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7 10:51:09
序论:在您撰写农村青年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自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期起,农村人口流动成为中国社会中一个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大批的打工妹、打工仔流向东南沿海一带,给当代中国农村的村庄社区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人口流动频繁、村庄日益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人口流出地农村青年的婚恋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龄男青年日益增多,农村青年的单身问题日益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我们也看到,在城市,已经出现了一个所谓的第三次单身浪潮,但与城市青年单身问题不同的是,农村青年单身问题是在城乡二元结构和人口流动的背景下出现的,如果说现在的城市青年选择单身是一种生活观念的改变,农村青年单身则是生活压力下的一种无奈选择。为了对农村青年单身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笔者近日赴____地区的若干村庄做了实地调查,掌握了一些实地材料,本文试图以个案的方式对这一问题有一个呈现。
笔者调查的村庄位于____地区,属典型的农业型地区,其中__村和__村在__平原,__村则属__山区。__村有人口2253人,耕地4371亩,包括13个村民小组,17个姓氏;__村则有8个村民小组,1241口人。两村的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水稻和油菜,村集体经济薄弱。__村有人口1020人,244户,6个村民小组,1330亩土地,主要种植水稻。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三个村庄的农民开始外出打工,村民的通婚圈扩大,本地的男女比例开始失衡,大龄男青年越来越多。
在城市,单身青年既有男性,也有女性,并且条件较好的单身女青年还不在少数,但笔者在粮食主产区__平原的__村和__村调查时发现,人口外流造成了当地男女比例的失调,单身青年就是大龄男青年,女性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单身问题。
案例1:在笔者调查的__村9组,共200多人口,就有4个大龄男青年,都接近30岁,家庭条件都不错,房子也不错,就是因为本地的姑娘少,在家一直找不到媳妇,后来有两个找的对象都是“二道婚”(第二次结婚)的妇女。
由于当地农村女青年大都外出打工,男青年在本地农村很难找到对象,一般都要通过外出务工到外面找对象,而那些没办法外出或出去也找不到对象的男青年则成了大龄男青年。在笔者调查的村庄,女孩子大多通过读书或外出打工留在了经济条件更好的地方,鲜有回家找对象的,而男孩子如果没有读书或没有掌握技术的话,一般都要回到村庄里来生活,在村庄里完成人口再生产。这样一来,本地农村的男女平衡关系被打破,导致大龄男青年甚至光棍进一步增多,男青年不得不单身,单身男青年一般都背负着极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为了结束单身生活,很多大龄男青年不得不找那些离异妇女做老婆。在调查中,让笔者非常震惊的是,在该地农村,离过婚的妇女都成了“抢手货”,30多岁的离异妇女很容易就能找个20多岁的未婚男性,用当地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二道婚’的女的找个‘头道婚’的男的容易的很”。
案例2:__某,1980年生人,__村六组人,先是在__一家家具厂打工,油漆工,工种比较好,工资也比较高,每月1000多元,但工厂里的女工少,“一个月能弄几个钱,但终身大事却解决不了”。于是,在家具厂干了2年后,他就换到了一家服装厂,一个月才600多元钱的工资,但服装厂的女工多,所以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就找到了对象。在这之前,他曾经和邻村的一个姑娘谈过恋爱,但女方的眼光太高,“不想在家种田了”,瞧不起本地的男青年,不久两人就分手了,用当地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找不起本地的姑娘”。所以,很多男青年在外面找的媳妇都是来自落后地区的,在笔者调查的__村,外来媳妇多是__的,占到70%。在六组,另外一个男青年也是在__打工时找到了对象,女方家里是____山区的,那里的经济条件比较差。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该地农村的男青年还都是在本地找对象,当时__村四组的一家农户有7个儿子,全部都是在本地农村找的媳妇;但到了90年代,随着外出务工的增多,情况开始发生变化,90年代中后期以后,几乎没有在家里找对象的了,男女青年一般都通过外出打工来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女攀高门”,本地农村女青年向经济条件更好的区域流动,有的甚至通过婚姻关系留在了城市,一般不找本地的,因为当地是粮食主产区,农业外的就业机会较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这样一来,本地男青年的压力就非常大,以至于他们外出打工就是为了“骗”一个媳妇回家来,年轻小伙子在外打工并不图挣钱,只图能找个媳妇。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一半以上的家长送男孩子出去打工并“不图弄几个钱,骗个姑娘就行了”,为此,有的父母还要倒过来寄钱给孩子。
案例3:在笔者调查的__村5组,30多岁以上的大龄男青年就有5个,家庭条件不差,人也不错,都在外打工,有一个35岁的还教过书,但就是找不到媳妇。在该村民小组,20多岁的男孩子有10多个,都还没有找对象,在外打工的也没有人带对象回来。由于人口流动而带来的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家长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现在生了姑娘就享福,生了儿子就遭罪”。当然,“各家都有各家的不幸”,在__村6组,村民老程的儿子今年28岁,还没有结婚,在市里干建筑活。老程说,主要是老伴长期生病,不能干活,并且每年都要花1000多元的医药费,这样就把儿子的婚事给耽搁了,而在农村,男青年年龄一大,就不好找对象了。在6组,大龄男青年不少于5个,老程的邻居家的三个儿子都是单身,小儿子3年前在__打工,做建筑小工,因为同事不给他用铁皮和沙子,就把别人给砍死了,因此坐牢,家里花了2万多元的钱也没有管用。在农村,2万元不是一个小数目,这样一来,就把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婚事给耽搁了,年龄越大越不好找了。
在人口流出地农村中,__村和__村的土地肥沃,人均土地较多,条件还不算是最差的,虽然这里的大龄男青年日益增多,找对象比较困难,但通过外出务工,大部分男青年还是能“骗”一个个媳妇回来。当然,由于农村女青年总是向经济条件更好的地方流动,__村和__村的女青年是流出的,这样一来,当地的男青年找的对象则多来自经济条件更差的地方,比如__农村以及本省的一些山区农村。这样一来,山区农村的大龄男青年问题就会更严重,笔者调查的__村就属山区农村,山区农村的经济条件差,外地的姑娘不来,而本地的姑娘都出去打工了,都想在外面找对象,由此,本地的男孩子就很难找到对象,单身男青年就会更多,而这显然不是他们所愿意接受的。
泾源县农村信用联社对信用良好的农村青年推出“接力贷”“富农卡”等信贷产品,满足了农村创业青年长期性、灵活性的信贷需求。为了帮助农村青年成功创业,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还专门建立了定期问卷调查和回访的长效工作机制,了解情况,解决困难,听取意见和建议,努力提升工作质量。自2014年以来,共回访信用示范户100多户,协调解决各类问题20多个。为了有效满足农村青年创业者多样化的支付需求,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还主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农村手机支付和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等自助设备的建设和维护力度,充分发挥网上银行、手机银行、pos机、ATM机等的作用,有效提升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为了搭建起农村青年与金融机构之间合作交流的平台和桥梁,交流创业经验,促进银农合作,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还举办了全市首届金融支持农村青年创业论坛,对涉及农村青年创业的金融优惠政策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说明,各金融机构对各自的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流程做了全面细致的推介,农村创业青年代表结合各自的创业经历作了经验交流。金融支持农村青年创业论坛将围绕不同主题,每年举办一次。
二、争取政策扶持,构建考核体系
为推动实现农村青年创业信贷需求的“满足率”,增加农村青年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积极努力,向当地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为农村青年创业示范户争取到了财政贴息、减免税收、利率优惠等15项扶持政策,推动当地金融机构建立了农村青年创业贷款“绿色通道”,对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贷款实行“优先调查、优先评级、优先授信、优先发放”,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农村青年拿到所需创业资金。为强力推进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积极推动地方政府部门将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纳入地方金融生态示范县、乡考核范围,推动共青团固原市委将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工作纳入到共青团工作考核范围,进行季度考核、半年通报和年终排名;当地人民银行按照金融机构在农村青年创业工作中支持度和贡献率,对金融机构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表彰和奖励。同时,综合考核各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中的贷款额度、利率、贷款条件等情况,在全市范围内动态调整支农再贷款额度,向重点支持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的信用社倾斜。
固原市辖区内金融机构依托评选出的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农村经济信用示范合作组织,加大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力度,真正实现了金融机构与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互惠共赢的双赢格局。截至2014年11月,固原市四县一区已全面开展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县域覆盖面达100%,评定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200户,评定农村青年信用示范合作组织10家,共发放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和农村组织信用示范合作组织贷款5000多万元,为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减免利息支出250多万元,累计发放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业贷款1.8亿元,直接受益农户达4600多户。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积极探索,全力推动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较好地实现了“信用惠农、信贷支农、政策助农”的工作目标,使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目前,固原市广大农村青年已把参与信用示范户创建作为走向创业致富的桥梁“,青年要致富、信用来铺路”的理念已成为农村青年创业、致富、成才的重要法宝。固原市农村信用示范户创建工作的开展,还大大调动了农村青年创业热情,有效扭转了农村青年一无项目、二无技术、三无资金,只得选择外出打工的局面。“农村青年+征信+项目+信贷”的这一融资扶贫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青年创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且拉近了基层央行、金融机构和农村青年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加了基层央行服务青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青年流失;原因;影响;解决措施
众所周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我们和谐新农村的蓝图。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由于范围太大,内容繁多,管理缺乏等原因,导致新农村建设还有诸多困难,而且农村自身发展产生的一些问题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障。产生农村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是要让农村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重视这个农村青壮年外流的问题。
一、农村青壮年流失现状及原因
70年代以来,我国成功实现了经济体制村实行,这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农民也逐渐摆脱了土地的束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间的差异也显现出来;另外,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农村的收入要相对低很多。相比之下,城市有更加完备的基础设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近年来关于人口流动限制的放宽,有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在城市寻找发展机会。他们或在工厂打工,或经营其它小本经营,如小卖店或是早餐店。这已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另外,农村每年都会有一些人通过努力读书而考取大中专院校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近年来伴随着大中专院校的扩招,这部分人的数量大大增加了。他们在“飞”出大山之后往往留在了城市或者小镇工作,没有回到农村,这也是农村青年的流失。
二、青年流失的影响
农村青壮年外流的影响,我在这分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及对城市的和对乡村的影响。
首先,综合来看,许多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青年外流的比例达到80%。这有其积极影响,为城市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解决了城市某些行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同时,农民共外出务工,可以接触外面的新技术,通过打工挣钱,可以有效的配置劳动力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家庭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大量农民涌入城市,给城市的治安,环境,交通,住房,人口控制等带来很大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下面主要谈青年流失对农村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对改善农民的生活作用明显,但对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表现在:缺乏精壮劳动力,土地被荒芜,而且被粗放经营;新技术难以推广。这样致使农业结构得不到调整,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偏低;领导班子年龄偏大,由于大量青壮年都外出,领导全村建设的担子自然被年龄较大的人来承担。
第二,留守儿童问题严重,以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十分突出。青壮年的大量外出,往往留孩子在家,交给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看。据农业部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新增了1000万的留守儿童。由于青壮年外出打工,给子女教育造成的缺陷已严重失衡。
第三,农村文化建设主力军缺乏。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致使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首先,青壮年的缺失,使农村文化建设缺少富有生机的基础和强大的推动力;其次,由于青年的外出,现在的农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缺少新鲜血液的输入。此外,青壮年的主体缺失使农村文化活动人力不足。
三、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点思考
要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青年大量外流的问题,就要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流速、流量上进行宏观的调节,保证转移的适度性、合理性。要让一大部分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能够在农村安居乐业。这是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为此,我认为需要做好两项基础性的工作:改善农村的谋生环境和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
第一,改善农村的谋生环境。不少人认为,解决中国城乡居民之间悬殊的收入差距是吸引人才和农村青年留在农村的关键。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的收入也不高,而且生活费用远比农村高。对大部分农民来说,到城里务工,主要原因不在于城市收入高,而是农村缺少谋生的门路。只要有能够维持日常生活收入的工作可以做,很大一部分农民是不会背井离乡到异地打工的。要让一大批年富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民留在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改善农村的谋生环境才是关键。为此,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扶持农村个体、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鼓励农民在农村发展种植业以外的行业,千方百计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机会,让农民在农村有自己的谋生门路,让农村经济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第二,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农村的生活环境与城市有巨大的区别也是农民兄弟向往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的生活环境包括卫生、医疗、交通等关乎日常生活的基本条件。当前,不管从发展农村经济出发,还是从建设农村文化出发,都必须大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显示: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90%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因此,逐步改善村容村貌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不仅仅是留住农村青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其本身就是最基础的,能够让更多农民享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青年流失;原因;影响;解决措施
众所周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我们和谐新农村的蓝图。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由于范围太大,内容繁多,管理缺乏等原因,导致新农村建设还有诸多困难,而且农村自身发展产生的一些问题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障。
产生农村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是要让农村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重视这个农村青壮年外流的问题。
一、农村青壮年流失现状及原因
70年代以来,我国成功实现了经济体制村实行,这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农民也逐渐摆脱了土地的束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区间的差异也显现出来;另外,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农村的收入要相对低很多。相比之下,城市有更加完备的基础设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近年来关于人口流动限制的放宽,有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在城市寻找发展机会。他们或在工厂打工,或经营其它小本经营,如小卖店或是早餐店。这已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另外,农村每年都会有一些人通过努力读书而考取大中专院校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近年来伴随着大中专院校的扩招,这部分人的数量大大增加了。他们在“飞”出大山之后往往留在了城市或者小镇工作,没有回到农村,这也是农村青年的流失。
二、青年流失的影响
农村青壮年外流的影响,我在这分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及对城市的和对乡村的影响。
首先,综合来看,许多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青年外流的比例达到80%。这有其积极影响,为城市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解决了城市某些行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同时,农民共外出务工,可以接触外面的新技术,通过打工挣钱,可以有效的配置劳动力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家庭生活水平。但另一方面,大量农民涌入城市,给城市的治安,环境,交通,住房,人口控制等带来很大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下面主要谈青年流失对农村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对改善农民的生活作用明显,但对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表现在:缺乏精壮劳动力,土地被荒芜,而且被粗放经营;新技术难以推广。这样致使农业结构得不到调整,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偏低;领导班子年龄偏大,由于大量青壮年都外出,领导全村建设的担子自然被年龄较大的人来承担。
第二,留守儿童问题严重,以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十分突出。青壮年的大量外出,往往留孩子在家,交给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看。据农业部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新增了1000万的留守儿童。由于青壮年外出打工,给子女教育造成的缺陷已严重失衡。
第三,农村文化建设主力军缺乏。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致使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首先,青壮年的缺失,使农村文化建设缺少富有生机的基础和强大的推动力;其次,由于青年的外出,现在的农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缺少新鲜血液的输入。此外,青壮年的主体缺失使农村文化活动人力不足。
三、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点思考
要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青年大量外流的问题,就要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流速、流量上进行宏观的调节,保证转移的适度性、合理性。要让一大部分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能够在农村安居乐业。这是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为此,我认为需要做好两项基础性的工作:改善农村的谋生环境和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
第一,改善农村的谋生环境。不少人认为,解决中国城乡居民之间悬殊的收入差距是吸引人才和农村青年留在农村的关键。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的收入也不高,而且生活费用远比农村高。对大部分农民来说,到城里务工,主要原因不在于城市收入高,而是农村缺少谋生的门路。只要有能够维持日常生活收入的工作可以做,很大一部分农民是不会背井离乡到异地打工的。要让一大批年富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民留在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改善农村的谋生环境才是关键。为此,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扶持农村个体、民营企业的发展,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鼓励农民在农村发展种植业以外的行业,千方百计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机会,让农民在农村有自己的谋生门路,让农村经济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第二,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农村的生活环境与城市有巨大的区别也是农民兄弟向往城市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的生活环境包括卫生、医疗、交通等关乎日常生活的基本条件。
当前,不管从发展农村经济出发,还是从建设农村文化出发,都必须大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显示: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90%以上生活在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因此,逐步改善村容村貌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不仅仅是留住农村青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有力措施,其本身就是最基础的,能够让更多农民享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
参考文献:
会议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和贵州省地理学会承办。会议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对我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的热点、焦点和关键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会议设置了大会主题报告和分会场交流。佘之祥、蔡运龙、刘彦随、熊康宁等4位知名专家分别作了题为《城市化与农村土地问题》、《农业与农村的多功能性》、《统筹城乡发展与土地整治方略》、《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与技术集成》的大会主题报告。
大会设立了两个分会场,共有近40位专家、学者作了大会或分会场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学者采用了“报告+提问+辩论+评述”的方式进行学术报告,强化了学术交流的灵活性与互动性。
为了激励土地资源青年科技人才,本次大会设立了“全国土地资源研究优秀论文奖”。由河南大学乔家君提交的论文《河南省农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环境》等20篇论文荣获一等奖,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婷婷提交的论文《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演变格局研究》等22篇论文荣获二等奖。
本次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将于2012年8月由贵州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论文集收录了经严格筛选的学术论文75篇,计120余万字,涉及农村土地整治理论与方法、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及案例、农村非农化及其土地流转、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及政策、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业、城乡协调发展与土地资源战略、喀斯特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乡村发展等前沿领域,展示了当前我国土地资源与乡村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新进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玉林为论文集出版作序。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
转贴于
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
转贴于
关键词: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更高知识和技术人才的推动。国家从2002年就明确指出:“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支教、支农、支医、扶贫等工作。”全国相继出台了各项鼓励和支持的政策,截至今天有“大学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政策包含发放津贴,交纳各类社会保险、晋升职称、考研、报公务员加分等政策。今年,国家还将出台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毕业生,由国家代为偿还其学费和助学贷款的政策。论文大全。
种种政策和措施创造和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吸引了一些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但是,多数大学生并不会因为政策和优惠而首选农村就业,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真正动力并没有激活,农村的发展空间、环境、薪水、生活品质等因素,成为左右他们理性选择的关键,成为城市和农村之间就业选择的一道深沟。论文大全。
高校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最后加油站,我们既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就业观和择业观,使广大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同时更要注重推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引导新举措,填平深沟,架起桥梁,从而更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论文大全。
1、注重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引导
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要把有针对地进行农村就业创业教育,摆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服务的重要位置上,加强有关“三农”问题的形势政策教育。要集中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前景,集中宣传各项关于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政策,使每一个毕业生熟悉和了解相关举措,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广阔天地,施展才华;主动帮助面向农村就业创业的大学生,解决他们实际困难;定期走访和慰问面向农村就业、创业的大学生,真正做
到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
2.注重加强大学生到农村的实践教育
农村等基层需要热爱农村工作、综合素质好、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大学生。高校应积极探索教学内容的改进,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育为保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当前,大学生到农村的实践主要依托共青团组织的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由于实践时间紧,内容变化快,针对大学生就业引导作用不明显。因此,高校可以尝试根据学校特色,有条件的采用共建农村实践基地的模式,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长期定点的学生实践实习平台。提高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的意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对农村的真实体验和情感。
3.搭建联系农村人才市场桥梁
高校要做好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的指导服务工作,做好创新人才培养和输送,以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发展。高校应逐步建立起农村人才需求信息的机制,搞好农村就业信息服务,发挥就业信息网的作用,及时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新进展,收集和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高校还可以举办不同层次的农村人才市场,组织不同类型农村人才招聘会,为农村人才流动搭建平台。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观摩农村人才招聘市场,使学生了解农村人才的需求和要求。
通过基地实践有助于改变原来单纯的政策指导、技巧指导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使大学生对农村有一个系统感性的了解,加强大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做好农村就业的心理、知识和能力准备。实践证明:通过共建农村实践基地的模式,不仅是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大学生服务农村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更是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陈秋华,建设新农村: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选择.
[2]曾琼芳、马于强,实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地区就业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