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9 07:44:13
序论:在您撰写幼儿园游戏学习材料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根据幼儿的主题经验投放材料,体现材料的生活化
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材料投放围绕各周的学习主题,创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活动情境,而且在各主题中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较贴切。在各周的主题教育中,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较集中,比如进入主题“在秋天里”时,孩子们对秋天充满了喜爱之情,知道秋天里许多果实都成熟了,各种昆虫都出来活动了。尤其是孩子们在折七星瓢虫的活动中,兴趣十分浓厚,纷纷给自己折的瓢虫身上画点子,玩得不亦乐乎。在看到孩子们对瓢虫的喜爱后,我班在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数学区投放了许多自制的瓢虫,以及红圆点若干,1~10不同数字标识,目的是让幼儿能够根据不同数字标识给瓢虫身上添上相应数量的点子,从而来认知1~10数字的含义。
再如在美工区中的材料也是根据主题内容投放的,而且呈现出生活化的特点。“在秋天里”主题中,我们会请孩子们做树叶画,用各种形状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树叶,以及纸、笔,发挥自身的想象作画,孩子们在主题的大环境氛围下对其十分感兴趣,有的做了美丽的蝴蝶,有的做了可爱的小船,还有的做出了胖胖的乌龟,孩子们为自己的作品兴奋不已。在进入主题“在农场里”后,美工区里放置了许多小鸡、小鸭、小兔子的图片供幼儿欣赏和作画,我们鼓励孩子能创设一定的情境,做一幅完整的画,而不是单单画一只小鸡、小鸭。根据主题内容创设一定的环境,投放相关的体现生活化的活动材料,更加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兴趣需要和认知需要。
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材料,体现材料的情趣性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生性好奇、好动、好创造,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喜欢用眼观察、用耳倾听,更喜欢用身体接触来感受物体的性质、特点和用途,从而认识周围世界。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挑战,常常是在游戏、制作、观察活动中去尝试发现并产生突发奇想。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的选择也需要考虑贴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所在,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我班生活区中用筷子夹物,提供给幼儿用筷子、纸团、黄豆、积木、玻璃球等材料,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的灵活运用,促进其精细动作技能的发展和提高。筷子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在家里或在餐馆里、小吃店均能见到,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虽然对有的幼儿来说难度大了些,但是对幼儿的能力挑战足以引起他们的兴趣愿望,看看谁用筷子夹得又准、又快,在轻松、自然、畅快的自由环境中,自主地去挑穑看看谁才是“筷子大王”。另外,给小刺猬穿衣服也体现了活动材料的情趣性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穿脱衣服极为熟悉,但是给小刺猬穿脱衣服就是一项极为好玩的事情,幼儿个个争当能干的爸爸、能干的妈妈,边做边想怎样才能把小刺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同时也设置了各种问题,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和发生的事情,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幼儿的学习以生活经验为前提和基础,我班创设一定的游戏性情境,让材料体现出情趣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获得本身能力的不断提高,让幼儿自由自在地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根据幼儿的发展目标投放材料,体现材料的挑战性
个别化学习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有目的、有层次地提供,并体现出材料的挑战性,提升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我们据此做了中班个别化学习活动的预设,将中班幼儿上学期在各个领域所能达到的关键经验点做了梳理和汇总,在此基础上投放相应的个别化活动材料。比如在数学领域中逻辑关系的关键经验点即是:
1.能对6个以内的物体按大小、长短、粗细、高矮等顺序进行排列。
2.能初步按物体的特定规则(外部特征、量的差异、摆放位置等)进行排列。
3.能够从1~20进行简单的数数,按照数的排列用笔连起来。
根据这些关键经验点,我们投放了许多与之相切合的活动材料。如根据物体的特定规则进行排列方面,我们放置了许多大小、颜色不同的蛋宝宝:鸡蛋、鸭蛋、鹌鹑蛋,并事先给幼儿范例,以鸡蛋、鹌鹑蛋、鸡蛋、鹌鹑蛋的ABAB特定排列规则引导幼儿进行排序,很多幼儿很快学会了这一排列规则,我们就再增加难度,以ABBABB、ABCABC的形式逐一展示给幼儿,提高挑战性,让幼儿能循序渐进地学习。另外一个关键经验点提到“能够从1~20进行简单的数数,按照数的排列用笔连起来”。我们投放了动物连数字图片、记号笔、湿毛巾等,请幼儿根据数字大小依次连接,从而呈现出动物的轮廓。当幼儿获得成功体验时,他们将更积极地参与到新的探索互动中。
四、根据幼儿个性的需求提供材料,体现材料的层次性
每一个幼儿的发展速度是不同的,因此有时在同一个活动中所需要的材料也不同,对活动材料的提供要按照有层次、多样化和半开放性的特点,让幼儿能够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如我们在语言区中投放了“看一看、讲一讲”看图讲故事的图片材料,一张板上两面各有图片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是已经给孩子们看过、讲过的,另外一个是孩子们没有听过的故事,这样对于那些表达能力稍弱、想象能力稍差的孩子来说,可以去看看讲讲他们较熟悉的故事,而对于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略强的孩子,他们可以去挑战没有听过的故事来锻炼自己。这样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活动材料,获得相应的发展。
一、区域材料的投放具有主题性与目的性
以幼儿的发展目标为主要依据,在科学游戏中,教师投放的材料应有明确的目的性,与所要达成的主题教育目标紧密相关。从幼儿思维特点(直觉行动思维和形象思维)出发,应该为幼儿提供可见、可闻、可触摸、可操作的材料,以便让幼儿通过游戏操作,获取直接经验。
以中班为例,在主题活动《我们身边的科学》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我的好帮手――各种各样的刷子”、“会动的玩具――各类玩具”、“颜色变变变――各种颜料”、“方方圆圆――圆形、方形物品”等。在《热闹的夏天》主题活动中,我们则结合夏天的季节特征,开展一些有关水的实验,并提供相关材料,如:“沉与浮--各种比重不同的材料”“竹篮打水――丝袜、敞口杯、脸盆、绷带、胶布”、“冰块钓鱼――冰块、盐、棉线、杯子”、“不会融化的方糖--玻璃杯、砂糖、方糖、勺子”等。孩子们在丰富有趣的科学材料中,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与主题相关的经验,同时也获得了初步的科学启蒙教育。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具有指向性与层次性
幼儿的兴趣,主要来自于材料,幼儿的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在科学实验中,老师可以通过演示过程,激发幼儿兴趣、获得操作经验。比如在“颜色变变变”实验中,如果只是提供各种颜料,让幼儿变化色彩,幼儿就变得无从着手,随便乱变一通,最后就是一团污色。于是我准备了一些图卡,比较“红-黄”会变成什么色?让幼儿有指向性地进行调色实验,这样,体验到成功之后,幼儿对调色游戏就更有兴趣,而且能将这种实验结果进行保留。不会像之前一样,每次都是过程性加色。到孩子们对两种调色掌握后,还可以逐渐递增,进行三种、四种颜料的调色,幼儿对材料的操作兴趣就大大增加。再如玩具的拼装,老师如果只是把各种拼装材料一味放在那里,孩子们就不知道操作后的变化,一段时间内,就会对材料失去兴趣。但如果提供相应的步骤图片,幼儿就会自己照着图片进行探索式构建,有不懂的地方,加上老师的语言启发引导,幼儿在感受到一些方法、体验到自己成功之后,对游戏中有趣的变化、对材料的操作兴趣就会大大增加,我班的孩子经常会问我“老师,步骤图放哪了?”。这也让我考虑,如果在材料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提供多份步骤图,而不是一一对应,一个操作材料只提供一份步骤图。所以区域材料的投放应具有层次性,要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要求,有层次的投放。并且在幼儿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给予适时和必要的提示引导,使每个幼儿都能亲自动手、积极参加,并从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使自信心得到发展。
三、区域材料的投放具有游戏性与开放性
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惊奇,喜欢触摸、摆弄、操作。所以在科学活动中加入游戏元素,会让幼儿觉得有趣。如磁铁实验,我就在设计迷宫游戏的时候,加入了磁铁的元素。一般的走迷宫形式是用手指点着走,或者用笔画,立体的画是用滚珠。但是我在设计迷宫游戏时,把滚珠改成了磁性玩具。走迷宫的滚珠用一些人物图片替代,但是我在下面别了个回形针,用磁铁来引导上面的人物走迷宫,人物还可以换成动漫角色或者小动物等。这样玩起来,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了,并且在玩中还感受到磁铁的特性,因为一旦离开磁铁,上面的人物就停止,走不动了。好玩的材料,能激发幼儿主动去探索和学习。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通过感受材料的变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来体现“玩中学”的特点。
四、区域材料的投放具有多样性和操作性
多样性的游戏材料对幼儿的探索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材料多样,能促进幼儿从中去探索。例如,在集体科学活动《变长》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不少材料,如:橡皮筋、皱纹纸、报纸、细铁丝、橡皮泥等让幼儿利用这些材料通过“拉一拉”、“拧一拧”、“撕一撕”、“粘一粘”等方法来变长。活动后,孩子们意犹未尽还沉浸在这一内容中,于是我又拓展了材料的内容,除了课堂上提供的材料之外,我又提供了扭扭棒、积木、盒子、弹簧、夹子等,让幼儿运用多种材料发现更多的让物体变长的方法,如:“扭一扭”、“插一插”、“剪一剪”“拉一拉”、“夹一夹”。幼儿在一次次的探索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可见,提供丰富多样可以激发幼儿大胆探索和尝试,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生活中,幼儿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作为教师,就需要引导幼儿做个有心人,随时随地收集身边安全卫生的废旧物品,放置在班级中的某一个区域,成为“百宝箱”,并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根据需要,自由地去“百宝箱”选取所需的材料,使探索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如在“沉与浮”的实验中,需要各种轻与重的物品,我就引导幼儿去“百宝箱”中找一找,比如有泡沫、纸片、铁块、木块及一些空瓶等。然后放在水中,观察它的不同变化,并进行简单的记录。适宜的材料是引发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因素。此外,教师还可以用合适的方式引导他们感受操作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比如:空瓶子拧紧了盖子,放在水中是浮的。那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幼儿通过探索发现,只要把瓶子装满水,就会沉下去了。那铁块又能不能浮在水面上呢?只要它放置在木块上,也能浮起来。通过材料与材料结合的多样性操作,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使探索活动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 幼儿园 学习型区域 材料 创造潜能
在游戏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区域材料的投放、干预与幼儿的参与度有密切联系。为了更好地解放幼儿对材料操作的思维与欲望,教师不仅要丰富区域材料让材料变得灵动、活跃,而且要吸引幼儿,让幼儿感兴趣,愿意玩、喜欢玩、有创造性地玩。
一、区域材料主题化,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1.根据教学,主题化。
首先,教学离不开主题。在主题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更乐于参与此类活动。如在中班主题《生日》中,发现孩子们已经有了相关生活经验知道过生日的时候要唱生日歌、吃生日蛋糕、请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参加自己的生日会。于是根据这一主题,我们在每个区域中摆放了不同操作材料;在美工区摆放了彩色纸头、剪刀、胶水、蜡笔,等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生日。有的通过自己的经验利用这些材料制作成精美的生日卡片;有的画上过生日时的场景;有的通过剪贴装饰娃娃家营造出过生日的氛围;而在阅读区,孩子们自己带来有关过生日的书讲述书中的他们是怎样过生日的。在益智区,我们通过摆设不同种类的蛋糕图片让幼儿进行观察。有的用七巧板拼出三角形的蛋糕,不仅了解到图形间的形状,更在拼搭中感受到空间思维,比赛谁搭的蛋糕又高又大,等等。通过《生日》这一主题性区域,营造出强烈的主题氛围,让区域更丰富多彩。
2.根据季节,主体化。
当然除了教学,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学习型区域材料增添的依据。如同陶行知老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我们可以把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这种季节性文化作为添加依据,不仅让孩子在学习中有所认识,更在生活中有知识增进。如我们现在利用夏天这一季节让孩子们观察了解夏天来了有哪些变化?夏天到了谁会来呢?我们利用散步、锻炼活动的休息时间,幼儿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了解到夏天到了花开了,草绿了,蝴蝶来了,蜻蜓来了,等等。我们可以从孩子感兴趣的这一季节性事物蜻蜓进行区域材料增添。如增添有关蜻蜓的标本、蜻蜓的书籍、蜻蜓低飞带来的自然现象,等等。制作蜻蜓、临摹蜻蜓、表演蜻蜓等。这样不仅让区域变得主体化,而且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
孩子们在这样的主题性区域中,不仅丰富了学习型区域的功能,而且有了一定的主题他们更乐于探索出不同的参与方法、模式。这样一来很好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辅助材料多样化,激发幼儿操作欲望
以前区域材料的投放往往只是为了方便教师管理,从而达到操作这一材料所要实现的目标。《指南》指出学习型区域材料就是把目标隐性化。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我们不再强调孩子在这一材料中目标的达成度,而是关注孩子是怎么玩的。于是根据观察发现孩子们的玩法五花八门,所以在区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材料。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往往因为缺少材料而有时变得整个操作过程单一化。于是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些辅助材料作为幼儿游戏的材料或者游戏中的辅助材料。如在主题活动《生日》中,在美工区中教师提供了一些彩色纸,做成的东西都是平面的。这时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各种形状的盒子、毛线、装饰品、瓶子不同种类、质地辅助材料,等等,让幼儿通过辅助材料制作出更多不同形状、空间有关生日的一系列主题。
三、操作材料低结构化,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为了更好地解放孩子的头脑。我们在《指南》中了解到低结构化材料是教师依据一定教学目标对材料进行简单设计,但不限定玩法。对幼儿来说自主空间很大。如在益智区棋社活动中,我们通过投放不同棋艺类材料,让棋艺变得更加低结构化,我们在原来五子棋的棋子上进行改造。把原本两种颜色的棋子变成多种颜色,适合一个、多个幼儿进行操作。在区域中发现,幼儿在玩多种颜色的棋子时,他们会进行不同摆放、操作,而不仅局限于两两对峙。有的幼儿把各种颜色的棋子摆放成小花、小草、房子、小汽车等图形类操作;有的根据颜色的不同进行有规律摆放,如蓝蓝、红红黄黄、红黄蓝红黄蓝等规律性操作;有的把相同颜色叠在一起。这样低结构化的操作材料不仅不限定孩子的操作类型,让他们充分全面地自主解放思维、空间等,更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
四、教师介入正效化,拓展幼儿的创造空间
幼儿游戏时候经验往往是综合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经验进行指导。而且他们在游戏中是在自己已有水平上进行游戏的,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在游戏中体现得非常明显。陶行知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所以教师在对幼儿操作介入时,要进行多方面观察了解,让教师的介入变得正效化。而不是盲目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幼儿的思想上。如操作棋子时,幼儿摆放的方法把相同颜色的棋子叠放在一起。如果按照平时的做法教师会上前制止,因为他不仅在叠加的时候会掉到地上而且叠放时因为棋子和棋谱之间关系不存在。这时教师介入跟幼儿说这样棋子会掉到地上,能不能换个方法呢?这样的介入就是负效的。对幼儿原有操作方法和想法进行了终止,幼儿这样会不愿意创造。而换个方式当幼儿已经完成一个作品时,教师以平等方式和幼儿探讨:你这个是什么,好好奇啊。我也想来做一个。一个颜色成功了,我们庆祝一下。还有这么多颜色怎么办呀?它一定很孤单。这样一来幼儿不仅能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能为幼儿的创造提供更大、更多的空间。
可见,幼儿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我们要积极观察、了解、发掘、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创造空间。
参考文献:
一、 幼儿科学游戏活动的作用
(一)拓展幼儿探究空间
科学游戏活动是幼儿走向科学世界的第一步,教师引导幼儿亲身感受科学的神奇与魅力,体验快乐。幼儿园的科学游戏活动内容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知识,极大地拓展幼儿的探索空间。
(二)释放幼儿的探究力量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是立足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因此,开展幼儿科学游戏活动,充分挖掘他们在这一方面的天赋,养成爱护自然、关注社会的优良品质。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同时,科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孩子们对科学现象感兴趣,激发他们敢于探索、爱独立、爱思考的热情。
(三)培养幼儿的良好性格
科学游戏活动也能较好地培养幼儿的完美人格,在活动中,幼儿也能学会实事求是、及时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并且热爱生活。幼儿在感受周边环境的时候带有的感性色彩很强,科学游戏活动在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之后,从而引导幼儿对于客观世界的美好向往,初步促进幼儿形成良好性格的培养。
二、幼儿科学游戏活动材料准备存在的一些问题
幼儿园科学游戏活动中,活动材料是活动进行的前提,因此准备材料的环节便至关重要。材料准备的时候,部分幼儿教师还存在不少问题,对于材料的分类、摆放、呈现以及卫生安全等方面,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
(一)材料种类及数量不丰富
在幼儿园的科学游戏活动中,如果操作材料的类别及数量不够丰富,那么就很难达成活动的目标。如在“传声筒”这个游戏活动中,传声筒利用的就是声波引起固体振动传播的原理。线在拉直后与固体相似,可以提高传声能力,达到传声目的。如果材料准备不够,幼儿就无法通过各种物质来比较传话效果,也就令多种感官去感知失去了意义,其活动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二)操作材料呈现方式不当
在游戏活动中,需要材料的摆放合理恰当,教师指导幼儿的操作才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例如在“神奇的纸杯”这一活动中,将操作材料全盘摆放在幼儿面前的课桌上,那时幼儿的注意力则都会聚集于桌面,作材料所吸引,从而使得幼儿难以专心听教师讲解。科学游戏活动的中心点是“以材料说话,让材料引领幼儿学习”,因此对材料的呈现方式很有讲究。
(三)材料的安全与卫生考虑不全面
幼儿园时时注意安全与卫生,科学活动中也不例外,这是幼儿园开展科学游戏活动的大前提。可是教师容易在组织科学活动时,对这方面考虑不周全。
三、操作材料的合理投放,有助于幼儿科学探索
幼儿园的科学游戏活动中,材料的使用得当能转化为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动力,反之,则会使幼儿对科学感到枯燥和乏味,如何才能让操作材料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科学探索呢?
(一)丰富材料的数量和种类
材料的多种多样,蕴含的教育价值高,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吸引他们去探索,因此在选材上,一是要拓宽科学操作材料的选择渠道,以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为主线,使其激发幼儿的探索欲。二是材料要直观形象,幼儿的是直观形象思维,他们对生动的事物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材料的投放也要以直观形象且美观的操作材料为主,有利于科学活动的成功展开。
(二)材料投放和呈现要适宜
在活动中,材料摆放要方便幼儿操作,同时要保证在操作后获得相关经验。在小班活动“降落伞”中,老师提供了胶带、剪刀以及各种各样的辅助工具投放在桌面上,进而直接影响幼儿的操作及活动效果的达成。因此活动中的操作材料最好放在幼儿的视线外,要注意分层次,避免造成混乱。此外,考虑到幼儿的身高、年龄特点,教室里所创设的数学区、探索区等区角的操作材料投放位置不宜过高,空间要适宜,这些区域的创设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索欲望。
(三)操作材料要卫生与安全
幼儿操作的材料的安全与卫生至关重要,作为幼儿教师,在活动中也必须要增加自身的安全和卫生意识。如“没有颜色的世界”的活动中,幼儿蒙上眼睛在黑暗的世界中探索,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是否安全。这时就需要教师为幼儿准备一块宽敞柔软的空间,避免意外的发生,在活动前还要给幼儿提示正确又安全的活动方法。此外,材料的投放也要保证卫生。教师在注重安全卫生的同时也给幼儿做了好的榜样,并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有了良好的操作习惯,幼儿在科学游戏活动中,也才会有更多的发现与探索。
四、结语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 科学角 游戏材料提供
科学角是幼儿园为科学活动而专门设置的空间,科学角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操作和探索,从中获得科学经验。教师在科学角中投放的材料应贴近幼儿生活,并根据幼儿年龄特征的不同发展水平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以丰富有趣、具有挑战的材料让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
那幼儿园小班幼儿有什么特点呢?小班幼儿是指在园3-4岁的幼儿,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虽然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科学教育,但是他们有对周围事物的强烈探究欲望,探索自然现象和参与制作活动的兴趣。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喜欢并能较好地进行独自游戏。
也有无数实践证明,材料是操作的物质支柱,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就决定了幼儿的学习必须通过操作具体的材料。因此,在科学角中,为幼儿设计提供适宜的材料,为幼儿了解周围世界,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
一、小班科学角材料投放的问题
1.科学角提供的材料与幼儿年龄特点
幼儿园各个班级的科学角有很多的活动材料,但是在偶尔会在小班的科学角发现,有些不太适宜的材料。比如说需要很精细的动作才能完成的,材料的原理深奥难以理解,所以产生的现象是,科学角材料刚刚上架展示,幼儿兴奋不已,争着抢着要去科学角,恨不得都自己玩,但是不久之后,幼儿就没了兴趣,不想玩了。因此,老师要为小班幼儿的科学角提供适应他们年龄特征的活动材料。
2.科学角提供的材料形式内容
笔者观察了解,在许多幼儿园小班科学角中提供的材料雷同单一,提供的多数都是卡片、图书、瓶罐、胶棒等现成材料,这些材料幼儿常见以致失去探索兴趣,而且可活动范围小,都只能在教室中操作,可利用的资源太少。另一方面,一些半成品或是属于原材料的材料,教师们却很少,甚至是不予投放。
3.科学角提供的材料与幼儿意愿无关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计划中,常常是老师列出区角的活动与主题相关,而且这些主题活动是安排好的,刚实施主体时幼儿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学习,时间久了,也就成了展示品,很少有幼儿会去关注它。科学角的创设是一个集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为一体的过程,幼儿对科学角的材料并不感兴趣,老师也未及时给予引导和启迪,幼儿自然对科学角不闻不问。
二、小班科学角材料提供的对策
(一)小班科学角材料的提供应基于幼儿的兴趣
小班科学角材料提供一定要基于幼儿他们自己的兴趣,让幼儿自愿选择,乐于操作,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因此,科学角材料的提供首先应当是幼儿感兴趣的,喜爱的,能够激发他们探究欲望的。如果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只是为了摆设而摆设,只是考虑自己的想法,而较少照顾到幼儿的意愿,那我相信科学角的活动不会有什么效果,不能够发挥科学角设置的目的。其次,在主题活动的大目标下,科学角活动是能为了实现目标而开设活动的,因此,在材料的提供还要适应教学目标,同时,又遵循幼儿自主活动的原则。
(二)小班科学角材料的提供应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教育的最佳性在于它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不超出发展水平,遵循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科学角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应有层次性,首先,小班提供的半成品操作材料不宜过多,因为此时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小肌肉的发展水平还不完善,还不能完成超出能力的复杂的操作。其次,针对同一年龄班不同能力的幼儿,投放的材料难易上也应有区别。如小班的幼儿在拼图时,可提供直线的彩色拼图,或是简单的动植物拼图,或是需要构思的大范围的拼图。
(三)小班科学角提供的材料应丰富多样,循序渐进
即使是好玩有趣的活动材料,如果总是放在那里一成不变,也会失去它的魅力。从多方面看,也并不是材料越多就越好,而是要针对同一班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难易不一的操作材料,有效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应及时补充、调整材料,根据幼儿新的兴趣和需要,改进开发挖掘新材料,能使幼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循序渐进得到发展。活动材料按照成形与未成形的标准来划分,在科学角中投放的材料有这四类:成形类材料、玩具类材料,手工制作类材料、未成形的材料。未成形的材料也同样能发挥小班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甚至更甚于前者。因此,在投放材料时也可以把它们考虑在内,但要适宜幼儿的能力。
(四)小班科学角活动中教师应给与一定指导
科学角活动虽是区角活动,以幼儿游戏操作为主,但是小班幼儿年龄小,能力弱,离不开教师指导帮助。在小班科学角活动中,仅创设了环境,投放了材料,但没有教师的辅助是不行的。教师的参与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由于科学角活动是一个低结构化的活动,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做足充分的前期工作,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最后,幼儿的自主探索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其效果不可能立即显现,因而不能认为因为一次没效果,所以就不去做的急功近利的想法。
总之,我们应该让科学角活动成为幼儿自由探索,自主操作的活动,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使科学角活动成为有利于孩子自主性发展,提高幼儿学习能力,帮助幼儿个性发展的一种宽松、自由的活动,而不仅仅是支持幼儿在科学领域内的发展。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浦园路幼儿园)
【参考文献】
[1]董娜.浅谈幼儿园科学区角材料的投放《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5期
[2]王冬兰主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曹宇.幼儿园科学角材料投放及使用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1)
[4]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夏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深度学习 ;区域游戏;探究;材料投放
G613.6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晓霞带来了以“区域游戏中的深度学习”为题的讲座。冯晓霞教授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深度学习,区域游戏中幼儿能够进行深度学习吗?”,随后引述了布鲁姆(1956)认知学习目标的六个层次“识记、领会、应用、分析、评价、综合”论述了学习的不同层次。接着她指出了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区别。她认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以高级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安富海,2014)”,并强调深度学习不等于超越儿童理解能力的高难度内容的学习。冯晓霞教授用“五月的风”――一个发生在某幼儿园的儿童建构活动实例,来说明了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也可以进行深度学习。她指出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具有长远效果的学习。
一、创设包含问题的游戏情境。
冯晓霞教授通过具体的幼儿活动案例说明了低结构、高开放的材料和不稳定的情境中包含着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能为幼儿提供更多自主探究、运用经验、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引发深度学习。随后总结出关于活动主体(幼儿)――活动对象(材料情境)――活动过程与方式――经验(学习)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此框架能够帮助教师理解幼儿游戏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提供。
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热点,适时地更新学习性区域的内容。幼儿园的老师们紧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出了丰富、新奇、创意、有层次的学习性区域环境。在每个区域中,投放按主题制作的进区记录表。一到游戏时间,孩子们自由的选择想玩的区域,并主动在表上进行记录。到周五和月末的时候,孩子们在“小计”和“总计”上,对自己每周、每月的游戏情况进行小结和分析。
二、提供能够持续进行深入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一般来说我们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中,好多都是从我们老师的视角出发进行投放,那么我们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们提供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材料?这份材料的提供能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什么经验?这份材料的提供是否合适孩子,对他们的隐性教育价值在哪里?我们在投放材料中还要考虑材料的投放方式,怎么样的投放更能让孩子愿意活动,这一切都将是我们在今后组织实施区域活动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可以尝试着大胆放手,让孩子们料理自己的生活。例如:剥果仁、磨豆浆、搓元宵、泡花茶、榨果汁等等,看看幼儿园的孩子们做的多棒!
只要用干果夹就能轻轻松松的剥开果壳哦!再要按照要求在盘中放入一定数量的果仁,这样“订单”才算完成啦!既提高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体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为幼儿提供‘按数取物’的机会”。
把石磨搬进教室?对!你没有看错,教室里也可以开豆浆加工坊啦!准备好豆子、清水和石磨,孩子们挽起袖子,耐心地磨。不一会儿,一杯新鲜的豆浆就出炉啦!
面团既可以搓成圆的,也可以搓成长的。其实,还可以在面团中加入艾草汁,再包上豆沙,这样就能做出甜而不腻、其味醇美的青团子啦!
先在糖盘里加入白砂糖,等待出丝。待到糖丝出来后,她们熟练的用竹签卷一卷。时光流转,这就是幸福的记忆呀!
三、适当引进“主题”,在教学与游戏之间搭建桥梁。
冯晓霞教授指出可将教学主题与区域游戏相结合,这样能丰富区域游戏活动的内容,增进对话、交流与分享;启发更多角度思考,进一步拓展学习空间,促进经验整合。
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地上随意散落的枯树枝也能成为布置环境的素材哦!再粘上孩子们亲手折的桃花和绿叶,发亮的嫩叶间,那一簇簇粉红的花朵,真是应了苏轼的那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当然,还可以像他们一样,用橡皮泥制作抽出的新芽,为枝条增添一抹绿意!
纸盘是废物利用常见的元素,看似不起眼的纸盘,要是遇上了豆子家族,绝对是分分钟高大上的节奏哦!
四、尊重幼儿的兴趣,激发引导幼儿在游戏中的探索与深入思考。
我们需要尊重幼儿的兴趣,但不简单地追随和放任幼儿的兴趣,要分析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所包含的学习机会,把握其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努力的程度。
把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需要慢慢转换成图景,不要再用听、看、说的形式啦!试试用以下这些帮助他们在脑海里展现这种图景吧!
在班级里,孩子们把小幕布架起来,借助手电筒或是自然光就可以演一出皮影戏了!
将语言区延伸到自然角中,创造一个属于孩子们的“秘密花园”吧!到底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可以在录本上记录哦!
游戏活动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形式,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区域活动,是教师展示教学理念的舞台,幼儿快乐成长的乐园,我们的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还应体现以下几方面:1、根据主题有计划,有目的投放材料。2、材料的投放在大主题下也要有主题―背景。在投放材料时教师也要为孩子考虑它的目的,这样孩子的兴趣更高,更能拓展孩子的思维。3、根据兴趣师生共同设置区域。教师应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域活动设置,通过观察、倾听和询问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不断融入有价值的内容,引导幼儿积极主动而有效地学习。使他们在区域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积累经验,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高。我们一直在研讨高结构的区域材料,对低结构的区域材料显然研讨不足,因此,我们应重新审视自己班里的区域活动,对游戏的把握有多少!显然,高结构的材料有其目的性,对幼儿来说也有非常明确的指向,通过分层的投放,也能让幼儿开拓思维,玩出各种玩法。
趁着春光大好,让我们和幼儿园的孩子们一起,在自主的操作中,开启探索世界、探究学问的美好心灵吧!
关键词:大班:科学区;材料投放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265-02
幼儿园的科学区域活动是对科学集体活动的一种延伸。在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准备了大量的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供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探索。幼儿在操作游戏时主动去操作,不但积极性提高了很多,而且在发现的过程中感到快乐,更能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在幼儿园每日一次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科学角里的孩子也很多,他们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很强,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很好奇。所以材料的投放在大班科学区域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科学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可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发现、思考
学龄前儿童在好奇心和科学兴趣的指引下,通过感知、操作、思考和交流,探索、发现和理解周围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在科学活动中他们不是在“听科学”,不是被动地接受科学,而是主动地探索科学。所以操作的材料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我们不能忽视材料的引导性。如果教师提供的材料五花八门,对操作没有任何意义,对幼儿的探究就不能起到好的引导作用。所以在我们班的科学区域里投放的材料都是根据我班幼儿实际能力准备的,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其实材料的引导性,不在教师的语言和帮助,而是材料给孩子一个指引方向,所以活动中准备与结果相关的材料可以让孩子在活动中更好地探索、发现、思考。科学活动中,幼儿可以在教师投放的提示卡中探索、发现、思考。这个提示卡就是教师准备的引导性材料。在整个操作的活动中幼儿自主操作,基本不需要教师提示,如果幼儿遇到困难教师可适当提醒。但这些起着重要引导性作用的材料教师要因人而异,掌握本班幼儿已有的水平,有针对性地投放,并考虑怎样让幼儿将这些半成品变成成品。所以说活动中教师准备的提示卡或示意图等操作材料是起着重要的引导性作用的。在区域投放材料时一定要投放和实验或活动相关的提示卡。如《会变得水》中我班提供的提示卡片上,有几组不同的图案。幼儿根据提示卡片上的图,知道自己做到了哪一步,用了哪些材料。教师也可以从提示卡片中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指导操作。有些能力较弱的孩子做不完,可以下次接着做实验,从提示卡上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做到哪一步。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耐性,做事要有头有尾。
二、科学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可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
在活动中我们发现有趣的,有可操作性的材料很受孩子们的喜爱,只有提供有趣的,并反映该科学知识的直观的教玩具和可操作性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欲。我发现《斜坡上的发现》科学小实验,孩子们很感兴趣。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我为他们提供了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物体,让他们自由地玩。大家开始动手了,他们把所有的材料一一放在斜坡上,结果是圆柱形和球状的物体可以从坡上滚下。我增加了难度,如果让相同的物体从两个高度不同的斜坡上滚下,谁快?大家讨论了半天,开始动手。虽然有的幼儿完成得不是很好,但是孩子的探索欲很强,对活动很感兴趣。
三、科学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