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美术教育专业范文

时间:2022-05-17 19:07:20

序论:在您撰写美术教育专业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美术教育专业

第1篇

1.开设的美术教育类课程偏少,培养目标模糊高师美教院校发展长期受到美术院校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高师美教走上了全面开课的轨道,但课程设置几乎套用美术院校的课程模式,所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教育类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量较少,不能突现出高师美教的师范性特点,这也导致了高师美教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以至于出现有些教师是以培养艺术家而不是培养艺术教育家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偏差。

2.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与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缺少对接现在高师美教课程设置普遍由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专业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的美术专业类课程内容基本套用美术院校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应有的对接,加上执教美术专业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美院毕业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将美术专业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联系起来的学术自觉,这带来了师范生在大学所学的某些美术专业知识在基层学校美术教学中难以施展的困境。

3.最终评价课程缺失了高师美术教育应有的综合评价机制“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课程是高师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最终总结与呈现,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些课程为最终评价课程。长期以来,高师的“毕业创作”都是以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完全照搬美术院校“毕业创作”的做法,这导致高师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毕业创作与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相比拼,教师和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毕业创作中,多少影响了高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精力投入和对美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此外,“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各自侧重在美术专业和美术教育两大块,缺失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师美术教育将二者综合评价的机制。

二、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策略

1.增设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众所周知,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础知识结构应包涵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两大体系。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见习、第一次美术教育实习、第二次美术教育实习等课程,使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突显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这些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及其教学技能,尤其是学院将美术教育实习由原来实习一次调整为实习两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实习时间为三周,均有带队指导教师带领,这样能随时给予学生指导。第二次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联系实习学校或组成一到二个实习小组,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前后两次教育实习给学生教学反思和回炉的过程,第一次教育实习返校后,教师针对学生们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深入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教学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认识,以便指导其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有了第一次教育实习的基础,学生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更显从容和自信,教学更规范化,并在教学中有目标性地观察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两次实习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认同感。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一方面确保学生每一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或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将各课程相互串联,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比如美术教学论、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核心课程被有意识地安排在教育实践课程之前,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等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一定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形成研究教学的思考。同时还可结合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使教学更有成效。

2.科学整合美术专业课程内容,彰显美术教育专业特色学院在对中小学一线教学调研中发现,因教学条件、学生兴趣等原因,那些偏难和较复杂的美术学科内容在学校难以展开,如油画人体、石版画等,因此,结合基础学校实际需要,科学整合美术学科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以“双基+创造力培养”来整合美术学科课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学“双基”教学的特点提出的,即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在大学高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表现及创作学习,并采用选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美术学科发展方向,在侧重研究某门美术学科的同时,又在相互交流中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专多能”的美术能力。此外,在原本单纯的美术专业课程中整合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美术学科与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更能明确美术教育专业的本质,如《艺术考察》通常是带学生们深入乡村写生及收集美术创作素材的课程。经过整合,可将这门课程改革为《艺术考察与中小学教学调研》,教师带学生下乡写生、收集素材等活动之余,带领他们深入到乡村学校进行教学考察,了解地方办学条件和状况,并让学生提交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思考开发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等课题,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活动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思考美术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观基层乡村学校,增进其对美术教育的责任感。再如,《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于学校美术教学的思考,如将该课程改革为《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会更能明确其课程本质。

3.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结构,明确美术教育专业本质目前,美术教育专业中有许多重要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极为相似,特别是“毕业创作”课程多以学生美术作品展示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只有合理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的组织结构,才能进一步明确这类课程的实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创作”课程改革为“毕业综合展示”。“毕业综合展示”主要侧重于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和美术学科技能展示两个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美术教育教学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学活动展板、教学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实录等形式。教学活动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现学生的教学实践成果,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也是学生对教学实践进行整理、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充实教育实习中的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教学录像、教学现场照片等资料,并有序地将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这也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考验。教学实物展示包括学生教育实习的教案、示范图等,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执教录像、教学课件等内容。人们在参观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内容时,都投以极大兴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学生们扎实的教学能力。在美术学科技能展示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的美术技术门类较多,学生们的兴趣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给予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可选择进行新作品创作,可选择整理完善自己认为平时画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还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类美术内容进行表现;多元选择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面貌,有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外,还有手工、剪纸、摄影、电脑绘画、设计等内容,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创作能力,切实展现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每次的“毕业综合展示”都收到极好的效果,有观众戏称:看美术专业“毕业创作”就像逛“艺术精品店”,看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综合展示”就像逛“艺术精品超市”。“毕业论文”也是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过去,教师们在指导“毕业论文”时发现许多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真情实感,而他们对亲身经历的教育实习却有着许多体会和想法。学院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实习综述”,让学生从深有感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性梳理和分析,从中感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性方法。同时,我们还将原来在教室进行论文答辩的场所改在“毕业综合展示”展厅进行,将“毕业实习综述”答辩与“毕业综合展示”密切联系,学生们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由感而发,教师们也能从学生的答辩及其美术教学展示、美术创作中对学生形成全面综合的认识。

三、结语

第2篇

1.开设的美术教育类课程偏少

培养目标模糊高师美教院校发展长期受到美术院校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高师美教走上了全面开课的轨道,但课程设置几乎套用美术院校的课程模式,所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教育类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量较少,不能突现出高师美教的师范性特点,这也导致了高师美教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以至于出现有些教师是以培养艺术家而不是培养艺术教育家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偏差。

2.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与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缺少对接现在高师美教课程设置普遍由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专业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的美术专业类课程内容基本套用美术院校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应有的对接,加上执教美术专业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美院毕业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将美术专业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联系起来的学术自觉,这带来了师范生在大学所学的某些美术专业知识在基层学校美术教学中难以施展的困境。

3.最终评价课程缺失了高师美术教育应有的综合评价

机制“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课程是高师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最终总结与呈现,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些课程为最终评价课程。长期以来,高师的“毕业创作”都是以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完全照搬美术院校“毕业创作”的做法,这导致高师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毕业创作与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相比拼,教师和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毕业创作中,多少影响了高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精力投入和对美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此外,“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各自侧重在美术专业和美术教育两大块,缺失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师美术教育将二者综合评价的机制。

二、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策略

1.增设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

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众所周知,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础知识结构应包涵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两大体系。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见习、第一次美术教育实习、第二次美术教育实习等课程,使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突显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这些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及其教学技能,尤其是学院将美术教育实习由原来实习一次调整为实习两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实习时间为三周,均有带队指导教师带领,这样能随时给予学生指导。第二次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联系实习学校或组成一到二个实习小组,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前后两次教育实习给学生教学反思和回炉的过程,第一次教育实习返校后,教师针对学生们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深入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教学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认识,以便指导其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有了第一次教育实习的基础,学生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更显从容和自信,教学更规范化,并在教学中有目标性地观察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两次实习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认同感。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一方面确保学生每一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或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将各课程相互串联,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比如美术教学论、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核心课程被有意识地安排在教育实践课程之前,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等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一定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形成研究教学的思考。同时还可结合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使教学更有成效。

2.科学整合美术专业课程内容

彰显美术教育专业特色学院在对中小学一线教学调研中发现,因教学条件、学生兴趣等原因,那些偏难和较复杂的美术学科内容在学校难以展开,如油画人体、石版画等,因此,结合基础学校实际需要,科学整合美术学科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以“双基+创造力培养”来整合美术学科课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学“双基”教学的特点提出的,即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在大学高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表现及创作学习,并采用选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美术学科发展方向,在侧重研究某门美术学科的同时,又在相互交流中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专多能”的美术能力。此外,在原本单纯的美术专业课程中整合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美术学科与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更能明确美术教育专业的本质,如《艺术考察》通常是带学生们深入乡村写生及收集美术创作素材的课程。经过整合,可将这门课程改革为《艺术考察与中小学教学调研》,教师带学生下乡写生、收集素材等活动之余,带领他们深入到乡村学校进行教学考察,了解地方办学条件和状况,并让学生提交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思考开发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等课题,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活动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思考美术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观基层乡村学校,增进其对美术教育的责任感。再如,《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于学校美术教学的思考,如将该课程改革为《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会更能明确其课程本质。

3.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结构

明确美术教育专业本质目前,美术教育专业中有许多重要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极为相似,特别是“毕业创作”课程多以学生美术作品展示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只有合理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的组织结构,才能进一步明确这类课程的实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创作”课程改革为“毕业综合展示”。“毕业综合展示”主要侧重于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和美术学科技能展示两个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美术教育教学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学活动展板、教学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实录等形式。教学活动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现学生的教学实践成果,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也是学生对教学实践进行整理、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充实教育实习中的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教学录像、教学现场照片等资料,并有序地将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这也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考验。教学实物展示包括学生教育实习的教案、示范图等,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执教录像、教学课件等内容。人们在参观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内容时,都投以极大兴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学生们扎实的教学能力。在美术学科技能展示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的美术技术门类较多,学生们的兴趣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给予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可选择进行新作品创作,可选择整理完善自己认为平时画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还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类美术内容进行表现;多元选择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面貌,有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外,还有手工、剪纸、摄影、电脑绘画、设计等内容,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创作能力,切实展现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每次的“毕业综合展示”都收到极好的效果,有观众戏称:看美术专业“毕业创作”就像逛“艺术精品店”,看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综合展示”就像逛“艺术精品超市”。“毕业论文”也是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过去,教师们在指导“毕业论文”时发现许多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真情实感,而他们对亲身经历的教育实习却有着许多体会和想法。学院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实习综述”,让学生从深有感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性梳理和分析,从中感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性方法。同时,我们还将原来在教室进行论文答辩的场所改在“毕业综合展示”展厅进行,将“毕业实习综述”答辩与“毕业综合展示”密切联系,学生们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由感而发,教师们也能从学生的答辩及其美术教学展示、美术创作中对学生形成全面综合的认识。

三、结语

第3篇

 

_、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方式改革

 

1.美术课堂教学形式改革

 

美术教学不仅对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比较重视,也十分重视美术教村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从师范院校学生的实际美术水平出发,选用的教村要尽量科学和可行,要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确保作品有多样的题村、风格和形式.尤其要重视吸收国内外的美术精华。在师范院校中,美术教学欣赏课中的国画、油画、工艺美术要具有代表性。同时,美术专业还要开设介绍中外著名画家的课程,以及基础素描、水彩、手工、剪纸以及筒笔画等课程,并且学校要有专门的美术欣赏教室和画室。在教学时.教师要让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可运用手眼脑并用、教学练合一的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课外实践活动形式改革

 

美术专业的课外实践活动形式要多种多样。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花卉白描写生、风景素描写生以及色彩风景写生等,并可以成立美术兴趣小组,在校园内举办美术画展,从而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应用于艺术实践,让美术专业课程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尽量采用灵活的教育模式,不仅要关注普通学生,也要照顾到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可以通过开设美术必惨课、选惨课和开专题讲座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另外.师范院校还可以邀请专业画家来学校举办画展.以便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重视美术专业技能实践教育

 

1.创新能力培养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传统美术技法,还要指导学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国画、油画和版画在内容、形式以及技法上的联系。学生在学习了传统技法之后,可以根据自身个性,对艺术加以创新。特别是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更要加强对学生理解性技能的训练,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画.为汁么这样画。而在创作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艺术创作理论的教学,并加强学生的实践练习.应在创作思想、创作方法以及精神两容和表现形式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另外,教师也要注意美术教村教法的教学与训练,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训练。教师要将艺术史论结合起来.发扬传统技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创新。

 

2.专业技能训练

 

素描、色彩、油画等是美术教育专业的基本课程,但是一些师范院校美术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对学生专业基本功以及创作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理解性技能的训练。这样学生不仅失去了传统技能的支撑,还失去了创造能力和成果,对专业的理解较为薄弱。在学习中,学生也只动手,很少进行思考和探索。学生缺乏探索意识,就不会有创新。因此,师范院校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色彩、素描等基本技能的训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

 

三、努力实现学生整体素质提高

 

1.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师范院校美术专业教学中,对于理论课教学,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展示国内外最近教学成果;而在美术专业技能教学上,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绘画规隼,特别是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风格.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为学生进行示范,同学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

 

2.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师范院校应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如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教师互评、学生互评以及专家评学、评教等。另外,也要重视美术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课程,一切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方向。同时,要加强对学生专业思想、政治思想的教育,以此实现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让学生有好的&品和画品。这样,学生才能创作出有深度的画作。从古至今,国内外著名画家都有着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爱国热情,而美术专业的学生肩负教育祖国下一代的重任,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师范院校要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学生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和思想行为,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想象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更要让学生懂得尊师重教,始终对美术专业保持高度的热情,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结语

 

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美术专业&才.就需要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思想。只有这样,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才能迈上新的台阶,获得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勇.构建专业艺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思考.美术研究,2008(1).

 

[2]杨涛.对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思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第4篇

一、解决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以上的问题,通过在教学的不断摸索中,我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些问题。第一,要对本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措施。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绘画基础,因对专业的不明确或择业需要才选择本专业,面对美术课,他们有的新奇、有的不知所措。作为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清楚学习目的:美术课是设计课的基础以及二者的密切关系。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点应在课前首先提出并提供详实的举证。第二,美术学习的关键在于把握造型与色彩的基本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来掌握这些技能。因我们的学生没有美术基础,美术课时较少,所以要调整课程内容。在教学上,要简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少而精。让学生掌握关键技法并对学生强化练习,以加深熟练掌握技法的程度。第三,长期以来处于应试教育的学生,创造力普遍不足,尤其对展示设计专业的学生影响更为重大。应试教育的最大弱点,大部分学生只能在框架内进行死记硬背地学习,比较呆板,就是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展示设计专业需要人的创造力,如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就成了职业学校展示设计专业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这个任务又落在了美术课中。美术课不仅要学习绘画的表现技法,还要激发想象力,为设计打基础。这就需要知识面的拓宽,需要触类旁通的比较,可以通过一些知识讲座,将音乐、舞蹈、建筑等赏析特点介绍给学生,形成艺术形式的互比,提供想象的实例,为设计奠定必要的基础。这样,想象———归纳———创作设计,这条学习脉络就显现出来了。通过艺术专题的讲座,提高学生的鉴赏力,是强化美术教学的一种方式。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实践,诱导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把几样独立的物体进行组合,指导学生如何视其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美术课中想象能力培养的具体体现,也是归纳的一种方式。

二、增加实践教学,改进职业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

第5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 美术教育专业 文化传承

一、 问题的提出

上世纪90年代,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湖南民间美术资源丰富,但传承现状较为严峻。湖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又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民间美术遗存十分丰厚,如湘绣、织锦、泥塑、蜡染、剪纸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作为民间美术生存土壤的创作主体、传播环境、接受对象、审美观念等诸因素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的现状不容乐观。传统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专业的传承研究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 湖南传统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专业的传承意义

(一)相对民间美术在高校传承的广泛意义来说,在美术教育专业注重民间美术传承有其更为独特和重大的意义,即顺应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基础教育传承的需要,为湖南民间美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传承培养优秀的师资力量。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传统文化只有在广大的少年儿童中传播和根植,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把民间美术列入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民间美术知识素养,能够更好地利用本土民间美术资源组织教学。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一般都担负着为本地基础美术教育培养、培训师资的任务,注重在美术教育专业传承湖南民间美术是对湖南美术基础教育的促进和完善。

(二)推动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的一个重要补充。我省湘西苗族的染、土家族的织以及湘绣等,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我省的土家族织锦技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美术教育专业的民间工艺美术教学内容,有利于我省纺、染、织、绣、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普及。

(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美术专业的学生通过系统的美术训练,具有较深厚的美术基础和较强的艺术创作能力,在他们的专业课程中融入民间美术知识,将传统的优秀民间文化和工艺与现代美术专业理念结合创作,有利于民间美术的创新研究。

三、 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专业的传承历史与现状

1986年,中央美院的杨先让先生首先组建了民间美术系,他将民间美术纳入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从此民间美术系就将考察我国的民间美术作为自身的教学方式。2002年,中央美术学院原民间美术室为了适应国际和国内的社会发展形势,发挥大学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方面的作用,正式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从而将民间美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列入大学艺术教育,填补了我国的学院派教育中长期忽视民间文化艺术的传统认知教育空白。与此同时,2002年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高等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召开,进而拉开了我国高校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幕。但是除少数几个美术专业院校开设过民间美术专业或课程以外,在其它院校中,民间美术教学基本上是个空白。2005年颁布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民间美术这两年开始走入高师美术教育,出现了少量的相关研究。

虽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中规定,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要求,高师需要开设中国民间美术课必修课程,但是美术教育专业的民间美术的传承现状仍然很不理想,存在很多问题。

(一)民间美术教学得不到学校的重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受固有模式的影响,仍然注重国、油、版、雕等几大艺术门类的教学,注重素描、色彩、设计的学习。专业教师也是受此系统训练培养出来的,对本土的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美术不了解。甚至有些教师抱着学院派艺术的高姿态对本土民间美术有轻慢的情绪,不愿深入学习。学院也没有足够重视,很少请民间美术传承人前来授课。缺乏良好的师资和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传承方式单一。简单的靠课程教学,课时量又很少,使学生接受本土民间美术的学习仅仅是“接触”的水平。

(三)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片面,教学方法单一。民间美术与制作工艺是紧密相连的,所有民间美术作品的背后,都蕴涵着非物质的技术内容和文化艺术内容,不了解民间美术的制作工艺,就不能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高师目前开设的民间美术课程,只侧重于传授理论,强调美术作品的欣赏,而忽视了民间美术工艺制作的方法传授和学生实践。极少数有实践内容,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剪纸工艺上。

(四)与本土的民间美术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地方特色。

四、湖南传统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专业的传承途径的改革

第6篇

一、“由技入道”:强化基础技法,突出人本教育

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科研水平,具有美术教育专业能力,能适应社会美术事业发展需要的美术教育工作者。”[1]2据此目标,来审视当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原因是:强调了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把绘画基础技法等作为最主干的课程,居于专业课程中最主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由重视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由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版画转变为素描技法与表现、色彩技法与表现、国画技法与表现、油画技法与表现、版画技法与表现,目的是要强化基础技法与个性表现,由过去专业技能深度训练转化为基础技能方法训练,体验与创造个性表现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重在演示,学生重在创新与个性的形成;教师既是主持者又是倡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我表现、凸显个性,在宽松的文化环境中形成艺术个性。但是,这些基本技能方法的训练仍然没有达到美术教育“由技入道”的最高境界,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技能和方法、实现了自我表现后,还缺失“道”的境界,缺乏人文语境与审美境界,缺乏自我个性表现后的哲学思考及艺术创新能力。毋庸置疑,这种缺憾与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有密切的关系。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应只是狭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实现,而应与人的目标结合起来,在考虑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考虑它对人的目标的实现所承担的责任。教师要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扩大文化视野,发展个性,完善人格。高师美术教育也应该重视专业美术与生活美术的融合,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该充分体现这一重要方面,不能将“技”与“道”孤立地分开。

二、“由理入道”:扩展美术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除了“由技入道”之外,“由理入道”也是目前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融合,走向“综合性”。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与教学应在“综合性”上做文章,这种“综合性”并不是简单的、杂乱无序的学科知识堆积,而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学科专业知识(包括技能和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拓宽专业知识的广阔度,注重学科知识间相互交叉、渗透,以适应将来从事的基础教学工作或其它艺术工作。在课程设置上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2]1教育功能也由单纯的美术教育向多种教育功能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要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功能。此外,还必须承担道德教育、管理教育的功能。许多院校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设置偏重美术技能课程,而对与中学美术教育相关的理论课程,如艺术教育学、艺术心理学、美术欣赏、技法理论、中学美术教学法等课程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明显存在着重技能技巧训练,轻艺术理论、艺术素质及教学法的现象,与中学美术教育需要差距较大。相比之下,“国外的许多国家对美术师资的培养都相当重视理论与艺术理论课程。如德国的杜瑟堡艺术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在课程设置上,10%是美术教育学,20%是美术史论,10%是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3]这些对学生审美能力及艺术素质培养的课程占了总课时量的40%。因此,我国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结合中学实际,适当压缩技能训练课时量,增加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欣赏、技法理论及教学法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应根据需要拓宽专业面。目前,高师美术专业课程设置依然受到专业美术院校的强大影响,这与当前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显现出一定的弊端。因此,通过课程建设,有效完成学科目标是当今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重点。此外,还要通过哲学、美学、博物馆学、综合艺术等课程的设置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加强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三、“技道合一”:兼顾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课程设置

实现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程体系的合理建构。在课程的改革中,要突出师范性,同时要考虑适应社会的多种需求,要围绕培养目标,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努力构建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要以学生就业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重点。要树立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意识,这样,课程体系的建构才有针对性,专业的发展才有保证,地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前景才能充满生机。当前,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体设想应该是:以人文引领,重建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理念;强调课程设置内容的多学科性、交叉性、应用性、人文性,合理配置课程资源。

(一)关于“综合艺术”方向课程的设置

根据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提出的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美术教育人才的要求,在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将综合课程设置理念引入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观点。艺术种类是在艺术产生和发展中逐渐形成并逐步分化出来的。而已经获得独立的艺术门类又在不断地加强相互间的联系,甚至是与艺术门类之外的其他人文、科学领域的联系,它们相互作用、互相融合,从而产生新的艺术样式和品种。但是,“在20世纪的美术教育中,比较注重艺术分离的趋势,却忽视了美术与其他艺术门类以及人文、科学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互相融合的趋势。”[4]316根据美术教育发展的这一趋势,结合我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情况,考虑设置“综合艺术”方向课程。“综合艺术”方向课程主要包括:古代美术与博物馆、现当代美术与美术馆、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等实用美术的课程内容,使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品收藏等重要美术机构与我校美术专业的美术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加强美术学科的横向联系。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就业面和职业选择,而不是仅仅从事美术教育。

(二)关于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散乱、缺乏针对性,脱离了新形势下中小学美术新课程的实际,是当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因此,课程调整的第一步是整合美术专业课的结构和教学内容,把课程整合为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大类,坚持加强专业基础课,重视专业理论课,调整专业必修课,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原则,对专业的学习要减少纵向的“深度”,增加横向的“宽度”。同时,美术学科要冲破专业分科界限,增加选修课,走出过分专业化,尤其是专门技艺化的狭小范围。在这一思路指导下,考虑设置一些实用性的专业选修课。分两个方面来谈:一是综合性的选修课,如插画、漆画、陶艺、版画、平面设计、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等。这种综合性的选修课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课程素描、色彩、国画、油画等课程的同时,掌握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以利于职业选择。二是发掘新的课程资源,开设地方特色鲜明的选修课,如苏州园林艺术、常熟花边艺术、常熟红木艺术、苏州艺术家群体研究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美术研究课程,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当然,根据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定位,上面所说的专业选修课也可以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列入必修课中。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是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重点考虑的一个方向。通过这些特色选修课的设置,可以“把美术学习拓展成文化学习,把单一的绘画知识和能力拓展成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展能力。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文化、艺术素质,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造能力和多方面艺术修养的复合型美术人才。”[5]77

(三)关于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应更多考虑市场的要求和需要。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我校应用型教学的定位,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也是我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1.毕业创作课程的设置

“毕业创作”课程是高等美术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夕,综合运用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创作和展示的重要实践课程。它一方面集中体现了学生掌握及运用专业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反映出专业的培养宗旨和教学状况。因此,毕业创作综合体现了美术专业四年的教学成果。正如尹少淳所说:“必须通晓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以及书法、摄影等特点,以此作为形式和手段,向青少年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6]122毕业创作展示是学生通过展览的设计安排,向参观者全面展示自己学识与能力,以便人们对本专业的教与学做出客观的评价。这种评价能全面地考查美术专业学生在美术创作、美术教学上的各种能力,因此,毕业创作课程应隶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之中。

2.美术调研课程的设置

深入挖掘本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方向之一。美术教师要利用丰富的地方文物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例如宗教建筑、名宅、碑刻、园林以及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开发新的教学课程,开展教学活动。此外,参观艺术家工作室和传统艺术作坊,可以加强学生深入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以及蕴涵在其中的深沉的历史人文背景。通过挖掘、学习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显示地域色彩,张扬地域个性,使校外美术课程资源成为美术课程发展的必要补充。美术调研课程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联系到自己所熟悉的艺术资源,增强艺术的理论直观性和艺术感知能力。

3.博物馆学与博物馆、美术馆工作实践课程的设置

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要加强与地方博物馆、美术馆和展览馆的联系,积极争取学生在博物馆和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参加实习或做义工的机会。这门课程的设置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鲜活、生动、直观的美术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提前介入实际的美术工作,增加工作经验,以利于将来的就业。通过上述特色实践课程的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单一、脱离美术工作实际的教育状况,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四年内掌握本专业所需要的较为全面的美术教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和教学能力,真正体现师范性的特点”[7]116。

(四)关于人文基础课程设置

重建和完善一批具有人文精神的、广义上的基础性学科,尤其是加大传统文化的教学比重,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人文修养,能较为全面的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政治、美术与历史的联系,综合后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将给学生展示的是一种大文化、大艺术的观念。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人文课程的设置是一个迫切的任务,应遵循人文课程内容与美术专业相关联的原则、基础性与工具性原则。建议设置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与写作、中国民间美术、中外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著选读、西方文艺名著选读、文学名作选读等必修或指定选修课。在美术教育专业中设置人文基础课程,可以打破以单纯学科知识体系设定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对现有课程结构进行整合,构建相对独立的新课程体系。

第7篇

关键词:高师;人才培养;美术教育;现状;思考

自高校扩招以来,各院校的美术专业迅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美术专业人才。近几年,随着一些高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美术教育专业的扩大招生,美术教育专业中一些弊端慢慢显现。模仿美术学院按专业分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背道而驰。高校为学子提供了高等教育的机会,现在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存在问题分析

1.招生要求降低

近年来,广西美术术科统考对文化课成绩要求有降低趋势,高校录取的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中不少都是学画时间2年左右的,初中开始学画的几乎没有。很多学生学画的原因是文化课成绩不佳。甚至有少数学生仅靠“突击”几个月学画就考进高校,美术基础较差,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首要任务。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

新升本科院校属于应用型高校,旨在为地方经济和教育服务。当前,部分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往往照搬美术学院按专业分工作室的模式,学生经一年基础训练后被分成国画、油画、水彩、版画等方向进行小班教学。美术学院的定位是研究型高校,宗旨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和创作能力强的艺术家型专业人才。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一专多能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在定位属性上必须明确师范性特征,这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了解中小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掌握美术和各学科知识、综合素质强的教育人才。目前,部分高校对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定位有偏差,生硬模仿美术学院的模式,忽视了自身的师范性特征。

3.课程模式化、办学无特色

当前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沿用了苏联的契斯恰科夫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对描绘对象进行全方位的客观描绘,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画得像不像不是检验绘画的唯一标准。“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的教育理念盛行,一些教师把素描等同于石膏像、静物、人头像的客观写实训练。现有的课程设置提倡写实素描,忽视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让各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融入课堂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如白描、创意素描、创意默写、写意素描等。写实素描仅仅是素描的一种形式而已,中国传统的佛像、青铜像、兵马俑等同样是优秀的绘画素材。

4.实习监控不到位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存在见习时间短、实习课程设置少等问题。实习相关的课程仅有教学技能、班主任技能,实习也仅有1周时间,这制约了实习的教学效果。现有的教学督导制度缺乏校外实习的督导评价,无专任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成绩评定不完善,无实习质量监控报告,无实习情况统计分析。

二、思考与对策

1.完善教学理念,明确师范性

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教学中不能忽视师范性。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培养具备广博的美术知识和娴熟的绘画技能,具备美术鉴赏、艺术批评素质,以及各种教育理论知识的综合人才。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绘画创作实践训练学生手与脑的配合,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更聪明、更自信、更富有想象力与创造意识。通过绘画培训可以提高学生对色彩和立体的认知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为他们将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改变只重视绘画技能训练的局面,增加相关知识型课程的课时量。其一,加强普通话、书写技能、教学设计与策划等技能训练。其二,增加实用软件课程,如Photoshop、CorelDRAW等课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技能。其三,开设艺术批评课程,提高鉴赏能力。其四,加大教育见习实习力度,提高教师技能和实践能力。其五,注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学法等相关学科选修课的开设。

2.注重办学特色,开设民族美术课程

课程设置的西化让我们忽视了民族传统美术。当代性和国际化并非与传统割裂,东西方文化融合是内在精神的融合。中小学美术教育有责任改变现状,必须从教育抓起,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身边的本土特色民间美术。现有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中也有很多民间美术课程。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开设民间美术课程也是很有必要的。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有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美术元素,如左江岩画、铜鼓、程阳风雨桥等。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所处的桂中地区,也有独具特色的金秀瑶族文化,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应该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金秀瑶族文化研究基地,将相关的民族特色美术引入课堂,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办出特色。3.加强实习监控体系建设教育实习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检验。加强实习监控体系建设,改变不重视教育见习实习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构建完善的教育实习管理制度;其二,密切与各中小学的关系;其三,培养专任实习指导教师;其四,优化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为地方中小美术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