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思品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2-09-24 17:26:07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思品研修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思品研修总结

第1篇

一、有效课堂中的教师需厚积薄发

有效思品课的教学,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是“有效的教师”,必须是“有效的思品教师”。也就是说,教师应该适应课改需要,积极思考有效的教学,适时精通有效教学的策略或“谋略”。“有效教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积累,是长期慢慢成长起来的,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包装”出来的。许多教研活动或培训研修等,总感觉有许多欠妥的地方:一是专家经常传授一些高深的理念,与现实教学挂钩的太少,也就是说理论与现实差距太大;二是专家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他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甚,难以从传统的、过时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接受的新理念一时难以在教学中表现出来;三是培训的内容过于“庞杂”,方式过于单一,与一线教师的需求南辕北辙。因此,要想真正成为“有效的老师”,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不仅需要向一些有实力的专家学习,学习一些真正具有指导性的理念,而且更需要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慢慢积淀,厚积而薄发。

二、有效教学的教学目标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作为一门基础的、综合性的、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课程,初中思品课程相对于其他自然课程来说,具有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夯实基础的作用,其具有无可替代的德育功能。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而言,思品课程能否发挥其德育功能的“首席”地位,能否从教学目标中实现其德育功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问题。这主要体现为教学目标能否真正有效实现。从当前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社会现状中,我们感觉到,除了社会、家庭不和谐因素之外,学校教育还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够到位。作为思品课教师,是不是应该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做得足够好了呢?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是班主任和学校的事,与自己的课堂教学毫无关联。他们只注重当前的“应试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道德世界观的良性形成,导致许多学生出现了不良行为。这些看起来与我们的教学目标毫无联系,但实际上恰恰是因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确定的目标没有从“人”的角度考虑而造成的。因此,思品教学目标一定要深挖“人”的因素,这样的目标才是切合实际的目标,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思品教学。

三、 有效教学需联系生活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的话。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基于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其涉及的内容,注定了思品课的教学过程必须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并努力创造逼真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所学的内容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尽最大可能还原知识与社会的“面目”,让学生获取身临其境的体验,并通过“认识世界”,由此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

第2篇

[关键词]区域教研;思品学科;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30-0051-02[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创新资助项目,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科’教研的区域架构研究”(B―b/2013/02/2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晓光(1968―),男,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省常州市第四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江苏理工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学校品牌管理和思品课堂变革。

2013年11月,常州市戚墅堰区教师发展中心领衔全区各中小学,成功申报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重点课题“‘小学科’教研的区域架构研究”。一年半来,我们以该课题研究为依托,带领相关团队,从管理、研训、课程开发、区域教研、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管理[HTSS]

通过问卷调查、教师沙龙、专题访谈和现场观察等途径,了解思想品德学科(以下简称“思品学科”)教研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优势与长处,进行相应归因分析和发展空间与可能性分析,形成调研报告。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每学期抓牢常规调研、质量调研、教学研讨等契机对“小学科”课程改革持续发力。

组建教研共同体,聚力构建区域教研模式。一是组建区域学科课程建设指导组,由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亲自担任组长。主要任务是以指导“‘小学科’教研的区域架构研究”课题研究为抓手,统筹学科课程建设。二是建立各校跨学科教研网络。主要任务是组织开展跨科跨级跨中小学教研,加强对课程问题日常诊断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统一全区相关学科教学进度,规定每周三、四上午为“小学科”专题研修时间。

二、研训[HTSS]

一是全面研训。借机区本研修及校本研修,组织所有相关学科教师专心研读新课程标准,紧扣“学习―迁移―实践―反思―升华”五环节,通过专题研训、读书沙龙、草根论坛等途径,在课程目标、教学资源、小组建设和学科特色等方面助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特邀国际课程研究促进会名誉主席、杭州师大教科院张华院长,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审姚卫伟教授,常州教科院朱志平院长、顾润生教授等一批市内外课改专家莅临指导,解答课题实验疑难,探讨区域课程建设之路。二是多层结对。注重发挥区域内骨干教师示范作用,举行优秀教师教学展示活动和数字化学习优质课观摩活动,以点带面,促进成长。鼓励有特长互补或相同需要的教师跨校、跨科、跨年级、跨中小学建立师徒或结对关系,扎排下海,并肩前进。三是网络教研。课题组建有“‘小学科’教研的区域架构研究”网站,设有理论学习、成果共享、特色建设等栏目,及时上传和更新理论文章、优秀课例、教学资源等,并链接汇聚各级各地相关优秀教育资源网站。各“小学科”建有专门的网络教研平台,即时释疑解惑,随时随地培训,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经验、知识和智慧共享。

三、课程开发[HTSS]

1.研制《“小学科”课程建设指导纲要》。在市教科院专家龚国胜、李令永等悉心指导下,课题组编制《戚墅堰区“小学科”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为全区“小学科”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课程开设、课程特色提炼提供方向性意见。例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建设指导纲要》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类型及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开设建议和课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以“课程内容”为例,分类列举了一些课程的主题或专题,供学校和教师们开发课程参考。如《礼仪与我同行》《诚信:立身之本》等。

2.精品课程开发建设。校、区层面广泛开展“小学科”精品课程评选活动,为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提供范例。

精品课须符合2011年版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融合性,突出展现数字教育资源的课堂应用有效解决教育教学的重难点等需求。规定所有区级“五级梯队”优秀教师均需按“四项要求”参加精品课评选活动,即一堂完整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所用课件及相关资源(或资源链接)、课堂实录、评测练习等。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各方面专家按照“课程定位与价值”“课程内容与实施”“课程技术与评价”三个方面标准、16个主要指标进行评审。一年来,已进行两批评选,共评出“小学科”精品课56门。在最近教育部举行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中,我区共有12节“小学科”精品课脱颖而出,将代表常州市参加省赛相关活动。

3.建立学科课程基地。为推动课程建设的规范有效实施,我们着力开展“小学科”课程基地建设。以初中思品学科课程基地――常州四中为例,第一,制定了该校思品课程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三年发展规划;第二,开发了“礼仪与我同行”等具有较高质量的思品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4门;第三,2014年8月,以“常怀仁爱之心,常存正义之气,常施礼貌之举,常有明理之智,常立诚信之本”为核心内容,成功申报江苏省“新五常”文化教育课程基地;第四,有力影响了本区初中思品学科及本校其他“小学科”的课程建设。

四、区域教研[HTSS]

区域教研活动严格按照需要调查―主题确定―过程规划―素材呈现―问题讨论―观点提升―行为跟进―评价反思的程序进行。

1.单一学科特色教研活动。2014年上半年,主要进行了包括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改进、基于标准的教材分析等基于区域需求的学科特色教研活动。初中思品学科以“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探索”为主题,开展专题研讨6次。

2.跨学科特色教研活动。2014年下半年,在深化单一学科特色研讨的同时,全心推动课程研究向纵深发展,举行了包括基于问题的跨学科教学研讨、开发多视角的教学设计、实现多渠道的教学资源共享等研究活动。初中政史地学科围绕“新课程标准视域下当场训练的实践研究”主题,举行全区规模跨学科教研活动及沙龙活动5次,吸引很多其他文科教师主动参与。

3.“小学科”普适性教研活动。主要包括优秀教师示范引领、教师读书沙龙、教师培优推优等活动。初中思品学科开展的活动主要有:

①名课研析。通过对名家视频课例或名师课录文字的欣赏与品味,学习先进教学理念。

②区域会课。以区内二至三名教师汇报课为案例进行交流研讨,通过对课堂教学诊断与分析,帮助执教教师更科学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捕捉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点,提优教学能力和素质。

③对比教学。主要通过“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形式对课堂教学对比剖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实现对教学理念的深刻理解和教学策略的最佳选择。

五、课程评价[HTSS]

1.发展性教师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是在充分尊重教师的前提下,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评价。思想品德学科发展性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立德树人职责及协同合作职责等指标。每学期通过教师展示课、学生发展状况、对教师进行观察、与教师谈话、发放问卷等途径,运用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调研、家长评教、专家测评等方式实施评价。

2.发展性学业评价。发展性学业评价,主要包括对发展性学业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对学生思品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性评价三个方面。

学生学业成绩终结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把握基本知识评价指标、提高能力评价指标、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指标等。要求期中期末试题真正体现教学三维目标,有较高的效度、信度及一定坡度。

品德发展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思想方面评价指标、品德方面指标、能力方面指标。思想方面评价指标包括积极要求进步、严格要求自己、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品德方面指标包括遵守社会公德、有文明、讲礼貌、遵守法纪;能力方面指标包括有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评价能力、交往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过程性评价主要依据学生课堂表现和日常成长记录来评定。

所谓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就是把学生的学业成绩终结性评价和品德发展过程性评价综合起来进行总体的发展性评价。其公式是:

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测评分=思品发展过程性评价分值×权重40‰+学业成绩终结性评价分值×权重60‰

另外,视学生平时特殊表现设奖励或处罚分,作为加减分直接计入总分。最终,将总分分成优、良、中、下四个等级,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张行涛.联片互动区域性推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第3篇

“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提炼培训主题,在培训主题中提高教学效果”,唐良平特级教师在主持同课异构课堂观察活动后针对集中培训做了总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政治6班一学员在论坛中感言道:“学习回来,对于思想品德课如何构建快乐课堂,很想尝试一下,但发现比想象中困难,现在每个班的学生人数又多,请各位同行提供一些好的点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员们在论坛中各抒己见,为构建快乐的思品课堂开出了良药。在众多的教师培训中,这次培训是一次注重实际、实用和实效的培训。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进一步更新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骨干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升其教育智慧,形成一支思想素质好、教学能力强的学科教学带头人队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中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长沙教育学院举办了长沙市第三期初中骨干教师市级滚动培训。

研修培训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集中研修,时间为10月22日-10月26日,地点是长沙教育学院和基地学校,研修形式是:专题讲座、现场教学观摩、主题研讨,中心是“有效教学,高效课堂”,途径是“小问题,真情景、高观点”。第二阶段是网络研修和岗位实践阶段,时间为10月27日-11月25日,地点为学员所在单位,内容围绕集中培训时形成的研修主题展开延伸学习,观看时评,评课议课,发起研讨话题;结合所学内容在校本行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性的教学改进,每个学员需看两个专题讲座视频和两个课堂教学实录――并对网络研修做出了符合实际的具体要求,包括在线学习时间,发起话题数,跟帖回帖数,教学论文,教学设计等作业。第三阶段为交流研讨和总结展示阶段,时间为11月26-27日,地点为长沙教育学院,内容和形式是主题研讨和教学展示与评点。

培训从网络反馈上来的情况看,效果良好,政治6班更是积极,学员在线学习时间远超过规定的8小时,平均超过1000分钟,发起话题达30多个,跟帖和回帖更是难以计数,班级聊天室互动热烈,教学视频和课堂实录点击率相当高。培训为学员的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加深了学员之间的友谊,为各科教学培养了一支素质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

本次培训,最为突出的亮点有四个,一是研修主题的生成。什么是自主?本次培训给了我们一个最明确的答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提炼培训主题,这是最适合教师的主题,也是教师感兴趣的主题。教师的自动、自发、自主为研修培训添加了无穷的活力,主题基于课堂,在课堂中发现、思考、解决和反思,最后回归到课堂实践,全部是老师们真实、实用和实效的教学思考的表达。

其次,讲座多了基层教师代表,专家的选择也很有典型性。与以往专家满堂灌截然不同的是,本次培训精选了很具代表的一线教师,从听者的感受和听者的需要出发。圆桌式会议、分组式讨论、点名式探究、合作式结论,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亲切和自然。专家都是与时俱进的名家,内容都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实实在在的难题,从实际出发,根据思品教学规律,围绕政治教材变化,改变片面关注知识教学而忽视学生情感陶冶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片面性,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生活体验、情感熏陶和良好行为的养成。

再次,是课堂观察,课堂是个动态,研究课堂教学先得学会观察,一切以课堂的实际出发去探究课堂教学艺术和形成课堂教学风格。课堂切片,课堂碎片,是走向和谐课堂不可缺少的研究点,课堂教学虽说是一种永远充满遗憾的艺术,但科学的课堂观察往往能使课堂更为圆满,更为成功。10月25日,根据学校教务处的安排以及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领导尤其是思想品德教研组的大力支持下,政治6班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进行同课异构的喻立波老师和曹谦老师均做了充分准备,他们二位针对八年级教材中比较难的课题《竞争!合作》进行了同课异构,我们其余的学员就从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生活化等各方面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学观察。同课异构活动不但让我们学习了教师上课的不同风采,尤其是下午的分组探讨和展示,既激烈又有趣,更让我们在观察中尽情地演绎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问的创造性。

最后是理论、实践和反思相结合,符合培训规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后反思,行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反思比说教更有提升力。培训研修“三步走”有实效,提炼了培训主题,进行了同课异构的课堂观察,需要用实践去证明,网络研修起到双重效果,既巩固了培训内容,同时又能将培训内容运用于实践,反思课堂教学实效。

第4篇

关键词: 自主学习模式 研究过程 研究创新点 成果应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应该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可以说这是对世界教学改革经验的概括和提炼,同时揭示了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及其走向。

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任何个体,内心深处都潜藏着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上进愿望,植物都会朝着太阳的方向生长,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当下的学校课改就是要注重唤醒沉睡在学生心底的那些自主的向上的意R,为学生刻苦求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驱力。为此,笔者进行了“思品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在课改实践中教师要做到“三动”:一是触动。触动学生乐学向上的积极情绪,激发学习动机。二是搅动。搅动学生怠慢学习的消极情绪,保持学习兴趣。三是撼动。撼动学生敢于超越的学习情感,实现学习自觉。学生要做到“三动”:一是主动。主动预习、主动展示、主动思考。二是互动。互动探究,互动交流、互动生成。三是灵动。通过灵动的节奏、灵动的空间培养思维灵动的学生。思品课教育,应该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让学生的生命充分展开。思品自主学习课堂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平等开放的空间,课堂由教师的“一言堂”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全言堂”,学生的生命、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他们在探究中获取知识,认识自我,体验学习成就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样的思品课堂才能使学生喜欢,才能让学生走得更远、更好。

一、研究的背景

(一)实施新课改与培育核心素养的要求。新课改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要求“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我们深层次思考一下,让学生学习知识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回到教育的原点来看,笔者认为应该是也必须是为了培养人的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培养人的核心素养。

(二)彰显学校特色学科发展的需要。一所有文化品位的学校应该是有特色的学校,学校特色的关键要素是独特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育模式和独特的教育风格,学科特色是学校特色的应有之意。“思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就是践行我校“尚德、多元、博学、笃志”教育思想、体现我校教育特色定位的有效载体。

(三)加快思品学科发展的现实抉择。思品课堂,本该是充满灵动的课堂,但是从教学现状看,在思品课堂上,多数学生以听教师讲为主,某些学生认为学习思品课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党的十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因此,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只有真正做到改进教学方式,才能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服务,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正是基于对教学现状的思考和加快学科发展的迫切愿望,基于对教育本真的追寻与探索,我们提出“思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与实践。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自主学习的价值追求引领教师探索自主学习模式的建构。新课改摒弃“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许多学校和教师都在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但是思品课堂教学简单化、形式化、表演化现象仍比较严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浮在表面,某些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其中。我们研究的“思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构建”明确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第一位的,自主学习是由学习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学习,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能力的一种学习。此模式中有“三案”:学案、教案、巩固案;“六个基本环节”:一是预习交流,引入新课;二是展示难点,任务分配;三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四是师生互动,教师点拨;五是深层探究,总结反思;六是达标测试,反馈提升。这六个环节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自主学习是基础,是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的保证,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自我构建、自我理解、自主补缺。

(二)合理构建“思品课堂三案”,优化有效教学策略。在研究期间,本着充分释放学生学习潜能的宗旨,我们将“以学定教、生成发展、生命成长”作为研究的理念。精心编制“学案、教案、巩固案”,为大家提供可汲取、可操作的“三案”样本。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检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三案”选》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顺利出版发行。“学案、教案、巩固案”这“三案”是优化“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策略,比如“学案”导学,就是把课堂前置,把学生自学分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引导型自学”和无教师指导的“独立型自学”两种类型,学生“对学、群学”,化解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抓好预习环节,优化上课环节,让教师成为支架,当支架越来越短,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提升,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我的课堂我做主”自主学习状态。

当然,课改实践中还必须避免几个误区:一是把思品学案变成浓缩的讲义,二是把学案编成变相的习题集,三是给条条抄条条不给学生的思维留空间。

(三)“自主学习模式”的建构催生教学过程的灵动,聚焦人格的生长,提升教学质量。以“三案”的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路线图”,对学生来说,学生按照“顺己求学”的要求,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积极思维、自主构建,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立足自身,主动学习。教学过程的灵动,核心是学生思维的灵动、生成的灵动,其灵动产生的动力既来自教师外部的助推力,更依赖学生的内驱力。学生在课堂上的源于自尊的自我意识、乐观热情的生活态度、合作共赢的交往互助、自主发展的能力倾向,时时处处都凸显学生的人格和生命成长。学校近年来中考连年取得辉煌的成绩,连年荣获市教育局颁发的中考学科教学质量奖和教改创新项目奖,2016年中考状元又花落我校,考入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就读人数名列市区榜首,实现教学成绩“年年有新超越”的奋斗目标。成绩的取得与“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有密切的关系。

三、研究的过程及成果

(一)注重研究过程:以研究带动学科进步,以研究凝聚教师智慧。在教学实践中,思品学科组13人全员参与“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和实验,还不定期邀请特级教师、名师为我们举办“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论坛,我们思品骨干教师又为全校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研究期间,笔者主持的市级中长期规划课题《初中思品课学生自学的分类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体验学习研究》、《基于校本教研的学科教研组建设的行动研究》、《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省级课题《网络文化对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研究》等教育规划课题均顺利结题。2015年5月,我们思品学科组成功举办了“连徐锡宿四市思品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来自兄弟学校的200余名思品教师观摩了5节优秀课,笔者进行了课堂点评和专题讲座,省内的思品QQ群同步上传活动消息。笔者曾在连云港市教育局师资处组织下,赴云南省南华县民族中学开展“同课异构”教学交流活动,受到了南华县思品教师的一致好评。我校思品教师还多次应邀到各县区学校开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思品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推动了“思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

在研究^程中,笔者在全国核心期刊陆续发表了多篇论文:《素质教育再认识》(中学政治教学参考)、《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初中思品有效课堂的五个基点》(教育理论与实践,人大复印资料《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全文转载)、《基于初中思品课的学生自学分类研究》(当代教育论坛)、《校本教研:学科教研组建设的重要基点》(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体验中增效:思品课堂创新例谈》(创新时代)、《关于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地位的思考》《有效利用学生资源,提升思品课堂实效》(教育实践与研究)。《初中思品课体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获2015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教材教法杂志编辑部举办的全国第五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优秀论文奖并在论文集发表。课题组成员也发表了《倾心让课堂活起来,着力让学生动起来》(《基础教育研究》)、《让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与探究中擦出智慧的火花》(《江苏教育研究》)等多篇论文。在连云港市教学成果评比中,笔者的论文成果被收入连云港市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经验文集《从课堂走向远方》,予以推广。

(二)注重研究创新:以研究催生有效学习,以研究引领专业成长。查有梁的《教育建模》将模式分为实物模式和形式模式,高文的《教学模式论》将模式分为物质型模式和思维型模式。我们进行的“思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是基于本校学情,依据包容原理,融合上述两者精要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

1.催生了学生的有效学习。课堂上,通过独学、对学和群学,发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强化有效学习的自我意识,抓住有效学习的主阵地,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好习惯,营造有效学习的良好环境,构建有效学习的新途径。

2.实现了课堂内外的“双高效”。衡量课堂是否高效,关键是建模。模式的建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适合师生、内容和校情的课堂模式就是好的。本教学模式将课堂学习前置,避免学生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是“零起点”;课堂强调学习小组的作用,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课后复习温故知新,“三案”中“巩固案”的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低耗高效”。

3.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此项研究,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教学是为了教会学生学,所以教师应该是能力和素养的导师,不能再满足自己是一个讲师,教室不是百家讲坛,不能一言堂。此项研究也锻炼教师研究学情的本领,促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进步。

(三)注重成果应用:以研究提升学科品位,以研究提高教学效率。“思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在省内外产生广泛的辐射示范作用,该研究及成果得到相关领域专家的热情肯定。

1.本项研究给学生的影响。目前,在我校的思品课堂中,自主学习、互动质疑、智慧生成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样态和普遍表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的提升。近年来,学校连年荣获初中“学科教学质量奖”,中考学科各项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大批具有自信、自主、自立,有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潜质的优秀毕业生跨进“省四星级高中”学校的大门。

2.本项研究给教师的影响。为进一步发挥“思品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研究”成果的辐射作用,我们思品教师应邀赴县区参加“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2015年本项课改经验受到市教研室高度评价,并在全市予以推介。近五年来,我校思品学科13位教师中,1人被评为省特级教师,1人被评为市“521”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被评为市中小学“333工程”高层次人才,1人被评为连云港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10人次获得市基本功或优秀课一等奖。

3.本项研究给学校及社会的影响。2013年,我校被评为“连云港市政治课程基地”、“连云港市思品研训基地”。2014年,以本项研究为核心内容的《自主学习模式建构研究》)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研究成果在全省推介。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杂志社主办的“江苏省第三届学校发展高层论坛”上,“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研究”受到肯定。笔者参加省义务教育培训专家团队培训和教育部“国培计划”思品研修班培训时所作的《初中思品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路径探索》的主题发言,获得好评。2013年4月,笔者在北师大文化与价值研究中心举办全国学术研讨会作《凸显思品实践功能,感受无痕德育魅力》讲座;2015年4月,在省教研室“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作《思品课堂浸润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的讲座;2015年1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研讨会上作《思品学科素养与深度教学的几点思考》的讲座,均受赞誉。2016年1月,我校举办“连云港市初中课改联盟校同课异构暨外国语学校课改全景展示活动”;2016年6月,我校应邀参加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主办的“教育示范性综合改革”网络研修活动,教改情况在省“教学新时空”在线平台进行了同步直播,江苏省教科院及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对我校具有深内涵的课改方向给予了很高赞誉。这些活动的举办发挥了我校课改的辐射作用,扩大了我校课改的影响力,省市媒体也多次报道了我校的课改推进工作和办学成果,多所兄弟学校也慕名前来观摩交流。

回顾近年来的研究过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收获了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改变,收获了较为丰硕的课改经验。今后思品课堂将继续进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的深入研究,并加大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力度。

参考文献:

[1]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杨九俊,吴永军.学习方式的变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陈大伟.建设理想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4]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35年的实验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8.

第5篇

一、提高知行合一的可信度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课,它强调生活即德育,德育即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而思品教材从编写到使用,有一个时间段,有时教材内容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敢于大胆地取舍教材,删除那些过时的内容,从日常生活中捕捉与教学有关的新鲜、生动、有趣的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

如苏人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人生与责任》,教材中选用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草原英雄小姐妹保护羊群的故事,这则故事是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榜样,感动了几代人,但这样的榜样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让学生感觉高不可攀,很难产生共鸣。我在这一课教学时,播放了党的十代表、我县老子山镇邮政支局副局长、被乡亲们亲切称为一心为民的“大湖鸿雁”唐真亚的事迹视频,并提问:“唐真亚身上有哪些优秀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唐真亚身上最珍贵的品质就是强烈的责任心,以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人生与责任》。在进入“责任的特点”这一教学环节时,展示该班班主任在青少年时期、成年以后的不同时期承担的责任,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出责任无时不在,责任伴随一生、责任往往多重等特点。因为选取的是学生身边的榜样,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理论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从身边的榜样中受到教育,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形成知行合一的内驱力

“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明理”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明理”明得透,“激情”才能激得真,“导行”才能导得实。然而,在思品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看到课堂上是“你教我学,你说我服”。学生在课堂上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不能或者不敢正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导致学生认为一些道德认知是“假大空”,在课外的行为实践中,学生就会出现“知是而言非,言是而行非,知行不统一”的现象。可见,要想让学生“行动”起来,首先须让学生真正“心动”起来,要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如在组织九年级第五课《与诚信同行》的课堂教学时,我将这一课设计为三部分―诚信之喜、诚信之忧和诚信之责。课前布置各学习小组从不同角度收集有关诚信或不诚信的故事,每组在预赛的基础上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的“诚信故事会”活动,然后由同学们结合故事内容,总结归纳诚信的含义、诚信也是一种资源(诚信之喜)、不诚信的现象及危害(诚信之忧)、如何做一个诚信的人(诚信之责)。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己汇报演讲,以此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课堂上主动说、主动议、主动参与,完全把学习的平台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认知明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促使其良好品德的养成。

三、营造知行合一的广阔空间

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或一节课所能奏效的。要将学生课堂内获得或被激发的道德情感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更多的需要在学生较长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因此,教师必须开放教学过程,打破教室、课堂、教材的限制,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广阔的道德践行空间。

如在学习八年级《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这一内容之后,为将“知”有效地落实到“行”中,我结合学校每学期开展的“保护环境,爱我家园”活动,要求学生分组开展“我是环保小卫士”社会实践活动,每组不限形式。作业布置下去,同学们开动脑筋,积极行动起来。有的小组同学们利用家中废弃的可乐瓶、易拉罐、一次性餐具、旧电池等材料制作玩具;有的小组同学们开展了“护绿认绿”活动;有的小组同学们自发地去捡拾公共场所的垃圾;还有的同学通过实地考察、走访了解洪泽湖水资源情况,并根据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一份调查报告。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环保知识丰富了,环境意识增强了,环保行为得到落实了,真正实现了思品教育的知行合一。

四、拓展知行合一的参与度

教学评价,是学生思维方向和道德行为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思想品德课的评价却单单围绕在了一堂课或一张试卷上,这种以教师为主的单向评价方式削弱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缺乏对道德行为的必要评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会说不会做、知行脱节的“伪君子”。因此,开放思品课的教学评价十分必要。

如在每学期上课前,我会制定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学生家长评价等相结合的行为表格。学期结束时,结合平时积累的原始资料,将课堂学习表现评价、日常行为表现、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和考试成绩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计算出本学期思想品德课分数。促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改变知识学习与行为表现相脱离的现象。

第6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圆满完成云南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的德宏州梁河县扶贫攻坚任务,云南师范大学结合自身优势及梁河县的发展需求,制定《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旨在统筹学校教育、科技、文化资源,以基础教育帮扶为重点,以打造教师培训团队为核心,帮助梁河县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打赢脱贫攻坚战。

统一部署,精心打造梁河县教师培训团队

云师大为帮助梁河打造一支由各学科专家引领、以梁河县教科中心教研员为核心、以中小学一线教师为主力的强大而稳固的教师培训团队,每年派遣高年级师范生到梁河县中小学和幼儿园实习一学期,置换出当地教师到云师大附属中小学、幼儿园跟岗研修;同时落实“特岗计划”,针对梁河县申报“国培计划”等教师培训项目。

在具体工作中,云师大党政领导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组建专家团、工作组到梁河调研、指导,按需确定培训方案,设置培训课程,及时安排集中培训。2016年10月10日至31日,梁河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挂职副主任朱彩梅与全县初中、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等21个学科共45名教研员、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2016)”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云南师范大学培训班(梁河)第一阶段集中培训。

培训中,云师大根据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教育扶贫实施方案及梁河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上报的教师队伍情况、培训需求与专家团、帮扶工作组前期调研情况,专门定制的培训方案,分“培训公共课”“跟岗研修”“学科培训教学”3个时段实施。第一时段培训由成教院负责组织,邀请阵容强大的专家团队集中开设综合学科知识课程、专业课程、综合课程。校外专家中,云南省教育厅师范处处长雷韬讲授《教育法规、政策及运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李学容讲授《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云南省教科院中学特级教师方贵荣讲授《教师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分析》,明德中学高级教师谷润老师讲授《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校内专家原一川教授讲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行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国培”首席专家李辉教授讲授《送教下乡培训活动设计与实施》,张承明教授讲授《示范课、研究课的设计与实施》等。

第二、三时段由文学院、数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等负责组织实施。第二时段,学员到昆明市各学科名师工作室、云大附中、云师大实验中学、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云南财经大学附属中学、滇池中学、师大附小、五华区莲华小学等中小学跟岗研修,进行案例教学、优质课观摩、评课议课,以及“送教下乡”观摩学习、交流探讨等。第三时段的“学科培训教学”实行导师制,学员按要求完成指定阅读书目,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第一时段学习内容、第二时段跟岗研修中产生的教学疑难问题,在导师指导下,形成一个专题讲座,并在团队中试讲、打磨,最后到本科师范生中讲授,导师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议、指导,为下一步的“送教下乡”打好基础。

增强梁河教师团队“造血”功能,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

在国家开展“挂包帮”“转走访”脱贫攻坚背景下,云师大借力“国培”项目,有针对性地培养学员,旨在增强梁河造血功能,为其打造一支强大的教师培训团队,以扎根梁河,有力、持续地培训当地一线教师、教育工作者,使之专业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云师大“国培”首席专家李辉教授细致指导培训工作。他提出在“送教下乡”活动中,要改变以往教师离开学校、离开教室、离开学生而进行讲座、讲授的模式,让“送教下乡”真正进入学校、深入课堂,获得更高效的教学效果,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重点注意加强学科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力,自我完善,提升培训能力;送教活动要遵循4个阶段的内在逻辑,即问题诊断――磨课研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等。

“送教下乡”梁河负责人、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发达一直在思考、规划后续工作。他表示,回梁河后,将结合所学,与云师大共同推进“国培”项目的开展,促进梁河县各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发展。教科中心将遵循省市统筹,区县组织,依托本县培训团队,整合区域外专家资源,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定期开展送教下乡培训,以送教下乡培训带动校本研修,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主要落实好以下任务:第一,分学科组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送培团队;第二,分阶段开展主题鲜明的送教下乡培训;第三,现场指导乡村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第四,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第五,加工生成一批本土化培训课程资源;第六,完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遵照李辉教授指导的四阶段分步法,制定好送教下乡培训年度计划和周期计划,原则上同一乡镇同一学科每年送培不少于4次,每次不少于2天,确保送教下乡培训落到实处。

云师大针对梁河县教师的培训,意在通过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促进全县教育发展。通过精心组织悉心落实,参训学员们普遍得到收获。

梁河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杨早芹表示: 乘着云师大“挂包帮”梁河县的“东风”,金秋十月,我以“国培”学员的身份参加了培训学习。这期间,我每一天都在感动:为云师大提供的优质学习资源,为导师谭晓云教授的悉心指导,为云师大文学院挂职我们教科中心副主任朱彩梅老师的真诚帮助,同学们的友好相待……有幸参加这样专业、高端的培训,我感受到了仰望名师的幸福,提升了认识,获得了方法,坚定了信念。名师们的讲座、风范犹如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我决心做个有温度、有情怀、有素养的教研员,与我县的初中语文教师一起成长。

梁河县曩宋中学教师寸待蓉深感收获丰厚:千言万语道不尽内心对师大及梁河县教科中心的感激,喜欢培训这份优厚的“福利”,也期待来年春天与师大的约会。作为基层一线教师,我期待着师大给予我们一些更接梁河地气的培训课,比如:与初中语文有关的专业知识,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生心理健康引导,教师职业倦怠预防等等。这次高质量的学习,是我职业生涯中一次新的成长。接下来等待我的是“送教下乡”的磨炼,相信付出与收获必将成正比,期待柳暗花明那一天的惊喜。

第7篇

一、活动组织领导:

为扎实搞好我校的展评活动,成立金水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展评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活动目的

通过对课改实施八年来课堂教学、校本研修、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所取得成果进行集中总结、交流评价和展示,推出一批有效教学的新模式、课程新秀、课改先进单位和个人,打造省市县校相街接、覆盖所有学科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完善教学成果评审、科研兴校明星学校创建和评审制度,促进各学校课程改革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推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长效机制。

三、活动原则

全面动员,全员参与,以校为主,

集中展评,研究提升,推进教学。

四、参加展评的作品类型

(一)教育教学成果

1.文本类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成果(教研负责)

(1)课题(题目)(2)研究报告科研论文

(3)教育研究专著(4)学科教学设计和课例

(5)教学经验总结(6)教育叙事和教学案例

(7)调查报告(8)学校课改特色活动

2.网络、多媒体和教育电视节目类成果

(1)多媒体教学课件(CD-ROM)(2)网络课件、网络课程教材

(3)专题学习网站、网络教学管理平台软件

(4)电视教学节目(5)教育电视栏目

(6)教育电视专题片

3.自制教具类成果

(1)自制教具(2)自制学具

4.校本课程开发类成果

(1)校本课程规划或方案(2)校本课程教材(含多媒体形式)

(二)优质课展评:由语文组、数学组和英语组各推荐一名成员设计一节优质课的展评。

(三)新课程环境下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成果展评(由学校校委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奖惩制度进行整理并上报)

(四)课改先进集体和个人事迹展评

(1)学科带头人、课改名师和课改新秀事迹展评

(2)科研兴校明星学校事迹展评

(3)课改先进工作者事迹展评(包括优秀校长、优秀教研员)

(4)课改工作先进单位事迹展评

五、参展条件、要求

(一)参展人员及学科

各个学科所有教师全员参与,学科包括义务教育初中段15个学科大类,即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等。推荐学科不限。

(二)参展要求

1.各人推荐的教学成果应是2001年以来,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符合教学成果评审办法要求的成果。已在2006、2007、2008我县组织的有关评奖中获得省级奖励的,可参加省上的展示,不再参加评奖;如在原有基础上又取得新突破、新进展的,也可推荐参评。

2.各教研组拟推荐一名参加优质课参评的教师,其教学设计必须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特点,理论上有探索,实践中有创新,并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特色。

3.教学成果展评采取展板、实物和多媒体演示等方式进行,并与2009年度教学成果评审工作合并进行。

4.坚决制止网络下载、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违者将向全县通报,并三年内不得参加各类成果申报,不得参与评优晋级。

(三)课改先进个人评选条件

(1)、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认真负责,有良好的师德,注重教书育人。

(2)、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先进,教育教学行为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课堂教学能较好地体现课改精神,教学方法先进,课堂教学效益高,教学成绩优秀的一线教师。

(4)、课程改革以来,在县级或县级以上论文评选中获将;在县级或县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有课改文章;在县级以上的有关会议上进行过典型经验介绍;在县级或县级以上的示范课,公开课、优质课活动中获得过奖励。

五、展评的程序:

第一阶段:动员培训(5月底)。召开教师会,进行校级骨干教师培训。

第二阶段:成果征集(5月底至6月10日)。

1、各教师整理自己八年来的教育教学教研资料,填写《金水初中课改成果登记表》交各教研组长进行统计,并将自己的资料按照参展类别分类发送给教研组长集中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