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2-06-29 12:32:10

序论:在您撰写循环农业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循环农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循环农业

论文正文:

中国循环农业思考

一、我国循环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

由于我国农民的自身素质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对循环农业经济的意识淡薄,只注重投资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对农副产品废弃物再利用所产生经济效益的关注不够,使本可以通过循环利用所得的经济效益流失。

2.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成熟的循环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少,发展规模小,在农业中的比重不大,未形成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良好氛围。

3.支持循环农业发展的资金不足

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提高资源利用率,需要有足够资金的投入。目前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和认识不到位等原因,用于发展循环农业的资金投入还比较少。

二、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措施

1.加强宣传,达成共识

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作用,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发展循环农业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育全社会的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能力,深入宣传发展循环农业的扶持政策,调动各方面发展循环农业的积极性。

2.科技先行,推进循环农业技术创新

循环农业实际上是一种技术模式,沼气利用、秸秆气化及发电、稻草还田机具、测土配方施肥等都需要有科技的投入,需要动员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研究循环农业应用技术,技术上的可行性需要不断地技术创新,以促进农业废弃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3.加强土壤、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耕地可持续利用,实际上就是要求土地资源与人口之间取得平衡,勿使土地负担过重,降低人的生活质量,又要求高效率地利用每一块土地,使其发挥较大的效能,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减少耕地的浪费。

4.加强循环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强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完善,建设乡镇、村级服务网络,强化循环农业技术培训和服务,使农民逐步掌握对农产品废弃物的循环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积极组织开展循环农业技术交流、技术推广、技术服务和信息等活动,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第2篇

1.1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内涵分析“生态农业”(ecologicalagriculture)一词最初由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英国农学家M,Worthington于1981年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1981年,以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将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的成果与中国国情结合,首次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的概念。“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EwertBouldin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杜邦公司提出了循环经济3R原则。国内在国外“循环经济”思想上提出了“循环农业(RecyclingAgricultural)”概念,该词语首次见于陈德敏等于2002年发表的文章。从我国“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概念提出后,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生态学家叶谦吉(1988)、吴国凯等(1988)、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1991)、著名生态学家孙鸿良(1993)等对“生态农业”概念进行了完善与优化;郭铁民等(2004)、宣亚南等(2005、熊瑶等(2005等对我国“循环农业”的概念进行各自优化定义。两者的概念与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及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随之得到扩充和发展,其相关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分析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代表性概念,结合我国目前农产品比较丰富,注重产品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将生态农业基本内涵概括为:生态良性循环、产品优质安全、三大效益协调、科技管理支撑、产业复合设计、系统优选调控,另外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间接内涵。将循环农业基本内涵概括为:物质循环利用、环境和谐友好、产业网状依存、科技管理创新、三大效益同步、农业永续发展。通过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内涵分析发现,其共性是二者都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或途径,其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其次,二者都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的支撑;另外,二者都注重多产业复合的复合设计。主要区别在于:

(1)虽然二种农业模式都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但生态农业更加重视生态效益,而对经济效益比较弱化,而循环农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与环境改善的融合。

(2)生态农业追求的最终目标虽然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在满足人类社会持续对农产品的需求方面没有具体措施,因此,生态农业更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

(3)生态农业主要侧重于产品生产环节的环保、绿色,而循环农业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更重视生产环节、生产链和消费领域的物质循环利用,减少自然环境的破坏与资源的消耗。

(4)生态农业注重产品的自然安全,而循环农业在注重经济效益下对产品的安全比较弱化。我国生态农业的提出与发展比循环农业早20年,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科技与社会的进步,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概念与内涵皆不断更新完善,至今,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两者在内涵上已呈现交叉重叠现象,两者都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除各有侧重点外,直接或间接目标一致。但对生态农业而言,其发展依赖于农村环境,而农村环境又与农村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社会经济发展到目前,随着农村生产资料、消费商品的丰富,在生产各环节及人们生活过程中,农业生产系统中非自然物质的输入不可避免,而这些物质按照生态学原理,依靠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转化很困难或历时很长,从而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稳定与良性发展,造成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因此,在农业物能循环中必然涉及到非自然性物质的人为循环利用问题,而这个问题是需要用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解决的。因此,为了减少概念的重复,取长补短,形成符合现代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建设要求的系统化现代农业概念,将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概念融合,称之为“循环型生态农业”。

1.2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概念界定结合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现状与发展,我们认为:循环型生态农业是在系统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技术学理论指导下,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实现“投入品-产出物-废弃物”的循环综合利用,达到资源低消耗与高利用、投入清洁、产品安全、废弃物低排放,从而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优美、公民身体健康的现代农业系统。循环型生态农业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高安全、美环境、美人文”,即两低两高两美目标。

2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内涵

从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概念出发,明确其内涵本质是应用设计与实践运行的基础。其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良性循环。生态良好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按照生态学原理,将农业生态建设和绿色消费融合,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倡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污染等,生产过程用养结合,注重生物资源的自然回归利用,最大程度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自给,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农业废弃物的产生与非生态化处理,最大程度地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2)物质循环利用。按照循环经济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通过优化农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使用。综合设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最佳配合方案,尤其是要加强生产、加工、消费环节非自然生态系统废弃物回收利用,使物质与能量的得以顺畅循环流动,达到自然资源低消耗、生产过程低污染、物质高利用、废弃物低(零)排放,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同时,减少废弃物污染,从而将提高经济效益与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相融合。

(3)产品安全优质。将改善与维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与健康的动植物生产紧密融合,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用洁净的生产方式(尽量采用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绿色物质输入)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在现代管理体系下加工销售食品,倡导绿色消费,促进人们生活习惯的转变,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4)系统网状复合。在环境保护和产品安全的总旨下,用生态经济学原则和系统科学原理设计并不断优化人工农业生产系统,将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领域等产业进行合理组配,建立高效循环的产业链。各产业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物质利用网络,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水平。

(5)科技管理支撑。农业系统实现物能循环、环境友好、产业发展并举,在吸收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精华的同时,更需要生产、消费环节大量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支撑。需要现代微生物工程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生物肥料技术、化工材料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生物育种技术、信息工程技术、废弃物的重利用和处理技术等的有效结合,同时需要完善农业生产与产品加工各环节标准,建立科学的社会规范体系。

第3篇

1沼渣做饲料添加剂或辅料

沼渣中含有的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等成分,较全面的养分可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用作畜禽饲料养猪,养牛等,畜禽可平均增重15%以上,饲养周期缩短20-30天;用作鱼饵料养鱼,能促进水中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丰富滤食性鱼类的饵料,减少饵料的投放,节约养殖成本,鱼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鱼的产量平均增加17.5%以上,同时鱼的病虫害减少。用沼渣养黄鳝、养蚯蚓、养泥鳅、都是可行的。

2沼渣做栽培

食用菌原料沼渣原料来源广、生物效率高,富含速效养分,沼渣与基料堆沤用于栽培蘑菇、平菇、草菇、灵芝、木耳等食用菌的原料,无病菌,周期短,出菇快,食用菌质量好,产值高,产量可提高30%以上,增产效果十分明显,优于传统栽培。

二沼渣具有速效、迟效两种功能

沼渣中部分未腐熟的原料和新生的微生物菌体,施入农田会继续发酵,释放养分,这也是沼渣肥速缓兼备的原因,因此,沼渣具有速效、迟效两种功能,肥效优于沤制有机肥,是一种优质无菌有机肥,其养分含量高,肥效好,氮、磷、钾含量分别比露天粪坑和堆沤肥高出60%、50%、90%,既可做基肥又可做追肥,特别适宜做茎肥。沼气发酵不仅是一个生产沼气能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造肥的过程。沼渣营养全面,重金属含量低,在施用时,可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施用沼渣种植粮食、瓜果、蔬菜,肥效被作物吸收率比露天粪坑和堆沤肥高出20%。生产出的产品品质优良,口感好,耐贮藏。有数据表明长期施用沼肥农作物产量可提高10%—30%,农产品质量提高1-2个档次,每斤增收0.2-1元。沼渣的应用既降低了作物成本,又有效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沼渣作为优质肥料非常适宜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也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不可或缺的首选有机肥料,被称为理想的绿色肥料。

1沼渣作基肥

沼渣常用于种粮、育秧、苗木和大田作物的基肥,它是蔬菜作物很好的底肥。沼渣单独作基肥施用时,施于水田,最好是耕田时直接施用,使泥、肥结合;施于旱地,在翻耕时撒入,视作物及品种不同也可在移栽前采用条施或穴施,最好覆盖一层100毫米左右的土,这样做有利于沼肥入土,以减少速效养分挥发。如果与磷肥、氮肥配合施用,互相补充,增产增收效果会更明显。作基肥一般每亩施用沼渣1500~3000公斤。

2沼渣作追肥

沼渣做追肥时,可随时作为各种蔬菜作物生产追肥,追肥多采用直接在作物旁边开沟或挖穴浇灌在作物根部的周围,施肥后覆土封窝以提高肥效。用沼渣作追肥,应深施,深施6厘米~10厘米时效果最好。追肥一般每亩用量是1500公斤左右。

3沼渣与化肥混合施

第4篇

一是加快建立绿色经济核算制度,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没有计算资源的机会成本和环境污染的损失,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制约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建议互助县有关部门要加快研究制定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尽快在全国范围率先内付诸实施。二是完善和实行绿色GDP考核体系。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可持续发展、生产与消费意识,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把循环经济和环保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各级领导要切实转变农牧业经济发展的传统理念,在农牧业生产中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加强政策引导

1.政策支持

循环农业经济是政府导向经济,而不是市场导向经济,为此政府要倡导和推动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向着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的方向发展。强化政府政策引导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制度环境。产业政策应强调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保护,促进农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主要包括:

(1)农业投入政策

政府要安排并落实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严格执行预算,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对一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必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直接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支持。

(2)土地承包政策

土地承包政策应继续稳定,依法保障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这是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基础。

(3)社会保障政策

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为互助县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后盾。二是建立政府激励机制。政府要加大激励和惩罚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循环农业经济发展。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农牧业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农牧民对环境保护得到更多的效益,引导循环农业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二要设立各种奖励政策,对于进行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企业或者个人,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或奖金鼓励,对超标施用化肥或者农药等相关农牧业生产资料征收相关费用或税收,从而达到防止过度使用的目的,减少系统内的物质投入,诱导农牧民发展循环经济。三要设立税收优惠政策和贷款优惠政策,以鼓励农牧户、企业使用环保设备和再生资源。四要制定各种收费政策,以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如废旧物资商品化收费、居民水费中污水治理收费等。五要制定对使用再生材料的产品实行政府优先购买的相关政策或法规,以引导社会绿色消费行为,各级政府要使得有再生成分的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占据优先地位。

2.法律支撑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实现节约型农业是一个新的领域,政府除了在政策、财政上给予支持外,还要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上给予保障。目前,我国己颁布实施了《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包含发展循环经济内容的法律,各地也有一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实践和探索。互助县也应该研究出台发展循环经济相关规划、法规、政策和标准,为各领域、各行业开展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提供具体的法规依据。

3.健全社会中介机构

依靠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社(协会),促进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农牧区专业协会是按农牧民自主、自愿为原则,是以自组织机制构建的“中介组织”,具有“信息咨询与传播、技术指导与培训、为农服务”的多种功能。其组织成员来源于农牧民,服务贴近于农牧民,与农牧民具有良好的沟通机制和组织化优势,所以发动农牧民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依靠农村牧区专业协会可以得到有效组织化推进。

三、发挥经济手段在构建循环农业经济中的作用

1.构建农牧业自然资源价格调控机制

几乎所有农牧业资源包括环境资源都变得越来越稀缺。因此,各类农牧业资源的定价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合理的价格机制才是保护资源、降低监督成本的重要手段。首先,进一步明晰农村牧区土地产权。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权收益、财产抵押权等。尤其是针对目前仍然十分霸道的土地征用制度,要切实提高征用补偿费用、真正落实失地农牧民保障、培训等,真实反映农村牧区土地价值,有效地防止农牧业重要生产资源的非正常减少;第二,合理确定水资源价格和用水价格。任何淡水资源开发都应支付相应的水资源价格;任何用水价格都应当包括水资源价格+水工程价格+污水排放价格,而目前仅支付了水工程价格。同时还要进一步落实水资源保护的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鼓励区域间水使用权转让,充分运用“无形之手”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第三,着手评估自然环境价值和实施环境使用付费制度。一般地讲,自然环境的价格等于环境能容纳的最大排污量。因此,任何企业、农牧户、政府、自然人使用自然环境都必然付费,如果其行为对环境可能产生“负效应”,应采取事前评估、达标排放、污染付费等措施,环环控制,实现资源、环境的源头治理。

2.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农牧业产业化以农牧业经营活动的市场化、集约化为主要内容,是实现互助县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途径。不断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在农牧业内部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要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产”的原则,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形成立体种养加工一体化以及农林牧副渔各业互补的产业发展全链条,以实现全面、多层次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清洁生产以及人类经济、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的综合目标。从实际情况出发,有利于从总体上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做到“靠山养山、靠地养地、靠水养水”,抓好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选择具有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带动作用大的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扶植,发展绿色农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突出区域特色,把培育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既能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也能从总体上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要促进循环农业经济形成工农商、产学研、生产、流通、消费和还原融通的整个社会的产业大循环,实现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发展循环农牧业经济,要立足本地,实行个人、集体、国家三结合,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一是继续增加财政农业业和农村牧区发展的投入。政府要依法安排并落实农业和农村牧区的预算支出,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适当安排生态农牧业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生态农牧业建设规划、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试验示范活动的补助。对规划建设的项目,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及银行应在资金上有选择地给予支持。二是加快农牧业金融制度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如鼓励金融机构对技术含量较高和发展前景较好的循环农牧业科技项目提供专项贷款、设立政府发展循环农牧业专项担保基金等。三是创造条件,降低风险,吸引工商资本和私人资本投资发展循环农牧业。

四、加强科技创新,为循环农业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1.循环农业经济是对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

现代化的循环农业经济已不仅是建设几个沼气池、增施有机肥、提倡秸秆还田等简单的技术创新,还应充分考虑到在农牧业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发展趋势中出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牧业精品名牌的创新等问题。提高循环农业经济的科技水平,一是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大力建设一批先进的绿色技术科研基地,努力培养农牧业科技人才,积极建立农牧业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产业链等绿色循环技术体系。把政府、生产、高校、科研部门的力量聚合起来,搞好技术研发,逐步建立和完善支撑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绿色技术体系,形成投入———开发———应用———增值———回收———再投入———再增值的良性循环体系。二是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大力发展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组织为主的多元化农技服务组织,优化农技推广队伍结构,形成一套完整的农牧业技术研究、推广和普及的网络体系,并建立一套激励机制,激励技术人员创新,激励农牧民采用生态农牧业技术。鼓励、引导各类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多种形式开展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村(户)的带动作用,加快农牧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全面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

2.现代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有力支撑

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作支撑。有了先进可行的农牧业技术才能使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得以创建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发展相关的农牧业技术体系,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是发展滴灌技术。在引进滴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例如采用膜下滴灌技术。这种技术把地膜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结合起来,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把与肥融合后的灌溉水滴滴均匀、定时、定量地输入到作物根系。二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地表残茬覆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田间作业程序,比如可以使用“免耕直播”法、免耕和少耕相结合的方法等。通过合理轮作、科学施肥等综合措施,为作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性耕作的实质是改善土壤结构,减少风蚀、水蚀和养分流失,保护土壤性状;减少劳动力、机械设备和能源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节本、增收的目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相关部门组织创建示范区,强化技术推广;

(2)狠抓配套物资服务;

(3)推进农牧业标准化建设,建立节约型农牧业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

第5篇

该模式的发展历程

武山县农业技术人员牢固树立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适应旱情,发展农业生产新理念,坚持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避短就长,充分利用优势时段自然资源,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经过反复筛选,于2000年在浅山半干旱区试验成功了麦后复种地膜菜瓜技术,以这一技术为平台,使该区7、8、9三个月的优势时段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利用,创造性地为该区农民增收找到了一条增收新途径。2001年在原郭槐乡西梁山区示范500亩,平均亩产值888.4元,亩纯收入736.4元,通过示范种植,农民从中尝到了甜头,并在此后迅速向四周地区辐射。到2011年,全县在15个乡镇种植麦后复种地膜菜瓜3.01万亩。在推广麦后复种地膜菜瓜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农民增收途径,通过试验示范相结合的办法,武山县农技站技术人员于2003年安排了油菜地复种地膜豆角试验,亩产值达到2300元以上,2004年在四门镇咀儿村示范种植10亩,平均亩产豆角1994.4千克,亩纯收入2038.3元,成为浅山半干旱区继麦后复种地膜菜瓜之后又一项颇具发展前途的农业增收新技术。目前种植区域已达四门、温泉、洛门、城关、咀头、山丹、鸳鸯、高楼等8个乡镇,2011年种植面积1.96万亩。为了优化该区农业结构,挖掘该区农业生产潜力,解决白色污染问题,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原膜,武山县农业技术人员又试验种植了麦后复种地膜菜瓜原膜二次利用点播冬油菜试验,试验在2001年8月26日种植,亩产高达203千克,比露地种植增产13.2%。2002年种植复种菜瓜1700亩,当年点播油菜589亩,占复种菜瓜的35%,2011年,全县麦后复种地膜菜瓜原膜二次利用点播油菜面积达到2.8万亩。

经济效益

为了掌握这种模式的产量、产值情况,分别在咀头、温泉、洛门、四门、高楼等乡镇选择了20户农户,对该模式效益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为:从2009年11月小麦种结束起,到2011年10月止,经过2年时间的跟踪调查,20户农户共种植面积27.2亩,小麦平均亩产213.5千克,产值363.0元;麦后复种地膜菜瓜平均亩产1628.3千克,产值814.2元;原膜点播冬油菜平均亩产172.7千克,产值690.8元;油菜地复种地膜豆角平均亩产1771.3千克,产值2479.8元。两年时间收获四茬作物,亩总产值4347.8元,年平均亩产值达到2173.9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随着豆角、菜瓜等价格不断上涨,经济效益还在加大。

生态效益

麦后复种菜瓜和油菜地复种豆角及原膜二次利用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地膜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延长了地膜覆盖时间,从而减轻了地膜对环境的污染。同时由于地膜覆盖时间加长,可有效地减少田间水土流失。

第6篇

蟹苗选购与放养

(1)蟹苗选购。选用长江水系亲蟹在土池生态环境繁育的蟹苗(也称大眼幼体),亲蟹要求雌蟹100g/只~125g/只、雄蟹150g/只以上。蟹苗具体要求:淡化6日龄以上,体色呈淡姜黄色,群体无杂色苗,出池时水的盐度在4‰以下,群体大小一致,规格整齐,每千克14万~16万只,育苗阶段水温20℃~24℃,幼体未经26℃以上的高温影响。活动能力强,蟹苗在苗箱中能自行迅速散开。育苗阶段幼体未经抗菌素反复处理。(2)蟹苗运输。适宜干法运输,用一种特制的木制蟹苗箱,长40cm~60cm,宽30cm~40cm,高8cm~12cm,箱框四周各挖一窗孔,用以通风。箱框和底部都有网纱,防止蟹苗逃逸,5个~10个箱为一叠,每箱可装蟹苗0.5kg~1kg。蟹苗箱内应先放入水草,箱内用水花生茎撑住箱框两端,然后放一层绿萍,使箱内保持一定的湿度,也防止蟹苗在一侧堆积,并保证了蟹苗层的通气。运输途中,尽量避免阳光直晒或风直吹,以防止蟹苗鳃部水分蒸发而死亡。(3)蟹苗放养。放养时间一般在5月中旬前。蟹苗先在环沟中培育1个月左右,放养量一般每公顷稻田22.5kg~30kg,蟹苗运到田边后,先将蟹苗箱放入环沟水中1分钟~2分钟,再提起,如此反复2次~3次,以使蟹苗适应水温和水质。

蟹苗~Ⅲ期仔蟹培育

(1)饵料投喂。因为河蟹在蟹苗种各阶段其习性不同,必须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投饵培育措施,才能提高其成活率。蟹苗养成Ⅲ期仔蟹投饵模式详见附表:人工饵料可采用新鲜野杂鱼,加少量食盐,烧熟后搅拌成鱼糜,再用麦粉拌匀,制成团状颗粒,直接投喂。其混合比例为:杂鱼0.8kg加麦粉1kg,饵料一部分投在浅水区,另一部分散投于水生植物密集区。(2)分期注水。蟹苗刚下塘时,水深保持20cm~30cm,蜕壳变态为Ⅰ期仔蟹后,加水10cm,变态为Ⅱ期仔蟹后加水15cm,变态为Ⅲ期仔蟹后,再加水20cm~25cm,达到最高水位(70cm~80cm)。分期注水,可迫使在水线下挖穴的仔蟹弃洞寻食,防止产生懒蟹。进水时,应用密眼网片过滤,以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培育池,如培育过程中遇大暴雨,应适当加深水位,防止水温和水质突变,否则,容易死苗。(3)日常管理。一是及时检查防逃设施,发现破损及时修复,如有敌害生物进入池内,必须及时加以杀灭。二是每日巡塘3次,做到“三查、三勤”。即:清晨查仔蟹吃食,勤杀灭敌害生物;午后查仔蟹生长活动情况,勤维修防逃设备;傍晚查水质,勤作记录。三是池内要保持一定数量的漂浮植物,一般占水面的1/2左右,如不足要逐步补充。

大田蟹种饲养管理

(1)大田放养。一般在水稻秧苗栽插活棵后进行,此时可测定环沟中仔蟹的规格和数量,如果数量正好适宜大田养殖,即可拨去培育池的围拦,让幼蟹自行爬入大田,如果数量不足或多余要进行调剂。(2)饲料投喂。仔蟹进入大田后,除利用稻田中天然饵料外,可适当投喂水草、小麦、玉米、豆饼和螺、蚬、蚌肉等饵料,采取定点投喂与适当撒洒相结合,保证所有的蟹都能吃到饲料。饲养期间根据幼蟹生长情况,采取促、控措施,防止幼蟹个体过大或过小,控制在收获时每千克在160只~240只之间。(3)水质调控。育蟹种稻田由于水位较浅,特别是炎热的夏季,要保持稻田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水位过浅时,要及时加水;水质过浓时,则应及时更换新水。换水时进水速度不要过快过急,可采取边排边灌的方法,以保持水位相对稳定。(4)日常管理。要坚持早晚各巡田一次,检查水质状况、蟹种摄食情况、水草附着物和天然饵料的数量及防逃设施的完好程度,大风大雨天气要随时检查,严防蟹种逃逸。尤其要防范老鼠、青蛙、鸟类等敌害侵袭。生长期间每15天~20天泼洒1次生石灰水,每公顷用生石灰75kg。(5)病害防治。一龄幼蟹培育过程中病害防治要突出一个“防”字。首先是投放的大眼幼体要健康,不能带病,没有寄生虫。二是饵料投喂要优质合理,霉烂变质饲料不能用,饵料要新鲜适口,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要高,以保证幼蟹吃好、吃饱、体质健壮。三是水质调控要科学,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7篇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

一方面,要树立和强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理念,针对目前许多农民对循环农业概念不太了解,对发展循环农业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的状况,加大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现代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网络,分层次、多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试点经验和实际效果,组织开展典型经验交流和表彰先进活动。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营造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良好氛围,倡导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让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发展循环经济活动,逐步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加强政府引导,建立健全市场推进机制

一是在政策措施上实行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把发展循环农业列入各级政府的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确定循环农业建设的战略目标,分段实施重点建设项目与任务。二是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指数)体系,将农业环境成本和农业环境效益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5]。三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资机制,以政策性投资项目为引导,积极吸引社会、企业和农民投资农业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政策补偿机制,保证循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选择有效载体,加大循环农业培植力度

一是搞好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基础平台,通过实施政策支持和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培育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项目,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到加工园区,形成若干特色农产品和优势农产品的集中产区,逐步构筑循环农业的主导产业集群,形成绿色企业群,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闭路循环。二是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组织制度武装和改造传统农业,将农业园区的自然生态、人工生态联结成一个互动、互优的联动整体,实现土地、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价值体现。三是加快规模化畜牧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生产技术,实现养殖模式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

加大政策扶持,优化循环农业发展环境

一是营造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通过积极协调,对进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工商企业,在信贷、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更为优惠的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和农民投资发展循环农业项目。二是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壁垒,组织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循环农业经济发展[6]。三是通过适当的保障措施,建立完善种植业的保险制度,降低经营风险,逐步提高循环农业的比较效益,提升投资主体对循环农业项目投资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