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0 04:28:03
序论:在您撰写人社信息化调研报告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 调研分析
一、前言
本研究通过收集资料与调查讨论的基本研究,了解目前我国保险业信息化的特点及有待解决的地方,再通过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专员、专家以及客户的实践问卷调查、走访总结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因此,本研究调研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现状的调查、研究与分析总结出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为其他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二、保险业信息化建设概述
信息化建设是指公司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经营公司的过程,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效益、以及经营水平。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占领市场份额的重要角色,因此各公司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不断挖掘信息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
保险业之所以有必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即是因为保险行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保险营销人员从事室外工作较多,范围较大,流动性也较大,无法实时更新掌握保险信息;其次,客户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沟通不顺畅,存在很大的信息不对称性,导致客户不能了解公司以及客户信息无法录入等问题出现;再有,保险费率的计算比较复杂,客户登陆官网后无法进行相应的计算,这样造成网上保险的销售额几乎为零;最后,由于每一个保险销售人员需要记住自己保户的大量信息,难免时间长了会有疏忽,而业务信息系统又支持不足,这样由于客户跟进服务不及时导致了大量老顾客的流失。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换代,保险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时代的需求,同时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加强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第二,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员工素质。
第三,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公司的对外商机。第四,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我国进行自我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和国际接轨,目的是为了摆脱孤立的局面,也可以摆脱单一的信息化建设流程,实现统一组织、统一领导、实现资源的整合共享,最终建设保险业信息化的有机整体。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成立一个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第二,提供改善信息不对称的解决对策;第三,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第四,保险信息与信息系统的充分结合。
衡量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测度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保险公司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部门、有关领域应用的程度;第二,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率,和普及率不同的是,覆盖率强调信息技术完成的业务量占企业总业务量的百分比;第三,即是网络化程度,主要是保险公司中PC使用数量中联网的计算机台数占企业计算机总量的百分比;第四,集成化程度,信息集成包括新老客户的信息统一与控制;第五,智能化程度与水平。
三、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调研
本章节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走访等一系列信息分析与管理方式对我国的保险公司中的一家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调研,通过对调研得来的数据使用软件等方式进行分析,最终根据分析结果以及基础理论得出结论。
本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通过对中国人寿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调查研究来了解我国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状况,从而发现我国保险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终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我国保险业信息化建设中各种疑难杂症的方式和方法。
调研对象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保险营销人员、客户、专家、随机抽样人群、本人的亲戚朋友以及保险行业专业人士,调研时间2014年9月――2015年3月。
在调查的准备阶段里,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文献法;在调查过程中,采用调查法、问卷法和访谈法,最后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实施,通过调查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经过分析得到结果分别如下图2-1、图2-2、图2-3、图2-4所示:
图2-1 保险公司信息化不足之处
图2-2 对保险公司信息化提出的意见以及建议
图2-3 了解保险信息的主要手段
图2-4 购买保险途径的选择
四、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当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就是信息化建设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因而对于今日的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找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当务之急。保险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一定要建立高效率、现代化的信息化体系,对于公司特别是保险集团公司发展至关重要。针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种种问题和失误,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得出以上数据,将数据进行分析,再结合专家访谈的意见,归纳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业内专业人士指出,主要是由于我们对于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我们在非常困难时期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也由于我们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数据集合、信息集合的严重滞后,这不仅限制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发展,也是我们难以及时处理可能遇到的风险。
第二,原有业务系统更换难度大。当下,虽然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等一些大公司在研发新一代的核心业务系统,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更换难度很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新系统性能不稳定,系统功能不规范,系统功能不适应,系统对接不规范;新老系统切换存在脱节;二是涉及范围较广,不单纯是技术层面,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个别公司仍然使用老系统,无法与总公司系统进行对接,数据存放在本地,容易出现违规问题;三是人员的更换整合;四是业务流程的整合;五是法律法规不健全。
第三, 缺乏挖掘数据中隐藏知识的手段。由于缺乏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缺乏挖掘数据中隐藏知识的手段,粗放的管理方式导致大量数据资产闲置,再加上业务流程不规范,信息标准体系不同意,导致信息系统割裂、数据资源难以利用,这不仅制约了信息化效能的发挥也制约了保险业的科学发展。
第四,缺乏合理的业务管理流程。通过合理的业务流程管理,中国人寿可以充分利用信息价值,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应用与管理决策,不仅能够提升保险整体运能,还有利于降低风险。信息化已经进入全面深入的阶段,信息化正在努力全面覆盖,但是仍然缺乏合理的业务管理流程,导致应用仍然不深入,对管理战略决策的支持还十分薄弱,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缺乏较为合理的业务管理流程,大部分只是形式,信息化参与公司战略和决策制定的程度明显不足,因此将信息化深入管理决策已经十分迫切。
第五,未及时采取营销和调整策略。客户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中心目标,因此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应该实现从产品中心向客户中心的转变。需要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能够深层次的挖掘既有信息资源,从客户行为、客户忠诚度等方面准确、完整的分析客户,从我们上面调查的研究可以发现,根据年龄的变化,即将成长起来的下一代也即将成为消费的主力,而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都有很大的转变,因此能够及时的采取营销和调整战略,才能够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双赢局面。
针对以上的调研原因分析,总结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第一,加大资金投入和重视人才培养。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人才和技术资金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公司决策层重视不够导致的。而人才资源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能够走出个性化、特色化的重要资源,因此必须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力度。同时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也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2015年的38妇女节,太平洋保险已经联合京东开始对产品进行保驾护航,即是通过多种信息化建设渠道加大保险业务的业务量。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也应该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不仅通过自己的官网也通过其他渠道加大业务量。
第二, 推动信息化自身的多层次技术应用。要推动信息化的多层次技术应用,首先应该加强公司行业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积极引导IT服务商与保险信息化进程的配合,提高IT服务商对保险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理解能力、对政策环境的把握能力。我国银行行业对IT技术的应用比较重视,相对应IT技术也比较关注银行行业,而对于保险行业的关注度远远低于银行和证券,而保险业企业自身的IT技术比较薄弱,因此就要推动信息化的多层次技术应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市场潜力是很大的,其中包括信息安全、网络保险、数据集中与整合、CRM系统、核心业务系统,这些都为IT商提供巨大的服务商机。网上支付虽然已经有很长时间,但对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来说仍然是新生事物,这不仅由于大家的接受能力比较慢,也是媒体的宣传不到位,政府的监督管理不到位,没有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因此保险电子商务要借鉴其他电子商务的做法,使得信息化建设多样化,寻求公众对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点。
第三,集成数据优化关键客户的管理工作。信息集成管理,就是指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将原来分散在各分支机构、各部门的信息数据统一起来,实现集中管理、存储、分析和,从而提高企业在客户关系管理、产品经营等方面的效率和安全。当下时代金融业的信息大集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国际趋势。
第四,加强信息化参与战略决策的程度。随着保险行业对于信息化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国人寿保险应该逐渐将信息化建设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我国大部分的保险公司借鉴国外的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引进信息化咨询、信息化整体规划、信息化战略决策,同时加大了信息化的投入。作为保险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部门中国保监会也将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提高到战略层面,不断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支持信息化相关的研究与交流,保监会也加强对保险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和监督,这对于全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通过多渠道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通过多渠道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可以通过德尔菲或者其他调研方式获得结果,不断提高理论指导信息化实践的能力,不断深化信息化建设在产品创新、营销创新以及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应用,以客户的需求为价值导向,强化服务意识,提升信息化支撑并服务于客户的能力和水平。信息化不能单纯的定位于成本中心,而是应以客户为中心,成为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的创造中心。
五、结语
本研究尽可能从本人所知角度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然而能力有限,对于更加深入专业的研究可能会涉猎较少,研究的人员不足,方法也没有很全面,因而对于研究结果可能并不至善至美,希望能在日后的研究和学习中不断深化理论,精确调研和研究结果。
注:该项目研究成果由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金资助,项目编号为YJSCX2014-122HLJU
参考文献:
[1]刘平.保险学原理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薛伟贤.入世后中国保险业竞争力评价与对策[M].科学出版社,2009.9.
为做好农民工工资兑现工作,维护好农民工切身利益,按照县人大2020年工作要点安排,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以副主任何芳为组长,部分县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工委委员为成员的调研组,于11月17日先后到利辛皖新文化广场、利辛万达广场、利辛宝城尚居绿苑、邦泰国宾府等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查阅工资发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为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成立利辛县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政府坚持预先排查、严厉打击、依法综合治理的方针,不断健全工作机制,依法履行防欠监督管理职责,保障了农民工切身利益,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自2013年以来连续七年投诉案件、投诉人数、拖欠工资金额呈大幅度下降趋势。
( 一)成立机构,抽调人员,共同解决欠薪及遗留问题
成立利辛县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处理欠薪问题,定期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历史遗留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制定方案,及时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和重难点案件。
(二)推进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建设,建立工资核查机制,做到早摸排早发现早处置
强力推进使用工资支付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平台实名制登记、人员考勤,工资由银行打卡发放。建立了核查机制,通过公示、抽查、核实等环节,审核通过后,才予以发放工资。
(三)加强与司法机关协作,加大打击恶意欠薪力度。
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与司法机关建立了一整套协同作战机制,打击违法行为,对86名拖欠工资违法人员依法移交公安机关。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对拖欠工资的企业和个人列入黑名单。
(四)加强宣传,学习《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引导农民工理性维权。
2020年5月1日《条例》正式实施,在全县施工现场悬挂了108条宣传标语,并印制了60幅《条例》进行张贴,发放《条例》约900本,开办了多期培训班学习《条例》,引导农民工和企业学法守法,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五)加强招投标管理,民工工资兑现作为重要因素。
我县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招投标管理制度,建立中标候选人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核查机制,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作为招投标重要考量因素,也可以作为取消中标资格的依据。
三、存在问题
(一)部分主管部门未能严格落实管理,部门之间协作有待于加强。
部分行业主管部门仍未按市政府文件要求落实各项制度,项目不开设农民工工资专户、不上线平台。各行业主管单位对开工是否需要办理相关手续标准不一,相互之间信息不共享,一旦出现欠薪情况,较难处理。
(二)平台建设存在问题。自2017年9月份以来,我县大力推广推进我县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实名制登记及工资支付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为农民工工资工作提供了有力保证。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关于农民工考勤问题。我县在建项目已全部通过人脸识别考勤,避免班组长通过假考勤套取相关资金情况,但因在建项目施工单位对考勤工作不重视,农民工存在突击工和在项目部居住工人不考勤情况,同时,因现在工地存在以点工用工形式,施工方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存在考勤一天,但实际按照1.5天甚至按2天记工,一旦出现工资争议问题,单纯从平台考勤无法判断。2、关于农民工银行卡问题。我县已建立工资发放核查机制,施工单位上传工资表后,需在施工现场维权公示栏内张贴进行公示,人社部门安排专人对施工单位上传工资表人员进行电话抽查,询问对本次发放工资数额是否知情以及银行卡是否在本人身上,对班组长是否套取资金起到一定的效果,但部分农民工知识水平有限,往往受班组长蛊惑,将银行卡和密码交由班组长,导致通过平台查看已经发放工资,但实际由班组长取出仅支付部分工资给工人,其余资金被套取,我县已发现这种情况,都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核实并要求将银行卡交还给工人,但在判别以及取证上仍存在较大困难。
(三)案件移交难度加大。今年以来,我县以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移交公安机关案件三起,虽然这三起案件公安机关也都按正常程序接收办理,但是检察机关对案件质量、相关证据以及程序审核严格,需多次沟通和解释,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采纳人社部门的意见。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1、早期拒支案件质量不高,部分欠薪行为人被判无罪或者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存有意见。2、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对支付主体的判断和人社部门认定的支付主体存在不一致性。
四、意见和建议
1、严格按照《条例》相关内容进行落实,继续加大《条例》宣传力度,对违法《条例》相关内容的行为,将严格进行处罚。
2、加大对规范化管理工作督查力度,重点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督促指导,如平台建设、劳动合同的签订、实名制登记、考勤情况进行督促整改,对于未按要求整改的企业严格进行处罚。
3、深入工地,做好宣传,改变农民工固有思想,对“进场必须考勤、银行卡必须由本人保管”等方面进行宣传,同时,引导农民工理性维权。
4、加强同其他业务主管单位的沟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从源头上落实各项制度。
一、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1、分类推进事业单位工作。严格按照省、市编办工作部署和要求,做好事业单位分类工作,稳妥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
2、认真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做好行政审批牵头抓总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在承接好省、市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对照省市行政审批清理结果,进一步清理我县现有行政审批事项。
3、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工作。按照省市机构改革工作部署和安排,做好我县政府机构改革有关准备工作,重点稳步推进食品药品、工商、质监、卫生、计生管理体制改革。
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
4、加强机构设置管理。适应县委、县政府“三大战略、五项重点工作”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坚持“撤一建一”原则,适当调整机构设置。
5、规范人员编制管理。一是严格执行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5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坚持按编制按计划补充人员,对职能弱化或工作任务明显减少的事业单位适当减人减编;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职能增加的,适当调剂增加编制。二是全面推进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按照省、市统一部署要求,在全县推广使用新版实名制管理系统。三是规范人员调配程序。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出现工作异动或辞退、辞职、调出等情况,及时办理编制转移或核销手续。
6、强化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一是推进事业单位实地核查。二是有序推行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工作。三是强化事业单位日常登记管理。认真做好事业单位年检年审、变更、新设单位登记等日常工作,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7、继续推进政务和公益域名注册管理。巩固我县政务和公益域名注册覆盖率,加大对网络红页的指导运用。
三、加强监督检查
8、深入开展干部人事和机构编制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严格治理“三超两乱”,重点整治在编不在岗、“吃空饷”、违规借用人员以及临聘人员管理等问题,规范干部人事和机构编制管理。
9、完善综合督查协调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纪检、监察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联合督查机制,全年将对《县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县关于规范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若干规定》及“三定”规定执行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加强考核评估,维护机构编制和干部人事管理的严肃性。
四、强化自身建设
10、加强学习。建立和完善机关学习制度,实行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坚持每月集中1天学习,每次学习选定1-2个课题,由专人授课辅导;个人自学,须做好1万字以上的学习笔记,并撰写学习心得,使机关工作人员理论、法规政策,业务知识水平有新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服务和创新能力有新提升。
关键词 农民工;城市适应;社会关系网络
农民工作为在我国经济社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庞大群体,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也是考量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重要指标。本文以社会关系网络构建为视角,探讨青年农民工城市适应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期对准确地把握和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一些帮助。
一、青年农民工城市适应中社会关系网络构建的必要性
据《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2亿人。报告还显示,全国农民工中16至30岁的占61%,31至40岁的占23%,41岁以上的占15%,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6岁。据此可知,青年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大多数。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青年农民工文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趋向拥有技能,务农经历越来越少,对乡土的依恋越来越少。与老一代农民工外出主要是受生计驱使不同,他们外出不再仅仅或者不再主要是基于生计上的考虑,而是带有更多的追求外面“精彩世界”和“换个方式生活”的价值色彩,在整体上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明显增强。对新一代农民工而言,城市越来越多地具有向往之地和未来故乡的色彩。他们中很多人开始厌倦了在外漂泊不定的流动生涯,希望在城里定居下来。青年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应该包括三个层面:1.经济层面。青年农民工初来城市,首先得有一份工作,取得维持基本生活的工作收入,拥有自己的住所;2.社会层面。进入城市之后,他们便与当地居民产生直接互动,在工作、日常生活、交往等与城市社会各种组织或个体产生联系,学习和适应城市生活习惯、各种法规制度以及日常交往规则等;3.心理或文化层面。通过上述两个层面的融入,青年农民工的社会角色开始转变,他们开始认同城市居民的价值观、生活习惯等,从而产生作为一个市民应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出现。国内学者将此群体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青年农民工群体规模庞大;2.青年农民工群体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就业的非稳定性;3.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工作环境和条件差,工作强度大,工资低;4.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低;5.缺乏话语权与权益维护机制。这些特征说明了该群体的弱势特征和社会支持的必要性。青年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以户籍管理制度为标志的城乡二元分割制度是其最大障碍,还有各种社会歧视以及青年农民工自身限制等。作为弱势群体,青年农民工对于社会支持的需求尤显迫切,社会支持系统应对他们融入城市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青年农民工城市适应过程中社会关系网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社会关系网络支持
在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中,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分为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和非正式的关系网络。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指的是行政事业部门提供的支持,而这正是青年农民工比较缺乏的。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市和农村有着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长期处于差序格局的传统社会网络构架中,农民工在社会交往和社会流动方面都有一定的狭隘性。他们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以血缘、地缘、亲缘为主要纽带的传统社会关系,更加注重人情、面子和缘分,具有明显的狭隘性。进入城市的青年农民工远离了乡土的熟人社会,以血缘、亲缘关系建立起来的长期的、稳定的社会网络逐渐被瞬间的、不稳定的工作关系所取代。从社会关系网络规模来看,青年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网络比一般城市居民的关系网络要狭小得多,青年农民工在社会现实中较易处于底层和弱势地位,成为城市的弱势群体。
由于缺乏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的支持,青年农民工在社会保障方面缺乏话语权和知情权,很难完全地接受政府社会保障政策的保护。另一方面,户籍制度的限制,把他们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之外,使得农民在就业选择权利、居住权利、子女受教育权利方面都受着种种限制,进而妨碍了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而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对青年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上,排斥和抑制的政策多,鼓励和支持的政策很少。社会体制和社会政策的有形无形的障碍往往使得农民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境地。
(二)缺乏有效沟通的“桥梁”――社会组织机构
在社会网络理论中,个人作为网络中的个体,要想有广泛的交流必须有一个有效的“桥梁”或者说“节点”,信息通过节点的汇聚和有效传达,才能更快、更好地传递到所有网络中的个体。然而农民长期拥有的是传统的社会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农民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无法有效地向更高层表达意见,缺乏有效表达意见的“桥梁”――社会组织机构。
组织是群体维护自身权益的一个基本保证,对生活和工作在城市中的农民工这一边缘群体而言,其意义尤为重要。组织运用组织型资本可以扩大信任资本在农民工之间的运用,从而扩大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使农民工拥有更多渠道地了解信息和接受信息。通过组织这一外部群体促进农民工更进一步信任城市社会,更进一步理解和接受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更好地适应城市。同时组织的普遍化可以为农民工提供一个在城市提高自身素质的平台,组织各种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能力。例如城市企业中普遍设立的工会组织和一些规范的维权机构,这些都是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有效组织,这些组织可以在农民工维护合法权利、提高社会地位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组织,农民工在城市中便不再是孤立无援的被排斥的社会弱势群体,而可以通过组织更好地融入城市。
然而,现实中的实际情况是: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务工,逐渐脱离了农村的行政体制,不属于原先的农村政治区域,但是由于现实的原因,他们也无法被城市的行政体制接纳,徘徊在一个令人尴尬的真空地带。
(三)缺乏有效的个人社会关系网络
农民工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所拥有的个人社会网络只是一些最基本的初级关系,比如亲戚、朋友。进入城市以后,农民工的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主要是初级群体,即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包括亲戚、老乡、朋友、同学等同质性群体。这个关系群体构成了农民工进城求职过程中的依赖群体。在这种群体内部,强关系成了联系相似者的纽带,它的维系主要是靠群体内部的互动和互相之间的帮助和支持。但是由于长期处于城市非主流领域,农民工难以得到城市居民的认同和接纳,因此,他们的个人社会网络群体难以扩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岳立涛.青年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
[3]刘传江,周玲.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J].人口研究,2004(5).
一、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一)档案法治建设
1、加强档案法规制度建设。贯彻实施档案工作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及时转发并严格执行上级业务规范文件,制定下发了《县档案局“七五”法治宣传教育规划(2016—2020年)》《县档案局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公务活动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县档案局关于加强县民贸公司档案规范管理的函》《县档案局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工作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的通知》《县档案局关于认真做好县“8.8”地震抗震救灾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的通知》《县档案局关于精准扶贫档案片区指导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规范完善依法行政相关制度。
2、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明确规范性文件全面清理具体工作的范围、标准、节点,全力做好文件的查阅、利用、服务,确保县政府文件全面清理工作到位。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清理备案、审查工作,及时清理上报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事项等部门权力清单责任事项,落实责任清单,按时填报行政权力运行情况。及时清理公示本单位机构概况、领导职责、财务信息、法律法规、工作动态、便民信息等政府信息,将档案工作全面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健全执法人员学习教育制度,每年定时进行执法人员审核、培训,要求执法人员做到自己的执法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证据确凿,无越权处罚、变通处罚等问题。
3、深化档案法制宣传。认真贯彻实施省、州《档案法制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结合“七五”普法,坚持会前学法,制定年度学习计划,落实学习任务和内容,每年集中学习宪法、档案法规法纪及规范性文件等不少于12次。按照“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要求,积极开展依法治县及法治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结合驻村帮扶、档案业务指导、培训等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活动。结合每年档案法制宣传主题,安排部署“6.9”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征订宣传资料,制定下发了宣传活动方案,征文活动通知,发放档案法规宣传资料1000余份。结合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召开档案法规知识专题学习讨论活动,利用门户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微信、短信等持续发送档案法规知识。进一步健全完善单位“法律图书角”,及时更新《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涉及法律法规、档案业务、民族政策、惠民知识的书籍、报纸、杂志期刊,为干部职工日常“充电”提供了学法阵地,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知法守法意识。
4、强化档案执法检查。结合重点工作任务,每年开展档案执法检查,组织检查组对全县机关、乡镇开展档案执法检。检查内容包括年度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责任、档案室规范化管理、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和灾后恢复重建档案工作情况等。检查中对存在档案管理方面问题的单位发出《档案行政执法检查限期整改通知书》,提出整改意见和整改要求,限期进行整改,有效地增强了全县的档案管理意识。目前我县无档案违法违纪案件发生。
(二)档案资源建设
1、加强档案资源的接收和征集。立足现有的馆藏资源,不断加强民生档案、特色档案、重大活动档案和到期档案资料的接收与征集。十三五期间接收进馆民宗局、财政局、计生局、农水局、永和乡、法院、纪委等20多个单位、乡镇文书档案7832(卷、盒)、会计档案1528盒、项目档案1135盒、诉讼档案2367盒、荣誉、照片、实物、光盘等4000余(张、件),整理接收抗震救灾档案500余盒,整理进馆资料566册。并严格按照纸质档案和数字化副本“双套制”要求进行档案接收。截止2019年12月,县档案馆馆藏档案106个全宗69730(卷、盒)、资料6236册。
2、规范机关档案形成和管理。一是强化日常业务指导监督检查工作。每年深入机关单位和乡镇指导督查150余人次。及时转发《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制定下发年度档案工作要点、《县档案局关于加强汛期档案安全工作的通知》《县档案局关于开展档案执法检查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完善档案工作机制。二是加强机关档案室规范管理。结合精准扶贫、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档案专项指导督查加强对机关档案室规范化管理工作检查考核,提升档案馆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水平。重点对县人社局、县规划局、县水务局、县卫生局、县防震减灾局等涉民单位进行业务指导督查,帮助修订完善《文件材料收集范围及档案保管期限表》《机关档案分类方案》等档案工作制度,以及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等的规范整理。三是全力抓好机改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档案处置工作。为切实做好机关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中的档案处置工作,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档案馆积极作为、靠前工作,主动与县委办、县财政局、县民政局等部门加强沟通,将机改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档案处置工作列入全县区划调整改革议事日程,同研究、同部署。草拟了《机构改革中加强档案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中加强档案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改革中各乡镇、单位档案的归属和流向,处置的范围和内容,强调了档案的鉴定收集归档程序和移交要求,定期开展档案业务制度检查,做到档案应收尽收、应归尽归,有力推进改革进程中档案安全及规范管理。
3、规范企业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深入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的意见》,下发《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会计档案管理办法》《金融企业业务档案管理规定》等文件,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档案工作,完善以资产为纽带的企业档案集中统一管理体制,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服务。开展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的审核,对县自来水厂、大九旅集团、南坪林业局、黄埔电力公司、罗依乡产业园区和高原食品公司等单位进行定期指导督查,并协调组织开展了1期县观光公司档案业务培训。
4、强化重点项目档案的监督管理。贯彻实施国家档案局制定的《建设项目档案监督指导工作指南》,深化“项目档案工作提升行动”,加强项目主管部门联系协助机制,推进重大项目档案指导、检查、验收工作。针对“8.8”地震,及时制发相关规定、通知,提出工作要求,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做到提前介入,及时协调落实专项档案业务培训、检查,指导项目档案整理、移交等工作,进一步促进项目档案规范管理。组织对县内188个重大项目档案进行了登记,完成了“九寨印象”、水岸豪庭、白水龙水电站移民、鲁能生态旅游、新区市政公共设施提升工程、医药公司商住楼、乡村道路等57个工程项目的档案初验,组织开展了1期专项验收。
5.加强农村档案工作。一是落实《村级档案管理办法》。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乡创建以及乡镇、村档案法规、政策的宣讲,积极协调、指导、督查乡、村两级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推进“村档乡管村用”工作,探索解决乡镇、村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巩固村级档案建设成果。结合“双报到”积极开展社区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载体为社区提供档案法律法规咨询和业务指导、技术等工作支持,规范社区档案管理。二是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蹲点调研,完成《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工作调研报告》,对档案部门接收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档案进馆提出明确要求,安排业务骨干指导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登记颁证档案整理归档、检查、验收工作,要求归档材料真实、完整、可靠,整理规范,检索体系齐备。三是部署开展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结合“驻村帮扶”和“两联一进”开展档案工作调研,完成了《县精准扶贫档案工作调研报告》。转发了《州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实施方案》,与县扶贫移民局联合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的意见》文件,对全县乡镇精准扶贫档案检查指导工作全覆盖,指导建立县、乡、村、户减贫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等工作,在安乐、勿角试点乡镇开展了重点督导检查。举办了县精准扶贫档案工作培训会,对全县48个贫困村第一书记,乡(镇)档案专干,22个扶贫专项部门分管领导进行了精准扶贫档案专题培训。
6、档案规范化管理情况。围绕重点工作积极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规范化管理工作,2019年完成县法院档案规范管理晋升“省一级”标准验收认定。县档案馆2012年12月通过“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标准验收。2014年12月县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省级示范县通过验收。目前,县机关档案室工作规范化管理达省级标准83个,村级建档120个村,社区建档4个。
(三)档案利用服务建设
1、推进档案开放工作。制定开放实施细则,对应开放的档案进行认真的鉴定工作,开放了应开放的档案,备有开放档案目录,供利用者自行检索,对利用频繁的重要、珍贵的档案提供了部分复制卷或者副本,坚持利用登记和利用效果,并编制档案利用效果汇编,取得利用实效。
2、强化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提高社会公众服务水平,积极构建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档案馆开馆时间与国家法定工作日数及工作时间相同,并长期坚持采用法定节假日和延时服务方式,积极开展档案、资料的开放提供利用工作,利用形式多样,包括接待来访、咨询、来电、来函代查等利用工作,做到热情服务、优质服务,不断提高利用群众的满意度。坚持档案便民、惠民理念,积极创新民生档案利用方式,挖掘馆藏资源,编制专题目录,使查阅利用更为方便。认真贯彻《省国家档案馆民生档案异地查档跨馆服务办法》,积极协助配合异地查档业务,认真执行利用档案零收费规定,积极为各单位、社会各界利用档案提供优质免费服务,十三五期间为社会各界提供利用档案2917卷次,972人次,为领导决策、低保救助、工龄认定、婚姻认证、房产交易、落实待遇、解决纠纷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原始证据。
3、扎实开展档案文化建设工作。深入挖掘馆藏档案资源,及时安排部署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完成了《县领导干部职务任免文件汇编(1990-1995年)》《县农村土地经营确权工作文件汇编》《县新城区建设指挥部全宗介绍》《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文件汇编》的编制任务。协助州档案局开展馆藏珍贵档案调研,完成《兰台珍档》一书的素材采集工作。积极提供资料,协助县志办编制完成《抗震救灾志(2008年)》的编制任务。鼓励职工积极写稿,向州局、县委宣传部报送工作信息102篇。结合主题活动,每年编写调研报告、理论文章3篇,为推行政务公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档案信息化建设
积极稳妥推进本区域数字档案馆建设工作,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现状及发展方向调研,完成调研报告《关于县级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考》。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提出数字档案建设规划意见,推进档案信息化工作与本县信息化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向省档案局、县财政争取资金,采购了电脑、复印机、档案密集柜等用品,为调整优化档案管理软硬件环境,搭建数字化档案馆管理平台创造条件。按照年度计划,安排部署馆内档案数字化加工任务,完成文件级目录录入70000余条。进一步完善机关单位电子档案移交接收进馆工作制度,建立电子档案接收平台。积极推广档案管理系统,机关档案室档案管理软件使用普及率达90%,乡镇普及率100%。为档案资源共享打下基础
(五)档案安全建设
县档案馆于2008纳入灾后重建项目,年初施工,2009年底竣工,2010年投入使用。实际使用面积2510平米(其中库房面积1005平米),新馆结构基本合理、配备了一些必要设施设备。“十三五”期间,向县财政争取资金48万余元,增添了档案密集柜和目录柜,为档案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严格执行档案安全保密工作的各项规定,全员签订安全保密责任书,把档案安全保密要求贯穿于档案接收、保管和利用工作的各项环节。深刻吸取国内外重大安全事故教训,进一步筑牢档案安全防线,多措并举,扎实开展档案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从档案实体管理、档案信息管理、档案保密、档案开放与利用等方面对全县17个乡镇、80个部门开展了档案安全大排查。建立了档案安全整改排查台账,健全完善了档案安全应急预案,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及时进行督促整改。县综合档案馆坚持安全消防值班制度、巡查制度、库房温湿度监控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做到每日安全巡查不少于1次,时刻绷紧档案安全弦。档案馆历年无安全事故发生,档案安全万无一失。
(六)档案队伍建设
1、抓好党风廉政反腐败工作。结合会前学纪、会前学法和专项学习教育活动要求,采取集中学习、自学和送学上门等方式,统筹安排落实学习任务。坚持每周至少1次的政治理论和业务集中学习时间,每年组织集中学习不少于24次,学习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精神,省、州、县各级会议精神,党纪政纪处分规定,以及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部门业务知识规范等内容。通过深入、扎实的学习宣传教育、座谈交流、专题讨论,专项整改活动,切实解决党员理想信念问题,使干部职工普遍武装了头脑,深化了思想认识,切实转变了工作作风,提升了素质能力,单位形成积极健康的良好工作氛围,为实现“两地一点范、美丽新九寨”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县级部门学习教育要求,结合省、州继续教育培训计划,积极安排职工参加县委、县政府、组织部、人社局、党校、法制办、宣传部等单位举办的培训和知识竞赛。组织职工参加“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网络培训。每年抽派档案馆1-2人参加省、州档案业务培训,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专兼职人员参加省、州档案业务培训。组织单位执法人员参加了网络法治教育学习培训和县普法学习考试。结合年度重点工作,组织开展专项档案业务培训。举办了县精准扶贫档案工作培训2期,灾后重建项目档案业务培训1期,县观光公司档案业务培训1期,卫生系统健康扶贫档案业务培训1期,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财政和档案业务培训1期。共计培训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分管人员和档案兼职人员50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基层档案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有力促进了各单位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全县档案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工作亮点
县档案局、档案馆在州局、馆指导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服务民生为重点,以强化监督指导为手段,以提高档案管理整体水平为目的,全面促进了我县档案事业和谐发展。县档案局(馆),2016年荣获省档案工作先进集体。荣获《省档案》(2016-2017年度)宣传工作先进集体。2016-2019年,每年荣获州档案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和“三个体系”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文化建设、创新项目、编研等多个单项先进荣誉。在工作中主要抓好了以下几点。
(一)坚持日常业务指导和专项督查相结合。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指导方式,每年深入机关单位指导档案业务工作不少于150余人次,并在馆内安排提供整理室,指导乡镇在档案馆进行档案整理归档,档案指导人员及时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解答。结合精准扶贫、机改、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等专项工作,及时协调相关单位,组织开展专项档案业务培训和档案督导检查,每年组织1-2次执法大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强化为民服务。重点抓好婚姻、社保、医保、农村土地承包确权登记等民生档案的规范管理。及时指导涉及民生档案工作相关部门整理归档,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接收力度,确保民生档案收集齐全、整理规范、保管安全。有序开展馆内民生档案文件级目录录入和民生档案查阅利用检查工具的编制。规范完善查阅利用制度、手续,积极宣传档案法规、政策,切实为群众查阅利用档案提供高质服务。
(三)抓住重要任务,及时部署,早参与、早谋划。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及时找准年度重点目标任务,做到主动出击,早谋划、早参与。比如在灾后恢复重建、机构改革、精准扶贫等工作任务中。档案局及时落实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积极与相关单位沟通、草拟相关文件,制发管理措施,落实工作责任,举办相关培训,开展专项制度、检查,把档案工作部署落实在前,促进档案工作有法、有规可依,规范管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档案部门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档案工作与党和国家的新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与网络信息时展的新趋势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我县档案工作各项任务按规划得到较好落实,档案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档案馆编制少,人员结构老化,档案专业人员缺乏。二是基层档案发展不平衡,部分乡镇、单位领导干部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档案人员变动频繁,档案工作稳定性和延续性较差,基层档案工作规范管理得不到持续性保障。三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工作进展缓慢。
四、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建议
现受政府委托代管、管理行业的专业性协(学)会48家、事业单位19家,承担着行业信息统计、科技、质量、标准、机电产品进出口及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协调服务等业务职能。
10年来,中机联秉承着“以振兴为己任、以服务为宗旨”的办会方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植根行业、惠及会员,按照有为有位、创造精品的工作要求,在服务政府、引导行业、反映诉求、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努力发挥桥梁纽带和参谋助手作用,取得了一定成绩,连续两届被评为民政部先进社会组织,并荣获5A级行业协会资质认证。
几年来,在原人事部、人社部的直接领导和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的指导下,协助政府在现代制造领域开展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做了一定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化认识,将“653工程”纳入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工作,予以重视
2005年,受原国家人事部委托,中机联承担了组织实施现代制造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简称“653工程”)工作,主要任务是:通过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在职培训,更新、补充专业技术人才的现代制造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工作能力、创新能力,适应时展对技术人才的新要求,6年培训40万人(含轻工5万人)的任务目标。
接到委托任务后,中机联领导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研究,一致认为:实现机械工业的振兴发展,科技是先导、人才是基础,国家组织实施“653工程”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长远大计,是推进行业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而深远。
委托中机联承担此项任务,是对我们的信任,应站在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高度加深理解和认识。作为行业唯一的综合性行业协会,承担着引导行业、服务行业、实现振兴的光荣使命,发挥行业管理的支撑作用责无旁贷。
尽管面临无经验、无经费、无专职人员和无工作手段渠道等种种困难,但观念认识的统一和提高,为我们开展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也坚定了做好工作的信心。一致决定,从大局出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千方百计破解难题,确保任务完成。
二、夯实基础,将“653工程”纳入规范化运作轨道
“653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从长计议,要有组织保证,责任到人。
我会从建立组织、落实责任入手,成立了会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负责整体工作的组织实施;组建了由10个专业协、学会、7所高等院校专家、教授等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确定了技术咨询、项目指南以及教学大纲、教材、课件的审定等职能;明确了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与服务。
三层组织机构及责任的落实,成为整个工程顺利进行的组织保障。
同时,注重健全机制,形成制度。针对工程程序严格、涉及面宽、组织量大的特点,我会首先根据整体工作部署,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地方人事部门、行业组织进行了沟通与协调,先后在京、津、沪、黑、吉、辽、湘、鄂、苏、浙等地区建立了地区组织机构,确立了由省级人事部门牵头,地方机械组织或行业主管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
其次与原人事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共同了《现代制造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办法》,正式启动了“653~2程”各项工作。
接着制定了《现代制造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细则(试行)》,明确了工作体系、分工、申报、审核及批准程序与备案、、证书发放、登记等管理流程,为运行机制的形成和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认真组织,将“653工程”作为服务振兴的重点工作加以落实
遵循做好服务的根本宗旨,本着创造精品的工作要求,我会始终将“653”工程作为中机联的重点工作。
首先是打造声势,营造氛围。为广泛宣传“653工程”的目的意义,吸引调动社会多方力量关注、参与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同志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工程的重要意义。行业网站专门设立了栏目和服务平台,中机联会刊、主要领导的讲话等,都成了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使工程实施的有关信息和工作情况,得以及时向社会和行业,既扩大了宣传又实施了服务。
其次是深入发动,加强引导。我会于2007年组织召开了“653工程”工作会议,相关行业协(学)会、省市协会、科研院所、企业及院校约100多名代表出席。
会长致信祝贺,提出希望;戴光前理事长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中机联主管会领导做了《工作报告》,总结了阶段工作成绩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新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
组织了专题讨论,听取了工作意见和建议。会议达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上下同心加快实施的预期效果。
同时,注重精选项目、确保实效。
我会于2008年年初,组织召开了领导小组扩大会议,讨论研究并通过了现代制造领域“653工程”培训指标分解方案,会后下发了《关于分解现代制造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培训指标的通知》。
同时,经人社部批准,向社会公开了组织征集的7批118个教育项目。申报、审核批准了4批90家施教机构,确保了行业培训任务的有效进行。
几年来,在(原人事部)人社部的领导和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的指导下,在各省人事部门、行业地方、专业性协(学)会及施教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我会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在电子制造、新材料、重大装备、精密仪器、汽车工程、系统集成等重点专业技术领域,先后举办9期高级研修班,邀请多名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为学员授课。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专业技术骨干参加了学习。
通过大规模开展数控加工技术、汽车制造工程、模具设计与制造、绿色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活动,逐步丰富和完善现代制造领域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与地方和专业协会、大专院校合作,在信息化、机电一体化等面向现代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等培训活动,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自主研发能力,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升了制造业的科技水平,受到企业的欢迎。
2011年6月,我会已完成46万人次(含轻工5万人次)的培训任务,提前、超额完成了政府下达的培训指标,相关工作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肯定。
近期,为适应“十二五”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与行业振兴发展的需要,我会组织了行业人才状况的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组织制定了“十二五”机械行业人才培养规划,并于今年初在全行业印发;参与了国家工信部、能源局等部门有关行业人才规划的编写工作。
为持续推进现代制造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发展,我会一方面从思想认识、内部管理、合作机制、课程设置、扩大规模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一方面主动启动了《现代制造领域继续教育科目指南》的课题研究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已完成课题
的编写,课题成果将广泛运用于下一步教育培训工作。
几年来,我会在现代制造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中做了一些工作,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
主要是: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还有待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尚需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广泛性仍需强化;工作的手段、条件以及外部环境还需改善。
同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同配合,对工作关系的进一步理顺、对基层企业培训的新需求、效果反馈等,也需要进一步沟通、调研和加以改进。
四、几点体会及工作建议
(一)几点体会
行业协会组织受政府委托承担“653工程”教育培训是一项新的工作,也是行业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项重点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不断深化对更新工程重要意义的认识,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奠定做好工作的思想基础;
二是必须重视基本建设,从组织机构、工作体系、课程选配、教育效果等细节入手,不断促进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
三是必须注重工程质量,精选项目、精选培训机构,更要注重实施的质量和效果,边干边总结边改进,努力将工程做成精品;
四是必须坚持从长计议,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确定方略,将更新工程纳入行业及协会发展的要务,抓紧抓好;
五是必须坚守有为有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贴近、积极作为,以高质量的服务赢得政府、行业和企业的认可。
(二)工作建议
1.进一步创新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工作体制机制
按照政府主导、行业服务、施教机构支撑、企业主体的工作格局,建立一个在人社部直接领导下、由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牵头单位及相关方参加的工作指导委员会,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和作用,从源头,上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以此建立起工作的长效机制,引领知识更新工程的持续开展。
2.重点解决好条块的作用发挥与有机结合问题
明确职责分工,促进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希望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熟悉行业、了解企业、专业突出的优势,在参与制定行业知识更新工程基地的评估标准工作、专业培训基地的推荐、考核、评估与专业科目的设定中发挥更大作用。
5.积极改善现有的工作环境与条件
加大对知识更新工程的舆论宣传,提高社会的关注度。对强化继续教育,政府提出限定要求,协会推进,改变无强制力、约束力、只是软任务的现状。
同时,改变现有实施工作中支持政策软、指标硬、力度不够的状况,积极努力为各方创造更宽松、更有利的工作条件。
如开展工作经验交流、问题研讨,加强对承办方、牵头方工作的指导;建立国家专项基金,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对行业组织实行购买服务;制定激励政策,改变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调动积极性等。
4.加快知识更新工程制度化、规范化进程
知识更新工程要进一步明确分工、流程、责任、要求。对委托单位实行有进有出、有奖有罚的动态管理。
在证书的管理上,纳入国家继续教育证书范围统一管理,由人社部统一监制、监管,按照授权由牵头单位负责发放。
2014年年底,全省轻工联社系统规模以上企业6592个,从业人员116.68万人。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927.90亿元、利税总额1502.23亿元、利润总额961.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08%、7.88%、5.93%,均高于全省工业平均增幅。有六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其中家具、工艺美术排名第二位,塑料、五金排名第三位,家用电器排名第四位,皮革排名第六位。轻工联社系统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工业的10.51%,占全国轻工的6.76%。
一年来,省联社紧紧围绕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产业转型升级、两化融合、市场开拓、工艺美术、人才培训和服务平台建设等重点工作任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继续做好经济运行调度分析。按照省经信委部署,做好每月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对行业总体情况、重点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运行情况、主要产品产量情况和行业经济运行特点进行重点调度分析,参加省经信委组织的每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议,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省轻工信息所开发的“山东省轻工集体经济运行及预测预警系统”已通过省经信委评审验收,对经济运行分析发挥了积极作用。
2.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工作是省委省政府在2014年年初确定的工作重点之一,根据省经信委统一部署,省联社组织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在充分凋研的基础上,分别编制了家具、家电两个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郭树清省长亲自主持召开家具产业转型升级座谈会,对家具行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转型升级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联社和协会大有可为。目前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已由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实施方案对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将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3.推进两化融合,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省联社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工作,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按照省经信委要求撰写了省联社两化融合调研报告并提供8家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典型案例,推荐的5个项目全部列入山东省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重点项目。
2014年10月份,中轻联与省联社在济南联合召开轻工业两化深度融合经验交流会,工信部、中轻联、省经信委领导及相关代表共140余人参加了会议,通过企业经验交流、专家专题授课和现场参观学习等方式,以点带面,全面促进了我省轻工企业两化融合发展。
4.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助力行业发展。组织行业企业参加“好品山东”网销平台,目前共有150家企业成功入驻。继续培育和优化品牌展会,先后举办了青岛国际家具及木工机械展、工艺美术精品展、青岛国际皮革鞋机鞋材展等6个大型展会,这些展会行业特色明显、形式多样,极大提升了企业品牌形象和产品知名度,青岛国际家具展、工艺美术精品展已成为全省工业系统重点品牌展会。
5.突出抓好特色工作,促进工艺美术行业传承发展。根据2013年12月省政府246号文件,省联社承接全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经过精心组织筹备,顺利开展了第四届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工作,从近400名申报人员中评选出130名省工艺美术大师,取得良好效果。为支持和鼓励不具备规定学历或资历、确有真才实学、工艺美术贡献特别突出的人员,破格申报工艺美术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省联社与人社厅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艺美术专业职务资格评审体制促进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意见》。《意见》出台后,得到广大工艺美术行业人才的拥护。充分发挥省联社工艺美术高评委和中评委的积极作用,为行业输送中高级人才,促进了全省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
2014年年底,省联社组织召开了全省工艺美术行业工作座谈会。学习贯彻国家、工信部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研究分析当前工艺美术行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座谈交流工艺美术行业的工作经验和发展建议,提出了加快促进我省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省联社牵头组织的《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山东卷》的编撰工作正式启动以来,省联社积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目前该项工作正有序进行。
6.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在省人社厅的大力支持下,省联社组织的家电、工艺美术、皮革和五金四个行业省级一类技能大赛圆满完成,为行业和企业提供了高技能人才。继续做好了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的评选审报工作。
五金协会完成了2013-2014年山东省五金行业人才培训中级工毕业班、高级工毕业班的职业技能鉴定和发证工作,培养中高级人才260余人。皮革协会组织人员参加全国首届制鞋工职业技能竞赛,金猴集团2名选手囊括冠亚军,并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省家具协会举办了2014家具终端销售经理培训班。家电协会以协会职业鉴定所和维修委员会为平台依托,为海尔集团等多家单位鉴定中、高级工近200人,培训空调安装高空作业人员240余人。
7.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加强山东轻联网、《山东轻联信息》专刊的建设和管理。多家市联社行业网站运行状况良好,行业刊物数量增多、质量提升,为宣传行业企业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