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2-10-16 03:49:58

序论:在您撰写恋爱心理学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恋爱心理学论文

第1篇

题目: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探讨

摘要:恋爱是大学校园中被持续关注的热点话题,能否处理好恋爱关系,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非常重要。恋爱是两个人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也是培养爱情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点,而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也关乎着爱情之花能否开得艳丽、长久。

关键词:爱情 大学生 恋爱观

当代大学生普遍处于心理断乳期,心灵的空虚需要某种东西来充实,而爱情作为人类美好的情感被大学生所向往和体验。可是当爱情匆匆来临时,他们又惊慌失措,不懂得如何去恋爱,没有过多地考虑就陷入爱情的泥沼。当从爱情中失败地退出来的时候,他们又不懂得如何去面对。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对于大学生心理的成长和将来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一、恋爱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一)恋爱是学习建立亲密关系和逐步培养爱情的过程

恋爱是两个人之间建立某种关系的一个过程,这个关系既是亲密的,也是激情的,也是有承诺的。在恋爱中,两个人要学习如何与亲密的爱人相处,学会宽容、理解,学会如何让恋爱关系成熟稳固,也是在学习如何让自己成长。

在恋爱过程中,爱情要巩固和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培养。爱得久了,爱情会平淡,但这不是因为彼此的爱意淡了,而是在爱情关系中,少了激情,多了亲密和承诺。

不同的交际圈和兴趣圈能够在沟通和交流中让彼此接触新的思想和感受,在不断分享的过程中,新鲜事物不断涌现,这也给爱情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二)恋爱是自我认识与成长的过程

法国作家莫里哀有句名言, 恋爱是一所学校,教我们重新做人!通过恋爱,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在恋爱过程中,彼此就像一面镜子,能够看到别人眼中的自己。换句话说,爱情双方能够在恋爱关系中,提高对本来的我的认识,了解真实的我的状况,挖掘隐藏的我的信息,明确未来的我的方向。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一)自主性强,恋爱行为公开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比较开放,易接受新观念,独立意识比较强。

在恋爱问题上,大学生往往个性突出,不太受他人尤其是长辈的影响,不再顾忌他人的评价。在恋爱问题上,努力追求自己看好的爱情,如果遇到自己喜欢的人,大部分会选择大胆追求和主动表白。

(二)注重恋爱过程,依赖性强

自我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面笑这句话横空出世,物质条件似乎已经成为爱情的核心条件。但当代大学生对待爱情一般不考虑物质、地位等社会性问题。他们往往对精神层面看得较重,注重情感体验和交流。

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做一种情感体验,恋爱动机多数是为了填补空虚、寻求刺激、追赶潮流。对恋爱过程的过度重视,导致大学生们往往轻视了恋爱结果,这实质上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否认了爱的责任。同时,大学生们由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所致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在恋爱关系中容易受挫。

(三)恋爱过程中无条件地奉献

大学生年纪轻、经历少,当他们沉浸在美好的爱情中,当他们遇到家人以外自己觉得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往往视爱情、恋人高于一切,处处想着为恋人多做贡献,对爱情只求付出不求索取,甘愿为对方奉献牺牲一切,只为博得对方欢心。

爱需要付出,而过分的付出是一种情感不成熟、情感缺失的表现。过分的付出,也会导致爱情天平发生倾斜,使爱情双方无法正常平等地相处,久而久之便会对感情造成伤害。

(四)恋爱观念开放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念日益开放,很多同学对婚前性行为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认为只要真心相爱,无需指责,传统的观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逐渐淡化。

在这种开放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在理智与情感方面处于矛盾的漩涡,恋爱道德弱化,责任意识下降,对婚前同居、婚前性行为持开放、理解和宽容的态度。

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一)了解爱情的本质,确立合理的恋爱动机

爱情的本质是给予,是承担责任,是一种奉献,不是索取和占有。正是这种无私的奉献和给予,才使得爱情高尚、纯洁和美好。恋爱动机是保证恋爱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恋爱应当建立在相互了解、志同道合、感情相投、心灵相契的基础之上,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慎独的选择常常经不起考验,带来不良的后果。我们必须摒弃不正确的动机,本着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态度,努力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二)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

恋爱应当建立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应当追求持久永恒,同时应当摆正恋爱在人生中的位置。处在恋爱关系中的大学生,应当本着对对方负责的态度,将亲密、激情、承诺紧密结合,绝不能为了一时欢愉,让彼此受到伤害。用脑思考,用心体会,真正的爱情之花才能开得艳丽、长久。

参考文献:

[1]张慧芳。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困惑及对策[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32)。

第2篇

关键词 恋爱焦虑 问卷编制 信效度

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追求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调查显示,81 %的大学生表示想恋爱。健康的恋情对于大学生将来的婚恋有重要的意义。恋爱焦虑是指渴望或者处于恋爱中,由于内在、外在的某些因素的影响,不能冷静思考感情相关问题,不能把握自己,易产生迷茫、躁动的情绪体验。参考恋爱焦虑的定义,结合已有文献本研究认为,单身恋爱焦虑是指目前处于单身状态的人,源于恋爱心理需求产生的躁动、不安、忧虑的情绪体验。我国关于恋爱焦虑的直接测量工具目前只有徐甜甜编制的研究生恋爱焦虑问卷和罗文萍编制的研究生恋爱焦虑问卷。但两份问卷均针对研究生群体,对本科生的适用性有待考察,因此,有必要编制适合大学生的恋爱焦虑问卷。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处理大学生的恋爱焦虑问题,有必要单独研究单身大学生的恋爱焦虑,编制有效的测量工具,为恋爱焦虑研究提供测评工具,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随机向广西3所高校抽取单身大学生(须经同学确认填写问卷时处于未恋爱状态)发放初测问卷380份,余有效问卷345份,其中大一108名,大二80名,大三115,大四22名。男生156名,女生174名。1.2方法。对30名被试进行访谈,访谈问题主要包括被试过去到的恋爱经历对现在的影响、现在对恋爱的看法和忧虑,对未来恋爱发展的想法三方面,重点追问被试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所提到的关于恋爱焦虑的的原因。依据访谈结果,编制大学生单身恋爱焦虑初测问卷,共16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从“无焦虑”到“严重焦虑”为“1~5”计分。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相关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AMOS 17.0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2结果2.1项目分析。采取临界比率值法,将被试按总分从高到低排列,取前27%为高分组,后27%为低分组,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题1,题9未达到显著水平(P

依据项目内容将各因子命名。①人际魅力: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自我评价人际吸引力的不足,而使得在恋爱中不敢主动与异性来往产生的焦虑。②未来发展:担心恋爱会破坏自己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业、工作、经济、感情)的设想。③舆论压力:他人关于自己恋爱的看法造成的压力产生焦虑。2.3信度分析。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问卷3个维度人际魅力、未来发展、舆论压力的信度分别为0.894、0.689、0.791,问卷总信度为0.884。2.4效度分析:2.4.1相关程度分析。表2表明,问卷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且各维度与总分相关大于各维度与维度间的相关,说明各维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且能反映问卷所要测量的内容。

2.4.2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另外的170份有效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确定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各项拟合指标见表3。从表3可知,模型拟合较为理想,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讨论本研究依据对30名单身大学生深度访谈,获得关于单身恋爱焦虑的真实信息,参考了相关理论与测量工具编制了16个项目,并在严格的项目筛选和分析之下最终确定了大学生单身恋爱焦虑问卷。所编制的单身恋爱焦虑问卷共11个项目,包括人际魅力、未来发展、舆论压力三个维度。问卷维度与设想有差异,原本设想的父母观念和朋友看法两个维度结合为舆论压力一个维度。差异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初步编制的项目不够有代表性,这一点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验证并完善。问卷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89~0.894间,总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4,均接近或大于0.7,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问卷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指数均比较理想,说明问卷结构效度良好。本问卷符合心理学测量的要求,可以为大学生恋爱焦虑研究提供合适的测评工具,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单身状态的恋爱焦虑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袁立.当代大学生恋爱态度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278-280.

[2]徐甜甜.女硕士研究生的恋爱焦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罗文萍.成渝两地硕士研究生恋爱焦虑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择偶标准 发展特征

一、 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都将面临着择偶这一环节,婚姻准备就是当事人在性、爱情、婚姻三方面持续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受中国传统文化、伦理与外来文化、价值观的多重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恋爱价值观,尤其是择偶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关注大学生的恋爱价值问题,并针对他们的恋爱心理、恋爱动机、择偶标准、恋爱生活方式等问题进行恰当的心理辅导与教育,将会有助于减少由恋爱受挫导致的孤独寂寞、攀比、从众、虚荣心、失眠、神经衰弱、自我折磨甚至自杀等一系列心理创伤和问题。

择偶标准是个体选择什么样的恋人进行恋爱的内在依据与尺度,是对恋爱对象条件的要求,它解决的是恋爱的标准问题,体现恋爱的认知成分。它是恋爱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外表,个性品质,家庭背景,才智。本研究作为大学生恋爱价值观项目的一部分,主要针对大学生的择偶标准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被试来自于昆明市的6所高校,分别是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昆明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共发放问卷850份,有效回收816份,有效回收率为96%,其中男生345人,占42.3%,女生469人,占57.5.6%;大一至大四分别为233人、217人、165人、200人;文科类专业474人,理科类专业341人;独生子女199人,非独生子女616人;居住城市123人,居住城镇160人,居住农村531人;从恋爱情况来看,正在恋爱的295人,有过恋爱已分手的233人,不曾恋爱有此打算的143人,不曾恋爱无此打算的144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杨良群2009年编制的“大学生恋爱价值观问卷”,共计42个题项,包括恋爱动机和择偶标准两个分问卷,其中恋爱动机共27个项目,包括性、情感性、婚姻性、面子性、功利性和消遣性6个因子,择偶标准包括家庭背景、个性品质、外表、才智等4个因子,共15个项目。每个题从“1完全不赞同”到“完全赞同”5点计分。本研究主要针对择偶标准问卷进行分析和探讨,择偶标准的同质信度为0.725,分半信度为0.768。采用团体施测的方法,测验在15min内完成,当场回收问卷。

(三)统计方法

所有的数据使用EpiData3.0录入,并用SPSS17.0进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以P

三、结果

(一)大学生择偶标准的特点研究

1.大学生总体的择偶标准观诸因子水平比较

根据描述性统计结果,绝大多数因子的平均分处于中等程度范围。择偶标准分问卷的平均数排序为:个性品质>才智>外表>家庭背景。说明总体上看,相比个人的外在条件,大学生在择偶时较看重对方的内在素质,特别是个性品质。

2.大学生择偶标准观的年级差异

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择偶标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除家庭背景方面外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四年级的学生比其他年级学生更加重视对方的外表、家庭背景,一年级学生更重视个性品质,三年级学生最重视才智。不同年级大学生度更加重视个性品质和才智等内在因素,尤其是个性品质(见下表1)。

3.大学生择偶标准观的性别差异

对男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进行比较,发现男女学生在个性品质、外表和才智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注:*p

4.大学生择偶标准观的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择偶标准进行比较,发现是否为独生子女在家庭背景、外表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5. 大学生择偶标准观的专业类型差异

对文理科大学生的择偶标准进行比较,发现文理科大学生在才智和个性品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才智:F=10.201,P=0.001;个性品质:F=4.12,P=0.043)。文科类与理工类学生都看重恋爱对象的个性品质、才智的要求都较高,相比较而言,文科类学生更看重恋人的个性、才智、家庭背景。

6.大学生择偶标准观的家庭来源差异

对不同家庭来源大学生的择偶标准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家庭来源大学生在家庭背景和外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家庭背景:p

注:*p

7. 大学生择偶标准观的父母教养方式差异

对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的择偶标准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发现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大学生在个性品质和外表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个性:p

四、 讨论

本研究发现,总体上看,大学生在择偶时较看重对方的内在素质,特别是个性品质,不太看重个人以外的条件。选择取向上:个性品质>才智>外表>家庭背景。高年级学生的择偶标准更趋于现实化,即希望自己的恋人具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外表,这是由于他们在择偶时比低年级学生更倾向于寻找终身伴侣,因而更倾向于背景信息的匹配和选择,恋人的良好形象。学生总体都比较看重个性品质和才智,而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更看重对方的个性品质,如人品、爱好、性格、兴趣爱好。大二、三学生相较其他年级跟希望找到与自己才智相匹配或能促进自己发展的恋人,因而最看重对方的才智。

男女生都看重恋爱对象的个性品质和才智,女生较男生而言对恋爱对象的才智期望更高,这与向光富,的结论基本一致。男生则比女生更希望对方有较好的容貌,这与董枚枚、杨群良的研究结果一致。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看,女生希望男性家庭条件优越和有能力才华,其实质就是希望从男性那里得到实惠及获得安全感,以便自己哺育后代。男生对恋爱对象的外表要求较高是由于希望自己的后代具有优质的遗传基因。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都比较看重恋爱对象的个性品质和才智,而对家庭背景和外表的要求都相对较低一些。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重视恋爱对象的才智和家庭背景,这与郝玉章[5]的研究结论保持一致。

文科类学生和理工科类学生都比较看重恋爱对象的个性品质和才智,而对对方的外貌和家庭背景的要求都相对低一些。文科类学生比理科类更看重恋人的才智和家庭背景,杨群良[4]的研究认为原因是文科类学生的就业不如理工科类学生。

来自城市的学生比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学生更看重对方的家庭背景、个性品质、外表等素质,三类学生对才智和个性品质的要求都相对高些。溺爱教养方式成长下的学生对个性品质和外表的要求要低于替他教养方式的学生,而比他们更看重恋爱对象的家庭背景,放任和民主教养方式下的学生更看重对方的才智。

参考文献:

[1] 杨艳玲.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调查与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学院学报,2008,24(5).

[2] 向光富. 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调查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

[3] 赵洪伟,董玫玫.大学生恋爱心理及性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4).

[4] 杨群良. 大学生恋爱价值观问卷编制及其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2009

[5] 郝玉章.青年独生子女择偶观念与行为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8)

[6] 范忠烽.大学生恋爱心理比较分析及其引导[J].考试周刊,2008,(44).

[7] 渠东玲.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表征与教育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8,(10).

[8] 李伟雄,林传军,吴雯娟. 近年来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0,(24).

[9] 苏红.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05.

作者简介:

第4篇

“积极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在马斯洛(A.H.Maslow)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该书中的标题为“走向积极心理学”[2]。但是并没有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直到塞利格曼在APA年度大会上明确提出把积极心理学作为自己任职的主要任务时,才开始使积极心理学走上了人类的视野[3]。2004年出版的《现代心理学史》第八版中,著名的心理学史家、心理学家舒尔兹把积极心理学称为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之一[4]。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意义

1.以积极心理学理论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

积极心理学和传统主流心理学相比:传统主流心理学是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决现有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只关注到一部分人群,无法广泛性地服务于普通的大众学生[5]。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是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概论、交往心理和调适、情绪纷扰与控制、恋爱心理与调适、学习心理与调适等多方面内容的课程[6]。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幸福感主要是体现于生活质量和积极品质感受,这种幸福感的主要是个体的自我实现体现如何与生活质量的一种协调。对事件的解释和看法是否个体感到幸福,有没有幸福感[7]。这也是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和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感受[7]。目前,积极心理学主要是探讨人类的幸福感、积极品德、愉悦感,研究积极品质和积极情感体验[8]。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可能会导致资源不足、出现就业难,理想生活和现实生活巨大差距会导致大学生的没有幸福感。从而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品质是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2.以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前主要关注的是消极心理学的方面,主要内容是对个体现存的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侧重于心理问题的解决[9]。积极心理学是以注重大学生个体内心潜能的激发,培养积极的品质,如个体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思维、积极的品质等;现阶段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教育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目标[10]。笔者认为现代教育应该把目光聚集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幸福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理性的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的不同,以积极向上的品质来自我调整,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来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大学生在面对未来生活和危机时,能够积极面对,自我调整心理问题。这是积极心理学在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3.以积极心理学理论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

在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就算意识到了心理障碍也不愿意主动咨询并寻求帮助,而学校对这些现象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只能通过在一定区域开展心理学讲座、建立咨询室、情绪发泄屋等。这些工作却没有带给学生多少效益,甚至使学生接受了负面的影响。所以,要以积极心理学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首先,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建立积极向上的品质与态度,注重个体的生活态度与幸福感,帮助学生以积极向上态度的面对外在环境和挫折,以完善个体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提升品德境界。

本文认为在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以鲜明的个性色彩和心理特点来使大学生参加各种心理剧演出;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与他人分享的愉悦,使大学生的有一个良好的的情感体验,挖掘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出现,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健康发展。结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中显示重要地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人成长与未来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培养全方面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启到了重要作业。现阶段是利用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建立学生自信与自尊,对社会现状与生活质量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从而促进个体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作者:刘宗利 刘宗顺 孙佳慧 曹华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3]刘剑.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4]Schultz,DuaneP.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M].NewYork:Thom-sonPress,2004:152.

[5]叶昇尧.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6:161

[6]裴利华.模糊数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测评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2):115-118.

[7]Dinner,E.SubjectWell-Being:TheScienceofHappinessandaProposalforaNationalIndex[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

[8]卡尔.积极心理学[M].丁丹,译.第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96-197.

第5篇

【关键词】 高校;女大学生;爱的教育;意义;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举足轻重。作为未来知识女性的代表,今天的女大学生终将成为活跃在社会各界的精英女性,同样也将为人妻为人母。她们以不同的人格特征和道德情感影响着丈夫并教育着儿女。整个社会对女大学生寄予了厚望,她们璀璨夺目备受全社会的关注。而在大学期间女大学生对爱的不同领悟、不同选择、不同体验将塑造和改变着她们的人格气质、性格爱好,甚至影响她们今后的人生。因此,对当代女大学生的教育显现出不可忽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研究调查对象及方法

为真实了解女大学生的对于爱的智慧的理解,本研究针对当前高校女大学生在恋爱观问题及人际交往困扰等问题,编制了三份调查问卷,主要包括:“爱的智慧”开放式问卷、大学生恋爱观[1]以及大学生人际关系诊断表。本次调查以高校某学院女大学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主要采用问卷法兼访谈法,利用百分比的方式及词频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

二、女大学生恋爱观及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分析

1、爱的智慧的分析

通过对当代女大学生对“爱的智慧”的理解,分析得出在开放式问卷中,通过开放式问题“你觉得爱的智慧包括什么,哪个最重要?”中的得出恋爱和人际交往的词频出现率最高,分别占94.1%和95.2%。

2、女大学生恋爱观分析

在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中,针对择偶取向、恋爱动机、依恋方式、恋爱中的四个方面对问卷进行了设计,编制了共60个题项的初测问卷。所有项目采用李克特式五点记分制,并且采用单选形式,其中“非常重要”记5分,“比较重要”记4分,“一般”记3分,“比较不重要”记2分,“不重要”记1分。

表1 择偶取向

因素 A2 A7 A9 A11 A3 A13

总积分 544 544 542 340 356 204

百分比 81.14% 81.14% 80.10% 50.75% 53.13% 30.45%

表1的结果显示,当代女大学生在恋爱中最看重A2能对我好、A7人品及A9两人感情这三个因素,而最不看重的因素为A11家庭社会地位、A3家庭经济条件及A3是否是学生干部。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指出,男性在择偶上比女性更倾向于“以貌取人”,即对方的相貌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女性则更倾向于两人的感情、男性的付出、对方的人品、事业心等条件,这与本次调查结果一致[2]。

在恋爱中的中B2当我了解对方曾有过,我坚决不会继续恋爱;B7我完全赞成未婚同居或“试婚”的做法这两个因素是女大学生觉得中最不重要的因素。调查结果说明90后女大学生对恋爱过程中的持传统意向。这与我们认为的现在90后女大学生的性开放观念是相悖的。

表2 恋爱动机

因素 C11 C13 C4 C9 C10 C5

总积分 257 217 194 151 143 138

百分比 38.36% 32.39% 28.96% 22.54%5 21.34% 20.60%

表2的结果显示,C11我没打算谈,和对方相处时间久了,自然就谈了;C13对方对我太好了,为了不伤害他(她)就谈了;C4我谈恋爱是为了无聊时寻找感情寄托是女大学生觉得在恋爱动机中最重要的,C9我谈恋爱是为了使我的物质生活过得更好些;C10我恋爱只是玩玩而已,要付出真感情的恋爱我不会谈,C5我谈恋爱是为了满足生理的需要这三点是女大学生最不看重的。女性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女大学生在恋爱动机上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恋爱,这也与本次调查结果一致。[3]

在依恋方式中D1总的来说,我不喜欢让恋人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觉;D10我会无条件的满足恋人的任何要求这两个个因素女大学生最不看重。

三、女大学生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1、教育意义

(1)女性教育的意义是塑造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女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自尊自爱的高尚情操,以及培养她们良好的道德修养、自信、乐观、希望、韧性的积极优秀品质,成为拥有高尚人格的新时代知识女性。

(2)针对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掌握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异性,正确区分爱情与友情,克服恋爱从众心理。爱情是以异性间的为基础,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爱情最终的归宿是两性的结合,组成家庭,而友情则不具有上述特点[4]。正确区分爱情与友情的界限,把握好爱情与友情的尺寸,理智地看待爱情所包含的责任与义务,树立正确的恋爱道德观是在大学期间是非常重要的。

(3)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女性的努力和付出。女性学教育中应通过几种不同的女性为典型,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和学习,帮助女大学生树立自信、克服自卑,使她们自主自为地走向成长成才之路。对个体意识薄弱、自卑人格突出、情绪波动较大等问题突出的个别女大学生,一方面,我们应积极关注,注重培养她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有针地性地做好个体心理问题识别与自我调适技能培训,实现心理自救。做好培训教育的同时,辅导员还应做好相关危机干预预案。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2、开展方法

第一,成立专门的女大学生工作坊。通过团队训练、课程讲授、分享和讨论等形式,让女大学生进行交流与对话,对女大学生共同存在的疑惑和困扰进行专题教育和团训,对个别问题突出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第二,通过一些典型影片、优秀书籍的观赏分析和阅读找出映射在自己身上的影子,汲取营养,克服存在问题。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读好书来提高女大学生的品味,陶冶其情操,培养她们高尚的人格、善良美德和对成功执着追求的精神。

第三,每年在新生入学后女性系列专题讲座、邀请校外成功女性讲座、优秀女性影片展、女性选修课等内容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创造浓郁的女性校园文化氛围,开辟女性报刊橱窗,展示时代女性风采。

四、结语

将高等教育与性别教育相结合,将女性研究与女性发展结合是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成才的现实需要,同时也为女大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女大学生爱的智慧的认知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她们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 提高女大学生爱的能力,减少、消除其恋爱心理困惑,避免、纠正恋爱行为的盲目性, 平衡学业与爱情两者的关系,有效实现女大学生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注 释】

[1] 安晓斌.大学生恋爱观及其人格类型的相关研究.西南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2] 罗之仁.从斯特赖克认同理论与特纳角色理论看大学生社会定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1.

第6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心理,原因,对策

 

成人教育是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是指通过业余、脱产或半脱产的途径对成年人所进行教育的社会活动,是学校教育的继续、补充和延伸。成人教育教学对象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主要为在职人员或离开学校以后的成人,不受文化程度和年龄的限制,来自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其组成是复杂的,他们的社会经验、学识水平、心理状况等都有别于普通大学生。面对在生理、心理、环境等诸多方面与普通大学生都存在很大差异的成人学习者,成人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应更加引起关注。因此,对成教学员的心理进行分析,对成教教师的教学工作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成人学生心理问题原因探析

(一)“学”与“混”的矛盾难以统一

成人教育学生生源来源范围较广,有的是为圆曾经的大学梦的成年人,有的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继续深造和提升学历的学生,有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技能和知识面而选择攻读第二学历的学生。其共同的特征是他们大多内心深处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都十分的渴望自己的价值可以得到社会及自己所处环境的认可。当然,不排除其中也有部分人存混文凭心理。这部分人有的是因为家长的要求不得不学习,有的是为了寻找其他出路或是为了谋求职业,才不得不选择成人教育这条出路。这部分人的学习目的和动机都不明确,行为比较自由散漫,自我约束力较差,缺课逃课现象严重,考试舞弊现象十分普遍,对学校的认同感不强。总之,“学”与“混”的心理矛盾在成人大学生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二)失落感与自卑感同时存在

社会心理学家曾指出,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心理学家柯里也指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是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成人学生在自我认知上总觉得不如别人,自我价值低。一是成人学生很多年龄较大,普遍认为自己过了学习的最佳年龄,有的是在高考时失利,曾经失败的阴影一直没有抹去,接受成人教育只是因为曾经无缘普通教育之后的无奈选择;二是社会上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成人教育文凭不如正规文凭含金量高”,这种社会舆论的消极影响也容易使成教学生产生自卑感。很多高校对普通大学生和成人学生实行两种管理方式,致使用人单位对成人教育的毕业生更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很多成教学生长期处在这种观念的压抑下,“危机感”日渐强烈,在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找不到归属感,容易产生偏激性格,甚至引发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

(三)成教学生角色压力大,心理问题时有发生

成教大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同时成教教学要求相对较低,入学要求门槛不高,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教育部在2007年曾文件要求各成人高校在分省计划编制过程中,要体现成人高等教育为在职从业人员服务、以业余学习为主的特点,尽可能减小全日制脱产学习的在校生规模。但是,目前的状况是很多成教学生用的仍然是普通本、专科生教材,学习任务繁重,学习难度较大,心理压力较大。很多成人学生肩负着更多的家庭、社会、工作三者之间的责任,工作、生活、学习的多种角色衍生出多种压力,使成教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思想迷茫。此外,成教大学生同样面临着交友、恋爱、婚姻等人生的重大选择,有的要面临经济拮据的窘境,甚至遭遇价值观念的冲突等等,不一而足。论文参考,对策。

二、成人教育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成教学生普遍学习任务较重,且在校学习时间较短,很多学校认为其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应该尽量充实其专业知识,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纳入课程体系,而仅仅是以一些板报、标语的宣传替代了事,在个别高校在成教学生中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课时少得可怜,教师只能作一些基本的理论传授和简单心理测试,根本无法进行系统的心理素质训练,心理健康育的活动性与可操作性特点也无从体现。

(二)心理咨询形式化

一般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但成教学生很少也很难利用,因为大部分高校将成教学生的面授时间安排在寒暑假或节假日,而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在些时间不开放,各高校函授站(点)则没有条件设立心理询机构。论文参考,对策。同时,学术界对成教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研究一直处在边缘化的状态。虽然目前研究高校心理咨询的理论成果不少,但大部分研究主要针对高校普通大学生而言的,专门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几乎没有。尽管很多成人大学生与普通大学年龄相仿,但经历、阅历、学习环境不一样,甚至发展空间及前途也会很多差别,因此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果套用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咨询的方法恐怕收效甚微。

(三)日常管理程序化

当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大多实二级管理模式,即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负责招生、学籍、教学计划制订、教学站(点)审核等工作,各(系)主要负责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安排、学生的日常管理,其他相关部门负责后勤、党团等工作,分工协作是这一管理式的最大特点。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经常碰的是分工容易协作难的尴尬局面。很多高校的教务、党、团、学工部门很少参与成人教育管理,教师往往临时聘请或者临时抽调,辅导员或者班主任都是兼职的,并且党团组织不健全,才财务部门只负责收费,后勤部门及学生寝室管理部门会因宿舍紧张而安排成教大学生时租住在校外,有的学校甚至不负责安排学生住宿,高校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当然难觅成教学生的踪影,成教大学生似乎总是高校的一个匆匆过客。这主要是因为很多高校认为普通高等教育是主打产业,成人教育只是学校创收的一种手段;或者认为成大学生有工作单位的保障学校不应过多操心。于是,从缴费、上课、考试、毕业成了成人学生活的全部,程序化的管理非但无法抚平成教学生昔日的失落感,并且由于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较而催生了新的落差感,甚由于这种落差而逆反、怨恨、自暴自弃。

三、成人教育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为学生构建心理健康的平台

所谓“教书育人”,教和育应同时存在,“育人”是目的,“教书”只是手段,而要“育人”,首先必须“育心”。论文参考,对策。这样看来,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是个“育心”的过程,即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对于成教学生而言,“育心”的工作显得艰巨而迫切。第一,迫切需要专门的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针对性强的教材,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举步维艰。因此,根据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编写出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教学参考文献的。论文参考,对策。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各科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论文参考,对策。

(二)利用网络心理咨询,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问题

网络心理咨询是在吸取传统心理咨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在线即时服务、BBS论坛、E-mail邮件等形式进行的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具有开放性,成教大学生不会因为时空的限制而吃“闭门羹”;网络具有隐蔽性,来询者可以逃脱熟人的眼光,倾诉平时难以启齿的问题,释放心中的压抑、苦闷,在咨询人员的帮助下走出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碍。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网络成了成教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新渠道,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当然也应做到网上。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曾在所教成教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听说过网络心理咨询”的不到被调查者的15%,一些学生错误地将网络心理咨询等同于网络聊天。在了解了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情况后,近40%的学生表示,“如果有心理帮助的需要会考虑网络心理咨询”,但他们对于咨询的效果表示“没有明确把握,试试看再说”。这说明相对于传统心理咨询而言,网络心理咨询的诸多优点使它更容易为成教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对于这一全新的事物,我们一方面要适当宣传,避免误解;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网站的维护和管理,咨询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网络这一平台达到“助人自助,化痛为通”的目的。

(三)实施人本化的管理

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学校的各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协作精神,像对待普通大学生一样关心和爱护成教学生。论文参考,对策。如财务部门体谅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在当前成教大学生无法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情况下缓收或减免特困学生的学费;任课教师注重与学生的课后交流,学生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当中;就业部门尝试为成教大学生构筑就业的平台,用真挚的爱心和无私奉献精神为学生排忧解难,抚平他们的自卑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学工部和团委既要健全成教大学生的班级管理制度,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又要吸引和组织成教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可将校园文化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使他们在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发挥特长,展现自我,树立自信,克服自卑,优化心境,让成教大学生学会“用勇气去改变一切可以改变的,用平静去接受一切不可以改变的,用理智去区分可以改变与不可以改变的”,成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高志敏.成人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3.高本义.叶忠海成人高等教育概论

4.杜群英.成人学习动面的培养和激发[J].成人教育,2004(6).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恋爱幸福感

一、引言

作为校园生活的一大主题,大学生谈恋爱已经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人们对待大学生恋爱所产生的问题也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以往关于恋爱心理的研究往往都集中于恋爱价值观、恋爱动机、恋爱道德、恋爱行为等方面,关于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研究并不多见,最新的资料是漳州师范大学张瑞的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编制以及团体干预研究一文中,自己编制了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并检验了其信效度。因此,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就是验证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同时,我们对对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相关人口学、个人恋爱经历和社会学等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大学生恋爱幸福感可能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近年来有关幸福感的研究越来越多,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群体幸福感的研究必然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一个领域。有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无显著差异,都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某几个因子显著相关。[1]可见由于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幸福感的影响会不会体现在恋爱中,表现出与恋爱幸福感的高度相关呢?本研究的第二个目的,便是从恋爱的体验和感受出发,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恋爱幸福感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在郑州大学内方便取样,选取了大一至大五的恋爱中的本科生共280名,最后得到有效数据的大学生257名,其中男生108名,女生149名。

2.材料

(1)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gmaminnenavbardndosnauppforstran,EMBU)

采用Perris等编制的EMBU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国内学者根据中国的语言习惯做了修订,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EM BU包括6个父亲因素和5个母亲因素,分别为父因子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2:父亲惩罚、严厉;3:父亲过分干涉;4:父亲偏爱被试;5:父亲拒绝、否认;6:父亲过度保护。母因子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2:母亲过分干涉、保护;3:母亲拒绝、否认;4:母亲惩罚、严厉;5:母亲偏爱被试。[3]

(2)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

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包括6个维度,分别为性格匹配度、恋人交流方式、共同兴趣爱好、相互扶持度、性态度和相互信任感,共计23个题目。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可以作为调查、研究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工具。[4]

(3)其他因素

此外还收集了性别(男-女)、年级人口学变量(大一到大五),恋爱时长(1年以内、1-2年、2-3年、3年以上),家庭来源(城镇-农村)、是否独生、父母受教育程度(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以及父母是否离异等可能会存在恋爱幸福感差异的因素。

三、结果统计

1.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

用spss18.0对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分半信度进行统计,得到分半信度是0.871,p=0.000。结构效度的检验结果显示,6个分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262-0.643之间,且均显著。表明本量表具有很好的信效度。

2.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人口学差异

对男女大学生恋爱幸福感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男女大学生除了在性态度上(t=3.05)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M男=14.90,M女=13.91)。其他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

对年级在恋爱幸福感各个维度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恋人交流方式(F=2.93)和相互扶持度(F=3.89)两个方面年级差异显著。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交流方式上,二年级的大学生恋人在交流方式上的得分(M2=16.83)显著高于三年级(M3=15.82)和四年级(M4=15.61)。在相互扶持度上,四年级(M4=16.32)显著低于其他年级(M1=17.69,M2=17.67,M3=17.25 M5=18.88),三年级(M3=17.25)显著低于五年级(M5=18.88)。

对大学生恋爱幸福感在恋爱时间上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恋爱时间在恋人交流方式(F=4.89)和性态度(F=2.70)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在恋人交流方式上,恋爱1年(M=15.78)的大学生显著低于恋爱2年(M=16.89)、3年(M=16.91)、3年以上(M=16.76)的大学生。在性态度上,恋爱1年(M=13.91)的大学生显著低于恋爱3年(M=15.19)的大学生。

对不同家庭来源的大学生恋爱幸福感进行各个维度上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农村和城市大学生在性格匹配度(M农=19.17,M城=20.00)和相互信任感(M农=12.04,M城=12.66)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性格匹配度(M独=20.12,M非独=19.30)和相互信任感(M独=12.75,M非独=12.15)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恋爱幸福感各个维度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都没有显著的差异。

在相互扶持度上,父母离异的大学生子女在恋爱中得到的分数更低(M离=16.74,M未离=17.48),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

3.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

表1 母亲教养方式5个因子及父亲教养方式6个因子与恋爱幸福感的相关系数

从表中可知,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与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拒绝、否认四个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其中除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外,与另外三个因子均为显著负相关。

四、结论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结论一:新编的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结论二: 收集的性别、年级人口学变量,恋爱时长,家庭来源、是否独生、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离异等因素,除父母受教育程度外,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不同维度在其他因素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三: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与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拒绝、否认四个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说明恋爱幸福感与父母的负性影响的关系更密切。

五、讨论

1.验证了新编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可以为后来的研究者使用该问卷提供依据;

2.提供了可能对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造成影响的几方面的因素,这对家长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提高恋爱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3.本研究的不足是由于时间限制,搜集资料的被试数量偏少,可能不足以说明问题,笔者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会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胡洁,姬天舒,冯风莲.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01).

[2]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07增刊).

[3]张志涛,王敬群,刘芬.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庚心理学杂志,2012(07).

[4]张瑞.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的编制以及团体干预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