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0 16:48:39
序论:在您撰写职高语文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职高语文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被课堂学习内容所吸引,使他们把注意力都投向课堂,需要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运用好的导入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高职学生的性格活泼,要让他们在一整堂课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很难,教师根据他们的特点来进行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使学生能自主地对知识进行探究。例如,在教学《长亭送别》时,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了新课导入:“人在成长的路程中,在进行不断的追究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种的离别,有‘劝君更进一杯酒’的惆怅。还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都难掩‘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凉。在众多的别离情里,最令人牵挂的、最难分难舍的却还是恋人……”学生被教师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所吸引,使他们想探究要学习的课文中写的是哪种离别,就会积极地阅读课文,进入有效的学习中。所以,教师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要从精彩的导入入手,从全局对课堂进行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又要考虑学习的内容,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制定学习计划,提高学生的语文认知能力
职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指导,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效果不大,这就会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打击,使他们认为语文学习很难,不愿意对知识进行探究。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使他们在学习时的效率大大提高。同时还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一定的目标。在制定学习计划时,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剖析,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严格执行学习计划,使学习的目标能逐渐明确,并朝着制定的目标前进。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通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和知识体验,来使他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对目标和自身的元认知体验逐渐丰富。要让学生检验自己是否达到了制定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也可以运用检验的方式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进步。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他们丰富元认知体验拓宽知识的深广度。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进行畅谈,通过自评和互评来检验学习的成效。
三、和专业教学相结合,促进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职高学生一般都对专业课的知识比较重视,而对语文课堂的学习投入的精力不大,这就使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时积极性不高。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在专业课上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专业课进行探究,了解学生的专业特性和就业导向,在语文教学中把语文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语文作为一种工具对他们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作用,从对专业课的重视到对语文学科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此,我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花卉园艺专业讲“调查报告”这种应用文体时,我鼓励学生到市场搞一个调查报告。这种作业弹性大,学生发挥的空间也大,大家都愿意做,乐意做。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还让学生在搜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要密切配合,在配合中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阶段性”同步提高,语文教师提供资料,专业教师形成相关的技能练习资料库,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使之真正做到把语文素质提高与专业技能水平提高的有机结合。
四、重视实践,培养语文能力
语文学习不只是记忆和积累大量的字词句,在教学中还要突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通过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运用,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到课外,通过阅读适宜的课外读物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感悟语文知识的内涵。例如,在教室里开办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中外名著、政治历史等等书籍放到图书角中,让大家一起分享图书。通过阅读量的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对于他们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周组织学生出一期语文小报,让学生主动收集各种资料,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使他们对知识进行了探究。为了使语文小报的内容完美,他们通过查阅、收集等各种途径来进行,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同步提高;还可以进行猜字谜游戏,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不断收获语文知识和体验,使学生对语文学科充满兴趣,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分块解析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此方法又取决于教学内容。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从教学内容板块来区分教学模式的。
1.中国语言和文学常识模块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面面俱到讲授所有知识是没有现实性的。但是中国语言和文学常识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基于高职高专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掌握薄弱这一特点,这一模块内容下应包含:(1)中国古代文学知识;(2)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3)外国文学常识;(4)中国语言文字常识。在这一模块下,常见的教学思路有主题式、文体式或文史式。
2.中国文学作品的文学鉴赏模块
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不同,大学语文不仅仅是立足于指定的文学作品篇章,更多的是引领学生领略中国语言文字之美,体会作品背后传达的人文精神、思想内涵。从这一角度来说,大学语文更能体现出教书育人之理。教师在梳理这一模块时,可以遴选经典文学作品,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人文精神,从作品的语言层面到精神内涵,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全方位讲解剖析,从而让学生理解作者、理解作品,感受其文学魅力,进而引领学生感悟人生提升其人格,促进其进步,加强其综合素质。
3.中国语言和文学实践运用模块
大学语文课的目的之一和模块之一当是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能够使其文章更有内涵,口头和书面表达更加得体贴切。口语表达能力是我国高考制度里欠缺的一部分,但本门课程需要有意识地锻炼、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将对学生的工作、生活,甚至是整个人生都起到重要作用。就这一模块来说,可采用谈话式、讨论式等方式来进行。书面表达能力是表达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书面表达即写作,是表达人生感悟,对工作、学习、生活进行总结计划等常见的表达手段。同时,它也是进行学术研究、专业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可采用项目趋动的措施促进学生学习提升书面写作能力。
(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模块下的教学方法解析
1.以点带面研究型
大学语文确要重视育人,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主动学习的精神。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在有限的课时范围内,学习全部的传统经典篇章是不可能的,只能以点带面选取一部分篇章来学习。就未学习过的篇章内容,不必苛求一字一词之含义,应重点体会作者想表达出的思想情感。就已学习过的篇章内容,则可以深挖。学习是有层次的,如果小学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字、词,中学要求掌握必要的词、句含义及用法,则大学语文应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做到善于质疑和追问,针对固有的观点重新认识与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追求精神独立、自己查阅资料、收集资料、形成自己观点的做法,将会使学生受益无穷。如中学语文学过《庄子•秋水》,该文选读重点是本篇中的字词把握。但大学语文选用这篇文章,就要深入体会其说理和思辩方法以及庄子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再如,大学语文选读《左传•段于鄢》,应由学生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语言、性格,通过查阅资料、共同分析,管窥当时时代的主流观点。
2.现场教学活动型
高职高专院校多数都在地方,各校均可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现场教学活动课。如充分利用本地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这种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深受学生欢迎。当然,现场教学活动前需要投入精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和现场的讲解组织工作,方能起到相应的效果。
3.因材施教个性化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所有的大学语文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一致是不可取的。高校人才的培养是需要有特色的,因此,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适当服务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又有不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应适当区分,以体现人才培养方案。
(三)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模块配套支撑
1.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重新分析
高职高专院校的不同在于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不同,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的不同。作为公共必修课的大学语文课,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服务顶层设计,与人才培养目标趋同。所以,把握本校的人才培养目的,解析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并将其对应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设计中。
2.师资队伍培养
大学语文部分教师要尽快转变观念,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居高临下、真理在握的权威解读。新世纪的大学语文教师应当既是学识渊博又优雅时尚的,既幽默风趣又认真严谨,既能引导学生共同去探索、学习,又能开拓创造性的阅读教学、讨论教学、体验式教学方式。教育以学生为主,教学需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与学生同步对话,教师要陪伴、帮助学生共同成长。
3.教材编写或中华传统文化读本的编写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较多使用校本教材,也有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使用《中国文化概论》马工程推荐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学生课后学习、翻阅的阅读材料。所以,有一本合适的马工程《中国文化概论》,或编写一本适合本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学语文教材,或者将二者结合起来,即在马工程教材为主要教材,再编写一本校本的中华传统文化读本,这些都可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料。
4.考评测试方法调整
在活动中,无论学生表现得出色与否,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式评价,不打击任何一位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笔者班上涌现出了不少优秀典型,学生们展示了自己的表演天赋和才华,准确到位地诠释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抒情最浓烈处,把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使作品真正走到了大家心里。笔者深深感到,这样的教学活动已经远远超越了千遍说教,没有什么比触动一个人的心灵对他的影响更大的了。下面,笔者以一次经典诵读比赛为例,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在笔者的班级课堂活动中,有位学生给大家配乐朗诵了一首余光中的诗《春天,遂想起》,下面是其中的一个诗节: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喊我,在江南,在江南,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多风筝的江南啊,钟声里的江南。(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的)多燕子的江南。这位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切中余光中先生作品的文化味儿和浓浓乡情,语速随情感的变化忽急促忽缓慢,声音时高昂时低沉,抑扬顿挫。学生一步一步把情感的抒发推向,把余光中先生刻骨铭心思念母亲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把全班同学带进了思念的情感漩涡,使人欲罢不能,双眸湿润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出色表现使语文闪耀出了光芒,焕发出了强大感召力量,他们自己也体味到了语文特有的味道,陶醉在学习中。在这样的活动中,语文这门课程发挥了它潜移默化和濡染熏陶学生人格的作用,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生命的教育。通过这种活动方式,使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得以充分展示和呈现,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生成。
二、走进阅览室,扩大阅读容量
语文教材选入了不少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但数量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们的阅读需求。阅览室书目繁多,环境优雅,恰恰可以弥补教材的这一局限。笔者向学校有关部门申请,允许笔者利用课堂时间带领学生到阅览室自读,共享优质资源。学生们带着任务,按照分组紧张有序地选择、阅读自己喜爱的读物,为读后的课堂交流和讨论做充分的准备。学生们徜徉在书香四溢的环境中,自由阅读自己喜爱的图书和杂志,秩序井然。学生们感受着书香四溢的氛围,这画面洋溢一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蓬勃生机和朝气。语文课堂向阅览室的延伸,引导学生与好书交朋友,进而使学生爱读书、乐读书、读好书,让他们找到一个除了上网、逛街、谈恋爱之外更好的去处,大学生活有了阅读,平添了一抹书香,烙上了美好回忆。对于教学来说,阅读从课外影响到课内,又从课内影响到课外生活,形成了良性循环,激发了学生们读书、学习的热情,熔铸、塑造着他们的品格。
三、用优秀的影片影响人、塑造人
电影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喜爱。但是笔者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到,学生选看的电影偏重于言情和武打,娱乐有余,消遣有加,深度不够,造成学生视野和眼界相对比较狭窄。针对这种现象,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教研室抓住这一教育契机,配合教材内容,精选了一些优秀影片刻录成光盘,作为语文教学的延伸和拓展,选择在自习课时间不定期地给学生播放。用这些优秀的作品影响人、塑造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欣赏水平。这类影片有《日出》《哈姆雷特》《红楼梦》(节选)、《聊斋志异》(节选)、《城南旧事》。除此之外,笔者还给学生推荐介绍了其他影响比较大、反响非常好的作品,如《芙蓉镇》《少林寺》《魂断蓝桥》《乱世佳人》《蒂凡尼的早餐》《海上钢琴师》《放牛班的春天》等等。这些高质量的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影响了学生的审美,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在教学中,影像的冲击和教师口耳相传的讲授双管齐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影响,使语文课不再是学生大学生涯中的一个过客,而是一个耐人寻味、历久弥香的美好记忆,就像泰戈尔的一句诗“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四、发挥视频优势,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改革也早已明确指出必须将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经调查发现,导致当代高职高专院校中体育教学工作开展不顺利,以及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合适的氛围,无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因此,众多高职高专的教师意识到只有通过建设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才能够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进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基于此,本文在此对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二、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
1.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成果较差
从整体上说,在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中,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工作还没有取得预期理想的成绩,甚至在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中该项工作根本没有被认真执行,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没有对该项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地说,首先,在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当中,体育课程设置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改观。一方面,高职高专院校没有重视体育文化的建设工作,也就没有深刻意识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因此,这些院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时没有进行改革与创新,仍旧是老旧的教学场地、器材和同样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采取强制性的方式,即没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课程选择,而是直接为学生安排好统一的体育课程。两方面结合之下,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很难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也就不愿意主动积极的配合体育教学活动,自然也就无法产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因此,学生更加难以产生主动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也就不会主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因为缺乏学生主体的配合,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自然很难形成一种良好的体育运动的氛围,也就直接导致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进而难以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2.学生的主动性极低
具体来看,根据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中,学生对体育运动以及相关的活动都没有兴趣,也就是说学生的主动性极低,自然无法形成校园体育文化。据调查,在2013年高职高专学生自学体育锻炼的调查资料中显示,只有30.1%的学生经常自学体育锻炼,有52.7%的学生偶尔进行自学体育锻炼,而又有高达17.2%的学生根本没有发生过自学体育锻炼的行为。同时,在学生阅读体育报刊的调查中显示,只有20.6%的学生拥有这样的行为习惯,有71.2%的学生偶尔进行该项活动,还有8.2%的学生从未阅读过体育报刊。这些数据调查充分显示了学生在体育活动方面缺乏主动性,只有极少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拥有主动学习体育、参与体育运动和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和习惯。这就表明,在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中,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效果没有体现,没有对学生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也就无法达到通过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来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目的。
3.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仍旧欠缺
另一方面,体育文化同样包括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体育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形式的统称。简单地说,体育物质文化就是指学校中拥有的体育建筑、雕塑、设施和场地。一方面,这些场地和设施是支撑高职高专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物质条件,同时也是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体育文化建设的必需品。另一方面,这些场地和设施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文化的一种凝聚和外在表现。但在实际中,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仍旧欠缺。根据我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需要为学生配备风雨操场、健美操房、健身房、乒乓球馆、400米塑胶跑道等基础设施。而根据实践调查研究,当前不少高职高专院校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基本要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方面,首先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财政状况并不足以支撑该项工作,进而导致体育设施设备还未配齐。其次,由于高职高专院校领导对体育文化建设工作的不重视,其工作重点仍旧停留与提高办学质量的方向,因而没有落实相关政策,没有加强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工作。同时,即使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完善了基础的体育设施设备,也没有树立相应的体育建筑和雕塑。这是因为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认为树立体育雕塑是一种浪费的行为,还需要担心雕塑被人为的损坏,因而没有开展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物质文化建设还存在极大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加强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策略
1.加强监控和支持力度
从宏观的角度讲,要不断加强我国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教育部门进行宏观的掌控,即加强对高职高专学校的监控力度和扶持力度。首先,针对部分财政存在困难的高职高专院校,教育部门应该适当加强对其的财政扶持力度。同时,教育部门可以在政策方针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引导这些高职高专院校得到快速发展,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其财政困难的问题。通过扶持,高职高专院校才能够完善体育基础设施,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撑。其次,我国教育部门应该大力落实和贯彻相关政策和方针,必须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措施促使高职高专院校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工作,进而引导其转移工作重心。
2.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本质上说,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需要赢得学生的配合,也只有当学生愿意主动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配合体育教学,才能够在高职高专院校中产生一股良好的体育风气,进而形成校园体育文化。因此,高职高专院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在体育课程的设置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例如,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将选择体育课程的权力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体育课程。如此,学生就可以带着充分的兴趣进入体育教学,这就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下主动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其次,高职高专院校应该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促使其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模式和理念,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在此过程中,学生才能进一步感受到体育的魅力,进而产生主动积极性。最后,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积极组织校园体育活动。例如,开展校级运动会等等。通过一定的宣传和奖励制度来吸引学生的目光,进而引导大部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在学生主动参与和探讨的过程中,校园体育文化也就在无形中形成。
四、结语
1.从实际出发,合理满足学生的需求
(1)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针对办学条件不好的院校,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比如周边的企业,采取校企结合,学生金工实习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
(2)合理的课务安排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全部的理论知识,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了响应教改的口号,几乎又是完全忽略了理论的学习,本着实践越多越好的目标,导致理论不扎实,实践也没上去。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在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把这些知识合理、恰当地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体会理论,在实践中巩固理论。这就要求学校在安排课务时要做到教、学、做三方面的一体化,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合理优化课程布局,突出专业,并保证全方位发展。
2.提高和优化教师的整体素质
一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因素在于教师。教师是学校的一线工作者,是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影响和带动着整个学校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需要“双师型”师资队伍。
(1)提高教师的技能素质。对专业教师加强技能方面的培训和考核,比如采取进工厂锻炼,师徒结对等方式,不仅能让教师得到实践方面的锻炼,技能的积累,更能让教师了解到与自身专业相关的最先进的技术及生产设备等,使教师本身向科研实践一体化转变。
(2)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可以依托一些培训基地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
(3)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至今不能摆脱陈旧的教学思想,上课依旧是“填鸭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使教师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特点,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4)提高教师的情感素质。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对自己缺乏信心,总认为自己学不好,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这种情况无形中加大了教师教学的难度,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时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理解尊重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积极要求上进。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重视他们的心理需要,不要求学生惟命是从,允许他们有不同看法,充分发扬民主。另外作为教师本身,应及时补充新的知识,令自己的知识积淀更厚重。高职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高职教师,我们应该认真钻研业务,加强教学经验的总结和自身提高,拓宽知识面,及时充电,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
二、总结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教育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入世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英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职高专英语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英语能力未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改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1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概况
1.1教材、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仍以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为主,大量的时间用以解释单词、短语,分析句子结构,翻译长句、难句,只在处理课后练习中穿插提问,很少进行交际活动,而且教师的授课仍以母语为主。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手段,辅以录音机;有部分课堂利用了多媒体教室和教学课件,但这部分英语课所占比例很小。
1.2教学评价与效果测试
几乎所有的院校每学期期末都是依靠一次这种的书面考试对每个学生整个学期的英语学习做出分数评判。这种教学评价和测试方法有悖于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目标的认定,显然对教学起着误导作用。
1.3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
英语教学的实施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校期间共开设三学期的大学英语课,周学时均为4小节,没有专业英语课;第二类是三学期的大学英语课,周学时均为4小节,另加一学期的专业英语课,周学时为2,3,4小节不等;第三类是部分对英语运用能力要求高的专业如国际商务、旅游管理等。
2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改革的原因
2.1方向性不明确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英语教学一直在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在办本科的压缩型教育,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过宽的现象。
2.2时代的需要
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需要大批优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英语作为高职高专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构建高职高专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3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现状
在目前的高职高专学校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相差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认为学习英语枯燥无味,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一种学了也没用的错误想法,同时,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计划中也将其教学时数一再压缩,但内容上却要求完整、连贯。这样,除极少部分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外,大都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
3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改革策略
3.1建立从英语教学到英语教育的系统观念英语教学虽然本体上是英语教师与学生合作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并非在理想状态下发生,而是受多层次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国家有关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相关政策影响下,并直接受高校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建立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系统的大观念,并从系统论观点充分发挥系统内各要素协调作用,才能实现系统最优化,取得最佳效果,真正做好英语教育工作,培养出实用型英语过硬的人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系统,其总目标是使学生英语能力最大化,而该系统的一级要素至少包括:学生学习态度、课内英语教学、课外语言实践,而每一个一级要素又要由多个二级要素支持,二级要素又由更细分要素构成,这样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处和英语系统一一认识,确立英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的观念,把英语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努力使系统内各要素协调作用,实现系统目标最大化。
3.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直接影响着现代英语教育的观念和方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给现代英语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它的直观、交互、虚拟等特点给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更宽阔的平台,使以往可望而不可及的英语环境部分地成为现实。
3.3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国家教委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基本素质的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本着这一原则,英语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必修课,必须服从于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并服务于毕业生。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3.4改革英语教学模式
英语是一门技能,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应转变传统难破、习惯难改的定型论观念,树立标新立异的创新观念;把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课堂内外多采用启发式,通过机械和模仿的语言技能训练来启发和引导学生;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还可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游戏式、小组讨论、报告会、演讲、竞赛、辩论以及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等,把教与学弄得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
3.5推行兴趣选课体制,横向实现资源共享
以“大选修、小必修”的兴趣选课制代替现有课程设置。根据英语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类选修课程,学生根据各自需求调配兴趣选课,从而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教学内容由传统的“语言单一体系”变为“语言、综合文化知识双体系”,更有“味道”、更富“营养”,也更易于“消化”。加强教学内容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力争实现教学与生活的“零距离”,从而减少由于两方面存在的差距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
总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应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紧扣培养目标,注重英语思想的熏陶和英语素养的提高,加强英语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领会英语教育的精髓,使英语成为他们得心应手的武器,随时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4.
[2]包天仁.当前我国英语基础教育的十大人点问题与对策[J].外语教学研究:基础教育,2006(1):28~35.
大多数英语教师习惯于把自己当作传道授业者,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怎样最大限度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积极性。因而在对传统的语法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后,教师应转变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精讲细练的“满堂灌”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对语法书上的语法规则烂熟于心,一旦运用到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就会变成哑巴英语,无法正确顺畅地表达自己。因此教师应精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练。通过“brainstorming”式的启发、引导,让学生享有更充足的思维想象空间。通过讲授内容相关的课堂活动的进行,如故事复述、角色扮演等的环节,让学生成为自我实践与创新的主体,从而实现变“死灌”为“活学”。那么,应该选择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呢?
二、高职高专英语语法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英语教师必须认识到语法教学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学生将语言形式、意义和表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准确运用语言这座桥梁进行顺畅交流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英语教师必须改变单一的或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探索新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活学活用。
(一)折中教学:演绎法与归纳法的综合
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用到演绎法(deductivemethod)和归纳法(inductivemethod)。演绎法属于focus-on-forms(重在语言具体形式),即教学重点放在语言形式本身。归纳法属于focus-on-form(重在语言形式),即先把重点放在语言的意义上,然后通过完成以意义为中心的交际任务活动,从而达到语言形式教学的目的。表面上二者相互对立,实际上各有所长。演绎法的优点在于对学生循循善诱,能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而归纳法能很好地调动和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课堂的意识。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不满足于被动地听教师的讲述,更加倾向于“通过观察、推理、提出假说、预测和交流养成发现和咨询的主动的学习方法”。[1]这说明了单一地使用演绎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但是如果单一地运用归纳法,就会降级英语基础不牢固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采用折中的教学方法,即让演绎法与归纳法综合使用在语法教学中。比如在讲解强调句式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些例句如:“Itwasinthismorningthatwefoundher.”“ItwasinLondonthatImethim.”“Itwashimwhobrokethewindow.”让学生找到这些句子的相同结构并由此归结强调句的句式结构:It+be动词+被强调部分+that/who+其他。随后教师应提醒学生不管强调的是时间或是地点,之后紧跟着的关联词都只能用that,这是因为学生的归纳水平有限,可能会忽略这些语法重难点。这样一种折中的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并使其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人类运用语言交流时,离不开特定的语言情境。好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效率。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创设语言情境环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述“musthavedone”这个语法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实物给出句子:“Thewindowsareclean.Someonemusthavecleanedthem.”“Sincetheroadiswet,itmusthaverainedlastnight.”从而让学生知道“musthavedone”是对过去所发生的事做出肯定的推测。接着给出语境“Thewindowsofourclassroomareclosed.”,引导学生给出答语“Someonemusthaveclosedthem.”。语法知识结构毕竟是死的,要想活学活用,就只有在实际情境中进行不断的操练巩固。情境教学法的使用能让抽象的语法教学具体化,语法规则形象化,语法课堂生动化。
(三)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简称TBL)认为语言是个意义系统,学生是为了表达意义,也就是为了交际才学习词汇和语法,并且根据语境和目的选择语法形式。[4]这里的“任务”指的是学生在英语教师的指导下单独完成或者通过小组作业完成一定的任务,从而达到某一具体教学目的。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语法教学基本不会单独进行,教师往往会要求学生在完成不同任务时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比如在教授定语从句这一语法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定语从句来描述TheMostUnforgettableExperienceinMylife,让学生以3人为组合作完成对这个故事的讲述。又比如在讲授虚拟语气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IfIwereamillionaire”来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语言实践操控能力。在此阶段,教师可以监控各组的进展,到各小组中间与其进行交流指导并解答疑问。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各组代表起来发表他们的感想。学生在这样的讨论交流学习中,在任务的指引下,开动了脑筋,真正做到在“想中学”,在“做中练”。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