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2-08-24 11:28:08

序论:在您撰写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第1篇

【关键词】传染病;预防;措施

1996年5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发表的1996年世界健康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说,人类健康仍面临着传染病的严重威胁,世界同各种传染病作斗争的任务更加艰巨。报告列举了造成传染病蔓延的诸多因素:城市人口暴涨,居住环境既拥挤又不卫生;战乱和天灾导致人口流动;日益发达的航空业和贸易为疾病远距离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病原体可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从一个国家带到另一个国家;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原因,一些国家的公共卫生系统甚至面临瘫痪。为此,WHO把1997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全球警惕,采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

1新发传染病的概念及流行特点

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是相对于过去所认知的旧传染病而言的,是指近30年来,人们新认识或新发现的那些能造成地域性或国际公共卫生问题的传染病[1]。其流行特点为:人畜共患性、细菌与病毒为主导病原体、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常见的新发传染病为: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SARS、人禽流感等。

2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做好此项工作可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甚至可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是我国多年来与传染病斗争策略,预防为主是防患于未然的集中体现[2]。

传染病预防措施可分为:①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②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③治疗性预防措施。

2.1疫情未出现时的预防性措施在疫情未出现以前首要任务是做好经常性预防工作。①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结合城乡建设,搞好粪便无害化、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工作;②预防性接种又称人工免疫,使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③在某些疾病流行季节,对易感者可采取一定防护措施,以防止受感染,如应用蚊帐或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以预防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感染;④健康教育对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等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文明生活的具体内容之一。可以针对不同病种按照季节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宣传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达到普及卫生常识、预防疾病的目的。

2.2疫情出现后的防疫措施是指疫情出现后,采取的防止扩散、尽快平息的措施。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①临床上发现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及体征可早期诊断,但有时应有实验室诊断,方才较为客观、正确。在传染病诊断中,流行病学资料往往有助于早期诊断,如病人接触史、既往病史和预防接种史等。②疫情报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础,也是国家的法定制度。因此,迅速、全面、准确地做好传染病报告是每个临床医师的重要的法定职责。③将病人隔离是防止扩散的有效方法。隔离要求因病种而异。④对接触者的措施:应急预防接种,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可对其接触者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预防接种;药物预防,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如以抗疟药乙胺嘧啶、氯喹或伯喹预防疟疾;服用喹哌、增效磺胺甲氧吡嗪或青蒿素等预防耐药性疟疾;用强力霉素预防霍乱;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预防猩红热等;医学观察,对某些较严重的传染病接触者每日视诊、测量体温、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隔离或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必须严加隔离(霍乱老疫区的接触者是否隔离,需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在医学观察同时还需限制行动自由,在指定地点进行留验。⑤对疫源地污染环境的措施疫源地环境污染因传染传播途径不同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地段医师或基层单位的医务人员尤应注意。肠道传染病由于粪便污染环境,故措施的重点在污染物品及环境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通过空气污染环境,其重点在于空气消毒、个人防护(戴口罩)、通风。虫媒传染病措施重点在杀虫。经水传播传染病的措施重点在改善饮水卫生及个人防护。

2.3治疗性预防措施正确并及时地治疗病人,可以尽早中止传染过程,缩小传染源作用,有时也可防止传染病病人(如伤寒、疟疾等)形成病原携带者。孕妇在妊娠初4个月患风疹所产出的婴儿患有出生缺陷的机会很大,可考虑人工流产,以防止缺陷胎儿出生。

发现疫情后,要立即报告卫生防疫站,以便取得指导。在单位领导下制定防疫措施方案,重点是尽量控制疫情,使之不在机构内扩散。立即隔离、治疗病人。密切接触者(一般指同活动的班组)应检疫,即本班组与其他班组隔离、医学观察、施行适合的应急预防接种、给预防药物及消毒。疫情扑灭之前暂停接受新儿童。将有关情况通告所有家长,取得谅解及配合,共同合作扑灭疫情,避免进一步扩散。

参考文献

第2篇

春季传染病预防措施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1.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2.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农贸市场、个体饮食店、游艺活动室等。

3.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包括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4.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尤其宿舍、电脑室、教室等;

5.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6.不食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不喝生水。不随便倒垃圾,不随便堆放垃圾,垃圾要分类并统一销毁。

7. 注意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疫区。

8.发热或有其它不适及时就医;到医院就诊最好戴口罩,回宿舍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9.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消毒,如日光下晾晒衣被,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

常见传染病知识一、麻疹

麻疹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可发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柯氏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麻疹本身并不可怕,但它容易引起肺炎、心脏衰竭、脑炎等多种并发症,如病情严重可危及病人生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每年全球仍会发生4000万例麻疹,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麻疹发病率迅速下降。与计划免疫前的1978年相比,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了95%以上。小年龄组儿童得到疫苗保护,发病下降,但8个月以下的婴儿和青壮年发病成为高发人群。从20xx年麻疹发病明显回升,20xx年麻疹发病达到20xx年来的最高峰。特别是流动人口发病较多。20xx年出现外来打工人员集中的企业及学校等集体单位病例明显增多现象。

麻疹病毒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不耐热,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在一般室温条件下仅能存活2—3小时,却能耐受低温和干燥,-15一-70℃可保存数年。在前驱期和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临床症状病毒进入体内经10-14天潜伏期,出现象感冒的前驱症状:发热、眼红、怕光、流泪、流鼻涕、咳嗽、厌食及呕吐,发热2-3天后部分患者颊部粘膜相当于下部磨牙的外侧出现白斑点,即麻疹粘膜斑,对麻疹的早期诊断有决定性意义。发热第4天开始出皮疹,先自耳后,颈部渐及面部由上而下蔓延,约3天皮疹出齐,出疹时高热,前驱期症状更明显。若无合并症,皮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逐渐消退,同时体温降至正常,流泪、流鼻涕等症状消失。皮疹消退后皮肤留下棕褐色斑痕及小量脱皮。整个过程约10-12天。

流行特征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患儿从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当患者咳嗽、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到达易感者呼吸道或眼结膜致感染;也可经被污染的书籍、玩具等日常用品感染。麻疹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最多。近年来随着疫苗的使用,儿童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8月龄以下儿童及成人发病增多。

麻疹的预防

1、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手段。

2、在麻疹流行期间,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以减少感染和传播的机会。

3、要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居室要定时开窗通风,每天最好能通风1~2次,每次可持续1~2小时以上,家中的被褥、玩具等要经常晾晒或消毒。

二、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出疹性传染病。风疹病毒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风疹临床表现:初期出现咳嗽、喷嚏、流涕、咽疼、头痛、低烧等上呼吸道症状。上述症状出现1~2天内,即开始出疹,皮疹是浅红色,稍稍隆起,分布均匀。一般由面部延及躯干和四肢,往往第一天疹子即布满全身,但手掌,足心大都无疹。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耳后淋巴结肿大是风疹的一个特点。大约4~5日皮疹即消退。全身症状几乎与皮疹同时消退。

感染风疹病毒的危害:患风疹后多数病人症状不重,但孕妇妊娠前4个月感染风疹病毒,可造成胎儿先天畸形,对胎儿和婴儿危害极大,常见的损伤有白内障等眼部损伤、耳聋、智低、小头畸形等;还可致胎儿早产、流产、死胎,危害极大。

小儿耳聋、白内障及心血管损伤,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三联症(CRS)。CRS并不都是出生后就显示出来,有的几年后才发现一些相关症状,因此孕妇感染风疹,应对小儿应进行长期随访观察。

风疹的发病风疹多发于春季3~5月份,各年龄组均可发病,近年来随着疫苗的使用,小年龄组儿童发病得到有效控制,大年龄组儿童尤其成人发病较多。随着各大中专院校开学和各大集中用工企业单位的招工,人员流动较大,可能引起风疹疾病的传播。近年来每年均有风疹爆发疫情,爆发均都来自人群较集中的学校、企业。

怎样预防风疹

注射疫苗:接种疫苗可增强免疫力,我国已经将风疹疫苗纳入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8月龄免费接种。其他各年龄组风疹易感者均应到接种点接种疫苗。育龄期妇女应提前接种风疹疫苗,但接种后3个月内不得怀孕。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此病,但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手足口病可以经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

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措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注意搞好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观察与治疗;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四、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

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患者以婴幼儿多见,集体儿童亦为易感人群,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等容易发生局部暴发流行。水痘的平均潜伏期14—21天,多为15一17天。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传染性很强,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偶见成人患者(多发生在军队和高校)。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较多,一次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再次得病者极少。

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也可发生水痘,但少见。易感者接触病人后约90%会传染发病,病初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全身不适。发热的同时或1—2日后,躯干皮肤、粘膜分批出现和迅速发展为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水痘病毒可波及多脏器,还可并发皮肤感染、肺炎、脑炎等。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人出现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人恢复后体内可潜伏病毒,成年后某些诱因可引起复发成为带状疱疹。

水痘的主要预防措施:保持皮肤清洁,多卧床休息,多饮水;饮食以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为宜,避免酸性食物,忌辛辣、刺激、海味食物;避免抓破水疱,会引起皮肤感染;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冬春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五、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传播迅速、流行广泛,抗原易变异,人群的特异性免疫状况不稳定。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对人类威胁较大。

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起病多急骤,症状变化较多,主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发热通常持续3~4天,但疲乏虚弱可达2~3周。通常急性起病,有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可伴有咽痛、流涕、流泪、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一般预后良好,常于短期内自愈。婴幼儿、老年人和合并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个别患者可并发副鼻窦炎、中耳炎、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

流感的主要预防措施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打扫居室卫生要先洒水后清扫;尽量少到或不到人群密集、空气不流畅的影院、网吧等场所,减少感染机会;个人要注意合理饮食,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加强体育锻炼,劳逸结合,提高机体免疫力;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流感流行季节之前对人群进行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可以减少接种者感染流感的机会或者减轻流感症状。一旦发生流感,主要是加强护理,必要时给予对症处理,防止出现并发症。

六、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相当于中医学所称的“大脖子病”、“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好发于春季。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易在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暴发流行,亦可感染高校大学生中的易感者。 流行性腮腺炎的症状:其症状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伴有发热、倦怠、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呕吐,头痛,常见并发症为不同程度的脑膜脑炎。多数患者可无前驱期,以耳下部肿、痛为最早症状。1~2日后,肿胀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2~3日达高峰,局部疼痛,张口或咀嚼时更明显,表面灼热,颊内腮腺管口可见红肿,颌下腺及舌下腺亦先后受累。腮腺肿胀4~5日后减退,全病程约1~2周。

预防策略:

1.疫苗接种:疫苗注射流腮发病后无特效疗法,而应用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是控制其流行的最有效的手段。

2.个人卫生习惯: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必须出门时,应戴口罩;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四勤一多”: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身体、多喝水;若有发热或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有利于早期诊治呼吸道传染病。

治疗与护理:患了腮腺炎后,要与患者隔离,以免传染。要隔离至腮肿完全消退为止。患者用过的食具、毛巾等可煮沸消毒,患者的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这样既能使居室内空气新鲜,又可以达到消毒目的。重症患者因高热,精神及体力都很差,应当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有助于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病时,患者常因张嘴和咀嚼食物而使疼痛加剧,因此,应给患者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或软食,不要给患者吃酸、辣、甜味过浓及干硬食物,因为这些食品易刺激腮腺使腮腺分泌增加,刺激已红肿的腮腺管口,使疼痛加剧,要多给患者喝水,这样有利于退热及毒素的排出。应注意口腔卫生,饭后及睡觉前后用淡盐水漱口、刷牙,清除口腔及牙齿上的食物残渣,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也称“流脑”。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脑的早期症状像感冒,如发烧、头痛、流鼻涕、浑身乏力等,持续时间非常短,在经过几个小时或1~2天后,患者皮肤和口腔粘膜、眼结膜开始有出血点等败血症表现。出血点小如针尖,大则成片状出血斑。病情严重时,会有颈项强直、频繁呕吐(呕吐呈喷射状)、畏光等症状,甚至出现昏迷。以往我国流脑的流行菌株一直以A群为主,但近年来B、C群引起的病例有增多迹象,尤其C群已成为某些地区发病的优势菌株。人群易感性增高、人口流动、寒冷、居住拥挤等为流行的危险因素。

发病年龄:流脑各年龄组均可发病,5岁以下儿童由于抵抗力差较易感。近年来随着疫苗的使用,大年龄组儿童尤其成人发病增多。

传播途径及发病时间:脑膜炎双球菌隐藏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流脑以冬、春季发病较多,一般11月后发病率开始上升,2~4月达到高峰。

流脑的危害:10%~20%的重症病例将留有长期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损伤等。 流脑的预防:

1.接种流脑疫苗。预防流脑的重要措施是采用多价流脑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世界卫生组织提倡使用A+C双价流脑疫苗。目前烟台市流脑免疫程序为6、9个月分别接种一剂次A群多糖体疫苗,3岁、6岁分别接种一剂次A+C多糖体疫苗。接种后保护率达90%左右。

2.经常开窗通气。学校、办公室或居民家中应做到每天开窗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在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

3.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如勤洗手、淡盐水漱口、打喷嚏时用手绢或纸巾、不随地吐痰、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等,以减少传播和感染的机会。

4.流行季节,应避免大型集体活动和集会活动,尽量少去或不去车站、码头、农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如去人员拥挤的场所,应戴口罩。

5.注意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饮食上注意摄入足量维生素,多吃富含优质蛋白及微量元素的食物,确保营养平衡。体育锻炼的时候要关注气候变化,注意保暖,合理安排运动量。

6.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头痛、喷射呕吐等症状的病人或可疑病人应及时隔离,并及时送医院诊治,同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7.预防性服药。尽管接种疫苗有好的保护作用,但从接种疫苗到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需要10~14天时间。因此对于流脑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来说,建议服用利福平进行预防,剂量:成人600mg/12h;儿童10mg/(kg•12h),每天2次,共服2天。密切接触者指同吃同住人员,包括家庭成员、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及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人群。

八、人禽流行性感冒

人禽流感首先发现于20世纪末。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至今,人类至少出现了8次人感染禽流感事件。20xx年10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最新人类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自20xx年底以来,共有121个病例,62人死亡,但仍然没有确定人传人禽流感发生。WHO信息显示,所有病例集中在东南亚的印尼、越南、泰国及柬埔寨等四国。其中以越南的91个病例,41人死亡最为严重,其次是泰国的19个病例,13人死亡。

禽流感是一种由家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感染。此病毒自然存在于鸟类的消化道中,一般不发病。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两种。受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的鸟类,呈现羽毛明显凌乱,食欲减退,停止产蛋,鸡冠呈紫色,病征开始出现后迅速恶化,家禽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致死率可高达80%以上。

大部分的禽鸟类都会感染家禽流行性感冒,家禽流行性感冒也可传染人类。水禽类如水鸟、鸭可能是禽流感病毒带原者,而陆禽如鸡、火鸡、鸵鸟感染则造成大规模死亡。目前研究调查数据显示,H5N1禽流感病毒已渐跨越宿主障碍,而感染到猪、马及猫科动物(猫、虎、果子狸等)。

各领域人员传染病预防:(一)一般民众

1. 避免接触禽鸟及其分泌物,若不慎接触,应马上以肥皂澈底清洁双手

2. 避免生食禽类制品(包含蛋类及相关产品),且食物需煮沸

3. 避免到生禽宰杀处所

4. 选购有中华农业标准( CAS)优良食品标示之禽畜肉类及其相关制品

5. 勤洗手、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6. 饮食均衡、适当运动及休息

7. 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结膜炎等症状,并有禽鸟接触史、疫区旅游史,请戴 口罩尽速就医,并主动告知职业及工作内容、旅游史等。

(二)禽畜业者

1. 接种流感疫苗

2. 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等类流感症状或眼睛发炎的现象,禁止接触禽畜

3. 与禽畜接触时需穿着长袖、不透水的工作服,并需配戴厚橡胶手套

4. 配戴平面口罩,避免留在空气不流通的工作场所

5. 穿不透水(如橡胶、聚氨酯材质)的工作鞋

6. 建议使用护目镜

7. 时常以肥皂清洁双手,工作结束时双手需消毒

8. 每日早晚测量体温

9. 业者的家属亦应密切监测健康状况

10.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等类流感症状或眼睛发炎的现象,需戴口罩立即就医, 并主动告知职业及工作内容

(三)出外旅游

1. 尽量避免前往流行地区

2. 如果有发烧、咳嗽、喉咙痛等类流感症状,则旅程延期或取消

3. 在旅途中避免接触(包括喂食)禽鸟,若不慎接触,应马上以肥皂澈底清洁双手

4. 不要到贩卖生禽场所,尽量避免到鸟园、农场等地方参观

5.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

6. 旅途中若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应戴上口罩,立即告知领队,并尽快就医

(四)防疫人员

1. 接种流感疫苗

2. 与禽畜接触时需穿着长袖、不透水的工作服并戴厚橡胶手套

3. 密合配戴N95 口罩及护目镜

4. 穿不透水(如橡胶、聚氨酯材质)之工作鞋

5. 工作结束后,妥善处理防护设备后,立即洗手、沐浴、更衣,且双手需消毒

6. 实行自主健康管理、每日早晚测量体温

7. 接触者的家属亦应密切监测健康状况

8. 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等类流感症状或眼睛发炎的现象,需戴口罩立即就医, 并主动告知工作内容

(五)学校

1. 暂停户外教学中接触禽鸟之行程

2. 学校若有鸟园应暂停开放,并定期消毒

3. 避免共享毛巾

4. 教导学生避免接触禽鸟及其分泌物

第3篇

关键词:传染病;免疫预防;消除措施

传染病具有危害性大、传播迅速和难于控制等特点。如人们熟知的艾滋病、流脑、乙脑、梅毒、破伤风、百日咳、结核、麻疹、疟疾、霍乱等传染病。免疫预防由于可普遍提高易感人群机体免疫功能,有效抵御病原体入侵,并且便于组织和实施,因此目前是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最为关键的措施。结合我国传染病免疫预防工作的实际情况,探讨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我国免疫预防工作的现状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免疫预防工作起步较晚,但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研究,在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防治方面获得了较大进步,使得免疫预防已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

自我国开展免疫预防工作开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政府根据国情特点,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包括计划免疫前期(1950年~1977年)、计划免疫时期(1978年~2000年)、免疫规划时期(2001年~2007年)和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时期(2008年~至今)等4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免疫工作的内容均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

2 我国免疫预防工作的目标

目前,我国处于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时期,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消除麻疹、控制乙肝,进一步降低可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发病率。

虽然我国在传染病免疫预防与消除方面已有长足进展,但是在麻疹免疫人群中,由于存在麻疹野病毒株,且有传播的风险。尽管免疫人群机体血清内含有抵御病毒的抗体,但位于咽喉部的黏膜抗体抵抗能力相对偏低,难以有效消除咽喉处的麻疹野病毒株,因此易导致免疫人群携带病毒的情况出现,并使之在人群中得以广泛传播和扩散。

3 免疫预防与消除措施建议

3.1全面有效的落实免疫接种措施,尽管伴随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免疫接种在我国不断得以普及,但仍有部分地区,限于经济水平和自然条件,存在免疫接种空白现象,这也是导致这些地区出现麻疹、甲肝和流脑爆发性流行的关键因素。这对有效发现和控制传染病十分不利,并且存在传染病医源性感染的风险;因此,政府部门应继续推进免疫接种工作,对所有地区实施全面覆盖,提高疫苗接种率,填补免疫接种空白。同时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传染防治院(科)建设,以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1]。

3.2完善免疫监测和监督管理,开发敏感高效的免疫监测系统,以提高传染病预防控制水平。完善免疫监测和监督管理体系,以实现在防控传染病的免疫接种过程中,建立健全敏感及时的监督监测系统,要重点建设疫情报告信息网络,免疫接种信息系统,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及时准确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和人群免疫状况。

3.3提高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为确保提高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需要疾控中心、社区、教育机构及公安和民政等不同部门的有效协调配合,以及时了解并掌握流动儿童情况,加强对流动人口免疫接种的宣传教育,进而提高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

3.4严格遵守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接种程序要求,所谓免疫程序是指针对特定人群预防传染病所提出的接种疫苗种类、次序、部位、数量及操作方法的具体规定。如我国针对基础免疫要求在12月龄内完成。脊灰疫苗和白百破疫苗各剂次间隔应超过28d。乙肝疫苗第1剂和第2剂间隔应超过28d,第3剂应于第1剂接种6个月后接种。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免疫疫苗要保证及时接种,对未完成基础免疫的14岁以内儿童应尽早补种。只有认真按照相关程序要求执行,才能保证免疫接种的效果和质量。

第4篇

【关键词】 传染病;报告;预防控制

传染性疾病在人类几千年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不能忘记2003年突如其来的一场“非典”风暴使我们切身体验到了传染病的暴虐,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诊治、早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1 传染病报告管理 

1.1 笔者在工作中总结出了传染病报告一条龙工作程序:“一填写、二收取、三查对、四直报、五登记”。即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疫情管理员收取卡片,核对无误后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疫情登记。传染病报告管理不能坐、等、靠,必须主动监测。

1.2 建立传染病自查制度及防止漏报制度。充分发挥三级网络作用[1]医院应健全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监测网络明确各级各位职责,使各级人员重视医院感染[2]。专职每天深入检验科及影像中心查看阳性结果登记本,掌握第一手疫情监测信息,堵截漏报于当日,并根据阳性结果,找到开据检查单的医生,由医生根据临床做好的传染病诊断进行传染病报告。

1.3 及时收集卡片,接到门诊或临床科室的电话通知后,疫情管理员要及时去收取传染病报告卡,认真核对。疫情管理员收取卡片时,要进行“三查九对”。三查:卡片填写是否完整准确;传染病登记项目是否齐全准确;卡片是否与各种登记相符。九对:对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诊断、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发现问题及时请医生改正,以保证报告质量。确保门诊初始工作,加强对门诊日志填写质量的管理,要求凡初诊患者一定要详细登记个人基本信息资料,特别对疑有传染病或发热待查的患者。以及时发现疫情做到“五早”。

2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传染病报告管理,为疾控部门提供了疫情信息,完成了传染病管理的第一步。传染病报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2.1 专职人员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严格履行职责,认真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并贯彻落实。加强对重点部门的管理。如口腔科器械繁杂,容易通过多种途径造成感染。加强对口腔科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流程的监控。依据《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程》要求,进入患者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制定“口腔器械清洗、消毒操作流程”,首先对手机、器械进行收集及分检,及时用酶洗或流动水彻底清洗擦干,对能耐高温的器械必须采用小包装形式高温灭菌,对不能耐高温高压的器械采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处理,浸泡时间大于10 h,物品必须完全浸没,并登记浸泡的起止时间,器械从消毒液中取出,用无菌水冲洗干净,使用中的消毒液严格按要求定期更换。这样可大大降低口腔科发生交叉感染。

2.2 加强传播环节的控制。医院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与传染患者接触的环境、产生的分泌物等相关,我们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双向防护,切断传染患者的传染途径。加强季节性的预防和控制,加强发热门诊院感控制措施的督查,及时转诊,杜绝传染病蔓延。

2.3 加强科室间信息共享,感染专职人员接到报告卡后要确定传染类型和隔离种类,指导科室根据个案病例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建立计算机监测系统[3],感染管理科在一定程度上是医院的一个执法部门,感染管理科对全院医疗安全起着很正要的作用。

2.4 加强总结和培训,每天对出院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监测;每月对环境、医务人员手、空气等进行卫生学监测;对院内感染日常监测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反馈,总结各项工作实际效果,找出在管理控制环节中存在的不足,对全员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关人员及时培训,及时评价整改效果。

总之,通过对传染病报告管理的每天自查和追踪调查,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或传染病的发病和流行情况,及时进行调查分析、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院感科专职人员的主要职责。把传染病的报告管理与预防控制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疫情管理员为疾控部门做好监测的同时,也能为本院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做好监督管理和检查指导,达到持续改进传染病管理工作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午声,薛凌波,缪慧英.有效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的路径.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2):235-236.

[2] 李颖.医院感染病例漏报原因分析及对策.基础医学论坛,2007,11(3A):283.

第5篇

学校是一个特殊场所,容易造成传染病疫情的传播、蔓延和暴发流行。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对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保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控制社会上传染病流行的重要环节。现将学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浅谈如下:

1 学校传染病的预防

1.1 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在校园内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合理营养、良好卫生习惯、戒烟、性知识、体育锻炼及传染病防治方面的宣传教育。定期对各级各类学生,尤其是在校的高中、中专学生开展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各种常见传染病的症状、传播途径,使学生掌握防治传染病的一些常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树立健康意识,培养健康行为,主动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达到提高素质、降低发病的目的。

1.2 加强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工作,加强饮食、饮水安全:学校食堂应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食堂作业处必须符合我国《食品卫生法》要求,内部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同时注重对食堂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食堂从业人员要定期体检、持证上岗;设专(兼)职管理人员对食堂的采购、加工、储存及销售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认真提高厨师技术,尤其应加强高危食品的加工注意事项的培训,确保所加工的食品安全、卫生。加强水源管理,搞好食堂卫生,同时做好餐具、炊具消毒工作;认真执行食品的加工流程和有关食品留样的规定。认真落实“三管一灭”(管水、管饮食、管粪便、灭苍蝇)措施,防止病从口入,避免食源性疾病如食物中毒、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霍乱等的发生和流行。

1.3 做好学生入学体检和免疫接种工作:做好新生入学体检,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及时了解学生免疫接种情况,对未参加计划免疫者应及时补种疫苗。在一些传染病的流行高峰时期,校医要掌握学生的免疫状况,如果学生免疫水平低下,可以集体接种相应的疫苗或免疫制剂。

2 学校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2.1 健全学校传染病报告机制:健全学校医疗保健服务设施,配备专职校医或兼职卫生教师负责传染病的报告管理工作。应加强晨检报告及缺课报告登记,及时发现新病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出现较多学生同时缺课时,老师应对缺课原因作调查,了解掌握发生原因。严格执行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有关规定,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疫情报告。

2.2 做好传染病发生后的处理工作:学校出现传染病时,除及时向上级报告疫情外,学校还应配合疾病控制部门做好疫情的控制工作,如隔离病人、实施疫点消毒和无害化处理等。例如学校出现食源性传染病时,校医及学校老师应立即组织人员对同班、同寝室、同时进餐的学生进行排查,督促有可疑症状者及时就医检查,尽量减少传播机会。被确诊的传染病病人要到指定医院接受相应的隔离治疗,学校要保存好食品的加工现场,食堂从业人员待命、等候卫生监督部门的调查及处理。当社会或校园内出现传染病流行时,校医或老师应通知学生采取预防措施,减少聚会。对发病学生做好隔离、治疗工作,对症状较重的学生或传染源做好解释和心理安慰工作,避免因传染病的发生而导致学生的恐慌心理。

总之,认真做好传染病的监测,控制好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保护好易感人群,搞好学校公共卫生建设,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做好学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关键。

第6篇

关键词:社区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社区传染病防治是开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社区传染病防治还处于初级阶段,社区的规模以及方法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对社区传染病的发病情况以及流行特点进行分析,对传染病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1]。尤其是城市社区是预防以及控制传染疾病的重要阵地,要想做好社区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就必须认清社区传染病发病情况以及特点,才能做好其预防控制措施。本文就选取我院门诊以及住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67例传染病患者,对其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门诊以及住院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67例传染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41例,女性患者226例,年龄为6-41岁,平均年龄为(23.5±17.5)岁,其中儿童有305例,成人有162例。共涉及到5个社区。

1.2研究方法

对所有传染病患者进行分类建卡,统计,正规报告疫情,同时与服务前后询问并且记录患者以及家庭成员情况,用Excel统计传染病的发病种类。

2 结果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社区传染病主要为:病毒性肺炎、流行性感冒以及流行性腮腺炎,其中儿童是主要的传染病人群。病毒性肺炎以及流行性感冒分别占68.09%、18.20%;其次是流行性腮腺炎以及手足口病。如下表1所示:

3 讨论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剩下部分是寄生虫。传染病具有发病时间短、流行范围广、死亡人数多并且容易引发社会恐慌的一种疾病[2]。由于传染病在非免疫人群中传播时,发病往往呈现几何级数甚至指数曲线增长,并且传染病疫情发病比较急且快,大多需要紧急处理。然而一旦采取了特异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就能够很好的控制其疫情,因此,做好其预防控制是相当重要的。

社区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加强社区健康教育。有相关文献报道出,[3]对传染病社区进行健康教育是预防以及控制其疫情的有效方法。首先,向社区群众介绍相关传染病的病因,流行病学特点以及预防方法;其次,对社区传染病患者进行营养指导,病后进行康复训练;再次,做好其患者以及家属的心理辅导;最后,对社区群众应经常对所出入的地方进行消毒。②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在本次研究中,儿童是传染病中最大的群体,由于其生理还没成熟,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对外界的抵抗例相对较弱,容易染上传染病,做好儿童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首要任务。首先,对于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由产科护士接种卡介苗,并且由社区中心或者是地段医院进行乙肝的注射。其次,对新生儿进行接种之后,实现全程跟踪,了解接种过后的反应;最后,对免疫效果实行监测。在通常情况下,在儿童接受完乙肝疫苗以及麻疹疫苗之后,就必须到相关卫生部门进行效果监测,从而了解其疫苗抗体的保护水平,如果抗体的保护水平存在不足的条件下,应该相应的加强接种,及时的进行复种[4]。③加强社区传染病疫情的管理以及访视。除了甲类传染病,对于乙类以及丙类传染病不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像麻疹、水痘以及风疹患者,在患者发病之后,护士应在24小时内进行初访,对于第一次访问,应该对其进行确诊,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同时做好其访问记录。采取切实可行的社区防疫措施,在家庭社区中应实施消毒隔离与医院相比,肯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该创造条件,实现其消毒,切实将预防以及控制疫情工作落到实处。④对社区的疫情进行监测。做好传染病疫情的有效控制,最为重要的就是做好其预防工作。必须对社区人员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筛查[5]。根据不同季节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进行估测,实现早期监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够有效的控制其疫情。在社区中一旦发现有传染病患者,应该立即对其进行报告,对于病原体携带者以及潜伏期患者应根据其住址以及诊断、治疗建立档案,以便后期的随访,为其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社区传染病应该针对不同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的特点,及时的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开展社区预防免疫接种,进行教育传播以及提供心理咨询等。特别是儿童,更要注意对其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甘亚玲,姜明云.社区传染病访视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18):370-371.

[2]常艺,刘民,刘艳俊等.北京市某社区2008年报告传染病发病资料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7):769-771.

[3]谢琳娜,范存士,于冬青等.社区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家庭健康干预[J].护理学杂志,2009,24(19):89-91.

第7篇

关键词:春季;传染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15-02

在我国,春季是常见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这与气候以及病菌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由于我国处于北半球,当春季来临时,气候温度仍然较低,也使得人们集中于室内活动,彼此接触较多?再加上门窗长期处于关闭状态,室内与外界的空气不流通,较高的室内温度给病菌的繁殖带来有利条件?春季传染病种类多危害大,因此,需要认真分析传染病类型,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一、春季常见传染病类型

春季发生的传染病种类较多,而且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这些传染病不仅对成人健康不利,也会损害到儿童,特别是由于儿童的抵抗力较弱,患病的概率更大?在春季,常见传染病主要有下面几种类型: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因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传播途径:这种疾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染,也可以通过被病毒感染的物品来传播?病毒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

临床症状:主要是头疼?咳嗽?发热?全身酸痛?畏寒等?

易感人群:一般人群都易感染流感,被感染后,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是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因而会出现反复感染发病?

2.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在冬春季节最易发生?如果没有经过麻疹疫苗接种人群在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麻疹患者年龄多分布在1-5岁?

传播途径:唯一的传染源是病人,病人通过的眼?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痰?鼻涕等来进行传播,患者尿和血液中也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人被麻疹病毒传染后,经过10-11天的潜伏期,开始出现打喷嚏?流泪?眼红?怕光?打喷嚏?咳嗽等症状?第4天开始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在全身出现,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易感人群:一般人群普遍容易感染麻疹病毒,但更多见于婴幼儿,但随着广泛接种麻疹疫苗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或者呼吸道飞沫来进行传播,如果直接接触病人皮肤或者粘膜疱疹液也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主要症状:首先出现发烧症状后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明显有疼痛感?部分患者也出现咳嗽?流鼻涕,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等?

易感人群:一般婴幼儿和儿童为易感人群,患者年龄段多分布在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容易成为感染孩子的感染源?

4.高致病性禽流感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以呼吸道损害为主的感染性疾病?

传播途径:禽流感病毒主要靠空气传播,通过病禽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衣物?种蛋等来进行传播?

主要症状: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后,经过1-7天的潜伏期,出现头痛?发热?流涕?咳嗽?咽喉疼痛等症状,有些病人病情严重腹痛?腹泻?结膜炎?高温39度等症状?

易感人群:一般人群都容易感染情流感,12岁以下为发病率较高的年龄段?

二、常见传染病预防措施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春季常见传染病已经都可治疗,只要做好个人卫生,认真学习了解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办法,就能够很好的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1.常见传染病针对性预防办法

(1)流行性感冒预防措施

当前,流行性感冒是春季最常见的传染疾病,而且流感病毒变异较快,类型众多,对流行性感冒最有效的预防办法是接种流感疫苗,这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有效预防措施?同时,要注意增强自身体质,不要在人群密集的地方长时间逗留,避免人与人之间的传染?

(2)麻疹的预防措施

预防麻疹比较好的方法是接种麻疹疫苗,对儿童来说,在5?6个月大小时接种一次,在7岁时再接种一次麻疹疫苗,能够很好预防麻疹病的发生?另外,要尽量减少与患麻疹病的人群接触,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3)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手足口病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并且注意房间内的通风,多开窗保持空气流通?另外,要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若出现病情后应当及时就医?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预防措施

由于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由禽类传播,因此,要尽量少接触禽类,在食用禽类肉制品时,应当彻底煮熟,对蛋类也要进行加工,不宜生吃蛋类?对存放的禽类食物要熟制品与生鲜分开,不能放在一起,避免病菌污染?

2.其他预防措施

针对春季常见传染病,还可以通过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一是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澡?洗手以及及时更换衣物等,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不随地扔垃圾,要经常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当接触传染病患者后,应当及时洗手,或在接触过程中佩戴口罩? 二是形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春季比较干燥,要注重补充水分,同时要多吃一些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如蛋类?鱼?奶等?多吃含有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抵抗力?三是加强群众对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春季传染病多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相关知识的缺乏,不能很好的采取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因此,医疗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要注重对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使每个人都能认识到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春季发生的传染病种类较多,而且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春季常见传染病已经都可治疗?医疗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要注重对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个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重增强自身身体素质,认真学习了解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办法,就能够很好的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保持健康的体魄?

参考文献

[1] 邢敏.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J].《药物与人:相约健康》2014年第01S期.

[2] 王宏臣.春季常见传染病预警[J].《家庭教育:幼儿版》2012年第4期

[3] 一帆.有效防范春季传染病[J].《父母世界》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