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7 04:54:08
序论:在您撰写街道社会组织工作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团省委组织的这次市州共青团工作考核检查,主要目的是看望广大基层团干部,发现和学习基层团组织创造的工作经验,进一步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工作思路,促进全省共青团工作创新发展。
昨天和今天,对灵台县和崆峒区12个点进行了现场查看,了解了基层团组织工作情况,刚才听取了同志的工作汇报,总体感到市委、市政府对共青团工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全面落实了党建带团建的工作要求,出台了促进共青团事业发展的政策、规定,为市共青团工作跨越式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市共青团工作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得力,作风务实,各级团组织紧紧围绕党政中心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青少年思想引领、乡镇街道团的组织格局创新、希望工程、企业团建、创先争优等工作扎实有效、载体丰富、亮点频出,创造了许多值得学习和推广的成功经验,团省委对市的共青团是工作满意的,也是充分肯定的。
一是团市委工作谋划科学。团市委按照团省委的工作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整体工作部署,提出的“163”年度工作计划,紧贴党政中心工作,符合市情实际,六项重点工作涵盖面广,落实措施扎实到位,共青团系统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深入,在培养选树先进典型方面做出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近五年来先后选树全国道德模范张晓、爱心助学典型于成学老师,通过《中国青年报》及《人民日报》国家级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导向。
二是团属重点工作扎实有效。首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加强。牢牢抓住庆祝建党90周年这一契机,广泛开展了“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特别是开办的青春大讲堂,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有益探索。其次,服务发展大局工作成效显著。围绕本区域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大力开展青农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等工作,帮助当地农村青年创业致富,为农村团建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围绕青年创业致富,建立青年就业创业基地达到了48个,数量多、质量好,制度建设细化精确,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争取建校助学资金602.2万元,援建希望小学4所,资助贫困学生2033名,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开展了“和谐五星”创建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党政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相结合,带动整个村求创新、求致富,促和谐、促发展,对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村生活文明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深入人心。联合政法系统开展的“千名政法干部结对帮教问题青少年”活动,帮助一大批问题青少年回归正常学习和生活,这在全省尚属首次,为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创造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三是基层团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团市委对基层团的组织格局创新工作部署到位,要求明确,制度设计合理,积极争取党政支持,联合组织部门开展基层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任命基层党委班子成员兼任乡镇、街道团(工)委书记,将农村青年创业带头人、致富能人以及大学生村官、机关单位、社会组织的人员选进团组织,配强了书记班子,扩大了组织覆盖,团的工作活力得到了加强,积极性得到了调动。以“和谐五星”为主题的“五星团支部”、“五星团员”、“五星少年”等评选活动,是基层团组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特色载体,既符合农村特点又突出全民参与,是基层团组织创新工作中的一个亮点。华能发电公司团组织工作基础扎实,活动丰富,对团员青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东运集团、新世纪集团公司等非公企业的领导高度重视共青团工作,团组织能够积极围绕企业安全生产、创新创效、员工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设计开展大量工作,为党政领导分忧,为企业发展出力献策,切实体现出了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团员青年方面的组织优越性。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共青团市委要认真领会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围绕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迫切需求、围绕共青团工作的实际,把工作谋划好、安排好,全力推进共青团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牢牢把握共青团组织育人的根本宗旨,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
要围绕履行共青团四项职能找准工作定位。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要牢牢把握党对共青团的要求,以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工作目标,扎实做好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通过抓好组织、带好队伍,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把青年人聚拢在团组织的周围,以共青团鲜明的组织性、政治性、思想性团结引领青年人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奋斗。各级团组织要广泛开展感恩教育、经典诵读等活动,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对党、对祖国的朴素感情,进一步坚定广大青年永远跟党走的信念。要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培养良好的道德追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奉公守法、诚实做人。
二、牢牢把握党政中心工作的根本要求,组织团员青年投身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党委的中心工作就是共青团努力的方向,广大团员青年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共青团的各项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党政中心,服务发展大局,找准自身优势与党政大局、现实需要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和着力点,使团的工作与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相融合、目标相一致、部署相呼应,积极投身全市跨越式发展。各县区、各部门团组织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要根据各自实际选择一批特色亮点工作,做大做强,做出成绩,形成具有特色的共青团品牌工作。
三、牢牢把握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根本需求,着力措办惠青实事
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各级团干部要做好党的青年群众工作,首先心里要真有青年群众。要牢记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对共青团工作的根本要求,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心系广大群众,从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求出发,围绕青少年成长成才、创业致富等方面开展工作,帮助广大青年群众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从而增强团组织对广大团员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组织面向学生和青年职工的励志教育、自信心培养、公益服务等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得到锻炼和成长。组织青年企业家和十大杰出青年等先进青少年代表到农民工群体、高校、企业中举办巡回报告会、座谈会,以个人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激励广大青年树立自信心,积极参与社会建设。
四、牢牢把握基层组织建设这一工作主线,全面夯实共青团工作基础
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是共青团工作的生命线,团十六大以来,基层团组织建设始终是全团工作重点,着力加强乡镇(街道)、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及驻外团组织的建立工作,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我们应该看到,按照传统的行政格局设置的团组织格局已无法全面覆盖团员青年,针对新时期新形势下青年群众的就业方式、联络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各级团组织要大胆创新建团方式,继续全力抓好乡镇街道团的组织格局创新、非公有制企业团建、驻外团组织建设等几项重点工作,真正把组织建立在青年人聚集的地方,切实推动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新发展。
顺义区空港街道东临首都国际机场,西临温榆河畔生态走廊,毗邻朝阳、昌平西区,M15号线沿途穿过。辖区面积27.38平方公里,由原后沙峪镇16.13平方公里和原天竺镇11.25平方公里组成,现有15个社区居委会,辖35个自然小区,总人口6.3万人。
空港街道位于北京首都机场核心区,于2007年10月批准成立,2008年6月正式挂牌。她好像北京市的一个缩影,辖区内既有众多来自各个国家的外籍人士、高学历“海归派”以及各类各界精英,又有刚离开土地上楼的原住民;既有世界500强企业的分支机构、国内500强企业的驻扎,又有最传统的生产作坊;既有如花似锦的高档别墅区,又有高密度高容积的普通住宅社区……成分复杂,构成多样,需求落差极大。管理好这样一个街道,对北京乃至全国城市管理来说,都具有借鉴意义。空港街道在复杂变化的城镇化进程中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区委区政府的战略谋划,另一方面的得益于有一位街道领头人和一班跟着她积极探索、舍得付出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成员。
记者:空港街道作为“首都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发展定位“现代化、国际化、融合化”,前面的现代化和国际化都比较好理解,这个融合化具体所指是什么?
申志红主任(以下简称申主任):现代化,即与我区建设世界空港城保持一致;国际化,即满足高档别墅区、外籍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融合化,即推进高档小区和普通小区共同发展。这种发展定位是由空港街道的特点决定的。除特殊的地理位置之外,空港街道辖区的特点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社区类型多元化。35个自然小区中,包括以中央别墅区为代表的高档别墅园区20个、普通商业小区9个、整体回迁小区5个、企业员工居住小区1个。
二是人员层次多样化。辖区内整建制回迁居民3.05万人(其中后沙峪镇1.5万人、天竺镇1.55万人),外籍人士9000人(涉及美、英、法等35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居住在中央别墅区,多为使馆、跨国公司、商界、金融界高层管理人员及社会名流),流动人口6616人。
三是社会单位复杂。辖区内五家处级单位并存,纳税经营性企业1322家,北京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A区和B区795家(其中包括内资企业546家、个体72家、外资177家),北京市天竺房地产开发管理委员会78家;园区内有28家物业公司,8个业主委员会;28家中小型便民服务类企业;15所幼儿园和小学(包含双语幼儿园、外国语幼儿园);社区社会组织分会12个,各类社区社会组织103家;19家共建单位等。
社区类型多意味着生活方式迥异,人员层次多样意味着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多样,社会单位复杂,软硬件设施和管理落差大,所以我们提出了融合化。如何使辖区内的居民和社会单位相容共生、建设和谐街道成为我们空港街道的主要目标之一。
记者:空港街道的现代化建设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申主任:空港街道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城市功能的提升、地区环境的靓化、宜居家园的打造,更多的体现了现代化新城建设及科学发展的要求。
一是紧抓社区硬件环境建设,促进社区规范化建设。积极争取资金,购置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及居民活动用房;加强社区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安装了社区导引牌,制作社区一刻钟服务圈手册,方便了居民查找便捷优质的服务资源和信息。
二是紧抓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绿色宜居”的高品质居住环境。我街道依畔于温榆河生态走廊,这给予了我们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街道始终落实区委、区政府、区绿化委员会的重要指示精神,团结带领辖区各部门、单位、组织,以科学、创新、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满足居民环境需求为宗旨,以建设绿色宜居社区为目标,以争创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社区为抓手,充分发挥辖区优势,着力夯实工作基础,科学创新工作机制,致力于提升环境工作水平。街道2012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评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社区;万科、蓝星被首都环境建设办评为“优美小区”;2013年顺义区电视台专题部拍摄了《顺义时空——空港街道环境专题片》,将街道在城市环境建设方面的做法推向全区。
记者:空港街道的国际化又具体体现在哪些举措上?
申主任:首先是坚持双语沟通贴心服务。辖区涵盖中央别墅区外籍人士较多,为了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我们建立双语沟通模式。在“创建绿化美化花园式社区”启动仪式、“低碳生活进社区”等政策宣传活动中,我们发放中英文宣传材料5500余份,英语八级水平社区工作者投入讲解、宣传,积极引导中外居民参与到绿化美化工作中;在“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家园”主题植树活动中,共计16个国家253名外籍人员参与。针对辖区诸多双语幼儿园,我们开展了“小手拉大手 低碳绿色系列活动”,如低碳环保创意制作比赛、树木挂牌我来做等。在大精神文明工作机制的引领下,街道每年都举办“绿化美化环境之星”评选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到优秀家庭观摩、学习,组织盆景技师向居民讲解家庭花木的栽培技术,促进居民爱绿、赏绿、植绿能力和水平的整体提高。
记者:听您这样介绍,我们感觉空港街道的管理难度很大,不由得想,管理这样一个居民和单位都如此复杂多样的地区的管理者该具备什么样的水平和素质啊?
申主任:水平谈不上,工作当中多思考、勇于创新和肯付出,再就是坚持精细化管理——以环境建设为例,我们始终坚持做到“三个精细”。坚持领导组织队伍精细。街道绿化委员会领导小组、环境建设工作指导协调小组,各社区、物业服务企业的工作小组和绿化工作队伍,三级管理组织有效运行。坚持近远期工作方案精细。就近期工作,我们制定环境整治工作计划,做到工作务实、重点突出,年有规划、月有活动、周有进度、日有反馈;就长远规划,我们制订了五年争创花园式社区的长远方案,确保科学、可持续发展。坚持工作评判标准精细。在社区绿化养护管理上,我们按照《北京市绿地建设和管理等级质量标准》一级标准,制定了管理养护规程,对照北京市居住小区建设十条标准,细化评分细则,并严格执行。
我们还建立了环境建设一体化工作机制。街道所有科室、部门、社区及相关单位都在环境绿化美化工作中承担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实行环境工作一月一查,一月一通报,一月一曝光制度,对检查中发现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及时发出整改通知书,加强居住环境日常维护,开展环境综合检查6次、集中清扫5次,清理卫生死角62处、清运垃圾100吨。并对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促进各社区环境卫生长期保持良好状态,使各单位都为环境工作出谋出力,融入到环境建设一体化工作中。
记者:你们在“五个空港”的建设中有很多做法新颖、独特,看了让人觉得眼前一亮,您可否就“五个空港”建设的经验和心得跟广大的城市管理者们分享一下?
申主任:首先,“美丽空港”的建设与“幸福空港”指数提高密不可分。街道通过“大维稳”工作机制及信息沟通机制的完善,以“防控点位、矛盾纠纷、志愿者、巡防队、资金使用”5本台账为抓手,推进社区综治规范化建设;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工作,最大限度确保出租房屋安全;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开展违法建设、无证无照、食品药品、安全生产、消防、交通等联合执法,净化了社区环境;不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其次,“活力空港”是“美丽空港”和“幸福空港”的重要体现。深化“六型社区”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制定了《社区社会组织1+2文件》(1个《关于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工作的意见》+2个细则《备案管理工作细则》和《奖励考评细则》),推出英才学生义工服务队品牌,帮助社区孩子辅导英语、空巢老人结对帮扶、垃圾分类宣传等,为建设和谐社区奉献力量。
其三,“文明空港”是“美丽空港”、“幸福空港”及“活力空港”的重要保障。街道不断健全精神文明建设运行机制,形成了“整体安排、资源共享”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网”。一是广泛开展96156社区服务工作。二是创新居民文化活动载体,举办了“中国梦·我的梦”百姓宣讲、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童谣征集、“学雷锋做美德少年”网上寄语、文明交通绿色出行、垃圾减量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科学生活”等系列活动,深受广大居民喜爱。三是深化了养犬管理,与市养犬协会共同举办了“宠物信息化管理讲座暨2013年养犬年检启动仪式”,倡导文明养犬新风尚。
我们始终坚持创新的理念。可以讲,“创新空港”是“美丽空港”、“幸福空港”、“活力空港”、“文明空港”建设与提升的不竭动力。
创新之一是“五色管理法”,细化为民服务。街道将辖区家庭分为空巢、独居、残疾、出租房屋、常态五类家庭,利用粉、蓝、红、黄、白五种颜色纸张分别根据家庭情况、人员结构、困难需求等内容详细记录,将家庭分类管理,按需提供服务,建立分类“管理网格”,细化服务,提高服务效率。用五种标识将支部党员、流动党员、居民代表、楼门长、志愿者五种人员的身份“亮”出来,激励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和社区建设,促进网格化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以五种身份力量为核心,为五类人群家庭提供五种服务,即:对空巢老人家庭,实行“一帮一”、“多帮一”帮扶结对,定期上门服务等。
创新之二是物业管理模式,率先在全市试点实施了“1+5”物业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物业管理组织领导机制;二是建立“条专块统”联合监管考核机制;三是建立物业管理“五位一体”工作机制;四是建立物业纠纷由社区居委会、公安、司法、建委等共同参与的区域大调解机制;五是建立物业服务临时接管机制。实现了矛盾纠纷向区级行政主管部门零投诉。
创新之三是创建“网上居委会”,适应了当前“智慧北京”、“智慧社区”的发展需要。“网上居委会”设计为两个版本。一是主流官方版。即以依托全模式数据管理平台、综合事项办理平台等服务资源,满足社区各方面需求。二是依托论坛、QQ、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为民办事解忧,让广大居民充分享受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成果。“网上居委会”的经验被收录到《顺义脊梁——创先争优活动纪实》纪录片中,2012年街道荣获“北京市社区信息化特色应用街道”称号。
创新之四是加大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信息平台建设。做好《社区服务支撑力量信息系统》和《社区信息管理应用系统》的录入与维护工作;加强对《街道网站》、96156《街道社区服务信息网》的维护,推进信息技术在街道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广泛运用,为智慧社区建设打牢基础。
创新之五是以文化为纽带,进一步推进国际化社区建设。开展了“外国人过端午节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民俗问答大赛、听京剧、看舞龙表演、万圣节、圣诞联欢等交流活动,满足了中外居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促进了国际化社区融合。
创新之六是抓组织,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大力推广“党群1+1工作模式”,进一步畅通党群联系渠道。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增强了街居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
记者:空港街道作为顺义区街道机制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要在街道体制、运行和机构改革等方面探索新路,能否谈谈具体的想法。
申主任:今年年底之前我们空港街道就要推行改革工作。一是厘清行政区划。严格按照市民政局批复精神,来确定空港街道的行政区划,对辖区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和管理,以便更好地适应城市化建设和社会服务管理的要求。二是完善工作职能,进一步明确街道的职责权属,健全完善管理体制,放权于街道,有效促进街道责、权、利的对等。此外,新增新国展创业产业发展的相关职能。三是规范机构编制。按照“机构设置创新灵活、人力配备充足合理、街道职能全面覆盖、科室统筹条块结合、职能作用充分发挥”的原则,合理设置空港街道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四是健全财政体制。
街道体制改革后,为适应城市化发展和管理要求,我们将聘请专业机构制定辖区城市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靓化地区环境、打造宜居家园,建成“美丽空港”,成为北京东北部的现代化新城和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专家视点
城市管理领域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活样本
辛向阳(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扎扎实实的推进,产生了良好效果。那么,在城市管理领域如何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到北京市顺义区空港街道。通过座谈和实地考察,初步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空港街道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城市管理领域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要树立“需求是动力,满意是标准”的理念。空港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牢牢把握居民需求优先的工作思路。如何把握群众的需求?空港街道也做了大量工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充分了解从农民转化来的市民的需求,在推进高档别墅区建设中了解高层管理人员的需求。对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差异性的方式加以满足。
空港街道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城市管理领域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要不断进行方法的创新。顺义区空港街道办事处创新“五色管理法”,细化为民服务。“五色管理法”主要内容是:1.五种颜色代表五类家庭。将社区家庭分为空巢、独居、残疾、出租房屋、常态五类家庭,利用粉、蓝、红、黄、白五种颜色进行标识,并记录家庭情况、人员结构、困难需求等内容,分类管理,按需提供服务。2.五种标志亮出五种身份。用五种标识“亮”出支部党员、流动党员、居民代表、楼门长、志愿者五种志愿力量,引导其参与社区志愿服务。3.五种方式服务五类人群。以志愿者等五种力量为核心,向空巢独居、残疾等五类家庭提供五种服务:向空巢老人家庭提供“一帮一、多帮一”定期上门服务,向独居老人家庭提供“日见面”服务,向残疾人家庭提供上门理发、送水等服务,向出租房屋、流动人口家庭提供隐患“周查”服务,向常态家庭提供“诉求回应”服务。“五色管理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空港街道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城市管理领域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要充分发挥市民的积极性、参与性。城市管理领域,市民是主体,对如何发挥市民主体的作用,空港街道进行了探索。空港街道不断创新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方式,针对辖区内高档别墅区外籍人士较多的特点,通过调研摸底、深入了解,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利用中秋佳节等节日举办中外居民中秋聚餐暨跳蚤市场活动。活动中,居民们纷纷将自家不用或即将废弃的物品拿到活动现场,还制作一些个性鲜明的彩色旗帜、展板,采用拍卖、秒杀、唱吆喝歌等形式,吸引大家的目光,使自己的售卖物品更加抢眼。这种活动使大家交流了情感,也使居民能够积极参与城市管理活动。
美在建设“软环境”
黄烨(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美丽空港”是北京市顺义区天竺空港街道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口号。空港街道35个小区中有20个是高档别墅小区,不了解真实情况会认为,有钱好办事。其实,该街道环境建设、综合治理等专项工作尚未“费随事转”、主要是在硬件基础上、树立“人性化服务是推进环境工作的根本”的理念等“软环境”建设上。
空港街道创新社区服务、建设“软环境”的基本内容是“三心服务”、“三精细”和“大环境机制”。特色在“创新”:五色管理法、物业管理模式、网上居委会、智慧社区、国际化社区和“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等。可以说,“美丽空港”是管理者服务理念的物化形态,美在以创新服务促进辖区软硬件环境建设同步发展。
首先,创新服务助推环境建设等同生产力。管理者在财政经费将够维持日常办公经费的条件下因势利导,突出人性化服务的软环境建设,化解主要矛盾,协调城镇环境建设与辖区产业发展的关系。以环境建设搭建产业集聚平台,吸引大企业和高层次人才落户,助推产业集聚。
为了切实做好*年度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根据全国社会组织管理与经验交流会议和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对今年的工作部署,把*年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安排意见下发各市州地,各地要按照安排意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好*年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计划。
*年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全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议部署,以社会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以提高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各级社会组织管理机关要在做好各项重点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抓好常规工作,确实做到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努力提高社会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一)积极做好重点工作,切实推进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新发展
1、加快推进我省行业协会、商会的改革发展。结合民政部门自身职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36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积极配合发改、财政、经贸、组织人事等部门做好行业协会改革发展工作。围绕省委省政府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培育发展行业协会的规划,推进解决行业协会与行政管理机关合署办公和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在行业协会兼职等问题。一是制定出台我省行业协会商会登记管理办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民政工作实际,制定行业协会商会登记管理办法,进一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规范发展,逐步建立起适应我省产业特点和企业发展需要,布局合理、覆盖面广,功能齐备的行业协会商会结构体系。初步形成保障行业协会商会健康发展有序的法律规范和管理体制。二是省厅将选择1-2个点作为进行行业协会改革和发展工作的试点,探索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经验,同时加强立法调研,发挥专家学者和科研部门作用,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理论支持,积极推动《*省行业协会商会管理条例》制定和出台。
2、大力推进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求,积极探索,努力推进民办非企业单位快速发展。各地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和人民群众急切需求,制定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政策,重点加强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福利事业、社区服务和服务“三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规划、发展和培育。一是深入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建立起信息公开、服务承诺和社会监督机制。各地今年至少要集中开展一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增强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益意识。并逐步建立自律与诚信长效机制。二是进一步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各地要争取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这项工作重视和支持,力争在财税、信贷、项目、职工社会保险、职称评定和用地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省厅也将积极争取省政府出台《*省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进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快速发展。
3、积极开展社会组织评估机制试点工作。建立社会组织评估体系是进一步探索对社会组织实施动态管理的开拓性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认真按照民政部下发的指导意见制定好本地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实施方案,成立评估机构。结合本地实际,细化评估指标,制定评估实施细则和标准,各地要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指导原则,积极开展试点工作,省厅将及时下发《*省社会组织评估工作指导意见》等文件,对评估的内容、标志和尺度、程序、登记等进行统一的规定,并对全省相关工作人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对部分省级社会组织开展评估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在各类社会组织中推开。并将对社会组织评估结果作为今后表彰社会组织的重要依据。
4、推行规范管理,加强行政执法。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年度检查制度,加强年检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改进年检方式,提高年检工作效率,强化年检工作的严肃性,并将社会组织日常工作重心从过去的“重登记,轻管理”,转移到管理工作上来。同时要将年检工作与评估工作、日常监督等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工作合力。各地要切实落实社会组织执法监察工作,加强监督管理,加大查非打非工作力度,逐步建立社会组织突发敏感性事件和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加强行政执法制度建设,健全执法查处的主体、程序、监督、处罚等有关规定和法律文书。
(二)加强日常管理,夯实基础工作,推进社会组织工作规范化建设。
1、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各地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功能,积极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在扶贫济困、安老扶弱、助残养孤、救灾救济等领域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的通知》(财税[*]6号)和*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国税局和省地税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的补充通知》(黔财税[*]16号)及*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省国税局和省地税局联合下发的《关于申请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通知》(黔民发[*]4号)精神,进一步促进我省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关键词: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政社合作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089-03
一、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组织的概述
政府购买服务(Purchase of Services)是源于西方的一项社会福利制度方面的改革,在“小政府,大社会”的新公共管理思潮下,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实践,对社会服务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正在转变为公共服务如何公平有效配置的矛盾上。人们也日益关注教育、医疗、环境等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的提供。
社会组织在这指的是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为满足社会需要或部分社会成员需要而设立的非营利性组织,具有民间性、非营利性、公益性、自治性、组织性等特征。在中国曾以“民间组织”称谓,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正式提出“社会组织”这一概念[1]。社会组织活动多集中在教育、养老、残障、公共卫生、住房、就业等领域。同时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存在明显的优势。例如,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且有很强的使命感,使其相对政府与市场而言,能够做到公平与效率的完美结合;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因而在提供某些公共物品时比政府更具低成本、高效率、灵活多变的优势;更贴近基层,以社会弱势群体或边缘性社会群体为服务对象,从而可以解决很多政府与市场无暇顾及或是不愿顾及的公共服务需求;等等。一些学者认为NGO参与公共治理,不仅增强了政府在公共福利提供中的作用,还避免了庞大的政府官僚机构的出现。政府组织应该与民间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2]。
二、北京市2010年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报告[3]
2010年,北京市民政局开展了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从社会建设基金中出资,在扶贫救助、扶老助残、医疗卫生、文教体育、妇幼保护、服务三农、法律援助、支教助学、生态环境、促进就业等十个民生服务领域内,向社会组织购买公益服务项目。活动为期一年。
(一)参与主体
各级民政局和全市社会组织,同时也鼓励企业和群众参与项目的活动中,提供项目所需的资金,场地、人员、技能等。北京市民政局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同时在社团办下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的日常工作。成立由相关领域专家、评估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组成的项目评估监督委员会,负责对社会组织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查和可行性评估,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估评价。
(二)活动载体
1)北京市民政局和北京市社会团体办公室开设首都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的网页,提供社会组织项目申报、项目公布、公众参与、社会评价等相关活动的网络平台。2)2010年7月12日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大会,在社会组织资源配置区,250余家社会组织展示了近500个各类公益项目简介,政府资源配置区有北京16个区县下属的部分街道、乡镇、社区在此展示本单位的资源和需求,也就是向社会组织介绍政府想购买哪些服务。此外,还设置了基金会洽谈区,供基金会与社会组织签约,或与有合作意向的社会组织进一步商谈。3)与北京电视台合作开展了“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公益项目大赛”系列节目,使政府购买的项目个个过得硬,接受社会监督,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组织公益服务活动的开展。
(三)活动方式
北京市民政局关于开展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的通知中将活动分为项目申报、项目审核公布、项目实施、项目评估、总结表彰五个阶段。社会组织在划出的主要的10个活动内容方面上,结合自身的工作计划,将全年要开展的活动项目通过网络平台向管理机关申报。申报表格见附件一。由项目评估监督委员会对社会组织申报活动项目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进行审查,并进行可行性评估后报领导小组审定。区县级社会组织项目由各区县民政部门进行初审后,将项目汇总报领导小组。项目通过审核后,市和区县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机关将与社会组织签订《社会组织实施非营利公益项目合同文本》,明确活动开展的相关管理服务事项。确认的项目集中通过“北京市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全过程监督。对有影响力的公益项目,通过项目竞选,市政府购买100个为民办实事项目,与选中的社会组织签订政府购买合同。社会组织按时填写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项目进度表》报送项目进展情况,完成项目的社会组织要报送活动总结。所有参与的项目都要进行自我评定,受益人反馈和第三方的评估。最后采取政府嘉奖和社会褒奖的方式对在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中表现突出的社会组织进行表彰。
(四)项目分布
该行动的网络平台公布了通过审核的2 018个民生服务项目,其中涉及扶贫救助共150个,扶老助残297个,支教助学274个,文体科普392个,医疗卫生233个,生态环境159个,妇幼保护105个,服务三农199个,法律援助47个,促进就业169个。
按项目登记管理机关分类,北京市民政局下项目最多,共494个,各区县民政局下项目情况如下:东城区131个,西城区48个,朝阳区86个,海淀区87个,密云县73个,平谷区69个,怀柔区113个,丰台区142个,延庆县21个,大兴区48个,房山区51个,通州区181个,门头沟区34个,昌平区20个,顺义区36个,石景山区154个。
从社会组织类型出发,社团运行781个项目,民办非企业组织运行1 085个项目,基金会运行151个项目。
从项目活动地域出发,除了各区县登记管理机关管理下的项目服务于相关的区县外,北京市民政局下494个项目中,有142个项目的活动领域专门针对某一个区县,其余329个项目活动领域覆盖全市。
三、北京市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的创新和不足
(一)创新
1.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多元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使得社会组织把政府无力做的公共事务承担起来,成为政府的有力助手,形成政社合作关系,这种关系也需要有效动员和使用可利用的社区、公共部门及私营部门资源[4]。此次行动召开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推介展示暨资源配置大会”,向政府部门、街道社区、企业、公众个人等推介展示了社会组织公益项目,在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整合了政府、社会、市场个人的资源参与配置,如街道社区设施向社会组织开放提供活动场所,社工、志愿者为社会组织提供了人力支持。除此之外也对社会组织内部资源进行相互配置。网络平台上更是把审核通过的2000多个项目的项目申报表进行公示,把其中提出的资金、场地等方面的需求面向社会各界,为资源配置提供了一个面向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操作更方便的平台。
2.购买服务制度规范的探索:北京市政府把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列入了《北京市2010年在直接关系群众生活方面拟办的重要实事》,制定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规范。出台了《关于开展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的意见》和《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合同文本》,明确了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管理、购买项目范围、工作程序;明确了购买项目、购买成本、资助补贴和项目奖励的购买方式。
3.引入绩效评估和社会监督机制:建立了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评审、监督队伍。组建购买服务组织管理机构,建立项目评审专家委员会、项目监督委员会,对社会组织申报的项目进行遴选,审定、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项目监管。在服务网络平台,受益人通过实名登录可以在网上为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打分,进行受益人反馈。评价内容向所有人群公开。
(二)不足
1.信息公开程度还有待提高:北京市政府为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打造了专门的网络平台,公示了项目的组织单位,项目内容,项目预计进度,项目资源需求,项目服务人群,项目受益人群等项目相关信息。同时和北京电视台一起举办“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公益项目大赛”,以项目竞选的形式,选出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接受社会的监督。然而,我们没有办法在北京市社会组织服务平台上找到任何有关此次大赛的最后结果,无法得知哪些社会组织的哪些项目被政府购买,购买的金额分别是多少,项目的实施效果如何,评估结果如何。因而没有办法对此次服务购买行动进行完整的认识和研究,损害了大众的知情权。
2.活动的时间期限过于受制。可以说,此次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活动领域广,覆盖地域大,参与主体多方面且数量大,参与项目、筹集资金和资源等也较多,但是活动的时间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即一年的时间。这不仅将一些好的但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或者有所成效的项目排除在外,使得这些项目没有办法进入政府购买服务的竞争中,这也可能对社会组织的活动发展方向提供错误的导向,过于急于求成。而且也对公共服务的质量有所影响。公共服务的提供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等各方持续不懈地努力。因而,笔者一方面在为北京市如此大范围、多维度的购买行动欢呼时,也不禁要有所担忧,北京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会不会只是一个一次性的买卖?
四、建立政社合作机制的建议
著名学者萨拉蒙在跨国比较的基础上,以“服务的资金筹集和授权”与“服务的实际提供”为核心变量,深入分析了政府与民间组织的优缺点,指出了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关系的内在逻辑,进而提出了政府与民间组织关系的四种模式。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合作的卖主模式,其中民间组织仅仅以政府项目管理人的面目出现,拥有很少的处理权或讨价还价的权利;一是合作的伙伴关系模式,其中民间组织拥有大量自治和决策的权利,在项目管理上也更有发言权[5]。国内的一些学者也针对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模式进行探讨,认为目前存在两种模式,竞争性购买和非竞争性购买。竞争性购买的关键要件有两个:一是公开招投标;二是建立在不同主体契约关系之上的购买程序和购买合同,而非竞争性购买不能同时满足以上两个要件,至少不满足第二个要件。非竞争性购买有两种模式,体制内吸模式以及体制外非正式的按需购买模式[6]。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国内的政府购买服务是以合作的卖主模式为主,竞争性购买和非竞争性购买两者结合,但是非竞争性购买为主的状态。在这一状态下,政府倚仗其制定规则与垄断公共资源的强大优势处于主导地位,民间组织则借助社会力量和效率优势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因此,对这一状态下建立政社合作机制有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社会组织被吸纳到体制内,政府对其提供公共服务进行一定指导,但政府的权力边界应当受到一定的限制,管理方式要求改善。以北京市2010年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为例,约1 800个社会组织申报了2010年相关的2 000多个提供公共服务的项目,使得政府有关部门了解社会组织现阶段服务方向、服务形式和所需资源,对实现社会组织内部和政社资源整合,更经济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提供了基础。同时,政府也能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制定更贴合实际、符合实情的社会组织管理政策,更好地为社会组织服务,这也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之一。但是同时在该行动中,社会组织根据要求需要在项目启动、初期(项目完成30%)、中期(项目完成60%)、后期(项目完成90%)、完成五个阶段通过“北京市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 填报《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项目进度表》报送项目进展情况,完成项目的社会组织要报送活动总结,由市和区县民政局进行动态监督。在短短一年的项目中,需要进行5次汇报,另加报送活动总结,这对社会组织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且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组织工作的独立性。管理部门希望通过动态监督项目进展来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但是管理部门是否有足够的人力和精力来追踪这多达2 000个项目值得怀疑,并且项目进展的速度和是否严格按照计划和提供服务的质量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自己是服务提供者而非生产者的定位,合理把握应让与社会组织应有的活动空间和独立决策。
第二,对各地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中的法规支持做好整理和总结,以进一步建立相应的法律机制。各地相应陆续出台了有关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规范和文本合同等,但需要在更高一级的法律层面取得相应的支持。2002年的《政府采购法》把“服务”定义为“指除货物和工程以外的其他政府采购对象”。按理说,公共服务理应在服务采购范围之内。不过,在细化的《政府采购品目分类表》中,印刷出版、咨询、信息服务、维修、保险、租赁、交通车辆维护、会议、培训、物业等十大类服务项目都是针对行政部门的后勤服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并未纳入其中。而这些方面正是社会组织多集中提供服务的领域。
法律体制的缺失对社会组织参与购买服务最大的影响在于政府购买所需资金得不到保障。因为公共服务往往涉及不同部门的职责和相应的财政资金,如何协调各部门的资金分配就是政府出资购买社会服务的一个槛。从“采购”和“购买”两个不同词的运用也说明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服务还未能形成一个持续的、有标准流程的框架。
第三,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合作可以从操作性项目延伸至理论性项目,并且增大后者的比例。操作性项目主要指政府购买的服务需要社会组织计划、设计和实施的项目,比如向贫困学生发放补助,组织文体科普宣传讲座,为下岗职工提供培训等项目。北京市2010年社会组织服务民生行动中的政府购买服务所针对的就是这一类项目。而理论性项目是指在政策规定等方面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购买的建议和意见,比如制定有关行业标准、行业内合同文本设计等。
社会组织结构灵活,人员专业,项目操作能力强,同时贴近公共服务的特定目标群体。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既能减轻财政负担同时也能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但同时,社会组织也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这些理论经验的价值也应该被政府部门所意识到,并通过购买的方式,加以利用和支持。公共服务的提供离不开一个个具体的实践操作项目,但是政策理论领导具体实践,前者每一点的改善都可以被后者在操作中把这一改善放大几倍甚至几十倍,惠及更多的服务对象。
参考文献:
[1]刘振国.中国社会组织的治理创新――基于地方政府实践的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3).
[2]莱斯特・M.萨拉蒙,等.田凯,译.公共服务中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报告中的数据均来源北京市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bj mjzz.bjmzj.省略/wssb/wssb/index/index.do?websitId=100&n etTypeId=2.
一、主要目标和任务
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的独特作用,积极探索高效、便捷和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能力建设,提高其依法行政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普法和法制宣传,增强全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观念和意识,积极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逐步形成与建设法治政府相适应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工作方法和步骤
(一)巩固、健全、发展多种形式的人民调解组织
各地要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及时调整、充实和巩固村(居)民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切实消除调解组织建设空白点。要继续加强调委会、调解小组、调解员三级调解网络建设。要在全省乡镇、街道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要建立和健全企业、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积极探索在非公有制企业依靠工会组织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要积极稳妥地发展行政接边区、经济开发区、大型集贸市场等区域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社会团体中的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要积极探索在县(区)一级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
(二)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要按照法律和政策的规定,积极推行民主选举与聘任相结合的制度,进一步拓宽人民调解员的选拔渠道,将有一定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热心调解工作,公道正派、年富力强的同志充实到人民调解员队伍中来。要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坚持和完善“持证上岗”制度,逐步加大符合条件的离退休法官、检察官以及律师、法律工作者等志愿者在调解组织中的比重,努力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人民调解员队伍。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应当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他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应当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三)拓展调解领域,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要主动适应民间纠纷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积极扩大工作领域。要在调解婚姻、家庭、邻里、赔偿等传统性、常见性民间纠纷的基础上,积极介入公民与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发生的各种民事纠纷的调解。要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加大对民间纠纷的调解力度,努力把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要认真分析当前民间纠纷发生的特点、规律,把预防矛盾纠纷作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重点。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网络优势,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严防民间纠纷激化而引起自杀、凶杀、群众性械斗和群体性上访事件。要按照党委、政府的部署,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活动。
(四)加强和改善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把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抓紧抓实。司法所、司法助理员要认真履行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日常工作的职责。要及时总结推广人民调解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帮助调解组织和人员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与人民法院密切配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召开会议,共同研究人民调解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水平,努力开创人民调解工作的新局面。
(五)努力为人民调解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根据《司法部、财政部关于修订〈司法业务费开支范围的规定〉的通知》(〔85〕司发部字384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皖办发〔2003〕16号)精神,积极争取各级财政部门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培训、表彰经费以及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误工补助经费的支持和落实。
(六)建立各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机构
市、县(市、区)司法局分别成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辖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司法所具体组织乡镇、街道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具体负责本辖区的矛盾纠纷排查工作。
(七)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制度创新
1.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摸排制度。司法所要组织调委会每月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对突发性的矛盾纠纷须及时排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2.建立和完善重大矛盾纠纷报告制度。对发生在辖区内重大矛盾纠纷要在24小时内逐级上报。
3.建立和完善“月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司法所要建立矛盾纠纷台帐,并于每月5日前向同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告上一个月的《民间纠纷排查调处月报表》和工作开展情况。经过排查没有发现问题的,也要记录在案,坚持报告。
4.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分析制度。各级排查办每季度要对辖区的矛盾纠纷情况进行一次分析,针对发生的各种纠纷和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容易引起激化的纠纷,要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并向同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告。
5.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回访制度。对已调处的矛盾纠纷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回访,防止出现反复。
6.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奖励和追究制度。对在民间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给予精神奖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不重视、工作不力导致重大治安问题和且发生严重后果的,按有关规定实行责任查究。
(八)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和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
继续办好领导干部法制讲座。配合省人大常委会、省委组织部,继续完善人大常委会任免干部的任前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探索建立党委任命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建立起考试考核的相应机制,使法律知识考试考核成为干部任前的必经程序。
(九)建立和完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
积极协助有关部门,推进政府工作人员学法用法的逐步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配合省人事厅、省政府法制办、省直工委,认真抓好政府工作人员的学法用法建设。向有关部门提出学法内容的建议,并协助做好计划和组织工作。收集省直各部门关于学法内容的建议,并协助做好计划和组织工作。协助有关部门不断完善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考核等制度。制定学法计划,实行定期考试考核制度。拟依托东方法治网建立**省省直政府工作人员和省直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学法网校,定期出题,记录所有人员的学法成绩。达到一定成绩的,在学法合格证书上记载,作为工作考评和任职提拔的依据和参考,以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工作人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能力。
(十)进一步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1.继续加大宪法新修正案的学习和宣传力度。按照中央和我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部署,把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新修正案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抓好落实。运用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宪法知识的普及宣传。要将宪法学习纳入各级政府的学习培训计划,以进一步提高全体政府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今年9月至“12.4”法制宣传日期间将配合省人大开展“宪法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
2.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当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仍在农村地区。拟以农村乡镇和村“两委”干部为重点,通过专题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考试和电视专题节目等形式,扩展和深化农村基层的法制宣传教育,为基层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拟结合建立司法所工作联系点,经常深入农村基层调研,促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要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编写以农民为主要对象的普法材料,深入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法下乡活动。继续从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入手,采取灵活的形式为他们提供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服务。
3.采取措施继续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一是加强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二是培训、规范法制副校长工作;三是充分发挥各地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的作用;四是在调研的基础上,联合有关部门召开青少年法制教育现场会议,推广典型经验;五是联合省委宣传部、教育厅、团省委,在青少年中组织开展《普法歌谣》的学习宣传竞赛活动。
4.认真研究改进法制宣传教育的方法,努力提高宣传效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一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出发,探索开展法制教育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使法制宣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总结近年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并大力宣传推广。三是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方式,把学法和用法结合起来,深入开展行业、地方和基层的依法治理工作,不断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四是加强法制宣传新闻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培训制度,采取评选法制好新闻和“金剑奖”等措施,调动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为读者写出更多更好的法制新闻作品。做好法制新闻协会换届的有关准备工作,并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创办好的法制栏目。
5.充分发挥依法治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机构的建设。修改完善成员单位的职责规定,建立健全定期交流通报情况的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成员单位积极为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省工作献计献策。要经常分析研究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努力实现“四五”法制宣传教育“两个转变”和“两个提高”的目标。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机构的建设方面,一是要加强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力量,健全制度,提高素质;二是在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制定验收标准;三是要加强基层法制宣传教育机构建设,配齐配强人员,加强培训,提高其素质,为深入持久地搞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奠定基础;四是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积极争取政府逐步增加法制宣传教育经费,改善办公条件,添置宣传设备,为更有效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6.在适当时候修改完善《**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提出对《**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修改意见,按程序逐级上报至省人大。
三、组织领导和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充分认识到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意见》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全面落实各项依法行政工作任务。
(二)按照计划,稳步推进。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及时分解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狠抓落实,做到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按照团中央的统一安排部署,从今年9月份开始,团市委选派于____等4名机关干部分别派驻到__区、__区、__区、__区团委指导工作。三个月来,团市委在认真总结前两批驻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改进工作措施,强化培训管理,积极为驻点干部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努力把驻点工作更深入、更持久、更广泛、更有效地推动下去。现将团市委第三批驻点工作近一阶段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团市委落实第三批驻点工作的基本情况
1、高度重视,认真遴选驻点干部和驻点区(县)团委。按照团中央《关于报送第二批派驻干部工作总结和第三批派驻方案的通知》(团组字10号)要求,团市委专门召开党组会,对第三批驻点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党组书记刘道刚明确提出,要切实贯彻团中央的工作部署,以公开平等择优的原则选拔人选,让熟悉团的工作、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干部驻点指导工作,为团的基层组织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在此基础上,团市委制定了《关于抽调第三批团市委机关干部驻区(县)团委指导工作的实施方案》,对派驻区(县)团委数量、派驻干部的数量与结构、派驻干部的工作任务及具体工作安排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下发了《关于抽调第三批团市委机关干部驻区(县)团委指导工作的通知》(津团发98号),要求第三批接受派驻的区县团委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主动向分管党政领导和区(县)委组织部门汇报,积极争取党政支持,妥善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强化培训,专门编写驻点工作学习资料。在第三批驻点工作开始前,团市委对4名驻点干部进行了专题培训,邀请第二批驻点干部介绍工作经验和工作体会。党组书记刘道刚亲自为驻点干部培训,向大家讲明了驻点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任务和要求、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好驻点工作以及开展调查研究的方法等。他特别强调,驻点干部一定要清醒认识驻点工作的重要性,认真领会和贯彻团中央提出的了解情况、介绍经验、探索创新、锻炼本领、推动工作的总要求,勇于创新,善于借鉴经验,敢碰难题,在应对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成长。团市委编印了《以来共青团组织工作文件材料选编》、《团的十六大以来关于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文件材料选编》、《团市委选派机关干部驻区(县)团委指导工作学习手册》和《驻点工作手册》等学习资料,发放驻点干部和区(县)团委书记学习,使大家进一步加深对驻点工作和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深刻理解。
3、明确职责,加强对驻点干部的日常管理。按照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对驻点工作的管理和指导的通知》(中青办发18号)要求,团市委切实履行督导检查职能,加强对驻点干部的日常管理。为保持与驻点干部的经常性联系,团市委建立了跟踪考察制度,驻点干部月报制度,及时了解掌握驻点工作情况。建立并完善驻点工作例会制度,每月召开一次驻点干部座谈会,团市委组织部专门听取驻点干部工作汇报、对驻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对驻点干部在工作方法、工作内容上给予及时指导,促进驻点干部之间的交流,推动驻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4、注重引导,宣传驻点工作动态和阶段性成效。团市委在__共青团网站设立“团市委驻点工作专栏”,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及时报道团市委驻点工作的进展情况,传达团中央和团市委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宣传关于驻点工作的文件精神,公布团市委驻点工作的有关通知,交流推广全市基层团建工作的经验做法。
5、率先垂范,书记深系点推动工作开展。在驻点工作中,团市委书记、副书记在派驻的区(县)均建立了2个基层联系点,并主动深入到联系点调研指导工作,分类指导,靠前指导,积极推动各项驻点工作的落实,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就基层组织建设进行调研,对企业团建、“两新组织”团建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探讨实现推进团的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切实履行了团中央要求的调查研究、指导工作、优化环境、督导检查的任务。
二、第三批驻点干部在派驻期间的工作情况和阶段性成效
团市委4名驻点干部在工作中,牢记自身职责,自觉遵守纪律,保证工作时间,结合派驻区县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动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开展和基层重点工作项目的落实,取得了初步成效。
1、深入调研,全面了解团的基层工作情况。4名驻点干部派驻到各区县后,均制定了详细的调研计划,深入到乡镇、街道、社区、学校、企业进行调研,通过与党政领导见面、与团委书沟通、与机关干部交流、与团干部和青年座谈等方式,准确掌握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团的组织和工作情况。目前,驻点干部共调研基层单位40余个,召开座谈会12次,走访团干部和团员青年150余位。通过调研走访,驻点干部全面了解各区县青年及共青团工作的基本情况,发现(来源: 免费文秘网 )了一些基层团组织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农村基层团支部建设薄弱,区县内流动团员多,管理难度大;基层团组织经费匮乏,开展活动困难;乡镇团干部兼职过多,团的工作的精力不集中;非公企业中团员青年有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团组织对青年吸引和凝聚力不强;青年创业启动资金不足等。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各驻点干部积极思考,初步确定了驻点工作的基本思路。
2、加强建设,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发展后劲。驻点干部坚持把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扩大团组织的有效覆盖,增强基层团组织活力。驻点干部于欣宜配合东丽区团委规范基层团组织建设,统一印制下发《共青团工作一册通》,督促基层团组织及时上报工作计划安排、基层团组织调查表等;参与乡镇团委年终考核,从组织建设、活动开展、品牌创建等多方面综合考评乡镇团委工作。驻点干部余升高指导武清区团委选聘70余名村官及“三支一扶”人员任兼职乡镇、村级团干部,在充实团干部队伍的同时,也为党政部门锻炼培养了青年人才;促成建立30万元的武清华帝团建基金,规范了基层团建活动项目经费申报机制,解决基层团建经费匮乏问题。驻点干部董玉倩协助河东团区委开展共青团系统科级干部公开竞岗的面试和考察工作,选拔出10名基层需要、群众认可、能力突出的优秀青年干部,充实到基层团组织中;协助团区委举办团干部培训班,积极联系师资、设计培训内容,围绕共青团的中心工作和基层团组织实际需要,为40余名基层团干部开展了团务知识、重点工作项目等方面的培训。
3、开拓思路,积极推进青年就业创业等重点工作项目的落实。驻点干部采取务实的举措,服务团员青年的根本需求,推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开展。驻点干部于欣宜指导东丽团区委,在世博会参观点华明镇筹备建立“青年家园”试点,从失地青年的就业创业理念培训入手,探索吸引、服务、培养青年的有效方式;开展了第五届青年就业招聘会暨青年创业项目推介会,100多家招聘单位及50多家创业公司为3000多名有就业创业需要的青年提供帮助。针对青年创业资金问题,驻点干部余升高在宣传团市委已搭建的“一体两翼”青年创业融资平台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滨海天地风险基金投资公司、__山水商贸有限公司与武清开发区合作,预计投资万启动资金建立青年创业园区。驻点干部董玉倩配合河东团区委重点实施“百千万培训工程”,把开展思想教育、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与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就业本领相结合,带领服务行业青年听取了《职业生涯中的发展与定位》、《用时间管理提升工作效率》等5场讲座报告,指导青年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驻点干部方伟指导汉沽区长芦盐场团委举办了青年职工素质培训班,联系师资、设计培训内容,帮助企业青年从创新能力、安全意识、职业技能等三个方面提高能力。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参与;社会融合;宁波
项目资助:2013年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农民工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合》 项目编号:2013R405007;2013年宁波大学SRIP项目《农民工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合――以宁波为例》。
2014年2月,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9亿人,其中外出的农民工1.66亿人;农民工月均收入是2609元,农民工收入已经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50%。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农民工就业的规模持续扩大,职业技能不断提高,工资收入大幅增加,参加社会保险人数较快增长,劳动保障权益总体上得到保护,享受子女教育、住房改善、计划生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关心、关爱农民工的社会氛围基本形成。
当前,农民工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型城市化的建设需要社会各界重视农民工的建设力量,农民工群体人数众多,服务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但是就现实情况而言,农民工享受的城市公共服务十分有限。面对自身权益受损甚至是被忽视,广大农民工群体维权之路与融合之路走得漫长且艰辛。
一、农民工社会融合路径和难度分析
(一)农民工社会融合路径
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的路径以及平台较为有限,受限于文化、传统、心理等因素,农民工群体所能接触到的平台也比较少,很多农民工生活在城市所能接触的交往范围比较小。较为常见到的途径可以概括为社区融合、企业融合、自发融合等。
社区融合。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社区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务和设施。农民工通过社区合作、社区教育以及社区邻居节等文娱活动融入社会,走进当地居民的生活。在各色的活动中,双方互相接触了解,逐渐消除隔阂与误解,给予双方的理解和尊重。
企业融合。各类企业是接纳农民工数量最多的平台,也是农民工接触城市生活最广阔的平台。他们与企业主的打交道的过程是他们逐渐融入城市的初始。企业为农民工提供工资、社会保障,企业的生产活动关系到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广大农民工群体通过企业给予的待遇和提供的工作环境来了解企业以及企业主的作风与人品。而对于企业主的印象往往会影射到一群人的身上。他们通过对于企业主的认识来估量城市的居民的为人品行。虽然存在一定的狭隘性,但是鉴于工作的限制以及文化、传统的差异,这是广大农民工群体最为快速以及可实现的途径。
自发融合强调的是农民工群体自发主动地融入当地生活。在各种经济和社会交往中,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总是不自觉地在进行着交往。如果我们的城市少了他们的参与,城市的基本生活将会停滞甚至是瘫痪。农民工想要在城市谋求生计,必须主动地融入城市的生活中,在这一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体现得尤为突出。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摆脱农村传统思想的束缚,更加积极主动并且活跃。对于事物有着更为清晰的认知和判断,与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拥有更多的生存技能和更强的知识吸收能力,他们接受新鲜事能力强,在工作中更加主动地与当地人交流与学习,在此过程中更容易收获理解与尊重。
(二)农民工社会融合的难度分析
对于大部分农民工而言,娱乐参与的形式以及内容是十分单一的。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他们经常在假日加班,奋斗在工作的第一线。生活在城市之中,娱乐放松的成本较高,文化的差异也使得他们无法理解与接受。观念上的束缚,使得他们的朋友圈也局限在同乡人之间。来自同一地方的农民工聚集在一起,统一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减轻了他们的交往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自己。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很难与本地市民成为朋友,双方的警戒心理逐渐拉开了彼此的距离。
私域交往就是社会生产、家庭生活、私人空间进行的主体间的人际活动,它具有私人化、原子化、封闭性的特点。 农民工群体的私域交往空间比城市居民的私域空间小得多。虽然,现在农民工外出打工大多采取家庭式的整体外出,但是家庭活动也往往局限在家庭中的几口人之间。私人空间较为有限,活动范围局限在家庭与工作单位之间,对其他方面涉猎的较少。城市中的本地居民与农民工群体的私域交往形式也大相劲庭,涉及到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私域交往的封闭性和局限性,放慢甚至阻碍了农民工群体的融入城市生活的进程。
在社会支持方面,农民工群体显然是弱势的一方。政府的公共服务受户籍制度的制约,相对于农民工群体的延伸就较为薄弱,例如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性问题、农民工群体的同城待遇问题等。这些需要政府牵头的方面,由于制度的缺失而使得政府在面临此等问题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宁波农民工社会融合情况
(一)宁波农民工总体情况
2010年宁波已经成为浙江外来人口第一大市,而农民工占据了外来人口的绝大部分。宁波独特的港口优势和对于农民工的相对优惠政策,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基本生活保障。宁波的社会自由度一直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有的地域文化――宁波帮文化。宁波帮文化带动了宁波人努力创业和走南闯北的志向,其中世界船王包玉刚就是宁波商人的典型代表。开放的文化,使得宁波成为包容性极强的城市,在宁波的农民工主要来源于四川、安徽和江西等省份。
农民工大多为暂住人口,下图为20120年至2012年宁波登记的暂住人口数量变化图:
农民工来到宁波并不只是主要聚集在城市,而是大量分布在民营企业发达的农村,其中,余姚市、慈溪市、鄞州区、北仑区最多。在这些县(市)区的许多村庄,外来人口已与本村人口持平,甚至数倍于本村人口。
农民工一直都是外来人口的主力军,宁波作为浙江省集聚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农民工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就宁波市而言,2012年《宁波市人口发展报告》显示,宁波外来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人数为202.93万人,占总产业人数的56.12%;从事第三产业者次之,人数为132.29万人,占总产业人数的36.59%;从事第一产业者最少,人数为26.36万人,占总产业人数的7.29%。
(二)宁波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措施
国家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一个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宁波也在近几十年来跟随国家的步伐,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结合甬城的特点,在社会基层管理上不断创新,提出地方管理规划,并获得喜人的成绩。近年来,宁波在推进农民工社会融合的过程中,为农民工群体打造了较为稳定的平台和积极的措施。
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一直在老百姓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城市对于农民工的管理着力点在社区。宁波大部分社区对于农民工的接纳程度比较高,社区往往积极培养社区性的社会组织,组织本地人与农民工一起参与各种文娱类活动。“他乡有讲吧”的创始人是在宁波打拼多年的外来人王有江同志,他已经为宁波外来人口服务了长达二十多年,他的“他乡有讲吧”作为典型的推动社会融合组织,多次获得了宁波各级政府的奖励与称赞。服务的对象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外来农民工群体,组织不仅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琐事,还为他们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他乡有讲吧”不仅致力于为农民工群体提供服务,更致力于推动农民工群体与本地人的融合,加强双方的联系。经常性地组织各种志愿活动,号召本地人与农民工群体共同参加,为双方的联系搭建良好的平台。
在宁波慈溪地区,和谐促进会在当地和谐与稳定扮演着重要角色。和谐促进会在慈溪是首创,在规范的指导和引领下,几乎遍布慈溪各大社区。2006年4月,慈溪市坎墩街道五塘新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和谐促进会,由村支书担任会长,制定章程,设立理事会、监事会以及片组长等组织结构,号召村干部、企业负责人以及新老村民共同参与,增设多个服务平台:志愿者活动平台、村企共建平台、信息沟通平台、文体活动平台以及思想政治平台,并且陆续建立新村民读书站、会员俱乐部、协会之家以及夜间巡逻队。“小墙热线”是和谐促进会中最具特色的模块。“小墙热线”为在慈溪的农民工生活“保驾护航”,农民工在生活和工作遇到问题,宁波慈溪掌起镇陈家村的墙兴贵都会热心帮助解决。慈溪和谐促进会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群众自治的力量和决心。
2010年5月份《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积分落户暂行办法》正式开始全面实施,并且在其他方面加强政策引导,使之形成一套完善的外来人口管理措施。例如外来工本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落户后,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免费义务教育、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申购、公共租赁房申请等待遇政策,并将其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障、基本医疗保障等政策享受范围。本地户口一直都是农民工身处异乡最大的隔板,积分落户政策为广大优秀的“蓝领阶级”提供了一个广阔并且灵活的平台。
三、在社会参与的过程中推动农民工的社会融合
农民工的社会参与是社会融合的基础和前提。改善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融合情况,首先必须推动其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但是,这种积极性的培养不仅仅在于这个群体自身,更在于其所处的社会与环境。农民工群体在政府主导的规章制度规范下,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即服务与自治活动,社会组织活动,参与城市,融入城市。
(一)促使农民工融合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需要相关政策以及制度的保驾护航。社区是政府开展农民工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合的活动最有效和最直接的平台。宁波的各级民政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工作,发挥好社区建设工作的牵头协调作用,积极争取宁波各层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此项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协调议事机构的重要日程,纳入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推动出台促进农民工融入社区的政策措施,推动整合面向农民工服务的政府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推动形成合力推进农民工融入社区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促进农民工融入社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发挥社区的基础性作用
社区作为市民生活的基本单元,各种举措关系每一个市民。发挥社区的基础性作用,在于社区能够为每一个市民提供基本的服务。社区在日常生活中举办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活动,加强本地人与农民工的联系。无论在哪个城市,本地人对于外来的农民工往往都会自动贴上“脏、乱、差”的印象。但是,祛除本地人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念并非易事,在根除这些错误观念的过程中需要社区的力量。现实情况下,政府往往根据社区的户籍人口下拨运行经费,因此,社区的活动经费有限,无法给广大农民工群体提供服务。
宁波奉化的力邦社区为农民工打造归属感方面是宁波各大社区学习的典范。力邦社区重在为农民工打造家的归属感,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共同参与社区治理,让其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外来务工人员的自我组织能力大大增强,不但实现了群内融合,也加深了与宁波户籍人口和城市文化的融合。
社区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在于为农民工打造“家”的归属感,先进的社区有专门负责外来人员的工作人员,但是并不是完全的精通。因此,社区应该为本社区的农民工群体设立具有威信的专门服务人员,一般服务人员从本社区优秀的农民工中选出,对于农民工的需求和困难更加了解,易取得农民工群体的信任,加强了农民工与社区的联系。一方面,社区通过“大手牵小手”的途径,发挥孩子的交流沟通能力,当广大农民工群体看到他们的孩子被优待,在社区的关怀下慢融入这个城市,自然而然地加强对于社区,以至于整个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另一方面,开展建设社区的志愿者活动,号召新老市民共同加入,在互帮互助中慢慢消除误会与隔阂,加强本地人与农民工群体的交流与了解,增进友谊。
(三)加强社会组织的辅作用
在参与中推动融合另一个重要途径,发挥社会组织的中介作用。随着宁波社会组织力量的不断强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会组织之中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人们对于社会组织的依赖程度和信任度不断提升,使得社会组织成为了有效推动社会融合的重要的平台。
融合性的社会组织已经成为了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途径,但是这类组织的由于经费、场地的问题也面临着各种问题,作为义务性的组织,没有固定的经费和场地支持,往往只有一个主要联系人和一到两名的志愿工作人员,大家大多出于公益和服务的性质为组织工作。社会组织大多数挂名在各个社区之下,但是社区对于这类组织,只进行一般的管理,不提供经费和人员的支持。这样一来,社会组织想要推动农民群体融入社会,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政府应该重视社会组织在推动社会和谐和融合的重要作用,给予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必要资金支持,壮大融合性社会组织的力量。同时,政府也可以作为一个中间媒介,邀请各个社区村落的民间组织聚在一起交流。通过相互交流,不同组织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也可以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这样的方式可以促进组织间互相学习,也可以创新组织管理模式。而且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同民间组织可以借此机会联合起来,共同举办活动,从而可以扩大影响力和治理能力,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会参与及社会融合。
(四)教育培训、媒体平台等为农民工社会参与添砖加瓦
此外,要发挥专业社会工作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人员作用,为有需要的农民工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服务涉及面也较为广泛。例如专业的法律咨询,帮助广大农民工群体维护合法权益。专业性的教育与培训,成本较高,对于人员、经费以及场地的要求也较高。需要政府出面,联合下辖的各个社区提供场地和设施,定期为农民工群体培训和指导。
俗语常言“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现在的媒体平台较为注重对于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报导,农民工作为利益最容易被侵占的群体,很多不公平的遭遇在媒体平台上曝光甚至是放大。媒体平台在维护农民工群体利益做出贡献的同时,为了博取社会关注度,也出现了歪曲事实,故意放大的事件的消极影响的现象。因此,发挥媒体平台的正确引导作用至关重要,要利用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民工融入社区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大力宣传农民工与社区居民互动过程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农民工融入社区的良好氛围。
四、小结
农民工群体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在为城市付出的同时,也需要收获等同的回报,必须帮助广大的农民工群体真正全身心地融入其努力奋斗的城市。积极鼓励和号召本地人与农民工群体共同参与到各种平台上的融合性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借助社区、社会组织等平台的作用,推动广大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归属于城市。
参考文献:
[1] 桂家友.公民权利平等视角下的农民市民化问题[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版,2012(4)
[2] 悦中山,李卫东,李艳. 农民工的社会融合与社会管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部门视角下的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2(4)
[3] 潘泽泉,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共有的空间何以可能[J].中州学刊,2008(3)
[4] 王锐.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26)
[5] 王玉梅, 周建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10)
[6] 刘丹丹.公民社会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路径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