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民生问题论文范文

时间:2022-08-07 16:36:02

序论:在您撰写民生问题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民生问题论文

第1篇

首先,是端正对民生问题的态度。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媒体多元化的冲击,一些媒体为适应市场需求,在确立办报导向时,认为报纸的市场在于城市与经济商业部门,农村中看报纸的人比较少,广告来源也很少,所以,对农村民生工程问题报道流于形式。因此,农村中民生问题的热点、难点等都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

其次,是克服在农村民生报道上的误区。有的媒体只是停留于一般的图解各级党委有关民生问题的方针、政策,写一些地方为农民修路、建房的经验,就算达到预期目标了。报道中出现了“三多、三少”现象:会议的决议、指示多,农民的意见、声音少;走过场与流通于形式的东西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少;单纯的经验多,反映特点的指导少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对农村民生工程问题报道的观念、态度没有确定好。第一线记者泡在农村采访的也很少,即使跑在农村的也较少找准民生问题报道的主体到底在哪里。

如何及时、准确、深刻地报道党和政府关于建设民生工程问题的重大方针、政策,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尽的重要责任。只有真正把目光投向最广阔的农村、最广大的农民。了解他们的困难、情绪、热点、经验和呼声,结合实际解读好、宣传好党对建设民生工程的政策,才能当好广大农民的代言人和民生建设工程发展变化的记录人。

海南日报在报道民生工程中,十分注意更新观念,创新报道。不仅设立了相关的民生版面,又相对集中一段时间有针对性报道全省农村民生建设工程问题,这些“战役性”的报道,主题各异,突破口也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把握住了当时的“脉搏”,即克服了过去民生报道表面化、简单化现象,把民生工程进一步融化到如何帮助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如何闯市场,如何实现增收等,反响很大。跑农村一线的记者,观念更新,还就农村民生中涉及到农村中有关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分配不公问题、土地问题、村务公开问题、社区建设问题、发展后劲问题等纳入民生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取得比较显著的社会效果。

二、既要“热脸面”又要“冷屁股”

农村民生问题报道的主置开始呈上升已成趋势。但是。对民生工程的热点问题如何处理,对媒体不仅是一个责任问题。还有一个“辩证施治”问题。

当前,社会民生生活中出现诸多热点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新闻媒体面对如此众多的民生热点问题,既不能采取回避政策,不闻不问,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介入,勇于担当起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因此。对社会民生的热点问题,既要抱着积极参与的态度,又要从关乎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对热点报道进行理性思考。做好策划和部署,对民生热点问题,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敏锐的政治观察力,不仅要充分了解民众对各种问题的热点、难点的本质所在,又要对进行宣传报道之后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有一个清醒的评估。尤其是,对民生热点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将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深入了解,以及对其他群众、其他干部的互相影响和渗透、互相牵扯和转化都要进行深入了解,然后才决定进行“辩证施治”。

新闻媒体要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到态度明确,旗帜鲜明。尤其是对一些突发性的民生热点问题,该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该提倡什么,鞭挞什么,新闻记者都要亮出自己的观点,绝对不能含糊其辞。同时,要立足全局,选好选准热点选题。哪些民生问题要“炒热”,哪些民生问题则要“轻描淡写”,既要有个“度”,又要有个“量”。

其次,对群众中因关心自己切身利益问题,而引发上访的民生热点问题,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也是要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对其正确的意见与诉求要在舆论上给予支持。对其干扰改革发展、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错误言行要予以批评与疏导。

三、“放大镜”看面“显微镜”知底

马克思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是一致的,动机与效果也是一致的。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片面逐步走向全面,从表层透到本质的,从“坐井观天”不断升华到“一览众山小”。因此,作为担负民生热点问题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把握报道对象的核心。从一些成功的民生热点问题报道来看,都是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从局部到整体,从事物的外部联系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从而帮助受众获得对民生热点问题特点的认识。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有的新闻工作者用行话说,对民生热点问题,要用“放大镜”看现象,用“显微镜”看本质。因为,有时候,错综复杂的现象容易迷惑人眼,令人找不着北。有的媒体称,民生热点报道如果不触及问题的本质,只是罗列一大堆社会现象,这是不能信服人的。海南农垦于去年底挂牌成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后,先后有四十多人困难职工被帮扶。海南日报记者在采写这一新闻时,起初是想当作一则动态新闻来写,但后来,又了解到,全垦区又有一百多位困难职工在基层也得到了有效帮坏。这位记者透过这一帮扶现象,看到了垦区建立帮扶长效机制的积极作用。所以,记者的报道透过这些现象,对帮扶的长效机制建设作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民生问题的解决不能是短期行为,而应当是常态的,讲究科学态度,才能取得显著效果。这则报道透过一个现象,揭示了事物的本质,从而使报道起到了比较积极的作用。

四、局部抓特色整体现起色

社会民生热点问题,不仅具有事物的普遍共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抓民生热点,通过抓住矛盾的特殊性,来认识矛盾的普遍性。这不仅是一个认识规律,也是一条新闻规律。如果媒体对民生热点问题的报道平淡无奇。缺乏鲜明特征和典型意义,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就会微乎其微。

事物的个性总是离不开共性。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民生热点报道时,一定要衡量所报道的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指导意义。这里就有一个“以点带面”的问题。首先,报道这个典型、这个特色,一定强调这个“点”要有时代意义,有代表性,否则。那就失去了报道价值。如果当你发现这个新闻线索其显露的倾向具有普遍性,具有指导性,这个“点”就抓得有意义了。去年以来,海南日报在报道我省解决农村社会民生问题,不仅突出强调各级领导的一种社会责任,宣传他们舍得投资解决民生,也注意彰显个别带动一般的效果。比如有的地方不仅注意“输血”,也注意“造血”。通过带动农民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产业;有的地方通过引领农民发展新兴优势产业,更新传统产业,由此而达到解决民生问题

等,引起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但是,也有个别媒体的报道存在表浅化现象。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彰显解决民生的个性特点。其中,大多数报道都是讲各级领导只是注意投入人力、财力、物力解决农民的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等,面孔、经验、作法几乎都一样。而涉及到农村中带有普遍意义的热点、难点问题却缺乏深层次的、普遍性的意义。如农村改革政策不到位,农民治贫致富难的问题;有农村路也搞了,房子也修了,但是,由于市场要素不全,农产品卖难问题等。由此可见,民生热点问题,一定要从个性着手,从共性着眼,作到:宏观在手,微观在握,才能做得有声有色。五、抓住积极面克服落后面

作为党报,对待农村民生热点问题报道,一定要做到思想深刻、视点高度、辩证分析。其中,接纳积极面,克服落后面,是应当值得提倡和坚持的。只有这样,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摆事实、讲道理,才能起到进一步引导民众明事悟理、化解矛盾。

如对待当前一些企业大量职工下岗这个民生热点问题,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更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否则,就容易陷入问题的误区而难以自拔,有的甚至感情用事,缺少理性思考,不顾社会影响,充当落后群体的尾巴。

对待这样的问题,必须从积极的态度入手,从党和政府为此做出了种种努力并采取有力措施来解决再就业问题这样一个积极面来报道,多从正面报道下岗人员如何实现自身观念转变,积极应对当前的工作环境、竞争环境,树立自尊、自立、自强之态度,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起到疏解社会矛盾、健康向上发展的态势。

除了强调新闻工作者必具备职业道德问题外,也强调要有一个科学态度问题。对待民生热点问题,一定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辩证地分析事物的进步面和落后面,澄清事物的主流及其支流,从而透过事物的现状,看到其发展前景。

在民生热点问题的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必须强调动机与效果相结合,也就是说,要从良好的动机出发,最终使民生热点报道产生正面影响力,从而达到化解矛盾,推动工作,才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为此,必须注意克服主观动机上一味追求所谓“亮点”、“卖点”,迎合社会上一些民众的低端要求,把民生问题的落后面当作所谓热点,大肆宣扬,这就是一个新闻工作者不健康心理表现和一种失职行为。

综上所述,对待农村中的民生热点问题的积极因素和落后因素,新闻工作者应当做到:对待体现党的政策的,而又一时解决不了问题;对待一些涉及民生的急需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经过调查应当急切解决的,必须从体现时代精神与反映生活本质主流入手,作好宣传报道,为群众起到释难解疑的作用。通过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推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矛盾、新问题的解决。对社会民生上的负面问题,应当进一步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敢于和善于为民鼓与呼、出色的新闻工作者。

第2篇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汇率稳定 贸易顺差

一、引言

美国在汇率问题上与世界其他国家争端历史已久,从20世界80年代强推日币升值到90年代末与东亚国家发生汇率之争,本世纪以来则与中国就人民币币值问题摩擦不断。

去年初奥巴马上台执政以来,美国就在人民币问题上对中国发难。第一波是在财政部部长盖特纳上任前后,公然指责中国是“汇率操纵国”; 第二波则是近期美国在人民币问题上对中国全面施压,强推人民币升值。

中国政府坚决表示,人民币币值没有被低估,人民币升值既解决不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问题,也解决不了美国的就业问题,反而会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出现动荡,将会给世界带来灾难。

利率历来是双刃剑,升值与否都会给中国和世界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面对此轮争端,中国政府应当采取何种战略,以下将通过分析人民币升值和保持稳定带来的影响,浅析中国当前应当采取的汇率及相关政策。

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随着中国的强势发展劲头使其在世界经济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也逐渐加快,因此,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将会对国内外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度缩水

美国目前还正面临明显持续上升的债务增长。根据奥巴马政府近期公布的财政预算案,在2010财年将升至94%,2011财年将达99%,2012财年将升达101%,2040年美国债务将达到GDP的两倍。

同时,据美国财政部3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及其他债权,总量在1.5万亿美元左右。如果人民币升值4%,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将损失600亿美元。如果升值40%,中国将损失6000亿美元,即4万亿人民币。

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而现行情况下,中国大幅抛售美国债券是行不通的。美国国债量大,流动性强,是中国庞大外汇储备的最可靠投资对象。在没有其他可选择的更好投资对象情况下,中国短时间内不会大幅减持美元资产。抛售不但会冲击美国经济,也会损害中国现存美元资产的价格,甚至造成全球金融混乱,因此在短期内减持是不现实的(见表1)

而在人民币大幅升值后,而美元对人民币的债务大幅度减少,美国借此逃避债务的目的显而易见。中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度缩水,长期来看,会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

2、减少中国的出口和贸易收支

人民币升值将直接引起我国出口产品价格的上扬,严重损害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特别是对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使出口值下降,减少贸易顺差,使中国崛起的步伐迅速放缓下来。

作为一个工业化正处于中期阶段,东中西部差距很大的新兴国家来说,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旦人民币升值,中国的制造业就会因为价格上升,租金上涨而逐步丧失原有的国际竞争优势,直接影响中国的发展。

3、减少外商直接投资

由于人民币升值,外商投资中国成本增加,为了降低成本,他们将会把资金投向成本较低的国家,不利于我国引进境外直接投资。我国是世界上引进境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目前外资企业在我国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对促进技术进步、增加劳动就业、扩大出口,从而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4、增加失业率

人民币升值,进口产品价格变相下跌,国内一些企业因无力竞争而倒闭,从而减少工作岗位。外资企业则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之一,外资增长放缓,会使国内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和境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最终将体现在就业上。

目前,纺织、制鞋、五金、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存已因

表12000――2010年9月中国外汇储备 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成本上涨和人民币升值而变得越来越艰难,企业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减聘工人,这就会损害基层民众的利益,使农村家庭与城镇家庭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不利于国内的稳定和发展。

5、加速国内通货膨胀

从理论上说,由于人民币升值,进口原材料的成本下降。另外,由于出口企业的发展减缓,边际劳动生产率降低,故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即生产成本下降,这些都会造成国内物价水平下降,有助于遏制通胀。

但实际上,由于热钱大量流入推高了房价和工资,经济发展偏快加剧了能源、原材料紧张的供求关系,加上人民币升值提高了出口产品价格,推高了全球物价水平,因此,升值政策的最终结果反而是助长了通胀。(见表2)

表2 2000――2008年国内M0 和M1的流通值

6、扰乱金融市场的稳定

当前全球流动性极度泛滥,如果人民币突然升值,会产生一边倒的心理预期,必然会导致境外热钱从各个分散的渠道大规模地涌入中国,从而助长了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泡沫现象。过高的房价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的商业成本因工资和地价上涨而激增,从而进一步削弱了制造业的比较优势。

同时,在中国金融市场发育还很不健全的情况下,这很容易引发金融货币危机并有可能带来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而且中国流动性失控,对中国货币政策造成干扰,还可能导致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迫使央行采取更加激进的货币政策,结果会造成中国经济发展造成沉重打击。

7、扩大国内消费者需求和企业产业结构调整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人民币升值,使国内消费者人民币的购买力提高,消费进口商品的能力增强。对于企业来说,我国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使出口结构长期得不到优化。人民币适当升值,有利于推动出口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改进产品档次,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8、带动亚洲货币的升值

亚洲地区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向发达国家输出廉价商品。亚洲地区的出口国一直将它们的货币正式或非正式地与美元这种全球最主要的贸易货币挂钩。而1997―1998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表明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存在着很大风险,但这并未改变这些国家的基本汇率制度。中国大陆和香港后来并未放弃钉住美元而马来西亚却转向了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在过去几年里,台湾、韩国和其他地区一直在采取措施抑制本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

为降低出口成本,亚洲各出口国之间一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而汇率是决定成本的一个核心因素。然而,即使中国是该地区成本最低的国家,但维持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仍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如果人民币不升值,其他国家不敢贸然将本币升值以影响出口,一旦人民币升值,后顾之忧就一扫而光,亚洲各国纷纷出现升值预期。

日元在8月兑美元创下15年历史新高,2010年以来,马币升值累计达9.4%,泰铢兑美元升值7%左右,新元升幅达4.2%,韩元达3%,亚洲货币呈现强劲上扬的趋势。

亚洲有庞大的人口,但人均消费却不高。如果亚洲货币升值后,消费者对外国商品的购买力增强,有可能增加在进口商品上的开销,包括购买更多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商品,这将拉动美国和欧洲的出口,有助于全球经济的共同繁荣。

但是对于出口依赖强烈的亚洲国家,货币的升值会造成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下降和热钱的流入,也会带来经济的动荡。

9、不利于全球经济复苏

美国意图通过人民币升值缓解其巨大的贸易逆差,并且降低国内的高失业率。但是,人民币大幅升值对美国也是得不偿失。如果人民币升值25%,美国对华出口将会受益,但美国从中国进口额是出口的三倍,美国将因进口多支付750亿美元。

金融危机时期,为承担稳定全球金融市场的国际义务,人民币汇率在全球新兴市场货币普遍贬值的背景下,选择了对美元的汇率稳定,同时出台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使中国的国内消费增长吸收了其他亚洲国家的出口增长,尽管这对欧美国家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但这两项措施使得中国在本轮危机中起到了稳定区域经济基石的作用。

一旦人民币升值,由于国际贸易分工,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中国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贸易状况,而且还会使其进口成本加大,反而会恶化其贸易收支。不仅如此,中国经济刚刚回暖,较为脆弱,如果美国和西方国家忽略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一旦中国经济陷入低谷,西方国家相关企业势必遭受重大损失,对于此番全球经济复苏将是最大的失策。

三、人民币保持稳定的影响

由以上分析看出,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但同时,如果人民币的币值保持稳定,也会造成如下的优势和弊端。

1、有阻于热钱的流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人民币汇率稳定可以避免跨境资金大规模流动,从而减少了中国不成熟的金融市场可能遭受的动荡和冲击,并因此祸及周边国家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同时,也可以避免欧美国家因国际游资过多地流入中国而陷入流动性不足或投资资金偏少的困难境地。

2、 减缓通胀的压力

人民币汇率稳定可以稳住制造业产品的价格,有利于控制当前世界性的通胀,避免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的困局。

对于国内,在2008年7月之前,市场预期人民币每年将升值约6%,由此导致国际热钱不断涌入中国,同时也阻止了私人资本外流为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进行融资。为了防止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央行不得不通过买入美元同时抛售人民币进行大规模干预,对冲操作的结果之一是导致了国内货币增长,形成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人民币保持稳定,则有利于减少国内泛滥的流动性,则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

3、有利于外国对华投资

人民币汇率稳定有利于外国对华投资,是跨国公司在华业务健康发展,避免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从而有利于欧美企业增强能力,抵御次按危机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为全球经济的复苏起到推动作用。

4、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人民币停止升值可以帮助中国经济止住刚刚出现的增幅明显下滑的势头,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从而在日美欧经济不景气,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的情况下起到世界经济新的发动机的作用,全球经济将因中国的稳定发展而避免陷入衰退的境地。

汇率长期保持不变,对那些竞争力较弱或经济发展缓慢的国家来说,确实容易引发出口减少,逆差增加,资金外逃及金融市场动荡等一系列问题。但对那些整体竞争力上升势头较猛的国家而言,汇率稳定则可以起到巩固优势,保持崛起潜能的作用。

5、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

根据“不可能三角定理”,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如果中国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面对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央行则会回笼美元抛售外币,从而造成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牺牲国内的目标以维持固定汇率,进一步影响我国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6、引发国际贸易争端

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桑德•莱文指责,正是因为人民币被“低估”,导致在过去3年,美国每年对华外贸赤字达到了2200亿美元。因此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使美国的进口减少,出口增加,缓和其国际贸易收支。同时,美国商界认为,正式由于美国巨大的贸易逆差,导致国内企业发展受阻而造成了美国国内的高失业率。

因此,美国政客把国内的矛盾指向中国,把其国内发展的硬伤归咎到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强迫人民币升值,转移国内注意力,从而保住自己的政治生命。而议员们更希望操纵议题,为自己选举拉票。

如果此时人民币保持汇率稳定不升值,则会造成中美的关系紧张,甚至引发贸易争端。美国可能会在关税等方面对中国的产品加以限制。同时,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不满,如果人民币保持稳定,不仅会遭到国际经济制裁,还可能会波及到国际外交的各个领域造成中国国际关系的紧张。

四、我国应当实行人民币的缓慢升值

根据分析,一旦人民币升值,特别是大幅度升值,将会给中国的经济和发展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同样的事例是日本上个世界经济的破灭。美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年逼迫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使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对于经济强烈依赖出口的日本来说,导致国内经济面临大幅度下滑的文献。日本政府被迫减息,导致日本国内信贷大幅膨胀,此后日本经济陷入终极泡沫阶段,几经波折,最终破灭,彻底终结了日本争夺世界经济霸主的道路,此后日本一蹶不振。

日本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要避免历史的重演。但是,如果人民币不升值,则会造成目前国际关系的紧张,使中国处于极度不利的位置。从另一方面来说,人民币升值,虽然不是美国贸易逆差和经济问题的根本,确实能带来一定程度上缓解,而且还能缓解中国的贸易顺差,并且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因此,人民币应该小幅度的缓慢升值,并配合渐进式加息,中国仍在处于低利率的水平,依然有加息的空间,这些都是与日本截然不同的。这样,对中国国内的经济才不会造成严重的冲击,是中国目前最明智的选择。

五、解决我国贸易顺差的根本措施

但是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并不是解决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贸易顺差是由当前国际分工格局形成的。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决定了在生产劳动密集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吸收了亚洲其他国家的半成品,在中国进行在加工后出口到美国欧洲的市场,这个循环说明了中国在全球国际分工中的“世界加工产”的地位,而结果就是中国得到了就业和对外贸易顺差。而美国作为经济中心,在高科技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但是美国随这些产品的出口有严格的管制。国家把加工制造业的产品出口到美国后却换不回美国的高科技产品。这才是中国贸易顺差的根本。(见表3)

表3 2000――2009年中国贸易进出口差额

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表明了我国成功的打开了国际贸易市场并占去了相当的国际贸易份额,这对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就业的增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贸易顺差过大则会导致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转化为货币大量投放的压力,成为通过膨胀率上升的重要因素。同时,大量出口商品的生产会给国内的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损害,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均衡,对长期发展有害。因此,应当采取正确必要的做法解决贸易失衡的国际压力。

1、限制出口,扩大进口

适当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以保持国内的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西方各国应当解除对华出口限制,中国政府也应降低对高科技产品和奢侈品的关税水平,同时也能减少与欧洲各国的贸易摩擦,增加国内进口,减少贸易顺差。

2、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可以直接对美国或欧美直接投资,在其本土上建企业,这样既促进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又能躲过贸易差额。同时,也可以逐渐把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逐步向东南亚地区转移,可以维护国内的资源和环境。

3、解决各国结构性根本问题

中国和美国都应当立足于解决国内各自的结构性或深层次问题。

美国长期以来推行赤字经济,过度消费及储蓄率偏低。极低的国民储蓄率使美国总需求长期超过总供给,全民的支出需要外部融资弥补债务亏空。在债务经济的循环过程中,一方是美国经常项目持续的巨额逆差和资源性商品输出国,新兴市场国家日益增长的经常项目盈余;另一方则是充斥着全世界的美国发行,美元计价的各种金融资产,尤其美国发行的巨额债券进入到各国官方的外汇储备和债券市场,为美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融资埋单。这种畸形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次贷危机的爆发,扭转其发展方式才是美国发展的方向。资本能否走出金融领域的“自循环”,已被“空心化”的美国产业能够重新振作才是经济复苏和提高就业率的关键。

中国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保障严重不足,导致中国国内储蓄率偏高,内需拉动经济作用不明显。中国只有完善各项制度,才能刺激国内的消费水平,拉动经济增长。

六、总结

根据以上分析,对于汇率问题,中国政府应当实行小幅度缓慢升值的政策,但同时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贸易顺差巨额,还要各国共同努力,缓解贸易收支不平衡,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铮.张亚斌.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与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J].世界经,2007;05

[2]陆前进.人民币升值条件下的货币和利率控制.上海金融[J],2007;05

[3]王元龙.人民币汇率走势回顾与展望.当代财经[J],2007;03

[4]冯迪凡.美国国会陷人民币升值论怪圈.第一财经日报[J], 2010;04

[5]姚玉洁,华晔迪.强推人民币升值,全球都是输家.新华每日电讯,2009;11

[6]张茉楠,美国拿人民币“说事”是另有意图.中国经济导,2010;09

第3篇

关键字:民生;物价;上涨;稳定

Abstract: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livelihood issues continue to be improved, from food and clothing to the overall well-off "and then" well-off "" harmonious society ", to draw the Government was concerned about people's livelihood,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for the benefit of the history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track,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livelihood issues are also under development, while the current price rise is a prominent issue.

Key words: people's livelihood; prices; rise; stable

中图分类号:F71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物价上涨成为眼下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油价、房价、食品价格等纷纷上涨,物价上涨就像“兔子跳”,不停地往上“窜”。

物价上涨的表现

2011年物价上涨如同“过上车”一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年初的4.9%的月度同比涨幅一路上涨,进入5月之后,CPI涨幅迭创新高,直到7月份同比涨幅达到了6.5%,创下37个月的新高。

粮价的上涨:去年11月份食品价格突然上涨3.7%,造成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较上月突增0.5个百分点,又创下新高。在百姓眼中,买任何东西最大的体会就是贵,以前几毛钱一斤的青菜,现在涨到二、三元。我们的蔬菜价格已经进入了“元时代”。

能源价格的上涨:据调查,2010年的煤炭600元每吨而到2011年涨到1000元每吨,涨幅约40%。而在这方面,山西省对出省的煤炭征收附加费的决定已经得到了国家的同意,这就意味着我国多数省份用煤价格仍将上涨。

没完没了的涨价衍生出蒜你狠、豆你玩、油你涨等等这些百般无奈的称呼,这些流行语的接力不断,印证了过去的一年又是物价飞涨的一年。我们不能任由其无止尽的涨下去,要挖掘深层的原因,遏制住这种势头。

物价上涨的原因

虽然此番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带动起来的,但是通过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此次物价上涨有其巨大的宏观环境及内部成因所造成。因此,我们对物价上涨这个问题不能轻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食品价格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首要因素。

据调查,2010年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9.1%,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约2.79个百分点,部分食品价格涨幅超过两位数,如粮食、鲜菜、食糖价格分别上涨14.3%、11.5%和28.3%。

是什么导致了食品价格上涨呢?比如,大米价格出现反弹,主要是因为主产区稻谷价格上涨以及运输费用的增加。就拿北京市场来说,其大米主要辽宁和黑龙江,今年以来辽宁地区大米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北京大米市场出现波动。随着天气的变化,大米市场的销售量也将逐步放大,大米价格还会在高位徘徊。而蔬菜价格的上涨主要是汽、柴油价格上涨,增加了蔬菜的运输成本,同时,近期产地遭遇降温天气,导致蔬菜生产缓慢,供应不上,也是其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其实,食品价格上涨的幕后推手从来都是非常清晰的,降低税费、稳定油价、减少路费,始终是绕不开的痼疾。

物价上涨更深一层次的原因是房价的上涨。

为了防止物价上涨,今年以来政府频频出手,先是祭出了“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遏制房价,最近更是强化了对房价上涨的调控政策。但是现实正如大家所看到的,目前的状况是越调越涨,调一次涨一次。

我们知道,房价在统计上是不计入消费物价指数的,那么,房价上涨是如何影响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呢?

房价上涨首先影响的是工资。住房消费是当前劳动力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房价上涨必然会导致工资上涨,这也是这几年工资上涨的原因之一。在工资上涨的带动下,农产品涨价就是应该水到渠成的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必将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必将引起新一轮的货币贬值。从房价与收入来看,如果房价维持不降,未来一段时间工资上涨幅度将惊人,即使在非中心城市也是如此。

因此,房价偏离房子的价值,并不影响市场经济按照商品中所包含的等量的人类一般劳动进行交换的原则。市场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物价互相拉升,达到某种平衡。正像马克思《资本论》里所说:“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地,却使这种形式成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外部大环境也影响着我国物价的水平,比如美元贬值诱发全球性通货膨胀,加大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

随着次级债危机的不断扩散和恶化,美国进入新一轮降息周期,导致美元持续贬值。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美国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大量美元成为全球货币的“供钞机”,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货币供应过多,流动性过剩,资本流动性大幅提高。另外,国际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标价,不断贬值的美元使得大宗商品的身价相对上升。预计美元仍将保持弱势格局,全球能源、农产品、原材料,贵金属价格亦将居高不下,会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我国价格体系。

此外,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直接造成人民币购买力的下降。打个比方:人民币对美元升值06年的时候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是1:8061。而07年是1:7.11。假如一个企业出口了1美元的货物,在06年1美元可能换成8块钱,那么这8块钱,可以很好地保证这个企业的利润,而到了07年,同样的1美元只能换成7块钱,这7块钱,可能连他的成本都不够。由此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原材料上涨—商品上涨—出口价格上涨—更多的美元消化到国内—下一轮涨价,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

怎样稳定物价?

通过之前分析,我们知道高物价对于我国各行各业的危害,高物价不仅使民不堪负,还会使国家发展缓慢下来,更严重的来说,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最终将不利于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所以,稳定物价刻不容缓,好在我们的政府已经重视到这一点了,积极出台政策措施稳定物价。

1、政府于2010年11月20日出台的16条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具体措施。

国务院颁布的这十六条措施简称“国十六条”,具体来说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应;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保障化肥供应;做好煤电油气协调工作;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继续落实规范收费的各项规定;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规范农产品经营和深加工秩序;加强农产品期货和电子交易市场监管;健全价格监管法规;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价格垄断执法;完善价格信息制度;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建立市场价格调控部级联席会议制度。这十六条非常全面细致的给出了稳定物价的措施,条条都有可行之处,如果真能落实到实处,我们的高物价降下来就指日可待了。

稳定物价还应从我做起。

从我做起,我们的干部要起到一个带头作用,应把稳定物价纳入到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各级政府应参考这一意见,把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物价纳入对各市、各有关部门及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凡不落实,不执行中央及省市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有关工作要求的,或组织不力、政策落实不到位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领导责任。

作为企业,要不断的做大、做强民族企业,不能过多的依赖进口,否则将永远被美元所牵制。要不断地更新观念,转变思想,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进步了才能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进而稳定物价。

总之,物价直接关系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负担,老百姓对物价上涨反映强烈,稳定物价是天大的事情。尽管面临很多新挑战,但只要高度重视,果断采取措施,今年的物价调控是能够实现的。

第4篇

2.1农民对体育健身活动的认知情况

在对体育健身活动有何认识的调查表明,认为农民同样需要体育健身的占79.2%,认为体育健身活动是一种健康文明的活动的有85.4%,认为生产劳动等于或胜过体育锻炼的占80.2%,认为体育健身是城里人的事、参加体育锻炼是游手好闲的占10%。

1.2农民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

农民不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原因方面,选择没锻炼兴趣占28.5%,没时间占55.4%,劳动太累占54.6%,不会锻炼、无人指导的占33.8%,没有体育设施占63.1%,身体好不用锻炼占6.2%(见表5)。结合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体育设施的匮乏是制约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豫北地区农民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体力劳动繁重,还有26.9%的农民认为生产劳动等于或胜过体育锻炼,所以也就认为没有参与体育锻炼的必要。可见农民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吸引广大农民参与体育锻炼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2建议

2.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

要使全民健身活动在农村深入人心,广泛开展,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橱窗、墙报、讲座、制作宣传单等行之有效的多种途径,宣传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动机,让他们享受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带来的乐趣和益处。

2.2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竞赛,吸引农民参与健康的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条件改善以后,他们也像城里人一样同样需要丰富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因此,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特别是一些简便易学、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运动项目,适当开展一些趣味性强的体育竞赛活动,吸引广大农民参与健康、文明的体育娱乐活动,帮助他们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满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2.3增加资金投入,促进农村体育活动场所建设

地方各级政府要重视和支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增加资金投入,畅通活动经费筹措渠道。可采用政府划拨一定专项资金,地方乡镇、行政村财政支出一部分,厂矿企业捐资一部分,农民个人交纳一点点的多种融资方式。充足的资金是保证农村乡镇体育辅导站、村体育活动场所发挥功能的前提和基础。

2.4利用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资源,解决农民体育活动场所的不足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增加,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农村中、小学一般都有专门的体育活动场地,配有简单的基本体育设施。若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场地设施在特定的时间段对当地农民开放,将会快速有效的解决农村体育活动场所缺乏的现状。但这需要乡镇、村干部与当地学校协商,达成协议。

第5篇

本文作者:张美玲工作单位:新乡学院体育系

农民对体育健身活动的认知情况在对体育健身活动有何认识的调查表明,认为农民同样需要体育健身的占79.2%,认为体育健身活动是一种健康文明的活动的有85.4%,认为生产劳动等于或胜过体育锻炼的占80.2%,认为体育健身是城里人的事、参加体育锻炼是游手好闲的占10%。农民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农民不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原因方面,选择没锻炼兴趣占28.5%,没时间占55.4%,劳动太累占54.6%,不会锻炼、无人指导的占33.8%,没有体育设施占63.1%,身体好不用锻炼占6.2%(见表5)。结合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体育设施的匮乏是制约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豫北地区农民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体力劳动繁重,还有26.9%的农民认为生产劳动等于或胜过体育锻炼,所以也就认为没有参与体育锻炼的必要。可见农民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吸引广大农民参与体育锻炼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要使全民健身活动在农村深入人心,广泛开展,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橱窗、墙报、讲座、制作宣传单等行之有效的多种途径,宣传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动机,让他们享受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带来的乐趣和益处。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竞赛,吸引农民参与健康的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条件改善以后,他们也像城里人一样同样需要丰富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因此,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特别是一些简便易学、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运动项目,适当开展一些趣味性强的体育竞赛活动,吸引广大农民参与健康、文明的体育娱乐活动,帮助他们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满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加资金投入,促进农村体育活动场所建设地方各级政府要重视和支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增加资金投入,畅通活动经费筹措渠道。

可采用政府划拨一定专项资金,地方乡镇、行政村财政支出一部分,厂矿企业捐资一部分,农民个人交纳一点点的多种融资方式。充足的资金是保证农村乡镇体育辅导站、村体育活动场所发挥功能的前提和基础。利用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资源,解决农民体育活动场所的不足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增加,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农村中、小学一般都有专门的体育活动场地,配有简单的基本体育设施。若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场地设施在特定的时间段对当地农民开放,将会快速有效的解决农村体育活动场所缺乏的现状。但这需要乡镇、村干部与当地学校协商,达成协议。发挥农村体育教师的资源优势,缓解体育指导力量的缺乏农村体育教师是一支数量较大、相对固定、具有一定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建议主管部门和乡镇、村出台相应政策聘请他们在空闲时间担任体育指导员,体育比赛裁判等角色,指导农民科学健身。这样可以缓解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缺乏组织管理和指导的状况。

第6篇

关键词:农民市民化,农民素质, 应对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农民市民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城市化的实质和必然结果。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二元结构十分明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势在必行的。加大城市化建设的力度,加快实现农民市民化,也是当下各个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农民市民化主要是指农民、城市农民工等获得作为城市居民的身份和权利(市民权)的过程,如居留权、选举权、受教育权、社会福利保障等。在中国,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获得所在地的城市户口及其相应的社会权利。而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农民市民化是指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借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使现有的传统农民在身份、地位、价值观、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城市市民转化,以实现城市文明的社会变迁过程,这是在社会文化和角色内涵层面上的农民市民化。

在我国很多地区在各方面因素的推动下,已经实现了狭义层次上的农民市民化,即在城市有居住权、选举权、受教育权、社会福利保障等。但是由于农民内在因素的影响,广义上的农民市民化的实现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阻碍。

一、现状分析

盐城市城南新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据调查显示,自2001年盐城市开始乡镇规划调整,土地被征用,建设城南新区,许多农民房屋被拆迁,并由政府统一安置,同时安置房也办理了土地证、房产证。在这些地区初步实现了狭义的农民市民化。此外,找“十五”期间人口制度改革的脚步也明显加快,该市取消了非农业户口和农业户口登记制度,统一使用居民登记制度,使得进城务工人员住房、就业、子女的教育等条件均得到了改善,社会保障也得到逐步解决,此外,在2010年9月,该市还出台了盐城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并逐步实施,不断完善教育体制,平衡教育资源。

由于传统观念上对于农村户口的歧视,很多农民对于摆脱农村户口,脱离土地变为城市人口起初也是十分欣喜,但是入住之后,很多问题就显现出来。与小区原有住户以及社区物业的矛盾日益激化,同时对于新的环境无法很好的融入给他们本身也带来了很多的困扰。

在XX小区调查的过程中就发现,脱离了原有的劳动资料,一时间又难以融入城市生活,无法在短期内适应城市的工作。很多居民对自家房屋进行改造,民用房改做商业用途,将车库改装出租,在楼顶搭建阳光房。将一楼的院子改为门面房,开小饭店、水果店甚至是熏烧店。这些行为造成了排污、大气污染等问题,影响了整个社区的居住环境以及社会管理秩序,也给其他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影响。

二、问题分析

从农民自身来看,由于中国长期积累的小农意识的影响,使他们很难适应城市有组织的生活。大家只是脱离了原有的土地,从身份和权力上转变为市民,然而在社会角色上依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转变,很多原有的习惯以及生活方式严重制约了。 观念上还存在只顾自身利益,市民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不能以市民的标准来要求自身,生活习惯上仍固守一些陈规陋习。由于农村的教育体制相对落后,也导致他们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适应能力相对较差,无形中也影响到就业、人际等多方面。此外,对于刚刚进入城市的他们还无法摆脱阶层意识的束缚,有一定程度的自卑,难以主动积极地适应到城市生活之中。作为影响市民化进程的内因,在外因阻碍日益减小的今天,自身素质的相对较低已经成了影响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障碍。

另一方面障碍来自城市居民。相对于进城农民,城市居民有一种先天性的优越感。对于进城农民这一个庞大的外来群体,有着一种排斥心理,缺乏包容心,喜欢给他们贴标签,故意排斥或远离他们。使矛盾激化发展,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冲突,更鲜有人主动去关心帮助他们。

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思想上的城乡对立。城市市民对于农民也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对进城的农民缺少一种包容心或者认为他们好欺负。很多人把失业、犯罪率、城市环境质量、交通问题这些本身就存在的问题也全部归咎于进城农民。当然,不可置否大规模的农民市民化对城市的环境、治安、交通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但是走农民市民化的道路是我国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

三、解决方法:

农民要市民化就必然要先融入市民之中,这是不可或缺的一步,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市民,要经过一个文化重建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缓慢的进城之中,既需要农民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市民等多方面的帮助。

加强法制意识传播,要提高市民化过程中的农民素质,必须要加强法制意识的传播。加强进城农民的法制意识,不但有利于执法人员的执法,也有利于农民维护自身权益。定期开展法制宣传活动,相关部门需要出台一套有效的政策体系,为未来铺路。此外还要加强立法,让农民市民化应通过立法赋予农民更多的权利。

端正态度,发扬主人翁精神。身为城市居民要有主人翁精神,帮住市民化过程中的农民,要理解他们,而不是嘲笑或者厌恶,要端正自身态度。对于一些可避免的冲突要尽量避免,有错误的地方可以指出。

充分发挥加强传媒效应,多方位宣传。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传媒主要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社会暗示及教育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所以有学者将大众传媒机构称为“政府的第四部门”。 大众传媒权力是一种无形的权力, 也是一种柔性的权力, 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推动着人类教育的发展, 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控制, 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7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体育教学;实践

1.前言

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是指在体育学习方面发生偏差、体育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把这一群体的学生教好、教会是体育教师的责任;是体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的个体因素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通过研究为普通高校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体育教学提供实践依据,并且对于民族地区普通高校体育的全面工作水平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塔里木大学一、二年级少数民族学生占据比例多的班级为研究对象,并随机抽出4个班,共计200人进行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情况调查统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相关研究状况,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调张查分析法;对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主要特征并初步归类。

2.2.3访谈法;访谈有关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实际感受。

2.2.4观察分析法:观察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

3.结果与分析

3.1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的主要分类和特征

通过广泛的调查和教学实践,发现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几乎存在于每个教学的自然班中,他们有着不同的体育弱势,表现不同的特征。根据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表现出来的特征,其归纳为;心里与行为弱势型、型态发育弱势型、运动能力与技能弱势型三类,其表现主要特征见表1。

3.2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的分布情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体育弱势学生与实际教学人数比例关系,从塔里木大学大一、二年级少数民族学生占据比例较高的班级中随机抽取4个班,进行体育弱势学生分布情况调查.每个班都有一定比例的体育弱势学生,他们占全班人数的31.47%-40.46%,而且不同的类型所占的比例也不相同,运动能力与技能弱势型所占比例最多为13%,依次为心里与行为弱势型是12%,型态发育弱势型为9.5%。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本身汉语水平比较差,体育课大部分都是教师用汉语讲解锻炼方法和技能,在加上和汉族学生一起学习生活,本身的自我认同和自信不高,缺乏运动锻炼的思想,所以长时间就会导致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技能较差的现象,也会间接导致其型态发育不良。

4.少数民族学生体育弱势学生体育教学实践

体育弱势学生群体存在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常常困扰着教师,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体育弱势学生的心理活动,普遍反映:汉语水平差,和教师其他民族学生交往困难。自卑心理严重,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对体育考试非常恐惧甚至排斥体育教学。同时他们也对体育优异的学生非常羡慕和对学好体育课的渴望。学生的反映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而且我们通过研究找到了其主要的表现特征,掌握了其分类,那我们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4.1使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充分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性

学校体育拥有其健身、键心、启智、情感发展、美育、娱乐等功能,这正是当代大学生学业之外需要完善的方面。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只有真正了解学校体育的功能,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才能自己的重视体育课、自觉的克服体育锻炼方面的各种困难,坚持锻炼、增强体质。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多和学生交流,耐心细致的把体育课和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讲清楚、讲透彻,使少数民族弱势学生真正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接受体育课。

4.2培养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体育弱势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当他们学习和生活在不同民族集体的环境中,他们缺乏自信,缺乏自我和彼此的认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他们分析弱势方面和已有的优势,帮他们量身定做锻炼计划,并给予定期的指导和检查,使他们循序渐进,自信心使他们努力向上的动力,当他们努力有结果时,他们也看到自己的能力,自信心也会增强,也会促使他们和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交流,提高他们的认同感。

4.3体育教育要有充分的责任心和爱心

教师一般都喜欢教基础好、有一定水平的学生。的确,基础弱、水平差的学生都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而把基础和水平差的学生教好、教会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当前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弱势学生更多的爱心,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他们意见、正面引导、善于启发。对每位体育弱势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他们的缺点及时发现,正确的引导、改进。教师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必定会影响体育弱势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一旦他们接受了自己的体育老师,那么他们会逐渐喜欢上体育课。

4.4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保证教学顺利开展和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不同的班级学生体育能力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对于体育弱势的学生应让他们先打好基础,逐渐提高其运动技能,并不断的鼓励他们尽快的掌握技术要领,回归正常队伍。

5.结论与建议

5.1通过调查,分析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的主要分类及其主要特征,并统计其主要分布情况,为少数民族体育弱势教学生学实践的开展提高科学依据。

5.2通过对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近2年(2013-2014)的教学实践测试,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他们中绝大多改变了对体育课的看法和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体育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5.3高校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群体存在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呈动态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其类型和特征也随之变化,教学中应及时掌握其主要表现特征及形成原因,及时归纳总结,不断提高教学措施,帮助体育弱势学生克服困难,真正达到体育教学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目的。

5.4应建立多元化、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即:肯定少数民族体育弱势学生的阶段学习成果、培养他们的体育锻炼热情、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把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结合。

作者:杨伟林 单位:塔里木大学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30-158.

[2]武文杰.普通高校体育弱势群体教学模式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10).

[3]陈文健.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类型与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20).

[4]赵建喜.学校体育弱势群体成因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