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医生品德论文范文

时间:2022-04-01 04:56:57

序论:在您撰写医生品德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医生品德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消费资料;奢侈品;生产资料

一、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

马克思在社会再生产模型中提出了奢侈品生产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有两个基本原理。第一,社会总产品分成两大部类:第1部类,生产资料,就是用于再生产消费的商品;第Ⅱ部类,消费资料,就是用于个人消费的商品。每一个部类都拥有不同的生产部门。第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每一部类的产品的价值部分都分成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就是说,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都分成代表生产上消费掉的、按其价值来说只是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不变资本c的部分,由全部年劳动加入的价值部分。后者又分成:补偿预付可变资本v的部分和超过可变资本而形成剩余价值m的部分。因此,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和每一个个别商品的价值一样,也分成c+v+m。

马克思提出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模型:

这里有三大要点:(一)在第Ⅱ部类工人的工资500v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500m,必须用于消费资料;(二)第1部类的1000v+1000m,同样必须用于消费资料;(三)第1部类的4000c由生产资料构成,必须用于第1部类,以便补偿该部类消费掉的不变资本。它们通过第1部类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的互相交换进入消费。

马克思把消费资料再分成必要消费资料和奢侈品两个分部类。必要消费资料是指进入工人阶级消费的消费资料,也构成资本家阶级消费的一部分消费资料。奢侈消费资料“只进入资本家阶级的消费,所以,只能和花费的剩余价值交换,而剩余价值是绝对到不了工人手中的。”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1000,即500v+500m。马克思假定其中80%,即800为必要的生活资料,其中20%,即200为奢侈品。这两分部类的构成如下:分部类a或Ⅱa,即必要生活资料:400v+400m=800。分部类b或Ⅱb,即奢侈品:100v+100m:200。马克思假设Ⅱa中的400,资本家把其中的60%,即240用于必要生活资料,其中的40%,即160用于奢侈品。所以工人消费的400和资本家阶级的240用于必要生活资料,也就是本分部类内实现补偿。假设Ⅱb中的100,其中的60%,即60用于必要生活资料,其余的40%,即40用于奢侈品。也就是说,工人消费的100v和资本家在必要消费资料上消费的60,与Ⅱa的交换实现,其余的资本家消费于奢侈品在Ⅱb内部实现。即下式:

Ⅱa1600c+400v+240m+160m=2400

Ⅱb400c+100v+60m+40m=600

马克思认为:奢侈品生产对工人就业会发生影响。“年产品中的奢侈品部分越是增大,从而奢侈品生产中吸收的劳动力的数量越是增加,预付在(Ⅱb)v上的可变资本要再转化为可以重新作为可变资本的货币形式来执行职能的货币资本,因而在Ⅱb中就业的那部分工人阶级要生存和再生产,……也就越是要取决于资本家阶级的挥霍,越是取决于他们的剩余价值的很大一部分转化为奢侈品。”

马克思研究了经济周期变化与奢侈品生产的影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总是处于危机与繁荣的经济周期的变化过程中,经济周期对奢侈品生产有影响,使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会发生相应的收缩或扩张的变化。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暂时减少奢侈品的消费。由于危机时期奢侈品销售困难,从而有一部分生产奢侈品的工人被解雇;由于工人失业,必要生活资料的出售也会因此停滞和减少。但在危机前夕的繁荣时期情况正好相反。这时商品价格提高,工资也会有所增加,因此,工人不仅对必要生活资料的消费增加,甚至暂时还会参加奢侈品的消费。马克思说,“在繁荣时期,……不仅是必要生活资料的消费增加了;工人阶级(他们的全部后备军现在都积极参加进来)也暂时参加了他们通常买不起的各种奢侈品的消费”。但是马克思认为不能因此概括出危机是消费不足引起的。这种概括之所以错误,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矛盾引起的,消费不足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一种表现。

马克思分析的是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现象。能不能脱去资本主义的形式,呈现出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理论,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有必要消费资料和奢侈品两大类。不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奢侈品的消费者不是资本家,因为资本家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存在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奢侈品的消费者是先富裕起来的群体。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短期的静态分析,我们能不能对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进行长期的动态分析?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二、把马克思奢侈品生产理论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认为,只要脱去马克思奢侈品生产理论的资本主义形式,挖掘出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并且把短期的静态分析长期化,那么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可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很高的学术价值。

首先,如果对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进行长期考察,就会发现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是相对的,互相转化的概念。从奢侈品和必要生活资料的转化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经济的繁荣或衰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或下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奢侈品可以加入必要生活资料,这样一方面必要生活资料扩大了,另一方面又有新的奢侈品发现了,正在被生产出来。就是说,必要生活资料与奢侈品处于变化之中。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定时期的奢侈品会转变成必要生活资料。比如,在20世纪60、70年代,人们把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看作是奢侈品,现在成为必要生活资料,手表极其便宜,几乎人人手腕上都有一块,从十几岁的小学生,到城市里的拾荒者,差别不再是有没有手表,而是手表的质量高低之别。经济条件差一些的买几十元一块的手表,经济条件好一些的买几千元甚至更贵的手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称为新三件的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是少数人拥有的奢侈品。这些奢侈品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20年后成为家家都拥有的必要生活资料。如果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也会发生有些商品从必要消费资料中退出,重新成为奢侈品。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初的三年灾害期间,人们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许多必要生活资料退出,重新成为奢侈品。比如,稍微加工精细一些的糕点,都是凭票供应,发票证,每人每个月只能吃二三个糕点。你想吃五六个,别人就说你奢侈,你自己也觉得奢侈。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在危机时期与繁荣时期,奢侈品与必要生活资料变动的结果。在经济危机时期,会有一些必要生活资料退出,重新成为奢侈品;在繁荣时期,会有一些奢侈品进入必要生活资料。奢侈品和必要生活资料的变动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水平。奢侈品进入必要生活资料表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必要生活资料进入奢侈品表示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奢侈品与必要生活资料的变动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或衰退的结果。繁荣时期,一部分奢侈品会进入必要生活资料,消费者人数迅速扩大;在经济衰退时期,一部分必要生活资料进入奢侈品,消费者人数就会减少。

其次,把奢侈品概念引入消费领域,可以研究社会主义不同富裕程度的群体的消费状况。马克思把奢侈品严格界定在资本家阶级使用剩余价值的消费品的界限内,只有在经济繁荣时期,工人阶级才有可能参加奢侈品的消费。这是由马克思研究的资本主义模型限定的。马克思研究的资本主义模型只有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大阶级。资产阶级掌握资本,组织生产,获得全部剩余价值。工人阶级不掌握资本或者极少的一些股票,股票收益很少,不能养活自己,还需要出去打工挣收入。工人的工资只是获得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生活水平低下的一个阶级。我认为把马克思的奢侈品消费理论移入社会主义,奢侈品的消费主体必然要发生转变。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的收入水平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已经产生了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群体。这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群体,大体上包括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经济企业主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就是我国社会目前十大阶层中的前面四个阶层,或者说五大社会经济等级中的第一个等级。这个群体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拥有剩余价值,多数人没有获得剩余价值,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了高收入。社会主义条件下先富裕起来的群体必然是奢侈品的消费者。中国十个社会阶层中的后六个阶层,或者说五大社会经济等级中的后三个或者后四个等级只消费必要消费资料。当然收入最低的阶层可能连消费必要生活资料都会有困难。所以,从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结构上可以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消费群体结构,反过来也一样,从消费群体可以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的结构。第三,把奢侈品概念引入生产领域,可以研究在产品过剩时期的生产发展方向。现在看来,一个社会的产品供求情况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一)产品严重短缺的类型;(二)产品基本满足需要或者说产品过剩的类型。产品短缺时代的典型样本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那时什么产品都短缺。居民生活所必需的吃穿用各种商品都短缺,实行凭票限量配给,据说广东的消费品票证发到40多种。在短缺经济的末期或者说即将过去的时期,不管生产什么产品,哪怕产品的质量不太好,不要紧,有的是市场,都会一卖而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广东经济的发展得益于短缺经济时代。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个人都不是生产决策者,看着市场上产品严重短缺,你也不能组织生产来供应市场,因为你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经理,都没有生产决策权。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实质是向企业和人民放权,企业可以拥有一点生产决策权,企业生产观察市场上商品的供求态势,生产严重短缺的商品供应市场。个人拥有了生产决策权,可以办个体户进行生产市场上短缺的产品。生产发展了,个体户就开始雇工,逐步变成了私营企业。广东的企业和个人用广东的粮、珠江的水生产了大量的产品,一下子销售到全国,占领了全国的市场。于是广东经济就发展起来了。现在,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全国各地的企业和个人都拥有生产决策权,不再由上级计划部门管理。必要生活资料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对资金要求不高,只要有简单的设备和少量的投资就能组织生产,于是大量的商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了,必要生活资料迅速得到满足。

大约1997年秋季,中国的产品第一次从短缺向过剩转化,不少产品出现了过剩,不少生产设备出现了闲置,工厂开工率不高。然而,我认为中国遭遇的过剩是结构性的过剩,即某些产品的短缺与另一些产品过剩并存;不是绝对的过剩,即大多数产品过剩。在90年代后期,人们生活迫切需要的住房、通信设备、交通工具等等商品,还处在严重不足的状态。

现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即将过去,结构性过剩正在向绝对过剩过渡,越来越多的产品过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比如,轿车生产能力闲置可能达到30%,制药企业生产能力闲置严重,许多企业开工不足。18种工业产品设备闲置。小型电子计算机能力利用率3.5%,发电能力设备利用率10%,微型电子计算机能力利用率13.4%,照相机胶卷能力利用率36.1%,化学原料药能力利用率为37.4%,房间空调器能力利用率33.5%,复印机能力利用率34%,农药能力利用率36.1%,日用精铝制品能力利用率31.3%,微波炉能力利用率38.5%,录像机、洗衣机、内燃机、汽车、彩电、金属切削机床、油漆能力利用率在40.3-48.6%之间。在生产资料和必要消费资料基本满足,甚至过剩,出口又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的生产还要不要发展?如果要发展,路在何方?我认为,重要的出路就是组织生产奢侈品。

三、转变奢侈品旧观念,调整低收入政策

把奢侈品作为生产的方向,首先需要转变观念。需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奢侈品是为了满足资本家奢侈挥霍生活的物品,工人阶级过着清贫的生活,与奢侈品毫无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奢侈品的主要消费者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这就必然会消灭奢侈品生产。我认为,这个传统观念是错误的。不能把奢侈品看作是资产阶级专用的商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奢侈品不是资产阶级,而是先富裕起来群体使用的消费品。随着奢侈品生产的发展,奢侈品就会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必要生活资料。比如轿车,解放前轿车是资产阶级以及其他剥削阶级专用的奢侈品,老百姓用轿车做梦都不敢想。解放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轿车也只是政府、企业等单位公务使用的交通工具。私人使用的轿车极少,因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把轿车看作是奢侈品,而不是必要生活资料。21世纪初期,中国改变了轿车生产政策,中国的轿车生产大发展,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城市家庭每百户拥有的家用汽车,1999年为0.34辆,2006年为4.32辆,7年增长12.7倍。这表明中国正在进入汽车时代。根据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就标志着轿车进入家庭,中国已经达到了人均GDP1000美元的阶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GDP已经达到6000--7000元,相当于意大利、澳大利亚。广州人均GDP已经达到8000美元,上海人均GDP达到7500美元,这标志着轿车进入城市居民家庭的条件已经满足。不但中国正在进人汽车时代,有人认为中国正在进入后汽车时代,即消费个性化,汽车定制时代。要求汽车企业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的时代。这表明,轿车作为一种奢侈品正在退去奢侈品的色彩,变成必要生活资料。

事实上,最近10年来,许多耐用消费品正在迅速进入中国的家庭。随着耐用消费品迅速进入千家万户,奢侈品逐渐变成必要生活资料,不再被看作奢侈品,而成为必要生活资料。

第2篇

论文关键词:轮椅,中的,追问,读史铁生,作品

你用轮椅为自己撞开了一条路——写作,

你用沉思为自己找到了一个世界——心灵,这世界不是逼仄,而是通向无限。

你追问的对象是你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能为自己找到出路。最初的追问在地坛里,是生死的问题,确切点说是人为什么要活着的问题,想了十几年,当你想通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后,你轻松了一半,因为终于不必去想死的事情了,只剩下活的事情。可怎么活?这依然是个分量不轻的问题。你的母亲在到处奔走为你找工作,工作是一个人活下来的依托。后来你终于为自己找到了一条路——活着的理由——写作,这是最适合轮椅中的你做的工作。

这条路与其说是你自己找到的,不如说是轮椅为你撞开的。在找到这条路之前的十几年,你脚下的天地是地坛,这是一个逼仄的世界,你手中也捧着一个世界——书的世界,这是一个无疆的世界。你喜欢一句诗——我打开一本书/一个灵魂就苏醒。你打开一本书,同时也打开了一个世界。那十几年你是孤寂的,只有草虫,只有黄柏树,夏天会有雨燕,公园里不时有穿过的行人——他们几乎是你外面的全部世界,而一个广阔的世界正在形成。十多年的阅读与思考,为你积攒了撞开一条路的力量,终于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出现了一条路,这条路仍需要跋涉。如果一个人不是这么绝望地被圈在轮椅中,他寻找世界的路就不会这么执着地被锁定在文字里。

你且行且问,且问且行。你要问命运——这个亏待了你的主儿。“为何”“偏偏”,你不停地在问。问的多,想的多,得到的也就多。“不该认为命运欠了你什么”你想通后对自己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你竟能如是去开解。“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因为任何灾难面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你在参悟中懂得了原来“上帝爱我”,“上帝让我终生截瘫就是让我从目的转向过程”,是的,他知道你迷恋过程,所以给了你一个艰难的心灵之旅。

如果有来生,你愿意为自己设计怎样的人生?当然是健康的智慧的幸福的人生。可问题又随之而来,如果一切都那么顺利,我还能感觉到幸福吗?谁能保证感觉不因麻木而迟钝?如果一切都顺利,我还能拥有智慧吗?谁能保证智慧不被平庸替代?更主要的是心灵,如果渴望被圆满阻塞,谁敢保证心路不会荒芜?你在不停地自问,这些都是你最怕见到的现象,因为幸福完全是心灵的感受,人生是心灵的事情。你再一次证明了上天没有亏待于你。

问命运,自然也就在问上帝,因为他是命运的安排者。上帝仁慈吗?如果仁慈为何人间有那么多苦难?这个问题你早给自己解答了。你又从更深层次上领会了上帝的仁慈,那就是“只要你往前走,他总是给路”。这么多年,你扶轮问路,看着前面似一座屏障,你带着疑惑的心摇过去,谁知你走,屏障也往前走,脚下永远是路。这路是你自己摇出来的,还是屏障为你让出来的?你认为兼而有之,你宁愿相信上帝的仁慈。

轮椅中的世界很安静,于是你可以去全力去经营心灵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经营靠的是冥想。你说“在沉思默想中能看见生命更深处的奥秘”。这是沉在智慧深处的重金,没有深度的挖掘,是很难见到它的光芒的。你思索人的存在——“人存在于何处?除了你的所作所为,还存在于你的所思所欲之中。”或许后者才是人存在的根本。你思索人的境遇——“人的处境是隔离,人的愿望是沟通”“地狱的相互敞开,才可能朝向天堂”。天堂在哪呢?你说“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皈依是一种行走的姿态”。你说“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彻底的圆满只不过是彻底的无路可走”。……你靠着冥想,靠着追问,在心灵的世界中历险,你上天入地,比脚步走得更远,因为思者无疆。你不仅探得了黑龙下巴底下的珠子,更要紧的是你为自己探到了一条条的路。这不是无奈之下不得不走的路,这样的行走,是自信圆满的行走,朝着仰望的方向,朝着“神”的方向,当然你并不期望“走到神的位置”,你行走的境界是——“永远都在朝圣的途中”。

还有一个跟冥想是孪生的姐妹——梦想,它们是你的一对翅膀,你借助它们的飞升,将生命从黑暗的谷底,带到了敞亮的世界,而梦想是更为自由的女神,你希望时时跟随着她去游历。你说“人更多时候是在梦想里活的”,因为那里的原则是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被允许,它能将你从现实的机能中解放出来。你在梦想里为自己选择了很多的美好,比如你曾为自己做过好运设计。你像一般人一样,在梦想中获得了酣畅淋漓的满足;你跟一般人又不一样,你时时不忘对生命的追问:人生就是为了获得各种满足吗?“地球如此方便如此称心地把月亮搂进了自己的怀中,没有了阴晴圆缺,没有了潮汐涨落,没有了距离便没有了路程,没有了斥力也就没有了引力,那是什么呢?很明白,那是死亡。”你总是这么问着,这么睿智地答着,你是要在梦想里为生活开辟各种可能,而不是在一个圆满的设计里去结束各种可能。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在给你的颁奖辞中这样写道:你把“写作与生命同构在了一起,把写作当作一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

”从来没有人像你这样执着于生命的探索,很多作家已远离了这条道路。有的岔到了山阴道上吟风弄月,作闲适小品;有的人转向了与时代接轨的道上,究经济之道,写作只为稻粱谋;还有些人把目光对准了隐秘的性,看似在解密性的困惑,实是在教唆性的放纵。我并非说文学只能有一条路径,它应当进行多方的开辟,但是现在一些该热闹的地方或不该热闹的地方都热闹了起来,还有一些该热闹的地方却显得极为冷清,而被冷落的这块地方,恰恰是对精神的探寻,是对怎么高贵地活着的追问。身体健全的人大都离开了那里,而残废了双腿的你——史铁生仍留在那里沉吟。

第3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问题意识 培养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可见,只有先具有发现问题的意识、能力,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这种认识没有得以体现。平时课堂上大多存在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甚至提不出什么问题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又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这种现状,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先找出症结所在,再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还思想品德教学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造成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1.现实的应试环境。

虽然素质教育已推行了很多年,但是在一些地方应试教育的思想却依然左右着我们不少的老师和学生。思品老师为了追求较高的考试分数,往往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忽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重学习结果而轻探索过程,重知识的灌输而轻学法的指导,重答案说明而轻思维训练。在升学至上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把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当作升学的“敲门砖”,整天忙于记答案、考试得高分。长期这样做,学生的思维刻板化、公式化,积极探究问题的思想淡化,问题意识被抛弃在教学之外。

2.传统的教学方式。

现在中学思品课教学使用较多的依然是讲授法。这一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连贯地给学生传授较多的知识,它的缺点在于如果处理不好,就很容易成为“一言堂”、“满堂灌”,或者成为貌似启发式、实为注入式的“满堂问”,这样势必造成学生片面追求知识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去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形成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同时,在运用讲授法教学时,教师比较习惯于讲解现成的知识,不太习惯带领学生探索和实践,往往使思想禁锢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中不能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新问题。

3.学生的学习态度。

受传统观念、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讨厌学习思想品德内容的现象,他们偏执地认为思品课“假大空”,思品老师讲课是“说教”,枯燥乏味;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在课堂上问问题是老师的“专利”,与自己毫无关系。由于学生头脑中存在种种不正确认识,因此他们在学习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不能对学习内容自觉地高度集中注意力,当然也就产生不了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势必造成问题意识的淡薄。

针对上述的这些问题,思品老师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思品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舞台。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点:

1.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思品课的价值性,使学生想提问题。

思想品德课作为培育健全人格、形成良好品质、树立正确观念的一门奠基性学科,它强调教育的实效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基本理论和社会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和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学生所了解的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充分展示理论的价值,进而发挥思品课对学生不可缺失的价值性,以增强其内在吸引力。思品老师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把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起来,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知和反思。学生会在课内和课外的学习、实践中慢慢发觉学好思品课的重大意义,会听得入耳、学得用心,热爱这门学科。这样学生就会动脑筋,就会思考、发现问题,就会想提问题。

2.改进教学方式,增强思品课的趣味性,使学生乐提问题。

思品老师要积极改变那种迷信书本知识,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为特征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努力增强思品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鼓励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对所探讨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逐渐体验到思品课的趣味,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自然会乐于接受思品课程,乐于思考、提出问题。

3.加强情感交流,体现思品课的人文性,使学生能提问题。

在思品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使师生之间的思想情感得以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从而为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创设一个有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氛围。为此,思品老师必须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某一问题。在沟通过程中,既要采用师生纵向的形式,又要采用学生之间横向的形式,激励学生相互提出、讨论问题。在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将会更积极主动,问题将会更丰富多样,思维能力将会不断提高,问题意识也将会逐渐增强。

总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注重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就能够让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追根问底。

第4篇

[关键词]歌曲体裁歌剧咏叹调艺术歌曲艺术处理

作为一名声乐爱好者,我们经常接触的歌曲体裁主要有歌剧咏叹调、艺术歌曲、民歌和流行歌曲,那么它们的艺术处理有什么异同呢?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他们的定义和特点,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熟悉各种风格的歌曲,掌握好歌曲的感情基调。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经常接触的外国歌剧咏叹调、古典艺术歌曲民歌以及流行歌曲的一些基本风格,希望能为声乐爱好者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一、歌剧咏叹调

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有多种样式和体裁,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等。音乐在歌剧中并不处于从属地位,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演员必须具备歌唱与表演的艺术才能,根据剧本与作曲家谱写的歌曲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器乐除伴奏声乐以外,并担负着刻画人性格、揭示剧情和发展戏剧矛盾冲突、烘托环境气氛等任务。歌剧中的咏叹调是歌剧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独唱形式出现。咏叹调往往安排在戏剧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着重表现剧中人物在特定情景中的思想感情,这时,剧情的发展暂停。咏叹调的旋律比较优美动听,并且强调声乐演唱技巧,是最有艺术魅力的唱段,也是最易于流传的。如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在西方惯例由戏剧女高音唱图兰朵,总是把中国公主表现成为一个头脑简单,愚昧,凶狠傲蛮,冷酷无情的女人,看了令人反感。可是卡索拉饰唱的图兰朵却与众不同,虽然一些戏剧处她也采用了有力和激昂的唱法,但其本质仍然保持着spinto女高音的声型,用声不那么猛,用情不那么狠。如第二幕中的“在这宫殿里”,唱得激昂有力,声情兼优,那个Highc很有穿透力,以铿锵有力的歌声来表现角色复仇的心态,在声音的造型上效果很好。最妙的是,她在第三幕中所唱出的“泪汪汪”。轻柔而优美,明亮而羞人,角色完全变成另一个人,这是我所听过的最温顺抒情的图兰朵。这也是卡索拉的成功所在。

又如比才的歌剧《卡门》,女中音史蒂安斯塑造的卡门,性格是多方面的,时而热情、倔强,时而直率、放荡。最成功的一点是她将卡门那罕有的女性魅力给表现出来。“爱情好像一只小鸟”(哈巴涅拉舞曲)一曲,一下子把卡门高傲、热情的性格表露无遗。史蒂安斯以性感的声音唱出的“城墙外有家小酒店”(塞吉迪拉舞曲),声线粗犷,活跃有力更有极强的诱惑力。自始至终史蒂安斯的歌声都是那么浓厚、饱满、舒展、稳健。由此可见,我们在演唱一些歌剧作品的时候,并不可以把作品的情感表现在自己的喜怒哀乐中,而是表现到角色中,演唱时要单纯、深入。

二、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其特点是歌词采用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与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重要地位。在德国称为“lied”,代表作曲家是舒伯特,他采用歌德、席勒、海涅、米勒等人的诗歌为歌词,他的艺术歌曲曲调优美,意境深邃,《野玫瑰》、《春天的信念》、《魔王》等已成为流传世界的名曲。艺术歌曲大致有两个特点:(1)是诗与音乐的结合:歌曲根据原诗含义及原诗的抑扬顿挫进行创作,所以歌曲所呈现的是作曲家对诗歌的主观看法。(2)是钢琴伴奏的地位和声乐旋律同等重要。钢琴是伴奏不只是起和声和节奏的衬托作用,往往是用特定的音型或更复杂、更精致的织体以表现歌曲的意境与内容。

现今很多人对于该怎样演唱艺术歌曲,特别是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问题,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大多数认为,应该以想象中极戏剧化的夸张手法来诠释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才能将其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如果用这种过度渲染的夸张手法,时而低吟呢喃,时而情感激昂、爆烈以及速度急速、渐慢……等等的诠释手法,我想会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惊慌、恐惧感。利奥波德·冯·桑莱斯勒说过:“我曾亲自聆听过他(舒伯特)伴奏排练自己的曲子不下一百次,不说其他,光是速度方面来说他的节拍总是维持一定,除非常特别需用加强表情的乐句。才会有适当的渐慢。回复原速,加速等表情术语旁注,否则他绝不允许在演唱时有任何过度激越的表演方式。”由此可见,演唱艺术歌曲的歌手只能间接地反映他人的经验与情感,而不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八其诠释的角色中,也就是说。无论诗人,作曲家或者歌手都必须将歌曲视为一种抒情的,而非戏剧性的表达。演唱舒伯特作品时尤其如此,作曲家早已将其深刻的表现力、深挚的情感,表现在优美的旋律中,再加上钢琴伴奏的画龙点睛之效,实在不需要无端的缀饰掺杂其中,任何有碍旋律的流畅或者干扰伴奏的手法,绝对是违背作曲家意愿的残害音乐之举。

三、中国民歌

所谓的民歌就是民间的歌,劳动人民的歌。它是历代各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为了适应劳动、生活和表达各种思想感情的需要,而集体创造的一种世代口耳相传的歌唱形式。另外,一些专业音乐工作者在民歌基础上编创的,并能为群众作为民歌传唱的歌曲,也应称为民歌。如王洛宾先生根据新疆民歌《洁白的前额》改编而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另外还有尹宜功填词,黄虹采用云南民歌《十大姐》和《大田插秧》编创而成的《小河淌水》等等。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地区的音乐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在歌曲演唱中,应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去熟悉各种不同风格的歌曲。尤其是我国的民族唱法中,由于民族和地区的区别,演唱风格也不一样,如北方地区的民歌粗犷豪放,而江南地区的民歌则柔婉秀丽,因此在演唱用声上也有不同。如果将不同的风格混淆起来,将各国各地区的民歌曲唱成一种风格,那就会破坏歌曲的艺术形象和艺术特点,所以唱民歌我们不但要唱得有声、有情,还要唱得有色、有味。

民歌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技巧是相当丰富的,是我国声乐传统的瑰宝。此外,传统民歌与新民歌在时代的风格特点上也有所不同。新民歌在气质上更加开朗,格调上更加明快,在感情表达上也更加舒展、豪迈,这说明在演唱民歌时还要注意时代特点。

四、通俗歌曲

流行音乐又称通俗音乐,严格地说,它所包含的内容和所覆盖的范围比较广阔,这些称谓都不是很确切的。流行音乐包括有声乐和器乐两个方面,这里主要谈的是前者。

就通俗歌曲来说,群众性、即兴性、生活性、创造性、旋律节奏鲜明性、广阔包容性都是需要注意保持的特点。由于这种特性,就决定了它必须力求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在歌曲的写作和表演上,就要注意音调动听,流畅顺口、词句通俗、读字清晰、亲切生动,不然就达不到流行的目的。有不少流行歌曲并不流行,而且寿命短暂,其主要原因可能就在这里。由此可见,流行歌曲也像许多艺术现象一样,它的词、曲、表演,有格调的差异,有高下之分,有好坏之别。所以,通俗歌曲的艺术处理也要遵循一般的艺术规律。比如声音的虚实,真假声的比例调整。节奏的对比等等,所以不能把通俗唱法定为业余唱法,随着时代的发展,通俗歌曲以及通俗唱法也将变得更加专业,更加绚丽多姿。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现在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新现象,比如美声歌曲的通俗化,通俗歌曲的民族化,民族歌曲的通俗化等等,多种唱法趋于融合,把不同唱法不同题材的作品的优点集中起来,形成了美通唱法、民通唱法,因而也诞生了一批美通作品和民通作品,这些作品的演唱怎么处理,每个歌手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有一点,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和风格特点来选择作品和处理作品。要不然将使自己的演唱大打折扣。所以不同题材的歌曲要采用不同的唱法,不同的唱法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但前提是,无论是那种艺术处理方式,都应该遵循基本的美学原理,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

第5篇

1.1一般资料

2007年6月至2010年1月间,我院接收小儿阑尾炎患者140例,其中男90例,女50例,年龄3到12岁,平均年龄6周岁,病人临床表现恶心,呕吐,右下腹痛,临床怀疑阑尾炎进行超声检查。病程3-12h。

1.2使用仪器

采用探头频率为7.5MHz的SImenziCV7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1.3操作方法

患儿检查选取仰卧,使患儿腹部充分暴露,先在患儿腹部右下位置显示出回盲部和升结肠,肠腔内存在气体回声,是由液气泡破裂所致。缓慢移动探头至盲肠末端,平放于阑尾区域,探头两端缓慢施压,推开周围组织,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在腹壁与腹膜后的腰大肌,髂内动、静脉之间,发生炎症的阑尾与盲肠相连接,接下来,仔细观察阑尾的形态大小、内部回声及周围情况,如有无积液,有无炎性包块,精确测量阑尾的外径大小、肠壁厚度、积液范围、肠系膜淋巴结大小,并做好详细记录。有必要观测血流信号的可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测,肠气较多时需要适当对探头加压以排开肠气干扰。如果在患儿的右下腹没有探查到阑尾,可以将探查范围扩大到盆腔、右上腹以及腹膜后,以排除可能产生异位阑尾炎。最后,对炎症阑尾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观察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测定,即阑尾壁动脉收缩期最大峰速(PSV)和阻力指数(RI)。

2、结果

2.1检测结果

在140例小儿阑尾炎患者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儿54例,占38.6%。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儿64例,占45.7%。坏疽性阑尾炎患儿14例,占10.0%。阑尾周围脓肿患儿8例,占5.7%。其中阑尾内粪石或粪石嵌顿者患儿24例,右下腹腔淋巴结肿大患儿20例。本组140例小儿急性阑尾炎中,彩超诊断118例,准确率84%。漏诊22例,其中16例均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6例为异位阑尾,包括4例化脓性阑尾炎和2例单纯性阑尾炎。

2.2各型阑尾炎声像图特征

正常阑尾的声像图表现为阑尾呈腊肠形或蚯蚓状,直径大多小于0.6cm,呈三层结构,且三层结构清晰,腔较小,内可呈低回声或气体高回声。

2.2.1单纯性阑尾炎

阑尾在回盲部呈腊肠形或蚯蚓状盲端管状结构,直径大多在0.8cm以下,形态略肿胀,管壁因水肿呈低回声,三层结构尚清晰,腔内与周围可见少量渗液或不明显。CDFI显示阑尾壁及周围肠系膜血流丰富。

2.2.2化脓性阑尾炎

长轴切面呈明显肿胀的长管状结构,直径大多大于1.0cm,管壁呈双层,阑尾腔内呈液性无回声区,横切面可呈“靶环征”,右下腹可见较多的游离液体,可在阑尾根部粪石样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周围可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2.2.3坏疽性阑尾炎

阑尾正常形态消失,外形明显肿胀,管壁结构层次紊乱不清,并且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清,若显示阑尾壁连续性中断,其周围有较多的游离液体,则多提示阑尾穿孔。此时,患儿多有急性腹膜炎的声像图表现。

2.2.4阑尾周围脓肿

阑尾因化脓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清,形成杂乱回声包块,内回声强弱不等,可见不规则液性暗区,呈包裹性。必要时充盈膀胱进一步检查。

2.3阑尾处血流特点

正常的阑尾的动脉收缩期最大峰速(PSV)和阻力指数(RI)都比较低,阑尾壁血流不易显示。当阑尾处发生急性炎症时,阑尾会产生充血、血液的流量也随之增大,PSV值也会随之增高;于此同时,阑尾及周围组织充血水肿致血管受压,会引起RI值增高,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舒张早期的反向动脉血流。此外,在本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当阑尾发生炎症时,不同区域由于炎症程度的不同,也会导致PSV值和RI值的不同。

3、讨论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最常见的发病年龄为7-12周岁,其中男性的发病几率高于女性,男性发病几率约为女性的1-3.5倍[3]。由于小儿的腹壁较薄,采用高频超声的方法可以清楚的观察到阑尾的大小、形态、周围系膜的情况以及腹腔内有无脓肿形成。在阑尾炎的诊断中,最为明显的标志是阑尾直径超过0.6cm,阑尾周围伴有局限性积液,CDFI显示血流信号丰富,可提示急性阑尾炎;当发现阑尾没有明显的增粗,又无法识别或探及正常的阑尾声像时,则应该考虑是否有肠梗阻、肠套叠及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等急腹症的可能。在急腹症中完全可将阑尾作为一个常规部位进行检查。

第6篇

作为一条著名的文学理论,“陌生化”一词首先由俄国形式主义学者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就艺术技巧和美学效应的关系提出。“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者最关心的问题。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 

二、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特征 

翻译是在源语文本指向的空间内的再创造,这决定了陌生化的限度;翻译用另一种语言再表述,又是在另一种文化中被接受,这决定了翻译的语言及文本经验的“前在性”与文学创作的不等;而且翻译文学还面对平行文本的挑战。这一切造成了翻译上的陌生化有着其特定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虽然翻译界至今没能对“陌生化翻译”的定义给予确切,权威的解释,但翻译界很早就关注到了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现象。在上文中已经给出“陌生化翻译”策略定义的前提下,本部分试就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翻译”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有文学艺术素养的译者是让译本处在游离于目的语文化和源语文化之间的地带:源语文本对于目的语文化而言是异域的,而目的语文本从文化上来说既有异于源语文化也不同于目的语文化,因此,译文具有异域性。试看An Essay by Ronald Duncan 中的一段:Then,whilst staring at my most decrepit old tree,which stood in full flamboyant bloom,he said,half to himself:“When we were retreating to Dunkirk I often wondered what it was I was defending; and when we landed in Normandy I used to ask myself what I was fighting for... I suppose I was fighting for that there old tree of yours! Damn funny,ain’t it?” 

譯文:后来,他盯着我的一棵最朽不可雕却又盛开着火焰般的鲜花的老树,半自言自语地说:“当年我们溃退到敦刻尔克时,我常想我们到底在保卫什么;当我们诺曼底登陆时,我又常问自己到底在为什么而战……我想当时我是在为你的那棵老树而战!见鬼,太可笑了,不是吗?” 

译文中讲原文中的“decrepit”译成“朽不可雕”而不是词典中的“衰老的,破旧的”,采用了“陌生化翻译”。汉语中没有“朽不可雕”这个成语,译者翻译的“朽不可雕”来自典故“朽木不可雕也”,亦写作“朽木不雕”或“朽木粪土”。“朽木不可雕也”出自《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含义是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 

源语文本中用“decrepit”是用来形容树木的苍老,而并非简单的“old”,实际上便是采用了文学上的“陌生化”;在译文中,译者放弃使用“衰老的,破旧的”进行字面上的直译,力图保存源语文本中的“陌生化”效果,将其译成“朽不可雕”,使读者联想起“朽木不可雕也”的典故;同时,“朽不可雕”由于是译者根据源语文本并结合目的语文化“改造”之后的词语,本身就具有了“陌生化”的翻译效果。 

“朽木不可雕也”词源本义即指“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延伸为我们常用的解释“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译者使读者在对此典故认知过程中又进一层,将其重新用来形容词源的本体——树木,达到了“本体——喻体(已知文学意义)——回归本体”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喻体(已知文学意义)——回归本体”的过程中,“陌生化翻译”策略带给读者一种新奇的审美感受。不仅重新界定了“朽木不可雕也”的文学性,又将原文“decrepit”陌生化后深层次的文学性诉求表现出来,达到了极佳的审美效果。 

三、结语 

“陌生”是相对于“熟知”而言的,陌生化翻译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涉及文学中的戏剧文学、美学、翻译学等各方面,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发掘。另外,陌生化翻译得来的文本也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个案分析总结出其内在逻辑,为陌生化翻译理论提供实际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支撑。 

参考文献: 

[1]肖曼琼.“陌生化”:从诗歌创作到诗歌翻译[J].外语教学, 2008(2):93-96. 

[2]茅盾.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A].1921.罗新璋编.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37-343. 

[3]Benjamin,Walter.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A].1923.Trans. 

第7篇

内容提要:纯净而饱满的声音是健康的声音。它们是通过良好有效的练习达到的。声乐,它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那么如何才能够获得美好的声音和清晰的语言呢?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噪音条件,但只有一副好的噪子是不够的,“玉不琢不成器”,良好的嗓音还必须经过严格科学的训练,刻苦勤奋的练习,在相当一段练习时间之后,才可能获得美好的声音。声乐是通过经典的嗓音和丰富的情感来表达作品的一种艺术形式。关键词:健康的声音、干净饱满、抒情潜力、艺术处理试论以健康的声音抒情艺术功用在于表现,是人类表达过程中“抒发方式”的特化发展。所以,好的艺术必有不同凡响的抒发方式或一定抒发水平之上的精到的表现内容;而能紧密结合两者的艺术是最棒的,我们认为“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的最好”。声乐亦在于表现,是人类表过程中“声音抒发方式”的特化发展。好的声音抒发与好的声乐作品结合为高水准的艺术品。在声乐艺术中,后者取决于作者,而前者则取决于声乐表现者、演唱者。

如何努力作一名合格的歌手,这里的小结是关于声乐歌手的,合格的声乐歌手必须具备两点:1、健康而具有抒情潜力的声音。2、对作品内容准确而有创造的抒发。即:以健康的声音抒情。(一)健康而具有抒情潜力的声音乐器产生乐音,音乐表达需要又使人们不断的创新乐器,声音是音乐之本,更是它不断发展的动力。声乐的基础是声音——健康而具有抒情潜力的声音。纯净而饱满的声音是健康的声音。它们是通过良好有效的练习达到的。声乐,它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那么如何才能够获得美好的声音和清晰的语言呢?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噪音条件,但只有一副好的噪子是不够的,“玉不琢不成器”,良好的嗓音还必须经过严格科学的训练,刻苦勤奋的练习,在相当一段练习时间之后,才可能获得美好的声音。声乐是通过经典的嗓音和丰富的情感来表达作品的一种艺术形式。干净——即没有杂音。即使一个好的演唱家,当他身体即便是处于微弱的不适有时也会影响声音的质量。对初学者来说,应在追求声音完美的前提下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认识和愈加贴近地感知声音的纯净。就经验来说,它需要随着学习技巧能力的逐步提升来一点一点的感知。每当我们的声音有了某些进步后,总结中都会发现,练习过程中它们无一例外的结合了以下几点:1、每次练声树立一个目的,谨慎、小心通过练声结合以往经验尝试各种方法来试探着靠近这些目的;

2、上课时与老师交流,听取意见,积极通过专业老师那远比自己富有经验而敏锐得多的耳朵来听辩自己的声音,并进行调整与固定。3、进阶过程中,“正确”是相对的,阶段性的(学无止境,比原来进步,则我们对进步者说这是“正确”的;但当学习进步到一定阶段,当原来进步得到的现在却相对阻碍了整体进步时,我们又称之“错误”)。饱满指歌手良好的歌唱状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什么,众说纷纭,但都是一些最基本问题结合各自的认识。根据自己的体会总结,从张嘴到一次发声结束,至少要注意以下问题:“松驰——歌唱、腔体自然张开、深吸气——挡气、支持、托出声音——追加以上感觉来保持并美化声音。”(有几点须注意:松驰非松懈,有时要先通过甚至是紧张的练习来“找感觉”,脸体指什么,哪些属于腔体,对其认识与控制能力是逐步扩大,修正与深入的;深吸气不是多吸气,“托”是一种感觉,不是金科玉律;美化是个体长期积累,增加修养,获得他人良好的指导之后才有可能做得更好。饱满是从发生机制感知声乐问题。而纯净更多的是一种意识与追求;纯净中,只有干净是易捕捉的,基本的,饱满则是对干净的声音线条的加工——饱满做到了,干净的声音线条才能变得有光译。饱满还能令声音线条更加有弹性即令声音更有美感和韧性。饱满非充满,“饱”即可,这很好的暗示了共鸣腔体要合理自然的打开。“抒情潜力”顾名思主义,指具有抒情的潜力,它包括华彩与对声音表现的控制能力两方面。华彩是“大家”必须具备的!它的确非常重要亦是“名家”所必须的。华彩往往要通过良好有效的训练来发掘。对声音的控制能力是一个优秀歌唱家的必要条件。是通过无数练习与实践获得的声音的控制与变化能力。这里,控制是其主要内容,前提却是声音——健康的声音是最基本的。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即使有,也是有限的一部分,对于好的歌手,这是一定要通过大量的练习与实践才能获得的。这种控制力可使歌手在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下进一步结合自己当前的实际情况及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对声音稳定与变化进行合理艺术的控制。(二)艺术处理艺术处理的过程,是一个歌手以自己当前的歌唱状况与控制能力结合自身修养从而进行声音控制的过程。是在歌唱状态稳定之上对声音进一步的控制,而这种控制是建立在其音乐修养上的。(1)要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文化修养歌唱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声乐文化。仅仅学习发声的方法和技巧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我们演唱任何一首歌曲,都有一个研究——理解——处理的过程。我们应该懂得,生动的艺术表现为只有在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的基础上才可能建立。任何动人的歌唱,无论是语言、音乐、感情的渲泄和意境的创造,都是演唱者早时生活和艺术积累在内心融化后的产物。有了深厚的艺术积累,才可能深入领会歌曲的内容和美的价值,从而产生对作品的热情,在演唱中使歌曲得到生动感人的体现。(2)作品背景的认识和生活感受力对于一名声乐演唱者,在其具备了一定的演唱功底后,他对某一声乐作品背景的认识程度将直接决定其在此作品上的演译水平。对作品的认识,要从时代、年代、作者的个人背景入手。对作品背景和作者的创作状态的认知有四点:作者完全依从当时社会主流音乐风格创作;作者有意打破当时主流风格,介于两者之间;民意见格。有一点需要提醒:同一作者在不同阶段甚至同时期的不同心情下有些同格都会有逐渐的变化甚至是突破。尽可能细的去挖掘这些不同将会使音乐具有无穷表现潜力。生活在是人的第一需要的产物,没有对生命的爱就没有艺术的浓郁的情感和挚烈的抒情。艺术是抒感的。没有爱与热情?——至少离我所知道的音乐远些吧——你会因为无法真正理解她而愈发可悲的。你才能进一步感受音乐。歌声之后的芳香,才能给予作品以更势诚的表现。要表现和创造音乐,徒有爱与热情还不够,好只会成为作品里描写的人物,我们还必须学会用理智来调和,只有良好丰富的感情配以精确的技术理性,艺术才能酝酿成功。感情是瞬间的,音乐作品则是“瞬间”的捕捉。延伸与积累,缺乏理性就没有情感的积淀,总结,酝酿和升华。作为一名歌手,应该具备细腻宽厚的感情,真诚挚热的激情,崇高而一些不苟的理性和对人文的深深的关切。

(三)体会1、专业老师的科学的建议是十分重要的。2、自己的耳力是逐渐成长的。3、对生命的关注,对事物认真、贴心的洞察。4、练声时既要认真小心,更要始终像演讲一样的充满热情。5、你越认真的投入,越有收获,越能使全身兴奋进入状态并事半功倍。6、舞台是你最好的实践场所。健康的声音,富于抒情的能力,良好的修养——这就是我认为的优秀歌手所需具备的。让我们以健康的声音抒情吧。参考文献:《大学生毕业论文精粹》《声乐作品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