数学课程为基础,以解决信息技术领域问题为目标”这一专业特色。对于小波分析的课程设置同样也没有经验,有时甚至无从下手,本课程的设置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3.2 课程的教材仍比较紧缺
目前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的小波分析教材,尤其是从数学观点编写、适应于为信息与计算科学类专业学生讲授的小波分析教材比较紧缺。为适应不同类型院校和不同层次要求的课程需求,教材建设也需要层次化、多样化。目前,专门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专门编写的教材有关履泰编著的《小波方法与应用》,此教材理论基础知识偏难,理论推导较复杂,要想把本课程很好的应用到本科生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给予进一步积极的探索和改革。
3.3 从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角度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新兴学科,处于发展期,教师在该领域的研究尚且刚刚起步,更别提教学成果了,这也必然影响着本专业小波分析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这将导致大学生的就业不存在统包统分的问题,而是要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所以为了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大学生应多学习专业知识,多积累大量的理论基础知识。
4 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探索
小波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现在扎实的数学基础之上,丰富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本课程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以及实验教学的各环节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软件开发和设计、信息处理、科学计算等实际问题的能力[5-6]。
4.1 课程体系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知识结构以及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辅助。因此小波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核心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增加实验模块,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进入通讯、电子技术、软件等行业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它们可以在这些企业非常高效的从事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计算机软件开发等工作,因此,本专业开设该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开设好小波分析课程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有利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当然也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2 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报考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看中是“信息”的内涵,他们心中选择的是非数学类专业而是信息类专业。所以开设小波分析课程,必须强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选择以一维、二维小波分解与重构的理论知识为主体,注重课程设计与实践的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实例一,噪声信息多包含在具有较高频率细节里,在对信号进行了小波分解后,利用有限阈值等形式对所分解的小波系数进行权重处理,再对信息进行重构即可达到信息去噪的目的。利用小波工具箱可直接将一维白噪声信号noissin进行一级haar小波分解,如图1,我们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原始信号s的平均信息a1和细节信息d1。
实例二,二维小波分解与重构是利用一系列的一维小波分解与重构来实现的。基于Haar小波的二维小波分解与重构的过程如下:function[LL,HL,LH,HH]=mydwt2(x),利用小波工具箱直接将二维图像woman进行一级haar小波分解与重构,如图2,我们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原始图像被分解为LL,HL,LH,HH四个部分。
图1 一维信号的一级haar小波分解
图2 二维图像的一级haar小波分解与重构
4.3 继续深造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扎实的数学基础,他们掌握了计算科学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因此他们继续深造可选择的方向很广泛,他们可继续攻读自动控制、计算数学、计算机应用、信息科学、金融信息等专业的硕士学位,也可攻读具有行业特色且与信息与计算关系紧密的一些专业的硕士学位。此外,小波分析及其应用、小波分析的理论及其在医学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等均是本专业考研的主要研究方向。如果本科阶段把小波分析课程学好了,无疑为以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4 师资队伍建设
国内很多高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都开设了小波分析课程,如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这些学校该课程的发展都较成熟,所以可以通过引进和培养等途径,培养一批从事小波分析课程教学的青年教师参与小波分析的课程进修和教改调研,通过选派相关教师去诸如以上这些全国前列的高校进行调研、交流,这对小波分析课程的今后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
4.5 第二课堂
教师可以鼓励刻苦钻研的学生参与他们的科研工作,学生们可以凭借其出色的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建模能力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5 结论
有关该专业小波分析课程的教学计划、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教材编写等一系列课程建设问题,我们将继续积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小波分析课程的开设、建设与发展作出一点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关履泰.小波方法与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65.
[2]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J].大学数学,2003,19(1):1-5.
[3]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数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规范(试行稿)[S].大学数学,2003,19(1):6-10.
[4]周晓晶.开展3+1培养模式科学地发展地实践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建设[J].大学数学,2012,28(4),155-158.
关键词 室性早搏 量子共振 稳心颗粒 心律平
资料与方法
选择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青岛第一疗养院符合下列条件患者100例纳入本研究:成年人动态心电图证实室性早搏>30次/h:同时伴有与室性早搏相关的心悸等症状:有或无器质性心脏病。排除标准:室性早搏不多且无明显症状者;有明确诱因如疲劳、精神紧张、情绪波动、酗酒等室性早搏;心室率<60次/分或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患者。患者随机进入步长稳心颗粒组(治疗组)和心律平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29~75岁,平均57±12岁。对照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31~76岁,平均56±14岁。两组平均年龄、性别、病因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所有患者均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l周,治疗组口服稳心颗粒,每次9g,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共4周;对照组口服心律平,每次150mg,每日3次,共4周。
对每l例入选患者在用药前后,用人体细胞微磁场测定――量子共振技术进行检测。检测的项目:免疫功能、心脏、肝脏、肝功能、肺、肾脏、肾功能、大脑、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然后分别加入步长稳心颗粒或心律平对上述指标进行效价检测。用药期间每2天进行1次心电图检查。
临床症状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②有效:症状改善;③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Holter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室性早搏消失或<10次/h或较治疗前减少50%;②有效:室性早搏较治疗前减少30%~50%;③无效:室性早搏数24小时无明显变化或增多。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结果 步长稳心颗粒和心律平、胺碘酮、倍他洛克、异搏定的抗心律失常及治疗室性早搏的效果相当。步长稳心颗粒有轻度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而其他抗心律失常药有轻度降低免疫功能的作用,尤以心律平明显。步长稳心颗粒对心脏、肾功能、心功能、肝功、脑血管影响的指数在正常范围,而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对心脏、肾功能、心功能、肝功、脑血管影响的指数大于正常。
以24小时Holter为标准,两组患者治疗前室性早搏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治疗后患者室性早搏数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94%,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经相应药物治疗后室性早搏数均较用药前明显减少(P<0.01)。
胸闷、心悸、乏力等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8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不良反应 治疗组发生轻度头晕例,胃肠道反应2例,对照组发生胃肠道反应3例,心动过缓2例,均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讨论
心律平是治疗室性早搏的常用药物,由于心脏负性肌力和致心律失常的作用明显限制了其使用,尤其是使用大剂量心律平抗心律失常时,更易引起心律失常,偶尔可致严重甚至致死性心律失常。在伴有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中,心律平应视为禁忌。
步长稳心颗粒其主要成分为党参、黄精、甘松、三七、琥珀等。其中党参甘平入脾经,功同人参,能补中益气,安精神,止惊悸,而其药力较人参柔和,润而不燥,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和解聚作用,防止血栓形成;黄精甘平,补脾气而滋心阴,辅助党参,益气生血,具有抗动脉硬化,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三七苷而微苦性温,行瘀止血定痛,且兼有补益之力,能够增加心脏血流量,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改善微循环:不仅能抗心肌缺血,其有效成分三七总皂苷、人参二醇苷及人参三醇苷能对抗乌头碱、肾上腺素及结扎冠状动脉诱发的心律失常;琥珀甘平,活血化瘀兼平肝安神,具有镇静、安神、利尿、活血作用;甘松甘温,开郁散滞,能舒理肝脾之气,气行则血行,其所含缬草酮,具有膜稳定作用,它能够延长动作电位,打断折返激动,从而达到治疗室性早搏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016-02
如何衡量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以技术创新为立足之本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一直是倍受关注的热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一个自我诊断工具,通过这一工具,以此为参考进行查漏补缺,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
1博硕光电设备有限公司概况
博硕光电设备有限公司坐落于美丽的渤海之滨秦皇岛北部工业区,是一家以太阳能产业为核心,集科研、生产、销售、安装、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司主要产品有太阳能电池组件层压机、太阳能电池分选机、太阳能电池组件测试仪。公司目前拥有高素质员工100余人,以雄厚的技术力量为基础,精良的检测设备为依托,融会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自主研究开发性能优异、质量可靠、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的太阳能电池封装、测试设备,可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做太阳能电池封装生产线。
2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和路径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结构和影响因素结构复杂,且多层次,因此从多层面和角度来设计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才能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每个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特性不同,只有采用科学而统一的方法和指标,才能正确科学的做出评价,所以在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2.1 系统性原则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全方位性。设置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应尽可能的从多方面反映技术创新的整体过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和测度应把握全面性,从总目标层到各要素层层分解,建立相对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综合评价过程中,一方面要公正客观,同时又要把握重点,否则技术创新的本质要求也难以正确反映。总而言之,就是力求从全局出发,建立相对系统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状况得以全面反映。
2.2 科学性原则技术创新能力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以综合评价为主,设计反映技术创新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在选择指标要素时,要尽可能突出具有综合性功能的指标,多用分析测评指标,少用描述性指标;指标在表述上也应尽可能的规范科学、清晰精确,将科技型中小技术企业的本质特征客观有效的显示。
2.3 可比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选择统一、有比对性的口径、分类以及计量方法,包括同一时期不同企业的横向对比和不同时期同一企业的纵向对比。在具有比对性的原则下,才能结合各种生产经营规模、各种不同生产方式和各种科研开发环境的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灵活设计出具有可行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2.4 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设置要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充分分析、比较、考虑指标评价的功能性,使指标设置定义规范、清晰简明。指标体系所需的资料应易于收集和调查分析,尽可能从现有资料中获取,或简单加工资料获,防止不同指标之间出现相近性和相关性,努力保证指标的独特性。
2.5 定性定量相结合原则设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一方面要反映其经济特性的定量指标,另一方面需要反映经验度和特性程度的定性指标。因此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将定性与定量指标充分结合,能够量化的指标,应尽可能量化,对于不能量化的指标,则不要过分追求量化,否则难以保证真实可靠、有可行性的评价系统。
2.6 良好的导向性原则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就是规范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使企业能进行查漏补缺,衡量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起到监控和引导作用。从人力物力投入开始,重在研究开发和市场化,使企业获取立足之本,取得最佳商业利润,实现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
3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傅家骥主编,技术创新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58.
[2] 顾德文,武富庆.基于动态核心能力提升的企业技术创
新效能评价研究[J].经济师.2013,(07).
[3] 张卫星,霍国庆,张晓东.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的价值及其测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11).
[4] 栗进,宋正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驱动因
素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05).
作者简介:陆静,(1983-),女,河北秦皇岛人。燕山大学助理研究员,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