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1 22:13:09
序论:在您撰写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研究。
1.继续在全区信息技术教师中开展学习教育理论活动,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我区信息技术教师整体素质与信息化水平。
本学期我区将利用教研活动时间重点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继续以《走进新课改》为内容,学习课改精神和优秀的教育理念,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教改信息、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索开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新模式。通过学习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克服浮燥情绪,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具体活动]:7月份对全区教师进行程序设计的培训。
2.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制度,提高集备、教研的实效性。
不断完善教研组的管理、评价、激励机制,提高教研的实效性,以科学的态度,潜心研究、探索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教法与学法。每月的第一周为各片集备时间,由各片长组织实施,另三个周组织全区集体教研,教研组摒弃以往那种你说我听、你说我记的教研模式,力求每一次交流都有新思路、新思想、新问题,依照“回顾——学习——设想——交流”的过程开展教研。
3.积极探索网上教研活动新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优势,提高教研活动的层次和效率。并且通过活动,及时总结推广,带动全区其它学科教师开展网上教研,推动我区的信息技术应用。尝试在信息技术课中进行“双语”教学。确立实验学校教师,制定实验教学方案及实施措施。
4.抓好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检测
根据课改新理念,倡导信息技术课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对学生学习进行多元化评价,激励学生发展特长,在使学生学会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抓好开课的同时,狠抓教学质量,定期对学生的学习知识和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各单元小测试,学期期末集中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
5.做好学生上机考核工作,重点抓好各种竞赛活动
今年的上机考核由网络考试代替单机考试,上机考核时间全市统一于5月上旬考试,各校教师要明确网络考试的意义,学校要积极配合这项工作,提前做好各项准备。确保我区网络考核的成功。
要下大力气抓好学生的电脑作品制作、机器人制作和程序设计竞赛工作,在全区学校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定期对骨干学生作品进行指导。各校要成立信息技术课外兴趣小组,并做到“三定”:定学生、定活动时间、定活动内容,各校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借用外部力量,发挥其他学科教师的优势,努力提高我区学生的竞争能力与水平,争取在市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具体活动]:
①4月份学生电脑作品制作竞赛
②5月份教师、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三、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推进信息技术于学科的整合。
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继续开展课题研究,除推出一批优秀的教学课例外,重点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将学生引入到学生学的过程,如何改变学生学的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形成一些能体现课改新理念的教与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引言
档案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为不同单位所普遍关注和重视。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与进步,档案信息数字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它在提高档案工作水平的同时,也对档案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但目前档案信息化和档案工作仍然存在不足,今后需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从而更好顺应档案信息数字化趋势,促进档案工作水平提高,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一、档案信息数字化的概念与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的应用,档案信息数字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它具有自身显著特征,对档案工作有效开展产生积极作用。
1.概念。档案信息数字化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在档案工作的应用而出现的,它指的是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将纸质文件、声像资料,系统组成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并建立检索目录,方便对信息的管理和查询。其建设路径是将纸质档案扫描并存储于档案信息数据库,实现档案信息资料传输的网络化,方便信息资料共享,更好满足用户需要。
2.特征。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档案管理的一种重要趋势,它具有自身显著特点和优势。不仅节约档案信息的存储空间,方便资料查询,还大大方便对信息资料的检索和存储,有利于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档案信息传输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同时还能强化档案信息的实时性与动态性,方便对信息资源的整理与加工,让读者更为便捷的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因而在档案工作中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其应用也变得更为广泛。
二、档案信息数字化视野下审视档案工作的不足
档案信息数字化对各项工作开展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档案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但由于受到制度、人员等因素制约,目前档案工作仍然存在不足,影响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不足。由于受到技术、人员等因素制约,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存在不足,网上档案信息内容缺乏,网站提供的信息资源较少,难以满足用户需要。一些网站即使为用户提供档案信息资源,但只给出目录,读者无法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影响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制约其价值充分发挥,这是今后需改进和完善的内容。
2.档案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一些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在对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处理过程中,由于电子信息资源具有可读写行的特征,人为对信息资源做了修改,并且修改后没有做出任何记录。导致信息化处理后的档案信息与原始资料不符合,失去真实性,难以有效发挥指导和参考作用。
3.档案信息安全性问题突出。信息化之后的档案资料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互联网会面临来自各方的攻击,黑客、网络病毒等都会侵入电脑程序,拦截重要的数据资料,或者遭到病毒攻击,导致档案信息资料丢失,影响档案信息资料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为确保档案信息安全,采用杀毒软件或其他防病毒攻击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4.对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较高。档案信息数字化对工作人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档案管理基础知识,掌握编号、存档、查询等工作流程。同时还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使用方法,能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做好资料编号及存储工作,能建立数据库和索引目录,方便对档案信息的查询。同时还要明确档案工作流程,严格遵循规范要求开展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提高档案工作服务质量。
三、基于档案信息数字化的档案工作策略
为应对档案信息数字化趋势,提高工作水平,根据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今后应采取以下改进和完善对策。
1.重视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工作。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要提高思想认识,顺应档案信息数字化趋势,在技术、资金、人员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建立相应的网站,录入档案信息资料,方便人们获取相关信息。在建立网站的同时,还要重视网站维护与管理,构建检索目录,方便读者查询和获取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开发,推动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进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用户对档案信息资源的获取和需要。
2.完善基础设施,确保档案信息真实。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影响档案信息数字化进程,还对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因而要高度重视该项工作,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档案管理部门要借鉴已有的网络建设成果,建立电子档案接收应用系统,为档案信息的归档、接收、保管和利用创造条件。完善档案检索目录、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推动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顺利进行。工作人员要提高自己的责任心,严格按规定办事,不得随意修改档案信息资源,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做好档案管理的每项工作,确保档案信息真实有效,提高服务质量。
3.采用技术对策,保障档案信息安全。采取有效的技术对策,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加强安全防范工作,确保档案信息安全。为保障数据库和网站安全,要重视安全管理技术应用,包括防火墙技术、访问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能有效防止黑客攻击和非法访问,避免档案信息资源丢失,保障档案信息安全。做好档案信息备份工作,避免信息资料丢失而影响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4.注重管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要注重引进基础知识扎实,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既懂管理又懂技术,能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满足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需要,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重视工作人员的培训,采用现场授课、讲座、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做好工作人员培训工作,促进他们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能更好顺应档案工作需要,提高工作技能。工作人员也要加强自身学习,遵循规章制度和档案工作流程,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技术,做好档案的日常维护工作,确保档案信息安全,更好满足用户获取信息资源的需要。
5.完善规章制度,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结合档案信息数字化趋势和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有效规范各项工作。制定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标准,坚持规范和统一原则,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对档案信息进行归档,使数字档案的保管、传递、利用都实现规范化和流程化,更好满足档案信息数字化需要。另外还要结合新形势和新情况,不断修订和完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更好适应具体工作需要,推动各项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
1 强化文书档案管理认识,创新文书档案管理理念
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事业单位的文书档案管理过程中,需要以先进的思想来指导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特点,以便能够更好的实现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因此,这便需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者充分认识到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创新文化档案管理的理念,将文书档案管理纳入到事业单位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这样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在以先进思想的指引下,能够更加顺利有序的进行。
2 建立完善的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保证文书档案信息的完整性
在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设规范化的信息档案建设标准和要求,明确数字化档案资料建设、档案信息安全、档案资料管控等各方面的要求,逐步构建起系统完善的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从而确保文书档案资料管理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读性。同时,还应该创新文书档案管理的载体形式,制定标准的文书档案要求,丰富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内涵,真正达到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管理水平提升的目的,为充分开发和利用文书档案资料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强化档案管理人员培训,打造高素质的档案管理队伍
在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提升文书档案的管理实效性,便需要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培训,全面了解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与规程、信息档案的管理方式与原则、信息的汇总和分析,不断提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还应该强化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培养和信息管理思维锻炼,让档案管理人员全面学习档案管理的方法、流程和实务操作,逐步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流程化提供重要的人才基础。
4 制定系统的档案管理制度,优化文书档案管理
为了最大限度提升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的管理水平,便需要制定系统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增强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尽量影响文书档案管理的水平。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文书档案管理制度,是开发和利用文书档案资料的重要途径,所以需要在以往文书档案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调整,保证所制定的制度与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保持统一和协调。同时,需要科学的分配责任,制定完整的领导体制,构建系统的质量监督体系,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文书档案管理制度来强化文书档案管理的实效性。
5 加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强化文书档案管理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高校教育技术工作,融合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0-0049-03
一、教育信息化:高校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现实语境
当前,高校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整合教育资源,促進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以期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
1.教育信息化是国家发展教育的重要导向之一
早在2004年2月,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从那时至今八年的时间里,全国各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在大步迈進。2010年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谈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的问题,非常详尽。文中谈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012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实施“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建设教育云资源平台,建设20000门优质网络课程及其资源。在优质资源共享、学校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信息化基础能力等五个方面,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取得实质性重要進展。
2.教育信息化是高校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经之路
教育信息化将会改变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面貌。从教学的角度看,信息化技术使我们有可能学习并享用最先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国际化的“名校名师”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资源的共享,在较短的时间里,既可缩短我国与先進国家的差距,又可缩短我国地区间、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的差距。从高校的科学研究、博士生与硕士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这些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可以较快地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认识误区
近年来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進步;然而,很多高校的教育技术部门依然处于学校的边缘位置,忙于管理学校多媒体教室、精品课程的制作和拍摄,疲于应付各种达标、评估和检查上,对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大学生学习方式、高校管理者的管理方式产生的影响很有限;当前,進一步推進高校教育信息化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
1.教育技术工作的定位模糊
“教育技术是姓技,还是姓教?”长期以来都是高校教育技术界争论的重点,高校教育技术工作到底是做教学的技术支持还是教学活动本身的一部分?高校教育技术部门从最初的电化教育中心到如今纷纷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都明确地体现了其和技术结合的紧密度。但是,如果仅仅定位为高校教学的技术支持者,尽管服务的最终对象是教学,却始终游离于高等教育核心工作。高校教育技术工作者一定要转变观念,明确定位,扭转单纯“技术服务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
高等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不能为了技术而使用技术。高等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是教学内容载体的简单转换,不是将传统纸质讲义变成电子版本,也不是把传统课堂的升级为网络课堂。在高校教学中采用新的技术手段,使用不得当反而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源,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果,甚至还会因为教学内容的生硬传输和师生交流的减少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正确的做法是将新的技术手段真正成为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一部分,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重实践轻理论容易出现教育技术与教学的结合度欠缺
许多从事高校教育技术工作者对于新技术的出现和新产品的推出很有兴趣,但这种兴趣往往停留在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本身上,与教学实践、教育理论的结合考虑不够,无法以宏观的视角、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方式和手段综合应用在高校信息化过程中。
部分学校在信息化环境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重复建设、使用产品不兼容、教室资源单一性现象等;一边是学校不断投入经费,一边是反复建设,给学校的合理解释还很充分,现如今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很短。在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持续投入没有起到对称的效果,教师和学生缺乏认可度。
3.部分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长期规划
当前相当部分的高校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长期规划是不够的,只有短期的规划,甚至是只做当年的计划,新项目立项和经费使用有一定的盲目性。
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描绘了未来十年的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蓝图,制定了今后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目标和推進策略。高校的教育信息化也必须像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一样制定长期规划,具有前瞻视野,只有未来的发展目标明确,才能避免盲目建设,少走弯路,少浪费资源。
三、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策略
实现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包罗万象,但其主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二是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三是教育信息化的组织建设。现阶段容易被忽视的往往是教育信息化的组织建设。如果说环境建设是基础和前提,资源建设是核心和灵魂,那么组织建设一定是保障。从组织建设的内容来看主要包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建设、教师队伍和技术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制度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应该围绕上述三个方面展开:当前重点工作是建设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提升教师、教学管理者的信息化素养。而这正是高校教育技术中心或教育技术主管部门最重要的工作。提升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地位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很有必要。
1.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
高校建设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传输网络和应用平台,这部分要依托国家以及各个地区的信息化资源基础建设,实现教育网与各种教学资源、社会公众的高速互联;二是高校的智能化校园建设,实现有线、无线、VPN全覆盖的网络环境和基础信息数据库、教学资源与校园服务数据库建立,积极探索基于云计算、3G互联技术等支持的新型教学环境。
智能化的教学平台为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同时将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教学的各个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而且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高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2.开发优质教学资源
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庞大,既包括多媒体教室、智能录播教室、计算机机房、实验室等硬件设施,也包括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程以及课程资源平台等教学软件资源。高校需要适时建设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多学科资源融合;立足于课程,向上形成学校专业的集成化信息平台,向下探索教学团队建设,形成各级教学组织的信息化平台,使教学工作全程信息化。
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学资源建设应围绕教、学、管三个方面开展,形成数字化学习系统、数字化教学系统、数字化管理系统为一体的新系统;应该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音视频压缩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進行教学应用与管理,而不是设备的简单叠加与组合。
为了让这些优质教学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各个高校必须形成对教学资源的评估和检测的机制;以评促建,提高利用效率;各部门、学院之间要建立协调机制、资源共享。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特别应已学校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为契机,寻求教、学、管三方面新突破。
以武汉大学为例,武汉大学是国内学分制改革较早的学校,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所学课程获取学分,因而对教学资源的要求非常高,从选课到教学安排、学分统计、教学评价都要在网上進行。学校课程中心网络资源平台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建设这个平台之初并没有开展学分制改革工作。这得益于当初项目建设的准确定位,即建立完整的网络课程资源体系同时还要成为教学管理监督的平台、教师创造性教学工作平台、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专业展示建设与交流平台、教学组织建设和资源共享平台。武汉大学课程中心资源平台建设始于2007年,由教育技术与教室管理中心负责建设与实施。经过调研、学院试用评估、正式立项建设到成熟投入使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学校在原有良好课程建设基础上,颠覆定式,大胆创新,推行在课程中心平台上运用“统一建设标准、鼓励个性应用”的方式新建所有课程,大大加快了课程整体建设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程建设水平,最终实现全体师生从中受益,把教育质量工程落到实处。从武汉大学在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工作中的作法,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各级领导重视并做好顶层设计;项目实施有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做保证;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充分发挥教育技术中心的作用。
3.提升教师、教学管理者的信息化素养
高校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和教学管理者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進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用信息化的手段推進高校科学研究的发展。
提高教师、教学管理者的信息化素养比较有效的途径是進行常规化的培训并结合教学资源建设内容所开展的专项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课件制作、教学平台使用以及与各专业相结合的特定软件或者教学手段的使用和研发等;注重对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所教课程中所必须具备的信息技术整合设计能力,以及怎样将设计好的课件应用于教学中的实施能力的培训却涉及很少,应引起重视。
培训工作要常规化,建立一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来鼓励教师学习、研究信息化教学手段。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举办短期研修班,聘请校内外教育信息化的专家,分批次为教师讲解与教学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信息化知识,使教师学会利用教学软件和通过网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与此同时,开展教学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逐步建立高校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和评价标准。高校要制定与当前教育信息化大趋势相对应的战略发展规划和适合各自学校的具体的实施步骤,制定针对教育技术部门和广大教师的相应的鼓励和奖励政策,以保障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信息化背景目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现实语境。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不断追踪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的最新進展,同时立足于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现实,共同推动高校教育技术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工作流;活动;UML;数据库
引言
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建设不仅要重视信息的充分共享,而且更强调各方面相互之间的协作,这种协作关系是通过工作流技术实现的。国际工作流管理联盟WMFC(WorkflowManagement Coalition)给出如下的工作流定义;文档、信息或者任务按照定义好的规则在参与者之间传递,从而完成整个业务目标的自动化处理过程。在部队信息化建设中,工作流代表了部队信息化试点中办公环境的工作过程,包括一组活动及它们的相互顺序关系,还包括过程及活动的启动和终止条件,以及对每个活动的描述。在应用上,工作流的定义、执行、监控需要一套工具,称之为工作流管理系统。考虑到部队信息化试点工作流管理系统需求的复杂多变,因此,工作流管理系统应该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可重用性。
1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相关术语
・业务流程(Business Process);在具有组织机构功能的组织结构中,能够实现业务目标和策略的相互连接的过程和活动集合。
・过程定义(Process Definition);业务流程的形式化描述,用来支持系统建模和运行过程的自动化。过程可分解为一系列子过程和活动,其定义包括描述过程的起始、终止的活动关系网络以及一些关于个体行为的信息,具体而言,即构成过程的各个活动及其各活动的关系、组成成员的角色、应用中的数据结构等。
・活动(Active);实现过程逻辑步骤的工作任务的描述,一般分为手动操作和自动处理两类。活动是过程执行中可被工作及调度的最小工作单元,要求有人或者机器的参与。
・过程/活动实例(Process/Active Instances);实际运行中的一个过程活着活动、它们是以业务流程的过程定义或活动为模板创建的。每个实例代表一个能独立控制执行,具有内部状态的线路,可被外界通过标识进行读取。实例是真正执行的工作流。
工作流管理系统(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是定义、管理并根据预定义逻辑执行工作流的系统,其核心是工作流引擎(workflow engine),提供流程的创建、管理和执行功能。引擎的执行又是以工作流定义数据、控制数据和应用相关数据为根据的,因此,要设计一个工作流管理系统首先必须给出数据模型。一般包括三节阶段;模型建立阶段、模型实例化阶段和模型执行阶段。
模型建立阶段,利用工作流建模工具,将信息化试点的工作过程转换成计算机可以处理的工作流模型。
模型实例化阶段,完成每个过程定义所需要的参数,分配每个活动执行所需要的资源。
模型执行阶段,完成实际工作流实例的执行。
2工作流引擎的数据模型建立
2.1工作流分析
正确描述工作流动态流转的过程,应考虑动态流转中的参与者、流转戒指、任务的执行和任务转移路线等。UML提供的活动图可以用于工作流程的建模,活动图包括活动状态和动作状态,活动状态表示过程中命令的执行和工作流中活动的进行,动作状态与活动状态类似,但是它是原子活动,一个活动状态可能被分解为多个动作状态。可以按照一定的控制结构转移活动状态,活动图提供了顺序流控制结构,用分叉和结合表示控制结构,分支和合并表示根据条件转移的活动。
任何工作流系统必须能够处理WFMC定义了五种工作流原语,原语系统归纳了业务过程中通常出现的共性流程模型,对应活动图顺序流和并发流的控制结构。
2.2设计思路
工作流引擎的设计应分别考虑数据模型和功能模型。根据WFMC标准,数据模型包含组织机构模型和信息模型,而功能模型则包含工作流引擎和五类标准接口。
组织机构模型;组织机构模型通常为树状的层次结构,定义了工作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参与者和所属部门,在一个工作流过程中,具体的一个人是没有意义的,必须给定确定的角色。
信息模型存储对工作流程的描述和具体工作实例的运行信息,因此,将模型分为工作模板和工作实例两部分。工作模板用于定义工作流程,工作实例是工作模板的实例化。
组成工作流的每个执行单元称为活动(Activity),每个工作都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组成的,这些相互关联构成了活动路由信息。一个工作实例可以看作是以系列具体工作和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每个工作流实例都有一个创建者,他是启动此工作的人。
每个活动都有一个拥有者,他是活动的执行者。
活动有六种类型;开始活动、结束活动、人工活动、虚活动、同步活动、决策点。开始活动表示工作的开始,结束活动表示工作的结束。虚活动表示不需要人员参与的活动,在进行了一定处理之后系统自动转入后续活动。同步活动把多个逻辑分支同步到一个节点,用于后续实现工作流原语中的“分叉与结合”。
两个活动之间的转换有三种类型;无条件、有条件和数据。无条件转换表示前面节点结束后必须启动后面的节点;有条件转换是指前面节点结束后有条件转入后面节点;数据转换表示前面节点的输出数据作为后面节点的输入数据。
工作流实例的状态有初始、运行、挂起、激活、终止、完成。活动实例的状态有运行、挂起、激活、终止、完成。由工作流服务组件负责状态之间的转换。
2.3数据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给出了实体关系模型,限于篇幅,很多细节省略了。
工作流定义;静态定义工作流的主要信息。包括自动生成的工作ID、工作流名称、工作流类型(自动型和人工型,自动型不需要人工参与,由工作流引擎自动执行)、工作流生命周期(每个工作流在该期限内还没完成直接死亡)。还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工作流附件,包含了工作流运行过程中的一些信息,例如请假申请工作流中的请假申请表,公文流转中的word形式的公文;二是工作流流程描述,包含了若干活动(Activity),这些活动通过一定的顺序组织。
工作流附件;静态定义了附件ID、工作流ID、附件名称、附件类型。
工作流流程;静态定义了工作流的流程由若干活动组成,包括了所属工作流ID、活动名称、岗位ID(定义了操作该活动的岗位)、上一个活动、下一个活动。
工作流实例;动态定义了工作流实例信息,实例化之前需要准备的一些信息,然后交给工作流引擎。该表描述了所属工作流ID、创建者ID、完成时间和完成标志。
工作流实例过程;以活动为单位描述工作流实例的处理过程。该表是工作流流程表和工作流实例表的连接表,包括了工作流实例ID、工作流实例对应活动ID。
工作项表;动态描述参与该工作流实例处理的参与者的工作情况,包括自动生成的工作项ID、工作项名称、当前工作项的状态、执行的动作和时间。
3实现及应用
工作流引擎根据数据模型的相关信息和应用的具体状态控制工作流的流程的自动流转。WFMC给出了工作流引擎的基本功能结构,如图6所示。
一条工作流建立之后,当用户生成一个工作流实例,则将该工作流实例存入工作流实例表,再由工作流引擎分配第一个活动到工作项表中,并将其状态设置成就绪状态,同时在工作流实例过程表中产生一条记录。工作流执行者或者IT工具选择就绪状态的工作项执行,当一个活动完成之后,由工作流引擎选择后继活动,并在工作流实例过程表中增加一条新的记录,如果后继活动为空,则该工作流已经结束,这时需要根据结束节点的类型对工作流实例的状态进行修改。如此反复执行就可以实现对工作流的控制。
笔者根据本文所述的数据模型的基础上,利用python语言实现了基于Djrdngo平台的工作流引擎,并成功用于部队信息化管理试点系统中。
然而在现实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负担依然沉重,一线教师要求工作量标准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那么,究竟是对相关规定执行不力,还是现实工作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难于计算?作为一位从业十余年的信息技术教师,本人对诸多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调研,并结合自己工作的切身体会,试从目前信息技术教师的困境、此种困境的危害、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标准量化的可行性论证三个角度展开论述,以期给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标准量化提供可行参考。
当前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困境
1.工作过于庞杂
由于应试教育的导向作用,信息技术学科逐渐沦为义务教育中的边缘学科,信息技术学科及其教师不受重视的程度与日俱增。一方面,多数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配给不足,导致很多教师不得不承担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同时,在很多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要承担多项工作,既负责信息技术教学,又兼管理机房、维修电脑,还要维护校园网络,协助其他教师制作课件,甚至还身兼学校的打字员、电工等多重身份。现实中的庞杂工作使得信息技术教师大都忙于应付这些“杂事”,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好教学工作,更谈不上专业技术发展,这成为困扰多数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个问题。
2.工作环境堪忧
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环境较为特殊,多数时间是在机房里,而机房中的电脑主机、显示器、鼠标、键盘及周围的相关设备都会产生大量辐射。电脑产生的低频电磁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是隐性的、积累的,并且房间里电脑数量越多,摆放越密集,空气中的低频电磁辐射量越大,对人体的伤害越大。
困境带来的危害
1.专业发展受到限制
庞杂的工作,耗费了信息技术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制约其专业化成长和发展。信息技术教师主要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对于其他的杂务是义务承担,而不是责无旁贷。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信息技术教师的课余时间甚至是教学时间,经常被其他事务所挤占,直接导致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教研方面缺乏有效的时间进行研究,教学成果甚少,在“唯成果论”的教学评价体系面前常常抬不起头。这也成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
2.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信息技术教师大都每天在机房面对五十甚至上百台电脑的辐射源,且连续上课,大量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是长期和隐性的。除身体受到辐射伤害外,信息技术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长期不受重视,加之专业技术方面难以有所突破和建树,都会造成信息技术教师长期背负巨大的心理负担,这些都直接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标准量化的可行性论证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面临重重困境。而要突破现行的困境,推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甚至促进整个学科的整体发展,对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标准量化考核是切实可行的方式,而且是极其必要的。那在现实中,这一工作可以如何具体展开呢?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并结合全国各地学校已经形成的一些成功经验,提出以下方案并配合如下表供大家商榷。
因为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备不是天天坏,所以按学期平均值来调整系数。摄像是费时最多的工作,录一节课,导出也要一节课,这里只取平均值。其他工作都是按全国各地的工作量反馈取的平均值。
事例一:
小张为一个单轨小学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三至六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也就是每周任课四节,同时学校有30台教师机,那么他的周工作量为30×0.1=3。打印机、复印机各1台折算工作量为2×0.1=0.2。机房一间因为只有四节课所以工作量为4×0.3=1.2(机房使用年限在三年以下)或4×0.5=2(机房使用时间三年以上)。因为学校小,所以网络交换机管理及校园网页管理取下限3。电教平台10×0.1=1。那么他的周总折算课时为4+3+0.2+1.6+3+3+1=15.8(其中1.6为机房上下限的平均值)。
摄影摄像按每次的实际工作情况来加课时,如本周录像两节课,并进行非线性编辑处理,那就增加工作量2×3=6课时,送校外处理及只录不编那就增加工作量2×2=4课时。培训学生及教师,学校可根据人数实际情况以系数2或3来处理。
这种情况,实际是学校越小,教师做的工作越杂。多种角色集一身,辛苦程度相对较高。学校也可增加一名电教员来外包服务,分担摄影摄像,电教平台及维修工作。让信息技术教师有精力来做教学研究。
事例二:
小李为一个12轨初中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每周任初一年级12节课。管理自己使用的机房,机房工作量按上表可折算为12×0.3=3.6(机房使用年限在三年以下)或12×0.5=6(机房使用时间三年以上)。校园网页管理3课时。实际总课时12+3.6+3=18.6。属于超课时工作。
这类学校电脑的维护一般外包给了公司,公司人员常驻学校或者定期来校。摄影摄像、电教平台、网络管理及其他功能室的维护由专业电教人员负责。信息技术教师负责上课及相关涉及网络安全的工作。如果这种状态能真正执行,教师的教研时间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文书档案;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一、基于信息化环境下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一)有利于文书档案管理效能的提高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文书业务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开始向多样化的趋势发展,这也使文书档案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传统文书档案管理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文书档案管理效率有了大幅度的进步。这就更需要充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加快推进文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使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更具便捷性,确保文书档案管理效能的提高。
(二)有利于文书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文书档案管理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利于文书档案管理水平及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文书档案工作应充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加快现代化管理目标的实现。作为文书档案管理部门,更需要在管理工作中不断进行创新,进一步对信息化管理流程进行规范和优化,确保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三)加快了文书档案开发效益的实现
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现,不仅有利于档案资料原开发利用,而且加快促进了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为文书档案资源共享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在文书档案管理信息化推进过程中,有效的改变了档案的利用方式,文书档案公开度及利用效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为文书档案职能转变及更好的提供服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信息化环境下文书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近年来,办公自动化已开始全面普及,这也有效的提升了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但由于信息化办公平台处于不断更新和升级过程中,极有可能会对电子文件查询及信息数据安全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要工作中也需要对各类文件梳理,以电子档案的要求做好文书档案的移交保管工作。但在实际工作,文书档案具有分散性,不仅统一管理难度大,而且数据容易丢失。特别是在当前无纸化办公的新形势下,更对电子文件的使用、保管及存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搞好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熟悉信息化知识技能的专业文书档案管理队伍。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岗位人员既要熟悉文书业务知识,又要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熟悉网络数据维护知识、掌握信息利用与安全保密知识等。当前,加强办公人员信息技术培训,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作进程,是提高文书档案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要抓好抓实,并抓出成效,以适应时展需求。
(三)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及资金有有待进一步加强
长期以来文书档案在管理工作中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这也导致文书档案在收集、整理、归档及查阅等各处环节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为约束,在档案管理一些环节工作中还采用手工操作的模式,严重影响了档案工作的效率。目前文书档案管理人员多是由办公室人员兼任,管理人员多没有经过系统的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学习,业务能力不高,再加之档案管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对新技术和新知识接受能力较差,无法有效地满足现代文书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由于受制于人员素质的影响,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无法与时展要求相适应。另外,在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推动过程中,由于其涉及的范围较广,在日常工作中还需要做好设备、软件及网站的日常维护工作和开发工作,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在实际工作中,不仅对文书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重视,而且经费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步伐。
三、加强信息化条件下文书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文书档案管理的认识
由于文书拟制工作涉及部门多,人员分散,加上一些部门和个人对文书档案管理重视度不够,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一直较为薄弱。在纸质档案和实物档案普遍未能做到及时、全面归档。在电子档案方面,有的没有保存,有的保存的往往是最后一稿的电子文件,电子文件无法进行集中管理,很容易丢失。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上未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必须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文书档案管理的认识,制定科学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确保文书信息化管理落到实处。
(二)加强文书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由于受档案实体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影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标准规范也变得比较复杂且较难统一,造成现在文书档案信息管理上标准不一,导致档案信息的传输、传递难度较大。因此,要积极构建科学的文书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利用的实施标准,进一步规范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并积极依托专网系统建立文书档案管理信息化平台,加大文书档案信息化建设投入,推进文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进一步打牢文书档案管理基础。
(三)加大文书档案信息化建设力度
在当前文书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以现代化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为依托,并对其功能进行扩展,利用文书处理、文件管理及档案管理三个模块来将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流程涵盖其中,并能够对收文发文进行预归档,对著录的文件和案卷进行整理,对归档的档案进行重新编目,做好文书档案的辅助管理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质量的提升,而且对推进文书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文书档案也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通过加强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不仅有利于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有利于文书档案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文书档案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