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1 05:58:52
序论:在您撰写核心技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体现在综合考虑基金风险和收益进入评价体系的广度上,评价基金不仅要考察基金在正常经营情况下的收益和风险,而且要考察基金可能遭受的信用风险(基金净值不能偿付投资人资本金的风险);不仅要度量基金总体风险(即方差风险,事后度量的基金收益波动风险),而且要度量市场风险(即系统风险);不仅要作出基金之间的相对评价,而且要作出基金经营成果的绝对评价;不仅度量方差风险,而且要度量单边风险(衡量基金的经营结果差于基准的程度)。
2.公正性原则
一个基金评价体系如果得到投资者的认同,那么它反过来会对基金经营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直接关系到基金的信誉和投资者对基金管理公司的认同,所以在一些基金评价中可能会掺杂某些利益因素。设想一下,如果有一部分非理性的投资人对所有的平价体系都认可,一些机构就可以利用有利于自己的评价体系抬高或者压低基金的投资价值。长此以往,基金和投资人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因此,保持评价体系的公正性既是一个评价体系存在并得到广大投资者认可的首要条件,也是评价体系持续获得价值的源泉。1990年法玛关于契约成本的论述包含了类似的思想。
3.理论和现实的结合
我们在评价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时,不仅要充分借鉴国外的经典理论和一些基金评价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应该充分考虑我国资本市场以及基金业的发展阶段、市场状况和政策等因素。
二、对传统基金评价体系的回顾和指标体系的重新构造
构造一个完善的基金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三类指标:①度量基金总体业绩的指标;②度量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能力的指标;③度量基金投资潜力的指标。下面分别介绍这三类指标和对它们的修正。
1.基金总体风险收益状况的衡量
衡量基金总体业绩应该分别从基金总体风险、市场系统性风险和单边风险三方面考虑,并设置相关指标。
(1)用总体风险调整的业绩指标——夏普指数
夏普(1966)提出了一个衡量基金绩效的指标——夏普指数。夏普指数用无风险收益率与基金I的平均收益率之差,除以基金收益率的标准差。这一指数用来度量基金单位总体风险所带来的超额收益率。夏普指数越高表明该基金的业绩越好。
夏普指数是绝对指标,度量了基金在超额收益率方面的绝对表现。投资人可以根据夏普指数的大小在风险投资和基金投资之间进行选择。同时,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当我们在基金和其他风险资产之间选择时,也可以直接以夏普指数作为决策依据。在现阶段我国居民投资渠道单一,可供选择的投资品种不多的情况下,夏普指数可以直接作为投资者选择基金投资的依据。此外,利用夏普指数还可以进行横向市场表现比较。夏普指数的理论基础是夏普本人作出重要贡献的理论——资本市场线。②
根据资本市场线和夏普指数的定义,夏普指数可以被直接表示成基金用风险调整的超额收益率与市场收益率的差。当我们用基金的夏普指数与市场组合的夏普旨数相减时,就得到了某只基金和市场组合差异。
(2)单边风险调整的业绩指标——Xn指数
评价一个基金业绩的标准包括两个维度:一是风险,二是收益。风乎所有的指标都必须围绕这两个维度进行设计。收益是指单位时间内实现的资产价值增值。而对风险的理解在理论界和投资人之间有较大的差别。理论界普遍接受马科维茨提出的用方差度量风险的方法。而现实中,投资人未必关心方差的大小,他们更关心可能遭受的损失,对他们言,这才是风险,我们称这种风险为单边风险。所以对基金业绩的衡量不仅要用方差风险来调整,而且要用单边风险来折算。
用单边风险度量的超额收益率指标,最著名的是基金评级机构美国晨星公司的风险调整指标体系。③一只基金的Xn指标越国,表明该基金的业绩越好。
(3)用市场风险调整的业绩指标——詹森指数的指数——詹森指数,④用基金的真实收益率减去均衡的期望收益率,所以鲁森指数可以被理解成用系统风险贴水后的超额收益率。当詹森指数大于零时,表明基金的业绩优于市场总体表现,反之,则意味着基金的表现并不比市场总体表现好。
(4)未来的一个预测——利用投资风格分析模型给出一个净值置信区间
为了给予投资者更为直接的建议,我们筛选了第三类指标。即根据市场条件的变化,来预测基金净值的变动。这个指标的基本思想是,假定一个投资基金投资于1种证券(即一个由1种证券构成的组合),则该组合的收益可以表示成各种证券的收益率与一个系数乘积的加总,如果用来加总的系数不是随机给出的,而是投资于某一个证券的份额,并且在这个加总的基础上考虑一个随机扰动,我们就能近似得到投资人的直实收益情况。
根据这一思想,基金的收益也可以由它所投资的各种证券来解释。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股票和国债。因此我们可以分别用股票和国债的指数来刻画投资基金的业绩,并据此做出预测,在各种指数涨幅一定的情况下,基金的净值将是多少。
根据这些解释,我们可以把基金业绩表示为一个包含两因素的模型,以此度量基金的业绩。①这样就得到一个类似于夏普(1992)的风格分析的模型。我们根据2年期的数据,对方程进行回归,并据此给出结论:当市场指数发生变动时,某只基金的净值将在什么区间,置信度是多少。
2.对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的评价
对基金管理公司进行评价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定性分析方法,一种是通过对公司所辖基金的历史业绩的评价来度量该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定性分析通常根据各种公开信息和实地调查的结果,对基金管理公司做出评价,这些评价包括公司的投资理念、公司的治理结构、公司的内控制度、公司的激励制度、公司的组结构、公司从业人员的素质等。
定性评估方法可以分离出影响基金业绩的各种因素。此外定性评估具有重要的预测意义,因为这些因素在一个时期内往往能够保持稳定,不容易遭受随机因素的影响。定性评估缺点是,从指标的选择到对各种指标的评价包含了诸多人为因素,显得不够客观。
为了能更客观的评价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我们倾向于使用基金的历史表现评估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我们在3个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使用了5个指标来评价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
(1)詹森市场模型
根据法玛的解释,詹森指数可以解释成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能力,包括把握时机的能力和选择个股的能力。所以詹森指数是对基金管理人的投资管理能力的总度量。总了衡量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能力,我们选用各公司所辖基金的詹森指数来度量基金的管理能力。如果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有多只基金,那么就用单个基金的规模作为权重来计算加权的詹森指数,并以此作为该基金管理公司的能力变量。显然,詹森指数越高,基金的业绩越好。詹森市场模型实际是单因素分析模型,通过它可以得到基金的超额收益率。而超额收益率与基金管理人员判断大势的能力和时机选择能力(timingability)极其相关。时机选择能力也就是广义的资产配置能力和证券选择能力,包括市场中行业的选择和行业中具体股票的选择。评价基金的择时能力是衡量基金管理公司投资能力的重要内容。为了分离出基金经理人员的时机选择能力和证券选择能力,特雷诺和玛泽(Traynor&Mazuy)用一个二项式模型分析对基金的业绩进行评估,该模型被简称为TM模型。
(2)TM模型
TM模型可以直观地解释为:基金可以在大势上涨的时候涨得更快,在大势下跌的时候基金跌幅较小,甚至不下跌。当基金对市场大势的判断能力和选择时机的能力已经由模型中的某一项完全反映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常数项说明基金的选股能力和别的影响因素,当然,常数项越大,基金选股能力越强。
除择股能力外,基金的把握时机能力,应该对应于模型中另一个独立于投股能力的项,这正好被反映在二项式系数上。该系数越大,基金把握时机的能力越强。最后,我们利用基金规模进行加权,得到关于基金管理公司的这两个能力。
(3)HM模型
与此相仿,赫力克森和默顿(Heriksson&Merton,1981)构造了一个随机变量模型,我们简称为HM模型,以度量基金经理选择时机的能力。不过他们定义的选择时机能力与特雷诺和玛泽的定义不一样,他们把基金经理的择时能力具体化为判断市场收益和无风险收益之间大小的能力。假设基金经理根据他们的判断把资金投向不同的资产,如果他们的时机选择能力很强,那么就可以预先调整资金的投向,获得更大的收益。这样,我们又得到关于基金公司管理能力的两个指标。同时,常数项代表了基金选股能力,常数项越大,基金的选股能力越强;随机项的系数越大,基金把握时机的能力越强。最后我们再利用基金规模进行加权,对基金管理公司进行评价。
附图
综上所述,3个模型和5个指标如下所示:
3.投资潜力指数
这个指标是专门针对封闭式基金而设的。对封闭式基金而言,大多数投资者是以市场价格购买基金单位。所以一家经营业绩好的基金未必是一个好的投资对象,因为基金单位的价格可能已经将它的好业绩资本化了,甚至会高估基金的业绩。同样道理,投资于业绩差的基金未必不是一个好选择。重要的是基金净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基金的潜力指标用指标1的预测值和价格之商来度量,即:
投资潜力=基期净值*(1+超额收益率+无风险利率)/基金当时的市场价格
三、基金评价体系的特点
这个基金评价体系分别使用市场风险和总体风险来对基金业绩进行调整,因此能更全面地衡量基金的业绩。同时,我们不仅利用方差风险调整了基金的业绩,而且也度量了被单边风险调整的基金业绩,这使得指标体系距离市场很近。
就投资价值而言,这个指标体系强调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我们不仅能根据单一指标对基金进行排名,而且可以根据未来市场条件的变化给出基金业绩的置信区间。这样不仅可以进行基金之间的比较,而且可以进行基金与其他投资工具的比较。
从实际运用的角度看,这个评价体系突出了投资的导向性。在进行基金总体业绩度量时,我们根据不同的市场状况,给出一个基金净值的置信区间,为投资者判断基金的未来业绩提供了参考。同时,我们度量了基金的真实价值,并根据真实业绩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给出某只基金的投资潜力。通过对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能力的度量,为投资者在不同投资管理公司之间进行选择提供了直接的参考。
在判断基金投资价值方面,这个指标体系把市场把数据与财务数据结合起来。在考察基金的投资价值时,指标体系不仅分析了以财务数据为基础的名义基金净值,而且根据基金重仓股的情况,对基金资产根据股票市场情况进行重仓股的流动性折算,从而求出真实价值。为了给出更有建设性的投资建议,我们把基金的真实价值与市场价格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各只基金的投资价值。
四、研究实例
我们选用2002年3月15日之前的基金数据进行评估。对基金总体状况的评价指标包括3年期指标(在我们的例子中是35个月,以下不再作特别的说明)、2年期指标(实际是23个月,以下不再作特别说明)和1年期指标。①这样我们评价的基金共有33只基金。②
1.基金总体业绩度量实例
为了保证回归结果的科学性,我们只对存续时间在2年以上的指标进行回归计算。3年期和2年期指标回归结果见表1:
表12年期和3年期评价指标回归结果
名次3年期指标回归结果2年期指标回归结果
收益综合指标收益综合指标
夏普指数单边风险调整后Xn指数夏普指数单边风险调整后Xn指数
1基金安信基金同益基金安信基金同盛基金同盛基金同盛
2基金同益基金兴华基金同益基金安顺基金安顺基金安顺
3基金兴华基金安信基金兴华基金同益基金同益基金同益
-1基金泰和
-2基金裕阳
表2一年期评价指标(从2001年3月16日到2002年3月15日)
附图
在两年期指标回归结果中,如果用詹森的阿尔法值来度量各基金的表现,则列前三名的分别是安顺、同盛和泰和,而同益排名第四。各项指标排在最后的基金基本相同,尤其最后三名的排列,各种指标给出了一致性的结果。
一年期指标回归的结果被详细列在下表中:
表3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能力指标评价
附图
此外,利用两因素模型(股票指数和中信国债指数),给出基金未来的净值增长率的置信区间。我们给出5种情况下的置信区间,①是股票指数保持不变;②是股票指数增长1%;③是股票指数增长2%;④是股票指数增长-1%;⑤是股票指数增长-2%。由于国债变化相对较小,而且通常有小幅增长,所以我们没有考虑国债指数的变动情况,也就是说,在上述情况中,国债指数增长率均为无风险收益率。
2.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能力评价实例
我们利用了上文所述的5个指标和3个模型对存续期2年以上的22只基金进行评估。这22只基金分属9家基金管理公司。所以我们的结果只包括了8家基金管理公司的评价结果。
上述评价结果表明,在综合投资管理能力方面,嘉实、长盛和华安在最近两年表现较好。由于并没有表现出通过统计检验的择时能力,所以基金管理公司的综合管理能力主要由择股能力来决定,所以在使用TM和HM模型进行估计时,择股能力的排名和综合排名比较一致,而择时能力与综合排名的相关性较小。
关键词:无线远程监控系统实现方式操作系统选择无线通信网
无线远程监控系统是在传统监测监控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无线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测控系统。
一般而言,现有的无线远程监控系统,大都符合“控制中心—监测站”的构建模式。控制中心是整个系统运作的核心,负责收集各监测站上传的监测信息,发送各种操作命令以控制监测站的行业。监测站被布放于远离控制中心的各监测点处,负责完成信息的采集和响应控制中心发出的控制命令。控制中心可用普通微机、工作站或工控机实现,软件开发可靠基于现有的Windows或Unix操作系统。监测站的设计实现可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和应用环境,采用特定的技术形式,比如单片机、DSP或者IntelX86系列的微处理器等。无线远程监控系统的组网方式也很灵活,可利用现有的无线通信网,如GSM/GPRS网络,CDMA移动网络等,也可单独搭建专门的无线局域网。下面系统地讨论无线远程监控系统设计开发时涉及到的一些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监测站的设计开发、无线网络的组建和控制中心的软件设计。
1监测站的设计实现
监测站的设计与实现是整个无线远程监控系统研制开发的重点,监测站对信息数据处理的能力和精度将影响整个系统的最终性能。在整个开发过程中,监测站的设计是工作量最大、所需时间最长的一部分。监测站处于工作现场,只完成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控制,任务相对单一、固定,无须用詙大的台式机来完成;考虑到节能和布放方便,监测站多为嵌入式系统。根据整个无线远程监控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和对数据处理与对传感器控制能力的要求,监测站设计的复杂程度和采用的具体技术是不一样的。
1.1基于单片机的设计实现方式
采用单片机是大多数嵌入式系统设计时的首选方案。由于在片上集成有丰富的外设,具有良好的控制能力,单片机天生就是为嵌放式系统度身定做的,在嵌入式市场上占据了最大的份额。
基于单片机的设计方案一般适用于对数据处理要求不高,运算量不大的远程监控系统。根据需要,单片机可以选用较为低端的4位机或8位机,如8051等,也可选用功能较强的专用芯片,如MSP430FE42X系列。单片机主要用于监测站端的系统控制。片外存储器一般为RAM、EEPROM和Flash等存储器;I/O设备一般为键盘、LCD等供设计调试用的人机交互接口;传感器一般为话筒、摄像头、扬声器和伺服马达一类的设备。无线通信接口实现相对较为复杂。编解码器是可取舍的,对于低速率数据一般没有必要。根据系统的处理任务和信息的类别,编解码器可选用不同的芯生,如CMX639(用于音频)或LD9320等,也可用编程逻辑器件实现。监测站软件可直接通过C或汇编语言实现,也可在实时操作系统上开发应用软件。对于低档的4位或8位单片机,控制能力较低,系统简单,一般采用直接编写控制程序的方法。对于功能较强大,各设备间交互复杂的系统而言,大多数是利用操作系统来进行任务管理、设备交互,应用软件只是完成上层的数据处理等工作。
1.2基于DSP的设计实现方式
众所周知,DSP的数字处理方面能力较强,技术已经很成熟,能处理各种运算的通用、专用芯片也很多。以DSP为核心设计开发的监测站,可以完成高速率数据处理,保证系统实时性方面的要求。
这类设计方案一般适用于数据处理运算量比较大,实时性要求高而对控制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的监控系统。与以单片机为基础的监控系统不同的是,DSP除了作控制器以外,还可兼作数据计算、编/解码之用。对于较复杂的编/解码以及压缩解压运算(比如对图像视频数据的处理等)是否仍由DSP完成,须综合考虑。若DSP在系统控制和实现传输协议方面负担太重,则这部分运算需要由专门的处理芯片完成;若系统控制和传输协议较简单,或根本没有到上层协议栈,则这部分复杂的运算可由DSP完成。
1.3基于MCU+DSP的设计实现方式
显然,这种设计方式吸取了单片机和DSP各自的优点:单片机的特点决定其擅长于控制,DSP的内部结构保证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两者的组合可实现一些相当复杂的系统功能,但由于系统中采用了两个处理器,其间的信息交互是设计这类监测站时须着重考虑的问题。只有单片机和DSP之间较好地协同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否则,由于两者间的协调而耗费了大量资源,整体性能未必高于采用单一处理器的系统。实现单片机和DSP间通信协调的常用方法是采用双口RAM。
目前,有些DSP或单片机厂家为了扩大芯片的适用范围,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展,相互间容入了对方的特点,使同一芯片在数据处理和控制方面同时具有较好的性能。比如Microchip公司推出的dsPIC,使客户能方便地将单片机的功能转移到DSP上,目前推出的产品有dsPIC30FXXX系列。由于DSP和MCU两个功能模块在同一芯片内实现,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降低了监测站的设计难度并节省印制板空间。这类芯片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
1.4基于MPU的设计实现方式
设计嵌入式产品的另一可选方案是采用基于微处理器的设计方式。与工业控制计算机相比,嵌入式微处理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点;同时,在该领域技术成熟、产品类型多、选择空间大,满足各种性能需求的处理器比较容易获得。随着采用RISC体系的高性能MPU(比如采用ARM构架的处理器芯片等)的出现,MPU在嵌入式领域中的地位经久不衰;但是,由于在设计监测站时,电路板上必须包括ROM、RAM、Flash、总线接口和各种外设等器件,系统的可靠性将有所下降,技术保密性差,实现难度也较大。
1.5实时操作系统选择和嵌入式实时软件开发
目前已有的实时操作系统(RTOS)种类繁多,软件结构各异,可适用于复杂程度不同的各种环境,包括循环查询系统、前后台系统、实时多任务系统和多处理机系统等。具体实例有VxWorks、pSOS、QNX、PalmOS、WindowsCE、lynxOS和嵌入式Linux等。选择适合监测站乃至整个无线远程监控系统的RTOS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可能关系到整个系统研制的成败。选择过程杂而又需要耐心:要了解各RTOS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比较其间的区别,才能找到最为合适的一种。选择比较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
①RTOS能否支持在项目中使用的语言和微处理器;
②RTOS能否与ICE、编译器、汇编器、连接器及源代码调制器共同工作;
③RTOS是否支持设计中要用到的服务,如消息队列、定时和信号量等;
④RTOS能否达到应用产品的性能需求,比如实时性需求;
⑤能否获得产品开发时必要的组件,比如协议栈、能信服务、实时数据库、Web服务等;
⑥RTOS是否能为公开出售的硬件提供设备驱动程序;
⑦使用RTOS是否免费;
⑧能否获得目标代码;
⑨获得的技术支持有多少;
⑩对于需要授权的RTOS,授权方式是怎样的。
嵌入式实时软件的开发与传统软件的开发有许多相似之处,继承了许多传统软件的开发习惯;但由于嵌入式实时软件的功能和运行环境特殊,决定其与传统软件的开发有所区别。嵌入式实时软件的开发使用交叉开发方式。所谓交叉开发是指,程序代码的实现、编译和连接的环境与对其进行调试和运行的环境不同。前者基于普通微机平台,后者则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平台。调试过程多是在有通信连接的宿主机与目标机的配合下进行的,开发完成后需要进行固化和固化测试。另外,开发过程还需要相应的开发工具,包括交叉编译器、交叉调试器和一些仿真软件。嵌入式应用系统以任务为基本执行单元,用多个并发的任务代替通用软件的多个模块,并定义了应用软件任务间的接口。由于整个无线远程监控系统的实时性能受RTOS和应用软件的影响,所以,在软件的需求分析阶段就充分考虑其实时性要求。再加之嵌入式应用软件对稳定性、可靠性、抗干扰等性能的要求都比较严格,所以嵌入式实时软件的开发难度较大。
2无线通信的设计实现
无线通信的设计相对于监测站而言较简单,有许多现有的产品和通信系统可以利用,重点只是在于从多种实现方式中作出最优的选择。
常用的实现方式有:利用现有的通信网络(GSM/GPRS、CDMA移动网等)和相应的无线通信产品;通过无线收发设备,如无线Modem,无线网桥等专门的无线局域网;利用收发集成芯片在监测站端实现电路板级与监控中心的无线通信。
2.1利用现有网络实现监测站与监控中心的无线通信
现有的通信网络较多,按业务建网是3G以前通信网络的特点,无线网络也不例外。设计无线远程监控系统可以借用的无线网络主要有:全球数字移动电话系统(GSM)、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采用码分多址(CDMA)技术的移动网、蜂窝式数字分组数据(CDPD)系统。
GSM(GlobemSystemforMobile)是全球最主要的2G标准,能够在低服务成本、低终端成本条件下提供较高的通信质量。就其业务而言,GSM是一个能够提供多种业务的移动ISDN(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Network,综合业务数字网络)。
GPRS(GeneralPacketPacketRadioService)在现有的GSM网络基础上增加一些硬件设备和软件升级,形成一个新的网络逻辑实体。它以分组交换技术为基础,采用IP数据网络协议,提高了现有的GSM网的数据业务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70kb/s。GPRS把分组交换技术引入现有GSM系统,使得移动通信和数据网络合二为一,具有“极速传送”、“永远在线”、“价格实惠”等特点。
CDMA(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网络采用扩展频谱技术,使用多种分集接收方式,使其具有容量大、通信质量好、保密性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CDPD(CellularDigitalData)无线移动数据通信基于数字分组数据通信技术,以蜂窝移动通信为组网形式,是数据朎与移动通信的结合物。这种通信方式基于TCP/IP,系统结构为开放式,提供同层网络无缝连接和多协议网络服务。CDPD网络具有速度快、数据安全性高等特点,可与公用有线数据网络互联互通,非常适合传输实时、突发性和在线数据。
对使监控中心与监测站间的无线通信能利用现有的网络,对于特定的无线网需用相应的接入设备。这类设备市面上有现成的产品可供选择。接入GSM网络的通信模块有西门子的SIEMENSTC35i,接入GPRS可用西门子的MC35GPRS模块,接入CDMA网络的有华立H110CDMA模块和AnyDATA公司的CDMAModem(DTS-800/1800),遵循CDPD方式的无线调制解调器(Modem)有OmniSky和NovatelMinstrel。
利用现有的网络组建无线远程监控系统,网络连接如图1所示。其中无线接入模块产品一般都提供有RS232作为外通信接口,有些天线是内置的。利用现有的网络覆盖面广和可漫游等特点,使监测站和控制中心的位置不受距离的限制;但由于利用公网,安全性会有所降低。
2.2通过专用无线收发设备建立无线局域网
这种设计实现方式结构简单,且无须向网络运营商付费;利用专网,安全性高。无线传输以微波作传输媒体,根据调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扩展频谱方式和窄带调制方式两种。扩展频谱方式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安全性高,对其它电子设备的干扰小。窄带调制方式占用频带少,频带利用率高;通常选择专用频段,需要申请;相邻频道间影响大,通信质量、通信可靠性无法保障。
采用专用无线收发设备建立无线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无线收发设备包括无线Modem和无线网桥等。无线Modem与监测站和控制中心之间采用RS232通信。若采用网桥为网络组建设备,网络拓扑结构将更为灵活,如图3所示。其中在无线网两端的有线网络是可取舍的,可以是以太网、令牌环网或点对点网络等本地局域网。也可以城域网,甚至是因特网,但使用公网时须考虑安全性和费用问题。
2.3利用收发集成芯片在监测站端实现的无线通信
前两种组网方式的一个特点是采用现有的网络系统和产品,无线通信部分不须专门开发,实现较为容易。但由于所购买的产品均是独立器件,使整个系统特别是监测站一端结构复杂、体积庞大,往往在系统推广时会带来不利,且外购产品会增加系统的成本。若能将外购产品的功能与监测站集成在一起,在电路板级实现,将可以避免上述不利因素;但这会增加系统开发的难度,延长研制周期。须权衡利弊,根据项目组的开发实力和系统生命周期作最有利的选择。
采用此方法设计监测站需要实现的部分只是图1、2和3中的无线通信接口(可参看本文的网络版全文)。这部分的硬件实时框图以及处理器、存储器的关系大致如图4所示。各个子模块都有多种芯片可供选择,比如射频前端可用ML2751和RTF6900,实现调制/解调的有ML2722,扩频、解扩可用LD9002DX2和Stel-2000A等。
3控制中心的设计实现
控制中心的设计相对于监测站的设计开发来讲较为简单,硬件设计少,除了普通微机(或工作站、工控机)外,还需要网络接入设备(若无线通信采用自行设计的模块实现,则须开发专用的无线网卡插入微机主板的预留总线插槽中)。控制中心的设计开发主要集中在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上,一般是基于Windows和Unix等常用操作系统的。当前用于此类软件开始、调试的工具较多,且功能强大,给控制中心软件的设计带来便利。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培育;保持
一、高新技术企业和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涵
1.高新技术企业的内涵。高新技术企业是由高新技术的概念延伸而来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2000)中划定高新技术为: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核应用技术、其它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高新技术与传统的技术和产业相比有着许多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1)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智力密集和R&D资金密集是世界高技术及其产品的主要特征。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知识、技术、智力和R&D资金密集程度决定着其水平和层次;(2)创新性。高技术是以世界最新科学成就为基础,通过代价高昂的研究和探索,使技术不断创新;(3)高风险性。开发高技术产品要应用新工艺,需要投资较大,要求水平较高,风险也很大;(4)时空性。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从研制、开发到生产应用的周期迅速缩短,高新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在缩短,竞争更加激烈,时空特性更加突出。
2.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涵。核心技术竞争力是指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技术资源和能力。虽然国际上对不同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有不同的描述,但较为一致的共识是,决定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有四个维度:有价值的技术竞争力(能为企业在外部环境利用机会、降低威胁而创造价值的技术能力)、稀有的技术竞争力(极少数现有或潜在竞争对手能拥有的技术能力)、难于模仿的技术竞争力(其他企业不轻易建立起来的技术能力)、不可替代的技术竞争力(不具有战略对等资源的技术能力)。
二、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
1.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前提。战略是企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它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资源配置的依据,战略选择的准确与否,将对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把战略的制定和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结合起来,使二者的发展方向与市场趋势相一致。而对市场趋势的把握,则要求企业既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又要以最快的速度从市场上获取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
2.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高新技术企业所具有的内在特性决定了企业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一是高新技术企业最大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创新性。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企业文化,关键是营造“学习、创新、超越”的氛围,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为员工创造事业需求发展空间,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作为,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最关键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智力密集性。人才聚集和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关键在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坚强的企业团队精神,是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条件。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必须具备较强的合作能力,而合作能力只有通过相应文化氛围的培养和相应价值观的陶冶才能养成。团队精神的养成是形成合作能力的基础。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员工只有相互协调,才能整合各类知识资源,形成合力。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最突出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开放性。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管理等的创新,必须不断吸收外界的先进技术、知识和智慧,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原创能力,打造自己的专利和核心技术。高新技术企业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就必须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相协调的新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向、价值观和组织行为,以适应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带来的变化,适应全球性市场竞争时代的到来。
3.建立适合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部保障。高科技企业的核心工作人员皆为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源管理要关注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其重点是如何开发与管理知识型员工,对知识型员工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特点和个性特征决定了我们不能运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来对待他们,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营造相互尊重及和谐的工作环境,实行弹性工作制。(2)把严格的刚性管理和柔性的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增强员工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3)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持续技术创新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推动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技术创新可采取如下模式:(1)自主创新。以企业自身力量为基础独立进行研究开发,实现新的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拥有原创性的核心技术对于增强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加入研究联合体。高新技术企业可出资建立研发联合体,利用行业技术优势降低企业研发的成本,其性质是风险投资。依靠雄厚的科研实力,可以在那些已形成产业集群的高科技企业间建立研发联合体。(3)并购。为了保持由高新技术所产生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降低本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成本,高新技术企业应多考虑兼并那些有很好产品创意的或高素质的技术开发设备的人员,但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初创企业。(4)外包。当高新技术企业决定开发新产品时,无法保证一定能成功,而借助业务外包,企业可以把制造和研发的风险分散到一个或多个外包商身上,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5)建立技术联盟。与发达国家建立技术联盟,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转化为自己的技术优势。
5.专利战略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桥梁。所谓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战略,指高新技术企业从长远的发展和全局的利益角度出发,为了抢占或维持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运用专利制度,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最佳经济效益,并能保持自己技术优势的谋略。
实施专利战略,在企业决策层面上,要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放眼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洞察市场和评估技术的变化所产生专利产权的价值变迁,在其中辩识机会,规避风险,发现新技术发展方向或重新界定企业主导产品的业务范围,运用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战略做出科学决策,并确定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和专利工作目标。
三、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保持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弱化或丧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开发,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
1.提高企业的反应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企业的反应能力是指企业在恰当的时间内对重要事件、机会和外部威胁做出有意识的反应以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的反应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信息反馈系统。增强企业的反应能力,就是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系统,使企业具有敏捷的反应能力。
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企业主要资源的配置,从而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制定战略决策时,更应考虑如何有利于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成长和积累。
2.克服企业技术创新核心刚性。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成功后,常常会形成技术创新核心刚性,阻碍企业形成新的创新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克服核心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1)建立同质价值观与异质价值观和谐共处的企业文化。一元的价值观非常容易形成组织结构刚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同质价值观把异质价值观拒于企业之外,从而使得企业的组织在一个方向上发展,最终形成刚性。因此,首先企业应克服人力资产的固定的心智模式,允许并且鼓励异质价值观的存在。其次,企业应正视组织内部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并加以适当引导,鼓励全员参与,使得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在企业内部和谐共处。第三,鼓励一种创新、容忍企业与员工犯错误的文化。要鼓励创新,必须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特别是要允许下属员工犯错误。(2)促进企业学习,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可以使企业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建立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开创多种学习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引进新知识,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建立优良的组织文化。因此,学习型组织能够使得全体员工共同参与,促进组织内部的信息共享,及时更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3)积极创建柔性化组织,进行组织管理创新。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建立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柔性化组织,才能使企业更加适应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及时地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有利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预防技术创新核心刚性的产生。(4)大力发展企业技术战略联盟。由于受到企业内部资源的约束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有时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无法克服其技术创新核心刚性。企业可以通过发展技术战略联盟来培育自己的核心技术竞争力,与外部企业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
3.防止企业核心技术流失。导致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丧失的常见原因是核心技术的流失。防止核心技术流失的方法是实行分类分级管控。一是对核心技术、核心商业机密一级管控,知晓和掌握的范围愈小愈好。二是建立健全核心要素的内控机制,不可让一人或一个部门独立掌控企业的全部核心技术;三是与核心技术人员签订完备的《劳动合同书》和《保密协议》,明确公司与核心技术人员之间的权利义务,防止核心技术的流失或泄密。
参考文献:
1.PrahaladC.K.,HamelGary.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HarvardBusinessReview,1990,68(3):79-91.
2.科技部编.中国高科技产业界定方法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3.胡学刚.高科技企业界定.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4):27-29.
1.1电气工程中的配电系统装置
建筑电气工程安装的重点是配电装置的安装,所以对配电装置的安装一定要严格按照工程的设计图纸并按照相应的配电装置技术标准进行安装,包括从设备的选用到安装完成后的调试各个环节都要遵循这一原则。安装的过程要采用质量控制措施,高层建筑内部的配电装置影响整个建筑物的电力系统,因此,一定要选用技术先进的配电设备。在配电设备的安装中,一定要认真检查其性能与质量,避免安装完成后出现电流与设计不相符合的情况,以确保配电装置的安装质量。
1.1.1安装介绍
物资技术准备→测量定位→设备开箱检查→设备基础性钢制件→设备就位(同时做好内部各种接线的检查)→母线槽的测量→母线槽的安装→制件电缆桥架→电线敷设和线缆连接→实验的调整。
1.1.2配电施工中的注意点
首先是施工中的相关协调问题,尤其在审核图纸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做好各种准备工作。例如配电间的通风、散热和事故后的排烟处理,要注意母线槽、桥架、基础槽钢的预埋铁及预留孔的设置,一旦发现问题马上处理。其次,搬运通道要在配电间空出,如果没有的话,就需要预留大的吊装孔。再次,混凝土在浇捣的时候要注意将柜基础槽钢同时埋入,对于基础槽钢的外形尺寸要根据施工时的产品样本确定,同时根据施工的图纸确定结构轴线尺寸。建筑标高的定位必须要根据建筑的标准来进行测量。还有,搬运吊装配电设备工程中,要特别注意产品的保护,搬运点必须在重心下面,防止倾倒损坏设备,也不能碰撞摩擦。然后就是安排柜进场的程序,要根据平面布置图依据一定的原则,先里后外,等到一切没有问题后用螺栓进行固定。在正常施工的工作范围内,必须要明确相关产品的要求,动静触头的间隙要严格控制好。要确保抽屉式柜的机械联锁或电气联锁装置的动作准确可靠,隔离触头分开的时间选择要看断路器的分闸,只有分闸后才能分开,其中抽屉推拉要进行无卡阻碰撞的灵活处理。柜与基础槽钢要可靠与地相接。最后,做好低压柜与电源的强行连接,防止设备被损坏。
1.2防雷与接地系统在电气工程中的安装
高层建筑的防雷设计要从3面入手,防感应雷、防直击雷以及防高电位入侵。
1.2.1系统安装程序
在进行系统的安装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相关的流程。
1.2.2防雷与接地系统安装中的注意点
高层建筑的防雷设计要从3面入手,防感应雷、防直击雷以及防高电位入侵。防直击雷的一般做法就是在容易受到雷击的部位安装接闪器,这样可以通过引下线将其连接起来,在进行安装时,一定要确保避雷针网等与屋面突出的金属进行可靠连接,同时,为了避免感应雷与高电位入侵,可以在电缆进出户处安装铁脚支架,这样可以将其与电压保护器相接,从而更好地做好防雷设计。另外,高层建筑电气安装中还需要注意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是高层建筑有着照明、排水、空调以及电梯等很多的设备,在用点上负荷很大,对供电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所以,在高层建筑的电气设备管线中一定要有相关的防火措施和相应的防雷震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性。
1.3电缆敷设
1.3.1电缆敷设的顺序
在电缆的敷设上也讲究一定的程序,首先是电缆检查,其次是电缆分割分配,再次是电缆敷设,最后是电缆固定。
1.3.2电缆敷设的注意点
首先进行电缆检查,在敷设前一定要检查电缆的型号、规格与设计是否与实际需求相符,机械损伤不能出现在要应用的电缆上。其次要根据工程中的实际需求,合理进行分配,因为工程现场相同型号规格的电缆会有很多,要根据实际的需求尽量减少接头,有效使用电缆。再次就是做好电缆使用时的防护,不能蛮横乱推,要用特殊的机械吊卸,采用合适的措施做好电缆防护,防止对电缆的伤害。同时因为电的不安全因素,必须做好相关的绝缘测试。水平敷设的大规格电缆,尽可能地利用机械进行牵引,注意电缆最大允许牵引强度不能超过规定值,机械牵引速度不应超过15m/min,电缆应从盘上放出,不能在地上拖拉电缆敷设,不应有超过规定的最小弯曲半径的弯曲,不应有机械损伤,敷设电缆应在首末两端留有备用余量,并及时封口、挂牌、标识。建筑物中会存在很多的接缝,电缆在这样的地方要注意有适当余量,以备后续整合。最后就是做好每个支架上电缆的固定,并且电缆敷设的角度要有合理的依据,固定距离按规范要求。做好电缆井中的防火和连电设施,避免伤害事故的出现。
1.4开关柜系统的安装
在建筑中,尤其是高层建筑,整个建筑的用电全赖于配电房的设计,而开关柜是控制配电柜的核心。因此,开关柜的系统安装就影响着整个电气工程的完工。为了使整个电气工程的稳定运行,此系统的完美构建至关重要。在开关柜的安装中需要注意的工作内容有,首先是配电的开关柜涉及整个的用电工程,在进行安装前核查相关的文件与资料至关重要,并且是头等大事,作为技术的核心一定要按照技术的规程以及操作要求进行安装。其次就要考虑负载能力,开关柜的承载能力是怎样的?只有知晓可承受强度,才能确保开关柜的牢固。箱内的导线整齐排列且在两端固定,盘面的导线要有适当的空余,便于出现问题时及时检修。最后就是开关柜的牢固性问题,一定要确保其牢固性,注意在安装过程中可以安装一个可以灵活打开的门,并且用裸铜线以及金属构架进行连接。要对盘柜的安装进行严格控制,一定要参考相应指标要求。
1.5电气线路系统在电气工程中的注意点
现在高层建筑火灾时有发生,而在这些火灾事故中,电气原因造成的事故不占少数,并且电气原因事故多数是由电缆电线的原因造成。再加上绝缘材料很容易在火灾中被进一步引燃,使火灾扩大的速度加快,会带来很严重的人员伤亡。为了从根本上控制损害的发生,必须要选用矿物绝缘的防火电缆,甚至是为了避免火灾或者发生火灾时的进一步扩大,要选用阻燃型的电缆。在电气线路的设计上,导线的选用在满足型号与规格的同时,要保证配电的经济性以及安全性。导线的选用原则是导线要有足够的强度,而且一般在电流较小时,导线要进行机械强度的选择,同时,还要确保导线可以安全地运行,保证导线的持续载流量比最大负载电流要大。除此之外,电压的大小也要务必保证,对于住宅建筑来说,安全性是整个建筑首要考虑的问题,所以,要保证电源引入端到负荷末端的电压损失不大于2.5%,做好安全保证设施的长远考虑。
1.6电梯系统的安装
电梯是高层建筑中不可忽视的通行工具,优异的电梯设计对于建筑的使用效能也起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电梯设计是现如今建筑工厂的重要考虑事项,而控制电梯的机房,很多的都是选择在井道上方。在现在的建筑设计中,多采用的是高速或者是超高速的电梯,为的就是要缩短运输时间,并且在控制方式上多采用分组控制的方式。电梯的设计是为了在建筑的使用中达到安全方便舒适的效果,因此,在进行电梯设计时一定要将电梯的配电开关以及各项控制问题做好前期考虑,避免各种问题的发生。
2结语
高层建筑的防雷设计要从3面入手,防感应雷、防直击雷以及防高电位入侵。
1.1系统安装程序在进行系统的安装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相关的流程。
1.2防雷与接地系统安装中的注意点高层建筑的防雷设计要从3面入手,防感应雷、防直击雷以及防高电位入侵。防直击雷的一般做法就是在容易受到雷击的部位安装接闪器,这样可以通过引下线将其连接起来,在进行安装时,一定要确保避雷针网等与屋面突出的金属进行可靠连接,同时,为了避免感应雷与高电位入侵,可以在电缆进出户处安装铁脚支架,这样可以将其与电压保护器相接,从而更好地做好防雷设计。另外,高层建筑电气安装中还需要注意几方面的问题,首先是高层建筑有着照明、排水、空调以及电梯等很多的设备,在用点上负荷很大,对供电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所以,在高层建筑的电气设备管线中一定要有相关的防火措施和相应的防雷震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性。
2电缆敷设
2.1电缆敷设的顺序在电缆的敷设上也讲究一定的程序,首先是电缆检查,其次是电缆分割分配,再次是电缆敷设,最后是电缆固定。
2.2电缆敷设的注意点首先进行电缆检查,在敷设前一定要检查电缆的型号、规格与设计是否与实际需求相符,机械损伤不能出现在要应用的电缆上。其次要根据工程中的实际需求,合理进行分配,因为工程现场相同型号规格的电缆会有很多,要根据实际的需求尽量减少接头,有效使用电缆。再次就是做好电缆使用时的防护,不能蛮横乱推,要用特殊的机械吊卸,采用合适的措施做好电缆防护,防止对电缆的伤害。同时因为电的不安全因素,必须做好相关的绝缘测试。水平敷设的大规格电缆,尽可能地利用机械进行牵引,注意电缆最大允许牵引强度不能超过规定值,机械牵引速度不应超过15m/min,电缆应从盘上放出,不能在地上拖拉电缆敷设,不应有超过规定的最小弯曲半径的弯曲,不应有机械损伤,敷设电缆应在首末两端留有备用余量,并及时封口、挂牌、标识。建筑物中会存在很多的接缝,电缆在这样的地方要注意有适当余量,以备后续整合。最后就是做好每个支架上电缆的固定,并且电缆敷设的角度要有合理的依据,固定距离按规范要求。做好电缆井中的防火和连电设施,避免伤害事故的出现。
3开关柜系统的安装
在建筑中,尤其是高层建筑,整个建筑的用电全赖于配电房的设计,而开关柜是控制配电柜的核心。因此,开关柜的系统安装就影响着整个电气工程的完工。为了使整个电气工程的稳定运行,此系统的完美构建至关重要。在开关柜的安装中需要注意的工作内容有,首先是配电的开关柜涉及整个的用电工程,在进行安装前核查相关的文件与资料至关重要,并且是头等大事,作为技术的核心一定要按照技术的规程以及操作要求进行安装。其次就要考虑负载能力,开关柜的承载能力是怎样的?只有知晓可承受强度,才能确保开关柜的牢固。箱内的导线整齐排列且在两端固定,盘面的导线要有适当的空余,便于出现问题时及时检修。最后就是开关柜的牢固性问题,一定要确保其牢固性,注意在安装过程中可以安装一个可以灵活打开的门,并且用裸铜线以及金属构架进行连接。要对盘柜的安装进行严格控制,一定要参考相应指标要求。
4电气线路系统在电气工程中的注意点
现在高层建筑火灾时有发生,而在这些火灾事故中,电气原因造成的事故不占少数,并且电气原因事故多数是由电缆电线的原因造成。再加上绝缘材料很容易在火灾中被进一步引燃,使火灾扩大的速度加快,会带来很严重的人员伤亡。为了从根本上控制损害的发生,必须要选用矿物绝缘的防火电缆,甚至是为了避免火灾或者发生火灾时的进一步扩大,要选用阻燃型的电缆。在电气线路的设计上,导线的选用在满足型号与规格的同时,要保证配电的经济性以及安全性。导线的选用原则是导线要有足够的强度,而且一般在电流较小时,导线要进行机械强度的选择,同时,还要确保导线可以安全地运行,保证导线的持续载流量比最大负载电流要大。除此之外,电压的大小也要务必保证,对于住宅建筑来说,安全性是整个建筑首要考虑的问题,所以,要保证电源引入端到负荷末端的电压损失不大于2.5%,做好安全保证设施的长远考虑。
5电梯系统的安装
电梯是高层建筑中不可忽视的通行工具,优异的电梯设计对于建筑的使用效能也起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电梯设计是现如今建筑工厂的重要考虑事项,而控制电梯的机房,很多的都是选择在井道上方。在现在的建筑设计中,多采用的是高速或者是超高速的电梯,为的就是要缩短运输时间,并且在控制方式上多采用分组控制的方式。电梯的设计是为了在建筑的使用中达到安全方便舒适的效果,因此,在进行电梯设计时一定要将电梯的配电开关以及各项控制问题做好前期考虑,避免各种问题的发生。
6结语
关键词:技术积累;企业核心能力;知识积累
一、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是技术积累的结果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已被人们充分肯定。从其概念上看是指一组以先进技术为核心的知识流。而技术积累是指企业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在从事技术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寓于企业组织之中的知识积累和技术能力递进。因此,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技术积累的结果。
1.技术积累提供了形成核心能力的核心要素——先进技术。
企业有了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拥有有竞争力的产品。如果把企业的所有技术进行分解,识别核心技术,则是从企业的关键技术发展而来的,而关键技术的获得是企业通过技术积累实现的。该项技术在企业的同行业中具有先进性,该技术的持续创新的延展性强,企业对此项技术的掌握速度与能力都优于竞争对手,并且此项技术还决定着企业主要产品的功能是否优异。
企业拥有关键技术后,对整个技术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的系统。整合过程属于知识管理过程。企业完成整合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
根据傅家骥的理论,技术积累是形成创新集群的根本原因。即基于技术轨道的顺轨型创新集群;基于技术平台的衍生型创新集群;向某一技术关联域扩散的渗透型创新集群是由企业不断进行技术积累形成的。而如果把技术轨道、技术平台、技术关联域放在企业内考察,基本上就是企业的核心技术系统。
首先,对于技术轨道而言,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多西的理论,技术轨道是由范式所决定的“常规”的解决问题活动。即是一组可能的技术方向,它的外边界是由技术范式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并且,技术轨道中的技术一般存在着互补性,同时,轨道中一种技术的发展与不发展可能会促进或阻碍其它技术的发展。这种发展呈积累性特征,未来技术发展的可能性与人们在现在技术边界中所处的地位相关。因此,技术轨道是技术积累形成的。对企业而言,技术轨道的形成过程中,决定技术轨道发展和变化方向的技术就是企业的核心技术。这样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是以企业技术轨道中的主导技术为中心的知识体系的形成。其实,如果企业能够形成典型的技术轨道,呈现出轨道性发展趋势的技术体系,就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
其次,企业如果在内部形成技术平台,平台技术中主要技术就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甚至有时技术平台本身就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构成企业技术平台的技术可能是一组技术,也可能是多组技术。企业的技术平台是企业技术积累的阶段性成果,平台的先进性代表着企业核心技术水平。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通过有意识的技术积累形成平台技术,通过技术积累实现构建技术平台后的差别化、系列化生产的任务。当一个技术平台难以满足当前生产产品所需技术水平时,就要考虑技术平台升级问题,技术平台升级仍需技术积累的支撑才能实现。因此,对企业的技术平台及满足差别化、系列化生产技术的知识整合过程,就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
第三,企业亲近度高的技术的不断积累,也就是向其他企业进行技术渗透能力强的企业,越容易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因为企业积累的技术相似性越强,企业越可以更多地利用原有技术积累,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因此,技术积累形成的核心技术和较高的知识整合能力对企业提升竞争力非常关键。企业的核心能力的重复使用过程中,价值不但不会减少,而且还能增加,具有连续增长报酬递增的特征。因此,核心能力是企业在市场中取得超额利润的主要原因。
2.整合先进技术流的知识积累。
核心能力的形成是整合先进技术流的知识体系的形成,这一体系的市场表现在于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的知识体系就具备了企业资本的性质,这种资本自然也就是企业长期的技术积累形成的,其它企业难以仿制。而且,企业的类型不同,这部分知识资本的表现方式也不同。对于技术型企业来说,专利、技术方法、商业秘密、构成其知识资产的主要部分。对于营销型企业来说,商标、品牌、企业知名度、版权等成为企业重要的知识。对于以信息技能为中心的企业来说,企业积累管理经验、团队合作能力、流程再造、企业文化的培养、价值体系的建立、企业资信系统等成为企业知识积累的重点。企业知识积累状况表明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二、企业技术积累过程中对核心能力形成产生的负面影响
企业在技术积累过程中由于战略选择或知识技能选择不当,一方面会随着知识技能的积累,使企业的技术体系失去了弹性,不能自如延伸和拓展,即形成了核心刚度;另一方面,企业知识和技能积累的越多,越难以形成核心能力,难以使技术知识集成化、体系化,淡化了核心能力。
1.技术积累形成核心能力的同时,企业出现了核心刚度。
根据伦纳德·巴顿的理论,核心能力形成后,对以后的关键性知识流动不是促进而是阻碍,就形成了核心刚度。因此,企业在技术积累的过程中,把形成核心能力作为目标的同时,要避免过早形成核心刚度。
(1)企业要正确对待转换成本。转换成本是指由一种状态或行为转换为另一种状态或行为所产生的损失和需要付出的代价。企业在技术积累过程中,转换成本的存在是不足为怪的。企业的有形系统和无形系统都有某种特定的专用性。即企业硬件资产的天然惰性和管理方法及理念的惯性使得企业在形成核心能力的同时,很难再创造出利于关键技术、知识流动的畅通渠道。而企业要打破核心刚度则意味着削弱公司现有能力。这期间,对管理等软件的改变要难于对硬件的改变。此时企业一方面要克服心理障碍,打破思维与心理惯性;另一方面,要对企业的转换效益作战略分析。由于转换效益与转换成本的时间的非对称性,企业要对潜在转换收益与显现转换成本作长期的财务预测。也就是说,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但是,一方面这个体系的建立不是一劳永逸的;另一方面,这个体系要保持开放性与适度的弹性。技术平台与技术轨道要留有扩充的空间。但是企业留有空间也容易被其它企业所挤占。这就要求企业的反应速度要快,防止竞争对手的进入。
(2)企业要正确对待技术看门人对知识的过滤。企业的技术看门人是企业中筛选、传播技术的关键人才,他们本人有随时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知识动态的机会和能力,通过数据库,利用关键字作检索搜寻日常的专利,选择积累新的技术。当企业已经形成了某种技术轨道和技术平台的核心能力,技术看门人往往在对大量的新知识识别后,把与企业现有核心能力无关的知识滤除掉,这样,企业核心能力被加强的同时,也注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弹性能力被弱化了。可能使企业进行试验的技术范围缩小。另外,如果技术看门人对某种新的知识、新技能存有某种偏见,也会影响企业对知识的选择。因此,企业在技术积累时,要努力使企业成为一个接纳多种创新思路和建议的主体。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层与企业的生产操作层建立信息交流渠道,消除个人对技术知识的偏见。也就是企业要形成一种崇尚创新的氛围。
(3)管理科学化——正确的目标与价值选择。企业在技术积累的过程中,要注重科学的管理。既不能没有目标,也不要刻意去实现目标。比如:一方面,企业过多的关注现有客户,则容易失去潜在的客户;另一方面,由于新的客户的潜在需求超越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的时候,可能失去当前的客户。因此,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具备弹性,在充分满足现有客户的同时,引导市场需求方向的变化,使企业将来的发展适合潜在客户的需要。
再有,企业要形成管理系统的正反馈机制。不同的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和角色不同。如果地位低的部门或员工掌握了某种对企业至关重要的知识与技能,若这种知识与技能被排除在外的时候,则不能形成核心能力弹性的正反馈机制。因为,它不能吸收该领域的优秀人才。由此,企业在管理当中的价值定位要科学,使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在知识、技能、创新面前具有平等的地位。
2.企业的技术积累使企业核心能力淡化。
企业如果技术积累不当,不仅难以形成核心能力,甚至会淡化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
(1)技术积累速率的影响。企业技术积累要保持合适的速度。如果企业技术积累的速度太慢,就等于给其他企业留有追赶的时间。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企业的技术体系没有通过技术积累迅速实现自组织过程,或者是企业出现了核心刚度,不能迅速地通过技术积累适应市场的多变,那么结果就是过缓的技术积累不能使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或丧失原有的核心竞争力。久而久之,企业整合先进技术流的知识体系不能呈现一种稳定的演进趋势,相反,还削弱了企业的核心能力。
(2)技术冗余度的影响。企业在技术积累中,会形成技术冗余。如果企业技术积累中形成的技术冗余过大,尤其是超过40%,积累的技术知识越多,其实不是在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而是淡化企业的技术能力。企业所积累的知识与技能,一方面不能完全被企业利用,企业在吸收这些知识技能时会产生冗余;另一方面企业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使原有的技能出现了冗余。这些不能利用必须剔除的技术冗余越多,企业越难以形成核心能力。因为我们不可能将这些技术冗余象销毁物质产品一样消除掉。这些冗余的存在会影响新的技术体系的功效的发挥。因此,企业技术积累时既要充分考虑技术的亲近度,又要抓住利用不同知识耦合实现技术跳跃的机会。再者技术冗余过大从淡化核心技术能力到淡化整个知识流,还会使企业背上沉重的成本压力。因此企业在技术积累时要充分考虑。
参考文献:
1.(美)多萝茜.伦纳德.巴顿.知识与创新.新华出版社,2000.
2.G.多西等.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3.鲁开根,王大海.企业永续制之路——核心竞争力.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1.重要性原则
现如今的会计工作能够大规模地运用到信息技术使原本复杂繁琐的一系列会计工作能够简便快捷地进行,提高运行效率,并且能够有效使会计信息经济的成本最大化地降低。针对一些原本存在需求,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未能得以考虑的信息事项,可以重新进行考虑,如此地进行核算,原本没有太过关注的一些事项就会变得相当重要,对于一些信息就有必要重新进行核算计量和确认。会计信息对各种事项的处理能力由于信息技术逐步增强,从而可以发展越来越多的事项能够符合重要性地条件。因此,选择的范围能够广泛扩大,对于一些重点就需要会计人员进行深入研究。
2.真实性原则
互联网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遍布全世界,而且深入人心,当下网络迅猛发展,人们在网络上以虚拟的身份自由发表言论,因此网络上也存在大量的真真假假的信息。作为一个专业的会计人员,对于信息的真假性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做出判断,大量的丰富杂乱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也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的影响,单纯地依靠自己主观的判断和认知把一系列的信息与会计工作相融合,引发会计信息的真实度降低。
二、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原则的冲击
1.一贯性原则
在企业运行时,首先要树立起正确地经营理念,使市场份额得到扩大,尽早地发展“走出去”,走向广阔的国际经营市场,从而与激烈的国际市场进行竞争,但是就这样的形式来讲,对于财务经营必然会增大一定的风险。国内外相关的风险在企业中为了能够使能力增强,应该时刻关注国际市场的需要,进行有效地并更坏账损失准备,准确计量固定资产后续累计折旧。在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下,经济的发展特征也逐渐走向全球化,也更加朝着网络化数字化发展,更重要的是颠覆了传统的会计核算,改变了它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对于会计的基本原则能够在修改上达到及时性,最大化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2.相关性原则
在会计工作中,准确的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在某个项目中的信息系统的操作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严格的确认标准的制定,出现的项目仅仅符合其中的某个标准但是不符合全部标准,对于此类的项目不能被纳入会计系统。但是有些项目对信息的使用者的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却没能考虑到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就会降低。关于相关性地含义,就是说它提供的信息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对于使用者的需要能够得到有效且及时地满足。此外,它还被称为充分披露的原则,对于企业当下所公布的一些财务报表、补充报表以及附注等。对于企业各方面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以及企业的经营成果等在反映时都要真实且全面,不能违反职业道德和法律,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在财务数据上面进行任何的纂改,也不能故意无视忽略。当下变幻莫测的社会经济环境,愈加复杂,经济风险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也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危险性,甚至还会发生扩散的现象,投资者们在操作时也越来越小心谨慎,理性地处理突发事件,所有的一系列变化都能够整体地表现出披露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