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范文

时间:2022-08-06 03:02:16

序论:在您撰写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1篇

一、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以科研为先导,以专家为依托,以教师培训为重点,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我们具体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独唱”,而应是全员参加的“大合唱”,指挥者就是校长。我校位于市中心,学校场地比较小,也没有拓展的空间。徐校长硬是想办法开辟了一间心理咨询室??“青苹果乐园”,旨在让这些“青苹果”们在这里得到轻松和快乐。“青苹果乐园”采用温和、平静的色调,显得温馨、亲切。翠绿色手型沙发与墙壁颜色协调,线条简洁,质地柔软舒适,让学生感到好像躺在妈妈得怀抱中。电脑、电视用于播放松弛音乐,卡通画开拓遐想空间,令心境舒畅。绿色植物得点缀更令环境充满生机。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们的乐园!

徐校长常教导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历史使命。”她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德育工作,并对心理教师提出了三项要求:①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重点放在多数学生心理疾患的预防上,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②避免医学化倾向,预防为主,重在保健。③主要抓好学习、人际交往、正确认识自我三个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各班主任在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利晨会和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对学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强自学能力,从而纠正不良学习心理与行为习惯;人际交往教育,使之学会交往、乐于合作、关心他人,增强人际协调能力,减少人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适应性教育,使之积极适应各种环境变化及社会中各种应激事件;耐挫折教育,使之学会应付挫折刺激,避免心理失常、增强意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人格塑造教育,使之学会修身养性,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从而矫正不良的心理品质,促进个性全面发展;情感调适教育,使之学会科学的心理调适,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从而避免心理失衡。

(二)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2、我们学校的“辛老师团队”,利用学校网站,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设立信箱,让学生学会主动关心自己的心理问题,并能积极地寻找帮助。

3、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个别有心理问题和进行咨询的学生做好资料记录,关进行情况分析。

4、重视学科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意识渗透。各语文、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等学科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渗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并能在上课、教研课等活动中得到体现。

5、开展问题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针对各班确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针对存在问题共同讨论,进行专题研究,寻求合适的教育对策。 

(三)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

我校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考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学历进修和培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理论学习,特别是很多八十后教师面对九十后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打不得,骂不得,重不得,轻不得,苦口婆心又嫌你婆婆妈妈。”“不但成天要和学生斗智斗勇,而且还要时不时面对来自学生家长的不信任眼光和无理要求。” “学生家庭有相当比例是单亲家庭,父母离异。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大多扔给爷爷奶奶,孩子的家庭教育大打折扣。” “以前家庭溺爱孩子的模式是‘4+2+1’,现在变成了‘非常6+1’,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一样惯孩子,孩子最不缺的就是宠。”面对老师们的困惑和压力,我校特别请来吴文君老师为教师减压,请尚想心理工作室的心理咨询师为老师作团体辅导,请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老师为大家作讲座等,并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作好读书笔记,能理论应用实际。教师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中、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学生方面,人人都是心理健康辅导员,能慎重对待学生主动向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及时作好反馈。学校也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评先进、评优秀班主任的依据。 [1]

二、实践效果

1、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减轻学生负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辅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掌握优化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就等于减轻了课业负担;另一个方面是通过人格辅导和人际交往的辅导,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适应社会能力,消除了他们的心理障碍,这也就减轻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之中,大大地改善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人际关系。学校里打骂现象明显减少。

2、改善了班主任工作艺术

自从班主任掌握了心理辅导的技巧并运用于班级管理之中后,各班的班风班貌有了明显的改进,同时班主任用抄书、罚站、谩骂等手段来管、卡、压学生的现象不见了。班主任自己也觉得班级管理比以前轻松了。由于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社区活动等途径有意识无意识地向家长灌输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识,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自身心理素质,这就无形之中帮助班主任做了大量教育孩子的工作。

3、提高了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确实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一场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革命,许多教师把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到的情景体验、角色扮演等活动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的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三、思考与体会

通过这次的总结和反思,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社会环境

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除了学校,更主要的因素是社会环境,如何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这项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努力提高。

2、心理健康课是否能与思品课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目标为:“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以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并在知、情、意、行等诸方面协同发展。”思品课的课程目标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者奠定基础。”从目标上看,两者有较大的相关性。目前小学还未把心理健康课排入课表,若是能与思品课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就能拓宽了。

第2篇

三年级语、数 郑海红

一、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培养学生“自知、自尊、自制、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让每一位小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灵,并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应付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促进心理素质提高,预防问题发生才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意识都发生着剧烈变化。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小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问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生教育的需要,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注意排除学生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病患,又要重视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仅要注意开展心理咨询,举办心理讲座,更要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不仅要依靠心理专家和专门工作者,更要注意依靠广大教师做好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对学生只注意到他们的表面行为问题如上课捣乱、厌学、逃学等,并把这些问题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小学生心理需求。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以一种更宽容、更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意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求;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1.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期年龄段为6~7到11~12岁,儿童生长发育比较平稳均匀(少数高年级女生例外)。特别是脑的神经系统的均匀和平稳的发育构成了小学生心理的协调发展;学习成为主导活动,不仅使小学生智力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而且也使他们的心理得到迅速发展。

小学生经历有限,他们的心理活动显得纯真、直率,内心活动容易表露出来。这个阶段“闭锁性”不明显,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富有表情化,喜、怒、哀、乐明显地表现在面部,而且容易变化,不善于修饰和控制。所以小学阶段,成人与儿童容易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容易融洽。

小学生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个性,社会性和品德,都易于培养,诸如人生观、世界观等一类稳定的个性意识,在小学阶段尚未萌芽;又如性格这一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成分,只是开始形成时期,良好的或不良好的习惯都能通过教育措施加以改变。

2.小学生心理发展基本规律

(1)先天与后天关系。先天的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良好的遗传素质无疑是心理正常发展的物质基础。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是由他们所处的环境条件(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的,其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上。

(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在其内动力驱使下由适合他们心理发展的教育条件决定的。小学教育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引起他们新的需求,激活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节奏、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我们的教师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健康心理的培养,才能不断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特点与目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因此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和综合性便是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本课题将定性定量研究小学语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所教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联程度,以及如何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增长教师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知识,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他们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

由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而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

第3篇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历史使命。为此,我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1、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人格形成的文化氛围,通过组织参加科技节、艺术节、黑板报、团队活动、文体活动、校园建设等,营造发展个性、师生平等的创造教育氛围,教育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向权威挑战,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心理。

2、在个性教育方面,通过开展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等个性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帮助学生确立自我,调整心态适应环境。

自我是由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信念及态度所构成的。自我具有强大的力量及作用,可以掌握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据我校调查资料表明,现在20%以上的独生子女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存在着一定的障碍。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健康、性格及自己相貌体形最不满意,不愿意别人比自己强,或是过低估计自己或者过高地估计自己,因而使“我”与客观环境失去平衡。我们通过事例分析及辨析和论题的讨论,让学生知道忌妒是自私心理的表现,是一种破坏人际关系的不道德的行为,危害性大。引导学生做到当别人胜过自己的时候,不生气、不难过、不记恨、不消极对待,要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迎头赶上,共同进步。

4、透过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辅导与治疗。

心理咨询室安排心理辅导教师,接受学生咨询。在咨询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运用心理辅导的一般原理与方法,进行全面分析,提出建议,通过平等的交流,帮助学生尽快获得自助,以彻底消除学生心理障碍,面对个别学生,做好心理发展工作。

5、面向全体学生。我校将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结合起来,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发展健全人格,解决学习困难问题,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针对少数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学会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发展他们认识自我的能力和建立人际的能力。

6、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在学校内部全面渗透、多渠道推进外,还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网络,全方位、立体式地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积极进行探索,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为学生创造和形成健康的家庭环境和和谐的亲子关系;充分发掘教育中的积极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心、爱意的心理氛围。通过增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合力,促进学生心理正常、健康地发展。

7、继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础工作:

1)、认真做好每次面对面的心理辅导。

2)、学校组织教师初步完善学生心理档案。每个心理健康老师要注意了解掌握所教学生的情况,并因材施教。对发现的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加以辅导。

3)、各班利用了班会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4)、利用学校宣传栏、广播等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5)、学校有专人负责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辅导(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学生可以到教师这里专访专谈,也可以将悄悄话投进信箱,教师给学生进行书面心理辅导。

第4篇

三年级语、数          郑海红 

一、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培养学生“自知、自尊、自制、自信、自强”的心理素质,让每一位小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灵,并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新一代。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应付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促进心理素质提高,预防问题发生才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意识都发生着剧烈变化。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约有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小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问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生教育的需要,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注意排除学生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病患,又要重视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仅要注意开展心理咨询,举办心理讲座,更要重视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不仅要依靠心理专家和专门工作者,更要注意依靠广大教师做好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对学生只注意到他们的表面行为问题如上课捣乱、厌学、逃学等,并把这些问题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小学生心理需求。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以一种更宽容、更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意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求;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1.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期年龄段为6~7到11~12岁,儿童生长发育比较平稳均匀(少数高年级女生例外)。特别是脑的神经系统的均匀和平稳的发育构成了小学生心理的协调发展;学习成为主导活动,不仅使小学生智力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而且也使他们的心理得到迅速发展。 

小学生经历有限,他们的心理活动显得纯真、直率,内心活动容易表露出来。这个阶段“闭锁性”不明显,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富有表情化,喜、怒、哀、乐明显地表现在面部,而且容易变化,不善于修饰和控制。所以小学阶段,成人与儿童容易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容易融洽。 

小学生心理发展和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无论是思维能力,还是个性,社会性和品德,都易于培养,诸如人生观、世界观等一类稳定的个性意识,在小学阶段尚未萌芽;又如性格这一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成分,只是开始形成时期,良好的或不良好的习惯都能通过教育措施加以改变。 

2.小学生心理发展基本规律 

(1)先天与后天关系。先天的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良好的遗传素质无疑是心理正常发展的物质基础。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是由他们所处的环境条件(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的,其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上。 

(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在其内动力驱使下由适合他们心理发展的教育条件决定的。小学教育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引起他们新的需求,激活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节奏、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我们的教师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健康心理的培养,才能不断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共2页,当前第1页1

.小学语文教学特点与目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因此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和综合性便是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本课题将定性定量研究小学语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所教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联程度,以及如何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增长教师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知识,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他们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 

由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而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

情感态度、意志品格、良好习惯和健康个性等心理品质方面的要求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第5篇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1

】页/【

42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

(20**—20**学年

第*学期)

——单位

为了全面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将本学期我校心理咨询室工作做如下计划。

一、继续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心理健康常识。

本学期,心理咨询室将通过设计一系列心理主题黑板报、宣传栏以及与校园广播站合作进行常规宣传工作,继续加大心理咨询室在全校范围内的影响。

本学期,心理咨询室将和校报编辑部共同关注《XXX》校报的版面和内容,在设计上下工夫,争取创设更多灵活自主、丰富多彩的栏目,发动更多的学生主动关注白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吸引更多学生解除顾虑,大胆走进心理咨询室,及时与辅导老师沟通交流,从而有效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积极有效地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工作。

考虑到学生的作息时间与正常上班时间的冲突,本学期,心理咨询室仍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来调整咨询接待时间,以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调整咨询接待时间,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

本学期也将会注重为一线教师服务,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尽可能地对他们所提出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心理困惑给予热情的帮助,耐心的解答,为他们排忧解难、出谋划策,真正将心理健康这一观念融入到每一位教师的心中。

本学期,心理咨询室将本着家校教育协同合作的理念,与各年级段成立的家长委员会合作,热心真诚地为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困惑提供帮助,成为家长、学生、教师沟通的桥梁,与相关教师配合,对相关学生进行疏导,同时帮助改变家长一些不合理的家教观念,使教育工作得到全面的稳固。

三、开设心理辅导讲座,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和心理指导。

某些心理问题在特定的年级或班级具有普遍性,为了避免单纯个别咨询的重复低效率,本学期,心理咨询室将从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出发,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讲座,为同学们切实解决一些问题,拟安排计划如下:

X月份——X年级开设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讲座;

X月份——X年级开设人际关系导座:

X月份——X年级开设提高心理抗压性的讲座。

由于当前学生中产生一些心理障碍有不少是师源性的,而近来经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因此,本学期,心理咨询室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的同时,也将关注教师这个群体,适时请进心理专家传授经验,帮助教师加强对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以促进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断完善提升自我,达到良性循环。

四、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学生的心理档案,并进行规范化管理。

尤其是要做好“留守儿童”档案建设和心理疏导工作。给“留守学生”更多的爱。为了让“留守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保障其受教育的权利,专心搞好自身学习,学校心理咨询教师将实行多种方法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一)

成立关爱留守学生领子小组,使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常规。

(二)

建立健全“留守学生”档案,摸清情况。

(三)

召开“留守学生”会议,对其讲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其战胜困难完成学业。

(四)

全体心理咨询教师确定帮扶对象,和留守学生建立对应帮扶关系。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性、预防性的教育,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不仅要重视培养少年思想文化道德素质,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基础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本学期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继续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为保障,以学校的工作计划、德育计划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努力创造条件辅助和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二、工作计划安排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1)学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资料,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通过家长会组织学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使家长逐步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地提高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2、心理健康课程化

(1)将心理健康纳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教学。

(2)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3、继续做好学生日常的心理咨询与指导工作。

(1)在学年初,做好学生的心理档案建档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对表现出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档案保存在心理咨询室,注意档案的保密性。

(2)每周一至周五中午12:00—12:40开放心理咨询室,做好学生的来访接待和咨询工作。对于问题较明显的学生,坚持个案的跟踪,及时与家庭联系。(咨询途径:学生自愿前往咨询,班主任老师推荐,辅导老师访谈。)

(3)认真做好心理咨询室来访者的记录工作。对咨询案例的情况做到保密,不随意传播,不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

(4)继续开设心理信箱,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需求,在双周小广播的“心灵驿站“栏目中给予回信。

(5)定期开设校园广播“心灵驿站“专栏,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知识宣传。每一个月出一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海报,张贴在校园橱窗的”健康园地“一栏中。

第7篇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与健全人格的教育,是关系到祖国下一代能否茁壮成长的大事。而严防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心理疾病和危机事件,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应常抓不懈。

我大卢小学教师深入家访,及时发现有可能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对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或学习困难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的学生、有情绪困扰的学生进行了重点关注,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常见发展性心理困扰学生,我们对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谈心,并做好记录。

当然,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学生的遗传因素有关,更取决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环境的影响。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有责任扮演好“心理医生”的角色。很多心理危机事件在发生之前,当事人的语言或行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迹象,因此是可以察觉并预防的。

下面,附重点排查对象:

(1)心理健康普测和心理健康摸底排查工作中确定的重点关注学生。

(2)患严重身体疾病,治疗周期长,个体感觉痛苦,仍在校坚持学习的学生。

(3)因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或就业困难而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

(4)因各种原因受处分、经常旷课或经常联系不上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