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对抗语文范文

时间:2022-10-16 23:31:23

序论:在您撰写对抗语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对抗语文

第1篇

一张:人称老杰。聪明有主见,且见解与众不同。最喜与教师作对,以把教师气哭、气走为乐。属于教师让往东,偏要往西走的对抗型学生。在班里很有威望,是男生的主心骨。因有点小聪明,所以,学习成绩还说得过去。二张:人称老贺。调皮捣蛋,有着超强的破坏力,只要有坏事出现,保准有他,且是破坏小组的先锋。主谋一般不会是他。理解能力差,语文成绩不堪目睹,数学更是一塌糊涂。至于英语,他和字母两不相认。一王:人称女旋风。喜欢时尚、游戏、QQ,喜欢着中性服装,据说从不穿裙子。喜欢与男生一起玩,跟男生称兄道弟。学习成绩尚可,因为比较爱思考,有主见,所以,理解能力还可以,语文成绩还算不错。二王:人称老白。皮肤白皙,相貌英俊。对什么都不在乎,尤其是教师的批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不爱学习,家长也是撒手掌柜。字写得实在是不敢恭维,团成一个个小球球,滚得本子里三三两两。

二、原因分析

“一张”是这四个人中的头领,在全班男生中也具有威信。每天,“二张”和“二王”是他的跟屁虫,更是他的枪指哪打哪。“一王”这个女生比较个性,喜欢和男生一起玩,有几个女生受她的影响,也加入了他们的团体。班里的班干部个性比较软弱,起不到带头作用。“二张”家庭条件富裕,家里有个小工厂,家长认为孩子无论学习好坏,长大了可以在自己的工厂工作。“一王”家庭条件一般,父母是恨铁不成钢,经常为一点小事就动暴力,孩子逆反心理特别严重。“二王”有个小弟弟,父母把精力都用在弟弟身上,无暇顾及他。犯了错误后,除了训斥,没有别的方式。

三、辅导策略

以往的班级中也有这样的对抗型学生,只是这个班里,这样的对抗型学生一起出现,就有把水搅的越来越混之势。通过了解到的情况,在网上查找资料,翻看班主任工作案例,我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一)每天找他们聊天亲近他们,是最重要的。只有让他们喜欢你,不防范你,教育才会有效。否则,你的苦口婆心在他们眼里无疑是“唠叨”“烦人”。我重点从“一王”入手。上课经常叫她回答问题,只要答得靠谱,我就会大大的夸奖,而如果答案特别有自己的见解,会加分奖励,并伸出大拇指,发自内心的夸奖。日记本上,稍微好一点的句子,我会画上波浪线,写上激励性的评语。第一次单独谈心,我说她是一位非常有灵气的女孩子,思维敏捷,见解独特,我最喜欢这样的女孩儿。不知是这些话起了作用还是我的鼓励起了作用,后来的时间里,语文课上,她的回答越来越精彩,见解也与众不同,直击文章重点,成了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他的几位男生,尤其是“一张”老杰,我单独要了他的QQ号,只要他在线,就会和他聊上几句,什么都聊,就是不聊学习。这样,他觉得我是个很特别的教师(在QQ聊天中说过),我的话在他那里也有了一定的分量。

(二)采取“短信”政策每天,我拿着“放大镜”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然后发校讯通给家长,并要求家长“郑重”表扬他们。表扬短信的内容层出不穷,涵盖了方方面面,比如:“智杰妈妈(一张),你家小子今天课堂上发言好积极啊,你一定要帮我狠狠地夸夸他哦”;“嘉阔爸爸(二王),这小子我越来越喜欢他了,嘴巴甜,同学间相处融洽,有这样的孩子,是你们的福气哦”;“启轩妈妈(一王),这小姑娘最近表现很好,背诵每次都是第一个完成,课堂上回答问题好积极哦。真是个思维独特的好孩子,记得回家表扬她啊,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采取了表扬短信的方式后,我发现这几个小家伙乖多了,我知道他们是在刻意约束自己,目的就是希望得到我的表扬。可是我一点都不担心,这样的“刻意”而为,一旦成了习惯,不良习惯无形中就消失不见。

第2篇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中小学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丞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心理健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与年龄教育相符等等。

近年来,心理健康普遍发展。在欧美等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才产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认为是人们对传统心理咨询感到不满之后,力求改革、提高的产物。西方学者认为心理咨询只是提高治疗,忽视了发展;只为少数产生了问题的学生服务,却忽视了大多数“正常”的学生。心理咨询只是被动地等待问题的发生之后去补救,却不主动地预防问题的发生。

在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欧美西方等国家有着不同的背景。我们的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发展的历史,因而在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时,我们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德、智、体、美、劳诸学科进行比较,学者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以上各学科有着部分重叠和相互交叉的关系,认为德、智、体、美、劳诸教育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各育都可被视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对学生传授心理知识,安排心理辅导活动等内容,又都是其他各育无法取代的。而在实践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容易混淆,在这一点上,也可看出我们与欧美等西方国家开展心理教育的不同之出。因此,对西方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还要根据我国国情与教育实践具体情况而定。目前,全国各地都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一方面,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向学校的传统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21世纪的社会更需要心理健全的人,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美好时期,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有用人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成熟。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护和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忽视心理卫生方面的教育,致使许多教师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或者在遇到学生心理问题是束手无策,更谈不上指导家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挠,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的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健康快乐地进行下一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心理健康并非截然的和绝对的。学生无法被截然划为心理健康的和心理不健康的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学生,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有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的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中小学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治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

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学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健康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清华大学铊中毒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只是个别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还有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行为问题,可以有效的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一个小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就是为了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只是他在用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进而调整自己和班上同学与这位学生的交往方式,更多地给这位学生积极的关注,并不失时机地向他指出引起老师和同学关注的合理方式是什么,很快这位学生课上捣乱的那些行为问题不见了,而变成一个守纪律,爱学习的好孩子。相反,如果以传统的眼光和方式去看待这位学生课上表现出来的捣乱行为,这位学生很容易被纳入坏孩子的行列,而且由于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没有被觉察和得到满足,他将免不了还会继续捣乱。久而久之,由于长期被当成坏孩子,这位学生也就会自认为是坏孩子,并真的捣乱起来。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的角度起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主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课题。近年来,我们在北京市七城区20余所小学校开展了“学校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程”的研究与探索,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层面,全方位地,主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一些经验,并得到了广大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可和好评。根据近几年来我们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下面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几点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好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这时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老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交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同学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白出关于偷钱的问题,其他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的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重视心灵沟通,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

时代越发展,人们就越疑惑,尤其是家长和老师,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盲目反抗,不诚实,容易冲动,有很强的攻击性,小皇帝脾气……他们在宣泄什么?他们有什么不满?他们需要什么?或许,在这种充满诱惑的世界里,孩子的眼被迷惑了,孩子的心被诱导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孩子的关怀太少了他们缺少正确的引导,以至于失去了正确的判断力。中外教育家一致认为:爱是驾御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从关怀爱护入手,消除孩子的戒备心理,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一般来说,当孩子处于以下状态时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①兴奋时机。当某事物或某活动引起孩子的特别关注时,他们会激发出极大的热情,在思想上产生兴奋点。如果我们加以把握,往往可以由孩子的兴奋点来激起他们很强的向上的驱动力,或能使某些比较消沉的孩子一时有不兴奋为转机,从此改变自己,发生很大的变化。

②激情时机。孩子的情感极为丰富,他们对所面临的事物与正在进行的活动或已形成的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的切身体验与反映是多方面的,他们的喜、怒、哀乐是最容易表现出来的,丰富健康的情感是孩子的精神生活得到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情感又是驱动孩子努力进去的必要条件,能够给他们前进的动力。当他们的各种情感表现出来时,正是他们对某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最积极的时候。他们的各种表情都是有情而发,抓住他们“有感”的时候,正是我们实施教育的时机。

③求异时机。孩子的思想活动与他们的心理特点是一致的,他们喜欢求新求异,也容易产生逆反倾向,这种求异与逆反倾向,无论处于什么原因,都是他们思考判断的结果。从思想的活跃性来说,这是一种积极的思想状态,因此也是一种有利我们教育的时机。

④殊遇时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遇到一些特别的矛盾,经历一些特殊的遭遇。学生生活并不那么复杂特殊的遭遇或境况并不多见,正因为如此,他们一旦遇到特殊的严峻情况,思想上的震动就会相当大。我们在这时机要对学生特别的关怀和理解,同时利用这种时机,教育孩子正视各种矛盾,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生活的能力。

⑤疑俱时机。孩子在生活中免不了遇到矛盾产生惧怕心理,特别是犯了错误,会使他们疑虑重重,思想上产生很大的压力。这种思想矛盾和压力在其他人看来或许是微不足道的或是无关紧要的,但孩子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足,却会感到相当的沉重,并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

⑥荣辱时机。荣辱也是一种情感的反映,而且是孩子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感反映。当孩子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受到批评、处分、羞辱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况,甚至会觉得难以抬头,形成较大思想压力。我们决不能认为这只是小事,而丢掉教育孩子的时机。

我曾经在一本教育杂志书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教师连续三年教的是毕业班,班中总有那么几个后进生。三年中,他的每一次生日都不请亲戚朋友,却邀请班中的教育对象共度,或联欢或野餐,使他们觉得老师的确视他们为好友,亲近感由然而生。在平时,这位教师与这些后进生很接近,还鼓励他们到家做客,无论什么时候,他都放下手中的工作热情招待,甚至与他们玩上一会。当他有事甚至有些个人的事时,也特意与他们商量,让他们帮助想办法、出主意,使他们觉得不仅是老师帮助自己,自己也能帮助老师,从而产生自尊、自信。在这种互帮互助的融洽气氛中,建立了特别的感情纽带。当一次学生传闻这位老师要调到县城工作,竟挂出了“老师,您别走”的标语。他们说“您若走,我们跪着求您!”过去曾经打架而名列全校最差的一位学生居然流着泪问:“老师,您不管我了?”这种特殊情感使这位老师的工作十分成功,好几位后进生有了很大的变化。

可见,我们无论多忙也应该与孩子多活动,与孩子多交朋友建立深厚的情感,互相信任。只有走进了孩子的心灵,才能够影响孩子,成功的教育才能启动。

3、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

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

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新晨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让孩子在参与中成长。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孩子参与能力差,是因为心理因素在作祟,他们缺乏自信心,害怕加入,怕办不到让人笑话,于是不敢参与,能力就越来越弱。我们要多跟这些孩子谈其参与活动的有利条件,要帮助其发现固有的而又没有意识到的自身优势,同时期待并帮助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慢慢地,使其对自己产生自信,从而克服对参与活动的疑惧心态。还有的孩子一直沉湎于自己的小圈子里根本不知道参与的乐趣,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就要巧妙地通过种种手段创设环境,让他们投身其中,并期待他们上场试一试,一旦他们尝到了参与的甘甜,他们就会走出封闭的自我世界,个别孩子还会爆发出强烈的参与欲望。对于孩子来说,有事让他们做,他们是很乐意的。我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指示。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主动意识,提高参与质量,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到实处。

第3篇

选我科60例康复患者,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44~86岁;其中,脑出血后遗症30例、脑梗死后遗症18例、截瘫12例。主要照顾者以患者妻子、丈夫、子女为主,年龄36~62岁;其中,妻子35例,丈夫15例,子女10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46例,初中以下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

2方法

对照组对病人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对患者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2.1采用自制问卷调查的方法初步了解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和最想要知道的内容:疾病知识、疾病的预后、治疗方法、康复常识、营养知识等。

2.1.1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康复患者由于病程长,生活自理能力低或丧失,给家属在精神、生理、经济上造成了很大负担。同时,由于对疾病知识认识缺乏,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未能对家属进行心理评估和掌握家属的心理状态,在健康教育时,家属的接受能力受影响,易导致健康教育无效。因此,在患者入院时,护士热情迎接,介绍主管医生、护士、环境,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沟通,倾听述说,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家属心中顾虑,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2.1.2了解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满足家属需求。正确评估不同时期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由于患者的病情不同;家属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不同;接受健康教育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也不同。以家属能够接受为前提,采用不同教育方式、先急后缓、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家属的需求。

2.2.方法

2.2.1人员配备。4名责任护士(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负责3名患者。负责护士均接受过康复健康教育培训。

2.2.2根据病情、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制订教育计划。组织、实施教育计划。

2.2.3采用分发健康教育宣传册,做到每室一册;建立健康宣传栏,图文并茂;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医生、护士共同参与讨论、个别指导等多种健康教育方式对病人及家属展开健康教育。

2.2.4及时教育,维持教育的连贯性,提高教育效果。由于患者及家属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接受健康教育能力不同,常规教育方式对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及时教育,即在患者住院期间,根据病程进展,动态掌握病情信息,及时、不断与病人和家属沟通。同时,在对患者进行各项治疗、护理过程中,及时将治疗、护理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面对面与家属交流,将教育随时贯穿于每一项操作,始终以真诚的态度配以操作示范,使病人及家属从视觉上直接领会、掌握教育内容,减少不足因素,维持教育的连贯性,提高教育效果。

3结果

两周后两组比较,观察组的生命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4讨论

第4篇

1.门诊病人的特点

1.1门诊病人的流动性大

1.1.1每日门诊的就诊业务量无法估计,每个病人的疾病的病因,病种,愈后各有差异.

1.1.2就诊人的职业,性别,年龄,生理,心理状况,文化习俗,对医疗的希望,需求,无从知晓。

1.2门诊病人相对停留时间较住院病人要短的多。

1.3门诊病人的心理特征凡来诊着最关心的问题:自己究竟患了什么病,能否很快治愈,有什么药是特效?希2.望明确诊断,得到最佳治疗方案,争取早看完早离开,最好不3.要住院治疗.。

2.门诊健康教育的对策

门诊病人的特点是门诊的健康教育具有很大的被动性,为了掌握门诊健康教育的主动权,减少和克服被动的局面,护士须做到:

2.1要因人、因病、因情况实施健康教育。病人是求医而来,因而健康教育要伴随医疗活动的全过程。门诊中有什么样的病人,就应该以这些病的防治宣传为主要内容。

2.2健康教育内容要十分精炼,形式新,颖,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注意克服求全求细的系统性教育。

2.3针对病人最关心的问题,采取简洁,明快的答复,态度要和蔼,以减少,消除病人的急躁情绪.我院是心肾专科医院,我们结合专科特点和门诊病人的心理特征,采取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有:

2.3.1候诊教育既可安定病人情绪。又可向病人及家属传播一些卫生科学常识,自我保健措施。

2.3.1.1口头讲解有护士对病人个体或集体进行健康知识教育。

2.3.1.2设置固定的[[健康教育专栏]],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的防治知识为主.形式力求美观大方,内容短小,字迹工整,语言通俗易懂.。

2.3.2接诊教育它是门诊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以个别谈话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的一种方法。在整个诊疗过程中,随时与病人进行面对面交谈,针对病人最关心的问题及他们没有意识到的重要问题,不失时机的进行必要而简短的解释、说明、指导、安慰。

2.3.3门诊咨询教育我院肾移植术后复查的病人较多,我们采取护患之间面对面讲话,电话,通信,网上操作等形式进行“一对一”的信息交流,满足病人及家属对求医求药的需要,提高防治效果。

第5篇

首先走上讲台的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民族音乐学家之一——美国伊里诺伊大学民族音乐学和人类学教授布鲁诺·内特尔。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的民族音乐学理论和方法就已经被陆续传入国内。近些年,内特尔教授主要从事有关全球性音乐文化的变更、即兴音乐传统等课题的研究,这次中国之行带来了他最新的学术成果。在第一次的讲座“田野工作方法和技术——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中的社会与文化问题”中,内特尔认为田野工作是民族音乐学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它涉及到田野工作者与采风对象、所研究的社区、被研究的国家之间的多种关系问题。他提出了许多带有反思性的问题,例如:我们对外国音乐文化的研究是为了利用吗?北美和西欧人是否应该帮助其他文化去发展他们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并提出了“ethnomusicologies”的概念,认为民族音乐学应当是复数的概念,而不仅仅是西方的民族音乐学。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音乐文化特征,应该总结自己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和理论,如中国民族音乐学、日本民族音乐学等。[1]

在“北美印第安音乐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讲座中,内特尔教授以他本人长期实地考察的工作经历出发,介绍印第安音乐以及研究中引发的问题。他先播放了阿巴拉契亚山区的音乐,其旋律和伴奏的鼓之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节奏,也许是一种很松散的复合节奏,又可能为多种拍子的转换。这样复杂的节奏关系引起了内特尔的强烈兴趣:印第安人在没有记谱的情况下是怎样“创作”这种音乐的?印第安音乐的复杂结构远远超出了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白人流行音乐和民歌,那么他们的复杂性从哪里来?是否受到白人音乐审美观念的影响?在谈到音乐的思维(thinkingmusic)和对音乐的思考(thinkingaboutmusic)时,内特尔以音乐结构没有明确分段概念的蒙大拿州印第安黑脚部落(Blackfoot)的音乐为例,说:“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把音乐分出段落,西方艺术音乐可能是这样,但不是全世界都这样做。”此处显示了对待不同音乐文化要区分对待的观点。

内特尔教授在第三次讲座“世界音乐中的即兴概念”中,回顾了即兴学术研究的历史和对即兴的不同定义,并用丰富的材料展示了多个音乐文化中对即兴的认识和运用。在音乐学历史上,把即兴作为独立过程的研究发展较晚,对此方面有较深认识的作曲家德里克·贝里(DerekBailey)曾指出:即兴是所有音乐中运用最广泛、同时又是最晚得到承认的因素,即兴的概念很宽泛,对音乐的理解应建立在对即兴认识的基础上。内特尔还通过举例说明东西方音乐世界中的即兴观念有很大区别:在西方艺术音乐中,即兴属于次要的艺术和技术;但在南亚和西亚的一些地区(如伊朗),最受推崇的就是无节奏规律的即兴创作音乐。内特尔认为,在所有的音乐系统中都有传承与创造、规则与自由之间的张力,对世界文化中即兴和音乐创作分类规则的学习将极大有助于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内特尔在现场听众的掌声中结束了他在讲习班的学术活动。王次炤院长代表学院向内特尔教授授予中央音乐学院的最高荣誉,内特尔成为音乐学系的第一位名誉教授,他表示中国民族音乐学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来进行学术交流。

讲习班第二周主要安排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几位著名教授为大家做专题讲座。世界民族音乐博士生导师俞人豪教授先为大家讲授东亚音乐,他从中日韩三国音乐的历史联系、各自文化中的传统审美特征与现代社会中三国民族音乐审美取向的变迁三个方面进行了宏观的比较分析。之后的西亚音乐专题中,俞教授主要对木卡姆艺术的名与实、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特殊性与中外木卡姆艺术的生存状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并指出中国学者研究维吾尔族木卡姆的水平居世界前列,但对国外木卡姆的流变和传袭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缺乏对中外木卡姆研究状况的比较。

另一位世界民族音乐专家陈自明教授分别讲授了印度音乐和拉丁美洲音乐专题。陈教授对印度音乐的历史、律制、乐器、种类等多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对于广阔的拉丁美洲,陈教授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类型展示拉丁美洲灿烂的音乐文化。最后,陈自明教授强调对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的音乐文化,然而此学科在国内仍处于发展阶段,希望有更多的学子来关注世界民族民间音乐。

在“欧洲民间音乐中的东方因素”讲座中,李忻教授指出,以往只要提到欧洲音乐,人们就会想到欧洲古典音乐,而对于欧洲民间音乐了解很少。从欧洲民间音乐中的东方因素出发,李忻教授展示了东西方文化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互相交流和影响,并用影像资料展示了遗留在当今欧洲民间音乐中的一些历史印记。

音乐学系主任张伯瑜教授在连续四天的讲座中,对西方民族音乐学基本理论的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其中包括:

一、“西方民族音乐学的定义”,介绍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几位著名西方学者对本学科概念定义的不同理解。

二、“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工作”,回顾包括内特尔在内的几位西方民族音乐学家对田野工作的思考,并展示了国内田野工作的影像资料。

三、“西方民族音乐学的记谱与分析”,引用了内特尔的《在我看到乐谱之前什么也不能说》与约翰·布莱金的《音乐分析的普遍有效性》两篇文章,并通过对国内“十番锣鼓”等研究实例,展示了民族音乐学在记谱与分析中的多种可能性与复杂性。

四、“西方民族音乐志理论”,重点介绍了安东尼·西格(AnthonySeeger)所著的《音乐民族志》,并用山西忻州的实际例子说明了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不同路径。这几次专题的特点是,不仅展示西方民族音乐学家对民族音乐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更把这些问题与国内的具体实例相结合。张教授并没有给出固定的研究模式而是强调具体研究中的多样性,实际上作为一种标准化的田野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并不存在。

在讲习班最后一周的安排中,美国当代著名民族音乐学家马克·斯洛宾、美国威士利安大学郑苏教授等的讲座又掀起了一个小。斯洛宾教授曾任美国民族音乐学会(SEM)前主席,本次系列讲座主要介绍他在阿富汗音乐、东欧犹太音乐以及电影音乐方面的研究成果。斯洛宾认为研究犹太音乐系统是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音乐对犹太人来说是联系的纽带和神圣的文本。在“电影音乐研究”中,斯洛宾教授介绍了世界上不同的电影音乐体系,如美国本土体系、国际化体系、民族化体系、亚文化体系等,提出课题:音乐在电影、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是什么?并对《金刚》《黄土地》等几部电影音乐进行了具体分析。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校友、美国威士利安大学终生教授郑苏既熟悉国外前沿的学术方法,又了解国内的学术环境。郑苏教授首先介绍了当代西方民族音乐学中比较主流但在国内却很少涉足的理论领域“性别主义”。其次,回顾民族音乐学在西方学术语境中的发展状态和当前的理论动向时,郑苏指出:任何对音乐文化的分类都是不稳固的,我们应当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事物,强调不同文化的各自特点和差异。最后,郑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移民到新的生活区域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从而使当地的音乐文化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性。

第6篇

关键词:叙事转换 文化对抗 异化

前人对师陀的长篇小说《结婚》的叙事与思想有过精辟的论述,夏志清认为,《结婚》是“真正值得我们珍视的作品”。他还说:若纯就“叙述技巧与紧张刺激而论,《结婚》的成就在现代中国小说中是罕有其匹的。”尹雪曼在评论《结婚》时,还注意把这部作品放到师陀创作的全过程中来考察。他认为,作品显示了“作者思想上的突变”。细读此文,我们会发现,《结婚》的叙事转换与文化对抗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结婚》采用了多视角的叙述方式,这种变换视角的叙述,能够由里及外地对人物的行为方式和心灵世界实行双重透视。同时文笔的转换还展现了作者叙事风格的转换。典型地代表了一个作家由乡土而都市的文化转向和主人公胡去恶由乡而城的特点。

《结婚》,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是以一系列的六封信,展开了故事的全部梗概,叙述人为胡去恶,是一种限知叙事。作者以情感倾诉为主,把狂热化为冷静,苦闷变作诙谐,采用现实主义的心理剖析的立场,一边倾诉,一边嘲讽。文笔朴实自然,细密含蓄,醇厚中带点悲苦,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上卷第一封信的第一段里主人公胡去恶对上海的感受是这样的:“上海依旧人山人海,龌龊,杂乱,骚扰,谣言,暗杀,掠夺,红尘万丈。”“试想你的去恶有多可怜,在几百万人口的上海,他举目无亲,像条断缆的船,载浮载沉,被卷来卷去。”简单几句话具有强烈的概括性,几乎涵盖了胡去恶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下卷六章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叙事方式,展示了复杂的洋场人际关系和险恶的利欲角逐。上卷用书札的方式抒情,充盈着作者的宁静的气质。作者曾说过,“我不喜欢我的家乡,可是怀念着那广大的原野。”他对于那个充满了官绅兵匪的贫穷动乱环境是憎恶的,却又田园诗人似地欣赏着那里的自然景色,欣赏着乡村里质朴温婉的爱。在胡去恶给佩芳的第一封信里,流露出两种强烈的感情,一方面是他对所谓充满了“龌龊,杂乱,骚扰,谣言,暗杀,掠夺”的上海的排斥。“我连讲几个钟头,熬的头昏眼花,终于下课铃响了,大家(学生)抢着跑出大门,他们哗笑,喧嚷,扮鬼脸,一阵风跳上汽车包车,把我远远地丢在后面,谁也不理会我;我是他们的先生,累得像牛,却不得不一步一步走去。”另一方面是对佩芳及其家庭深情的依恋。在他心里,佩芳“温柔,善良,诚恳,涵蓄,”有不可动摇的自尊。“这一天属于我们两人。我们于是上公园,或上郊外,躺在香味刺鼻的软草上,轮流读狄更司,云就涌来涌去,在翠蓝的天上滑。其实我们又哪里会管狄更司扯些什么谰言!我们不过利用他占住时间,使大家不过分亲近。”“我没有方法说明那时的幸福。”“我就这样在你们家里留到深夜。在你父亲的侃侃议论中,你母亲的只怕冻着饿着的唠叨中,你弟弟的玩笑中,你眼睛关心的静抚下,我精神又醒过来;过去六天的疲劳统消失了。”下卷开头是去恶与国秀的不和谐的恋爱,国秀的矛盾心理和对去恶的恶意的挑拨,他怎样与佩芳绝了交,以及钱亨与那倒贴他的姨太太的纠葛,钱亨将姨太太的囤货存到去恶家里,钱亨怎样存心吞没他借来投资的资本与欺凌他的忠厚的乡村性格。于是,他想起复仇,想起吞没钱亨存在他那里的两箱西药,卖了可以跟国秀到内地去。残废人黄“博士”的阴狠给了他一些启示,他神经开始了变态。最后,钱亨与国秀的和好残忍地结束了他的可怜的幻想,乡村与都市总是势不两立,他守候了两夜,终于在第三夜刺杀了钱亨,自己也中了巡警的枪,同归于尽。去恶的命运告诉我们乡村不能进入都市,与都市融合,和静的乡村时代不能与冒险的都市时代并存。去恶的丧心病狂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从他对佩芳及其家人的态度就可看出。在上编中,去恶在信中写道:

“现在你总该相信,我之想赚钱,并非单为我们自己,你我将来简单幸福的小家庭,还为你父亲、母亲、弟弟。我们不能只顾自己。我是个很早就失去家庭安乐的人,在我们结婚后,我得尽点‘半子’的责任,使两位半生劳苦的老人家享几年福,使你弟弟完成学业。请想象我们那时候的情形,我敬爱的你会抿着嘴笑。你父亲母亲当然和我们同住,你弟弟,直至大学毕业,结婚自立或出国为止。我已经想过无数遍,简直超过幻象以上,在我脑子里成了固定的形体,合上眼便能看见客厅的大吊灯,闻到园子里草香。”

在下卷第一章中,情形就变了:

“他也想到林佩芳,那个在乡下教书的女孩子,还有那个为坚守气节,宁愿作小商人的老父。现在由他看来,他们是落伍的人,不识时务的顽固分子,对于他们,除了头疼,你是没有办法的!他万一变卦,父女俩自然伤心。然而他们无疑是世界上最倔强的动物,能抵抗战争时期的种种痛苦,抵抗给他的损失当然不成问题。他们本来对他没有信仰,对他的事业不赞成,那么没有了他,他们也无所谓损失,会安稳活下去。总而言之,他想出各种理由安慰自己,填满心头的空虚,使自己相信他的决定正当,对那在乡下的一家,毫未损害。他觉得自己是个伟大人物,有远大的将来。好比一匹开足马力的火车头,为了他的前程,无论谁都得让开,让他朝前狂奔。”

下卷用普通的分章法,作者本来可以让满身疮痍的去恶带着两箱西药退出都市,回到林佩芳的身边,回到乡村的宁静与爱里。但局面却急转而下,以血案与同归于尽作了这都市冒险的结局。去恶的迷狂告诉我们都市里充满了粉碎、毁灭与陷阱。如果你没有坚定的信念与毅力,是没法在都市里保持住自己的。

师陀在谈《结婚》的写作经过时,曾不止一次地说“上海是个最讲现实的地方,他产生车载斗量的血淋淋的黄色事件,决不产生浪漫故事。”“上海人大多数是现实主义者,纵然你日后有座金山,不拿到手不算数。假使黄美洲不拿到离婚赔偿,在她(老处女)心目中仍旧是个穷鬼,她的精神尽管高尚,决不肯嫁给他,跟着他去吃眼前苦。”“当时上海是个惟利是图的地方,一切决定于眼前利益。”这就是大都市上海在作者心目中的定位,很明显和作者心目中的田园、故土不同。出生在中原农村的师陀,一生大部分时间却在京沪等大都市度过;他一生投身新文学活动,而童年所受的则是四书五经等传统教育。这种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的矛盾对立直接导致了他精神和心灵上的失落与苦涩。师陀的悲哀是沉重的,他倾心于自然,爱那种与自然相接近、相融合的乡村文化,爱生活于这种文化之中的质朴无华的乡民。可以说上编中胡去恶的思想或许有作者的影子。人永远处于自相矛盾之中,为获得自身更多的自由,人不断地创造文明,不断地把乡村文化转变为都市文化。然而当新的文化成为一种客观存在,它就要按照自身的意志发展,并且在事实上成为人的异己力量,不断地为人添加上重重枷锁。这枷锁主要还不是外在的,仅仅止于束缚人的行为,它逐渐内化,积淀为人的文化心理,从而束缚了人的精神,压抑、扭曲了人的自由本性,造成人的自由本性与异己的文化的矛盾冲突。而人又只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之中。下编中处在这种异己文化环境中的胡去恶出路只有一条――迷狂。就像荣格所说:“无能为力和软弱是人类永恒的经验和永恒的问题。”著名诗人艾青曾写下:“自从我看见了都市的风景画片,我就不再爱那鄙陋的村庄了。”(《村庄》)同样是艾青,却又一往情深地吟诵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我爱这土地》),这种城乡对立可以说是导致师陀社会价值体系和思维相对多元和分歧的原因。

林佩芳与田国秀这两位女性象征了乡村与城市对胡去恶的争夺。文中对田国秀发现未婚夫钱亨另有所爱时,有这样的描写:“若按中国的老道德标准推断,她的命运应该像一个悲剧的主角,如千百种小说上描写过的:神经错乱,服毒自杀,至少也要失望之极,看破一切,去庵堂作尼姑,或在家作老处女。然而她是现代的女英雄,神经比古典美人弹性大。好比弹簧,你怎么打她,她也怎么报你,自己一丝没有损伤。又好比蚯蚓,任你截成寸断,也不会死。”作者对田国秀这样的“上海垃圾”的讽刺可见一斑。紧接着,作者还写出了她像《四世同堂》里的大赤包、《活动变人形》里的倪吾诚的一面,“这应该感谢好莱坞。她从电影接受了好莱坞的全部愚蠢思想:打扮,跳舞,吃和出风头,常常自以为是瑙玛希或费文丽。”这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出了她的浅薄、、无聊心理。这就是与佩芳截然不同的田国秀,她地挑拨起去恶的欲望,林佩芳则既用“乡下和平空气的图画”争取,又以重“操守”、“名誉”、轻物质享乐的乡村道德加以规劝。林佩芳的忠诚与田国秀的轻薄,与佩芳交往时胡去恶的奋斗和与国秀交往时的沉沦,这些都折射出在迈向都市的进程中城市与乡村、爱情与欲望两种价值观与文化模式的冲突与挤兑。胡去恶进城后无以自救的沉沦与毁灭,印证了所谓的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

参考文献:

[1]刘增杰编:《师陀研究资料》,北京出版社,1984.1。

[2]刘增杰:《师陀小说漫评》,《河南师大学报》,1982年第1期。

[3]师陀:《结婚》,华夏出版社,1998.8。

第7篇

今天,在姑姑的组织下,我和张若兰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钓鱼对抗赛。你可千万别以为是真的在池塘边钓鱼,其实用的是妹妹的钓鱼玩具。鱼竿是塑料的,小鱼也是塑料的。

比赛之前,我和张若兰手握钓竿,分别坐在两张小椅子上,严阵以待。姑姑把开关打开,圆盘转动起来了。一条条小鱼张开嘴巴,跃跃欲试,好象在说:“来钓我吧,来钓我吧。”

“开始!”姑姑一声令下,我和张若兰赶紧钓起来。我的手不知怎么的,有些发抖,好象这根钓竿有千斤重似的。我告诉自己别紧张,看准一条红色的小鱼,想把钓钩放进去。可小鱼的嘴巴就是不张开。我心里急呀,火一下子就冒了上来了,恨不得上去把鱼嘴马上掰开。也许是我的诚意感动了上天,鱼嘴终于张开了。我把钓钩伸到鱼的嘴里,鱼嘴一合,哈哈!钓上来了。我偷偷地向张若兰那边看了一看,她也钓起了一条,我们打成了1比1平。

我刚准备钓第二条鱼,发现张若兰已经钓起了第二条鱼,我心里有些发慌。和第一条鱼正相反,这条鱼的嘴巴怎么也不合拢。但我不灰心,想:钩也要钩起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也把它钩了起来。我看了看张若兰那边,她也在钓第三条鱼,心里不由地高兴起来。有了前两次的经验,第三条鱼很容易地钓了起来。“时间到!”姑姑叫到。我还以为能得第一名,发现张若兰也钓起了三条,我们打平了。也许这样的结果最好了,我们都很高兴。

哦,这次钓鱼虽然只是用的玩具,但我们玩得开心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