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4 14:11:23
序论:在您撰写社会主义理论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科学技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理论
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革命力量。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依靠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而缓慢发展,对社会发展没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自然科学从观察和搜集材料的阶段过渡到认识自然的结构和变化规律的阶段,自然科学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并不断转化为生产技术,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过程中使生产力发展突飞猛进。“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及社会关系不断变革的直接原因。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和替代物,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形式。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和对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
一、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社会主义理论是同资本主义相伴而生的。伴随着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出现了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伴随着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出现了18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伴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出现了19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空想社会主义也经历了从早期的文学游记的幻想到18世纪明确的法律条文,再到19世纪初的理论形式的不同发展阶段,反映了社会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不断加深。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刚刚产生,还处在与封建主义并存并受制于封建主义的历史阶段,可以说是封建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还没有作为独立的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从封建主义的母体中摆脱出来,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社会主义思想家还不能达到对资本主义的本质认识。批判资本主义,构筑理想社会的材料还不能从现实中得到,就只能从头脑中勾画未来理想社会蓝图,“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即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机器大工业使资本主义彻底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第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两大基本阶级。随着机器大工业的确立,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阶级分化加快。旧的封建贵族、手工业者和农民日益分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利益对立和斗争日益明显。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促进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第三,工业革命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用自然力代替了人力,扯平了劳动者在体力上的天然差别,奠定了劳动者在体力劳动中的平等地位,使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实现人的平等的希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平等提供了条件。以上三点为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客观的现实基础,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要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就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上。机器大工业的客观性是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性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对机器大工业所带来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考察基础上,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二、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引发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产生了列宁主义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了以电气化为先导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浪潮。由于电力代替了蒸汽成了机器运转新的动力,大大加速了生产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结果是垄断的产生。第二次科技革命最直接的社会结果就是垄断组织的出现,从此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列宁认为,帝国主义的实质就是垄断,帝国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在资本主义变为资本帝国主义的过程中,“经济上的基本事实,就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为资本主义的垄断所代替”。垄断组织对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带来的重大变化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产的私人性向社会性转变。在垄断组织中,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达到了这样高的程度以致于私有制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个人对生产资料的私有权仅仅限于对生产的监督权和经济活动的受益权,失去了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垄断组织为未来社会主义从经济上做了准备。二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预示着政治与经济的高度融合,资本主义的政治权力开始由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镇压职能向主要是发展社会经济的管理职能转变。圣西门关于社会权力将由对人的统治变为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的预言开始有了现实的基础。“政治学就是关于生产的科学,也就是目的在于建立最有利于各种生产事物秩序的科学。”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参与和管理,为社会主义在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经济提供了可资利用的资源,从政治上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做了准备。三是,生产的民族性向全球性转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资本从其宗主国向国外输出,使资本主义走向全世界。资本的对外输出和扩张引起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和瓜分世界的斗争。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仅没有消失,而且由它派生出来的三大矛盾更加尖锐。
总之,第二次科技革命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垄断组织从各个方面为社会主义做了准备,使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了直接实践的条件。社会主义制度虽然不是建立在垄断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但垄断组织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体现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进步,是人类共同的社会财富,必将为社会主义建立和发展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使社会主义在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迅速发展。现实社会主义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三、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从物质生产向智能生产转变,显示了劳动平等向人的平等的发展趋势,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就在于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第一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机器大工业对人的体力劳动差别的扯平的事实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客观性。机器大工业的建立预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将实现人的平等的社会发展趋势,而作为在机器大工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一结论还具有局限性。首先,在人的脑力存在重大差别的情况下,如何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物质财富充分涌流;其次,在人的劳动贡献存在重大差别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人的平等,如何使人“各尽所能”;再次,劳动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本身就是生产力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以脑力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基本形式为条件的。因为只有以创新为核心的脑力劳动才能成为人的第一需要,而繁重的体力劳动不可能成为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
20世纪40年代以来形成的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的规模空前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为消除人们在脑力方面的差别提供了条件,从而为以人的平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1.有利于多样化教学方法的革新
当前高校该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多数以灌输式教育的模式来开展,很少有此方面的教师积极尝试去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由此使得教学模式固化,教学质量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为了能够改变这样的现状,教育部积极建立统一的学科教学大纲,并且实现全国教材统编,这就需要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方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去,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有效性得以保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可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提升。
2.有利于政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学生学习概论课程的关键在于,通过对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的了解,实现理论认知到理论认同的转变,进而积极将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以切实的发挥相关政治理论的效能。简单来讲,实现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促进政治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融合,这对于脱离灌输教育模式困境,促进学生对于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积极将正确的政治理论运用到引导自身实践中去,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3.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通过对于当前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来看,缺勤率高,对于思想政治理论不感兴趣,课堂积极性不高,多数都是在做其他的事情。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教学内容的枯燥性,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地位的薄弱性等。要想改变这样的局面,就应该积极促进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善,使得大学生渐渐主动的参与到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去,由此实现实际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升。比如以播放历史性的纪录片,文献资料等方式,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加积极的融入课堂。
4.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该课程培养的是大学生正确的政治素养,而政治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该课程教学方法变革的方式,使得大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也是很合理的。比如在开展大学生概论课程的时候,积极将其与高校的社团活动融合起来,实现与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合作,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养老院实践活动中去,以做义工的方式实现政治理论在生活实践中的渗透,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综合素质自然还得以不断提高,而这将可能影响到大学生未来的人生。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长期占据课程主导地位,教师确定课程内容,教师引导教学程序,教师确定教学评价规则,教师选择对应教学方法,这种被动的环境下,会使得大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主体地位,进而消极参与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等待教师给与答案,难以积极发挥思维效能,由此使得实际的教学质量处于较低的状态。而课程教学方法的革新,能够使得这样的局面被以改善,使得学生重新成为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主人,并且积极投身于相关政治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去。一旦学生意识到自身是课堂主导的话,就会积极去探究,去询问,去解答,而在这样的过程中,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结束语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安溪集镇的目标,着力实施“生态立乡、工业强乡、集镇兴乡”的发展战略,努力推进*乡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预期调控指标
农村经济总收入6500万元,同比增长10%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工业税收280万元,同比增长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00元,同比增长2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三、实事项目工程建设
2009年,乡党委、政府将继续着力办好以下的几件实事:1、全面完成*各村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2、大力抓好安溪千户避险安置小区建设工程项目,确保安溪千户避险安置小区住宅基本建成;3、建设完成安溪集镇自来水厂建设工程,保障集镇发展用水;4、加快安溪集镇建设步伐,争取完成安溪派出所、卫生院、准四级车站等公建项目;5、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支持鼓励各村开展村庄环境整治。6、完成黄竹、山头洋650亩的土地开发任务。
四、工作重点及主要措施
第一,明确一个主题,即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在*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乡党委、政府始终以改变农村面貌,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重要的方面,2009年是实现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关键之年,*乡党委、政府结合安溪集镇建设和打造浙*北边际区域中心形象窗口这一有利时机,将新农村建设确定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努力将*乡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第二,明确两个“突出”,即突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工业经济建设。随着近几年*乡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和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乡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进一步加快*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乡将继续推出以项目建设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以发展工业经济推动区域竞争力这一发展思路,坚持以“生态立乡、工业强乡、集镇兴乡”发展战略不动摇,全力构建浙*北边际区域中心形象窗口。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进” 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122-02
“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在高等教育领域,新时期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始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工作主线和改革发展原动力。党的十继十七届四中全会再一次提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战略部署。本文拟立足于十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精神,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工作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 路径进行初步分析,以抛砖引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概括。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的形势透视
十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精神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发展状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路径分析的出发点、依据。
(一)十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贡献
十政治报告以一系列新论断进一步系统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现时方位、基本内涵、精神要义,实现了党的理论创新阶段性成果的贯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备了完备的理论形态,并揭示了其基本特征。与以往阶段性理论创新成果“三进”相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进”工作将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提出全新的要求。十报告指出:“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这就要求我们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线,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形成过程、基本内容及对大学生成长的要求为内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四门课,即“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的教材进行整体编写,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二)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发展状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05”教改方案实施以来,从教材、师资、机构、学科等方面全面而系统地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并取得相应的成效。但总体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还停留在参照一般专业课发展模式具有“补缺”性质的发展水平上,还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格局。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师的职业发展与课程教育教学疏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一个通过理论教育引致学生思想变化,进而培育学生的政治信念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课程都具有突出的跨学科性。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进行广泛的学术研究,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而大多教师由于自身的学科背景,通过“窄化”的学术研究,积淀职称进阶的学术成果,实现自身职业的发展。这样,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得不到学术的有力支撑,并在现有的职称评定规则下渐渐呈现出“副业化”趋势。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缺乏应有的媾和关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的路径分析
克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的新要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发展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寻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的现实路径,必须从理念到方法上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
(一)明确课程的性质、根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的前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发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课程体系,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是发展的科学,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成果体现着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一脉相承,是的时代体现。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体现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根本要求。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理论教育,必须突出作为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集中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党的理论创新活动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工作将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始终。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理论教育必须服从于、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部工作的根本目标。
(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的保证
只有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才能在教材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命力、战斗力、感染力;才能在课堂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上升到情感的高度,使理论“灌输”在师生间达到情感共鸣;才能依托自信力有效地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的意志力。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充分认识到,九十多年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取得的在人类发展史上十分罕见的成就和展现出的十三亿人口的国度实现现代化的辉煌前景。从而,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具有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强国之路、富民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三)反对错误的思想倾向,引领社会思潮,是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的要求
在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思想的多元化局面开始形成,非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国际上,冷战结束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同时,多元的社会思潮借助于互联网影响开始由知识阶层向社会公众渗透,其中,大学生是受影响较大的社会群体。因此,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工作面对的是一个受思想多元化影响的群体,并不断经受各种非意识形态的挑战。只有有力地回应各种非意识形态的挑战,才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魅力,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说服力,才能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令人信服的力量。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的条件
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三进”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深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各方面、各环节的合力,才能不断提升工作成效。在进教材方面,应以十精神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线,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渊源、形成过程、基本内容及对大学生成长的要求为内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四门课,即“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的教材进行整体编写。在进课堂方面,各课程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核心内容,在不同的领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教学活动,实现课程间教学活动相互衔接、彼此支撑,营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教学的整体气氛。
[ 参 考 文 献 ]
[1] 涂小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向度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9,(9).
【关键词】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35-01
民主社会主义是二十世纪以来,在西方社会掀起的一场比^流行的资本主义的改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多元化,越来越多人提出民主社会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困境,但是民主社会主义还有很多欠缺之处并不适合我们的体制和国情,所以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导作用。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内涵
民主社会主义,即当代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基础仍是伯恩斯坦修芷主义。它的主张和伯恩斯坦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民主社会主义在指导思想上是多元化的,思想民主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之一。民主社会主义提出“思想民主、思想自由”,反对以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思想,而提出多元指导思想。社会党所说的“”,是经过他们歪曲、了革命精神的。
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良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其还能解决我国存在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公民,而且,公民以对自己以及对国家中人格的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其起到了对人们决定性的教育意义。教育是一件实践的项目,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定的规律。根据一些数据表明,超过80%的公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是很重要的,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也十分受到欢迎。对此,民主社会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又存在怎样的不良影响呢?
首先,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多元化使大学生对信念有所动摇。民主社会主义认为思想是不唯一的,只要这样的思想对我们是有帮助的,我们就可以吸取外来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是我国一直坚持以的思想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这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政治信仰有所怀疑,导致一些大学生政治立场不坚定。
其次,民主社会主义所提出的目标,麻木了大学生思想。民主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总的来说,其实就是人民生活好、人民富足、民主的应用更为广泛。但是这样的条件不单单只有社会主义可以完成。相比而言,现阶段资本主义的制度更加符合他们提出的目标,更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就使很多大学生迷失了对社会主义的认同,致使他们理想信念不坚定,动摇自己的政治立场。很多人认为什么制度无所谓,只要过得好就可以,这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发展。
最后,对于民主社会主义的出现,导致我国在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虑。中国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选择民主社会主义这一话题在中国的理论界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矛盾的斗争,更是确立了我国的思想理论的斗争。每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不尽相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思潮决定的,因此,对于社会各种思潮,哪种是最适合我国发展的,哪种有利于我国人民利益的,哪种思想才能够被确立作为我国的政治思想,指导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积极应对民主社会主义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首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力量,我们可以包容多样,理解差异,但是要在有着坚定的思想信念的基础之上,只有坚定自己的思想信念才能够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使命,才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其次,加强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给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我国现阶段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很多时候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心有疑问,却又无法找到相关的材料来做理论支持,这也导致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解更偏向自我理解,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所以我国广大学者应该加强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研究,使研究成果成为给学生们正确理论借鉴。
最后,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作用。作为学生思想工作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作用决不能忽视,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政治理念,使教师更加坚定的政治立场,更加理解的优势,在课堂中把民主主义思想与思想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们很容易地理解二者的不同,内化于心,深化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解,这样才能够解决学生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迷惑,加强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登厄伊尔.认识与展望[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84.
[2]张瑞生.从科学形态上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理论导刊,2011(01).
摘 要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军队院校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通过加强政治教员队伍建设、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盘活各类教育资源等措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入”工作。
关键词 军队院校 特色理论 三进入
胡主席在一次全军重要会议上指出,必须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军队各项建设的首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落实胡主席这一重要指示,军队院校应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在四个坚持上下功夫,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入”上求实效。
一、坚持教研互动,打牢政治理论教员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政治教员必须坚持在理论灌输上求“深”,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一是练好内功,打牢基础。政治教员要通过教学活动与开展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认真探索、深钻细研、苦练内功,全面准确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基本要求和内容实质,不断夯实自身理论基础,确保政治理论课教学完整准确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理清思路,以研促教。通过集体攻关和分工合作等方式开展学术研究,将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以研究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做到思路清晰,传授无误。三是摸准情况,有的放矢。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学员在理论认识上的盲点和误区,进一步明确教学中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各种思想问题,力求使教学紧贴时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学员思想实际,让学员在理论上的“真服”,在思想上的“真信”。
二、坚持统筹兼顾,把主体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机融合,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
在新的形势下,政治教员要围绕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信仰、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树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进行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一是发挥主体课程的重要作用。立足主体课程,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背景,讲透基本观点、基本要求和实践品质,通过科学理论的感召力、充满激情的感染力来激发学员的兴奋点,来吸引和打动学员,进一步调动他们学理论用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挖掘其他各门课程的优势。其他课程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要不断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聚焦。比如,在《基础》中侧重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以及对哲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等观点;在《军队基层文化工作》中侧重阐述军营文化的时代特色,引导学员通过对文学、电影、音乐、美术等艺术的鉴赏,提升审美情趣,增强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动力与活力。三是开设专题讲座。政治教员在课程教学之外开设专题讲座,对学员队干部和全体学员分专题进行辅导,围绕学员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解疑释惑。
三、坚持突出主体,把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课堂教学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入”的主渠道、主阵地,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一是更新内容,营造氛围。政治教员要及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补充到教案中去,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和基本要求。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员在参与专题网页制作比赛、演讲比赛和广播稿的撰写等活动中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感知。二是创新方法,确保效果。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不断改进,力求灵活多样。通过大力推广辩论式、案例式、研究式、开放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员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员开动脑筋创新思维,群策群力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加深学员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把握。三是拓宽渠道,做好辅导。积极拓宽教学渠道,选派一批能力强素质好的优秀政治教员担任学员队兼职辅导员,积极开展送理论下基层活动,让政治教员走进学员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讲辅导,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整个社会消除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和阶级对立的前提下,在新的社会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与人的彻底解放,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必然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必须着眼于满足人的需要,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以人为本,反映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规定,也体现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理念。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必然要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消灭了阶级剥削,消除了阶级对立的社会,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以人为本的人,就是指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进一步明确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每一个群体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人,不能再以阶级来定性;群体也不宜再以阶级划分来界定亲疏远近。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利益矛盾,要用制度和机制去调节;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要用民主法治的方式去解决。把人从阶级的视野中剥离出来,把矛盾从斗争的思维中提升出来,是以人为本的深刻意义所在。
历史活动首先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说,坚持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既是一个整体,也是个体的联合;既有共同利益,也有不同的群体利益,还有个体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要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反映和兼顾不同的群体利益,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以人为本,体现的是整体、群体和个体利益的有机统一。既不是把个人权益置于社会的首位,也不是只重视整体而忽视个人的价值和权益。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了的社会理想,以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基本特征。坚持以人为本,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现实的要求,但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积累过程,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使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以人为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实际要求,必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经济建设要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同时,坚持以人为本,要着眼于现实,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尤其是着重解决好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这样一些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迫的实际问题。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才能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意义所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