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7 19:15:42
序论:在您撰写匆匆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教案;学案;随迁子女
一、上海初中英语学习要求
英语是一门国际性语言,上海是国际化都市之一。从城市的定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考虑,《上海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包含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四要素。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丰富的语言知识,熟练地运用语言技能,培养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总的目标是“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把英语作为一门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上海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英语思维能力和学用英语的心理素质。书本知识不是课程内容的全部,要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联系学生,而且要联系社会,尊重学生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越来越多家庭支持不力
数据显示,2013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已经达到965万人,其中大部分是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随迁子女,有的在上海出生,并随父母在城市里学习和生活,有的是从老家中途转入就读。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得部分家长与孩子缺少必要的沟通,在孩子的学习监督上缺位。
部分随迁子女学习英语的起始年龄较晚。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学习英语的起始年龄有较大的相关性。较早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通常拥有较好的英语语感,受母语的迁移影响较少。同时,较早开始学习英语,也意味着相比那些没有条件学习英语的学生,有更好的语言环境。
三、英语教学遇到的挑战
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进入学校后,往往缺乏足够的学习动机。根据调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表示学习英语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安排了这门学科,表示是因为家长要求自己学的约占29%,表示是因为自己喜欢英语的约占12%,表示是为了今后能找到合适工作的约占20%。在父母从事体力劳动的家庭中,英语对他们生活工作的影响微乎其微。他们本身没有学习英语的习惯和条件,学生成长环境中缺乏“学习有用”的鲜活榜样。由于基础薄弱,学习中存在困难,不少随迁子女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得缺乏信心。不少随迁子女缺少父母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行为上的监督和激励。英语学习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反复出现,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英语学习是一个缓慢的积累过程。由于英语的学科特点,这些学生对于英语更加容易缺乏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而负面的心理暗示,会进一步削弱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
这些学生也缺乏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的指导。虽然大部分能够按照学校的要求,记录笔记,完成作业,但是能够认真复习、预习的很少。由于缺少足够的内在动机和外部支持,这些学生很少会主动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或利用课外时间学习英语。家长对于如何抓孩子的英语成绩不知道从何下手,所以也无法给学生提供有用的帮助。
四、教案到学案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既有优越性也有局限性。教师系统讲授,而后在这个基础上直接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它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其局限性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在学生生源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这种局限性就更加明显。
首先,基础不同,学习需求不同。在教师主导的课堂下,很难取得一致的学习效果。其次,教师主导,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本来就动力不足的学生,学习更加被动。第三,教师很难有机会对每个学生进行逐一、细致的方法指导和情感支持。根据主体性的教育理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英语学案正是将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教”促“学”,以“学”定“教”,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从学习本质来说,人们不是靠教师的传授获得知识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一定的学习资料,通过教师或学习同伴的帮助,经过意义的建构获得知识。学习的主要内容要由学生自我发现。因此,主动的学习体验,是真正有效率的学习。英语学案的设计,也吸收了建构主义和发现学习理论的观点。教师帮助学生建构起学习方案后,强调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从教学实际来说,应用学案也是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由于学生基础和本身学习能力、学习意愿的差别,课堂教师统一的教学很难符合所有人的最近发展区。而学案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在现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经过最近发展区的学习,实现学习的进步。
语言目标:能用定语从句较自如地描述及谈论人和物。在活动中训练学生的听力,口头表达潜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创造力。
情感目标:促进同学间用心合作交流,发展同学间的友谊 。
教学方法 :多媒体的运用能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学生也很感兴趣,极大地鼓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用心性,而且呈此刻课堂上能使教学更生活化,也更直观和具体。
2、设计背景
初步掌握及运用定语从句,如让学生用定语从句来完成对人物喜欢的人物进行描述,如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She is the only one who’s studying French。等。
本课的学习任务就是能初步掌握及运用定语从句,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设计了几个以他们的认知水平出发的贴合生活实际的他们感兴趣的一环扣一环的子任务,每个子任务紧紧围绕总任务展开,再深入,在一个一个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潜力。
3、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4、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透过帮忙学生理解、归纳、总结、讨论等方式学习定语从句,由于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定语从句,要到达让学生初步掌握定语从句这一目的。
5、教学过程
(1)第一环节: 观察以下例句:The red pen is broken。
The pen on the desk is broken。
The pen that I bought yesterday is broken。
导入:透过对定语的理解,导入定语、定语从句的概念,定语: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短语或句子,当修饰词是一个句子时被称为定语从句。通常置于它所修饰的词之后,这种被修饰的词叫做先行词,引导定语从句的关联词为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可用作主语、宾语、定语等,关系副词在定语从句中只用作状语。
例句分析:I like to have friends who are like me。
I like to have friends who are different from me。
He is the only one who is studying French。
Be careful of the person who doesn’t speak and the dog that doesn’t bark。
You can’t wake up a person who pretends to sleep。
He who can’t get to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
I like musicians who play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Another that he found very difficult is grammar。
The other day, my friends and I talked about the rules that we have in school。
Being a professional athlete is the only thing that I have ever wanted to do。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sing along with。
I like music that has great lyrics。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得出结论1)当先行词是物时:关系代词代替先行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时,用whichthat引导,且不能省略。关系代词代替先行词在定语从句中作宾语时,用whichthat引导,且能够省略。
当先行词是人时:关系代词代替先行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时,用whothat引导,且不能省略。关系代词代替先行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时,用whothatwhom引导,且能够省略。
(2)第二环节:在学生对定语从句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创设情境,学以致用,让学生分组活动,根据多媒体呈现的情境,有创造性地造句:
This is a singer whothat …
who is a boy。
who is very shy。
who writes his own songs。
who has a song calledQinghuaci。
Who I like best。
It’s an animal thatwhich is very strong。
It’s an animal thatwhich has long nose and big ears。
It’s an animal thatwhich I like very much。
(3)第三环节:在学生对一般的规律都把握好以后,把学生的易错点和定语从句的考点呈此刻屏幕上,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作出总结,该环节设计得很好,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观察潜力和主动探究的潜力,效果较好。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什么?
I prefershoesthat are cool。
I likea pizzathat is really delicious。
I lovesingerswho are beautiful。
I havea friendwho plays sports。
学生观察后得出的结论为:
whothat在定语从句中做主语时,谓语动词的单复数应与先行词持续一致。
(4)第四环节:小节本堂课的资料
什么是定语?
什么是定语从句?
定语从句的结构是什么?
关系词有几重作用?
此环节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升华,并在大脑里构成知识框架,把知识系统化。
(5)第五环节:巩固练习---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本堂课的知识,实践证明,学生掌握得很好。
(6)第六环节:合作探究
留给学生的问题:如果先行词既有人又有物,用什么关系词?
如果先行词是时光,用什么关系词?
如果先行词是地点,用什么关系词?
关系词whose怎样用?
透过此环节给学生留下思维拓展的空间,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体现学习的延续性。
课堂小结:透过例子让学生总结定语从句的规律和特点,同时总结不一样关系词的用法。在这节课中,学生对定语从句这一语法项目有了不一样程度的巩固和深化。
教师给每一个小组发一个钟面,让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出示探究要求:
(1)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有几个小格?几个大格?
(2)分针从12走到3是几分?走到5是几分?走到8呢?
(3)分针走一圈是几分?这时,时针有什么变化?体会1时=60分;
(4)体会1分钟能做什么。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实际教学片断]
教师给每一个小组发一个钟面,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投影出示探究要求。教师还没有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就有学生举手了。
生1:老师,我已经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从12走到3是15分钟,走到5是25分钟,走到8是40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这时正好是1时。
师(一愣,马上竖起大拇指):你真棒,还没有经过小组研究你就已经知道了。
生2:这个谁不会呀,我也知道。(有几个学生点头表示也会)
师:看来好多同学已经知道了钟面上的学问了,那么,能够回答我出示的几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手)噢,这么多同学已经知道了钟面上的奥秘了。那么,你们就来说一说你从钟面上都知道了些什么?
生1:我知道钟面上每一大格有5小格,每一小格表示1秒或1分。(还没有学到秒的知识。)
生2:我知道分针走一圈是60分,这时时针走一大格,就是1时。
生3:我知道分针从12走到哪一个数字,拿这个数字乘以5就得到是几分钟了。
……
师:看来大家对时、分的知识都了解得非常不错,那么,你能说一说身边一些关于时间的事情吗?
生1:我知道一节课是40分钟,课间是10分钟,课间操是10分钟。
生2:我知道我1分钟大概可以写12个字,1小时可以走8里路。
生3:我从家到学校大概要10分钟。
……
【思考】
一、定准起点,精心设计教案
在教学之前,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会精心设计教案,在备课时总要强调要“吃透两头”,也就是说要吃透学生与教材。但是从案例中的预设教案来看,这位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来设计教案,只是从自己的主观意向来判断学生的知识水平,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估计不足,造成了在课堂上没有办法按照预设的教案来教学。所以,在制定教案时,一定要先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定准学生的学习起点,然后在这个起点上来设计教案。教案的设计要粗放,要能为学生的生成奠定基础,要把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状况都考虑进去,精心设计教案,要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有一些弹性的设计,这样就可以随着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
二、顺水推舟,及时调整教案
课堂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生成一些内容,而这些内容却是我们教师在上课前是无法预料的,虽然我们在设计教案时也充分考虑课堂上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然后预设解决办法,但是学生的思维是不可能一直跟着预设走的,我们无法预料到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情况。当这些意外生成出现时,我们该怎么处理?是对学生的这些生成不闻不问,坚持把预设的教案完成,还是随着学生的思维来调整教案?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来实施教学还是强制性地把学生的思维压制在自己的预设当中?案例中的教师没有强行把学生拉入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而是及时了解情况,及时调整预设。当学生说出已经知道了一些钟面上的知识时,他对学生的这些回答进行了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不经过小组学习就来回答有关钟面上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所以,我们在执行预设的教案时,要根据课堂上的学生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设,整合教学内容,跳出预设步骤,使教案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案。
三、灵活组织,顺势拓展教案
【摘要】从“教学案例”到“教师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从课堂教学案例到教师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的反思才会不断地发现问题,才会不断达到又好又快的教学新境界。
【关键词】教学案例;教师反思;专业成长;教学新境界
教学案例就是课堂教学事件,即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故事,教师反思就是根据教学事件进行的反思,下面谈谈如何从“教学案例”到“教师反思”。
谈到“教学案例”,首先想到的是,我们教了几十年的书了,教案写了不少,但是具体谈到课堂中的一些教学案例却不知从何说起,即使有也说不出个“一二来”,即是有也不典型,也没多大价值,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因就是我们平时缺少写教学案例日记,我们只注重平时教学教案编写,却忽视了对课堂教学案例即事件的记录整理。我们可能都是这样的一片茫然,面对每天的忙忙碌碌,没有自己的计划和目标,每天做的都是按人家安排的去干,每天应对的不是自己自主地去做,而是茫然的应对,我们对所教的每一节课,课后是否进行回顾写下来了,对有些精彩场面和不足的地方是否进行了记录整理,如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精彩过程和不足的记录,这就是教学案例,也就是叙说课堂中发生的事情,即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故事。那么,如何根据课堂教学中的事件撰写教师反思呢?下面就举几个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反思案例供参考。
案例一,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间时李老师在黑板中间写了‘加法’两个字,同学们纷纷议论:加法太容易了,我们早会了,怎么还学习加法呀?同学们莫名其妙,这时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用疑惑的目光看着老师走上讲台。老师说:加法的奥秘很深,我们已经知道的只是太少太少的一部分,大家还想知道有关加法的奥秘吗?这时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想”,新课便从这里开始了。同学们通过观察3个算式发现新的奥秘,从而明确了( )+3=5,已经利用今天的发现,接下来研究x+3=5的求解方法。
对本节课教学案例的评价反思,本节课导入既要有精心的课堂设计又要能因势利导,灵活多样,以学生的行为切入,感觉自然,学生感兴趣,一节课下来轻松愉快,同学们都能掌握加法各部分的关系,会求未知数x,但在计算上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加法的进位、减法的退位错误严重,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训练,个别辅导,特别是错题一定要老师看着改。
2 案例二,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以故事形式引出新问题:一个西瓜公平地分成2份、3份,怎么用数表示呢?这样引出‘分数’的产生,课堂上同学们通过观察比较小组合作探究,初步基本上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同学们兴趣很高。在课的结束时,王老师又以故事的形式为同学们的下一步学习设置了悬念,喜洋洋不同意吃一个西瓜的1/4,要吃1/8,最少吃1/6,美洋洋听了哈哈大笑,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的设计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向课后延伸,同学们要想知道美洋洋笑的原因就要进一步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知道可以分圆形、长方形、一条线段,是否可以平均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呢?应在准备学具时涉及到,使同学们对单位1有更加充分的认识,为下一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鉴定基础。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会使同学们兴趣浓厚,使枯燥的数学有了博大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探究新知,让同学们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同学们兴趣更高,而且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学习能力。
案例三,孩子写数:
1,2,3,……9,(帮一下)
10,11,12,……19,
……
90,……99,(帮一下)
100,……109
110,……199
写到1001,……。
他不愿再写下去,说:就这样继续下去!
对这个教学活动案例的反思是:“真了不起!就这样继续写下去!”就是数学,对这个孩子来讲,他正在创造自己最早的数学,是最深奥的数学。这个孩子有所发现,有所顿悟。表面上看,写在纸上的数还在继续,但准确的讲,这是数的记号在继续。这个孩子突然发现了写出所有数的非常简单的原理:0的后继是1,……。他也知道,这可以无限的进行下去。由此,可以说,他已经发现了无限。这在数学上是了不起的!这正是数学的出发点。作为教师,过去我们关心较多的是怎样讲课,怎样展示教学内容,却不太注意观察学生,也缺乏倾听学生的耐心。现在我们要学会观察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学会倾听。
一、坚持主体性原则,放手让学生感知课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学生自主学习不仅会给学习活动提供动力,调控学习的方向和过程,而且会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坚持主体性原则,放手让学生感知课文,即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创设自由的思维活动空间,设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发展自我,开拓创新。如在导入教学《社戏》一文中,我问学生:“大家看过戏没有?”学生都说看过。我因势利导:“当演员演戏十分投入,观众们也非常热情时,演员和观众会从哪些表现中传递出信息?”在学生自读感知课文内容后,我请了一些同学来介绍社戏精彩的表演、观众们的反应,以及看戏途中景象描写的作用,并让大家评一评谁说得好。这样,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主动执着地去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索,并有创造性地转述课文,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放胆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
学贵有疑,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生质疑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学生围绕课文提问,正是他们阅读的开始。例如,在教学《小橘灯》一文时,我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鼓励学生提问。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难懂的词语、句子;有关于深入理解课文的,如“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这第一次的相貌、衣着描写,传递出小姑娘的哪些信息?文末连续出现“好了”,是不是有重复了?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问题,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探求意识。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决不可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灵活多变的课堂结构——有讲读式的新授课,有问答式的讨论课,有争鸣式的辩论课,有艺术型的欣赏课,有涉猎型的阅读课等,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
三、师生共同商定教学目标,创设开放式的语文阅读教学环境
只有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才能让全体学生达到自觉与、主动感悟的境界,才能让学生主动地“接触”语文。我认为要让学生接触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由师生共同商定。例如,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我整理了学生质疑的问题,将与课文相关接近教学目标的问题列出,确定为教学目标:1、文章以“散步”为线索,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对材料进行了精心取舍,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事?2、文章四、五段一段描写春天的景色,一段写孩子的新发现,这与散步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3、文章为什么要在这次散步中设置一个选择走大路小路的矛盾?作者为什么用了大段的心理描写?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享彼此的经验和体验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交通运输日益发达,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变得多元化。但是,我们也不可忽视一个重大问题——交通安全。
我们的生命是宝贵的,人的一生就只有一次生命,我们应该爱惜生命。注意交通安全也是爱惜生命的一部分。我曾经就听说过这样几则交通安全事故:
有一位司机载着两位乘客,由于酒后驾车,不幸撞上了大树,就因为这样,造成了车毁人亡:车辆断成了两截,并且、使两个人当场死亡,另一位身负重伤的惨状。[小x山s屋 作z文w网]
还有位司机,由于在路面上行驶时严重超速,无法及时躲闪转弯的汽车,最后与那两车相撞,造成了严重的交通事故。还使两个人分别受重伤和当场死亡。这真是害人害己啊!
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学习”罗伯特和刘翔:有些人为了追求速度,总是跨过马路旁边的护拦,还以极高的速度横穿马路。也许有些人可能会说:“我经常这样子,但没什么事啊!”那是侥幸心理,是在和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是在拿自己宝贵的生命作赌注啊!
“遵守交通规则,不乱闯红灯”这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行动!我们做为小学生不只是从自身做起,还要做一个公益的宣传员,时刻提醒那些不守交通规则的人们,真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行驶,并希望叔叔阿姨们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
说到“交通规则”就会想到交通警察。交通警察,他是确保司机和行人安全的纽带。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一次过马路时我看见交警叔叔忙碌的身影,他一会儿疏导堵塞的车辆、一会儿帮助小朋友或老奶奶过马路。看着他忙碌的身影我就想起妈妈给我讲的雷锋叔叔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故事,看着交警叔叔我仿佛看到雷锋又回到了我们身边,如果社会上再多一些雷锋一样的人,大家都互敬互让,我们的祖国就会变得更加文明、和谐。意外也会少发生一些。突然“砰”的一声,我被眼前的一幕吓呆了。悲剧就在我眼前发生了,刚刚还在帮助老奶奶过马路的交警叔叔躺在了血泊中……原来是一辆黑色小轿车的司机闯红灯了,撞完交警叔叔后接着他又连续和两辆车相撞,幸运的是其他司机和行人都没事。这时120急速的赶来,把敬爱的交警叔叔送往医院抢救了……我想,可能又一个家庭被破灭了,一个孩子失去了爸爸、一位老人失去了儿子,我的眼泪不知不觉留下来了,在心里默默得为叔叔祈祷,希望奇迹出现。事后才知道撞人的司机喝酒喝多了。严重的“酒后驾车”!在此我强烈的呼吁所有驾车的叔叔阿姨们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也为了您和其他家庭美满幸福一定牢牢谨记“遵守交通规则,安全驾驶吧”!如果,您喝酒了,请不要开车!!如果,你疲劳了,请不要开车!……
看到这种场景,使我想起那个令人震惊又悲伤的校车超载事故。那是2011年11月16日上午9时15分,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西街道班门口发生了一起校车超载的交通事故:一辆大货车与榆林子镇小博士幼儿园接送幼儿的校车迎面相撞,最后造成20人死亡,44人受伤的重大交通事故。校车超载事故中受伤的全是幼儿,最大的6岁,最小的才三岁。当我从网上看到这新闻时,都惊呆了!据调查发生校车超载事故的校车是一辆金杯面包车,为幼儿园所有,经过私自改装。该车核载9人,实载64人。天啊!居然超载这么多人!怎么会有这么不负责的幼儿园呢?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国家应该彻查所有不正规的校车,并希望这些事故会给那些违规的校车一个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