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课后会议总结范文

时间:2022-10-28 11:06:45

序论:在您撰写课后会议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课后会议总结

第1篇

认真组织后勤施工,第一。塑造良好的医院形象。

完成了门诊楼的装修改造与搬迁工作与警务室的新建工作。上半年门诊楼的装修改造与搬迁工作,抢时间抓进度。尽管时间紧、任务重,但我科随时跟踪监督装修施工,仅仅用了三十多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任务。这次施工,赶在春节前完成,推进了医院工作的进程,使门诊环境面貌涣然一新,大大改善了医院的形象。下半年警务室的新建,完善了医院的平安捍卫设施,保证了医院平安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说,这两次次施工,严抓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质量。

精心开展绿化工程,第二。大力美化医院环境。

下半年完成了白蚁的防治。继老年大楼前坪广场绿化完成后,主要工作有:上半年完成了院内绿化带与人行道板路沿石的改造。门诊楼前坪绿化及人行道板更新工程随即进行。科对施工过程认真监督,尽职尽责,仅历时两个月就完成了工作。针对白蚁繁殖及生长特点,科清醒地认识到白蚁对病人的身体危害之大,对医院环境美化的威胁之强,积极开展了白蚁的防治工作,为保护医院的环境扫除了障碍。

适应医院发展趋势,第三。努力优化食堂工作。

为降低运营本钱,首先。对食堂实施了承包,加强了伙食监督。09年以前,院食堂一直采取自营的形式,人力物力投入较大,运营利息较高。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经院办公会研究决定,今年对食堂进行对外承包。科积极响应这一决定,协调配合了有关工作,对食堂的账务进行了监管,并成立了医院伙食委员会。科上半年共召开三次会议,就有关问题展开商讨,及时有效地反馈了病人的意见,敦促食堂及时改进了伙食。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基本上达到降低本钱、保证供应和提高伙食水平的目的其次,撤除了原锅炉房,修砌了北面围墙。三月分,科组织人员对原锅炉房进行了撤除,六月份修砌了北面围墙。既保证了平安施工,又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另外,根据我院的特点,食堂就餐的老人有200多人,精神病患者达100多人。为保证食堂工作平安顺利地开展,科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提升了内部管理水平。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制约机制,加强工作人员对岗位责任制的认识;履行职责,做好预防监督工作,防止食品卫生平安事故的发生;依法办事,严肃查处违纪乱章人员。

坚守岗位,第四。及时完成维修任务。

科室之多,院内场地之大。使得维修工作复杂而繁重。但是科成员加班加点、任劳任怨、随叫随到及时完成了院内各种零星维修任务,保证了水、电的及时到位和空调电灯等设施设备的有效运转。

立足本职,第五。积极做好物资推销工作。

后勤科就积极做好这些重大节日福利物资的推销与发放。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

专业创新,第六。坚持积极进取的心态。

保证医院水电设备的顺利运转,为了使医院工作能顺利高效地开展。保证医院水电使用的平安,科今年送两位水电员工作专业培训,并反映良好。用亚洲首富商人李嘉诚的话说就是用自己的眼光注视世界,始终坚持创新意识!

但要取得更大的进步与成功,以上就是科今年的工作情况。还需要努力。科,还存在很多弱点和不足,比较明显的工作计划性和主动性不强,平时学习不够。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为此,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完善我院后勤在量化服务、人性化服务的具体方案。

增强创新意识,二、更新观念。为我院的快速发展作出更多的努力。

降低运营本钱,三、实施节能减排的细则。真正做到医院的绿色消费。

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四、派遣后勤工作人员培训进修。

第2篇

1 课堂观察的基本原则②

课堂观察应遵循以下原则:目的性,课堂观察的目的指向一定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系统性,应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来选择课堂观察的策略,对观察的整个过程做出系统的规划;理论性,课堂观察本身和观察研究的教育现象以及教育问题都应该以一定的教育问题作指导。选择性,围绕研究矛盾目的选择观察的问题、对象和方式;情景性,现场记录的有意义的行为和事件以及相关理解和感受,为观察结果进行准确解释、研究提供背景资料。③

2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

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点和量化表格的设计。

2.1 观察点的确定④

通过学习银川一中的课堂观察课的视频,设计的量化表格和课前以及课后会议的总结,同时也查阅相关资料,总结观察点确定需要注意以下两点:所确定观察点是能观察的和容易观察的现象;在确定观察点时,观察者要熟悉观察内容、观察工具和记录方法等。所确定的观察点是对课堂和教学有帮助的。课堂观察课作为一种专业的听评课,是有助于课堂和教学的,是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观察点的设置是很重要的。

根据以上两点,确定以下四个观察点:学生学习,主要观察学生准备情况,学生倾听情况,学生互动,学生自学和最后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师教学,主要观察整节课程的环节,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情况,所运用的教学手段,老师的教学机智及教学特色等;课程性质,主要观察老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资源利用和课堂练习等;课堂文化,主要观察课堂气氛,老师对学生的态度、评价,学生参与的踊跃、表情、语言,自主、合作与探究等情况。

2.2 课前会议――初步熟悉本节课内容并确定观察分组

在进行课堂观察课之前,要组织课前会议主要内容有:(1)被观察者介绍授课计划,教学目标,明确困难和问题,观察主题和观察重点。(2)针对老师的设计,讨论与交流,并确定观察时可能需注意的地方。(3)分配课堂观察的任务及要求。将观察者分成五个小组,四个观察点由四个小组负责,一个小组负责拍照,整体课堂氛围以及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的观察。

2.3 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最好在上课之前就进入教室,观察学生在上课前的准备情况,并根据设计的量化表格如实填写观察的情况。如果过程中出现表格中没有出现的新情况,一并记录下来。为了记录更多的数据,可以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简单记录,结束之后再总结。

2.4 课后会议――如实汇报所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并讨论

在课堂观察课结束之后,组织进行课后会议。主要进行以下几项事宜:第一是老师简单讲一下课后反思以及感悟。第二是每个小组做汇报。第三是各组提问,并讨论交流本节课的优缺点、特色以及值得发扬的地方。

2.5 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

将每一小组所收集的信息和数据整理、汇总并呈现出来,并根据结果修改完善所用的量化表格,然后总结课堂观察课在实践中的运用。

3 课堂观察的案例分析――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3.1 课前会议 (下转第25页)(上接第9页)

被观察者:丁小芳。观察者:徐艳盟、白明强、龚艳茹、杨银慧。总结分析:张建琴。

首先是被观察者以说课的方式介绍本节课授课计划,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明确困难和问题,同时熟悉观察重点。然后针对老师的设计,讨论与交流,并确定观察时可能需注意的地方。通过讨论确定本节课观察时需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解题步骤的引出以及引出的准确性;学生的理解以及应用;对于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能否及时强化总结。

3.2 分配课堂观察的任务及要求

将观察者分成五个小组,四个观察点由四个小组负责,一个小组负责拍照,整体课堂氛围以及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的观察。观察点1学生学习由杨银慧负责;观察点2教师教学由白明强负责;观察点3课程性质由徐艳萌负责;观察点4课堂文化由龚艳茹负责;总体课堂氛围以及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的观察和总结由笔者负责,并拍照。

3.3 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准备好观察表,同时进行课堂教学录音和录像。

3.4 课后会议

在课堂观察课结束之后,组织进行课后会议。(1)授课老师简单讲一下课后反思及感想。本堂课是实验探究课,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结合已有知识总结得出金属腐蚀的条件,然后根据条件总结得出金属防腐的措施。实验探究课要求老师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要比较全面。(2)小组做汇报。每个小组做汇报,将每组所记录的内容填入表格当中,进行分析。(3)各组提问并讨论。各小组提问,并讨论交流本节课的优缺点、特色以及值得发扬的地方。

3.5 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⑤

课堂观察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观察者通过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观察工具(如观察表)记录有关某个具体的观察点的数据。

4 课堂观察的作用

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所以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通过课堂观察课,实现合作共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创造良好的校园合作氛围。每一节课堂观察课结束后,根据实际情况将每一小组所收集的信息和数据整理、汇总并呈现出来,并根据结果修改完善所用的量化表格,然后总结课堂观察课在实践中的运用。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5 结语

第3篇

经过一年多的课例研究实践与探索,使我对课例研究的模糊认识逐渐清晰了起来,由此也引发了如下认识和思考:

思考一:到底什么是课例研究

认识误区:课例研究就是对一节节生动具体的课进行研究,即“为什么这样上而不那样上”。

我的认识:课例研究是研究课堂教学背后的故事,是基于学生学习、关注学生发展的研究;是基于教师教学、关注教师成长的研究;是基于问题解决实实在在的研究,终极目标是打造师生共赢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我认为,课例研究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就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提炼出研究主题,经过几轮课的不间断地研究,寻找同一类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以同学科教师为研究团队,目的是改进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打造学习型团队组织的建设,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思考二:开展课例研究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认识误区:使听评课更具针对性、科学性,让大家有话可说。

我的认识:我想,引领教师开展课例研究是学校开展校本研修、引领教师走进课堂做行动研究的有效载体,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研究中转变教师的工作状态,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自觉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

思考三:课堂观察点宜多吗

认识误区:只有把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都考虑进来,才能全面把握课堂。

我的认识:“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主次,只能自乱阵脚。课例研究的主题提倡以小见大,并不追求通过一节课试图解决很多个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个课例认识一个小的研究问题――这就是研究的主题,“小”才有可能“深”。因此,观察点也不宜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同一研究主题下观察点可以紧紧围绕研究问题从观察教师和观察学生两方面同步进行,因为只有学生学得精彩才是教师教得精彩。

思考四:如何使用课堂观察量表

认识误区:课堂观察量表太科学严谨了,教师不易开发,使用现成的量表会好些。

我的认识:课堂观察量表是针对课例研究主题而制定的、方便观察者采集课堂数据的工具,因此课堂观察量表的制定及内容宜简不宜繁,不要让老师产生为难情绪,要便于操作和课后分析。我认为,基层教师使用的观察量表要有别于专业人士的科学研究,随着课堂观察活动的深入开展,老师们可以根据研究主题的需要,完全具备自主开发观察量表的能力和水平。

思考五:课堂观察后的会议是评课吗

认识误区:课后会议就是依据观察量表评议这节课哪里好,哪里还存在问题、怎么改进。

我的认识:我认为课堂观察后的会议不完全是评课,更不是依据量表数据对上课教师的点评。因为整个课例研究从研究主题的提炼到问题解决策略的预设,再到教案的设计都是研究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上课教师是集体意志的实践者,因此不是针对上课教师的点评。

课后会议应该是传统意义上评课的继承与发展,不能完全弃之不顾;而以课堂观察为技术手段的课例研究则是相对科学有效的评课,更加侧重针对制约课堂教学中一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因此,课后会议需要课堂教学整体评价与课堂观察问题分析的有机整合,在对课堂教学整体定性把握的同时,更加侧重于后者。

课后会议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评课,那么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首先课堂教学整体观察人(组长或骨干教师)需要对整节课进行全面定性评价,然后上课教师要对研究主题预设策略的达成情况进行反思阐述,接着观察教师按照各自分工就研究主题解决策略的预设与达成情况就量表进行分析,发现预设与生成的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寻找制约问题解决无效策略的改进方法与对策,制定下一步研究主题如何深入开展的措施,课后会议是寻找研究主题有效解决策略的载体,是研究深入推进的基础与依据。

因此,课后会议必须把握好一条主线,那就是紧紧围绕课例研究主题如何解决来进行。

究竟应该怎样有效引领教师开展课例研究呢?谈谈我们的做法。

遵循“小步子,大目标”循序渐进的研究原则,做到以下8个方面的关注:

1. 关注课例研究主题的提炼。(宜小不宜大)如:《低年级随文识字策略研究》、《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小学语文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研究》、《小学英语课堂操练活动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2. 关注团队课例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宜实不宜空)。

3. 关注个人研修时个人经验的完善与思考(个体反思提高)。

4. 关注研究主题与课堂整体教学的关系(观察点面结合)。

5. 关注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二者兼顾,同步并行)。

6. 关注问题解决策略的有效推进(宜连不宜断)。

7. 关注教师团队实践智慧的提升(总结提炼升华)。

第4篇

走进课堂,无论我们作为一个授课者,还是作为一个听课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地从课堂情景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是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实践,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改进教学策略的活动。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能以不同的角度观察授课者的优点,如讲解的思路;教授的方法;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怎样通过语言传递信息,等等。当然更能够发现授课者的缺点,对比自身查找不足,人们往往看不到自身的缺点,却能够看到他人的不足,所以可以换位思考,自我反思。观察者也能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情,发现其实学生也是一样的状态,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不愿意听课,有逆反情绪等。这些可能是平时讲课很少注意的问题,观察之后就可以思考怎样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感兴趣,会学习并且学会学习,快乐地学习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机械地学习老师教授的知识点。

课堂观察不是传统的随便走进课堂进行听课,而是有目的有程序的活动。一般来讲,课堂观察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等主要步骤。

课前会议:在课堂观察之前,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共同商讨确定课堂观察的目的、地点、次数、重点、量表制作等相关事项,其目的在于给观察者确认自己观察的中心,为后续的行为奠定基础。作为课堂观察的起点,课前会议准备越是充分,观察者就越能从课堂情景中收集到更多有用且详尽的资料。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观察者进行分组,从而确定不同的维度和角度,使课堂观察多维度多视角,以便更好地反映问题。所以量表的制作很是关键,必须确定观察的角度,不能过多过细,也不能随便制定角度,要有意义,有利于进行观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观察一次修改一次,以达到实用的目的。经过实践可以制作符合本校本学科的量表,为其他的观察者提供帮助。

课中观察:进入研究情景,在课堂中依照事先的计划及所选择的记录方式,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记录。比如观察学生的学习维度,根据课前会议制定的观察量表,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最好是能够观察清楚每一个学生的角度如面对全体学生),迅速进入观察状态。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记录观察典型的行为,如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频率、非言语活动的内容,也包括观察者的现场感受和理解,就像写微博一样,以后看到仍能感受得到当时的情景,短而真实。记录多数还是以书写的方式记录,既简单又实用。课中观察是整个观察系统的主体部分,所采集到的信息资料是课后会议分析的信息基础,所以必须真实客观地进行记录,这样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而不能只记录优秀的一面,课堂观察就是查找不足,共同进步,不要因为面子和人情而记录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这不仅是对被观察者的侮辱,而且是不道德、浪费时间的听课行为。实事求是,才能达到课堂观察查找不足、提升能力的目的。

第5篇

一、传统听评课的弊端分析

参与听评课是教师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为有效和必要的环节,但是传统的听评课往往缺少专业化的研究,“听完即完”,并不能达到我们需要的效果。首先,传统的听评课从备课到授课,考察的都是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仅仅是为了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从改革课堂教学,从出发点上就没有提高课堂教学的想法,自然也不会对课堂展开专业化的研究,流于形式在所难免;其次,在很多学校,听评课不是为了教学研究服务的,而是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行政命令,并不是教师的自愿行为;最后,传统的听评课随意、散乱,在听评课之前缺乏对课堂进行观察的合理分工,听评课之后又没有系统的合作研究,渐渐的流于形式,趋于业余,观察者也仅凭着对课堂的表面认识进行简单的评价,很有可能出现错误评价的情况。

这样的课堂观察并不能收到任何效果,反而会打击教师参加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一堂为教学研究而开展的听评课,应当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各种支持的元素。

二、开展科学研究式专业课堂观察的探索

(一)何为专业的课堂观察

从理论角度上讲,课堂主要由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以及课堂文化四个部分构成,每个部分各有五个观察视角,而不同的观察视角又可分成3至5个不同的观察点,这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我们依靠传统的听评课手段,根本难以达到有效观察的目的,系统的课堂观察理论由此提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课堂教育研究专家弗兰德提出,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辅助设备,如观察表、项目清单、录音机、摄像机等直接或者间接的从课堂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研究”。

(二)开展研究式的课堂观察

专业化的课堂观察除了要有记录和量化课堂的手段之外,还应当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流程,即开展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为形式而形成的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系统工作流程。下面,将针对每个阶段进行细致的分析:

课前会议:在进行听评课之前,教师作为被观察者应当与观察者之间进行一个有效的商讨,重点在于确定课堂观察中的目的、重点以及制作量表等相关事宜,力求在进行课堂观察之前将课堂观察中的每一点都考虑周到,在观察时才能有的放矢的观察课堂中的重点和亮点内容,最大程度上收集课堂中的有益信息。例如,在小学美术四年级的《生活中的暖色》一课的听评课之前,被观察教师和观察者应当就课堂中所要重点观察的内容制作可以对课堂表现进行量化的表格,对教师和学生的表现进行可以用来分析和研究的记录。

通过实际的听评课,对表格中的内容进行填充,就能够将课堂进行的情况进行有效的量化,为后续的美术课堂教学专业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课中观察:在听评课进行中,观察者应当按照事先讨论和准备的内容,对教师的听评课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对所需要的内容进行详尽的记录和整理。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观察者进入课堂现场之前,应当有一个明确的分工,每个人都应遵循一定的观察技术,根据自己的分工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和角度,迅速进入观察状态,记录课堂上的点滴。另外,观察者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着重留意和记录在课堂观察中那稍纵即逝的教学闪光点,并将自己对课堂的想法和意见进行及时的记录,为课后会议的课堂研讨准备翔实的资料和内容。例如,在《画水果》的听评课中,某观察者负责对课堂的进行情况进行录音和摄像,但是在课堂进行时,他发现,有的小朋友会试图在纸上印水果的轮廓;有的小朋友则想把水果切开,看看切开的水果什么样子。他据此想到,学校可以购置一些水果的小道具,让学生可以更直观的观察水果,并记录下来反映给了美术教师和学校领导。

课后会议:这是整个听评课的重点,却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在观察结束之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需要针对课堂的实际进行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总结,并制定关于某项课程改革的后续跟进方案。一般来讲,课后会议又会具体分为几个步骤:自我反思、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集中讨论、总结改进措施。首先是被观察者根据自己授课的具体情况,反思课堂进行过程中的优缺点;之后,每位观察者从自己的观察点出发,定量或者定性的对课堂进行情况进行真实的评价和总结,并提出自身作为观察者对课堂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在将所有信息进行汇总之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应当结合课堂观察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一次深入的讨论,发现课程中的闪光点加以继承并对课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最后,被观察者和观察者都应对整个听评课进行一个全面的整理,形成规范的报告,并制定下一步教学改革的策略和方向。

第6篇

1.课堂观察在初中生物实验课课堂中的应用

以苏科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章《 能量的释放与呼吸 》第一节“能量的释放和利用”实验“植物的呼吸需要氧气”为例,展开课堂观察。

【实验过程】课前准备:分小组进行实验物品的准备。一组同学准备鲜花、新鲜的萝卜条、绿豆芽、香菜根、包菜叶、毛豆等植物,另一组同学也准备相同的植物,但是需要经过微波炉烘烤。然后将这两组生物分别装入两个锥形瓶中,再用黑色塑料袋将其密封一昼夜。(用黑色塑料袋密封避免了暗处理)

课上实验:学生在未知黑色塑料袋里是新鲜的还是微波炉烤过的实验材料的情况下,分别把两袋内的气体通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进行现象观察。

实验结论:活的细胞才有呼吸现象。

(1)课前会议。在实验课开始前,授课教师与其他两位生物教师进行本实验的课堂观察的课前会议,讨论了在实验课课堂观察中的几个问题。

教师A介绍实验课的课前准备情况:①大概有多少学生清楚这节实验课需要完成的目标?②有多少学生参与了实验前的准备?③学生具备怎样的实验素养?④完成初中生物实验课课堂观察量表。

教师B介绍实验课中师生互动情况:①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人数、频率如何?②实验课堂中有哪些互动行为?③学生的互动习惯呈现什么样的状态?课堂气氛怎样?

(2)课中观察。两位参与实验课堂观察的教师,按照课前会议中的分工,在恰当的时间点进行观察,对制定的实验相关表格进行填写,并总结。

(3)课后会议。观察组教师对“植物的呼吸需要氧气”这个实验课进行评价,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课前会议中设计的问题进行真实的回答,促使授课教师对自己的实验课程有清晰的认识。

2.课堂观察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成长。教师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改进自身的教学,弥补自身课堂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因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有选择性地与其他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和互动,对自身教学中出现的偏差或问题及时修正,对其他教师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吸取,通过课堂观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完善教学工作。

(2)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堂观察强调的是学生会不会学习,怎样学习,以及学习效果如何,是否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与传统的教学、听课和课程评价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是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课堂观察的效果进行判断。通过在课堂观察中的研究学习、分享学习和互动学习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

(3)有利于形成协作交流的文化。课堂观察是一项系统性的课堂研究活动,不仅充分调动与发挥教研组协同分析研究水平,更可以拓展到兄弟学校开展,愿意参加的学校都可以定期分工协作,完成不同内容的课堂观察,之后分类汇总,实现成果共享。长期开展课堂观察活动,可促使教研组协同教学教研,更可促使学校与学校之间形成文化的交流与协作。

第7篇

一、当前听评课存在的三大问题

1.目的任务取向

听评课作为学校教研活动的常见形式和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听评课活动的有效开展,借助于教师间的集体智慧,达到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进而提升教学品质、促进学生发展。然而,现行学校对于教师间的“听评课”要求仅有数量化的规定,而无质量要求。这种纯数量化要求造成了教师听评课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虽然教师的听课数量都达到了要求,但其效果和质量却没有得到真实的体现。教师“为听评课而听评课”的任务取向具体表现为:一是进入课堂前,听课者毫无准备,对教材、学生、执教者的教学意图等缺乏详细的了解;二是在听课过程中单向关注教师的执教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及整个课堂缺乏有效、全方位的观察;三是评课的形式化与随意化,评课时,评课者要么默默无闻、一言不发,要么信马由缰、不着边际,评课缺乏基于证据的有效推理。

2.过程处理简单

真实的课堂是错综复杂且变化多端的[2]。听评课也应如此。首先,听评课的视角不同,其所确定的内容也就不同,听评课者既可从教育学的角度界定一堂好课应该具备哪些标准,也可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去评定;其次,听评课的标准也会因学科、课程类型及所依据的理念不同而迥异。因此,客观的、科学的听评课应该直面真实的课堂教与学的情境[3]。然而,现实中的听评课对课堂教学情境的多样性及复杂性漠不关心、视而不见,用预设的、固定不变的一套标准去量化。这种听评课的简单化处理具体表现为:一是听课工具的单一化,所有的听课教师都是带着相同的听课记录本走进课堂,关注的均是教师的施教行为及过程;二是评定标准的绝对化,按照评课标准形成的量化分数难以对真实课堂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形成有效而合理的解释。

3.不合而作

听评课的不合而作现象主要体现在听评课主体对听评课的三种内在真实意图。一是“仿课”,即听课不为评课,而是为了模仿别人的课,以便在自己公开教学时有一个可参照、可模仿的对象,成为这类角色的往往为教学新手;二是“评课”,即听课只为评课,这类人自己很少上课甚至不上课,却把评课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三是“造课”,所谓的“教学名师”容易成为这类角色,他们在全国各地借班上课、上“示范课”,其真实目的并不是要同行来进行研究,而是把“公开课”作为自己“秀课”的“秀场”,以便成为他人的教学“典范”。

基于上述听评课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中小学中的听评课专业化程度极低。听评课作为教师专业的日常生活,应与上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4]。

二、基于合作体的听评课模式

基于合作体的听评课是一项完整的、连续的、专业性的活动,该模式可分为课前会议、课中观察和课后会议等三个环节构成,如下图所示。

1.课前会议

课前会议以明确听评课的观察点为主要任务。上课教师针对所授课程的主题分析、学情分析、课程目标定位、教学流程、教学创新及困惑、学习监控等内容进行说课,提供学生座位信息表(标注学优生、学困生等相关信息)。听评课成员在了解课堂的预设之后,合作体成员相互交流、讨论,确定并分解观察主题,明确各自的观察点,设计、开发或选用各自相应的观察工具。

2.课中观察

课中观察的主要任务是收集课堂资料。在这一环节中,合作体听评课成员携带相应的观察工具、依据各自的观察任务进入课堂,选择有利的观察位置进行课堂观察,并按照时间序列和空间场域如实并连续记录其所观、所听课堂中的种种现象,避免重要而关键信息的遗漏。在观察过程中,要求合作体成员头脑应保持冷静,表情不能过于丰富,以免其行为对正常的课堂教学产生干扰和影响而造成课堂信息的“失真”现象。

3.课后会议

课后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反思、总结与分享。在该环节中,合作体成员针对课堂教学的情况展开探讨、对话、分析与总结,达成共识并制定后续行动跟进方案。首先,上课教师基于以下关键三点进行反思:一是教学目标的生成与达成;二是各种主要教学行为(如活动或情景创设、提问、讲解、交流、指导等)的有效性和资源利用的实效性;三是教学方案的预设产生的变化。其次,听评课成员在课中观察原始资料统计、整理的基础上,基于各自观察的角度对观察点、观察工具及观察结果进行适当的说明,基于原始证据,着眼于优点、缺点及特色作出适当的推理。再次,综合合作体各成员的报告,形成整个课堂听评课的结论及改进的具体建议,并在整个合作体内共享反思、总结的资料。

三、基于合作体听评课案例

以下是江苏省某高级中学《等差数列》听评课案例。本合作体由该校数学教研组成员11名教师组成,为了表示方便,我们分别用A、B、…K描述(其中A为执教者,B为合作体主持,其余的均为听评课成员)。

环节一:课前会议

课前会议由合作体成员B主持。执教者A从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流程、教学检测陈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指出其两点教学创新之处:一是在概念的引入中使用了大量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二是引导学生学会主动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概念,以便概念的合理形成。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在教学中可能会遇到的三点困惑:一是大量教学情境的设置以及学生自己抽象出概念的设计势必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如何做到时间的合理分配?二是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抓住不同具体情境的关键点及共同点?三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总结等问题的设置到达学生端是否高效?

根据执教者A的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困惑、听评课成员关注的观察问题,合作体确定了四个听评课观察点,并依据成员各自的意愿与兴趣进行了分组:一是教学情境的创设(C、D);二是学生的活动(E、F);三是教师的提问、理答及回答(G、H、I);四是教学目标的预设、生成与达成(J、K)。

环节二:课中观察

进入课堂,合作体各观察小组携带了事先准备的观察工具及记录表,根据各自的观察要求确定自己的观察位置,如合作体成员C和D由于要观察教师教学情境的创设,所以他们选择教室靠后的位置;E、F选择在教室前排的一左一右的位置坐下并将关注的目光置于全体学生,为的是便于观察学生的活动行为。合作体的观察记录既可以是写实描述性记录,也可以是基于被观察行为发生的时间和频率等数据的定量记录。在该课堂教学中,合作体成员之一G教师观察的重心是“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他对执教者A整堂课中的提问情况按照上课展开的时序分为13个具体问题,并分别从提问的指向性、层次性、回答形式及理答情况等进行了定量记录,其记录显示:教师提问指向清晰性的次数为12次,模糊的有1次;识记层次的为3次,理解层次有8次,应用层次有2次;在回答形式上,学生个人回答有11次,启发回答2次,无集体回答形式;教师的理答有13次是表扬,1次是对于问题的补充,没有引导性的理答方式。

环节三:课后会议

基于课中观察相关数据、写实性记录等来自于教学现场的第一手材料进行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形成相关报告,合作体成员进入课后会议研讨阶段。

执教者A从其课堂教学中学习内容的设计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两大方面进行了深度反思。

对于学习内容的设计,A认为:“等差数列”第一课时以概念为主,主要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而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都离不开等差数列的定义。因此,本节课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是围绕和紧扣等差数列定义而展开,其本意是产生水到渠成、一气呵成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其预期效果基本达成.最后的总结提炼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整体教学效果较好。另外,执教者A也坦言,教学中未能充分考虑教学细节,如累加法中应检验n=1的情况,应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迭代法是如何想到的并体验提炼迭代法的必要性。

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执教者A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三个维度对设计理念与课堂实情两方面进行反思。首先,学生对数学自然语言和数学符号语言的翻译能力参差不齐,发言的同学虽然回答正确,但还有部分学生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口头表达能力;其次,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做数学”,还应教学生“说数学”,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时间和空间上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究机会;再次,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能从等式组的结构特征出发,观察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课堂实践说明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另外还应根据数学学习内容来设计贴合于学生的多种合作学习方式。

执教者A对其教学反思之后,听评课成员就各自课中观察的侧重点阐释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如合作体成员J和K从“教学目标的预设、生成与达成”的观察数据,给出了四点看法:第一,从递推关系谈通项公式时,学生1直接提到了累加法,这是一种技巧的方法,学生其实掌握得不够,只是从书本上预先到的;学生2利用归纳法得到通项公式,这是一种经验所得,至于迭代法的得出应进一步探讨其前因后果及与其它方法的联系;第二,通项公式的给出,学生得到的具有不同形式,但最后都为何要整理成这样的形式?教师未能清晰阐明。第三,例1的讲解,学生超出了教师的预料用了抽象的想法,然后教师带领学生看课本上方程组的方法,即归一法,回到首项和公差,这两种想法有无内在联系?第四,细节不能忽视,需要再推敲。如等差数列定义、对等、项序数和项之间的关系、不完全归纳的过程等均要教师给予充分诠释。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基于合作体的听评课模式采取教师群体高度分工、合作,秉承科学逻辑分析方法,着眼于多维视角、全面透视课堂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完全改变了传统听评课过程中“跟着感觉走”的经验式、印象化的判断态势。正如在听评课结束后,合作体全体成员发出一致的感叹:“这样的听评课才是专业的、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才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1] 赵小雅.合作是教师重要的专业品性.中国教育报,2007-05-08.

[2] 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