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1 16:31:11
序论:在您撰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随笔
就像书中说的,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她无私地为我们贡献她所能做到的一切。这种爱,不需要付出任何的努力,是天然生成的最真实的爱。因为我是她生的,是她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我们之间曾有脐带相连。
父爱则是未体现任何一种深渊。
你需要靠努力去赢得父亲的信任,赢得他的爱,符合你作为他继承人的标准,如果让他失望,很抱歉,你在他心中的地位也许不如以往。你要更努力,也许,只是为博得他一个赞赏的目光。
一个人从出生走向死亡,其使命是繁重的。
首先,你得学会什么是爱?如何去爱?
有些人爱得痴狂,爱到忘乎了本质;有些人爱得深沉,爱到了骨子里;有些人无视爱,认为那是一种无边际的幻想。
说到爱,怎样才能算是爱?是我们一生要去做的功课。
父母的爱很真切,但是其方式却大不相同。
父亲的良知和母亲的良知在这条成长的道路上一直伴随着你,当二者结合时,那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你终有一天会走向成熟,但过程并不一帆风顺,在认知的道路上,我们摸索前行,明白什么是爱?
后来才明白,爱是一种无形的东西,需要用心去体会,用行动去证明,方才最真。爱人不易,在爱与被爱之间,爱要比被爱更重要。
爱的方式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
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当爱到一定高度时,你的爱变成了爱的真谛;当爱到一定程度,为此疯狂时,你的爱变成了一种负担。
1.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
解读:这一段话主要告诉我们母爱的特点:它是一种最温馨、最无私的爱。它有积极的一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它也有消极的一面:母爱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
对此,我们可以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加以理解。老舍曾写过这样一段话:“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我的母亲》)由此可见,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爱,是我们最坚实的感情依赖;母亲是我们成长成人、为人处世的“第一任老师”。母亲为了子女可以牺牲一切。
2.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正如同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条件的父爱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
解读:这一段话主要说明了父爱是有条件的和父爱的原则以及父爱的积极面(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联系我们的人生经历、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我们亦不难理解这段话。当厄运压头、困难降临时,默默承担的就是我们的父亲!正如作家邹志安曾在散文《黄土》中把“黄土”作为父亲的象征,这样写道:“他(指父亲)现在去了!在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父亲常常表面看似冷酷,实则隐藏着一颗火热的心!父亲常常将痛苦藏在心底,把笑容留给孩子,用生命书写出大大的两个字――父亲!
随笔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很真实,不夹杂任何的东西。
就像书中说的,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她无私地为我们贡献她所能做到的一切。这种爱,不需要付出任何的努力,是天然生成的最真实的爱。因为我是她生的,是她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我们之间曾有脐带相连。
父爱则是未体现任何一种深渊。
你需要靠努力去赢得父亲的信任,赢得他的爱,符合你作为他继承人的标准,如果让他失望,很抱歉,你在他心中的地位也许不如以往。你要更努力,也许,只是为博得他一个赞赏的目光。
一个人从出生走向死亡,其使命是繁重的。
首先,你得学会什么是爱?如何去爱?
有些人爱得痴狂,爱到忘乎了本质;有些人爱得深沉,爱到了骨子里;有些人无视爱,认为那是一种无边际的幻想。
说到爱,怎样才能算是爱?是我们一生要去做的功课。
父母的爱很真切,但是其方式却大不相同。
父亲的良知和母亲的良知在这条成长的道路上一直伴随着你,当二者结合时,那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你终有一天会走向成熟,但过程并不一帆风顺,在认知的道路上,我们摸索前行,明白什么是爱?
后来才明白,爱是一种无形的东西,需要用心去体会,用行动去证明,方才最真。爱人不易,在爱与被爱之间,爱要比被爱更重要。
爱的方式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
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当爱到一定高度时,你的爱变成了爱的真谛;当爱到一定程度,为此疯狂时,你的爱变成了一种负担。
塑造健康而成熟的灵魂是普天下所有孩子和父母都十分关心的问题,认真阅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教益。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节选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艾・弗罗姆的心理学经典《爱的艺术》一书。节选部分取名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而不是《父母给孩子的爱》(或者《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因为站在心理学、哲学的高度,既分析了“父母的爱”,同时又分析了“孩子的爱”和“爱的能力”的培养过程,两者双线同步展开而又适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体现出这篇随笔的思想深刻性、思维缜密性、表达形象性。节选部分虽然有3000多字,但字字句句都闪耀着智慧的灵光,启迪着人们去智慧地爱,去艺术地爱,以爱塑造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首先,孩子的爱是一个渐次成熟的过程,只有经过自身努力才能形成健康而成熟的灵魂。文章以细腻的笔触,从生理学、心理学两方面精细地剖析了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刚出生阶段”、“8岁以下”、“8至10岁”、“少年时期”、“成熟时期”――的情感变化(爱的变化),借以告诉人们:一个人从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智是一个巨大的质的变化过程――出生之初,婴儿爱自己,没有爱别人的能力;渐渐地会感受到母爱;到了少年,会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爱,拥有了爱的能力,能“创造爱”、会去“爱别人”――这就是孩子“爱的能力发展”的见证;再成熟一点,能够从感受母爱到希望得到父爱,懂得通过努力赢得父爱――这是孩子“爱的对象的发展”的见证。孩子在“拥有爱的能力”后,再经过努力,就会真正懂得“爱”,学会“成熟的爱”,掌握“爱的艺术”,并最终能够将母爱与父爱“综合”起来,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健康而成熟的人。
其次,母爱、父爱是不同质的爱,只有运用爱的艺术才能塑造孩子健康而成熟的灵魂。文章首先花了大量笔墨剖析母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最初只是能满足孩子“内部要求”的“温暖和食物”,然后是让孩子产生“我被人爱”的“感谢和高兴”的那个人,继之是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的那个人。总之,母爱是无条件的,让孩子懂得“爱比被爱更为重要”,因而“给比得重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了父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借以告诉人们母爱是无条件的,代表自然世界,给予孩子安全感;父爱是有条件的,代表思想世界,是有原则的。但是不管是母亲还是父亲在内心深处都希望孩子最终脱离自己;父母作为“成熟的人”的样板时刻在教育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孩子如果能够“综合”“母亲的良知”而“想爱”和“综合”“父亲的良知”而“会爱”(拥有父亲的理智和判断力),就获得了“健康”“成熟”的灵魂。
这就是爱的艺术,这就是父爱、母爱、孩子对父母的爱的艺术,这就是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要掌握的艺术。假如人们的爱失败了,你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要总在客观领域找原因,因为弗罗姆告诉我们:爱虽然是一种情怀,但更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学习而且必须学习的。做父母的要用母爱、用父爱去发展孩子爱的能力,从而塑造其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Abstract: Let children really know love, learn to love, the first is the parents to set an example. They should love with the practical action to exert a subtle influence on children,to let children learn to care for people who need help. Let the world is filled with love, let you and I always be happy.
【关键词:关爱传递互帮互助快乐】
Key Words: love, transfer, help each other, happiness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首《爱的奉献》唱响了爱的旋律。关爱,无处不在,世上有许多伟大的、感人的关爱。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现象也让我们感到失望,也会看到一些缺少关爱意识的孩子。记得有几次,在组织孩子游戏时,有几位幼儿不小心把别人的书包碰掉了,可后面的孩子竟然从书包上跨过去,没有一人把它捡起来。为此,我不停的在思考,这些孩子的爱心都到哪去了呢?他们为什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什么叫“关爱”,只知道一味的索取。最终,我明白了不是孩子自私,也不是孩子没有爱心,是有些做父母的没有言传身教,没有让孩子真正懂得关爱,学会关爱。
多一些关爱,你会觉得快乐、幸福。关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要将这种爱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的教给幼儿,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被关爱的滋味,同时也要让他们去关爱别人。因此,我们要让孩子真正懂得关爱,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孩子学会关爱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起:
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爱
在我们的大家庭中,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因此我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爱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爱;另外一种就是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的关爱。
首先我们说一下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爱。记得女儿4岁那年,有一次我生病了头痛的厉害,女儿用她那稚嫩的小手不停地给我按摩,当时我很感动,事后我问女儿:“为什么要给妈妈按摩,你的小手不累吗?”女儿回答说:“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生病时,您不是也这样做的吗?”孝敬父母是每个做儿女的职责,爸爸妈妈的就应为孩子做出榜样,爸爸妈妈怎么做,孩子就会怎样做,因此我们要以身作则。
接着说一下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的关爱。人们常说世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父母的爱。比如,孩子生病时,父母会精心照顾;孩子需要帮助时,父母会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作为父母不要只对孩子一味地付出,而是也要享受孩子的关爱。一次,到朋友家做客,她家里有个5岁儿子,如今家里都只有一个孩子,可谓是家里的“小皇帝”,在看看这孩子也不例外,快要开饭了,大人们还没有上桌,可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动手再说,到了吃饭的时候,他竟然把他最喜欢吃的一盘菜和最喜欢喝的饮料拿到自己跟前,命令大家谁也不许动,这真是把大家搞的哭笑不得。事后,我和朋友聊起了这件事,我说这样长期下去对你的孩子健康发展不利,你们会把他宠坏的,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父母不辞辛苦整天为了他们,要让他们懂得感恩,“滴水之恩,将涌泉相报”。自然,大人们也要适当的学会分享关爱。总之,孩子快乐、幸福,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把这种关爱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去关爱父母。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人一生最朴实、最重要的。在社会中一些少年犯都是缺少父母的关爱而走向了犯罪,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了灾难,有时是无法弥补的。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与关爱非常重要。
二、孩子与熟悉人之间的关爱
孩子刚入社会会接触到很多熟悉的人,比如:老师、同学以及自己的好友。在这些熟悉的人中关爱到处可见。在一次下班的路上,碰到了三四个小学生结伴而行,其中一个不小心被一块石头给绊倒了,其余的小学生赶紧把她扶了起来,并扶着她一起向前走去。虽然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从小事中我看到了关爱。在课堂上,老师会利用书本知识教会孩子如何去关爱,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尊老爱幼;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实际行动让幼儿体验同伴与同伴之间的关爱等。学会关爱是孩子回报社会的最初萌芽,在这个阶段把孩子教育好了,对家庭、社会、国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孩子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爱
在一次“献爱心”活动中,我把事情的原由告诉了幼儿,这些人需要帮助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孩子们听后有的要把平时最喜欢吃的零食送给灾区的孩子们,有的孩子要把平时攒下来的零花钱捐给灾区的孩子们,还有的要把自己的漂亮衣服送给灾区的孩子们……这难道不是关爱的升华吗?虽然这些人不是我们所熟悉的人,但他们遇到了困难,需要我们帮助,就应该伸出援助之手。此时我们就要抓住机会教育孩子学会关爱,懂得关爱,让他们明白这次“献爱心”活动中小朋友的表现就是关爱。“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不正是关爱的体现吗?
亲子之间也不例外,爱也是从类似这些关键词开始发展的,孩子从在母亲的子宫中用脐带相连,出生后用和温暖的怀抱让孩子和母亲相依相偎,再后来是手挽着手,是在父母的肩头熟睡的感觉,这些都是一幕幕美好的亲子相爱的场景。不难发现,亲子之爱的发展的方向是逐步分离,或者说是彼此的相互独立,使孩子与父母与家庭之间越来越能够拉开距离。正常的爱是孩子越来越独立,这是家庭中给孩子爱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爱的终点。一个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不是正确,最终考察的结果是他的孩子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独立,能够离开父母而独立生活,独立生存,独立决定,独立经营自己的生活,能够学会独立地控制自己人生。
爱从依恋开始,最终导向独立。这是父母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也是考量自己爱孩子是不是合理的标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应该感到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强,也就是孩子越大,父母应该越轻松才对,这才是培养孩子应该努力的方向。父母的教育艺术集中表现在鼓励孩子独立上。父母每天和孩子在一起,表达对孩子的爱,除了让孩子产生安全感,更多的应该基于孩子的独立能力来考量我们的爱是不是恰当。
父母教育艺术的集中体现不是孩子有多听话,孩子在父母的安排下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而是父母对孩子的教导在多大程度上鼓励孩子一点点独立,是不是能够逐步脱离父母而自我成长。
孩子的优秀不是他们在父母的设计下获得了多大的成功,而是父母多大程度上鼓励孩子拥有了多少次的失败。家庭教育的成功不是父母总结了多少育儿经验,而是孩子拥有了多少成长的体验。独立的孩子生活是自己的,而不独立的孩子一切都是父母的。我们需要努力让孩子收获自信,而不是对父母的“他信”。
因此,我认为父母正确的爱是始终促进孩子独立的爱。
因为我们的爱,孩子每天的自我服务能力是不是在增强?
因为我们的爱,孩子是不是能够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事情?
因为我们的爱,孩子是不是能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
因为我们的爱,孩子是不是能够进行自我选择?
因为我们的爱,孩子是不是能够很好地面对孤独,学会打发时间?
“仁爱”思想青少年人格家庭教育“仁爱”是孔子教育的最高目的,他把“仁”概括为人的最根本的品德和衡量人是否有道德的最高标准。“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爱”,简而言之,就是与人亲善,仁爱教育就是教育人学会充满爱心,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爱”也是一种伟大的担当精神,仁爱教育也就是教育学生学会担当责任,学会关爱、帮助他人。
儒家阐述的“仁”,就是“爱”的演绎和诠释。这种爱包含三个大的层次,即家庭血缘关系的爱、社会人际关系的爱和宇宙万物之间的爱。以家庭血缘关系的爱为起点,推及社会人际之间,至整个宇宙自然。儒家的情感教育逻辑起点在家族,“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这都说明爱人要从身边最切近的人做起,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是爱人的着手处和根本点。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仁之实,事亲是也。”进而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地。“仁爱”思想要建立在血亲情感基础上,但又要超越这种血亲情感,爱人以亲子关系为基础,推及到天伦之乐,扩大到姻娅之情,进而提升到民族认同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爱”思想最后升华为一种关怀人类命运的激情。这种情感迁移体现为个体道德修养的逐步升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今天,尽管“家”的含义较之传统社会有了变化,但家庭关系对人的情感需求和亲子之情是任何德育内容都不可涵盖的。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情感最初体验是在家庭中得到的,家庭提供了孩子最纯洁、最简单的情感获得表达的舞台,它对孩子性格、情感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无论怎么改革,品德教育都离不开情和爱,父母是孩子的最早、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家庭的爱心情感体验是什么教育都替代不了的。
在家庭对子女进行爱心情感教育,关键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幸福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既慈祥温和,又严格要求,让孩子在一个充满关心、爱意、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这就是让孩子在家庭德育过程中体验儒家的“仁爱”,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要建立长幼有序的合理家庭关系。所谓“合理”,是指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子女)之间首先是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同时,家庭又是一个整体,不能各自为政,总要有人当家长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父母要像个父母的样子,儿子要像个儿子的样子。各在其位,各尽其事。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应成为家庭的核心。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应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却变成围着孩子转的“月亮”“星星”,这就为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温床,更谈不上培养礼让父母的好习惯了。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不能颠倒主次。
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要做孝敬长辈、关爱家庭的的楷模。“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里仁》)。”孝悌是孔子仁爱教育理念的根本。家长既是家庭“仁爱”文化的建设者,也家庭“孝悌”文化的实践者,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现在一部分成年人冷落、慢待自己父母,不照顾自己的父母生活,更有甚者千方百计“啃”老,这样给孩子的影响就更不好了。假如父母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伯伯、阿姨、姑姑不友善,又怎么能教育孩子尊老爱幼。一个人对自己的亲人都没有亲情,更何谈对孩子同情心的培养。因此,作为父母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父母。对纯洁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力量比伴随其成长的父母的言传身教更能把他们引向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对父母来说这也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第三,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然而当今父母过于惜爱自己的子女,使子女觉得这种爱理所当然,他们全然不懂得感恩。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挣来的,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里理解、体谅父母呢?为此,父母应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工作和收支情况告诉孩子,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得来不易。如果当家庭遇到困难时,要告诉孩子,让他和父母一起面对,使孩子认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应为家庭分忧解愁。这样,还可以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让孩子逐渐学会珍爱家庭、珍惜自己,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升华为孝敬的高尚品德。
第四,强化孩子孝敬父母好习惯的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孝敬父母就是要求孩子亲爱父母之情,敬重父母之行,顺承父母之意,侍奉父母之心。父母儿女亲情,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形成的情感基础,是今后各种品德形成的基本前提,也是目前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孝亲教育,对改变目前家庭中存在的孩子专横、缺乏同情心等状况,有着积极的意义。“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礼记•曲礼上》)。”孝亲的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要在孩子刚懂事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孩子懂得孝敬父母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应从一点一滴的平凡小事做起,把基本要求变成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这就是对孩子最实在、最有效的“仁爱”教育。
如何做好青少年德育工作,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家庭,同时也关涉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长远发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目的是推进社会和谐、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的幸福。德育的核心是“使每一个公民懂得自己在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集体、民族、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与国家正大力提倡的未成年人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相继推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让人民生活的更幸福,更有尊严”等是相一致的,这些都正在重新开发和利用儒家伦理的智慧和资源,为“仁爱”教育注入了全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归根”“知常”――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中小学管理,2009,(9).
\[2\]让中学生保持阳光心态的128个故事.九州出版社,2008.
\[3\]家书.万卷出版公司,2008.
\[4\]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