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窦娥冤教案范文

时间:2022-06-07 12:34:51

序论:在您撰写窦娥冤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窦娥冤教案

第1篇

我怀疑我是天底下最命苦的女生,我又矮又胖,脸上长满雀斑,90后,学习成绩中等,老爸是名声不太好的城管。所以我怀疑,姜大牙一定恨死我了。

姜大牙是我的语文老师,新来的,全校最年轻的男班主任。女生们都说他长得帅,我怎么看不出来?我觉得他的皮肤过于白净,肩膀过于单薄,严重缺乏男子汉的魅力。尤其是他的牙齿,太不工整,竟然有两颗突出而搞笑的大门牙。所以,私下里我叫他姜大牙。

“哈晓天,你这是裸的嫉妒!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我的公主同桌潘朵朵哼了一声。她一定爱吃葡萄,否则怎么说话酸溜溜的。

好吧,我承认让我觉得糟糕的还有我的姓,姓哈,哈士奇的哈,还有比这更怪异的姓吗?

不过,要说我嫉妒姜大牙那我可不承认。有必要吗?我有必要嫉妒他吗?虽然我自嘲为最命苦的人,但我可是全校有名的“文学女生”。要知道,人类的内涵不在外表,要看脑容量的!

这一点,即使是作为语文老师的姜大牙也不得不承认。

所以,我确定,姜大牙一定恨我在心!

2

今天的第一节语文课了无生趣。

《傅雷家书》虽然是好文章,可惜整本书我已经看过好多遍,实在不想听了。于是,我在课桌里开起了小灶,看我的白话版《窦娥冤》。

看得正过瘾的时候,有人敲我的桌面。姜大牙站在我面前,朝我勾了勾手指。

“什么?”我明知故问。

姜大牙说:“小说!”

“小说?”

“如果是我,肯定不会用重复老师的话来装傻。”姜大牙一本正经地表现着他的冷幽默。

我的同桌潘朵朵被逗得笑趴在桌子上。有这么好笑吗?我撇撇嘴,交出手中的小说。姜大牙刚要伸手接,我忽然又抽回手来。

他一愣。

我在第23页小心地折了个角,然后恭恭敬敬地把《窦娥冤》递给他。

更多的同学笑了。没错,我就是要让大家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冷幽默。

就在那一刻,我猜姜大牙恨我入骨,那种表情在他脸上蔓延开来。像恐怖电影里的一滴血,“啪”地溅到屏幕上,然后一点点扩大,直到整个屏幕布满红色。

之后的情节就很简单了,大概姜大牙觉得死乞白赖地和一个90后且长得不是很像女生的女生生气犯不上,于是他拿着折了角的小说回到了讲台上。

一种获胜的满足感顿时在我心里爆炸开来!

《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说:“我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

我也是!

别想用我的外表来嘲笑我,我要用才华压倒一切!要知道,我看过几乎所有的世界名著,在各类杂志上发表过大大小小的几十篇文章。我知道,总有一天,文学会带给我骄傲!

语文课继续,好像刚才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直到下课后,姜大牙才叫住准备出教室的我,说:“哈晓天,你很喜欢文学?”

“您可以叫我晓天。没错,在文学的道路上我很努力。”我回答得简明扼要,“爱迪生说过,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嗯,早听说你是一个有才气的文学女生。哈晓天你很努力,但要分时候。”他微微笑。

我断定,这笑里藏着刀。

当然,即使姜大牙真这么想,他也不会表现出来。他继续低下头,边整理他的教案边说:“《窦娥冤》一个星期后还你,作为上课看小说的惩罚。”

我的怨气顿时爆满,作为一个有才气的文学女生,在姜大牙这样的打压下,想活得风生水起真的很难。不行,我要找个机会报复,用我的聪明才智!

3

不知道学校每天都安排两节语文课是不是就为了让我找机会和姜大牙明争暗斗。我作好准备了。

下课10分钟,大家都忙着在操场上跑来跑去,去小卖店买零食,补前一天没写完的课堂作业。像擦黑板这样的小事儿,值日生通常都会忘记。

今天我值日,擦黑板的好人好事我可不能忘。

用粉笔擦擦掉上节课的粉笔字后,我把一块巨大的抹布扔进水桶里,提出来,“噗”地一下拍在黑板上。黑板槽里顿时聚集了一小汪黑水,黑板倒是变得黑里透亮了。

接下来是老师的讲桌,也要用这种含水量充足的抹布才擦得干净。

上课铃声响过,姜大牙拿着教科书和教案走了进来。

可想而知,他打开语文书往讲桌上一放,语文书的封面和封底顿时“啪”地一下,平平的贴在了桌面上。

哼哼,这就是没收我的小说的后果,我在心里窃笑,想着:“看你姜大牙怎么办!”

姜大牙扫视了整个教室一眼,目光停在了我这里!

“狡猾。”我小声嘀咕着,想着姜大牙一定猜出是我做的“好事”了。不过他竟然没有动怒,而是把两个粉笔盒拿过来,一左一右像两个支架一样,把语文书和教案都放在了上面。

敌过我这一招,那又怎样,还有第二招呢!要知道,刚洗过凉水澡的黑板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干的。

果然,姜大牙拿着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几下,确定黑板太湿了根本写不了字后,沮丧地转过身来。

“那么,今天我们不讲新课了,测试吧!”

“啊……”同学们发出了一声惊呼!

我也傻眼了。这个姜大牙也太阴险了,竟然能想出这种卑鄙的手段来报复我,此时他心里一定得意得开了花。

不仅这样,下课后姜大牙还从他的教案里抽出一个大信封,叫住我说:“哈哈,《新风》杂志社寄来的,你的文章又发表了?”

听到了吗,当一个人恨另一个人,是可以让这个人拥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叫法的,姜大牙一定觉得,我胖得像女版大肚弥勒佛似的,整天哈哈大笑吧。

我接过他递过来的大信封,没好气地说:“也许吧,我投过很多稿,记不清了。”

“我看看。”

“我先看。”

和每次一样,同学们争抢杂志社寄来的那本杂志。

姜大牙一把抢过杂志,放在我的桌子上说:“马上要到课间操时间了,大家回来再欣赏吧。”

同学们看了我一眼,都乖乖地走出教室。

我看了潘朵朵一眼,心说:“看到了吧,这才叫裸的嫉妒。”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23.2

高考的压力很大,催生了“考什么,就讲什么;怎样考,就练什么”的教学观念。面对高考我们似乎无能无力,面对高考高三这样讲似乎有情可原;高一高二这样讲似乎就说不过去。因为高中语文教学任务是:''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是单纯应对考试的课堂,而应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和主体构建的课堂,即:让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低到高,语文能力有无到有,思想道德素质得以矫正。笔者从我校(xx中学)举行的赛教活动中,从预赛到决赛听了几节语文课,发现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商榷,尤其是我们基层学校。虽然是个例,但也能从中“窥一斑见全豹”明白新课程下我们基层老师应有的做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语文课本的解读应有老师的智慧。

新课程、新教材给我们在教学上创新思考、创新设计留下了较大的空间。然而,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老师却在这上面没有留下我们自己一丝智慧。在这次赛教中,有老师在讲《论据的选择与使用》这一课,有一位年轻同事给笔者讲“这老师用的课件、讲课的思路同他们在上学时的一模一样,还没有变”;有老师讲《雷雨》下的结论还是万恶的旧社会、该死的地主阶级等等。我无语,用学生的话来讲这都什么年代,还在谈这些?笔者也知道、也是这样做:我们上课要不然看教参,要不就用优秀教案;再不行时,就上网寻找几个教案一拼凑就成。这种种其实就是没有自己的智慧的表现。我们常言老师在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明学情,如果我们的教案一写就管三年甚至管多年,没有新意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怎么会精彩?笔者认为要避免上述的现象,老师在教材的解读上应静下心多读文本,由词得言,由言会境,由境悟情,由情品味,领悟文学的魅力。这样,老师吃透文本,通过老师的智慧,启发学生走出文本,实现在创造。我想只要坚持这样做,才会避免用热闹的课堂讨论代替个人的“潜心悟文”;才能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才能保证学生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丰富。

二、教材处理应显示老师的智慧。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精心准备的一堂课,上课时,发现没人听。下课后,却埋怨学生,其实不能怪学生。比如有老师借班上《雷雨》,设计一个环节是讨论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情?问题一抛出,课堂气氛比较热烈,学生纷纷发言。但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发言只是把教辅资料上的答案看了后侃侃而谈,老师的总结也只是重复已有的结论。也就是说老师拥有的信息比学生多不了多少,看似热闹的课堂却隐藏着老师权威的丧失,如果没有听课的老师,又有多少学生参与这活动?退一步而言我们所讲的内容在学生的手头上就有现成的资料,学生照本宣科又培养怎样的能力和素养?长期下去学生会认为老师讲的内容资料上有,语文课听不听都无所谓的错误观念,为我们的语文酿下苦酒!老师总是讲学生懂的内容,而学生不懂的内容却没有讲,有可能导致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

如果我们老师在教学内容上对教材精心处理,抓住学生的心理,学生会的少讲,多回归语言的本体。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就会显示出老师也有的智慧。

在教学设计上应体现老师的智慧。

1、新课的导入体现老师的智慧。

学习,需要一定的情境。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目的创设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具体生动的场景,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其目的就是创设氛围,调动兴趣,激发潜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文本。可我们很多时候,却忽略了这点,一上课就是“我们今天上xx课,同学们把书本翻倒xx页”。简洁倒是简洁,却少了教师的智慧。这样,能引人入胜吗?

特级教师余映潮教学《狼》是这样来设置情境:让学生来说有关狼的成语,学生陆续说出“狼狈为奸”“狼心狗肺”“如狼似虎”等成语。教师适当引入“你们看看,都是贬义词。请同学读读《狼》,看看课文写了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狼,什么样屠夫。”这样设置情境:引导很巧妙,指向很明确,手法生动。如果教师在每堂新课都这样智慧的设计,当学生走进文本,内心的情感度调动起来,再加上老师精心组织,学生的思维肯定会被激活。

在问题的设计上体现老师的智慧。

笔者听过听过一堂公开课,其中给笔者留下印象的是:教师对文中的一句话作了修改,然后请学生评述:哪个更好?问题一提出,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发言,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加上了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看出:之所以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是因为这一问题体现教师的智慧。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情绪激动,思维积极,课堂效果自不待言。

在课堂中能捕捉教学的契机体现教师的智慧。

我们的语文课堂往往是实现预设的,缺少当堂生成,而真正语文课堂,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善于抓住课堂的教学契机,智慧开展开展课堂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应多从学生的心理和需求的实际考虑,利用好学生的意外回答,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有老师借班教授杜甫《登高》时问:“大家阅读最后一联有什么感想?”面对这一问题,有同学回答出一个字“高”,学生哄堂大笑,老师并没有放弃,接着问:“怎么高?”学生答曰“天高”。可老师没有问下去,只是带领学生再去分析最后一联。事后与该老师交流:如果能抓住这一契机,课堂将会意外的精彩。也许学生这种意外的回答是捣乱,或者是学生对问题真正地思考。我们捕捉这一契机,就能体现我们的教育智慧,因为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只有用敏锐的教育机智来应对有效的或无效的学生回答。只有这样学生正是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丰富情感的体验

第3篇

关键词:中学戏曲教育;学科意识;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223-03

教育软实力相对于经济投入和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是满足教育所需要的以师资储备为核心的学科意识、知识修养、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政策扶持等综合状况的反映。中学戏曲教育在整个中学阶段处于弱势,虽然国家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的角度出发强调戏曲教育,并从2007年起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10省市开展“戏曲进课堂”试点工作,但时至今日,情况不容乐观,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学校师资力量等软实力的缺乏。基于此,我们于近日对中学戏曲教育的软实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希望通过此次调查,能对中学戏曲教育的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相应对策。

一、调查情况说明

中学课程标准涉及戏曲教育的有语文、音乐和艺术,由于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艺术教师,所以本调查以语文和音乐教师为主,其中语文教师354位,音乐教师71位,目的是从他们的立场和现实体验出发,了解当前戏曲教育软实力的具体状态。

调查内容包括对戏曲教育功能的定位、戏曲教育目标的认识、教学内容的建构,教师当前专业储备状态、研究型教学意识等等。

调查的形式为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听课。

调查面向全国以随机的方式展开抽样调查,既有城市学校,也有农村学校;既有“戏曲进课堂”试点学校,也有非试点的学校,这样有利于形成一个更为普遍和常态的把握。

二、现状和危机

(一)功能定位模糊,戏曲教育目标认识不清晰

为什么要进行戏曲教育是戏曲教育方向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得不到落实,“教什么”和“怎样教”就会成为空谈。作为普适性教育中的戏曲教育,应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区分清楚。戏曲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戏曲演员,也不是为专业学校输送戏曲人才,而是让学生感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能欣赏戏曲这种艺术样式。说到底,中学阶段的戏曲教育其实是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美修养和人文修养。落实到具体教学中,“会欣赏”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戏曲教育的目标认知又如何呢?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以了解教师对戏曲教学目标的认知程度:您认为戏曲艺术的教学目标应该确定为:A.创作和表演 B.欣赏和批评 C.两者都要 D.其他 。选A的有16.90%,选C的有43.66%,也就是说有约60%的老师认为创作和表演应该成为戏曲教育的目标。这个结果显示,面对戏曲教育,不少教师将素质教育混同专业教育,对戏曲教育的功能定位还很模糊,对戏曲教育目标的认识还不清晰。戏曲教育的功能定位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11版)中说得很清楚:学生通过综合性的艺术学习,学会欣赏艺术,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为学生人格的完善奠定基础。而音乐课程标准中虽然对戏曲提出了会唱的要求,但每学年也只要求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1段。可见会欣赏始终是戏曲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而会唱也是为会欣赏服务的。

(二)缺乏学科意识,教学内容建构缺乏专业眼光

中学戏曲教育采取“一科切入,多科综合”的形式,戏曲教育并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戏曲教学可以缺乏学科意识。缺乏学科意识的教学会导致教学内容无序,教学方法随意,教学评价泛化。这在戏曲教育中表现尤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是教材中的戏曲内容编写缺乏学科意识。戏曲以零散片段的方式进入中学教育,教材内容没有体系,难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以人教版为例考察中学戏曲教学内容,初中阶段音乐教材在八年级下册安排了一个单元《梨园撷英》,语文教材在七年级下册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高中阶段语文教材选了《窦娥冤》《牡丹亭》,音乐教材(全一本)只在第十单元介绍了京剧越剧等,选的曲目有《谁说女子不如男》《巧儿我自幼许配赵家》等。整个中学阶段戏曲教材内容偏少,且学时累计不超过10学时,这样的安排很难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更难以达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目标。

二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缺乏学科意识。一个教学素材,可教的内容很多,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教给学生体现了教师是否具有清晰的学科意识。在调查中我们收集了教师教学的教案,另外实地随堂听课,发现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以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来看,教师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作者背景、戏曲情节介绍等方面,而对唱腔等体现了演唱风格和审美特征方面的特点等很少涉及。而后者其实更有利于学生在欣赏戏曲时能“看门道”,而不是“看热闹”。另外中学戏曲教育课时紧,而教师往往又觉得什么都需要教,求全求多,这样就会导致课堂容量大,每个教学点匆匆而过。如在一位老师所上的《梨园撷英──唱大戏》的示范课中,短短45分中里既有戏曲知识,又有审美体验,还有审美活动。且每一活动版块都包含大量的教学点,学生在课堂上目不暇接,课堂节奏很快。这种课作为公开课,很好看,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并不一定很有效。这节示范课引发我们思考的是:教师对学科要有比较完备和科学的教育学视角,这样才清楚课堂上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教给学生。

三是教学评价缺乏学科意识。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教育学特点,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再到教学评价的进行,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学科特点。当前戏曲教学评价在语文课程中有“泛语文”的倾向,在音乐课程中有“泛音乐”的倾向,语文偏向于考察学生从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来评价戏曲的文本价值的能力,将戏曲体材等同于其他叙事文学体材;音乐偏向于评价学生是否“会唱”,而不是注重学生是否“会欣赏”,模糊了戏曲集文本、音乐、舞美于一体的特性,将戏曲教学等同于其他一般歌曲教学。

(三)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戏曲教学力不从心

知识储备就好像冰山的底座,浮在水面上能够向世人展示多少取决于其基础有多深厚。教师的戏曲知识储备就是冰山的底座,它使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鉴赏能力、批评能力,并且能够成功地把自身的鉴赏和批评能力转化为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而有效的引导能力。

中学教师戏曲知识的储备如何,能不能胜任戏曲教学,为此我们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您所了解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指:A.京剧、昆剧等活跃在当今舞台上的各种戏曲表演形态。B.包括宋金院本、元杂剧、明清传奇和地方戏等各种曾今存在和当下存在的戏曲样式和形态。有近50%的人选择了A,这说明很多教师缺乏完整的戏曲史观念。以语文课为例,《西厢记》和《牡丹亭》分别属于古代戏曲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的文体,两者音乐体制、文体结构、语言风格均不一样。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该扣紧元杂剧和明代传奇不同的文体特征和审美风格来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戏曲史的概念。而从调查收集的教案来看,《西厢记》和《牡丹亭》的讲授等同于小说,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成了主要内容,学生学完这两篇课文之后,除了记住张生、崔莺莺、柳梦梅、杜丽娘这几个人物形象,以及反礼教歌颂爱情的主题外,能够促进他们拓展性学习的思路和方法都没有掌握到。

另外,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还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您是否创作或改编过戏曲剧本?您是否有过戏曲表演经验?回答从来没有的,创作或改编:音乐33.8%,语文68.8%;戏曲表演经验:音乐38.3%,语文74.29%。这个结果也使我们对戏曲教学产生担忧,教师没有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经验,就很难产生戏曲作为一种艺术样式与其他艺术样式区别的审美体验,这样在教学中也很难有效地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戏曲的美。

知识储备的缺乏还会导致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判断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备课时主要参考资料是教学参考书,而对于有关剧本选段或表演的权威评价很少涉及,能查阅该作品在戏曲史上地位和特点的教师则更少,这说明教师缺乏研究意识,备课时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对教学内容缺乏自己的判断。

如实地听课《窦娥冤》,有学生问:窦娥给人的感觉是很善良的,为什么在蔡婆改嫁的问题上,她冷嘲热讽,很尖刻,这好像不符合她的性格?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感到很茫然。因为教学参考书对于窦娥形象的分析就是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教师也这样教给学生了,从来没想过其中的矛盾性。在早期的戏曲创作中存在着作家的声音盖过人物的声音的创作特性,窦娥作为童养媳,安分守己而又善良,这是符合其身份特征的;语言尖刻确实不符合她的身份,而这种不符合窦娥身份的尖刻语言其实是关汉卿个人泼辣老健的笔锋和气质在窦娥身上的不自觉流露,这是戏曲创作初期的必然现象。而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教师不仅要做一个很好的教学者,还要做一个很好的研究者。

三、建议和对策

(一)立足学科意识,加强师资培训

当前中学阶段戏曲教育的师资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学校音乐、语文教师,二是专业剧团戏曲演员,三是作为戏曲爱好者的票友。其中以学校在职教师为主,后两者没有教育学背景,其参与学校戏曲教学大多以活动的方式进行,带来不好的结果是导致学校戏曲课程活动化,但其介入学校教育确是因为中学戏曲专业教师缺乏。因此加强学校教师戏曲方面的培训刻不容缓。

对戏曲教育师资的培训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高校在读师范生的培训。他们中的很多人是未来学校戏曲教育的主力军,但就目前高校师范专业设置的课程来看,戏曲类的课程少得可怜,2011年我们也曾对高校中文和音乐两个专业的师范生做过调查,师范生所受到的戏曲教育也是零碎不成系统的,专业的戏曲课程很少,很多学生通过公选课的形式获得戏曲知识,这给戏曲教育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高校师范专业要设置学科意义上的戏曲课程,这类课程包括戏曲史、戏曲鉴赏、戏曲创作和表演等,并注意和中学戏曲教育衔接,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到中学后能够很好地运用。

二是中学在职教师戏曲教育专门培训。对于在职教师的培训,各省市都很重视,每年都组织大量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但种类繁多的培训中,关于戏曲教育的专门培训很少。这点从我们的调查中也得到验证,在回答“您有关戏曲方面的知识主要从何而来”的问题中,只有16.9%的音乐老师和2.82%的语文老师认为自己的戏曲知识来自于工作后参加的专门培训。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培训组织单位要充分意识到戏曲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培训时要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安排专业的戏曲教师和专门的时间对教师开展戏曲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不过在职教师的培训和在读师范生的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还是有区别的,在职教师大多具有戏曲教学经验,因此培训要注意专家讲座和学员经验交流相结合,多采取对话和研讨的形式,围绕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如果说师范生的培训以获取戏曲知识为主的话,那么在职教师的培训则以提高戏曲教学能力为主。

(二)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强戏曲学科课程建设

中学阶段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我们不可奢望为了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就在中学开设专门的戏曲课程(这也是不负责任的),但戏曲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项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课程意识,一是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二是教学内容的编写要体现一定的学科意识。

戏曲教学在中学阶段具体到教师实施的时候为什么差别很大,这和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是分不开的,而同一个教学目标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也说明了我们的课程标准本身在表述的时候存在着模糊性以及泛化倾向。比如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有关戏曲部分的表述是:能够说出戏曲、曲艺的主要种类和代表人物;学习表演简单的歌剧、音乐剧、京剧或其他戏曲、曲艺片段,并能对自己与他人的表演做出评价。就这两句话来看,包含两个层级:欣赏和表演,但核心目标是什么,课程标准没有明确告诉教师,课程标准如果明确欣赏是核心目标,表演是为欣赏服务的,那么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会侧重,也就不会因为目标的不明确而出现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杂而乱的现象了。

对于戏曲教学内容的编写,我们的观点是“少”但要“精”。少,因为课程设置的原因,是必然的,所以要在“精”上下工夫。戏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经典性和系统性。当前各版本语文教材在“经典性”方面做得不错,但数量有减少的趋势,且不是每册教材都安排戏曲内容,这一是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戏曲知识,二是不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戏曲。音乐教材在让学生“会唱”的方面做得不错,即选取的篇目学生易于学唱,但篇目的选择随意性比较大,经典性不够,显然没有经过科学细致的论证。

(三)多学科融合,增强各科教师对戏曲教育的参与度

生活本身是不分科的,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学追求的是多科之间的综合效应。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包括音乐、美术、语言、舞蹈、历史、服饰等,单靠哪一科来完成都是不可能的。就戏曲教学而言尤其要强调多学科之间的整体互动,戏曲多科综合的教学可以采取课题研究的形式,如各科共同教学《窦娥冤》,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戏曲文本在语言上的特点,探讨《窦娥冤》中的戏曲语言和其他文体的语言有什么不同;历史可以通过《窦娥冤》探讨元朝的婚姻制度,从而让学生明白窦娥的悲剧除封建吏治的黑暗之外,还有元代独特的时代因素,特别是当时对于寡居妇女极为不利的接脚婚和收继婚的婚姻制度;美术可以让学生研究戏曲《窦娥冤》中人物的脸谱艺术和服饰艺术;音乐可以引导学生比较《窦娥冤》在不同剧种如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河南梆子中不同的唱腔,从而了解不同唱腔的特点,以及在人物表现力上有何不同。总之,各科形成合力,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戏曲,这样也有利于通过个例达到对戏曲艺术相对整体的把握。一方面可以避免传统教学零散的局面,另一方面也能最大限度也是极为有效地整合学校教学资源。

第4篇

一、给精彩留空间,给智慧以时间

强调生成,并不是抛开了预设,恰恰相反,预设得法,可以更好地迎来生成。没有预设,就没有规范,没有方向,无效和无序的课堂是我们所不愿看见的。传统教学的预设,讲究环环相扣,讲究程序化,以时间的准确分配、各个环节和目标的全面落实为佳。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也讲究预设,也应有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学生实情而拟定的教学目标,也应有基本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所不同的是,我们预设了足够的空间、足够的时间、足够的机会,让“生成”在课堂教学中熠熠生辉。

1.板块设计,留足空间

语文教学设计,在汲取传统精华的同时,更多地要在板块设计上下功夫。一般来说一节课要设计二至三个板块,突出一个重点,突破一至两个难点,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课一得或数得。在教学小说《药》时,第二课时可设计如下两个板块:1.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如华老栓、夏瑜、康大叔等人物的形象。2.研究分析小说的主题。教学过程中,留足时间让学生研读文本,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看法、观点,让不同的思想在这里汇集碰撞,让生成性资源在这里整合提升。当然,老师在预设的时候,也要充分地去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想法,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好地穿插引导。

如果教学过程只有一个板块,看起来则更像“主题教学”。如学完第四册两个戏剧单元,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比较葛朗台太太、祥林嫂、窦娥三位女性形象”为主题的课堂讨论,以“比较《长亭送别》与《窦娥冤》两篇戏曲(形象、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异同”为主题的课堂进行比较鉴赏等。

留足空间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还可以是“留白”。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留下一段学生自主质疑时间,有意识地留下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讲究一点教学上的空白艺术。

2.弹性设计,期待精彩

非线性的教学设计,不仅表现在板块设计上,还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弹性处理上。根据课堂学生的感受、理解、认同的程度和层次,教师可以作出相应的调整,及时地变更教学进度、节奏。仍以小说《药》的教学为例,第二课时的教学要点是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和辨析小说主题,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学生结合课文中具体词句讨论得较为深入,用时较多,教师及时调减辨析主题的内容和时间。因为,形象和主题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把握小说的主题,首要的就是要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对人物形象的感受越充分,小说主题的主流认识(表现了群众的愚昧麻木和革命者的悲哀)可能就越发显露;而在进入辨析主题的阶段,教师只需引导学生从另外两个角度(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意图,联系小说的结构――明线表现群众的愚昧,暗线表现革命者的悲哀)去作理性的思考和印证,而不用再从题材、人物形象中去明晰主题。这样处理,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是对教学规律的尊重,是对生成教学的期待和尊重。

二、在动态中把握,在主线上点化

因为预设而带来的生成,被有些同行称之为“充分预约的精彩”。但由于高中语文教材文本本身具有的多元衍义、文本本身具有的广泛外延以及高中学生本身认知系统复杂、世界观人生观存在差异等原因,生成因素十分充足,稍有不慎,不但没有精彩可言,还会让课堂乱糟糟地迷失了主题和方向。所谓围绕中心,即是我们的教学必须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这个目标的统领下,在每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的引导下,迅速地分析并判断生成资源与大小目标的关联度,果断地引导,准确地纠偏,及时地回归到中心主题上来。如此点石成金,我们的课堂才可能出现真正的“精彩”。

1.迂回包抄,变废为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一种平等、宽容、期待的心态,去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而不能急功近利,直奔教学目标而去,对错误的意见充耳不闻或无情打击。错误的意见正说明学生的认知有偏差有盲点,更需要教师去“传道”、“解惑”。《窦娥冤》(节选)一文中,关汉卿的语言除了具有“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的特色外,更具有一般戏剧的“语言符合人物个性”的特点。但鉴赏教学过程中,一学生指出,窦娥的唱词里用了“飞霜六月因邹衍”、“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东海孝妇”等典故,一个童养媳出身、从未受过教育的贫苦妇女,怎能知道这么多的典故?由此推论,关汉卿的人物语言个性化还是有些瑕疵的。这个学生说得有理有据,但这个观点的确又是错误的。这是老师的第一反应(分析并判断),看这位老师如何变废为宝:

师:你的观点很新颖。这几个典故出现在窦娥的唱词里面,是吗?

生:是的。

师:与之相关的内容还出现在文中的什么地方?

生:(看书,寻找)出现在“白”中。

师:在“白”中没有用典故,用很明白的话语说出誓愿,而在“曲”中用了一些典故,这中间有什么原因没有?

生:……

(其他学生窃窃私语,小声讨论)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综合他们的发言,窦娥在“白”中三次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再三次用“曲”强化感情,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这样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感人。

(生点点头,又皱皱眉,坐下)

师:这就是说,曲词要“高”于说白。为了更好地表现窦娥的冤屈和抗争精神,用了一些有别于口语的典故在曲中。再退一步说,这几个典故,实际上是非常动人的“故事”,可能在当时社会相当流行,民间百姓家喻户晓,窦娥唱出来也可以接受和理解的。

(生再次点头,释然)

教师在针对学生的“错误”而解惑的时候,先是肯定其“新颖”,再是引导他认识自己观点形成过程中的知识盲点,然后集思广益,从多个角度消除偏差,借机让学生明白了元曲中“曲白相生,相得益彰”的重要知识内容,又用这个知识澄清了学生的错误认识,强化了学生对戏曲语言个性化的认同。

2.价值引导,点石成金

高中学生在比较“人文”的语文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观点,有认知领域的,有价值领域的,有情感领域的,由于他们正处在飞速增长和变化的“高速区”,难免有许多尚待明晰的地方。担负育人重责的语文老师,要以主流的社会价值、公众情感去引导学生进行建构,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有知识能力的提升,也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升华。

以中国古代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例。在教学这篇小说过程中,老师以“谁该为这个悲剧负责”为话题引导学生讨论杜十娘的悲剧意义。有的同学谈得很深入,认识到她是费尽心机谋求一个正常人的幸福,到头来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造成悲剧的具体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小说形象地通过她的命运,揭示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性。讨论到这里,老师满意地准备结束这个话题了,这时一个学生低声地嘀咕:还有她自身的原因呢……

师:详细说说。

生1:杜十娘自身也要负一些责任。她和李甲情投意合,本该坦诚相待,毫不隐瞒,但她为试探李甲,自己有钱却要李甲到处借钱,让李甲饱尝世态炎凉。后在舟旅途中,李甲又因资费欠缺而倍感惭愧,她还不明白交底。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他担心自己给不了她幸福,所以才会无奈地将她转手。李甲告诉她已经以千金将她卖了,十娘仍不透露实情,考验过了头,错过了挽回败局的机会。最后,李甲万分后悔将十娘抱住,十娘依然没有给李甲悔过的机会,这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师: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你大概是受了生活的启发而想到这个问题,是吧?(生点头)如果杜十娘将自己的万贯钱财提前告诉李甲,他们就可以顺利结合,可以有幸福了吗?

生1:至少是有这种可能吧。

师:同学们说说。

生2: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大。因为,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爱情不可能长久!(掌声)

师:李甲是个怎样的负心汉?

生3:他生性软弱,耳根子太软,遇事没主见。十娘跟李甲这种人不可能有幸福,早晚要碰到这样的事。

师:啥事?

生3:结婚后,可能他又花天酒地,可能移情别恋,可能害怕父亲的高压再抛弃杜十娘……

师:总之没好事。这一点杜十娘想得到想不到呢?

生3:十娘如此聪明,肯定想得到!

生4:杜十娘生活在那个环境里,和李甲一见钟情,十娘本以为找到了真爱,但她并没有完全沉醉在爱情中,她一边做着美梦,一边试探着李甲,小心翼翼地经营自己的幸福。

师:这位同学说得太精彩了。所以她才一直没有透露自己有钱,所以她在明白李甲将她无情卖掉之后,全部的梦想都毁灭了,她伤心欲绝,她别无选择,毅然决然地投江自尽。如果实在要说她错了,她不是错在没交待家底,没给李甲机会,而是错在――(师转向生1)

生1:错就错在看错了李甲。

生4:错在生错了时代,生错了社会!

(众生鼓掌)

在这里,一学生从故事的细节进行推论,出现了情感取向上的问题,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不乏相互猜疑而夫妻分手的例子,但杜十娘的悲剧,有她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特殊的原因,不可泛泛而论。老师启发其它学生从事理和人物性格上进行推论,引导他心悦诚服地回归主流情感,对他的个人的价值意识进行重新建构,防止了其它同学产生类似的偏差,也从另一层面深化了学生对人物形象形象、小说主题的认识。

3.深入挖掘,坐实目标

对于符合教学目标的言论观点,特别是老师期待出现的话题,我们的感觉总是十分欣慰。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地挖掘,深入地探索,巧妙地追问,适当地拓展,明确地引领,明确地总结,引导学生加深感性认识,引导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认真真地落实教学目标,在动态发展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内化认知,升华情感。

如,在分析比较《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三戏剧的女性形象时,学生们慢慢将话题集中到“崔莺莺与杜丽娘谁的反抗精神更强”上来。(窦娥因赴刑场指天斥地和临刑前三桩誓愿,自然要排在第一了,学生对这一点没有争议。)这个话题实际上比老师设置的话题更实在、更贴切。老师应引导学生一番引经据典,和学生一起讨论排序,很自然地得出“三位女性虽经历不同,性格不同,但她们都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反抗者、叛逆者”的结论。

4.转换话题,淡而化之

充分的预设固然可以产生我们预料之中的生成资源,但在实际教学中,也确有一些游离教学目标、讨论价值不大的甚至与教学根本无关的“生成性资源”。我们面对这种情况,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维护好正常的教学秩序;一方面更要快速地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或转换话题,或淡而化之,或委婉拒绝,尽量降低课堂的无效性。

仍以《窦娥冤》为例。在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时,学生根据戏剧情节,体会到了她的“刚烈”和“善良”,这本来是很好的答案了。但是一位同学却提出窦娥是“疯狂的、狠毒的”,理由是:她为了昭示自己的冤屈,发下亢旱三年的毒誓,将自己的仇恨强加于楚州百姓。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一是观点错误,二是牵扯到比较复杂的文学欣赏和美学理论,三是这个问题学生讨论不清楚。因此,老师没有习惯性地让学生辩论,而是言简意赅地做了以下发言:

“这一折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强化了反封建主题,深化了人物叛逆形象,这是应该肯定的。文学欣赏是以情感人,不能用纯现实的观点来赏析,否则就根本不会有文学的独特价值,也不会有浪漫主义这个说法了。这个问题还涉及到美学问题: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窦娥的誓愿从实用角度来看,的确不适当;但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它是美的,从情感上深深打动了读者。

这个问题,我们以后有时间再做深入地探讨。你们将来上了大学,学大学语文和美学理论时,会有教授专门给你们讲这个问题的。”

老师面对横插过来的无效生成,冷静分析,冷静处理,把学生的话题转移到“文学欣赏与现实实用”的话题中去,并做了简要解释,点到即止。最后的话语留有余地,而不至于让学生心灰意冷。

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效课堂;构建;途径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这是每一位教师在改革与探索中追求的目标。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启迪学生的智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建立互动的新课堂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的前提。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是一种催化剂,它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发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着教师转,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占有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和互动,因而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发展,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建立有效学习的课堂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语文课堂的灵魂,它既是教师教的指南,又是学生学的指标,也是语文课堂评价的依据。首先语文教学目标要明确,一堂课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上课前就要“瞄准最后的结果”,这个目标要根据教师选取的教材内容而定,这就要求教师吃透大纲精神,用好教材,研究学生,写好教案,做到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有案。其次,目标越明确,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就越紧凑,教学效果就越明显,教学的目标要重点突出。一堂语文课不能面面俱到,目标确定了,讲什么,练什么,既要全面又要保证重点。所谓全面,是指在课堂40分钟内能够解决的最大范围;所谓重点,是指从面面俱到的任务中找出占主导地位的任务。例如讲《荷塘月色》重点在散文语言的品味;《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目标为: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上学习廉颇、蔺相如的为人,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再次要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优化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又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语文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对知识、情感、学法、实践技能提出相应目标。通过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不同的学习领域都有所提高,真正实现语文课堂“三高”目标。

三、建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堂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性学习,即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把自己的知识强加给学生。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角,教师只不过是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因此在上课时,老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地学习。

在教学中,我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和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改变过去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样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建立“信息多向交流”的新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手段就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最多加一台录音机,教学手段单一、呆板,课堂气氛沉闷,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老师应该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力量,更多更广泛地搜集有关信息让大家共享。因此新型课堂的信息可以由老师流向学生,也可以由学生流向老师,还可以由学生流向学生,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构建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这是每一位教师在改革与探索中追求的目标。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启迪学生的智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的导入是一门艺术,恰当的导入手段和精彩的导语往往能够在课堂中“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想学、爱学、会学”,使语文课堂真正达到高效。例如在教学小说《林黛玉进贾府》时,我从电视剧《红楼梦》中人物的海选讲起,这是一个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并且插入讲解了许多有关电视剧《红楼梦》中主要演员的拍摄花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讲必修一读本《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时,导入由赵咏华演唱的《最浪漫的事》。这样便很快地把学生带入到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中,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多方面地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一堂语文课的灵魂,它既是教师教的指南,又是学生学的指标,也是语文课堂评价的依据。语文教学目标首先要明确,一堂课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上课前就要“瞄准最后的结果”,这个目标要根据教师选取的教材内容而定,这就要求教师吃透大纲精神,用好教材,研究学生,写好教案,做到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有案。其次,目标越明确,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就越紧凑,教学效果就越明显,教学的目标要重点突出。一堂语文课不能面面俱到,目标确定了,讲什么,练什么,既要全面又要保证重点。所谓全面,是指在课堂40分钟内能够解决的最大范围;所谓重点,是指从面面俱到的任务中找出占主导地位的任务。例如讲《荷塘月色》重点在散文语言的品位;《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目标为: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上学习廉颇、蔺相如的为人,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再次要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优化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又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语文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对知识、情感、学法、实践技能提出相应目标。通过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不同的学习领域都有所提高,真正实现语文课堂“三高”目标。

三、灵活处理教材,激活课程资源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的教学中,在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后,引导并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设置问题情境,针对现在城市大规模建设,很多古老建筑都被拆毁的问题进行讨论。是拆还是留?让学生积极地讨论。学生以前启而不发的状态变成了积极热烈的情况。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建立“信息多向交流”的新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手段就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最多加一台录音机,教学手段单一、呆板,课堂气氛沉闷,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老师应该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力量,更多更广泛地搜集有关信息让大家共享。因此新型课堂的信息可以由老师流向学生,也可以由学生流向老师,还可以由学生流向学生,从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第7篇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有机整合 直观形象 学习兴趣 扩大外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并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整合,既“互联网+高中语文教学”,让教学方式、内容、过程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升华。它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那种原始的“刀耕火种”教学形式,构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建一个臻于完美的教学环境。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备课更加便捷和丰富

高中语文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中需要大量的阅读和搜集整理资料,以满足时展的新需求。如今的高中生越来越关注这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身为语文教师在和高中生打交道时必须更加关注社会,了解时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便与快捷的优势,可从网络中获取更多更鲜活的信息,以便做到与时俱进。

传统的语文备课,一般都是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支笔、一块黑板、一个备课本,不仅效率低,教师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被严重束缚,而现代信息技术备课是指广大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和工具进行电子化备课,通过学科教学资源网以及教师自制资源库等,将各种资源整合为页面形式的课件,为教师备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把教师从“抄”教案中解脱出来,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教材教法和学生学情。电子化备课使得教师理解教材也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教师的备课质量自然得到提升。

除此之外,针对教材中课文越选越精,高考难度越来越大,现行高中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苏轼的《定风波》一课为例,和初中相比仅仅停留在文学常识的介绍和疏通意思上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教师备课时需要搜集苏轼不同时期作品来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词人旷达、洒脱的情怀,知晓此词“即景抒怀”的表现手法。而充分利用网络搜索引擎、相关教育资源网、QQ群、博客圈、微信等便捷地搜集材料、优秀课件,从而丰富备课内容,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更加直观和形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网络化的教学方式还未出现时,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主宰着教学,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多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的特点。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可生动、形象、直观、灵活地展示教学内容,从视觉、听觉多角度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教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头视频,连放两遍该片的主题曲: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图画与声音展示出意境壮阔雄浑、气度恢宏,意蕴深厚。学完这首词时,又播放了一遍。这样,同学们通过观看与聆听,也就深层的理解了此词主旨,即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仰慕古代英雄,渴望建功立业以及功业无成的感慨。这样的方式无疑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深而全面地领悟词的主旨,最终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还有,如《兰亭集序》、《腾王阁序》、《归去来兮辞》、《荷塘月色》、《再别康桥》、《故都的秋》等等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之作,对这些作品,应含英咀华,品位其中的美。可传统的教学,费时费劲,却只能或应用音乐来渲染,或利用图像来显示,或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整合,可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自然链接,达到意境全出的效果。这是一种惬意的、高效的教学,一种教学艺术化和科学化的完美结合,学生也更能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整合和审美情趣也就更容易提高,学习兴趣也会大增,也就真正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更好地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空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对于我所教的学生来说,本身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都还处在较低的阶段,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时达不到老师预期的目的。此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包罗万象,与语文学科有机整合,既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又拓展了课本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比如,在教授完《窦娥冤》一课时,利用晚自习播放《窦娥冤》的电影视频,这样弥补了节选教材情节不完整的缺点,通过对整个剧情全面直观的了解,学生对窦娥命运的不幸与心底的善良,刚强、有主见的性格,充满反抗的精神理解得更透彻。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