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思想道德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2-04-27 05:26:11

序论:在您撰写思想道德建设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思想道德建设论文

第1篇

学校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德育工作与师德建设相结合,制定并落实“师德师风考评方案”,明确师德“十倡导”“十禁止”,做到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二是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将公民道德、爱国主义、革命传统、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文明礼仪等教育内容列入学科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崇德向善,健全人格;三是德育工作与校园文明创建相结合,让文明形成习惯,习惯成为品格;四是德育工作与安全管理相结合,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注健康。学校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感恩教育、国旗下讲话、预防传染病知识教育。开展消防逃生、减灾防灾教育。参观博物馆,沉思将军苑,祭扫烈士塔,慰问光荣院;观库区风光,览山川秀美,踏青山绿野,抒发热爱家乡情怀。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和“一月一主题”安全教育。学生身心修养得以提高,社会责任感普遍增强。

二、坚持文明创建,提升文明素养

近年来,金寨二中始终以文明创建为抓手,大力开展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文明创建班级综合考评把“校园拒绝零食”“文明创建三管好”“讲文明,树新风”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特别是2012年金寨县委县政府提出“创建美丽城市,建设美好乡村”的号召,作出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园林县城“三城同创”的重大决策,金寨二中以此为契机,统一思想,上下联动,组建以青年志愿者为主体的三城同创志愿服务队,服务队以“服务社会,共创文明”为宗旨,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学习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和“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的系列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做起,提高安全、卫生、文明意识,教育学生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深化“爱卫生、别陋习、强素质、树新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三、坚持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第2篇

1.1医院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普遍缺乏重视

长期以来,大多数医院更为关注如何提升工作效率、提高诊断、治疗效果、更新医疗设施、改善护理质量和预后水平,并将专业能力作为唯一的绩效考核标准,而忽视了青年医师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这也使青年医师的工作热情、自我认同感、职业自豪感明显下降,同时也变得更为功利,定位出现偏差,而在极少的医疗贪污、受贿等行业乱象的刺激下,也更能使其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出现问题,使整个医院的和谐氛围受到威胁。

1.2对青年医师的思想问题普遍缺乏调研、沟通、反馈

由于对德育教育缺乏重视,因此相关医疗机构也极少关注青年医师的生活现状、经济情况、思想活动、职业规划和关注焦点,更不会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职业指导和及时的反馈,同时在购房压力、低收入、工作压力、利益刺激、不良竞争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青年医师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发生颠覆性改变,而这种改变也将直接影响到青年医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造成人才流失,影响我国医疗事业发展。

2结果

针对上文分析的在青年医师职业道德、思想素质教育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提出下述建议。

2.1医院需建立青年医师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的培训制度

医院应对青年医师、实习医师进行统一的思想道德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医师职业道德、从业法律常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代表、荣辱观、思想等),培训方式包括演讲、视频讲座、会议讨论、卡片宣传等,通过培训在主体层面上为青年医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将以人为本、救死扶伤作为青年医师的主导思想和精神支柱,有助于提升青年医师的职业认同感,并指导其以相关法律作为规范青年医师职业行为的重要标尺和约束工具,以上措施可初步建立青年医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价值体系。

2.2将思想道德、患者满意度纳入绩效考核项目

以往对于业绩的单一评价标准、相对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并不利于提高青年医师工作的积极性,并容易对和谐的医疗关系造成影响,通过实行按劳分配、责任制分配,并将患者满意度、职业道德水平、专业能力作为业绩考核标准,真正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同时也能促使青年医师更加关心患者、提高工作的积极性、端正工作态度,并最终起到促进良好医德形成、减少人才流失的作用。

2.3建立思想交流平台,给予青年医师心理指导

青年医师价值观、道德观尚未完全形成,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因此给青年医师思想交流的空间和平台,一方面可以缓解其现实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收集、了解青年医师的实际需求、关注问题,并针对性地予以其心理疏导、职业指导,以便解决其实际问题、及时纠正其不良思想、引导其端正态度、努力工作。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定期讨论议的形式建立这种平台,参与人员包括青年医师、心理指导专家等,在会议中青年医师之间可以进行交流、沟通,而心理指导专家则负责收集青年医师的烦恼、实际问题如购房、经济压力、情感状况、工作建议、生活现状等,并对青年医师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对精神压力较大、具有抑郁情绪特征的青年医师应立即予以专门的疏导、指导,并努力满足相关需求,通过组织文体活动、联谊活动等方式缓解其压力、帮助其宣泄不良情绪。另外也可结合自身经历对医师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职业自豪感、消除职业倦怠感,上级领导也应多与青年医师相互沟通、听取青年医师的合理建议,这样也能提升青年医师的自信心,从而从医德、专业两个角度全面培养和储备人才,为我国医疗事业的改革和进步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3总结

第3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在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示范作用。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建设,教师是主导,是关键,是核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具有示范性,教师平时的言行就是对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极好影响,潜移默化”如丝丝细雨浇灌着幼苗。未成年人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性格等方面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可塑性最大,模仿性最强,极易受他人影响,这就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师德修养,而且要求教师道德行为具有更强的表率性、典范性,使教师成为小学生心目中的典范,从而推动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除了自身典范以外,还要积极发现学校中的小学生优秀典型,把小学生的先进典型搜索出来,形成“典型库”,及时发现典型,运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报刊等方式,大力塑造和宣传小学生可亲、可敬、可学的身边典型。与此同时通过事迹报告会、学习研究会的形式,把优秀小学生的事迹和精神内化为小学生的品质,让小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积极培养小学生的优秀典型,规范典型的培养、推荐和评选机制,广泛开展“优秀三好小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十佳少年”、“优秀班干部”等评选表彰活动,激励广大小学生发奋学习,优质成长,积极推广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先进经验,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水平。

2学科渗透———“让课堂成为德育阵地”

中华传统美德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基础。课堂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学科课堂教学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因此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把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等渗透在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挖掘与发挥学科教学所内涵的教育功能,在提高小学生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小学生爱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以及求实、创新、严谨、诚信的品格。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如数学的计算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体育在培养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小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等等。就语文学科来说,在教材中有许多含有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质等德育素材的课文。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育对其进行德育渗透,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小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受到熏陶感染,让他们充分地参与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从而提高认识,促进思想道德建设。

3主体发挥———“让小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以往,我们对于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并不能说不重视,但是却采取了自上而下的生硬灌输、空洞说教的陈旧形式,严重脱离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收效不好。事实证明,小学生得到的关心、爱护和引导教育,只是健康成长的前提,而其道德的养成、理想的树立、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他们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和真切感受,只有让他们内心深处真正接受了,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小学生自身才是他们成长发展的主体,让他们学会自己教育自己特别重要。要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尊重小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实践体验的积极性。学校要在尊重、理解小学生的基础上,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想道德实践。其次还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实际。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习惯、表达方式,有属于自身年龄群体的关注对象、关注热点,还有不同于成人世界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浇树要浇根,育人需育心”,因此学校要根据小学生心理、生理和思想可塑性强等特点,紧紧抓住影响他们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确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和目标,区分不同年龄层次、地域群体,各有侧重,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4活动启迪———“让德育目标落实到位”

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学校在落实德育目标时,也应以此为基础,坚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启迪人,充分发挥班队组织在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作用,坚持寓教于知、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行,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必须坚持和健全周一升国旗、奏唱国歌的制度,以增强小学生的爱国情感;组织开展“弘扬永春精神,争做新一代永春人”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小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和永春精神,增进爱家乡的情感,提高道德素养;深入持久地开展好入队仪式,增强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诚信建设为重点,通过展览、辩论、各类文体活动等,培养小学生“诚信”的意识;举办科技创新大赛、少儿艺术节等活动,引导小学生探索科技奥秘,弘扬创新精神,表现美好事物,陶冶圣洁灵魂;利用各种法定假日、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纪念日,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努力使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项主题教育内容、一种活动载体,让德育目标落实到位。

第4篇

公路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事业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公路人在公路养建收管等实际工作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有力地凝聚、激励、约束公路管理者和职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抓好公路文化建设,必须不断探索,使其成为推动公路事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全面提高公路行业的整体素质。公路事业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公路文化的发展,就会失去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随着公路养护机制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塑造公路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公路行业的活力,成为今天的公路人所关注的焦点。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公路文化健康发展。

公路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公路文化的重要保证和必要措施,而建设公路文化又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基础和必不可少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搞好公路文化建设,才能为公路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完成标准定位,提升单位软实力。

在公路文化建设中,必须准确地完成单位与社会关系的定位和单位内部职工与单位关系的定位,使职工明确认识到个人价值是不可能离开单位单独去实现的,只有融入到单位之中,在实现单位整体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在解决好两者关系定位的基础上,强调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的引导,从而使单位职工的凝聚力在公路文化的建设上得到提升和加强。

三、以人为本,提高职工素质。

单位根据自己的发展要求,实施文化型管理,培养学习型职工。从广大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给职工提供充分发挥自身水平、展现自我的舞台,充分挖掘职工潜力,把职工个人成长与单位发展结合起来,制订提升职工素质的规划,提高职工对单位的归属感,促进职工思想政治文化和专业技术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工作。

以机制建设为保障,通过思想教育引导和规范职工的行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职工教育,调动公路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公路文化。

五、培养职工职业道德,增强敬业爱岗爱路意识。

通过进行行业责任教育、传统教育和对公路行业先进模范的学习,继承和发扬公路人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营造良好的“学、比、赶、帮、超”氛围,增强每个职工爱路、爱岗、敬业和顾全大局的责任意识,凝聚职工道德,使每个职工认识公路文化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六、加强学习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以创建学习型单位为载体,采取会议、座谈会、培训、举办学习班、技能比武等各种方式开展文化、技术、专业知识、管理知识、职业道德、普法知识等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有技术的适用型人才,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增强干部队伍的反腐倡廉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

七、大力弘扬“铺路石”精神,搞好公路文化建设。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儒家;敬畏;道德

一、敬畏之于儒家的道德传统

儒家学说是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敬畏之感的学说。敬畏思想在儒家传统中多有体现,天道、自然、人类社群、自我等等都是敬畏的对象。

儒家的敬畏传统自原始儒家创立时就建立起来了;孔子对此有原创性的阐释:“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大人,侮圣人之言。”古代百姓普遍对于天、神等心存敬畏,而孔子则敬畏“天命”。天命在于孔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上天主宰人的命运,即自然的定数,它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非人力所能左右的一股力量;一是指上天赋予人的使命、才能,即自然的察赋。较之前者,后一层含义更为重要深刻,因为“孔子和儒家所关心的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一类的问题”。孔子的敬畏天命,兼具敬畏超人间的力量,和敬畏人所担负的神圣使命的双重含义。因此,孔子对于鬼神的问题采取敬而远z的态度。不管其存否,既要有虔诚敬畏之心,又要保持距离。对自然界的现象也是心存敬畏,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态度去对待,因为理性之于自然的现象,完全应该从中感悟出现象以外的真理。

孔子提倡“知命”,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对自身肩负的神圣使命的感知和履行。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因为这是道德的要求,是天所赋予的使命。因此,对于德行要躬身而行,不可懈怠、轻忽。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但是,“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人们行事的成败与否,并非人力能够全部控制,还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不过,人的态度应该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惜。

孟子之于敬一良,主要见之于对天和道德本心的敬畏。孟子沿用先前天论的思维传统,将道德的终极根源归结为上天。“这个表面看起来并没有实质内容的天,对于儒家来说,却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儒学不是宗教却有宗教的作用,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孟子借助“天”对于普通民众的无限威慑力量,使道德本心拥有了强大约束力,确立起人们对道德本心的敬畏。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万物皆备于我”说的正是:“良心本心我全具有,道德根据就在我心中,除此之外,毋需外求”。在道德本心的指导下,凡是正确的一定要去躬行,这样做也就成就了道德,做到了“自诚不欺”。

“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是孟子人生三乐之一。人只有做到心正无邪,才能无所愧作。是否愧于天,作于人,其根据全在于心,所以只有无愧于心,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做了道德本心已经告知不该做的事情,就会良心不安,就会有愧,这是有愧于心;按照道德本心的要求去做该做之事,良心则安,不会有愧,这才是无愧于心。无愧于心是性善说的一个重要思想,体现了人对道德本心的敬畏。

汉代的董仲舒结合阴阳五行的学说,推出了“天人感应”论。他从“以天为律”、“天主人从”这一核心意识出发,形成了一套强调秩序与持守、以他律性自律为本质、并与封建社会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这一学说在为统治者寻找政权合法性的同时,为天的宗教性增添了浓重的一笔。董仲舒言“阳尊阴卑’,,建立起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带有浓重政治倾向的伦理学。徐复观先生认为三纲之道的提出“是儒家向专制政治开始低头,是伦理思想的一大转变”。这一改变对儒家思想的本身影响至大。

宋明的儒学家们进一步沿着先秦将道德的终极源头挂到天上的做法,努力完善儒家的形上系统,以与佛教道教相对完善的形上系统抗衡。

周敦颐提出了“寻孔颜乐处”的思想。探求、了解颜回何以在贫困中保持快乐的问题对于宋明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周敦颐看来,颜回代表了儒家自我修养的典范。周敦颐的寻孔颜乐处的思想“使古代儒家以博施济众和克己复礼为内容的仁学增添了人格美和精神境界的内容,对后世理学的人生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如何成圣,周敦颐的回答是“主静”,圣人以“仁义中正”为道德原则,又以“主静”的方法进行修养。“主静”便是周敦颐的成圣之方。

张载通过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建立了“民胞物与”的精神境界。从宇宙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与社会生活。通过这样一种血缘宗法的网络,他提出天地是父母、民众是同胞、万物是朋友,织起了整个宇宙的关系网。张载所建立的这一精神境界,用意在于使人对自己的道德义务有更高的了解,对一切个人的利害穷达采取超越的态度。

二程在道德修养方面提出“敬”而代替了“静”,但两人对“敬”的理解有所不同。程颖把尊重自然界“生生”规律与人的善良品德联系起来。他认为,天之生理在心为仁性;天之生理又同时普在万物。万物皆有“生意”,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因此,人要有“诚敬”之心,敬畏之心,只有对天之生理具备真诚而又崇敬的心理,“仁性”才能在心中得以留存。程颐则强调以主一无适和整齐严肃为主要内容的“主敬”的修养,既要求内心的敬畏,也要求外表的严肃。他认为内外是相联系的,外庄,则内自然敬;外不庄,则内怠。要把注意力专注于意识的养善闲邪,使内心始终保持敬畏的状态。同时注意外在的形象举止是否合于规范,时刻从容貌举止上检查自己,以取得“天理自然明”的内在效果。

朱熹是宋学的集大成者。在修养方法方面,他所倡导的“主敬涵养”,在宋明理学中有较大影响。理学家之中,他尤为重视“敬”,视之为“圣门之纲领,存养之要法”,是“万善之源”。敬是贯彻上下、始终、动静、知行而无所不在的人生修养的根本方法。心思散乱、不清明的情况下,是不能够认识、了解事物之理的,所以“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义进其知”。

明学中最有影响力的王阳明提倡良知说。他继承了孟子有关良知自然具有的思想,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更瞒他一些不得。”人人本来都有一颗与天地一体的心,认为“应当先立乎其大者”,然后“用敬’,存之。若尚未“立乎其大”,便迫不急待地去“格物”,即便“用敬”,也全无功效。人应当做的便是遵行良知的命令,即“致良知”强调道德实践。

通过上述对儒家主要道德思想的考察,我们可以体会到儒学家提出的伦理主张背后所隐含着的深深的敬畏之情。“天”成为道德的终极根源之后,儒家道德宗教性的力量得以前所未有的加强。杨泽波先生认为,原本只是先秦儒家为道德寻找终极根源,后来却演变成了人们的一种信念和信仰,无论是宋明儒者所讲的“良知天理”,还是一般百姓强调的“天地良心”,天的地位都是无可质疑的。对于天的敬畏,使得人们将之转化为对于内心道德本身的敬畏,道德敬畏是开展道德实践的根本前提。对于道德的敬畏之情,始终贯穿着中国古代儒家的道德传统。确立道德敬畏成为了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内容。

二、确立道德敬畏,建设德性社会

道德需要是道德敬畏感生成的内在根基。康德在《纯粹理论批判》中有力地证明了上帝只是一种假设。但在《道德形而上学》和《实践理性批判》中又为上帝腾出了一席之地,把他请了回来。这是因为康德认为上帝虽然不是理性的对象,但在实践理性中,若缺少民众对上帝的信仰这一因素,道德终归不圆满。在今天的西方社会,仍然是大多数人的重要生活内容。对上帝的敬畏造就了大多数西方人的道德境界,赋予了他们履行道德的自觉性,这是源于道德的他律作用。

通过对孔子直至宋明理学等儒家主要道德思想的考察,我们明确了敬畏之于儒家道德传统的重要意义。对于道德的敬畏之情始终贯穿着中国古代儒家的道德传统,确立道德敬畏是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内容。孟子通过人与“夭”关系的设置,确立了德性的内在需求。在孟子,仁义礼智源于内心,由于内心的仁性,人有了自然向上的力量。本心认识到正确的,自然就会行;认识到错误的,自然就会加以阻止。这是道德的自律在发挥作用。

第6篇

    1.社会与高校大环境背景下的因素

    社会中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伦理、规范体系尚未完善;社会上渗透着很多道德失范、道德人格扭曲的丑恶现象侵袭大学生的头脑。高校道德教育与政治高度的结合,被时事教育、政治教育所取代,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整日受日常繁杂事务束缚,以行政管理行为的道德教育情况较为普遍。

    2.家庭与自身视角下的因素

    家庭教育是道德文明教育的起点,然而现实表明,家庭的倍受宠爱与溺爱,对品德塑造甚少;大学生住校,远离父母,家庭教育在道德建设中基本脱节。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多元化、利益化的错误倾向,注重道德主义转向“实惠主义”;思想道德认识存在偏差,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有脱节现象,道德实践能力较差。

    二、创新与完善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体系

    1.要充分体现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精髓的传承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注重道德伦理规范的国家,我国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体系的精髓应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墨家、道家伦理思想以及其他各派思想家提出的伦理规范和完备的道德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德育工作体系要继承并运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对心灵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君子怀德”“君子喻于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仁义、忠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诠释着做人的道德标准与社会公德责任,既能促使当代大学生继承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有效途径。

    2.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分隔的方法

    虽然道德与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政治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道德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尊重需要,因此本人认为道德并不从属于政治,高校应当在相对明确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功能区域的前提下,不能把大学生的道德问题简单地看成是思想观念和政治觉悟问题,分别实施道德规范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以切实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完善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两课”学科体系,发挥思想道德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科学设置、认真实施,针对大学生关心的一些道德热点与焦点丰富道德教学内容,避免一味地灌输和说教,引起学生的兴致,体现德育课程意义,就能使思想道德教学效果要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稳步地向前发展。

    3.以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辅助思想道德建设

    在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融入心理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作用,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德育与心理相挂钩,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实际出发,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防止心理问题的道德倾向化,创造适应社会实际的心理德育目标。法制教育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保证,只有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通过法制教育课程与形式多样的活动,才能使学生懂得道德既受法律的严格约束,又有法律的及时保护,法制教育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增强道德观念的有效途径,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加速发展。

    4.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道德规范提供理论依据,高校尤其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塑造,而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荣辱观,“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道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从现实表现看,它很好地体现了高校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特点,对高校营造社会道德观、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可以不断牢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确立起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较好地为高校道德规范提供理论指引,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全面发展。

    5.全校共同营造、重视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环境

    高校应进一步增强全员德育意识,思想道德建设不只是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在这个体系中,学校从事行政与教学的每一位领导与老师都应在课堂与生活中对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全校上下要注重人文关怀,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将道德教育转化为规章制度,通过严肃校风校纪,规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充分发挥学生自律作用,实现道德的自我教育,营造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气息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如果说理论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那么实践教育则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可靠保证,做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统一,创新实践育人长效机制,重视社会化实践的道德功能建设;多方面提供有利于大学生对道德的认知和亲身实践体验的一切条件,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发展。

    6.政工队伍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线工作者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完成高校培养人才任务,实现德育培养目标的一支重要队伍。德育的教师队伍在课堂上讲授道德理论,政工队伍则需要在日复一日的常规管理中从学生中身边的小事抓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大学生的品德是在其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政治辅导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最直接和最泛的渠道,也是高校开展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的重要策略的具体实施者;政工队伍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决定“隐性课程”的效果,这就要求德育的一线工作者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讲究师德,政工队伍的道德情操高尚、正直无私,无需歌功颂德,自然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成为他们在道德上效仿的楷模。

第7篇

关键词:建设思想道德培养素质情感

职校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能水平、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跨世纪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成败和国家前途。因此新形势下加强职校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能够使职校生把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人格的完善。

一、当代职校生思想品德现状探析

职校生的主流是好的。他们青春焕发,朝气蓬勃,心灵纯洁,思想上进。然而经济发展,社会开放,特别是职校生学习压力减轻,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接触社会,从而在他们身上增添了更多的社会气息。

1.1学习上缺乏主动性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可部分职校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对职高抱有成见。主要表现为学习懒散;上课注意力分散,作业拖拉;对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厌学情绪严重。

1.2纪律上放任自己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部分职校生法制法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难辨美丑是非,缺乏自我控制、自觉管理能力。主要表现为上课迟到、旷课;吸烟、酗酒、赌博;早恋、泡吧;甚至与校外闲杂人员交往、勾结进行敲诈勒索、打群架,盲目冲动、争强好胜。

1.3自我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市场经济中各种激烈的竞争,自身成长过程中竞争的加剧,使职校生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和强化。然而有些职校生常常是讲人生价值就是自我价值,讲人生幸福就是个人幸福,从而滋生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个人主义。在校集体观念淡薄,只讲权利,不提义务,只求索取,不讲奉献。

1.4重功利,讲实惠,趋乐避苦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部分职校生缺乏自理能力,依赖性强。生活浪费互相攀比,虚荣心强。贪图享乐,不讲财富创造,怕苦,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尤其是缺乏忧患意识,经受不起挫折和困难的考验。

二、新形势下加强职校生思想道德教育尝试

当前的职校德育工作目标是育人,所培养的人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较高水平的包括道德素质在内的过硬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切实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让学做人和学技能成为职校生得以全面发展的“两翼”。

2.1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职校生主体意识不断觉醒,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我们应该采取接纳性强且具有关怀主义的教育方式。首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感情决定思考的方向,理性决定思考的结果,只有从情感入手,才能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其次要加强沟通。教师应定期找学生谈心,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困境、想法、主张,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要及时与其交流,解决思想疙瘩;同时对学生中的积极的思想,正确的价值取向作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再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平等相处。职校生每一个个体都是生动活泼的,他们有思想、有个性。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应把他们放到即定的模子中,要在充分发挥其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造中。

最后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思考、自励、自省进行自我教育,将崇高的思想道德上升为做人的内在要求,将崇高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

2.2加强班级体建设

要真正把人生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并使之成为学生的内在要求,就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班集体建设。通过良好的集体舆论、集体风尚,必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积极的正确的导向,促使学生健康的成长。因此,学校应把班集体建设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工程来抓,从新生入校抓起,常抓不懈。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班集体、热爱自己的学校,并由此上升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热情。

2.3重视学生基本行为规范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要通过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来逐渐养成。规章制度实际上是我们倡导的思想道德在具体现实条件下所体现出来的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性。学生学习规章制度,遵守规章制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把行为规范转化为实践的过程。因此,对职高生的管理要严格,有章必循。有章不循,将造成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行动上的彷徨。

2.4社会责任感和职业化人格建设

我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黄炎培先生就曾对学生提出“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要求。现代职业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意识,激发个体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的关心与参与。要摒弃空洞的说教,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亲身参与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同时要强化对学生的职业化人格教育,也就是促进学生作为未来“社会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基本品格和素质的形成。帮助职校生形成稳定而深刻的职业信念,确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认识。

2.5健康心理和个性化发展引导

职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重点就是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形成沉稳自信、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

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创设各种让学生表现自己、发挥潜能的机会,要用爱心点燃学生心中自信和进取的火花,因材施教,适度引导,促进其个性特长不断发展。教师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参与的机会和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程度性和主动性。

2.6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学校也要指导家庭教育,争取社会力量的配合,避免教育思想、教育要求的互相对斥和互相抵消。一是要扭转“重智轻德”的行为,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改变枯燥无味的学风。二是要大胆把商品经济知识引进课堂,努力在“适应”,“服务”上下功夫,处理好“教育的经济效应”和“经济的教育”辩证统一的关系,真正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新观念。

21世纪是充满机会的社会,又是充满竞争的社会。时代呼唤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培养塑造学生。意大利诗人但丁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可见思想道德建设尤为重要。职校生思想道德建设不仅仅是学校德育的事情,而且是整个社会的大事情。只有我们全方位共同努力,才能引导他们健康地成长,使他们真正成为适应未来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加绵.中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东北: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