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2-08-11 22:01:29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计算机实训总结

第1篇

老师布置了一些的作业给我们操练,在老师精心的指导下我已把Excel,word,outlook,powerpoint等操作的很好了!现在我们已步入大学,经过半年的在校学习,对电脑还只是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但在这学期期间,一直忙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没能有机会放开课本,真正切身感受计算机魅力,所以在实训之前,电脑对我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但通过这次实训,我们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离我们不再遥远!据我了解,大多数同学都以前接触过电脑,也有玩过一些游戏,却不懂操作一些对我们以后工作有用的系统。对于我们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渗透较少,之前都是老师操作为主。此次实训就不同了,同学们都作了充分准备,在活动中同学们都提前来到教室上课,每位同学都认真的操作、练习;听着“嗒嗒”的打字声,心里真的不亦乐乎!和我们一同参与实训的还有姚远老师和滕晓焕老师,在实训中也分别给予了我们指导,并且做详细的讲解,这次实训活动十分成功,除了各位同学的充分准备,还要感谢学院和食品系的各位领导及专业老师,没有他们做出努力,给学生手操的平台。

通过这次实训,我们对电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做二十一世纪现代人不但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超强的电脑操作能力,正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为一名食品专业学生来说,必须有较广的社交圈和开阔的知识面,所以要把电脑作为一个重点来抓!

然而,在我参加培训的第一晚上,我就发现自己错了,此次的电脑培训与以前参加过的培训大相径庭。以前的培训都是应付考试的,实用性不强,而且那时学的东西,在工作中用的不多,时间长了不用也就忘记了。而这次培训的内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用性和工具性很强,都是平时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参加培训的第一课时,我就专心致志地听讲,把学习内容与以前操作不规范或不熟练的地方进行对比,感觉学习效果很好,受益匪浅。特别是EXCEL的学习,因为平时用得比较少,掌握的也不多,不想去进一步的学习,所以对EXCEL的操作不熟悉。这一次正好帮我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次培训,使我的EXCIL的操作有了新的认识,也掌握了几种方法。还有幻灯片的制作,原来从没有制作过,通过这次学习发现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简单的制作我已经基本上掌握。现在想起来这种培训是必要的,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正因为学习上有所收获,思想上也就豁然开朗起来。说实话,近几年,觉得自已也不再年轻了,还学什么啊?得过且过吧。虽然对待工作还是尽心尽力地去做,但对于学习的态度则是能应付就应付,不想应付就是偷点懒吧。因为这种思想的存在,在学习上的动力就不足了。通过这次培训,我觉得要改变这一错误的思想,想把各项工作做好,就必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也只有不断的学习、充电,才能提高自已的工作能力。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第2篇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 计算机基础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学历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公共工具类必修课程,主要围绕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常用软件的使用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等内容展开教学,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设计,突出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软件的操作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等核心内容,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以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线,采取模块化设置;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将基础理论和操作应用融为一体,讲解、示范与上机操作穿行。根据课程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六个模块。

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对各个教学模块的了解情况,课前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基本上都使用过计算机,但个体差异较大大,大部分学生知道和使用过Windows操作系统,但没有系统学习和掌握过;部分学生使用过Office软件中的Word和Powerpoint等软件,但并不熟练;学生基本都会使用浏览器上网,但是对网络协议、IP地址等网络基础知识并不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学生特点,根据学生情况恰当选择教学内容,同时设置不同层次的实训内容,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根据各个教学模块的内容与特点,设置了不同种类的实训任务。如在Powerpoint 2010演示文稿制作模块中,根据六个学时的教学时间,将教学内容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对于演示文稿和幻灯片的了解和基本操作,幻灯片的版式、节的概念,以及向幻灯片中添加文本框、图形、图片等内容,并对添加的对象进行设置;第二部分主要包括幻灯片的主题与背景设计,幻灯片的母版设计,以及向幻灯片中添加音频、视频等内容,并对音频和视频进行编辑;第三部分主要包括动画设计,演示文稿的打包与打印。根据内容的划分,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演示文稿,要求学生根据三个部分的学习内容完成不同的实训任务:第一个实训任务主要完成演示文稿的创建、保存、幻灯片的插入、版式选择与分节,幻灯片内容的输入与图形、图片、艺术字等对象的插入;第二次实训任务主要完成幻灯片的主题与背景设计,设计时借助母版设计,为幻灯片添加背景音乐和视频文件并编辑;第三次实训任务主要为添加的对象和幻灯片的切换设置动画效果,并将制作的演示文稿进行打包和。通过三次实训任务,最终完成整个演示文稿的制作。

在教学与实训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演示文稿设计的主要思路和结果,幻灯片制作的必要资源,包括文本内容、图片、音乐文件、视频文件等。学生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后,教师做出总结与点评,帮助学生总结知识、修正错误,并且掌握一些快速、规范制作演示文稿的方法,如设计和制作演示文稿时,要首先设计好演示文稿的脚本,并根据脚本准备和搜集相应的材料,然后设计好要应用的母版,选择或设计主题、背景等,保证整个演示文稿风格的统一。设计完成后在开始制作演示文稿,而不是一开始就直接打开PowerPoint软件开始制作,这样可以减少制作过程中对演示文稿和幻灯片的反复修饰,大大缩短演示文稿的制作时间。

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反复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创新意识,同时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机制

计算机专业相对于其他工程型专业而言,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在生产过程中该专业对设备的依赖性远小于对工作人员的依赖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环节的复杂性。

国内各人才培养单位都在进行有关实习、实训培养模式的研究。中南大学刘安丰等老师提出了“计算机本科专业软件实习工厂”的实习实训模式,用校内的统一管理和实习环境来规避这种复杂性[1]。西北师范大学陈幼明老师提出用“基于互联网的毕业实习管理平台”对分散式实习采用虚拟统一管理,解决过程控制问题[2]。这些探索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机制”,希望能够从实践的角度推动“实习实训”这一重要环节的建设。

1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必要性分析

按照第三方教育分析机构麦可思公司的分析报告,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在2007、2008、2009连续三年失业率在各专业中排名前十位,2010年该机构的《就业报告》中更是将计算机专业划入“红牌”专业,对计算机专业的招生与教学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通过实习、实训环节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计算机专业的教育者们必须面对的课题[3]。下面对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

首先,IT行业企业地域集中,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国内的IT企业多数集中于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杭州、苏州等一线沿海城市。这些城市的计算机专业从业人员占全国计算机专业人员的90%以上。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就业出现了向这些城市集中的现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生活成本偏高,于是学生对薪酬期待自然居高不下。

其次,在地域集中的同时,IT行业企业规模偏小。国内IT行业的龙头企业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公司规模也只有万人,与传统行业动辄十几万人的大企业相比,对实习生的接纳能力有限。规模较小的计算机公司则根本没有接纳实习生的能力。

第三,IT行业人才需求极不稳定。2009年金融危机发生,各IT企业为规避风险,招聘门槛提高、规模缩小、薪酬待遇降低,2010年经济回暖,各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招聘人数放量增长、扎堆招聘、待遇超常规提高。市场的不稳定给学校的各个教育环节都带来了巨大冲击。

第四,非IT行业的IT部门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求高。金融、交通、公安等非IT行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虽然保持稳定,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超出IT企业平均水平的要求。例如建设银行数据中心、新华社湖北分社、湖北省保密局等每年都会招聘,但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独立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单位与学生的相互预期存在巨大差异。各个用人单位一般都希望学生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就能够迅速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问题,独立负责一方面的业务。而学生普遍希望工作单位能够提供一位“导师”,和一段时间的培训环节,以便熟悉工作、熟悉社会。于是,单位和学生都将目光投向学校,希望学校能够提供一个环境对学生在毕业前进行职业训练。但由于场地和教师的限制,学校无法向学生提供全封闭工作环境、应用型工程项目平台等全天候的项目训练空间。

因此,在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实习环节,我们发现统一的实习实训不但在理论上不可行,而且在实践中也没有太大的操作空间,只能采取面向就业的个性化安排。

2面向就业实习实训的分类

2.1按照实习性质的分类

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想,所以必须把准备就业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机制进行进一步细分。

1) 研究型实习。针对非IT行业的技术部门要求,组织有志于到这些单位工作的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研究,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分学生管理参照研究生的管理模式,学院提供机位,相关课题的负责老师和研究生提供指导,学生参与相关技术工作,为学生提供接触项目甲方的机会。如我院有一部分同学参与了公安部门“人脸识别”相关课题的研究,从而顺利在公安部门就业,提前锁定了自己的就业方向,实现了就业与实习的一体化。另有一部分同学以组队参加全国信息安全大赛、挑战杯比赛等形式在校内进行研究型实习,通过这一环节的锻炼,也迅速找到了和自己兴趣点相关的理想单位。参与研究性实习的毕业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人数的15%左右。

2) 生产型实习。顶尖的IT企业往往希望通过自己的“实习生项目”锁定全国最有前途的计算机精英,他们会以提供来回车票和生活补贴的形式吸引应届毕业生。例如,腾讯公司在网站上“腾讯2010实习生招聘现已正式启动,有700个实习岗位虚席以待。本次招聘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西安,哈尔滨7个城市……”;百度公司实习生计划要求“如果你是2011、2012、2013年的本科、研究生或博士毕业生;如果你对互联网及搜索技术有浓厚的兴趣;……实习时间保证每周至少有三个全天的工作时间,实习时间可持续三个月以上。”通过向这些实习生项目推荐学生,每年我院有二十多位同学在相关公司获得生产型实习岗位,并在实习结束后获得了工作岗位。近年来更是产生了上下级的联动效应,通过在职校友“内推”进入相关企业的同学持续增长。此类实习学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的20%。

3) 创业型实习。从全国各专业毕业生的创业率统计来看,计算机始终是毕业生人数创业最多的专业之一。从“知识经济”概念提出以来,计算机专业也是制造富豪最多的专业之一。因此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在毕业生当中推出了“创业型实习”的概念,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型企业和自主创业。2010年度有二十同学参与了苏州博视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初创,并在该公司进行创业型实习,最终有六名同学留在该公司成为核心开发团队的成员,另外十二名同学也在实习结束后与中联电子、百度、TCL等知名公司签约。学院另有六名同学发起成立了“易餐网”网络服务公司,正在进行公司注册等前期准备。此类实习学生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的20%左右,近年来数量呈上升趋势。

4) 虚拟型实训。参与以上三种毕业实习的同学一般来讲都是动手能力较强,平时表现较为主动地同学。对于另外一部分动手能力较差,表现也不够积极的同学。学院通过主动联系校外实习基地,有组织的外出封闭式实训来完成这一环节的任务。2009年度、2010年度,学院分别组织了30名同学赴深圳优迈科技公司和苏州安博教育集团进行了虚拟项目的实训,通过实训,提高了相关同学的动手能力,让他们熟悉了完整的项目流程,了解了与工作相关的知识。这种虚拟型实训为学生提供了与工作环境完全一致的管理模式,提供一个虚拟项目,配备一名项目经理、制定一种开发工具,通过边讲解、边工作、边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工作角色。此类实习学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的30%左右,属于学院重点组织和关注的对象。

2.2按照实习时间的分类

对于同一个学生而言,在毕业前一年的时间当中,他可能参加两种以上性质的实习模式。不同的阶段对于个人而言的意义将会完全不同。因此,按照时间阶段对于毕业实习实训进行分类也非常必要。

1) 职前实习。对于一个准备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他有接近一年的时间来找工作,在没有确定工作岗位之前可以参加学校和企业组织的任何一种实习实训,直到找到合适的单位和岗位为止。权利义务相对比较模糊,管理困难大。职前实习一般为2~3个月。

2) 入职实习。是指一名学生确定工作单位之后,在从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后,到正式报到上班的这一段时间内在用人单位进行的实习,时间一般从该学生找到工作开始,到毕业为止,岗位、内容相对固定。权利、责任、义务清晰,管理相对容易。入职实习时间为两个月到一年不等。

3面向就业实习实训的效果分析

1) 就业质量提高明显。通过有组织的毕业实习与实训,学院在就业淡季的2009年,就业率逆势上涨两个百分点。此后2010年就业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就业质量提高明显,毕业生的平均起薪达到了5000元,约为全国平均数据2663元的两倍,个别毕业生年薪达到了20万元。尤其是参与了虚拟型实训的同学两年来就业率都达到了100%,让以前的“就业困难户”找到了脱困的手段。在2010年度学院组织的毕业生回访中,各用人单位对于这种实习实训环节中学校与单位对接的模式非常满意,有二十多家企业与学校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十几家单位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设置专门奖学金、助学金鼓励学生前往实习。

2) 创业团队增长迅速。通过这种政策的激励,计算机专业的创业团队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实习实训基地之一――武大计算机学院校友创办的天源迪科公司在2010年上市,极大地鼓舞了学院学生参与创业的热情。包括毕业生的两支创业团队在内,目前在校生共有六支创业团队,注册了两家公司。随着创业型实习的滚动式发展,今后的创业团队仍然将会继续增长。

3) 带动低年级业余科研团队建设。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尤其是研究型和创业型实习多数都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有些是由原来的一些业余科研立项的研发团队发展而来。四年级学生参与的这些活动和他们获得的成绩都会迅速地通过各种舆论渠道影响到低年级的同学,直接效果就是低年级同学参与业余科研的热情空前高涨。2010年度武大计算机学院2009级学生申报业余科研立项66项,参与人员近三百人,占该年级全体学生的86%,丰富了计算机专业的第二课堂教育。生产型实习的校企对接渠道最为便捷的是各种技术俱乐部的内部推荐和校友的内部推荐,于是,校友、技术俱乐部负责人与普通同学通过这个渠道建立了畅通而广泛的联系。扩大了专业性学生社团的影响,营造了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体现了业余科研团队的组织凝聚功能和社会沟通功能[4]。

4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 学生分散,管理成本巨大。以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2010年度的学生毕业实习实训中一百余名学生分散在二十多家单位,九座城市,其中两处集中实习实训地点还派了老师带队。不同的单位对实习生的管理有很大的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迥然相异,实习内容千差万别。由此造成学校的管理成本相对学生在校内学的方式而言无疑是巨大的,为我们的管理工作和资料收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虚拟化统一管理应该是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环节管理方式的发展方向。

2) 经费筹集渠道不稳定,投入不足。与示范性软件学院相比较,普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培养经费当中无法拿出大批经费用于解决学生毕业阶段实训问题。学院组织的两次虚拟实训所需要的经费都是利用国家政策通过培训机构向当地政府申请的经费,一旦政府支持政策发生变化,这种模式将无法维持。因此,实习实训环节的经费问题是困扰教育者的一大障碍。

3) 对学生的甄别、组织相对困难。处于毕业环节的大学生,选择面非常宽,可以选择出国、就业、考研、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多种发展方向。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唯学历论”等思想的影响,有很大一批学生在毕业的环节里选择“考研”作为自己的选项。虽然作为教育者明知其中有很多人是以“考研”的名义对实习、实训进行逃避,但无法用行政手段加以甄别、干预。另有一批准备就业的同学利用种种社会关系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工作单位,对学校统一组织的实习实训不积极参与,也让组织者很为难。

4) 企业、学校、学生个人尚存在一定分歧。一般用人单位希望学生实习最少时间为六个月,并且希望学生能平滑的从职前实习转入入职实习。而学生对于职前实习罕有较高期待,一般希望通过一个单位的职前实习积累经验,进入更高层次的单位进行入职实习,而且对职前实习的容忍时间不超过三个月。学校从就业率的角度考虑,一般会支持企业的看法,于是三方的观念存在一定差异,由此会导致一定的实习纠纷。也给企业、学校的后续合作工作造成困扰。

5结语

综上,从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来看,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机制能够在复杂的就业环境中用灵活性应对复杂性,以职前实习+入职实习的方式逐步解决面对的困难,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能为校企合作建立固定的纽带。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经过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相信存在的问题将会在后续工作中继续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安丰,赵辉,赵岩,等. 计算机本科专业软件实习工厂的构建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10):143.

[2] 陈幼明,王立群. 计算机专业分散式毕业实习过程控制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0(3):145.

[3] 麦可斯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11.

[4] 赵健,甘泉. 关于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科技团队建设的若干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8(6):3.

Research on Practice and Training Mechanism Facing to Employment of Computer Major

ZHAO Jian, HUANG Zhiguo

(Computer School,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模式考核

近些年以来,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社会的发展也随之加快了步伐,大学计算机基础也成为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本人教授这门课多年,发现现存的教学模式存在着种种弊端,所以,深入研究这门课程的教学,探索分析这门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思考改革的方案,是当前各高校普遍关注和有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学校的情况,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教学大概存在这么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安排不太合理。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里各个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计算机的基础不一样,对计算机方面知识的需求也不一样,而目前的教学情况还是每个专业教材统一,进度统一。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如果内容太深,文科类的同学就会觉得比较难,难以接受。

(二)理论学时和上机实验课时安排不合理。目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上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上机实验为辅,学生缺少上机实验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到的知识大多数仅存在理论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上机练习,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如果学生上机实验课时不够多的话,就得不多足够的锻炼,实际操作能力自然就差了。

(三)考查形式有弊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很多学校都是采用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的评价。以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都是跟其他学科考试一样进行笔试,这样只能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而考察不到实际动手能力。现在很多学校都在用类似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试系统,让学生上机考试,这样就使考核的知识点更加全面,考试也更加方便和公正,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考察。但是考试的题型还只是选择、填空和简单的操作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是不能得到充分的考察。

二、改革方案

(一)课程方案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及一些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以及计算机对自己专业方面的应用能力。对各个专业的要求也不一样,课程内容的安排要表现出对不同专业不一样的需求,对工科类学生可内容适当加深,除了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软硬件、OFFICE软件外,可适当加入一些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的内容,而文科类学生的教学内容可适当简单些,安排基础内容就可以了。在基础内容讲解阶段,主要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因此要多进行实训练习。

(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行为活动。教师不但要学会运用各种方法去引导、刺激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还要教学内容、学生的兴趣等实际情况来决定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

1. 因材施教。现在,虽然在中小学就开始对计算机进行普及教育,但是中学阶段都是应试教育,高考不考的科目学生基本就会放弃,所以还是有很多学生没怎么接触过计算机。但是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一般工科学生的基础好些,文科学生的基础稍弱。大学授课一般以专业班级为单位,一个教学班从四五十到一百人不等,教师从头开始讲,讲慢些会的学生不想听,讲得快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难于跟上。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对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基础方面的考试,根据他们考试的情况来掌握学生计算机的基础情况,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适当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

2.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分配。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讲述的是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理论和实验相结合。以往的课时安排我觉得非常不合理,主要是理论课,实验课相当少,所以学生由于得不到足够的实训,动手能力比较差,很多东西上课听了之后,自己动手不会做,比如WORD、EXCEL和POWERPOINT这些软件正是要自己亲自上机实验才能熟练的。所以应当把实验课时稍微增加点,理论课时可适当减少,多给学生上机实验的机会。

(三)考查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查方式就是笔试,考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力,却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我们可以采用作业、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策略,作业的形式不限,可以是上机作业,也可以是书面作业;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学习状况,又可以对学生起到一个督促作用。期末进行一次综合测试,既要测试理论知识,也要测试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可以采用类视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上机考试,从题库抽题的方式,考完当场系统出结果。这样大家的考题就不完全一样,既可以防止作弊,又可以把老师从改卷的繁琐中解放出来。这样不仅改变了以往考试学生复习时死记硬背的复习方法,还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结论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提高这门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所有从事这方面的老师不断地努力和探讨,找出这门课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用各种方法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选择最适合的教材,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培养出走出社会时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颖;赵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 [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8-15

[2] 滕滕.关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探索[J]. 教育研究,2008(8): 32-40.

[3] 衷克定. 基于“目标教学”理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8): 38-39.

[4] 单方,叶慧文. 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8): 67-69.

第5篇

关键词:新工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双循环两阶段”控制模式

一、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在教育方式上,目前许多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模式单一固定,重知识,轻技术,未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缺乏企业的熏陶教育[4]。在教学计划中,大多数专业课的理论学时占80%以上,实验学时不足20%。学生更加注重的是理论,是期末考试中那一纸试卷能否及格,而对于实验课则存在相互抄袭现象,真正能动手编写程序的同学并不多。面对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改革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已是迫在眉睫。

2.学校教学与企业技术脱节

从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来讲,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大多还是偏重理论,实践能力相对较差,而计算机专业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导致许多应届毕业生不能马上满足招聘单位的用人需要,往往需要重新学习一段时间才能初步适应企业的需求[5-6]。对于计算机学科而言,学生需要更多的是实践能力的锻炼。地方院校实验课的学时有限,学生在实验课上只能将理论课所学的内容掌握,一旦将所学知识点综合应用于实践,学生则要重新学习重新摸索,很难融会贯通。目前许多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确,与企业技术脱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特色不突出,更难以满足就业需要。

3.学生学习兴趣缺失

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只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多数是死记硬背,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就会导致恶性循环,学习效果越来越差。

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

在新工科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解决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需要重构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长春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近年来以培养具有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能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建立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下对该体系进行具体论述。

1.遵循系统控制论,构建“双循环两阶段”控制新模式

基于新工科战略,长春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构建了“双循环两阶段”控制新模式。“双循环两阶段”控制模式包括质量目标子系统、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子系统、教学资源建设子系统、质量监测分析子系统,实现双循环、两阶段、反向设计、教学评价的人才培养控制模型,从而达到了对培养过程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提高了教学质量。长春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根据学生发展、学校发展、高教形势、工程认证、行业产业的需求来制定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指标体系。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可以采用“3+1”的培养方式,3年校内学习,1年校外实习的实践教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培养的目标体系制定相应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要求、实验教学内容以及实验教学活动;同时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制定认识实习、企业实习、企业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内容,实现校内实验和校外实践的“两阶段”培养模式。长春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同时制定了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培养过程进行实践教学体系质量的监控和评价,保证人才培养过程的可控可管。通过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反馈信息,不断与企业沟通,及时反馈企业需求和学生的实践技能信息,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法和实施手段,达到校内循环和校外循环的“双循环”控制模式。

2.采用“STEAM”思想,创建实践教学培养新机制

基于新工科战略,该校创建了实践教学培养新机制。采用科学(S)、技术(T)、工程(E)、艺术(A)、数学(M)的工程思想,创建实践教学培养机制。实践教学培养机制贯穿了“实验(线上与线下)+实战(各类竞赛)+素质(团队与创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搭建了“校内学习+校外实践”一体化平台,培养满足“新工科”要求的高水平人才。(1)夯实基础,实施“十百千万”代码工程通过“教”,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学习能力”。实验课程一般包括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两部分,在课程实验中让学生练习验证性实验和实践性实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打好基本理论功底。课程设计为学生设计探索性的大作业,与理论课程同步,结合实际应用,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长春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设计并实施了“十百千万”代码工程。代码工程量贯穿学生四年大学生活,代码量每日以十计,每月以百计,每年以千计,四年毕业以万计。实验过程中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实验课前,学生通过在学校网站上复习相关内容,进阶式锻炼编程能力;课上老师布置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个性化辅导[7],使每位学生对所学内容无疑问。(2)以赛促学,实现“三个一”工程通过竞“赛”,使学生在竞赛中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计算机学科的竞赛种类繁多,算法设计类主要以ACM-ICPC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数学建模、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为主,学生通过分析题目、构建模型、编写程序来解决问题;综合实践类主要以中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互联网+”大赛为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锻炼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创新创业类主要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为主,学生通过一年的时间完成项目,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8-9]。根据计算思维,教师选择有代表性、针对性的题目为学生提供练习,逐步实施“三个一”工程,即一天一题、一周一赛、一月一考,以此提升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比重和质量。在学生培养方面,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为学生选择适合参加的比赛以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3)直面复杂工程问题,构建校企合作实训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践”,使学生具有“实践能力”。从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需求出发,该校与公司共建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形成“项目导引、双导师制、混合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按照毕业实习、毕业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四个环节的不同特点,案例化企业项目,进行校内外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职业过渡。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将行业领先企业、业界名优企业或行业协会纳入合作伙伴,并建立校外实训教学基地,搭建了稳定的校外人才培养平台,将学生就业与企业进行有效衔接,加强了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教学的工程实践性[10-11]。

3.新工科背景下,打造教学新质量

基于新工科战略,打造教学新质量,长春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构建了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该体系以学科竞赛为纽带,以校企联合培养为平台,改革了现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及实验教学内容,构建起科学的学科竞赛内涵体系,使“教、赛、践”紧密联系并互动。采用激发式教育,以竞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达到“以赛促学,赛教融合”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使学校和企业之间“零距离”。

4.建设优质教学资源,为培养优质人才提供新环境

(1)建设一支“工匠+大师”师资队伍树立“以师为本”的理念,以夯实专业发展的根基,从多元化角度出发,建立联动化管理体系,以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树立“旗手”意识,以构筑良好的师资梯队,团队老、中、青教师结合,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年龄结构分布均衡、职称结构梯度合理、学缘结构类别多样(地域广阔、层次高位);建立从“工匠精神”到“大师风范”的转型程序,以完成中、青年教师从“能教”到“善教”的蜕变;充分利用名师、优秀教师、名师工作室等社会影响力,为师生营造充满正能量的教学环境和学术氛围。(2)基于“互联网+”,建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资源库在“互联网+”以及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时代,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成为一种更受欢迎的新教学模式。该校以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源泉,以在线开放课程为示范,以开放的精品课网站为内容,搭建了“教、学、练、赛、判”一体化智能导学平台,将传统教学资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结合,打造计算机专业优质的教学资源库平台,并形成了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完备性、开放性的优质教学资源库,满足了优质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

5.建立新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长春工业大学以系统理论的概念和方法为依据,建立了体制化、结构化、持续化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新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采用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外部评价采用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各级领导评价、校院督导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机制;自我评价则是教师对本人课程教学质量或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进行自我分析与总结评价。新的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一个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

三、结语

第6篇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一项核心任务,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七章(高等教育)第十九条中明确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Ⅲ。然而,社会仍存在“毕业生难找对口工作,用人单位难找优秀人才”的现象。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提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连续两年成为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究其原因,并非社会不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而是一些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重基础理论,轻实践操作;强调知识学习,忽视开拓创新,最终导致毕业生与企业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造成用人单位与学生无法有效对接的尴尬局面。

1 “DIY”培养理念的含义

计算机专业实践性要求非常强,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培养他们的开发能力和创新意识,尤其是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提出“DIY”(Do It Yourself)的培养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从做中学,重视学生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始终贯穿“兴趣驱动一实践贯通一强化能力”这条主线,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指导教师则根据知识更新、学术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情况,对教学工作进行改进,以适应情况变化。“DIY”培养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模式,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也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了自身能力。

2 “DIY”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2.1 重建课程体系,紧跟专业前沿

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节奏快,学生往往对流行的技术倍感兴趣。如果一直沿用陈旧的课程体系,与专业前沿技术脱节,那么人才培养将成为空话,因此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规划,对现有课程体系中不适应时展的部分进行大力改革,聘请国内外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为顾问,以科研一线教师、教学骨干为核心,成立课程体系建设专家组,负责课程体系的制订与改革;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重要教学研讨会,如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系列教学改革研讨会,吸收国内外计算机教育一流高校及优秀地方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省情、校情对培养计划及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大力建设课程体系与配套教材;在现有经典课程的基础上,融合专业发展趋势与最新前沿技术,推出具有时代特征、教学与应用协调的课程群。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好“软”怕“硬”、选课随意性大、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等切实问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在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创新:从基础课抓起,通过“DIY”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计算机新技术和新方法纳入新课程体系建设,逐步形成“1个平台、3个层次、4个方向”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1)1个平台。

以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平台,学生通过基础课程学习掌握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对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均分别设置至少2周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2)3个层次。

按照由浅入深、从基础到应用的培养思路,将课程设置为“3个层次”的课程群,即基础应用性课程、专业能力性课程、专业创新性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新技术应用能力、实际开发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同时结合当前计算机技术热点,将前沿技术相关课程纳入培养计划,开设Android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开发、多核编程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与NesC编程论、物联网与Web服务、脑机接口系统概论等多门新课程,使学生能接触到更多的前沿和热点技术。

3)4个方向。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分为4个方向,分别是嵌入式系统、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计算机视觉、认知与计算。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进行系统学习,从而避免没有目标、胡乱选课的现象通过这种“菜单式”模块化专业方向的学习,学生对该专业相关知识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和研究指明了方向。

(1)嵌入式系统,着重培养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和设计能力。

(2)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学习物联网工程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开发与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基本训练,着重培养开发、应用与管理物联网系统的能力。

(3)计算机视觉,着重培养智能视觉处理能力以及嵌入式视觉开发和设计能力。

(4)认知与计算,着重培养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软硬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2.2 提供先进平台,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环节由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个力一面有机组成。校内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工程训练与毕业设计等环节,校外实践鼓励学生到院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完成工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实习等。

1)依据“DIY”理念,构建先进的实践教学平台,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首先,程序设计类基础课程依托自主研发的在线学习与测评系统(HD Online Judge),该系统全天候地向全球免费开放,能实时评判和反馈学生提交的作业,按照一定规则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自动排名,以营造竞争性的学习氛围,“DIY”contest功能允许学生创建自己的在线比赛这种“课内课外紧密结合、学习竞赛互为促进”的教学模式广受学生欢迎,2011年注册用户提交量逾180万次,超过国内所有高校的同类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其次,在专业培养中突出硬件特色,对于计算机组成原理、系统可编程单片机等课程实验,研制多种灵活的、高性价比的学习板(如 Startkit),鼓励学生将实验带回宿舍,以弥补实验室教学的不足,实现随时 随地学习。

最后对于软件实训类课程,搭建一个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实训平台,主要用于软件工程和项目的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利用各种终端设备(包括手机等)在异地运行大型软件,进行大型软件项目的分析、设计与实现。

这些先进的实践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实验,随时随地进行协同开发,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利用地区优势,加强校企合作,打造校外实训基地。

在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实训能够快速提升自身能力,为此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与Sun公司、阿里巴巴、天堂软件、浙大网新等15家高新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与美国WinRiver公司联合建立Vxworks联合实验室与培训中心、与美国Google公司联合建立谷歌Android实验室,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此外,还开设若干校企合作课程,如与英特尔公司合作,将其先进的嵌入式技术融入原有的嵌入式课程体系中,利用公司提供的软硬件条件帮助学生掌握基于英特尔凌动TM嵌入式平台的研发技能,为培养出具有竞争实力、掌握先进技术、满足时展需求的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2.3 实施创新工程,鼓励参与竞赛

1)推行创新性实验项目,实行创新能力学分制度。

鼓励学生进实验室,尽早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设立本科生创新计划项目,以立项并给予经费支持的形式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这些措施可以为各类学科竞赛奠定广泛的基础。教师应鼓励有一定实践和项目经验的学生自发组团,参与各类省级、国家级创新项目,在学生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在项目的带动下促进学生提升整体能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年起将创新能力学分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推出《创新能力学分实施细则》。本科生参加院系及校级以上的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活动,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发明创造、学科竞赛、撰写学术论文等,若取得标志性的科技成果、获得各类资格等级证书或竞赛奖励,均可得到一定的创新能力学分。

2)构建各类竞赛体系,引导激励多管齐下。

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科技竞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科技竞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以科技竞赛为抓手,建立各种竞赛组织、集训、选拔的长效机制,开设与竞赛配套的全校性任选课,组建ACM协会、电脑硬件协会,扩大竞赛的影响面,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带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良性发展。

根据各项竞赛激励政策,对获得国家和省级各类学科竞赛等级的学生给予成绩、学分和物质3种奖励,对指导教师给予绩效奖励和课时补贴,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在全院范围内形成师生共同备战、积极参赛的良好氛围。

2.4 严把教学环节,保障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管理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引入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借鉴其过程化管理、按要素评估的思想,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控制和保障体系,形成了组织机构健全、职责分工明确、教学目标清晰、考核手段健全、过程管理严格、档案记录详实、定期总结讲评的专业管理模式,实现了教学管理从经验型向科学化的转变。

1)教学质量环节控制。

教学质量环节控制通过3个方面实现:制订严格的教学质量标准,如开课制度、新教师培养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制度等,每门课程均按照课程大纲规定作业批改量、自学课时数、答疑次数,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和考核;每门课程的考试成绩按照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终成绩综合给出;期末由教师上交学生成绩册、课程小结表和试卷分析表并由教务部门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2)教学质量过程控制。

除了教务处的相关规定外,作为过程控制的相关制度必不可少,包括设立教学督察与指导制度,按课程领域对所有课程进行动态跟踪,在新教师的岗前培训、课程组教学研讨、专业班主任配备等方面均有相关的教学管理文件。在毕业设计从开题到答辩结束的全过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均参与指导、审核、检查,指导教师负责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整体质量,各答辩小组负责论文评阅、系统验收和演讲答辩打分,保证毕业调设计质量。

3)教学评估检查控制。

通过社会评价、教师之间互评、督导小组不定期检查、学评教4个方面综合展开,多方面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体现全面、公平、公正的原则。

4)质量信息反馈控制。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定期调查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对学院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尤其对于用人单位,学院通常会请企业对毕业生进行评价并给出建议,然后采用一些企业提出的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改革成效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依据创新教育的理念大胆探索,扎实推进计算机专业“DIY”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1)改革成果受益面广、影响力大,已经辐射到全省众多高校,起到了显著的示范作用。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10个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现又成为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程项目;计算机组成原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2)学生在ACM程序设计、电子设计、数学建模、智能汽车等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2011年院代表队成功进入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球总决赛,与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国际一流学校的学生同场竞技,并且凭借全场最快解出E题的优异表现获得UPE单项奖;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第34届、35届)中获得各类奖项72个;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得4项二等奖;2010年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中获得3项全国二等奖:在2010年浙江省第五届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中获得1项二等奖;在2010年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3项二等奖;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挑 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3项个国三等奖,17项省级奖;省新苗计划立项10项

(3)毕业生具有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持续创新的能力,就业率连年达到97%以上。毕业生被众多知名IT企业录用,如阿里巴巴、百度、网易、腾讯、华为、华三、思科、网讯等,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50强”称号

4 结语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技术教程》 课堂效率 一级通过率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各大高校、高职高专院校的基础课程。它涵盖的知识面广,囊括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基础不仅是一门基础课程,它而且是一门高职高专学生必须通过一级考试的课程。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

我从教近四年,所用教科书《大学计算机技术教程》也差不多修订了四次,这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密切相关。

1.新颖性。

这是这门课最基本的特点。教程在不断地更新,表示计算机也在不断地更新。还记得Win95年代,接着Win98、2000、XP、Vista,到今天的Win7。仅仅几年时间,操作系统就更新了很多,各种电子产品也在不断地升级。

2.丰富性

丰富性是这门课最典型的特点。《大学计算机技术教程》分为六章,分别是信息技术概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和数据库。纵观这六章,我们可以看出它涵盖的知识面种类繁多,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上网需要网络,买计算机需知道品牌的质量,即品牌不同,其硬件质量也大不相同。另外,银行的各个业务处理需要专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3.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这是从这门课的内容层次而言。《大学计算机技术教程》分为六章,这六章内容分别是从信息的最基本的概念讲起,然后讲到组装一台计算机少不了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接着讲上网需要网络,网络的组成方式,等等,再接着讲述与网络相关的多媒体内容,最后讲解与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数据库部分。在阐述知识点上,讲解的深度上是由表及里,如讲述计算机硬件组成有中央处理器,紧接着深层次地讲述了中央处理器的三个组成――寄存器、运算器和控制器。

二、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和一级通过率

我针对《大学计算机技术教程》的特点和自身多年的从教经验,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提高课堂效率和一级通过率。

1.与时俱进。

既然课程在不断地升级更新,我们讲授的知识内容就不能一成不变,更不能一个教案讲30年。

(1)传授给学生的理论知识要与时俱进

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时刻关注时事新闻、最新的文化知识。课余时间,要积极给自己充电,多看点书。要有一滴水的上课内容,胸中至少有一碗水的相关知识。尤其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电子信息产品更新得很快。一级考试都考Word2003,而我们还在讲Word98,这显然不行,更甭说提高过级。

(2)讲授的软件也要与时俱进

计算机一级考试跟别的课程不同,它分为理论(50分)+操作(50分)。操作主要考Word、Excel、FrontPage、PowerPoint和Access。这几个软件考试要求基本都是最新的软件版本。五个软件的题量大,难度不大,在讲授时应该有选择地讲解,有些简单的内容如Word大家熟悉的可以一笔带过,而有些学生平时接触比较少如PowerPoint或者没接触过的如Access,则应该重点讲解。

考题分为三大题,其中Word和Excel为第一大题20分,PowerPoint和FrontPage为第二大题20分,Access为第三大题10分。学生平时勤练习、多总结,通过一级不成问题。

2.多做练习

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种类繁多,涵盖的知识面广泛,必然导致考题多而杂。学生如何把握如此繁多的知识点呢?“死逑”是个不错的方法,目前很多中学都在用。虽然方法有点土,但是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是个很好的方法。高职高专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薄弱,自主性不强,学习习惯不好。教师应针对这些特点制定一些特定的方法,让学生多做练习。

考题分为理论与操作两部分。把握好理论题的一个较好的方法就是多做真题。我院每年都给学生订了一本计算机一级考试汇编,这个汇编就是历年考的真题。可是自觉性差的学生对这些真题熟视无睹,不会主动去完成。

针对这些学生,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自己辛苦些,每一章出一份试卷。待这一章节授完后,就给学生考试,严格要求学生,然后教师批阅、评讲。周而复始,反反复复,种类繁多、杂而乱的知识点学生就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