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3 10:28:05
序论:在您撰写实习老师指导意见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事由:某外企员工在工前准备工作中不慎将左手无名末关节指甲二分之一处压伤,医疗期终结后,外企认为达不到伤残评定等级,无需赔偿。该员工遂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仲裁期间由仲裁委指定当地市级劳动鉴定委员会实施伤残等级鉴定,鉴定结论为“伤残十级”。对此,外企不服向上一级劳动鉴定委员申请再次鉴定,上级劳动鉴定委员会撤销了下级鉴定结论,做出了新的鉴定结论为“未达到伤残等级”。员工同样不服,于2004年3月以某省级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机关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当地基层法院立案受理后并追加外企为第三人参加诉讼。庭审中被告及第三人对诉讼主体提出异议,原告撤回起诉。但原告紧接着就变更被告主体为某省级劳动鉴定委员会,再次提起行政诉讼,当地基层法院同样也受理了,现已进入庭审阶段。本文不讨论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程序及规范问题,而是讨论劳动鉴定委员会做出的伤残等级鉴定到底是不是具体行政行为。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及有关规定,就行政诉讼的被诉主体资格而言应当是国家行政机关(含国家行政机关委托的机构)或由法律、法规授权从事公共管理事务的机构;就行政诉讼的被诉行为而言,应当是由适格行政主体针对某一特定的、单一的对象而做出的仅对该特定对象有约束力的行政行为;就行政诉讼可诉行政行为的内涵而言应当是行政主体基于行政职权而发生的行政管理行为。而本案中劳动鉴定委员会做出的伤残等级鉴定不论从主体上、鉴定行为上,抑或从鉴定内容上分析均不符合可诉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
我们就劳动鉴定委员会构成上看,劳动鉴定委员会不是国家行政机关。目前,设在全国地方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内的劳动鉴定委员会的前身是基于我国195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及实施细则修正草案而开始建立的“残废审查委员会”而存在的。当时是由“市工会组织或产业工会地方组织领导下建立之,其人选由上述工会组织、劳动行政机关及卫生行政机关的代表3人至7人组成”,足见该鉴定机构从设立的当初就不具有行政职权,而民权机构的特色更为浓厚些。1989年10月原劳动部颁布了《关于健全劳动鉴定委员会和工作制度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确立了省、市、县三级鉴定体系。此后各地先后建立了以劳动、卫生、人事、工会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的劳动鉴定委员会,并明确将该机构设定为非常设性机构。2004年1月1日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再次确立了各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同时为配合新工伤保险条例的施行,2003年9日26日国家劳动和保障社会保障部、人事部、卫生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还联合发出《关于劳动能力鉴定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建立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其成员组成及运作方式基本上与劳动鉴定委员会并无本质上的差别。由于劳动鉴定委员会不具备行政职权,尽管其做出的具有非常明确的针对性与特定性的鉴定结论,但因其不具备行政法上的强制执行效力,故劳动鉴定委员会的鉴定行为不是具体行政行为,其作用在于以专业机构身份对专门性问题依据法定标准独立、客观、公正地做出鉴定,起着鉴别、区分、证明的作用。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原则及当事人所在地区有关行政规章,上一级劳动鉴定委员会做出的伤残鉴定为最终结论,但终局认定的劳动鉴定结论,并不等当事人从此就彻底失去再次救济的机会。本人认为在仲裁程序终结后,当事人认为终局伤残鉴定确有错误的话,可以在向法院起诉时依据有关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在法定期间申请重新鉴定,并作为新证据主张请求法庭采信。因此,在劳动争议仲裁期间不应当中止该类不服鉴定结论引发的争议案件的审理工作,否则的话,此类劳动争议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诉讼之旅。若按本文目前状况发展下去,先是当事人一方首次伤残鉴定程序的启动,接着又引起仲裁程序的启动;再接着另一方当事人申请仲裁程序中止,启动重新伤残鉴定程序。终局伤残鉴定程序结束后,当事人就会很自信地启动行政诉讼程序;着接就又开始了一、二审行政诉讼;行政诉讼结束后,仲裁恢复审理;仲裁程序完结后,可能又引起一、二审的民事诉讼,而在这两审的民事诉讼中,法律又未明令禁止当事人不得对此前做的伤残鉴定不得提出申请再鉴定。如此反反复复鉴定审理、审理鉴定,必然大量地在浪费国家司法资源与当事人的宝贵时间,不符现代法制效率与公平原则。因此,将伤残等级鉴定作为具体行政行为列入司法审查是极不可取的。
关于职工参加学习后有关工龄计算和劳动保险待遇问题,经与有关部门研究并经中央劳动部和国务院人事局同意,提出处理意见如下:
一、职工(包括学徒工和转入企业工作的革命军人)经组织上调到上级机关举办的(包括本厂矿企业和受上级机关委托举办的)党校、干部学校、技工学校或政治、文化、业务训练班,作为在职学习时,在学习期间由原企业支付工资的,除了病伤医疗待遇按学校规定处理外,其本人及其供养直系亲属可继续享受本企业的劳动保险待遇;学习期间计算为一般工龄和本企业工龄;如果是离职学习时,在学习期间不由原企业领取工资,而按本人工资百分比例领取助学金的,有关他们的劳动保险待遇事项按学校规定处理,学习期间可作一般工龄计算。其学习前后的本企业工龄可合并计算。
二、职工离开企业参加中等技术学校或一般大、中学校学习时,在学习期间有关他们的劳动保险待遇事项按学校规定处理。学习期间不作工龄计算,其学习前后的工龄可合并计算为本企业工龄和一般工龄(在工农速成中学学习期间的工龄计算问题按有关规定办理)。
三、凡经劳动部门介绍或调配到技工学校学习的职工或复员革命军人,其学习期间不计算为一般工龄和本企业工龄。但学习前后的工龄可合并计算为本企业工龄和一般工龄。有关他们的劳动保险待遇事项按学校规定处理。
四、各技工学校在社会上招来的工人、青年、学生或经劳动部门介绍来的失业工人,其学习期间不计算工龄。在学习前如曾从事过以工资收入为生活资料之全部或主要来源的工作时间,可作为一般工龄计算。他们在学习期间的劳动保险待遇事项,按学校规定处理。
〔论文摘要〕按资本、技术、管理、劳动等要素分配,为家庭企业改革分配制度、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了依据。当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缺乏人才是家族企业最大的软肋。作为股权主要为单纯家族成员所有,其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大多结合在一起的家族企业,只有从战略的高度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机制,才能做大、做强、做长久。因此,必须以改革单一按资分配方式为按资分配与按其他要素分配相结合方式为突破口,促进家族企业实现股权结构与企业管理的社会化,以实现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社会诞生最早的企业形式就是家族企业。现代社会虽然以社会企业为主流形式,但是,因家族企业很容易建立和家族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而可以做到精诚团结、不斤斤计较,使管理成本大大降低,所以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处在生产力层次复杂、总水平还比较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家族企业只要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吸引并且留住人才,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开门办企业、诚信办企业,主动融入社会并利用社会资源,那么中国家族企业同样可以做大、做强、做长久。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中国的家族企业难以做大而且普遍短命。据甘德安等研究,中国的家族企业拥有千万元规模以下者平均寿命仅3-5年,亿元以下者不过10年,众多家族企业在其鼎盛时期即为其破产之时(2002年)。笔者以为,中国家族企业管理与技术水平普遍偏低,是因为缺乏各类专业人才,必须实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一整套人才战略。实施这一战略则要以建立科学的分配制度为突破口。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按资本、技术、管理、劳动等要素分配的思想不仅为国有企业建立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崭新分配制度提出了指导思想,而且也为家族企业改革分配制度,吸引和留住人才从而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指明了方向。
一、家族企业实施按资分配与按其他要素分配相结合制度的必要性
企业是创造利润的经济实体,无论谁投资企业都要获得利润。在有多个投资者哪怕仅为家族成员的企业里,“亲兄弟明算账”的传统文化思想必然促使每个出资人都要求公平地获得企业利润,如果某出资人感觉利益以及与利益相关的权利分配不公,那么他的投资或者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必然会受到挫伤,甚至会抽出资金另起炉灶。中国的家族企业由于分配制度缺陷引起普遍寿命不长的现象十分普遍。浙江省以家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7年,该省1988年前注册的以家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共7260家,到2006年仅剩1078家;该省1989年注册的以家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1035家,到2006年仅剩351家;该省拥有18年以上历史的民营企业仅占民营企业总数的0.355%,有20年以上历史者几乎找不到。在市场环境远不如东南沿海省份的我国中西部广大地区的家族企业的发展则更为艰难。
研究者大都认为家族企业短命的主要原因:一是家族企业所涉及的领域以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偏小、生产设备简陋、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的劣势。由于企业做不大、做不强,即使在拥有一定技术优势的浙江家族企业中,研发投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还不到0.3 %。二是许多家族企业赶时髦地走上了改制的道路。浙江省的家族企业就有75%以上挂上了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牌子,甚至有少数企业改制上市。但是这些企业压根儿不想放弃家族对企业的控制权,不愿意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革旧的企业运行机制,所以企业即使做大了也做不强、做不长久。在这些企业里从董事长到总经理,直至管人事、营销、财务等所有要害部门都由家族人员把持着,难以获得股权的非家族成员的经理人和企业职工必然缺乏积极性,劳资矛盾还会加剧。如果当初创业时的几个人到股份公司成立后还是由他们控制着管理权,其管理方式依然是集决策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于一体的高度集中方式,维系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纽带还是血缘关系而非契约关系,那么企业短命的结局则是必然的。因此家族企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必然的途径是加大技术投人和加快实质性改制步伐。
笔者十分赞同研究者们已有的分析,笔者的新认识是股份公司也不能固守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变,其各种管理制度,特别是分配制度应该与时俱进地改革。今天的时代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最终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企业获得的利润不仅是资本而且是技术、管理、劳动以及社会宏观经济环境创造的,家族企业必须改革单一的按资分配为按资分配与按其他要素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其实,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经营管理者的劳动越来越成为企业获得利润的决定因素,因此当代西方的许多大公司的经理人员不仅拥有高额工资而且享有数以百万股计的被称为“金手铐”的股权激励,许多总经理或者CEO最终成了本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了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有些公司还实施了职工持股制度。显然西方现代大公司已经不再实施单一的按资分配制度了,而是将按资分配与按其他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正是由于与时俱进地改革了分配制度与其他管理制度,洛克菲勒、松下电器等家族公司才能做成为大型跨国公司而且长盛不衰。中国的家族企业虽然多为中小公司,但是要想做大、做强、做长久,也必须从建立按资分配与按其他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崭新分配制度做起。其必要性在于:
其一,家族成员一般都在企业里担任着不同的决策、经营、管理等职务,他们承担的责任不相同,不仅应该有工资水平的差别,而且应该根据各人的不同贡献分配企业的利润,充分尊重人力资本的价值。按不同贡献公平地分配才能把大家长久地团结在一起,再加上有血缘纽带,这样的企业能够办得兴旺发达。如果因分配不公平而使部分家族成员消极怠工,大家会因为血缘关系,碍于情面而不能重罚他,撤他的职;罚重了他则会闹分裂。因此单一的按资分配是不可能明确家族企业成员不同的物质利益的。为了让能够长久对企业做出最大贡献的家族成员成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该在家族成员中也建立股权激励机制。
其二,家族企业非家族成员的经理人以及技术、管理骨干需要通过股权激励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这些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由于手中握有的权力不足导致难以有效履行职责或者不能心情舒畅地履行职责,致使他们因受到的激励程度不大而降低对企业的忠诚度,甚至另谋高就;少数获得了机密信息和资源,包括一些客户资料而且与这些客户建立了个人关系的经理人则会带走这些信息和资源,另立门户,与原老板竞争。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外公司普遍实施了主要给这部分人戴上“金手铐”的股权激励制度。虽然国内某些研究者从授权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但是不让他们分割最大的权利股权,他们始终会有二心的。
其三,受雇于家族企业的职工是企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他们在生产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国外股份制企业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了普通职工身上,某些公司通过工会或者直接针对职工推行了职工持股制度。在这些企业老板所分得的利润比例虽然大大减少,但是企业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却大大增强,老板赚取的利润绝对量会相应增多,赚取利润的时间会拉长。中国的技术含量不高的家族企业虽然不必要也不可能实施职工持股制度,但是对于少数忠诚度高、贡献大、工龄长的骨干职工给以股权激励应该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好办法。
二、家族企业实施按资分配与按其他要素分配相结合制度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家族企业改革单一按资分配为按资分配与按其他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型分配制度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十分强调劳动的伟大,指出劳动是人类一切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和一切财富产生的源泉,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和劳动力是有区别的:“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隐蔽形式”。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则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或消费过程,劳动力商品使用后能够创造一个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由于劳动力价值即工资是在市场被敲定的并“由契约确定下来,虽然它要在以后才能实现”,而“劳动力的消费像其他任何商品的消费一样,是在市场以外,或者说在流通领域以外进行的”。二者不能同时表现,必然使劳动者看不清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特别是看不清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不仅创造了工资而且同时创造了剩余价值的特殊性。因此资本家能够顺利地从市场上“公平的”购买到劳动力并且理所当然的剥夺了包括技术和管理人员在内的全体劳动者参与利润分配的权利。当然资本是利润产生的条件,资本如果不能带来利润,资本所有者是不会有出资行为的。但是出资者占有全部利润则是不公平的。
在家族企业里,不公平的利润分配不仅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而且会削弱企业的凝聚力。因为单一的按资分配只能使企业利润在家族成员小集团中封闭运行,参与利润创造的非家族成员和其他职工只能产生“身在异乡受歧视”的感觉。因而既不利于他们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又不利于企业广泛吸收人才。党的十六大报告针对国有企业的分配制度改革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地提出了按要素分配这一崭新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强调“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分配的对象就是企业所得税后利润。笔者以为按要素分配的最大受益者是劳动者,因为资本与管理只是要素之一而不是唯一,按要素分配理论破天荒地将劳动作为要素之一并且要求劳动也应该有按贡献参与利润分配的权利,第一次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确立了用股权增强劳动者主人翁责任感的激励手段,实际上是为企业引人“共同治理”新概念。企业创造的新价值是由v+m构成的,v是工资,m是利润。按劳分配理论强调将v按劳动的贡献有差别地分配给劳动者,m则全部归企业与国家;按要素分配理论则在重申v归劳动者所得的同时强调部分m也应该直接分配给劳动者,因而这一理论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按劳分配理论的发展。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的按要素分配理论也应该成为家族企业改革分配制度的指导思想。家族企业主应该认识到工资不等于利润,本企业包括技术与管理人员在内的没有出资的职工,仅仅以雇佣劳动者身份领取工资是不够的,他们作为技术、管理和劳动的所有者也应该按各种要素的付出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率分得一定的利润。这样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因为企业的活力在于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而职工的“三性”只能来自于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让他们参与利润分配既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公平又能够让他们把自己看作是企业的主人。整个企业上上下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还会有不能解决的困难么!家族企业主应该借分配制度改革之机将企业改造成为家族公司,期望保持家族企业性质的企业主完全可以在保证绝对控股权的条件下建立期权激励机制和职工持股制度,让每个职工都享受做主人的权利。然而即使在已经改制的某些家族公司,家族企业主只看到了受雇的经理人员的积极性是不可或缺的,因而仅仅推行了期权激励,而且拿出的期权比重很小,激励效果很差。享受股权激励的经理人员也无意促成企业建立职工持股制度。这些企业的以农民工为主的职工群体不仅得不到企业分给的红利,缺少劳动保障,工资水平低,而且工资不能按月足额拿到手。这些家族企业应该懂得企业的利润正是农民工一点一滴创造出来的,不尊重他们的权利,把他们看成利润的创造者而采取措施加以挽留,他们迟早会离你而去的。近两年东南沿海发达省份出现的民工荒使得大量家族企业初步尝到了不善待农民工的恶果。因此家族企业应该将认真推行股权激励与职工持股制度作为实施人才战略的突破口。 另外还要告诫家族企业主:社会环境也是支持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素,而且企业的人才来自社会,实施人才战略必须尊重社会环境要素的利润索取权,老老实实照章纳税,举办职工技术与文化教育,搞好环境保护,真心实意参与社会慈善事业。没有政府鼓励私人企业发展的大好政策,没有社会提供的大量农民工以及教育、金融、通信、水电、交通等公共资源,包括家族企业在内的大量企业是不能够生存下去的。家族企业有了利润以后必须考虑如何回报社会以与社会和谐相处的问题,这也是家族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必须追求的社会效益,仅仅只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千方百计推卸社会责任的企业最终是办不下去的。
三、家族企业实施按资分配与按其他要素分配相结合制度的对策
我国的家族企业管理水平相当落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施人才战略,提高企业治理水平,特建议以建立能够全面调动出资人、技术人员、经营管理者和其他职工积极性的科学的分配制度为突破口,特别要重视劳动以及技术、管理等因素对企业利润形成过程中的不同贡献,认真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降低家族成员持股比例,建立股权激励机制与职工持股制度。家族企业最大特色就是“家”,有家就有凝聚力。但是家族企业都存在大量非家族的技术与管理骨干以及广大职工,要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而且拥有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让他们在企业找到家的感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家族成员让出部分股权以建立股权激励机制与职工持股制度。在确定一个合理的分配比例,保证出资人利益的前提下,股权激励就应该对高管人员和技术骨干给予重奖,家族成员拿出的股权不能太少,如果家族成员持股一股独大,名正言顺地搞一言堂,非家族成员持股比例很小,没有说话的权利,那么家族成员让出部分股权也没有多大的激励作用。改制比例达到3/4的浙江省的家族企业家族成员的持股比例在改制后普遍达到75%以上,非家族成员持股比例很少,只能在企业管理中做个陪衬,因而不会有积极性。其实拥有更多股权的实质是为了得到更多利润,只要企业发展了,企业股权的含金量能够成倍提高,家族成员就能够得到更大的实惠,那么放弃部分股权就是可以接受的小问题了。
其次,改革工资制度。家族企业的工资制度一般比较单一,不利于调动雇员的积极性。工资是给雇员一定劳动付出的回报,同时也是企业科学管理的手段,但是工资表现这种功能的前提是能够准确地反映雇员的劳动付出。家族企业工资是在雇员进企业之前就定下来的,工资水平的根据一般是当地同类企业同类工种的平均工资等因素经过讨价还价后敲定下来的。这样的工资水平很难准确地反映雇员的劳动付出。因此家族企业多规定了劳动试用期,至少三个月,一般为半年或更长时间,试用期给的工资很少。家族企业这样做是为了防范用人风险,但是这样做一开始就使雇员感受到自己是被雇佣的打工怠,不是企业的主人,而且在试用期有受到剥削的感觉,因此上班初始就没有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何况个别家族企业借试用名义不断地廉价“轮换”试用劳动者,永远支付低工资,使家族企业名声不太好,许多劳动者是找不到好工作无可奈何才进人家族企业的。因此笔者建议家族企业缩短甚至取消试用期,在试用期间不得扣减工资;招聘时应该按规定科学考察受聘者,减少辞退率;试用期间按条例严格考核试用者,试用期满及时给他们确定级别,要让每个人有受到重视的感觉。另外还要有定期调职调级制度,给予每个人有发展的机会。这样做能够使工资成为重大的激励手段,并且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为了稳定管理者队伍,激励管理者树立战略眼光,对于企业高级管理者适宜实行年薪制。
关键词:护理实习生带教;实习教学;情景模拟带教
急诊实习是每个护理实习生必不可少的一步,但由于实习生临床思维不足,理论和实际无法有效进行结合,导致出现实习生理论知识丰富,实际应用差强人意的现象,进而导致实习生产生挫败感,降低实习积极性,影响实习效果。我科从2008年起在实习生带教中引入情景模拟,通过模拟再现实际工作中的案例,让实习生在模拟中进行各种角色扮演,从专科专业操作到与家属沟通,再到群体突发事件的应急配合处理。使护理实习生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进入急诊护理思维,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6月在我科实习的80名实习护士,其中,男性6名,女性74名;年龄16~21岁;学历:中专10名,大专48名,本科22名。学生对其教学方案等均完全知情权,学生年龄、病情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设置模拟场景及经典案例 将急诊科常见且经典的真实案例如中毒、创伤性休克、急性心衰以及患者及家属投诉、突发等典型案例进行加工,设置成适合护理实习生的案例。每个案例设计成2~3个护理情景,内容主要涉及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由带教老师预先排练,力争体现“四性”:真实性、典型性、病史完整性、教学性[1]。
1.2.2情景模拟训练
1.2.2.1模拟前培训 在实施情景教学前告知实习生模拟训练的场景及主要内容,并通过小讲课的方式预先对实习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实习生能得到充分的理论知识准备,以便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1.2.2.2实施方法 由带教老师扮演医生,护理实习生分别扮演护士、患者与家属及相关人员,在预定的情景下进行模拟培训。根据预先编排好的案例情景,让护理实习生自行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 确定护理问题,实施护理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价。在模拟过程中带教老师仔细观察实习生的表现情况,待模拟训练完毕之后先让实习生自评和互评,然后由带教老师指出优点及不足之处,并给出相应的指导意见。
1.2.2.3模拟训练后的点评 情景模拟带教的关键是模拟完成之后带教老师的点评和指导[2]。带教老师在模拟训练的过程中需要仔细观察实习生的一举一动,不要轻易打断模拟训练,待模拟训练完成后再对实习生进行点评和指导,并且在点评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语气和措辞,不能以指责和说教的口吻点评,要以平等、宽容的心态和实习生进行沟通,积极发现实习生的优点并予以鼓励,对不足之处应给出相应的指导意见,并在以后的模拟带教中加强锻炼。
2 结果
通过带教老师的带教和情景训练,护理实习生的应变能力、协作能力、专科知识及操作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将实习生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结合起来,提高了实习生的主动学习和实习积极性,改善了实习效果。
3 讨论
情景模拟训练为护理实习生提供了学习和练习的空间[3]使护理实习生在练习中提升了自信心,熟练掌握专业技能,避免因紧张而造成认知和智力下降从而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4],为今后遇到类似场景能沉着冷静地进行处理奠定了基础,达到了实习的目的。并且带教老师也通过情景模拟训练的实践温故知新,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技能和教学水平,其具体作用如下:①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交互式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医疗发展现状,感慨医疗技术的发展,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树立自豪感,不断提高责任感、紧迫感,增强自身奉献精神;②增强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交互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更多的强调融合以及各类知识的交叉,要让学生了解临床教学目的,对临床能够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自我表现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增强了团队协作。通过开展人文关怀更能够适应现实中的需要,在这中教学模式中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因为临床是一门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科,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理论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而这个实践过程中需要团队的合作才能完成,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宣教能力、沟通能力等。
参考文献:
[1]李联群.情景模拟急救演练提高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2):1211-1212.
[2]葛学娣,凌霞,黄莹,等.情景模拟法在临床护理急救技能考核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杂志,2008,25(13):38-39.
摘 要:根据教育部的指示,将通过改革招生计划、经费投入等方式,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在办学思路、模式、方法上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形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梧州学院作为第一批试点院校,本文本文提出了基于学分制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为转型提供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学分制;订单式;梧州学院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2014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导意见提出将通过改革招生计划、经费投入等方式,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在办学思路、模式、方法上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形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这为很多本科高校的教育提供了发展途径。梧州学院作为第一批试点院校,肩负着先头部队的重任,如何有效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了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梧州学院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本文提出了基于学分制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为转型提供了有益探索。
一、目前梧州学院本科学生培养现状分析
梧州学院作为一个区市共管的地方性院校,多年前已经开始实施学分制,近年来也不断引入企业讲师,开展各方面的实践讲座,也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企业中去参观学习,开展为期几个月的毕业实习。在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上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是在本科学生培养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困境:
1、学分制的优势没有突出。所谓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学生修读任何课程成绩合格,即可取得该课程规定的学分数,学生只要取得规定的总学分便准予毕业,原则上没有修业年限的限制[1]。但是因为梧州学院是由原来的专科学校升格而来,在专业设置和师资力量上有明显的不平衡,在一些优势学科,师资力量相对雄厚,而一些劣势学科,师资力量则相对薄弱,学生选课不免盲目,专业课程设置也会考虑师资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情况,完全的学分制难以实现。学生也会为了凑够学分而随便选一些“好过”的科目,从而没有达到学分制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初始目的,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也没有太大作用。
2、企业实践没有达到人才培养目的。近几年,梧州学院在本科学生培养上引入了企业实践,包括邀请企业人员召开讲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企业中去参观学习,以及开展为期几个月的毕业实习等方式。本文作者访谈过200多位不同专业的学生,同学们均反映讲座及参观学习的模式可以让同学们增长见识,但是却不能了解企业的具体运作需要什么能力以及如何培养这些能力;而为期几个月的见习确实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甚至为以后积累实践经验,但是很多时候见习都是做最底层的工作,而且企业出于自身的考虑也不便把学生当后备人才来培养,因此并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目前简单的订单式培养模式
目前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主要有几种形式[2]:
一是依照企业人才需求在招生阶段和企业签订工作协议;二是待学生完成第一年的学业后,再和企业签订工作协议,根据协议情况对学生的教学进行调整;三是待学生完成前三年理论学习后,第四年根据企业需求签订合同,进行联合培养。
这些培养方式如果简单地运用到梧州学院本科学生的培养中,会存在一些问题,经调研和研究,本文作者认为:
1、第一种形式因为过早签订合约,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还不够确定和了解,或许会导致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毁约,造成学生和企业方的损失。
2、第二种形式需要根据企业的要求调整教学设置,不同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太一样,对学校的师资力量、设施设备等要求都较高。
3、第三种形式比较适合梧州学院的实际情况,但是企业如何介入、介入程度以及如何进行则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也是学分制和订单式模式如何结合的创新性研究。
三、基于学分制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基于学分制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更多的是在可行性上的研究[3],而在具体操作上,还没有相应的研究,本文就基于学分制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给出可操作路径:
1、扎实做好前期准备,灌输观念。组织学习教育部的《关于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让在校师生转变观念,了解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常态。学校主管部门要主动出击,做好宣传,并做好订单企业的甄选工作。
2、把企业订单需求纳入学分。目前梧州学院实行的学分制一般从几个方面划分: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实践课程以及毕业实习。实践课程是指到学校的实验室进行上课的课程,毕业实习是指学校安排或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进行在岗实习。如果在此基础上引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则需要对原来的学分制进行调整,可以在原来的学分制基础上,根据企业订单的需要和企业实际情况安排实践学分,前三年主要修完理论学分,第四年根据订单的需要修习实践学分,主要由企业讲师讲授以及顶岗实习组成。这种做法第一可以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业务,一毕业就可以完全胜任工作;第二可以减少企业损失,此种方式企业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费用,降低学生毁约带来的风险;第三可以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即使学生毁约,学生所学到的实践经验可以让他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
3、引入企业兼职讲师和培养双师型人才。目前很多企业有内训师,可以考虑和这些企业讲师签订兼课协议,让他们走进课堂,给对口专业传授基本技能技巧。参与校企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企业内训师必须有两年以上的行业经验,可以考虑让几个企业讲师合上一门课,涵盖人力资源知识、企业基本业务、后勤管理等等,并把学分纳入实践环节。
同时也可以引入企业人员作为学校的专任老师,培养双师型讲师,储备学校的师资力量。在校企合作的过程努力争取得到行业协会的支持,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
4、改革考核制度。对于实践课程和实习的考核,可以参考企业的员工考核进行,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给予延长实习时间的机会,如果还是不能胜任岗位工资,考虑解除订单合约。
5、规范各方的权责利。在基于学分制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中,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和利益是互为关联的,要规范好各方的权责利,明确、细化违约责任。同时也要做好学生的职业发展通道。(作者单位:梧州学院)
[基金项目]梧州学院2014年院级教改项目《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梧州学院本科学生培养的探索》(Wyjg2014C006)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 郭莉.高校学分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6,(8).
[2] 王治力.浅议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特区经济,2015,(2),159-160.
【摘要】护理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如何尽快转换角色,适应临床之需要。一是要掌握护理临床的“三基本”,二是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三是带教老师要精心指导,严要求、严管理,作良师益友。
【关键词】护理实习生 角色 转换
临床护理带教是护理教育的最后阶段,是护理实习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经途径,是培养护生进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我院是一所二级乙等医院,近几年接纳的护理实习生在逐年增加,2010年有近百名实习护士在我院实习,如何做好护理带教工作,使她们尽快适应临床,转换角色,已成为临床护理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现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点体会。
一 让学生尽快适应新角色,促进学习的效果
学生从学校到医院,角色发生了改变,身为带教老师,即担任长辈的角色,又具有朋友的义务,要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及时与他们进行思想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他们讲解常规制度,临床护理规范,带领他们熟悉环境,认识带教老师和科室的各个区域,如办公室、治疗室、换药室及病区,并向他们讲解科室的规章制度及各个区域的注意事项,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角色,轻松愉快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果。
二 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要求带教老师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必须热爱护理专业,工作兢兢业业,时刻以病人为中心,关心体贴病人,服务周到热情,工作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做学生的楷模。作为带教老师,我们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自己的正确规范操作方法才能教好实习同学,每做一次操作都要向他们讲述操作的目的、姿势、和手法,让其多次练习,熟练掌握操作技巧,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技能操作水平。在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要经常提醒同学换位思考,让他们主动为病人提供舒心的服务,从而较好地培养他们的护理态度,当带实习生去病床操作时,要告知患者,并向患者解释,在证得患者同意后,正确指导实习生进行护理操作。在实习生操作过程中,带教老师要严格做到放手不放眼,注意他们的操作是否规范、准确,并及时提出指导意见,帮助他们快速提高操作技术的能力。实习生如果在操作过程中不慎失败,带教老师要和同学一道向病人致歉,也不能当面责备学生,应在事后认真总结失误的原因,加强基本技能的规范训练。
三 指导学生做好临床药物治疗
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作业,与病人的生命关系十分密切,药物治疗时护士必须熟悉用药知识,用法、用量、给药途径、注意事项等,如正确掌握输液速度,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体质和精神状况等个体差异进行调节。特别是有些药物在静脉用药时有特别的规定:如肾上腺素、氯化钾等。用脱水剂时需要快速滴入以能达到好的效果。需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做好用药后观察,看是否有不良反应。带教老师应要求实习生在本科内实习期间,应基本掌握科内常用药物的应用。
四 加强护生的法制观念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医疗纠纷已成为社会和的问题,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我们必须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自我保护。护生进入临床时,往往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责任。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应耐心向他们讲解护患纠纷的隐患,消除其麻痹大意的思想,从而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另外,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往往会影响护患纠纷的结果。因此,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带教老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与法律的关联,体会到法律的神圣和尊严,让学生认真书写护理文书,对不合格和不规范的护理文件要坚决要求实习生反复多写、多练。带教老师严格质量把关,坚持客观、全面、真实、准确和完整的原则。强调不能丢失、涂改、隐匿、伪造或销毁。
五 评价带教质量,总结经验和不足
学生实习结束前,以小组为单位,召开一次总结会,带教老师要敢于面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交流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对学生实习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帮助学生找出不足,提出针对性,建议性意见,总结成绩,及时鼓励。以便尽快进入其它专科护理的角色。
关键词:毕业设计;创新能力;艺术;实践能力;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128-02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社会都在转型。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高校要想更好的发展也需要转型,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始向应用型转变,这是一条特色化发展的道路。大学向应用型发展,既与地方对接又可以对接产业,而且还有助于大学生的就业。一直以来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责任和其发展的动力源泉,其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影视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理论基础上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更有其必要性。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对自己四年大学学习的总结验收,也是衡量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量化途径与指标,它具有本科教学中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1],而以艺术为基础的影视高校尤其强调实践性、综合性及创新性,如果在毕业设计中能充分体现则必然可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实践性的重要性
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中提到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其基本要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应用型本科,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因此实践教育就成为培养学生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以本学院为例,作为应用型艺术类院校要求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是检验教育教学目标,衡量大学毕业生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创新成果的综合考评手段[2]。因此作为高校重要的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应该以实践为基础,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但从近年来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却发现了众多问题,总结为三个方面。
(一)论文水平方面
以学院影视类专业毕业设计为例来说,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阐述了毕业作品的准备、制作到完成的过程,其本质就是毕业作品阐述,以毕业实践作品为基础阐述。近年来发现部分提交的论文首先出现格式错误、错别字比比皆是的初级问题;其次论文的语言应讲求学术性、严密的逻辑性[3]。但是不少学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较多的文学语言, 甚至还用了相当分量的时髦语言和网络语言;再次论文应该有理论依据,实践也是以理论为基础完成的,但是很多论文只有流水账式的单纯记录,内容方面没有理论阐述,没有参考文献,没有把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另外还有学生因为没有真正完成实践作品,因此其论文可能就东抄西抄,出现毕业论文与实践作品脱节的情况。
(二)毕业作品方面
毕业作品类型单一、内容简单是毕业设计的主要问题,从近年的毕业作品来看类型主要是MV和短片,部分毕业作品从剧本到策划到拍摄都显得时间仓促,准备不充分,特别是MV,简单拍摄一些镜头后期配一首歌曲,可能两三天就完成一部这样的作品了。但实际上如此的“实践作品”并不是真正的实践,对学生的能力提高没有任何帮助,也不符合毕业设计的要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部分学生应该是面临要么继续深造要么就业的选择,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升学复习考试和找工作各项准备中,因而毕业设计对他们来说就成了应付差事,只要能及格就好,因此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去完成。还有部分原因是有些学生当初成为艺术考生并不是兴趣所在,而是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单靠文化课难以考上本科院校,因此在应试教育突击培训之后考上了艺术类院校,因此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好好学习各项专业技能,等到四年级时无法按要求完成毕业设计。
(三)教师指导方面
毕业设计中教师的指导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学生通过实践完成毕业作品,整个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指导老师及时给予指正,学生才能学到东西,才能真正提高动手能力,才能增加综合能力,才能有能力去创新。但近年来由于学生数量增加,一个老师指导学生数量较多而且学生在天南海北的拍摄,老师会出现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每个问题,不能及时的给学生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指导老师指导的学生数量较多时,也无法保证定期的检查学生的阶段性完成情况,或者无法严格的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这也是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一个原因。
三、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的措施
既然毕业设计质量与学生和老师都分不开,那么要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也就需要从这些方面进行管理和控制。
(一)毕业生指导分组
对于毕业生数量较多的专业,可以在大四两个学期交替实习,这样就可以避免都到大四下学期实习时一个老师指导太多学生的问题了。也可以实行每个组固定一个指导老师的情况下,两三个指导老师交叉指导两三个组的制度,这样既能充分利用老师各自的专业特长给学生提出专业的指导意见,也能保证学生及时地联系到指导老师。
(二)毕业作品选题
影视专业的毕业设计应该以“影片+论文”的形式提交。在大四实习期开始之前先让学生确定自己的影视作品的类型,然后根据类型提交选题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剧本大纲、组员分工、可行性分析等。选题报告经指导老师审核后给出指导意见,对于个别学生无法修改的选题,指导老师可以直接为学生指定选题让其完成。在选题期间,指导老师给出严格的格式要求,格式不正确或者错别字太多也无法通过,从开始就让学生养成重视论文格式的习惯。
(三)毕业作品的分阶段检查
选题报告通过后,学生提交日程表来说明拍摄进度,指导老师按照日程表对学生作品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按时且有质量的完成作品,同时拍摄期间遇到问题老师也可以及时的给出指导,帮学生解决问题。学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即使在天南海北拍摄也可以及时与老师沟通。毕业生面临找工作和进一步深造的选择,如果没有阶段性的完成情况检查,可能会有部分学生最后的作品是突击完成,这样就无法保证毕业作品的质量,学生也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和实践学习。
(四)提交作品创作阐述
对于影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完成作品之后要根据作品写出论文,对于我们学校影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论文以作品创作阐述的形式提交,这是从另一个方面的实践性的体现,围绕自己的作品进行阐述,可以防止学生为了完成论文从网上抄袭。但是在阐述中一定要有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必然运用到理论指导,列出参考文献。实践一定是有理论指导的,在实践之前一定是有理论支持的,大量的实例作品的分析研究,然后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创作。而这样的作品阐述才有理论依据,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五)教学中的实践
事实上毕业设计与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专业课教师应该在大学期间对每个学生多加关注,即使当初是临时抱佛脚而考进来的学生,也说明其是有一点能力的,否则是无法拿到艺术类的合格证的,因此引导这些孩子在大一、大二时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找到自信好好学习,自然就能够在毕业的时候交上满意的答卷了。
总之,对于应用型艺术类高校来说平时的教学就要注重实践,不能单单在毕业设计时才强调实践。同时老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其综合性、创新性,这样在毕业设计加强管理、制定且严格执行好毕业设计指导流程,一定会提高影视艺术类高校毕业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施小平.试论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面质量管理[J].高教探索,2006(4):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