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物流管理类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2-10-30 04:31:32

序论:在您撰写物流管理类工作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物流管理类工作计划

第1篇

一、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认识

使酒类流通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商务局领导十分重视,成立了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执法室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酒类流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酒类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使酒类管理工作和执法得以顺利开展。

(二)加强酒类经营备案登记

1、酒类经营备案登记在年初开展酒类备案登记的基础上,继续对中心城区备案登记实行全面推开和对乡镇经营户逐步开展登记。目前为止,全县酒类批发零售企业已备案登记300余家,备案登记率达95%。

2、对已登记的酒类经营户进行全面清理、核查,建立管理台帐制度,做到有据可查,对新增酒类经营户和改行停业经营者及时补办登记或注销手续,做到证照相符。

3、建立《酒类流通随附单》制度,健全酒类流通管理的信息汇总和建档工作。为做好酒类消费的溯源工作,酒类商品自出厂到销售终端都应有《酒类流通随附单》(以下简称《随附单》)。酒类经营者应在备案登记的基础上,建立和实施《随附单》制度,做到单随货走,单货相符。《随附单》一式三联,由县商务局统一购置提供。

(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酒类情况

今年以来,全县加强了酒类流通监管行政执法力度,对销售假冒伪劣酒类商品的经营户进行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重点打击酒类经营户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超过保质期,未经qs认证等达不到国家标准的酒类商品,共开展专项行动3次,在检查中没有发现违法违规情况。

(四)组织学习培训,提高酒类管理人员素质

从分管领导到具体工作人员,平时都认真学习《酒类流通管理办法》,解读《酒类流通管理办法》,落实随附单制度,明确下一步全县酒类流通管理的要求:即以深入贯彻落实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和酒类批发经营、零售经营规范为核心,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酒类市场,保证酒类消费安全,促进我县酒类流通经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酒类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随附单制度执行难,由于随附单目前在全省范围内没有统一规范使用,同样在本县经营户中很难推行,市场缺乏有效监管。

(二)执法人员和经费不足,存在酒类管理人员紧缺,经费紧张,影响了工作开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三、一是市场检查密度不够。由于机构不健全,执法人员少,工作任务重,在日常工作中,难以统筹兼顾,在市场上的检查相对减少,特别是零售终端的检查相应减少。存在着工作布置多,督促检查少的问题,致使有些工作落实不到位。

2012年工作意见

进一步落实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工作和流通随附单制度,增强全行业酒类经营者的法制观念、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继续引导消费者从合法、正规的渠道购进酒类商品,自觉抵制假冒伪劣酒类商品流入市场;继续营造秩序规范、打假保真的良好氛围。2012年工作打算如下: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进一步提高对酒类流通管理工作的认识,明确人员,落实责任,解决必要的专项管理经费和执法人员,并配备相应的工作设施,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流通和市场管理的重要内容着力推进,作为全县流通管理工作的考核内容,年度进行总结表彰。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管理素质。

组织酒类管理人员培训,学习《酒类流通管理办法》、《酒类商品批发经营管理规范》、《酒类商品零售经营管理规范》等相关文件资料,定期交流探讨,提高酒类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3、抓重点抓难点,开创管理工作新局面。

2012年,全县酒类批发、零售企业要全部纳入备案登记,酒类批发企业登记率达98%以上,零售企业登记率达98%以上,并全面实行随附单制度。酒类生产企业、酒类批发企业必须实施随附单。要把目前备案登记工作尚未全面展开的街道、乡镇酒类流通经营企业作为工作的难点,进一步加强宣传,服务到位,工作到位。

4、继续加强督查,全面推进此项工作。

加强对酒类流通经营企业的督查,规范企业内部管理,进一步提高企业备案登记和随附单制度的落实意识,对酒类流通经营企业执行《酒类流通管理办法》情况进行通报,表彰先进,鞭策落后,推动全县酒类流通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第2篇

一、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认识

使酒类流通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商务局领导十分重视,成立了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执法室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酒类流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酒类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使酒类管理工作和执法得以顺利开展。

(二)加强酒类经营备案登记

1、酒类经营备案登记在年初开展酒类备案登记的基础上,继续对中心城区备案登记实行全面推开和对乡镇经营户逐步开展登记。目前为止,全县酒类批发零售企业已备案登记300余家,备案登记率达95%。

2、对已登记的酒类经营户进行全面清理、核查,建立管理台帐制度,做到有据可查,对新增酒类经营户和改行停业经营者及时补办登记或注销手续,做到证照相符。

3、建立《酒类流通随附单》制度,健全酒类流通管理的信息汇总和建档工作。为做好酒类消费的溯源工作,酒类商品自出厂到销售终端都应有《酒类流通随附单》(以下简称《随附单》)。酒类经营者应在备案登记的基础上,建立和实施《随附单》制度,做到单随货走,单货相符。《随附单》一式三联,由县商务局统一购置提供。

(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酒类情况

今年以来,全县加强了酒类流通监管行政执法力度,对销售假冒伪劣酒类商品的经营户进行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重点打击酒类经营户中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超过保质期,未经qs认证等达不到国家标准的酒类商品,共开展专项行动3次,在检查中没有发现违法违规情况。

(四)组织学习培训,提高酒类管理人员素质

从分管领导到具体工作人员,平时都认真学习《酒类流通管理办法》,解读《酒类流通管理办法》,落实随附单制度,明确下一步全县酒类流通管理的要求:即以深入贯彻落实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和酒类批发经营、零售经营规范为核心,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酒类市场,保证酒类消费安全,促进我县酒类流通经营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酒类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随附单制度执行难,由于随附单目前在全省范围内没有统一规范使用,同样在本县经营户中很难推行,市场缺乏有效监管。

(二)执法人员和经费不足,存在酒类管理人员紧缺,经费紧张,影响了工作开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三、一是市场检查密度不够。由于机构不健全,执法人员少,工作任务重,在日常工作中,难以统筹兼顾,在市场上的检查相对减少,特别是零售终端的检查相应减少。存在着工作布置多,督促检查少的问题,致使有些工作落实不到位。

2012年工作意见

进一步落实酒类流通备案登记工作和流通随附单制度,增强全行业酒类经营者的法制观念、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继续引导消费者从合法、正规的渠道购进酒类商品,自觉抵制假冒伪劣酒类商品流入市场;继续营造秩序规范、打假保真的良好氛围。2012年工作打算如下: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进一步提高对酒类流通管理工作的认识,明确人员,落实责任,解决必要的专项管理经费和执法人员,并配备相应的工作设施,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流通和市场管理的重要内容着力推进,作为全县流通管理工作的考核内容,年度进行总结表彰。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管理素质。

组织酒类管理人员培训,学习《酒类流通管理办法》、《酒类商品批发经营管理规范》、《酒类商品零售经营管理规范》等相关文件资料,定期交流探讨,提高酒类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3、抓重点抓难点,开创管理工作新局面。

2012年,全县酒类批发、零售企业要全部纳入备案登记,酒类批发企业登记率达98%以上,零售企业登记率达98%以上,并全面实行随附单制度。酒类生产企业、酒类批发企业必须实施随附单。要把目前备案登记工作尚未全面展开的街道、乡镇酒类流通经营企业作为工作的难点,进一步加强宣传,服务到位,工作到位。

4、继续加强督查,全面推进此项工作。

加强对酒类流通经营企业的督查,规范企业内部管理,进一步提高企业备案登记和随附单制度的落实意识,对酒类流通经营企业执行《酒类流通管理办法》情况进行通报,表彰先进,鞭策落后,推动全县酒类流通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第3篇

关键词: 项目教学;物流管理;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234-02

1 《物流管理概论》项目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1.1 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内涵 从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为教学内容,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项目化教学法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通过师生全员参与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活动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以项目带动教学,项目化教学法符合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与职业性的特征。完成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掌握知识、转化技能的过程。通过就业岗位职业能力分解,进行工作项目与工作任务分析,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技能的训练项目,形成切合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1.2 实行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1.2.1 符合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规律。近年企业对物流技术的需求,物流专业人才紧缺,特别是精通物流管理的人才更是奇缺。对物流人才特别是物流第一线的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适应培养技术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需要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技能型物流人才,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因此在高职教育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大多采取项目化教学模式。

1.2.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在物流行业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项目化的核心任务是以工作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要在学科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建立联系,引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力地体现了高职教育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对高职教学的要求,从而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1.2.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偏重,学生的参与性较差,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项目化教学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活动的载体,课程设计符合高职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特点,把学习者转变成社会实践的参与者,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分工协作,自主学习完成具体项目,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物流管理概论》项目化教学的改革思路

2.1 课程知识体系改革 《物流管理概论》课程具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部分的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为度;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性教学内容相配套,形成完整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又来加深对理论理解的效果,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适当补充专业和课程教育性方面的内容,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形成较好的学习观、课程观;适当补充形成和提高课程综合素质方面的内容。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还充分考虑本课程与物流运输实务、现代仓储实务等后续课程的衔接,处理好相关课程内容的关系。课程教学组织与安排,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具体实施时,课内课外相结合,传统的教育方式与现代的教学方式手段相结合。

2.2 课程技能体系结构设计 《物流管理概论》共分八个知识模块。第一模块是物流认知,主要内容有物流的概念与分类、物流管理的发展历程以及合理化物流的内涵;第二模块是物流要素,分别介绍了运输、储存、流通加工、包装、装卸搬运、信息等要素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第三模块是物流中心,包括物流中心的功能、物流中心的布局规划与设计等内容;第四模块是物流信息技术,主要介绍了目前常见的现代化技术包括GIS、GPS、EDI等;第五模块是物流信息,介绍了物流信息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物流信息系统规划的原则与方法;第六模块是物流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企业物流组织的发展过程、物流组织结构的种类以及物流人力特点和管理方法;第七模块是供应链物流,重点介绍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特点以及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主要策略;第八模块是物流绩效评估,介绍了物流内部评估、外部评估以及供应链评估的方法和步骤。

3 《物流管理概论》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在物流管理类课程中,大多情况之下不容易做到按“制定目标-计划-实施-评估”这个过程来实施教学内容,因为物流管理类课程中有明确的项目让学生来独立完成的知识点相对较少,不过我们也应当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独立去完成一些项目。

3.1 确定项目任务 立项是项目化教学能否成功的前提。项目化教学实施的第一步是确定项目任务,即立项。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划分项目小组,必要时教师可适当平均每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性格构成,每组人数一般八人左右,小组成员最好由学生自由组合,为保证项目任务顺利完成,每组选一名组长,最好由班干部担任。其次,综合考虑项目的设置,使项目之间具有前后关联性,承接性,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统筹几个子项目任务,以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再次,立项目标一定要定得比较小,较短的时间,能够让学生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一般以一周时间完成一个项目较为理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立项所确定的项目任务一定要紧扣实际。

3.2 独立制定工作计划 学生按照课题实际需要,提出自己的独立工作计划,个人的知识欠缺将通过共同讨论、集思广益来弥补,在这一过程中学员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己独立确定各自的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确定较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帮助。

3.3 实施计划 学生按照制定的各组最优解决方案,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按计划实施并完成,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工作过程中要按照预定的计划来进行自我和相互的检查,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加以点拨和指导,在这过程中,教师要详尽观察学生能力。

3.4 检查评估 各项目小组长拿出产品来进行汇报,本小组对某些功能的实现可能还有心无力等,讲解制作的过程,并讲出哪处较满意,哪处还有待改进,汇报结束后,各小组之间互评,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并要求各项目组进行总结,然后教师再对各项目组的情况进行相应地点评。由教师向优秀的团队颁奖,用以激励学生。

3.5 归档与结果应用 教师进行相应的总结并将相关资料归档以备下次使用。教师对此项目做完后要进行归档,如总体的教学效果如何,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还有什么是当初没有考虑到的,哪些情况是在意料之中,是按计划进行的等,以便下次教学时,该项目的教学更加完善。

4 结论

通过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在《物流管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实施项目化教学方法。实施项目化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生活和生存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等,它是教学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且不可能替代,这种教学模式所花的时间和精力都要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戴海容.《现代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0(12):38-40.

[2]浦震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项目课程体系开发的调研[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8):155-157.

第4篇

1、建好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是进行物流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作。

现在物流技术和装备的发展都很迅速,纯粹的理论教学不容易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极大地限制了他们学习积极性,通过实验室建设,我们可以很好地让学生了解当前的物流新技术和新装备。例如,我们在讲授《物流学》时,学生对托盘、叉车等物流设备缺乏深入了解,如果我们将学生安排到实践现场去参观考察,费时费力。于是,我们将学生安排到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学生除了可以看到实物模型,也可以进行实地操作,掌握这些物流装备的工作原理,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2、建好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有利于加强物流技术的讲解。

现代物流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我们也曾经尝试到现代物流企业进行实践讲解,从效果上来看不是特别好,主要原因就是许多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培养学生的物流技术不是很重视,许多企业本身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些先进的物流技术,导致学生难以从实践中学到新知识。在实验室里,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软件教学,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新的物流技术,这种教学具有针对性,成本也相对比较低,师生之间也容易沟通和交流,效果明显。

3、建好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工作。

现在一些地方物流企业愿意与地方高校共同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他们希望高校的实验室能够解决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单独建实验室成本又很高,这样,校企共建实验室不仅能够部分解决目前高校物流实验室资金短缺的问题,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有效途径

要做好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我们必须以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为宗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各种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管理规范制度。

加强实验室管理,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也可以解决实验室资源紧缺的问题。在长江大学实验室的管理过程中,主要采取的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工作条例、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实验室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实验设备管理使用方法、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消防制度、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等。除了这些制度,指导教师要和实验员共同商定具体实验内容,在每一次实验前,要制定好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和难点。我们以长江大学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为例,我们制定了将近10个管理制度文件,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实习课指导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了规范,同时对实验室档案管理、贵重仪器运行维护记录、学生实验规则等多项内容进行了规范。正是有了这些文件和制度,保证了实验室能够满足我们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效果一直处于较好的水平。

2、加强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

实验室工作的主体是实验室技术人员,实验室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影响。经过一项调查发现,高校中现有的实验室师资队伍存在着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低、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现象。高校要加强重视实验室建设的管理,首先就是要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稳定和高素质的实验室技术队伍。高校应该根据本专业建设的需要及学科发展交叉的要求,制定一套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养计划,让实验室技术人员有更多进行学习、进修、交流的机会。

3、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加大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的投入。

第5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7日

近几年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一直处于供需两旺的情况,一方面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物流行业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各地掀起了建设城市物流区的热潮,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受到物流业高速发展的影响,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也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极大满足了市场的需要。但我们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物流高档人才缺失,市场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我们高等院校培养有较好理论知识的物流人才,还必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需要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这给高等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建好一流的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显得尤其重要,我们虽然也可以把学生放在社会中去加以锻炼,但这种实践方式存在成本高、管理难、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也可以部分通过做物流实验来完成。

一、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意义

从高校实际来看,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都是给予了高度重视,无论是资金还是在人力等方面都给予了相应的投入,基本上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具体来说,建好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有以下重要意义:

1、建好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是进行物流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作。现在物流技术和装备的发展都很迅速,纯粹的理论教学不容易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极大地限制了他们学习积极性,通过实验室建设,我们可以很好地让学生了解当前的物流新技术和新装备。例如,我们在讲授《物流学》时,学生对托盘、叉车等物流设备缺乏深入了解,如果我们将学生安排到实践现场去参观考察,费时费力。于是,我们将学生安排到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学生除了可以看到实物模型,也可以进行实地操作,掌握这些物流装备的工作原理,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2、建好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有利于加强物流技术的讲解。现代物流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我们也曾经尝试到现代物流企业进行实践讲解,从效果上来看不是特别好,主要原因就是许多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培养学生的物流技术不是很重视,许多企业本身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些先进的物流技术,导致学生难以从实践中学到新知识。

在实验室里,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软件教学,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新的物流技术,这种教学具有针对性,成本也相对比较低,师生之间也容易沟通和交流,效果明显。

3、建好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现在一些地方物流企业愿意与地方高校共同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他们希望高校的实验室能够解决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单独建实验室成本又很高,这样,校企共建实验室不仅能够部分解决目前高校物流实验室资金短缺的问题,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有效途径

要做好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我们必须以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为宗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各种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管理规范制度。加强实验室管理,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也可以解决实验室资源紧缺的问题。在长江大学实验室的管理过程中,主要采取的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工作条例、实验室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实验室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实验设备管理使用方法、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消防制度、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等。除了这些制度,指导教师要和实验员共同商定具体实验内容,在每一次实验前,要制定好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和难点。我们以长江大学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为例,我们制定了将近10个管理制度文件,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实习课指导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了规范,同时对实验室档案管理、贵重仪器运行维护记录、学生实验规则等多项内容进行了规范。正是有了这些文件和制度,保证了实验室能够满足我们实践教学的需要,实验效果一直处于较好的水平。

2、加强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实验室工作的主体是实验室技术人员,实验室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影响。经过一项调查发现,高校中现有的实验室师资队伍存在着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低、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现象。高校要加强重视实验室建设的管理,首先就是要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稳定和高素质的实验室技术队伍。高校应该根据本专业建设的需要及学科发展交叉的要求,制定一套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培养计划,让实验室技术人员有更多进行学习、进修、交流的机会。

3、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加大对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的投入。相比其他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所需要的资金更多,在硬件设备购买方面,要注意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是否有一定的可行性与操作性,并做好已购实验仪器的管理利用。在软件上,一定要在购买时,注意软件的实用性,此外,还要注意软件的能否有效升级,确保软件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物流管理专业;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232-02

1 物流教学的特点

物流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注重的是专业实操技能,但物流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大多比较抽象枯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教学上的直观性原则,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感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和实践中去,在教学和实践参与中学习和应用知识技能。学生参与教学可以克服单向交流方式的缺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参与实践可以让学生在第一线提升综合能力,开拓“理论-实践-理论”的新模式。所以,传统的传授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物流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有必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在国外被认为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原因是项目的活动设想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克服学科教学所造成的知识和技能条块分割的机会,帮助学生建构一个更良好的知识和技能网络。因此,在物流专业中推广项目教学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项目教学法

2.1 项目教学法的定义、特点及核心

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旨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让学生的组织自身,并更活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到协助作用,同时涉及适当项目的选择,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以小组合作工作的形式自行组织完成项目。

其特点有:

(1)项目教学法是面向问题的。通过分析问题和更加精确地陈述问题,以及通过寻找和模拟可选的行动途径,试图为问题或结果寻找一个解决方案。

(2)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以小组合作工作的形式自行组织完成项目。

(3)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

(4)项目工作可以取代主题领域和职业领域的重叠,而且可以通过不同的工作方法、形式和工具为问题寻找解决模式。

项目教学法的方法论核心是:

(1)面向一个实践性的工作任务;

(2)学生参与计划与实施过程;

(3)使用工作设备及工具;

(4)积累真实的职业工作经验。

2.2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2.2.1 项目起草与目标制定

原则上一个项目任务是由教师提出并制定的,然后学生们共同制定该项目的目标,集思广益,提出各种可能的方案。

在物流教学中可以实行为“任务布置”,即教师在学习情境下分成教学任务(每个学习情境可以有多个教学任务),每个任务在实施之前,教师应当在上一次课就布置任务,告诉学生要去做什么,最好是以案例的形式,通过案例给出学生要完成的任务。所交给学生的任务一定要有代表性,涵盖下一次课所要讲的所有知识点,否则就失去了行动导向教学的意义。

2.2.2 计划

学生独立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并确定工作步骤。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根据教师给的任务,4至5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个组长,由组长组织任务的实施,包括任务的分配和时间上的组织等。

2.2.3 实施

学生在实践中实施由他们共同开发的项目计划,同时完成项目产品。

该过程在实际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各个小组成员根据组长分配的任务,查阅有关资料,获取相关信息,并相互分享,然后筛选信息。通过获取的信息完成小组任务。

2.2.4 成果展示报告

项目结束后学生作项目产品展示报告。具体表现为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任务成果,及问题的解决方法。

2.2.5 评估

学生参考之前制定的评估标准对项目的成果及团队合作过程进行评估,先由学生自评,再由老师作总结性评价,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评价学生制定的解决问题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实行为“知识补充”,除了对学生的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以外,根据需要向学生补充必要的知识。

2.3 项目教学法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在物流管理类课程中,大多情况之下不容易做到按“制定目标―计划―实施―评估”这个过程来实施教学内容,因为物流管理类课程中有明确的项目让学生来独立完成的知识点相对较少,不过我们也应当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独立去完成一些项目,因为项目教学在物流管理教学中同样有章可循,关键教师要能把课程分成若干个学习情境,并为各学习情境设计任务,任务应当全面涵盖教师欲传达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任务之前要精心考虑。下面就举证项目教学法在物流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应当如何应用。

这里我们举项目教学法在“物品入库计划与实施”这一教学内容中如何实施的例子:

第一步:首先由教师交代项目任务:现有一批汽车零部件入库,要求各小组单独完成同样的入库工作,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可以在新的汽车零部件到达之前把一些零部件放到货位上,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货物入库前的空货位盘查工作和原有零部件的盘点工作。接着让学生讨论并制定完成这一项目的目标,正常情况下目标应当是汽车零部件入库数量准确、分类放到储存货架上并做好盘点工作。这各个过程中体现了项目教学的“制定目标”这一步骤。

第二步:学生组成小组,个小组确定组长,讨论完成零部件入库的工作步骤,并由组长进行分工。比如,零部件到达之前,由一个同学负责盘查可用货位的数量,并做好记录工作,确定到货零部件的储存位置,另外还要盘点库存量。货物到达的时候,由一个同学来负责清点入库零部件的数量,并填写入库单和货物交接单等相关单据,也可以分配一个同学对进货过程进行跟进,即储运文员。货物清点完毕后,做完入库货物交接手续,再由其他同学把零部件放到相应的货位,而操作员则负责把入库的零部件登录到电脑软件中,确保零部件储存的位置记录和实际储放位置一致。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分工协作,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通过团体合作来完成项目。这就是项目教学法中的“计划”。

第三步:学生按照各自的岗位职责实施入库操作,即项目教学法中的“实施”。

第四步:各小组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和入库的实施方法,即“成果展示报告”。

第五步:先由学生自己对入库过程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估,评价自己的入库操作的规范性和入库效率,找出问题,最后由教师对各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指出问题并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如有必要,要求各小组再重复实施项目。这便完成了项目教学法的整个过程。

第7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价值链;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5-0017-03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提出“择优选择500个左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目前多个省自治区教育厅依据上述文件精神,分别出台了结合自身实际的高等学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意见,并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支持对象进一步覆盖到高职院校。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的平台,对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有研究表明[1],高职层次物流管理人才需求主要来自工商企业和专业化物流企业。调查表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在职业层次上主要培养企业基层和中层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从当前高职教育和学生就业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有关胜任力在现代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研究[2],实验区人才培养应定位于以培养学生胜任物流企业基层管理岗位职业技能要求,完成物流企业基层管理典型工作任务为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应突出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和项目化教学方式,以物流企业基层管理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组建和依托项目化课程教学团队,全面实施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项目化教学课程,并配套实行弹性学分制、主辅修专业结合制、学生项目组教学管理制、项目教学导师制等多样化培养方式,使培养方式与培养内容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二、基于价值链的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参考相关人力资源价值链方面的研究[3],按照物流企业“价值链”上的岗位要求,构建如图1所示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成长过程即“基本活动”是价值的逐步增值过程,通过逐层深入的系统培养,使学生逐步具备被企业认可的价值。从个人素质养成到能胜任团队管理工作,这一过程也是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链中的价值增值步骤和规律。“基本活动”中的四个阶段是逐步递进的关系,既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也符合职业生涯规划要求。模式中的“支持性活动”是保障学生能力形成的一系列教学组织活动。这一活动贯穿于“基本活动”全过程,通过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意识培养,保障“基本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成效。

基于价值链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将学生的整个学习期间看成是一个价值不断增值的过程,通过有计划的系统培养,使学生学习行为更具指向性、学习过程更具可控性、学习效果更具可测性。该模式设计通过将人才培养过程细分为人才成长过程(模式中的基本活动)和教学组织活动(模式中的支持性活动),可以更清晰地梳理出培养过程的主线,明确教学组织活动的服务性定位和目标指向,对下一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具有指向性意义。

三、实验区教学的组织实施

(一)知识和技能递进式培养

参考有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设计方面的研究[4],根据人才培养模式中“基本活动”的构成,学习领域应分四个层次来进行课程设置。第一层是人文社会科学通识层,通过开设规定的公共课程达到高等教育培养的一般性目标。第二层是企业管理基本技能层,可以通过六个项目课程完成,即经济定量分析技术项目、计划与执行技能项目、沟通与协调技能项目、企业会计基本技能项目、信息技术应用技能项目和团队合作与组织激励技能项目。第三层为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层,围绕企业实际工作内容和需要,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可开设货品保管与库存控制、调度与运输方式优化、成本核算与单据处理、物流信息处理与业务流程优化、客户沟通与服务技巧、配送网络优化等课程。第四层为拓展类专业知识和技能层,主要是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利用实验区内开设的各类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资源,通过辅修专业的方式掌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物流地产经营与管理、物业管理、连锁经营与管理等方向的专业知识。

(二)实际工作技能培养

以校内学习和顶岗实习相结合的基本教学进程安排为主,通过实习,着力培养学生四方面技能:一是日常办公技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熟悉物流企业日常办公环境,能规范使用行业术语;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学习融入团队和与同事交流沟通的技巧。二是物流业务操作技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遵照物流企业业务工作质量要求,掌握作业关键控制环节;熟悉如揽货、入库、分拣、堆放、出库、配送等作业环节的操作规范。三是物流基层管理技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熟悉基层物流业务管理工作;能编制基层部门或岗位工作计划,初步具备控制执行、反馈和处置各环节的能力。四是企业综合管理技能,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了解公司主营业务情况;掌握市场调研的基本方法,具备与客户沟通和开拓市场的基本能力;熟悉公司运作的内外环境和有关法律法规,能为决策层提供有关的量化决策依据;初步具备工作团队的领导能力。

(三)能力结构设计方面要突出针对性

能力结构设计应结合企业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从事一般性基层管理的核心能力。包括:良好的资料收集、文献检索以及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等技巧和能力;理解上级计划和制订本岗位工作计划,并有效执行的能力;对工作程序和内容进行定量分析和提出改进办法的能力;在工作范围内沟通和协调的能力;熟悉和从事基本企业会计工作的能力;组织、管理团队和激励团队成员的能力。

(四)素质与道德培养方面强调卓越性

卓越的素质和道德品质是从事管理活动和进行团队管理与合作的必备条件[5]。对学生素质与道德培养必须处于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性熏陶和养成训练之中。在思想和情感方面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关注时政,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法治观和终身学习观,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文明的行为准则,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在意识培养上,应注重学生实践意识、质量意识、协作意识、品牌意识、创新与竞争意识的培养。

四、创新实验区管理与运行

(一)创新管理体制

实验区可根据职能和需要,成立三个相互独立又密切配合的组织,即以进行统筹决策为工作内容的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以组织教学和进行日常行政管理为工作内容的实验区管理委员会,以咨询、研究、提出建议及质量评估为主要内容的实验区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建立三个部门的高效协作机制,达到实验区内人才培养设计和决策的科学性、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和教学质量评估的真实性。

(二)创新课程教学团队工作机制

实验区在工作机制上应加大创新力度,在组织教学方面可实行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工作机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保障教学团队负责人根据项目课程教学需要,组建相应的课程教学团队,并具有独立发表意见的权利,从而促进教学团队发挥整体教学优势。以项目化课程教学团队为基本单位,可以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团队的专业性、灵活性和互补性等特点,促进教师间专业、特长、兴趣和意愿的融合,从而利于跨专业、跨部门整合优质教学资源。

(三)实验区的运作保持开放性和功能的复合性

引入物流企业共同参与实验区的运作,并与企业、科研机构和其他院校共同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建立人才标准动态更新机制,积极开展和加强物流领域的职业资质培训与认证工作,并积极加强与国外物流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合作。

参考文献:

[1]刘翠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8):29-30.

[2]李大兰,孔峥臻.基于胜任力视野下的现代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经济师,2010(2):219-220.

[3]梁彦锋.现代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经济师,2011(9):21-22.

[4]戴裕崴,章建新.项目导向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9(2):30-31.

[5][美]德鲁克.卓有成效管理者的实践[M].廉晓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Approach on Innovative Experimental Area for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CHENG Jian

(An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Economy, Hefei Anhui 23005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