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2-06-15 13:35:09

序论:在您撰写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

第1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本社区收治的76例慢阻肺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接受的不同护理措施,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38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38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系统社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对慢阻肺患者加强社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关键词:社区综合干预 慢阻肺患者 症状情况 生活质量 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228-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由于气流受阻,不完全逆转所致。近年来,随着环境恶化和大气污染的逐渐严重,慢阻肺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老年群体中比较多见,且反复发作。慢阻肺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咳嗽、咯痰等,为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为改善患者的症状情况,提高其生活质量,加强患者的护理干预意义重大。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本社区收治的76例慢阻肺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对慢阻肺患者进行社区综合干预的措施和效果,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本社区收治的76例慢阻肺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临床检查,并符合WHO中规定的相关诊断标准[1];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0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34岁,平均年龄(56.34±2.07)岁;其中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6例,肺气肿1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6例,肺心病患者6例。根据患者治疗期间采用的不同护理措施,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经过统计学分析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具体干预流程按照标准护理程序进行。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系统社区干预:①建立档案:在社区中为每位患者建立社区档案,落实好社区医生联系制度,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电话随访,每月进行一次家访,并做好患者的相关随访记录;在社区中开展病友联谊会,动员患者及家属参加,提高社区中对慢阻肺患者的管理效果。②呼吸训练:指导患者正确的身体摆放姿势,帮采用缩唇呼吸[2]的方式防止患者气道早期闭合,帮助改善患者的换气和通气功能。为患者建立腹式呼吸模式,帮助其进行深呼吸训练,以帮助提高患者的肺泡通气量。③运动训练:注意观察患者的个性身体情况,并制定针对性的运动方案,要求患者每周进行3-4次运动,每天运动30分钟,以运动期间不存在不适感为标准。④健康指导:为患者发放关于慢阻肺的知识手册,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告知患者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保证室内的空气清新,告诫患者戒烟,并指导患者或家属做好家庭氧疗的工作。⑤饮食指导:针对患者的不同身体特点帮助制定其膳食处方,保证患者患者的营养摄入。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患者每日的饮水量>1500毫升[3],以帮助稀释痰液,促进痰液的排出。⑥心理指导: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帮助患者排解不良心理情绪,鼓励患者树立积极治疗的信心,要求患者家属多与患者交流,帮助减少长时间的治疗为患者带来的负性情绪。

1.3 观察指标。采用SGRO量表评估患者的社交活动、日常生活、焦虑情况、抑郁情况等,记录患者的症状特点。

1.4 统计分析。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焦虑和抑郁情况等各项指标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

3 讨论

随着环境的逐渐恶化及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逐渐加快,慢阻肺患者的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不但为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较大的不便,也造成一定的社会负担。当前,临床中尚不存在治疗慢阻肺的有效方式,但是,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践证实,对慢阻肺患者做好治疗期间的综合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有效的减少患者急性发作的次数,同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活动能力,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为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做好有氧运动的指导,帮助降低患者的呼吸频率。加强生活和饮食指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加强社区综合护理干预,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交活动、不良情绪等得到明显改善,并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路海云,王鲁霞,赵惠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67例综合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1,18(07):109-110

[2] 费文芳.综合护理干预对肺结核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A].2012年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13(04):198-199

第2篇

【摘要】 目的 了解石河子市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提高失能老人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应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石河子市529名失能老人进行入户调查。结果 石河子市失能老人与石河子市一般老年人群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显著(P

【关键词】 老年人;失能;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2005年底我国开展的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显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1.3%〔1〕,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可见我国的老年人口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老年人口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失能率和残障率将逐渐增高〔2〕。据统计,老年人中约有21.5%的人生活轻度不能自理〔3〕,5%~8%生活中度不能自理,2%~5%完全不能自理。因此,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对石河子市60岁及以上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以便为有关部门制定老年保健策略与措施,改进失能老人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石河子市529名失能老年人。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的老年人且丧失部分或者全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者(采用WHO推荐的ADL量表筛选);②在石河子市居住3年以上老年人;③对于神志不清、智力障碍、无法配合完成问卷者,均由照顾者代替回答。

1.2 方法

1.2.1 研究对象的收集 第一阶段: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考虑经济状况及老年人口分布特点,随机抽取石河子市3个小区(25小区、6小区、29小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应用ADL量表,对所抽取小区内的全部老年人群进行失能筛选。共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失能老年人550名。

1.2.2 调查工具 (1)ADL量表:本次研究中使用WHO推荐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判定老年人的失能程度。该量表由两部分组成:躯体活动(穿衣、吃饭、洗澡、室内活动、如厕和能否控制大小便)和日常家务活动(打电话、购物、备餐、做家务、洗衣、使用交通工具、服药和自理经济)。评定结果可根据总分、分量表分和单项分进行界定。总分为64分。

1.2.3 质量控制 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合格后方可入户调查。在调查现场,调查员一对一询问调查。调查完毕,随机抽取5%的问卷检查,发现错误和遗漏项目及时补充更正。

1.2.4 统计学方法 原始问卷经审核合格后由Epidata 2.0录入,录入过程中设计逻辑检错,发现问题及时核对,保证录入质量。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发出问卷550份,收回52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2%。529名失能老年人中男246人(46.5%),女283人(53.5%),年龄为60~96岁,平均(74.75±7.69)岁;汉族520人(98.3%),少数民族9人(1.7%);文化程度:文盲223人(42.2%),小学182人(34.3%),中学111人(21%),大专及以上13人(2.5%);婚姻状况:已婚415人(78.4%),非再婚(离婚、丧偶、分居)114人(21.6%);月经济收入:无收入者68人(12.9%),

2.2 不同因素对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 见表1。

2.3 失能老年与一般老年人群比较 根据SF36的评分标准〔4〕,得出失能老年人生命质量8个维度的得分,与石河子市一般老年人群研究结果的比较见表2。表1 不同因素对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表2 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一般老年人生活质量比较

3 讨 论

3.1 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 中国老年医学会认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指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身体、精神、家庭、社会生活满意的程度和老年人对生活的全面评价〔6,7〕,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SF36的中国老年人口常模〔8,9〕。本研究结果和石河子市一般老年人生活质量比较显示:失能老年人8个维度得分显著低于一般老年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2 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3.2.1 性别与年龄 表2示,男性失能老年人的8个维度得分普遍高于女性,在生理职能、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维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2.2 民族与婚姻状况 不同民族失能老年人中,汉族失能老年人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情感职能得分高于少数民族,其中生理职能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2.3 文化程度 表2示,文化程度不同的失能老年人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

3.2.4 经济收入 经济收入对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显著影响,调查发现:月收入

3.2.5 医疗保障与慢性疾病 享有医疗保障的失能老年人在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没有医疗保障者(均P

3.2.6 失能时间、失能原因及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 表2示 失能时间>3年组得分最低,

综上所述,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人口学特征、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各级政府、卫生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并通过政府主导、财政支持、家庭参与、社会援助等多方面配合,健全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

致谢 本文承蒙石河子市老龄办陈明兰主任和全体成员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06;3(16).

2 黄成礼.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负担及家庭照料〔J〕.中国卫生资源,2006;9(5):2089.

3 杜 鹏,武 超.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状况与变化〔J〕.人口研究,2006;30(1):501.

4 韦懿芸,颜 艳,王多劳,等.中文版SF36在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中南大学学报,2006;31(2):2178.

5 Scoring Demonstration for Sf36v2:http//sf36.com/demos/SF36v2. html

6 李杨春.石河子市老年人生活质量和护理需求现状研究〔D〕.石河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66.

7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

8 李 俊,刘朝杰,李宁秀,等.生命质量评价量表SF36中国量化标准研究〔J〕.华西医科大学报,2001;32(1):368.

9 张 磊,徐德忠,黄久仪,等.SF36量表中文版的应用及分级截断点选择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1):6970.

10 王世俊.老年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8.

11 余昌妹,吴永琴,杨桦琴,等.温州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8;23(15):578.

12 张 静.河南老年居民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32.

第3篇

相关热搜:医学护理  医学护理学习  医学护理专业

1.临床资料

本组232例,男162例,女70例,年龄60~92岁,平均68岁。其中乳腺癌31例,甲瘤36例,甲状腺癌12例,肝癌15例,胃癌21例,大肠癌36例,急性阑尾炎28例,腹股沟疝26例,大隐静脉曲张12例,其他病种15例。出现并发症16例,其中呼吸系统疾病8例,脑血管疾病1例,心血管疾病4例,尿路感染3例。

2.护理体会

2.1心理护理:人到老年,不仅生理机能出现衰退,心理承受能力也存在很大程度的下降。精神健康网专家表示,老年人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甚至患上某种精神疾病。尤其是当老年人在生活中遇到较大的困难与挫折时,情绪反应往往较年轻人更为明显,也就更容易被精神疾病所困扰。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是一个尤为重要的社会课题,心理健康不仅能够改善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还能减轻家庭以及社会负担,使老年人健康长寿。王霞告诉记者,除了定期为老年人做一些健康检查之外,还要帮助老年人保持与社会接触,及时地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最主要的是帮助老年人培养爱好,多一些户外活动。“要多搜集一些老年人年轻时代的爱好,帮助他们重拾爱好,认识一些有共同爱好的人,重新建立朋友圈,避免产生孤独感。”王霞说,帮助老年人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就解决了一大部分问题。

2.2加强基础护理:年老体弱或合并头晕、高血压等,自护能力下降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跌跤,需要嘱患者在变动时要稳、慢、行动时要有人协助并安装夜间照明灯,走道中加装扶手等。因长期卧床易发生圧疮,需要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勤洗澡、换内衣、剪指、趾甲等。经常变换和轻拍背部,促进疾病恢复。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重体力活动。但在心功能允许情况下,可进行适量的轻体力活动或轻体力的工作。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防止扁桃体、牙龈炎等。如果发生感染可选用青霉素治疗。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林可霉素治疗。房颤的患者不宜作剧烈活动。应定期门诊随访;在适当时期要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何时进行,应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定。

2.3饮食护理:每天一碗稀软温热的粥,是老年朋友恢复胃肠功能的最好办法。煮粥多用糙米,少用精米,可以用大米、小米为主料,搭配薏米等杂粮。牛奶燕麦粥养胃和脾,适合早餐,小米粥暖胃安神,适合晚饭。细嚼慢咽最健康,对老人尤其如此。经过荤腥油腻折腾,胃非常疲惫,不宜让它再奋力研磨东西。慢慢吃,可以帮助牙齿细细研磨,舌头充分搅拌,与唾液混合,然后咽下。建议老人每餐时间掌握在30~40min。

第4篇

【关键词】疝修补术; 无张力,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199-01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外科此类患者24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例,年龄1~78岁,平均年龄40岁,斜疝17例,直疝7例。其中嵌顿性腹股沟疝2例,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为6~10h,进食时间为6~12h,住院时间为5~10天,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6~12个月,无一例复发,无补体排斥病例。

1.2 手术方法 均选择硬膜外麻醉。采用成形补片,按手术关键三步骤(即游离、回纳高囊置入充填物放置补片),完成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该手术是将外源性补片植入人体缺损部位,又为一种新的手术方法,一般患者了解少,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担心手术成功率及异物对人体是否有害。因此,我们采取以下措施:详细讲解该手术的有关医药知识,与传统手术方法的区别及优点,新材料的特点;介绍病区成功病例的患者现身说法;介绍医学资料中的相关论文摘要。并告知患者目前尚无因手术引发患者合并症的发作,让患者了解此手术的安全性,使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配合新术式开展。

2.1.2 详细的体格检查 做好心、肺、肾、凝血功能检查,积极治疗控制各种原发病,使患者的身体处于最佳生理状态,以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

2.1.3 手术区域准备 皮肤护理是防止切口感染,避免疝复发的重要措施,所以手术区域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术前护理。常规做到:(1)术前一天下午手术区常规备皮。由于手术切口距会较近,容易污染,备皮须彻底且防止损伤皮肤,患者在备皮过程中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诱发呼吸道感染致咳嗽增高腹压。(2)备皮后请患者淋浴、更衣。(3)协助医师以龙胆紫和碘酊在手术处画出站位时疝囊的轮廓和卧位时腹壁缺损区及手术切口。(4)对慢性肝炎、呼吸道感染、糖尿病及有手术区皮损的患者按医嘱给以预防性抗生素。

2.2 术后护理

2.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6h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原有心血管疾病者,术后24h内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给予连续心电监护。

2.2.2 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及护理 患者若出现阴囊水肿积液,给予穿刺抽液;用棉垫、阴囊托托起阴囊及热敷等。鼓励老年患者早期活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腹股沟区持续疼痛者,术后局部理疗和封闭法可缓解疼痛。

2.2.3 伤口的护理 术后切口用1kg重沙袋压迫30min,以利于止血及补片组织黏合。[2]此术式创伤小,出血少,不需每日换药,如有渗湿、污染应立即更换,术后1周拆线,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1~3天,预防切口感染。如有咳嗽用手按扶伤口。

2.2.4 活动与休息 由于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常规去枕平卧6h,6~8h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轻微活动,如排便、室内行走,老年患者不能下床者鼓励其多翻身,多做手腿伸缩动作,应注意动作轻柔,不能负重,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并防止受凉感冒,3~5天逐渐恢复日常生活。

2.2.5 饮食与营养 术后6h即进流质饮食,术后第一日进半流质,第2天饮食恢复正常,宜选高蛋白、高热量、高营养的食物,多吃粗纤维的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

3出院指导

3.1 2个月内避免增加腹压的因素 防止受凉、感冒、咳嗽;加强营养,多进粗纤维及润肠食物,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积极治疗前列腺肥大;戒烟等。

3.2 活动指导 1周后日常生活可自理,但应避免各种体力劳动;2~3个月可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术后3个月尽量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

4 体会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为逐步开展起来的一种新手术方法,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术前、术后护理及健康教育内容。因此认真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护理强度,确保患者顺利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嘉林,周汉新,余小舫,等.免气囊分离器完全腹膜外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附44例报告)[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5,10(2):129-132.

[2]李健文,郑民华,董峰,等.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经验总结(附235例报告)[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5,10(2):126-128.

第5篇

(1)深入社区建立家庭健康档案。通过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达到相互了解、融洽关系、增加感情的目的,为以后的健康教育工作奠定基础,保证计划及措施正确有效、快速的落实。(2)运用护理程序找出个人、家庭、及社区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针对问题制定具体的健康教育处方,并印刷成册,为下步工作提供有力保障。(3)与社区居委会取得联系,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支持,并安排专门工作人员配合我们深入社区家庭,做好前期宣传动员工作,提供固定的宣传教育园地,为创建健康教育宣传栏作好准备。(4)与辖区内的学校、厂矿、社会团体(如助老联合会、老年大学)取得联系,配合我们开展专题健康教育讲座。

2健康教育内容

2.1社区层面的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并符合社区的特点,它是老人、儿童、妇女及康复期患者的聚集地,因此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要适合这些人二。健康教育的内容广,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环境、饮食、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针对目前中国的健康状况,疾病谱的特征与有关国家政策,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健康教育:传染病、职业病及慢性病的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及日常生活中易出现的意外事故防治,自我保健、食品与营养卫生、环境与健康、生殖卫生与计划生育等。

2.2家庭健康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单位,也是我们社区服务的重要场所和对象,因此,我们更应注重家庭健康教育的开展。主要内容有:疾病的防护知识、用药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方式、锻炼保健知识、计划生育知识、突发事件的处理常识、康复技能等。

2.3患者的教育主要在社区门诊及家庭访视中进行。教育的内容为:疾病发病的原因、治疗方法、存在的护理问题、应采取措施、避免诱发因素及增加家属健康知识的教育。

3健康教育的实施

3.1健康教育处方的实施根据每个家庭的人员结构、年龄层次、所患疾病及存在问题的不同,我们选择预先印制的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给他们,并逐条进行讲解和指导,以保证其正确实施。

3.2健康教育园地的利用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宣传园地的作用,进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并对家庭生活中易出现的突发事件,如:溺水、电击、煤气中毒、烫伤、噎食等的急救方法给予详细讲述。对教育园地内的内容每季度更换一次,对重要常见的健康知识采取反复循环宣传,加深居民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3.3专题健康讲座的举行社区居民应根据其需求(如反应多的问题、普遍存在的问题、突然发生的问题)、根据发病的季节、根据突发流行疾病及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进行专场讲座,每季度为老年大学的学员举办专题健康讲座,每个学期为辖区内的学校举行一场儿童期及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讲座,根据厂矿的工作特点及工作环境进行职业性疾病预防保健知识讲座。

3.4建立健康教育咨询室设有咨询电话、电视机、影碟机、各种健康教育杂志等,安排有专职的工作人员随时接待个体和群体健康咨询工作。播放健康知识片观看,以便更形象、更生动地进行预防疾病知识的传授。

(1)领导的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国家政策和社区各部门的重视、各单位的支持、协调与配合是顺利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和获得成败的关键。社区健康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单靠社区工作人员是不行的,应依靠社会的力量,共同合作,人人参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准备工作和社区服务人员熟练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全面的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是搞好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

(3)密切了工作人员与社区、群体、家庭及个体的关系,从而主动与社区工作人员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改变他们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和不良的行为方式,也使我院的健康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目标迈进。

(4)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投资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川。通过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信息传播和行为千预,帮助他们掌握了医疗保健知识,树立了健康观念,养成了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降低社区内的发病率、残障率和死亡率,提高了生活质量和群体健康水平,减轻个体、家庭和社会负担。

第6篇

论文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同时,老龄人口正以年均3%的速度持续增长。在“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面对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如此迅速的增长速度,如何解决好城市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城市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概述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以社区为中心,养老服务由社区为依托的各种社会力量来提供的一种养老模式。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能够自理的老年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结构主要包括:(1)老人日间护理中心。主要是为白天缺乏家人照顾的体弱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护理、生活照顾等方面的服务,如膳食、个人卫生、健康护理、护送看病等。(2)老人医疗保健中心。为老人提供送药、体检、心理咨询及疏导、康复护理、健康调查跟踪及养身保健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服务。(3)老人家务服务中心。到老人家中提供各种家务服务,如做(送)饭、居家清洁、料理家务、帮助购物、维护维修等。(4)应急救援中心。主要是开通24小时老人服务热线,并建立事故预警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并紧急处理老人遭遇的各种意外生活事故,有效地进行危机的干预。(5)老人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是集文体、教育、社交与日常生活辅助于一体的服务场所,满足老年人对文体保健、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

二、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得到日益重视,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实现福利社会化的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民政部门以社区服务为平台,致力于推广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事业,鼓励社会承担部分养老责任,为社区养老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作体系,各地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管理、服务方面也已经具备了一套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各地正努力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参与社会以及权益保护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截至2002年,我国的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已达到23.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15.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人员900多万名,民办社会福利机构1600余家。根据2005年全国范围的城乡老年人口的抽样调查,71.9%老人希望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还只是刚刚起步,处于初级阶段,各项职能还不完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社区居家养老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撑。比如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尚未得到承认(如在登记注册方面受到限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此外,为了促进民间资本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政府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二)社区居家观念落后,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认识到我国城市养老职能已经由以家庭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社会为主;没有认识到社区居家养老是未富先老国情的需要;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认识不够,服务意识相对薄弱。

(三)政府职能不清,政社未能真正分开

由于我国的改革正在进行,社区服务发展在总体上仍属于政府推动型,社区养老服务还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同时,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中也出现职能缺位的现象。表现在:第一,基层社区组织责权不一致,街道办事处作为区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了许多本不应该由它承担的职责,又把居委会当作政府部门的延伸,经常给居委会分配任务,致使居委会没有精力为居民办实事。第二,政府职能缺位。从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状况来看,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主要表现在对非营利组织的培育不到位、投资社区养老服务的民间资本所应享有的相关优惠政策不完善等。

(四)资金短缺,资金来源方式单一

从目前的情况看,社区管理资金来源有限,主要是民政局投入,资金严重缺乏。这些经费对居家养老工作的启动,为一部分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若要提供较为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无疑是“杯水车薪”。

(五)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及设施不完善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老年服务设施设计不合理,适用性较差;其次,服务设施不够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第三,基础设施较差,配备也比较单一。

(六)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服务内容过于简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区管理及服务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社区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社区工作的岗位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第三,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医疗护理、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迫切需要开展。

三、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针对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应加快老年人权益和老年社区建设的立法,对其发展做出长期规划。同时,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支持程度。政府应从宏观的角度制定各项支持社区养老的政策,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用房优惠政策、养老服务设施收费优惠政策、减征或免征社区兴办老年服务福利事业企业所得税、放宽注册条件、免交注册手续费等,政府应建立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项目的财政支持计划、城市公建配套法规、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章以及社区养老服务实施管理规章等。

(二)加强社区居家养老的理论研究,改善居家养老的观念

养老方式的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应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加强养老方式,尤其是新型居家养老方式的研究,从科学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分析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提供预测和规划的工具。同时要转换思维,改变居家养老的观念,增强对社区的主体感和责任感,使社区内的居民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产生一定的感情和归属感,自觉将自己融人到社区的集体中,并对自己居住的社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社区服务的思维模式的培养和转变将更有利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健康发展。

(三)明确政府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定位,政社分开

政府应退出社会福利服务生产领域,其角色转换为社会福利的推动者、提供者和监管者。政府要明确自身在开展社区养老中的职责,充分发挥其主导功能。同时,政府应摆正自己和社区的关系,政府只能是参与,并且其参与行为应该是启发式、动员式的政策引导,而不是替代。政府应当从不该管的职能中退出来,并将这些职能还给社区组织。政府要把社区养老服务所划拨的资金真接交给社区自己管理,政府只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社区要积极协调社区中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负责管理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事务,自主地开展各种活动,调动社区中的财力、物力、人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而非单纯地完成政府指派的任务。

(四)拓宽养老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

要建立以社会筹集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的投资发展体制。继续扩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事业,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或提供无偿服务。同时政府应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适当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比例,兴建养老服务机构的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实行有偿服务、抵偿服务。这样既实现了政府购买服务,又满足了社区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也能吸引私人投资,拓宽资金来源。

(五)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尤其是医疗康复设施

完善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改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使用功能;其次,要完善医疗保健康复设施,开展保健康复、常见病预防等知识讲座;再次,完善社区老年文化体育设施。

第7篇

关键词:农村;老年群体;养老需求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1 ― 0094 ― 03

一、研究背景

随着老年人数的激增和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问题已经凸显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占中国50.32%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一方面,农村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严重,2000年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有8557万人,占老年总人口数的65.83%。截止2010年11月,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0.1%。人口学家根据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年龄结构分布规律预测,21世纪中叶农村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将达到46.4%。对于农村老年群体,其养老问题就是老年人的需求与满足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满足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相应对策。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养老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国外将养老需求界定为“3M”,即Money(钱)、Medical(医疗保障)、Mental(精神需要)等。贝弗里奇(2004)指出老人的保障需求包括医疗、丧葬补助金、退休养老金或工伤养老金三种。Dowd、Stewens等国外学者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分析了代际照顾、利益回报以及家庭成员的互惠方式,认为子女是通过经济支持或精神抚慰等形式来回报父母养育之情,解释了老人照顾和赡养问题。

内学者许多学者将养老的内容界定为经济、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支持三方面,医疗费用和护理分别被纳入经济和生活照料支持中。周伟文等(2001)将城市老年群体的需求分为物质生活需求、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健康保健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张红、李会(2008)把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分为基本生活、医疗卫生、社会参与、维权服务以及精神需求等。

既往研究更多地是从某一方面分析养老需求影响。有关经济供养需求,学者宋健(2006)认为子女对养老的供养包括日常生活开支和医药费;老年人收入来源受地域、年龄、性别、婚姻、居住方式等因素影响,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陈功(2003)认为农村老年人、女性和高龄老年人,特别是高龄丧偶女性老年人更依赖于家庭的经济支持;而子女支持受到子女数和子女性别的影响。在经济政策上,宋健(2006)认为应打破依赖代际养老模式,老年人可通过增加养老储备和收入的方式来提高经济独立性,同时发挥社区和社会的支持力度。有关生活照料需求,相关研究主要探讨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子女数、经济收入、居住状况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老年人能否获得非正式照料资源和正式照料资源的影响情况。医疗政策方面,周绍斌(2007)认为应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农村老年人口医疗救助制度,优化资源配置,还应重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创造和谐环境,增强其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纵观既往研究,学者们从多学科视角对农村养老需求及其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可借鉴的基础。但需要指出的是既往研究主要以定性为主,较缺乏关于农村老年群体养老需求影响因素分析的定量比较研究。鉴于此,论文从养老需求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调查的数据进行定量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验证相关假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养老需求”,是指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导致其在老年阶段自身资源相对不足或出现困境,从而产生有赖于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需求。主要表现为经济供养需求、医疗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和精神慰藉需求四个层面。其中,经济供养是基础,也是重中之重;医疗需求是可靠保障;生活照料需求是普遍需求;精神慰藉是更高追求。

(二)农村老年群体养老需求影响因素的操作化与测量

养老需求的测量包涵四个维度:经济供养需求,医疗需求,生活照料需求,精神需求。其中,经济供养需求操作化为家庭年收入收入、平均一个月的现金支出以及看病和住院支出等方面。后三个维度借助李克特量表的形式进行研究,将陈述的答案分为“很符合”、“比较符合”、“一般”、“不太符合”、“很不符合”五类。将医疗需求操作化为生病治疗层面、医疗资源获得难易程度层面和生病照顾层面;将生活照顾维度操作化为日常生活照料满意和生活中有困难时容易找到人帮忙两个指标;将精神需求操作化为心烦时容易找到人听您倾诉、对心烦时别人听您倾诉感到满意、您感到孤独寂寞、积极参加村集体娱乐活动四个指标。

(三)抽样方法和样本特征

为保证样本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首先在湖北四市内,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每个县进行编号,然后通过抽签的形式获取样本县的代码。然后,在被抽中的样本县中,再次通过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获取样本镇的代码,再依次获取村的代码。最后在样本村中,根据抽样的便利性和经济性原则,按照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集中居住区域内的农民家庭。

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针对湖北四市农村老年群体发放了800份问卷。剔除了缺乏关键信息的问卷以及废卷,有效问卷为760份,有效率为95%。从性别结构来看,男女性别比分别为48.5%和51.5%。从年龄结构上看, 60~70岁占总体样本的59.3%, 70岁以上占样本总体的40.7%。从受教育程度看,小学以下的老年群体占样本总体的77.1%。在与配偶居住状况的分布中,和配偶同居的老年人占总体的61.2%。从家庭年收入上看,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老年人占样本总体的76.9%。总体上看,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四)模型建构与变量说明

三、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基本结论

研究基本结论如下:第一,主观需求意愿中,农村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最强烈,其后依次为经济供养、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需求。因不可预测的疾病风险引发的医疗费用往往集中支付且难以自主控制,以及医疗费用支出占总支出比例最高,农村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最为迫切。可见,解决农村老年人“养”和“医”的问题仍是当前农村养老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二,农村老年人收支差额基本平衡,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老年人经济供养需求得到满足。多数老人受现实条件制约,不得不量入为出,生活水平很低,看病难、看不起病问题仍然突出。第三,医疗需求影响因素相关分析中,生病时能得到很好地照顾、到医院看病方便、对医疗照顾满意度与医疗需求满足程度存在显著负相关。第四,生活照料需求影响因素方面,日常生活照料满意度和生活中有困难容易找到人帮助因素呈正相关。第五,精神需求影响因素方面,自评健康好、日常交谈对象频繁、闲暇活动频繁等变量进入了回归模型分析。可见交往频数、家庭特征对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满足程度影响显著,个人特征和健康状况影响力较小。

(二)相关对策建议

论文通过对农村老年人的主要需求及需求满足程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经济供养需求、医疗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和精神慰藉需求的满足程度较低,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努力:

第一,从宏观层面统筹考虑,制度安排是关键。国家应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有机结合起来,特别要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及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的改革,提高农村老年群体的经济收入和健康水平。第二,从中观层面,即区域的集体层次上考虑,村镇组织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着力建立各式各类组织、协会,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来努力增强农民相互依存的强度。第三,从微观角度,即家庭和个人的层次上来说,应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和老年人的自我支持作用。增加农民家庭纯收入、提高老人的收入水平、鼓励老年人通过自身努力来促进自我需求的满足等。

〔参 考 文 献〕

〔1〕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与相关服务〔M〕.北京:中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Dowd.Aging as exchange:A preface to theory〔J〕.Journal of Gerontology.1973(30).

〔3〕Stevens,E.S..Reciprocity in social support:An advantage for the aging for the family,Family in Society〔J〕.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umans Severices.1992(11).

〔4〕周绍斌.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J〕.中国人口报,2007,(01).

〔5〕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张松.中国农村家庭代际关系与养老研究〔D〕.河北大学.2009.

〔7〕宋健.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2001,(11).

〔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9〕2009 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新华社,2009-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