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自由主义剖析材料范文

时间:2022-04-07 18:32:47

序论:在您撰写自由主义剖析材料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自由主义剖析材料

第1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法;多元化;视角

国家经济法兴起于二战之后,是刚刚起步的一项法律,同时也是概念饱受争议的领域。尽管如此,国际经济法这一领域却没有出现过百家争鸣这样的景象,理论较为单一匮乏。然而随着各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的开放,国际经济法这一领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理论与实践都得到了丰富,逐渐出现学者丰富国际经济法的理论上知识,并与其他学者进行交流,从而促进国际经济法理论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剖析国际经济法的视角。

1时代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的政治格局、经济格局都发生了极大地变化:英国与美国开始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拉丁美洲陷入债务危机中不能自拔、而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苏联解体而导致的东欧剧变等,一系列国际方面政治与经济因素的影响,迫使各国改变自身的经济体制,逐渐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全球经济体制开始转型,并逐渐结合,也符合了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国际层面,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经济组织WTO、IMF以及世界银行同样也发生变化,而这种全球性的经济制度变革,对各个国家的政治、文化、环境等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以环境为例,各个国家发展经济,就必须采集生产所必备的资源,如今,由于人类对资源的过分开采,部分资源已濒临消失,且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弃物,使环境受到污染,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逐渐紧张。由此可见,国际经济法已不再仅仅涉及经济方面,其对政治、人文、环境等问题都有所涉及,国际经济法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大,相关学者的视角也不可只局限于经济,应拓展自己的视野,挖掘国际经济的内涵,从而使国际经济法律制度日趋完善,各国经济得到稳步发展。

2国际经济法理论的具体视角

2.1杰克逊实用主义政策视角。

杰克逊对国家经济法的剖析角度与理论别具一格,其将国际经济法作为一种实用主义的宪法对待,以政策与制度作为切入点,对国际经济法进行分析,具体有以下两点:第一,杰克逊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或世界贸易组织的研究中,无论是研究的具体内容,还是论述的总体风格,都体现其所秉持的实用主义与提出的政策导向。杰克逊的研究风格有别于传统意义上公法和私法、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外交和贸易、国际和国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虽然在杰克逊的论述中,依旧可以发现经济优于法律、私法优于公法、国际优于国内,但相比之前的国际经济法学者,杰克逊更善于处理这些问题,其能够将各派理论即历史材料糅合在一起,对自身理论进行证明。杰克逊没有纸上谈兵,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并没有脱离实际,其没有抽象地探究国际经济法存在的意义、价值以及自由贸易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而是将国际经济法的存在与价值、以及国际法可以使自由贸易得到发展,结合时事进行论述。即可探寻到世界贸易体制应建立一定的规则导向,利用规则引导各个国家进行跨国贸易。然而,杰克逊并没有急于为世界建立严苛、明确的国际公共法律以及设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凡是较为宏伟的计划或理论,杰克逊本着实用主义理论,都对其持有怀疑态度。杰克逊强调利用强调利用多元化的互惠、交易、协调过程,从而使各国决策者对自由贸易持支持态度,并支持制定国际经济法律。第二,杰克逊不仅强调建立国际经济法对世界贸易进行导向,并制定详细的规则与秩序,要求各国遵守,还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或世界贸易组织甚至一般的国际经济关系所制定的体制上升至宪法高度。杰克逊从国际经济宪法的角度看待国际经济法,将其精神充分体现出来,强调利用规则对贸易进行导向,而非通过强权对贸易进行干预,杰克逊认为可以通过国际组织的“SIFT”过滤功能,选取国内政策符合要求的国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国家,减少国家政府对自由贸易的限制,避免部分国家假借自由贸易对其他国家造成伤害。

2.2彼得斯曼自由主义理想视角。

彼得斯曼是著名的经济法学家,同时也是国际经济法中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创始人。彼得斯曼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或世界贸易组织法的理论同实践、历史相结合,提出知识与价值的最终体现是个人,如果个人不仅可以在国内市场自由使用财产,在跨国市场或国际市场都拥有自由使用财产的权利,便可体现国际范围内分工的专业化与合理化,从而使各国国民财富能够得到长久增长,而各个国家的经济也可以得到稳步发展,进而使世界经济呈现持续繁荣的状态,若要使世界经济状态能够到达这种状态,并得以保持,便需各国制定相关的民主宪法法律制度。然而,各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都极为小心,各国长久以来都以重商主义为主要思想,并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从而保证本国企业的发展,对外来企业进行限制,甚至打压,从而避免国内部分生产部门受到冲击与伤害,然而这却为国家整体的发展与国民经济总值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国家如果希望解决国内自由贸易政策失灵,体制失效的问题,便需国际经济法律规则的帮助。WBG、IMF、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这类国际经济组织通过建立经济制度调整各个国家之间经济贸易各方面的细节,如关税,对各国经济事务尤其是对外经济事务方面进行指导与干预,并警告与约束一部分违背国际经济规则的国家,甚至采取适当的手段对其进行制裁,避免国家的公共权力被部分人滥用,从而对国家经济造成损害,甚至威胁到世界经济的安全。彼得斯曼提出,世界贸易组织的干预范围逐渐扩大,法律规则也日益明确、检查机制也得到完善与强化,从而证明国际经济法能够借助完善的机制对跨国使用的私人财产进行保护。

结束语:

现今,世界经济逐渐向一体化发展,国际经济法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各国学者对这一学术领域的探索越发深入。学者应从多方面角度剖析国际经济法,完善国际经济制度,使国际经济能够得到稳步发展,进而使世界各国受益。

参考文献

[1]那力,王彦志.国际经济法理论的多元视角[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02:61-67.

第2篇

国际市场变幻莫测,各国学者也应从多方面对国际经济法进行剖析,提出不同的理论。本文通过分析当今时代背景,概述了杰克逊实用主义、彼得斯曼自由主义两种分析国际经济法的视角,以便使国际经济法的理论更为丰富。

关键词:

国际经济法;多元化;视角

国家经济法兴起于二战之后,是刚刚起步的一项法律,同时也是概念饱受争议的领域。尽管如此,国际经济法这一领域却没有出现过百家争鸣这样的景象,理论较为单一匮乏。然而随着各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的开放,国际经济法这一领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理论与实践都得到了丰富,逐渐出现学者丰富国际经济法的理论上知识,并与其他学者进行交流,从而促进国际经济法理论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剖析国际经济法的视角。

1时代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的政治格局、经济格局都发生了极大地变化:英国与美国开始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拉丁美洲陷入债务危机中不能自拔、而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苏联解体而导致的东欧剧变等,一系列国际方面政治与经济因素的影响,迫使各国改变自身的经济体制,逐渐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全球经济体制开始转型,并逐渐结合,也符合了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国际层面,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经济组织WTO、IMF以及世界银行同样也发生变化,而这种全球性的经济制度变革,对各个国家的政治、文化、环境等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以环境为例,各个国家发展经济,就必须采集生产所必备的资源,如今,由于人类对资源的过分开采,部分资源已濒临消失,且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弃物,使环境受到污染,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逐渐紧张。由此可见,国际经济法已不再仅仅涉及经济方面,其对政治、人文、环境等问题都有所涉及,国际经济法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大,相关学者的视角也不可只局限于经济,应拓展自己的视野,挖掘国际经济的内涵,从而使国际经济法律制度日趋完善,各国经济得到稳步发展。

2国际经济法理论的具体视角

2.1杰克逊实用主义政策视角。杰克逊对国家经济法的剖析角度与理论别具一格,其将国际经济法作为一种实用主义的宪法对待,以政策与制度作为切入点,对国际经济法进行分析,具体有以下两点:第一,杰克逊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或世界贸易组织的研究中,无论是研究的具体内容,还是论述的总体风格,都体现其所秉持的实用主义与提出的政策导向。杰克逊的研究风格有别于传统意义上公法和私法、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外交和贸易、国际和国内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虽然在杰克逊的论述中,依旧可以发现经济优于法律、私法优于公法、国际优于国内,但相比之前的国际经济法学者,杰克逊更善于处理这些问题,其能够将各派理论即历史材料糅合在一起,对自身理论进行证明。杰克逊没有纸上谈兵,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并没有脱离实际,其没有抽象地探究国际经济法存在的意义、价值以及自由贸易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而是将国际经济法的存在与价值、以及国际法可以使自由贸易得到发展,结合时事进行论述。即可探寻到世界贸易体制应建立一定的规则导向,利用规则引导各个国家进行跨国贸易。然而,杰克逊并没有急于为世界建立严苛、明确的国际公共法律以及设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凡是较为宏伟的计划或理论,杰克逊本着实用主义理论,都对其持有怀疑态度。杰克逊强调利用强调利用多元化的互惠、交易、协调过程,从而使各国决策者对自由贸易持支持态度,并支持制定国际经济法律。第二,杰克逊不仅强调建立国际经济法对世界贸易进行导向,并制定详细的规则与秩序,要求各国遵守,还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或世界贸易组织甚至一般的国际经济关系所制定的体制上升至宪法高度。杰克逊从国际经济宪法的角度看待国际经济法,将其精神充分体现出来,强调利用规则对贸易进行导向,而非通过强权对贸易进行干预,杰克逊认为可以通过国际组织的“SIFT”过滤功能,选取国内政策符合要求的国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国家,减少国家政府对自由贸易的限制,避免部分国家假借自由贸易对其他国家造成伤害。

2.2彼得斯曼自由主义理想视角。彼得斯曼是著名的经济法学家,同时也是国际经济法中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创始人。彼得斯曼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或世界贸易组织法的理论同实践、历史相结合,提出知识与价值的最终体现是个人,如果个人不仅可以在国内市场自由使用财产,在跨国市场或国际市场都拥有自由使用财产的权利,便可体现国际范围内分工的专业化与合理化,从而使各国国民财富能够得到长久增长,而各个国家的经济也可以得到稳步发展,进而使世界经济呈现持续繁荣的状态,若要使世界经济状态能够到达这种状态,并得以保持,便需各国制定相关的民主宪法法律制度。然而,各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都极为小心,各国长久以来都以重商主义为主要思想,并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从而保证本国企业的发展,对外来企业进行限制,甚至打压,从而避免国内部分生产部门受到冲击与伤害,然而这却为国家整体的发展与国民经济总值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国家如果希望解决国内自由贸易政策失灵,体制失效的问题,便需国际经济法律规则的帮助。WBG、IMF、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这类国际经济组织通过建立经济制度调整各个国家之间经济贸易各方面的细节,如关税,对各国经济事务尤其是对外经济事务方面进行指导与干预,并警告与约束一部分违背国际经济规则的国家,甚至采取适当的手段对其进行制裁,避免国家的公共权力被部分人滥用,从而对国家经济造成损害,甚至威胁到世界经济的安全。彼得斯曼提出,世界贸易组织的干预范围逐渐扩大,法律规则也日益明确、检查机制也得到完善与强化,从而证明国际经济法能够借助完善的机制对跨国使用的私人财产进行保护。

3结束语:

现今,世界经济逐渐向一体化发展,国际经济法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各国学者对这一学术领域的探索越发深入。学者应从多方面角度剖析国际经济法,完善国际经济制度,使国际经济能够得到稳步发展,进而使世界各国受益。

参考文献

[1]那力,王彦志.国际经济法理论的多元视角[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02:61-67.

第3篇

关键词:新闻伦理道德 新闻价值 伦理学

记者该不该救身陷危险的小女孩这个经典的问题在社会上存在各种声音,现笔者尝试立足伦理学,结合相关理论视角进行剖析,并尝试回答“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希能带给大家更多的思考。

一、回顾两难背景

有一天,一个记者下班回家(由于工作需要,此时带着相机),碰巧看到一辆货车驶过一个还未意识到危险的小女孩且其立即穿梭而过。此时看到发生意外的小女孩,他会怎么做?

这里有两种选择:一是即刻抓起肩上的相机将这一新闻画面拍下;二是赶紧跑上前去将小女孩转移到安全地方,给她进行简单急救同时联系附近医院抢救(她已经血肉模糊,危在旦夕)。

二、剖析选择动机

针对以上提到的两种选择,我将在下面展开讨论。

首先是第一种选择,在一般情况下,笔者认为其可能是基于以下两种原因之一:

1. 他之所以选择先拍照,是担心破坏第一现场,是为了获得一线素材,提高自己所在报社报纸的销售量和网站点击率;

2. 他之所以选择先拍照,也是担心破坏第一现场,获得一线素材,但他不是站在自己或自己所在报社的立场选择这一行动,而是为了通过这一新闻引起社会大众的道德反思,从而减少以后这种情况的发生。

显然,它们是基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立场,即行为动机不同,但这里或许第二种动机更能获得我们的理解。美德伦理学认为我们更应该以行动者为中心而非行动,虽然这两种行动带来的后果可能相同,但第二种行动的动机却是向善的,为了促进这个社会道德的进步,而第一种行为是基于个人利益,道德评价上远不及后者。

现在再让我们对这两种选择进行深入分析。

基于第一种选择,倘若有人进行道德批评,记者可能会从下面两个角度进行自我辩护:

1.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自由权,享有选择做任何事情的权利,我选择进行拍照而不是救人只是我自己的一次选择,别人无权干涉;

2. 发现并获取一线新闻进行报导就是一个记者的工作,我只是在尽自己作为一个记者应该有的责任。

第一种辩护显然是从自由至上主义出发,而第二种则是站在职业道德角度,但我并不认为这两种辩护站得住脚。首先,自由主义确实强调个人作为主体的权利,但同时它也要求我们尊重他人有这样的权利,记者怎么得知这个小女孩愿意成为你报导的对象,如果她真的不愿意,记者说自己有拍照而不先救人的权利却忽视了小女孩的权利,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还有他这样做不就是将人当做牟利的工具,亵渎了人性了么?再者,义务论者会认为你首先是个人,然后才是一个记者,作为人本身就有选择先救人的义务,如果他连作为最基本的人的责任都没办法做好,怎么能谈作为记者的责任呢?

现在再让我们来看选择先拍照的第二种原因,此处记者可能是基于这个理由作出选择:他认为先救人,可能只是挽救了一条生命,然而如果先拍下镜头,可以通过自己的这次报导来引发观众的思考,守住社会的道德底线,从而减少类似事情的发生,挽救在未来世界中发生同样车祸的更多人的生命,从长远来说这是有利于这个社会的发展,是功利的最大化。然而这里似乎也逃避不了我上面讲到的“首先是个人,然后才是记者”,如果你是为了促进社会大众的道德思考从而去进行提高,但你却没有选择先救人,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染他们。然后,难道为了使社会幸福最大化,可以选择牺牲小女孩这一个体么?这似乎都说不过去。

现在再让我们来看第二个选择:先救人。这个选择在道德上似乎应该是站得住脚的,记者的动机是善的(不管救得成功与否)、也尊重了人性,但这里似乎是没有办法保证可以得到最原始的新闻材料,这个是记者这个特殊职业所要求你做到的。功利主义者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要使幸福最大化,那为什么要牺牲新闻报导的价值,难道没有办法兼顾救人与保存新闻价值么?这似乎是一个打不开的死结。

三、笔者回应

下面我将尝试打开上面提到的死结:通常情况下,发生车祸的地方人流量偏多,倘若我是一名记者,面临这种情况我会选择在第一时间呼吁周边路人帮忙抢救,人多力量大,单凭个人的力量想要及时抢救小女孩难度高于集体拯救,同时我会选择用相机记录下这个集体救人的画面,这样做不仅可以救人,而且它所带给社会大众的道德思考可能更多,一边是撞人后扬车而去的货车主人,一边是伸出援手帮忙的路人们,新闻的价值也因此提升了一个层面,在传递真实信息的同时,也传递了一种正能量。

如果作进一步的假设,路上没有其他任何人或说没有其他任何人愿意帮忙时,如果我是记者,我会倾向于救人,原因也正是我上面说到的,“我首先是人,然后才是记者”,同时倘若我选择先拍照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大众对道德的思考,那我的行为显然是自相矛盾。

四、结语

一名新闻记者在面临新闻伦理道德及新闻价值这场拉锯战时该如何进行选择,如何找到可以一定程度上兼顾这两者的方法,是自新闻媒体行业发展以来面临最多争议及困惑记者们的一大两难问题。本文借用经典的“救与不救”的问题对这一问题作伦理上的思考。由于知识有限在论证上可能还存有不足,但希望能以此篇文章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更高程度上的剖析,能更好地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追求新闻伦理道德的同时不影响新闻的价值,这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第4篇

按照街道党委《实施意见》的要求,第二阶段是整个学习教育活动环节最多的阶段,直接关系整个活动的效果。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密联系工作实际,联系班子和个人的思想实际,认真查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差距,查摆在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方面的突出问题,撰写了班子和个人的自查剖析材料,组织召开了一次民主生活会,并做好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查摆剖析。在学习提高、听取意见建议的前提下,认真对照科学发展观和“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搞好“六查六看”:即一查本单位确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举措,看发展思路、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查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落实情况,看是否符合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要求;三查是否符合合理规划长远发展的要求;四查和谐构建的落实情况,看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五查深化教育改革、优化队伍结构、细化内部管理、看是否符合新时期的要求;六查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和作风建设情况,看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正确的政绩观。着力解决以下六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要着力解决缺乏创新意识,观念落后,违背客观规律,盲目决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脱离实际,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等问题。二是在贯彻民主集中制方面,着力解决民主集中制观念不强,不注重发扬民主,不能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缺乏团结合作意识,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和以集体研究为借口,不愿负责、不敢负责、推卸责任等问题。三是在履行职能方面,着力解决,对工作不负责任;办事拖拉、效率低下;四是在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着力解决脱离群众,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漠不关心;五是在组织纪律方面,着力解决纪律观念淡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严重等问题。六是在生活作风方面,着力解决讲排场、比阔气,贪图享受,奢侈浪费;言行不检点,交友不慎,道德情操低俗等问题。

(二)征求意见。班子和个人剖析材料形成后,要以通报、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个别沟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的范围除党员干部外,扩大到普通居民。对征求的意见梳理汇总,以原汁原味地反馈给干部个人。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采取个别谈话、集中研讨等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共同查找和分析问题。对查摆分析不全面、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及时指出不足。班子和个人对剖析材料作出了进一步修改。

(三)召开民主生活会。在充分准备、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召开了一次严肃的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分析、检查自己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思想根源,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出整改方向和措施,通过健康的思想斗争,统一思想认识,形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共识。

三、认真把握了第二阶段要求,认真贯彻精神,充分发扬民主,走好群众路线;抓住查摆剖析这一重点环节,深刻检查、深入反恩、明确努力方向;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分清是非,增强党性,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贯彻这一要求,第二阶段要重点把握了以下几点。新华社区全面贯彻街道党委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扎实有序地组织好对照检查阶段的工作,努力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查找问题、剖析根源上下功夫,在深刻反思、明确努力方向上下功夫,不断把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引向深入。

第5篇

按照街道党委《实施意见》的要求,第二阶段是整个学习教育活动环节最多的阶段,直接关系整个活动的效果。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密联系工作实际,联系班子和个人的思想实际,认真查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差距,查摆在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方面的突出问题,撰写了班子和个人的自查剖析材料,组织召开了一次民主生活会,并做好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查摆剖析。在学习提高、听取意见建议的前提下,认真对照科学发展观和“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搞好“六查六看”:即一查本单位确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举措,看发展思路、目标要求和具体措施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查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落实情况,看是否符合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要求;三查是否符合合理规划长远发展的要求;四查和谐构建的落实情况,看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五查深化教育改革、优化队伍结构、细化内部管理、看是否符合新时期的要求;六查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和作风建设情况,看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正确的政绩观。着力解决以下六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要着力解决缺乏创新意识,观念落后,违背客观规律,盲目决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脱离实际,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等问题。二是在贯彻民主集中制方面,着力解决民主集中制观念不强,不注重发扬民主,不能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缺乏团结合作意识,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和以集体研究为借口,不愿负责、不敢负责、推卸责任等问题。三是在履行职能方面,着力解决,对工作不负责任;办事拖拉、效率低下;四是在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着力解决脱离群众,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漠不关心;五是在组织纪律方面,着力解决纪律观念淡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严重等问题。六是在生活作风方面,着力解决讲排场、比阔气,贪图享受,奢侈浪费;言行不检点,交友不慎,道德情操低俗等问题。

(二)征求意见。班子和个人剖析材料形成后,要以通报、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个别沟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的范围除党员干部外,扩大到普通居民。对征求的意见梳理汇总,以原汁原味地反馈给干部个人。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采取个别谈话、集中研讨等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共同查找和分析问题。对查摆分析不全面、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及时指出不足。班子和个人对剖析材料作出了进一步修改。

(三)召开民主生活会。在充分准备、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召开了一次严肃的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分析、检查自己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剖析思想根源,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出整改方向和措施,通过健康的思想斗争,统一思想认识,形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共识。

三、认真把握了第二阶段要求,认真贯彻精神,充分发扬民主,走好群众路线;抓住查摆剖析这一重点环节,深刻检查、深入反恩、明确努力方向;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分清是非,增强党性,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贯彻这一要求,第二阶段要重点把握了以下几点。新华社区全面贯彻街道党委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扎实有序地组织好对照检查阶段的工作,努力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查找问题、剖析根源上下功夫,在深刻反思、明确努力方向上下功夫,不断把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引向深入。

第6篇

中国人习惯评价他人,但一般很少剖析自己。其实,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能在不同的时间段,客观剖析自己,扬其所长避其所短,通过不断修己以促提高,实有必要,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问题是,客观深刻剖析自己,确属难事,尤像棋局中所讲的“当局者迷”,不过,想要胜棋者,必须要学会摆脱“执迷不悟”,人生也当如此。

人生,是一个过程,没有终点,只要是真实的和属于自己的,就是最美好的。回想我走过的三十年,真的是一无所获,根本没有立起来,但我没有任何怨言,依然很珍惜它并充满激情,仍为我的梦想而不停前行,因为经历就是最宝贵的财富,生命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期盼下一个三十年,能有所获。

总体来说,我是一个优缺点很明显的人,应属于优点突出,但缺点也不少的类型,如能尽量改掉缺点,更好发挥优势,相信定有所获。

具体而言,我的优点可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为人正直、心地善良。此点可能与生俱来,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正直、善良,需更多让他人去评价。在生活中我一直坚持“宁可人负我,不让我负人”。

2、有骨气、能坚持原则。我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曾当过军人,特别有骨气、讲原则,可能是遗传或受他的影响,我从小就很有骨气,并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原则。

3、有情有义、讲究责任。中国的大多数人都是很讲情义、有责任的,我也不例外,奉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4、有激情、舍得付出。我是一个从不乏激情的人,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为自己的目标去不断奋斗与努力,一直遵从靠实力生存、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原则,从不急功近利、投机取巧。

5、好学,喜欢看不同书籍。湖南人大多好学,心系天下,并大多靠才取胜,我虽无才,但喜欢学习,或许是与湖南人有关吧。

6、能吃苦耐劳。农村人大多很朴实并能吃苦耐劳,少年农村的经历,让我从小懂得吃苦耐劳对一个人的价值,有一种强烈的摆脱农村的危机意识,并不忘吃苦耐劳精神的珍贵。

7、适应能力强、对生活不挑剔。这可能与天生有关,也可能与我走南闯北长期出差的经历有关,对生活和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也没有太多的要求和奢望,从不挑剔。

8、性格随和、心态良好。性格是天生的,很难改变,但心态与经历相关。我性格很随和,从没打过架,争吵也很少,一般很难让我生气,或许是受看历史和哲学书籍的影响,心态也比较健康,对佛教讲的人生之苦有一定的认识。

9、良好表达能力。我个人觉得表达能力,一部分源于天性,一部分源于个人知识。我是兼有一点,但很不足,需长期积累。

10、有一定的管理基础和经验。管理是一门大学问,也很难有评价标准,适合的就好。它需要实践与知识的长期积累,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把握,我是有一点实践,了解一点人性,看了一些管理文章,但仍远远不足。

11、真诚、不重利。真诚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真诚的人可以生活得很塌实,真诚的人一般不太重利,愿意靠实力获取财富。虽然我不希望像农村人那样贫穷,但我愿意永远像他们那样真诚,塌实的生活。

12、逻辑思维不错。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自我感觉逻辑思维还可以,或许与看哲学书籍有关系,就像哲人说的律师应学会思考问题的本质那样,仍需提高。

13、细心、认真。细心、认真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我遇到过不少大律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非常认真、细心,或许它是律师成功之法宝。

14、心理素质良好。几年的法律工作与人生经历,逐渐培养出良好心理素质,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大多都能冷静、客观的去面对。

我的缺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不大气。不大气与性格和经历有关,不大气有很多种理解,我更多倾向是不自信,可能是我过于拘谨的性格和经济比较拮据的经历,在为人处事方面,曾有人提示我不大气,放不开,我也意识到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不仅要了解更多为人处事规则,更要大气。

2、太土气。律师应该像绅士,农村出生的我,在很多方面的确太土气,在穿着、生活、为人处事等方面,都有待提高,特别是观念和思维。

3、不善包装。在市场经济中,需学会适度包装,过于实在,朴实,反倒不利于交际与工作,应适当顺应社会,不能太死板。

4、有点理想化。人应该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不过,很多简单的道理,做到却很难,我感觉我在感情和工作上还是有些理想化,很难把握好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平衡。

5、喜欢感情用事。人都有感情,但不能太感情用事。感性与理性是有冲突的,很难掌握其中的平衡,应更多从理性角度做事,尽量控制感情的不利因素。

6、不定性和成熟。虽然年纪不小,也看了一些书,但思想和感情还是不很定性和成熟,想法很多,不免有些虚浮,需要定下心来,尽快成熟。

7、有点先入为主、夸夸其谈。人不免年少轻狂,刚入社会的我,自以为了解很多,曾喜欢夸夸其谈,现在逐渐认识到个人的渺小,以前的无知,应努力克服。

8、有点惰性、行动力有所不足。惰性一发不可收拾,我在生活和工作上,还是比较随意,有时候不能很好控制自己,没正直做到知行合一,实乃惰性使然,应该改正并做到行胜于言。

9、有点好高骛远。人因梦想而伟大,但梦想不能不切实际、太抽象。我感觉我的心态还是有点偏高,从未给自己设定细化明确的目标,应对不同阶段制定明确可行的目标与计划。

10、不太擅长交际。交际能力是当今社会的一项重要能力,律师行业尤为如此。我是一个对交往主观愿望不很强的人,老担心给别人添麻烦,特别是对有权势的人,更不喜欢那种氛围,应突破心理因素,更好去适应社会环境。

11、太文弱。律师行业是一个对个人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行业。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经验、智慧,还需要有勇气、胆识、魄力。我是一个相对文弱、太人性、太在乎别人,而没有太多霸气,狠劲的人,曾有人评价我书生气太重,有时候男人的确要阳刚一些,很多事不是仅靠情和理就能解决的,应不断提高。

12、英语不好。我的英语基础很差,现在基本都忘记了,无法用英语工作,也因此丧失了很多机会,更可惜的是现在连学的念头都没有了。

第7篇

关键词:全球金融危机 新自由主义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金融创新 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60-1770(2009)03-08-04

2007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这场全球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上世纪30年代以来所罕见。一是从时间看,这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又一次大规模、全球性的金融崩溃和经济衰退。二是从周期看,世界经济2002年进入上升周期,2006年达到顶峰,现在转向全面衰退和经济金融危机。三是从影响看,危机源头在美国,影响欧洲,波及亚洲,影响范围广、程度深。本文旨在对全球金融危机演变路径,传导机制和影响进行系统梳理,从理论层面深刻揭示危机的根源,并为中国恰当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性思路和建议。

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与演变路径

总体来看,这场全球金融危机是在金融创新不断加速、金融全球化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危机经历了苗头初现、金融体系局部出现问题,逐步强化到集中全面爆发,迅速蔓延扩散的一系列演变过程。

(一)全球金融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与美国房地产金融市场次级贷款大量违约有关。从2000年开始,为了防止新经济泡沫破灭可能导致的经济衰退,美联储多次下调联邦基准利率,从2001年1月的6.5%一直降至2003年6月的1%,直接推动了2001年以来美国房地产市场长达五年的繁荣。在房价大幅上涨的背景下,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放松了信用风险审核标准,开始向信用评级较低的中低收入者提供次级贷款。但是,从2004年开始,随着通胀压力的增大,美国经济进入加息周期,在一年半时间内基准利率从1%上升到5.25%。由此产生双重效应:一是次级贷款借款人的还款压力不断上升,二是房价持续下跌,甚至低于未偿还贷款金额,许多借款人只好选择违约。这导致了次贷危机在2007年夏季的集中爆发。

(二)全球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次级贷款大量违约只是危机爆发的必要条件,这次金融危机之所以发生,还与美国以次级贷款为基础产品的证券化及其衍生品过度膨胀有关。资产证券化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80年代以后大大加速,其核心是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债券,使之具有流动性,而对这些债券的还本付息是以资产未来现金流为基础。通过证券化过程,资产所有人将特定资产对应的风险和收益转移给购买证券的投资者,实现了风险向外部的转移和分散。美国以次级贷款为基础资产的MBS在新世纪后快速发展,从2000年的810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7320亿美元,7年增长了9倍还多。不仅如此,以MBS、ABS、银行贷款、垃圾债券等各类资产组合为基础,华尔街的金融家们又开发出了新的债务抵押担保证券(CDO)。理论上,这种金融创新的链条可以无限延长,形成CDO的平方,立方乃至n次方。这种金融创新在推动美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使得金融体系中的系统性风险被隐含和放大。一旦最底层资产即次级贷款出现问题,将导致相关CDO价值大量缩水,引发投资者对相关CDO的全面挤兑,减值,导致多层金融衍生品定价体系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

(三)全球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这场金融危机导致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一是虚拟经济泡沫破裂,全球金融市场急剧波动震荡。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全军覆没,20多家商业银行破产倒闭,一大批对冲基金遭受毁灭性打击。2008年纽约、伦敦、日本等全球主要股票市场跌幅达到30%40%。二是金融危机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对实体经济形成巨大冲击。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全面收缩,制造业指数跌至多年来新低,企业订单大幅减少。发达国家失业率迭创新高,美国高达7%,欧盟国家普遍在7%左右。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普遍放缓。三是国际市场资源,初级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给企业生产经营与经济运行造成严重冲击。大批企业高价时买入的原材料库存至今没有消化。市场需求明显减弱,产成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全球亏损行业,亏损企业持续增加。

(四)世界主要经济体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评价

从世界主要经济体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经济政策看,主要有三种应对模式:一是注资模式。以美国为代表,主要是通过贷款和购买金融机构股份等方式,向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直接注资,从而激活金融市场。这种模式以增加金融机构流动性为主要目的,并非治本之策,对于提升市场信心作用较小。面对庞大的金融机构资金需求,以及更多的尚未暴露出来的信用卡、商业抵押贷款等信贷问题,一旦救市资金用尽,市场信心将再度受到重挫。二是信贷担保模式。以欧盟为代表,主要是由政府出面,为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担保,从而增强市场信心。这种模式不排除向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甚至实施国有化,但更看重通过强大的政府信用来确保金融机构信用稳定。三是相机抉择模式。以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代表。比如,日本利用美国金融资产贬值机会购买部分美国资产,韩国实行韩元贬值以刺激出口,新加坡和香港提供全面存款担保以增强市场信心。中国则采取调高出口退税率,稳定人民币汇率、为出口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等方式稳定出口,出台扩内需政策。

二、新自由主义思想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

目前,对全球金融危机根源的分析基本集中在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过度发放和金融产品过度创新上。但从更为深远的视角来看,危机的根源并不能从危机本身得到理解。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本质上是新自由主义思想主导的经济政策长期推行的结果,全球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美式金融资本主义的危机。

新自由主义是在亚当-斯密古典自由主义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强调以市场为导向,是一个包含一系列有关全球秩序和主张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私有化观点的理论和思想体系。

在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领域,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影响长期以来根深蒂固。以格林斯潘为代表的一代金融家信奉“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强调放松管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自发力量。受这种思想影响,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放松了对金融创新的管制。美国国会在1980年-1982年立法解除

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后,1999年又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1933年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的大部分条件,结束了金融分业经营的局面,拆除了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之间的防火墙,导致风险在两个体系之间可以蔓延和传递。金融机构在追逐利润的动机驱使下,不断研发出规模庞大、结构复杂,透明度低的金融衍生品,无节制放大杠杆效应,信用风险和监管责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问题最终在次级抵押贷款环节爆发,并迅速引发全球金融体系危机。这场危机标志着冷战结束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奉行的新自由主义之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从危机的根源入手,对美式金融资本主义进行彻底变革,从制度层面最大限度减少市场的道德风险,以更有效地实现政府监管和市场力量的平衡。

三、全球金融危机的启示和我国战略抉择

目前,这场金融危机本身尚未见底,仍在蔓延扩散。在痛苦而漫长的“去杠杆化”的进程中,危机对全球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仍将进一步加深,对我国的影响也将进一步加重。在深刻反思之余,我们更应从这场危机中得到有价值的启示,以此为鉴,指导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的经济金融战略抉择。

(一)把握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平衡

格林斯潘曾经在2002年称赞复杂衍生工具能够使风险得以分散。但这场危机证明,当金融衍生品成为逐利的手段时,它非但难以分散局部风险,反而会产生庞大而复杂的系统风险。高收益率,高杠杆率从来都是和高风险相伴而生。但不能就此因噎废食,不能把金融创新作为导致危机爆发的“替罪羊”。要看到,和美国发达的金融体系相比,目前我国金融创新尚处于较低层次,金融产品单一,金融体系运作效率较低,运营体制和监管模式落后,还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对金融巨大而多样化的需求。要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以国际化,市场化、系统化为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技术创新,在创新中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特别是对表外资产的监管,加强金融衍生品的信息披露和风险警示,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金融必须根植和服务于实体经济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其根本功能是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融通服务,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金融必须根植于实体经济并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一根本,其价值创造必须源于实体经济的真实价值。这次危机已经证明,金融一旦脱离实体经济这个元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虚拟的金融资产就会迅速膨胀,最终在肥皂泡破灭的同时,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伤害。要着眼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动重点产业振兴,加强货币政策、信贷政策、财税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特别是当前形势下,要着力把金融资源配置到真正能够创造财富的行业,配置到真正具有成长价值的企业,配置到资源能够发挥最大效用的领域,立足于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不断夯实经济发展的“实体基础”。

(三)大国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内需主导

当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超过60%。这次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骤减,企业出口订单大量萎缩,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急剧下降,继续坚持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已经步履维艰。在这种大背景下,必须立足于内需主导,把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作为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驱动力。事实上,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是大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既定途径。我国也已具备了内需拉动的充分条件,30年改革开放积累起强大的消费力,高储蓄率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居民消费、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有巨大发展空间,加上13亿人口的庞大需求,以及广阔的待开发的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潜力巨大。要立足于扩大消费需求,多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大对困难群体的补贴力度,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稳定发展住房、汽车消费,积极培育服务、旅游等消费热点,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信心,推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要立足于扩大投资需求,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以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社会事业和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四)必须维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

长期以来,美国奉行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实行巨额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政策,2008财年美国财政赤字达到4860亿美元,贸易赤字连续三年超过7000亿美元。新兴市场国家则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等方式,进行资金回流,来弥补美国巨大的“双赤字”。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也可以看做是对美国巨额双赤字,新兴市场国家巨额双顺差所导致的全球收支失衡的一次硬性调整。随着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逐渐开放,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更加重要,也更加复杂。当前,要抓住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调契机,加快进口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建立我国的战略要素储备体系;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技术、人才从发达国家大量溢出的机遇,加快引进我国亟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高端人才,进一步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要更加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政府贷款、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等多种方式加快资本输出步伐。要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五)宏观调控必须加强国际协调,重建国际金融体系

经济金融全球化在带给人类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得在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扩散迅速超越国界,影响到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面对危机的肆虐,任何一个国家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各国必须联起手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扩大经济金融信息交流,深化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稳定国际金融市场。这次危机充分暴露了现行世界金融体系和治理结构的缺陷,目前世界金融体系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改变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形成的由不受约束的美元所主导的金融体系,建立一个新的世界金融体系,把美元发行置于国际监管之下,促进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向多极化发展。要以这次危机为契机,以公平,公正,包容,有序为方向,以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为原则,推动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完善国际金融规则和程序,扩大监管覆盖面,提高金融市场运作的透明度,努力推动全球金融新秩序的形成。

(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已经集体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也明显加大。为此,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促进

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扩大政府投资规模,加大重点领域、重点建设支出力度;实行结构性减税、退税或抵免,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加大对低收入家庭补贴和救助力度,加大对“三农”,民生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反周期调节和保障流动性供给的重要作用,保持银行体系充裕流动性,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鼓励商业银行发放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发展,增强贷款利率下浮弹性:加大对优质企业、中小企业、出口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支持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积极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稳定股票市场运行,推动期货市场稳步发展,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七)加快中国经济转型,转变发展方式

全球化也使金融经济体系中积累的问题在中国经济体系中得到反映,中国经济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日趋严重,储蓄率和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导致的内部失衡与国际收支盈余过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剧增导致的外部失衡是中国经济宏观失衡的基本特征,这种失衡和美国经济的内外失衡方向相反、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当代世界经济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过去的30年间,中国年均增长率达到9.8%,但主要建立在庞大的制造业基础上,依靠资源和要素的大量投入支撑经济增长。随着要素边际收益的下降和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强化,传统的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为此,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中国经济的战略转型,不断寻求新的报酬递增的源泉。要着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从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集约型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限制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不断增强经济的抗波动性。要深化改革,着力营造产业升级的制度环境和产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缓解和消除发展瓶颈,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