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医院医德医风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2-07-12 21:30:04

序论:在您撰写医院医德医风学习材料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医院医德医风学习材料

第1篇

关键词:伍连德精神;高校文化建设;引导式开放传播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251-03

伍联德博士是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即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的第一任校长,也是我们一直铭记的先驱楷模。哈尔滨医科大学一直秉承由伍联德博士提出的“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校训,不断自强、创新,促进事业更快更好发展。事业创新,文化先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校长曾明确提出弘扬伍连德博士的四种精神,即心系祖国、强烈的爱国精神;献身医学、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勇于创新、积极的科学探索精神;奋不顾身,忘我的献身精神,极大推进了伍连德业绩与精神的研究。深入领会伍联德精神在特定历史时代及当今社会的重要贡献,探索伍联德精神与高校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道路,将会助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一、丰富伍联德精神内涵,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现实借鉴

1.伍联德精神的本质

伍连德精神是以伍连德的名字命名、以在伍连德身上体现的精神为基础、在广大师生创造医学奇迹与美好生活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崇高精神。伍连德精神是医者这一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伍连德精神内涵丰富,应该从多方面去理解、阐释。

自觉学习,理性自觉。明知与笃行,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是成就道德人格的必要前提。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方法和社会理想,是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伍连德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忠诚的道德实践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他将自己对人民的朴素情感上升到理论理性的高度,从而具有了清醒的理论自觉和道德自觉,并将理论与实践、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性和持之以恒的道德实践成就了一个伟大的道德人格。

胸怀崇高理想与立足本职工作的科学精神。伍连德精神体现了追求崇高理想与立足本职、勤奋工作的高度统一。理想是人们对于社会、人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然状态的预期和想望。科学而正确的理想,能够提升人生境界,净化人的心灵,和谐人际关系,激励人们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而奋斗献身。人格理想是人们对于在思想、品质、作风、言行各个方面具有某种稳定倾向的人生典范和楷模的向往、追求和建构。它是社会理想以及反映一定阶级利益的道德规范和原则的人格化。

热爱人民与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德才兼备与德能双修的人格追求。伍连德精神表现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鲜明的立场,表现为助人为乐,表现为具有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还表现在刻苦钻研业务、力求精益求精的精神,表现为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苦干实干的作风。

2.传承伍连德精神是时展的大势所趋

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面临着环境、健康的严重威胁,大力弘扬伍连德业绩和精神,对于引起环境威胁的警惕构建安全的社会发展环境、促进公共卫生和医学事业的发展;在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对引导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端正服务宗旨、端正医德医风、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对于医学院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强化人文和素质教育,培养伍连德式的医学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作为在伍连德创建的医学专门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哈医大更要在传承伍连德精神方面发挥带头作用,肩负起责任,一方面,用伍连德精神指导办学,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自己努力,向社会广泛宣传伍连德的业绩和精神,使之发扬光大,更好地为现实社会服务。

几十年来,哈尔滨医科大学把弘扬伍连德精神作为创办高水平医学院校、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追求目标,牢记为社会、为人民健康负责的宗旨。积极传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秉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校训,走出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之路,使哈医大成为培养新型医学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基地,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伍连德式的医学人才。为鼓励培养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致力于教学科研创新,我校于2011年开始设立伍连德青年科学基金,由我校组织专家评审,并提供资金支持,20位青年科技人员首次获得该基金的资助。专项基金的设立有力地推动了伍连德精神与高校文化建设的结合,也逐渐成为学校近年来文化建设的主体思想的趋势。

二、弘扬伍联德精神,在高校文化建设中不断升华与积淀

1.校领导对弘扬伍联德精神的领先举措

联系伍连德钻研与追求医学至高境界的核心思想,高校文化建设发挥舆论监督力量,继续以高层次办学水平提升人才质量。医学教育的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医学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取得国际认可。学校确定了创办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医科大学的办学目标,在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七年制评估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2006年我校作为国内首家医学院校参加了全球医学教育质量认证试点评估,36项办学指标全部达到WFME(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基本要求,其中25项指标达到高质量标准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国外专家肯定。

传承伍连德博士尽心竭力办学目标,弘扬我校优良人才培养传统,为高标准招生提供新闻热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面对高等教育普通扩招,面对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学校本着为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不降低入学的门槛、不降低培养人的标准。坚定“严把学生质量,办高质量的一流医科大学”的信念,抓住提高办学质量不动摇,坚持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宗旨,毕业生质量始终保持国内前列,先后培育了十多万名医学人才,有的优秀医学人才成长为院士,有的晋升为将军、有的尊为医学泰斗。各省市都有从哈医大走出来的精兵良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好评,为省内和国内医疗机构输送了大批医学人才,平均一次就业率达91%以上。

结合伍连德博士深化教育改革,高校文化宣传保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以高素质师资队伍支撑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创新,统筹“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突出加强“三个基地”建设,国家理科基地建设推进基础医学教育,以临床教学基地创新基地建设形成了一批国家、省和学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和精品课程。探索教育新途径,不断进行实验课教学和专业设置改革。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药理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外科学(普外)学科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2个学科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临床医学、麻醉学、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药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确定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内科学、药理学、社会医学等8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学校通过国家“长江学者计划”、省特聘教授岗位,以及省政府每年举办的海外优秀人才洽谈会提供的机会和给予的政策,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十五”以来,吸引和引进国外优秀人才43人;从“海外兵团”中聘任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4人、兼职教授34人。学校形成了10 000余人教职工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获南丁格尔奖1人,获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优秀骨干教师和骨干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青年教师奖、全国留学归国先进个人等国家及省的各种资助和奖励近百余人次。

2.高度重视与宣传伍连德精神

近些年来,哈尔滨医科大学在宣传伍连德业绩和精神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坚持开展有重大影响的纪念活动。1999年3月10日,举行伍连德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2001年9月,校庆75周年之际筹建了伍连德纪念室,举行伍连德塑像落成仪式,举办伍连德生平业绩图片展。先后举办了四届伍连德精神及业绩研讨会,伍连德研究成为各届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不断取得新的成果。2008年9月,学校将“伍连德生平业绩研讨会”扩展为“伍连德暨思想业绩研讨会”,使这项研究进入了更深、更广泛层面。专家学者、领导从不同的角度,对伍连德业绩及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

充分利用媒体宣传伍连德。近些年来,通过学校的努力,反映伍连德业绩和纪念活动的报道不时见诸各类媒体。为探索伍连德博士的丰富人生,学校安排人员前往新加坡采访伍连德博士的长女伍玉玲女士,寻访伍连德在马来西亚故地,撰写发表了《听伍玉玲女士讲述伍连德的故事》的通讯文章,向社会展示出伍连德胸怀博大的生动形象。学校还与哈尔滨电视合摄制了反映伍连德博士业绩的专题片,引起社会为哈尔滨有这样历史名人而感到自豪。学校协助新加坡亚洲新闻台摄制了大型专题片《伍连德博士传》,在新加坡一经播放就引起轰动。在中国举行的首映式也吸引了国内更多的人士了解伍连德、关注伍连德。

积极筹建伍连德纪念馆。2004年3月,哈医大研究决定在原哈尔滨市道外区保障街140号,原东北防疫管理处、鼠疫研究所旧址建立伍连德纪念馆。对学校决定建立伍连德纪念馆,96岁高龄的原卫生部长钱信忠撰文给予高度评价:“这是对伍连德博士永久纪念的最好形式,是我国和世界医学界的一件大好事,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广泛的国际意义。我完全赞成,完全支持。”他还欣然题写了《黑龙江伍连德纪念馆》馆名。建成后的伍连德纪念馆,由于运用了大量史料和多种表现形式,使人们从伍连德战胜鼠疫和一系列建树中,看到了一位有胆有识、有血有肉,精神世界极为丰富的历史人物。为更直接感受伍连德那大医精诚、报效社会的人道主义精神,学校还将纪念馆院内另一幢小楼建成伍连德纪念医院,作为弘扬伍连德精神的窗口。伍连德纪念馆先后被评为哈尔滨市百姓最喜爱的文博馆之一,被黑龙江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哈尔滨市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尔滨医科大学是在伍连德创办的滨江医科专门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名高等医学院校。多年来,哈医大把弘扬伍连德精神作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追求目标,秉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校训,走出了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之路,在科研、教学、医疗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为了纪念伍连德,哈医大还曾举行伍连德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举办四届伍连德精神及业绩研讨会,在校园矗立了伍连德博士塑像,在哈尔滨市原东北防疫管理处旧址建立了“黑龙江伍连德纪念馆”等,通过各种方式宣传伍连德,使全社会有更多的人了解伍连德,使伍连德的业绩和精神成为人民群众建设龙江、发展龙江的精神动力。

三、延伸至高校文化建设中可实际操作的具体模式与方法

1.统一思想认识,联系校内各部门由自发向自觉学习转变

充分利用入学教育时机,打造伍连德式医学生的思想烙印,坚持引导学生以伍连德为榜样的人生追求目标坚持开展优良传统教育。为了引导学生立志做伍连德式的医学人才,学校在入学教育中举办伍连德业绩报告会,组织参观伍连德纪念馆,了解伍连德的业绩与精神,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光荣传统。充分利用伍连德的业绩和各种先进典型的事迹,引导学生大力弘扬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精神,树立爱国思想与社会责任感。

坚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举办学术讲座和“杏林讲坛”、“博士论坛”等知名讲座,开展医学生成才之路系列讲座,由校内知名医学专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从医学学习理念、医学学习方法和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等方面做成才讲座,为学生成才指明了方向。开展向国家教学名师李璞、全国医师奖获得者郝克强学习的活动。

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同情心与使命感。注重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深刻理解医学事业的本质,深刻体会国家对社会对医学的需求,特别是通过深入边远地区和病患群体,深刻感受人民群众的疾苦与需求,增强人道主义和仁爱精神。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红十字十百千万工程”,先后在全省各地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60多个,与社区共同建立创业就业实践基地10余家。深入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校共有5 000余名青年团员正式注册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员。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他们活跃在医疗社会公益事业之中。“青春红丝带”防治艾滋病志愿服务队连年受到国际卫生组织全球基金的资助和支持。宁养院义工服务队为晚期癌症患者送去临终关怀,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引导学生经受历练。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引导学生牢记社会责任,救死扶伤,经受锻炼与考验。在抗洪抢险、非典爆发、禽流感流行、抗震救灾、飞机失事、交通肇事等危急关头和关键时刻,学校都组织师生挺身而出、接受考验。在汶川发生地震后,学校紧急动员,掀起了支援抗震救灾的热潮。派出18批次医疗队和2支心理干预救援队,做出了贡献,经受了锻炼。受到了总理的亲切接见和表扬。我校被评为全国医药卫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2.建立学习体系,健全学习网络,变隐形学习为有形实体,使无序传播变为有据可依

完善的学习体系是开放教育的基础,体系建立本质特征之一是服务于学生的个别化自主学习,因而能否构建起功能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败和质量。构建功能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将有助于受众真正具有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任何学习者提供学习材料的特色,实现教育个别化自主学习的目标,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其次,它将有助于教育真正能从以教学为中心转变成以学习为中心,树立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学习者服务的思想;将有助于培养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并为其提供不断的支持与激励,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那么,一个功能健全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应该是什么样呢?能够满足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需要。只有在技术、教学、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地提供支持服务,才能满足学习者个别化自主学习的需要。

3.建好校园网,设立专门版块进行精神普及

计算机网络是进行开放教育的重要基础。要使学生积极上网学习,就必须在网络上建设起一个使学生乐意进入的教学环境。网上认知环境不仅仅是硬件方面的建设,还应该在网络上建设一个虚拟的学校和虚拟的课堂,让学生具有如坐课堂的感觉,可以顺利地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这样他们才有积极上网学习的冲动和兴趣。该版块的主要功能有。

一般信息。与一般的学校网页内容相类似,的是伍连德精神学习基本情况、与教学和学生管理有关的制度、校园新闻、校园文化信息等。

专业主题网页。包括各专业的课程安排、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介绍、实习实践要求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师生互动的专业论坛,强调协作学习,强调互动。借助教师与同学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会话的方式,可以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