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黄山奇石教案范文

时间:2022-06-06 12:31:16

序论:在您撰写黄山奇石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黄山奇石教案

第1篇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4.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

2.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会12个生字及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弄清“区、滚、著、状”的字形。

(二)查字典、观察图画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引题激趣。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游览圣地,你们也许去过“五岳独尊”的泰山,也许去过“天下奇秀”的庐山,但不知你们去没去过“人间仙境”的黄山。从今天起,老师要和同学们一齐游览黄山奇景,你们愿意吗?

(二)初读课文,画出生字。

(三)小组讨论,学习生字。

方法:四人为一小组,先读准字音,易错的字音相互提醒;再分析字形,易写错的字找出来,一齐学习。找出最巧妙的识记方法。

(四)汇报学习情况。

请一组同学汇报,汇报后,重点指导以下字形。

区:共4画,笔顺是:区。

滚:右边中间部分是“公”,不是“合”。

著:要和“着”区别字形。

状:要和“壮”区分形、义。

(五)理解词义。

1.观察图画、查字典理解词义。

2.哪些词义不懂提出来,同学一齐解决。

重点理解:

闻名:有名。“闻名中外”,就是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

尤其:表示更进一步。

秀丽:清秀美丽。

神奇:非常奇妙。

陡峭:山势坡度很大,好像直上直下似的。

翻滚:多指水、云等上下滚动。

(六)指导书写。

翻:左右结构,“番”写在竖中线以左,“羽”写在竖中线右边。左高右低。

滚: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在横中线以上。

省:上下结构,“少”在横中线以上,“目”在横中线稍靠上起笔。

其:上横短,下横长。里面第二横在横中线上,避免“其”写得下坠。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生字词。

3.搜集有关黄山景色的图片或介绍的文字。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二)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介绍黄山,激发兴趣。(出示第一图)

黄山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风景区,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几百年来,游过黄山的人,无不被它的山水奇景所倾倒,明朝的徐霞客把黄山列为群山之首。奇松、云海、怪石、温泉这黄山“四绝”名扬天下。下边我们就到黄山看一看吧!

(二)逐段学习。

1.第1自然段:

默读再结合第一图说一说黄山风景怎么样?抓住“闻名中外、秀丽神奇、尤其”谈理解。(板书:秀丽神奇、奇石有趣)

齐读这一段。

2.指名读第2~5自然段。

(1)课文具体介绍了哪几种奇石?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2)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看书上是怎么介绍的。

指名读第2自然段。结合插图说一说哪些地方像仙桃?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它所在的地方像石盘(观察石头的形状、观察周围景象。)

再读这一段。

(3)出示第三幅图。图上的岩石像什么?

默读第3自然段,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翻滚的云海”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可以这样解决:①同学们,谁坐过飞机,谈谈你在云层之上看到的景象。②由于黄山的山峰高耸入云,从黄山上往下看,云彩在脚下,又浓又厚,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非常壮观。

读这一段,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出示第四幅图,阅读第4自然段。

小组讨论学习:

①先观察图中的石头像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②读课文,看课文中怎么说的?

③从哪儿看出像“仙人指路”?

④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解决。

指名一组同学汇报讨论情况。

(5)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读。

②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师生共同解决。

重点理解:石头怎么会变成“金光闪闪的雄鸡”?(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

山峰上几块巨石的形状很像只雄鸡,太阳光一照,巨石上金光闪闪,就更像是一只美丽的“金鸡”了。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睁开眼睛,把你想到的说出来。

黄山石可真奇妙,就像人们精心雕琢的一样,有的像巨大无比的仙桃,有的像猴子观海,有的像仙人指路,还有的像金鸡叫天都。是不是就有这些呢?

(6)齐读第6自然段。

指名说说还有什么奇石?板书: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

分小组学习,任选一种展开想象,说说奇石的样子。

请三组同学分别说一说。

黄山石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妙趣横生。让我们一齐亲眼目睹一下黄山的美景吧!

(7)请一位同学读全文,同时放一段黄山风景的录像,使大家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老师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体会到了黄山石的奇妙,领略了黄山秀丽的景色。希望同学们长大后,能亲自去目睹黄山奇景,看一看那里的奇松、云海、温泉是一番什么景象。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二)完成课后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背诵。

三、教学过程

(一)读本课生词并听写。

岩石怪石巨石仙人仙桃

闻名著名名字风景区

(二)指导背诵。

1.你喜欢哪段读哪段,要读出语气来。

2.指名有语气地读全文。

3.把你喜欢的选两段试背下来。

4.接龙背,齐背。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组成词语。

2.写出黄山奇石的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再读句子,注意读出句中的停顿。

(1)闻名中外的()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2)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地蹲在山头,望着()的云海。

第2篇

2012年4月21日,中国交响乐团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了一场黄安伦作品专场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上,人们听到的正是两部具有恢宏气势的作品——《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降A大调“凤凰”交响曲》(原名《凤凰咏叹》)。

创作于二十九年前的《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黄安伦系列作品《交响音乐会第一号》中的第二部分。它是一首颂歌式的作品,钢琴与管弦乐队的完美结合,将一种迸发般的热情传递给人们,使人们深刻感受到了作曲家对祖国母亲所怀有的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赞叹。

对于这首协奏曲,我个人的感受是优美、亲切和激情。尽管是三个乐章的传统结构形式,但音乐却有着统一的、自然的主线连接,故听起来很有一气呵成之感。当晚的音乐会中,第一乐章的引子一出现,我就被其清新的韵味所吸引和打动,这是一个多么优美的旋律!委婉之间夹带着浓郁的民族韵味……随后,音乐逐渐呈现出戏剧性的效果,抒情性旋律与斗争性主题的对比,产生出了充满变化性的色彩和力量性的悲壮气氛。第二乐章恰似一个沉思的乐章,音乐中隐隐凸显着民族山歌的味道,带有印象主义特色的和声及配器手法,使音乐略有一丝神秘的感觉出现,瞬间,作曲家内心虚幻般的诗意便在一种朦胧的气氛中得到了体现与升华。第三乐章是一个动力感极强的辉煌乐章,音乐跌宕起伏,壮丽无比,在这里,作曲家将全部激情喷发而出,独奏钢琴行云流水般的乐句,伴随着交响乐团的浑厚音响,勾画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灿烂图景。

黄安伦的这首钢琴协奏曲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技法娴熟,“钢琴化”突出

这首协奏曲有着交响协奏曲的特点,乐队部分的分量很重,与独奏钢琴之间的“竞奏”相当激烈,既有“贴切”和“融合”,又有“争斗”和“对抗”,其效果呈现出“你追我赶”的“姿态”,很有积极化的“共性”特征。说实在的,这样的协奏曲非常难写,搞不好就会“本末倒置”,出现喧宾夺主的“压奏”现象。而黄安伦的写作技高一筹,他以精妙的手法合理地处理各个声部和织体,使之顺利纳入到有机的衔接轨道中,如此音乐就变得既有气势又有个性,既有独立性又有相互性,很好地解决了独奏与协奏之间的关系问题。

这首协奏曲非常“钢琴化”,独奏钢琴的技巧丰富、合理、艰难。黄安伦本人拥有很强的钢琴演奏基础,对于这件庞大乐器的性能及演奏规律了解甚深,因此他写的协奏曲在钢琴独奏部分中显示出了娴熟的技术特点。人们听到,无论是技巧性的第一、第三乐章,还是抒情性的第二乐章,其表现手法均有着非常“专业化”的效果。至于两个华彩乐段,技巧运用的丰富与流畅就更不必细说了。

新颖的创造和丰富的借鉴

听黄安伦的钢琴协奏曲,人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巨大创造力。他运用传统的奏鸣曲式及调性手法,写出了一首戏剧性丰富、张力突出且现代色彩浓郁的作品,其旋律、和声、复调、配器等方面,都有着推陈出新的特点。他的协奏曲不拘一格,有着交响音画般的绚烂和交响诗般的气魄,实为鲜活而生动的艺术创造。

黄安伦的钢琴协奏曲是一首耐人寻味的作品。作曲家在创作它时,融合和借鉴了许多世界同类经典作品的优点和经验,德彪西、拉威尔、柴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等大师的创作风格,都被黄安伦消化、吸收并融合在自己的创作中。可贵的是,这些风格的真正精髓,都在黄安伦的创作中得到了改头换面的彻底升华,成为属于黄安伦自己的风格体现。

当晚的钢琴协奏曲由旅德青年钢琴家周宇博独奏,这位姑娘是一个非常棒的青年钢琴家,她弹黄安伦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可谓从“心”弹起。为了做好音乐上的准备,她阅读了黄安伦的文集,了解了黄安伦的生平,从中找到了自己与作曲家在“心结”上的共同点。当晚她的演奏十分精彩,尽管与乐团的合练只有一次,但无论是技巧表现的流畅还是音乐表现的完美,都达到了令人称道的地步。

中国交响乐团在徐东晓的指挥下,做到了与独奏家之间遥相呼应般的顺利配合,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演出效果。

下半场演奏的是《降A大调“凤凰”交响曲》,这是黄安伦系列作品《交响音乐会第二号》的第三部分。它壮丽恢宏,大气磅礴,是一部气吞山河的时代交响。

《降A大调“凤凰”交响曲》共五个乐章,分为精、气、神、和、腾飞。这些富有“气韵”感的标题,概括出了整部交响曲的丰富内涵。

交响曲的第一、第二乐章连在一起,表现着一个共同的命题。“精”与“气”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节的体现,这一点,作曲家的音乐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解释。音乐一开始,弦乐队依次轮奏,以“大齐奏”(作曲家语)的形式,呈现出了一个富有强悍个性的主题。这个主题“精”“气”十足,大跨度的音程跳跃加之顿挫相间的节奏型,给人们带来一种刚劲与柔韧相结合的感觉。在这里,作曲家的想象力和创作思维令我钦佩,因为我从中感受到一种中华“武魂”韵律的存在。接下去,作曲家运用交响手法充分发展了这一主题,音乐的发展激烈紧凑,气势上很壮观。当的顶点出现时,一种痉挛般的震撼感倾泻而出,于瞬间爆发出了强大的气场,我想,这可能就是“精”与“气”所体现出的真正力量。

第三乐章的标题是“神”。这里的神字应该是神韵、神境的意思。这是一个慢板乐章,音乐徐缓凝重、细腻流畅,听得出来,作曲家无论在音乐结构上还是配器手法上,都力图突出“神韵”二字,而从实际效果看,它也确实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了一种凝炼的超凡意境中,听完这段音乐,每一位现场听众都会由衷地产生出一种难以言传的心灵感应。

第四乐章的标题是“和”。谐谑曲的风格使人们感到了紧张和激烈的情绪,巧的是,作曲家在ABA曲式的B段中安排了一组民乐五重奏,委婉的意境、舒缓的旋律、清丽的色彩,浸透出了一种和谐、恬静的音乐氛围,之后,音乐又重回到了紧张的谐谑曲中(即A段)。这个乐章的音乐感觉起来就像一个天平,民乐居中,两头是分量相当、相互抗争的谐谑曲段落,这种天平式的结构本身就孕育着“和”的意义,因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和”是一种在冲突中所达到的平衡状态,黄安伦的音乐给了人们深刻的注解,即和谐、和平来之不易,它是需要通过不懈的斗争来换取的。

第五乐章的标题是“腾飞”。“熊熊烈焰铸新生,湛蓝天空凤翱翔”,音乐通过对苦难、艰辛、痛苦及不懈斗争的描写,展示了“火中沥炼,重铸腾飞”的不朽民族精神。音乐的大起大落,揭示了历史沧桑的悲凉,奋进而起的,营造出了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的豪迈。黄安伦自己说道:“凤凰在火中烧成灰烬,又在烈火中重生,这种壮丽的景象正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顽强不屈的精神,我的音乐表现的就是它,这就是‘凤凰’交响曲的真正意义。”由翟凤岗作词的《凤凰颂》被谱写成了动人的大合唱。人们在现场听到,舞台上的交响乐团、合唱团、管风琴,加之楼上侧翼观众席上的附加铜管乐团,一齐奏出了无比恢宏的壮丽音响,我当时在现场的感受是,即便是“八”的结尾也不过如此。黄安伦以其满腔的热忱,赋予了这首歌词无比真挚的音符与旋律,构成了一幅震撼人们心灵的音乐画面。

《降A大调“凤凰”交响曲》是一部富有感染力的大作,黄安伦的创作重旋律、重内涵、重功力、重色彩,作品主题写得富有个性,民族器乐的旋律有韵味、有特点,而交响性的发展则更是他的强项,前两个乐章的段落很有肖斯塔科维奇和普罗科菲耶夫的技巧借鉴,而谐谑曲又颇具门德尔松的灵巧、机警和娴熟的风格。值得赞扬的是,这一切都是在他对伟大经典的真正掌握后,融会贯通成自己的艺术结晶。

第3篇

传统的课堂是教师在指定的教学目标引导下,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教案的过程,学生被捆绑在教材和教案的阴影下。而在网络环境下的语言探究活动的特点是“源于教材,广于教材,个性发挥”,为学生在更大范围了解自己所急切关心,了解的知识提供了舞台。因此,在活动中形成自己的研究目标,并在网络中去研究,去发现。这种活动目标不是强加的、预设的,而是生成的,是学生自己探究的结果。

一、设置教学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网络课件以庞大的信息量和快速的传输技术,集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等设备于一体,能使自然事物及发展过程等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地搭建交互式的教学平台。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创设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情境,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产生主动探究的动力。

如在教学《黄崎山》一课时,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播放黄山风景区的精美画面,内容包括黄山四绝、黄山四季、黄山晨夕、动物植物、黄山冷暖等。师导入:“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那么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哪些奇石呢?这时教师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在阅读中感受黄山奇石的美与奇,并结合电脑课件形象感知“黄山石”的奇,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个性参与的热情被激发了出来。

二、引导自我发现,提出活动目标

自我发现的过程,就是主动探究的过程。在发现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就容易产生自己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教学《恐龙的灭绝》,学生自己从网络上探究,有的学生发现全球气候变冷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所以选择了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有的认为行星撞击地球更容易导致恐龙灭绝,因此选择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有的则不满足于课文中提到的内容,从因特网中再搜索进行探究——之后,学生将自己对问题的回答用表单提交到公告板,同时学生也可浏览其他同学提交的观点,起到网上交流的目的。

这段时间的学习允许学生按自己的进度进行,实现了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这样,每个同学都可以在自我发现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的探究内容,让内在兴趣成为整个活动的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有给予学习者以清晰明确的认知导航,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才能有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在网络环境中,师生双方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已由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信息的组织者,导航者。

三、利于网络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再是单一的线形结构,而是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每一环节的学习时间,内容和进度,可随时在网上下载相关学习内容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也可延伸至45分钟之外的大课堂中,使得我们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充实。这也把与教学相关的大量课外知识引入语文课堂。

第4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小学语文 应用方法

一、引言

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靠黑板、粉笔和教案开展教学。同时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下,教师无法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无法有效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无法达到预期理想成效。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这就促使教师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导学生更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基于此,我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魅力及应用方法,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与进一步建设。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魅力

(一)能够凸显小学语文学科的生动性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它具有传统教学工具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就能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以图片、音乐等形式,将传统教案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现,极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有意地填充大量人文性的内容,这些内容涵盖古今中外壮丽的山川景色,包括亲人间、朋友间诚挚的感情,也拥有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人文性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魅力,利用语文学科的神奇魔力带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自然的风光和人文的魅力,使学生充分感受小学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利用黑板、粉笔和传统的教材将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内容展示出来。再加上小学生认知能力和生活阅历的局限性,导致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语文教材中阐释的内容,也就无法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

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利用图片、音乐和视频等丰富的元素制作更具生动性的多媒体课件,以此凸显小学语文学科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主动性和积极性高。

以《黄山奇石》这一课的教学为例,仅仅依靠文字性的叙述及课文中穿插的图片,学生很难将课文描绘的景致在脑海中形成直观具体的形象,也就无法领略黄山奇石的壮丽。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黄山奇石的壮丽景色,将真实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将课文的内容与真实的图片结合起来,领略到文字的魅力,突出语文学科的魅力。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更和谐的教学氛围。随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师已经意识到,只有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课堂才会具有活力,才能保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同时引导学生更主动积极地学习。

但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很难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是教学硬件设施的局限导致的。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在课前给学生播放优美的音乐,使学生的心情得到放松,快速地消除上一堂课的紧张情绪。同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融入趣味性的元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达到营造和谐氛围的目的。

例如教学《数星星的孩子》这一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小星星》等歌曲,利用朗朗上口的少儿歌曲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打破沉闷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活跃。在《惊弓之鸟》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相应的课件,将这则寓言故事以卡通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卡通的形式将文章内容夸张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在欢乐中更有效率地学习语文知识。

三、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既可以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又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更深层次的领悟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有效率地完成语文教学内容。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根据自身的阅历和教材的描述,很难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也就很难完成学习任务。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屏幕上为学生展示圆明园重建后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充分感受圆明园的美丽,对圆明园产生喜爱和向往之情。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圆明园的废墟图片展示给学生,通过对比对学生进行视觉的冲击,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圆明园毁灭的重大损失,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梦想的力量》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轻松地完成生字词的教学,却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梦想,并进一步感受梦想的力量。从本质上说,梦想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教师不能将其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通常影响到教学质量。

此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收集和整理什么是梦想,可以为学生收集更详细的资料。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准备众多名人的生平事迹,让学生观赏众多伟人为了梦想而不断奋斗最终获得成功的事例,帮助学生对梦想有直观的认识,并进行更有效率的语文学习。

四、结语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下的产物,对人类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极大的便利。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魅力,并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交流,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文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5).

第5篇

关键词:以学生发展为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展示共享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当前教育改革轰轰烈烈,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做到一切为了学生,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和谐高效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潜能,使他们积极、快乐、高效地学习。下面我就结合我校教学改革的实践谈一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自我价值实现的空间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价值实现的平台。结合我校的“三标润泽”课堂教学模式,我采用了“学案导学法”。在学案设计上,预习目标是抓手,我突出了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并注意问题设计的的层次性,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留下时间和空间。每位同学可根据学习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体会到通过努力获得知识的快乐。如在学习《花的勇气》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学案导学法”的教学策略,给学生创设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并找出原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学生通过自学,这些要求基本都能达到。更可喜的是,学生能结合周围的事物和人,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表现出惊人的学习潜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和努力,这种“学案导学法”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而且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和发展。

二、合作交流――为学生搭建自我能力展现的舞台

合作探究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对问题有了独立思考,有了初步想法后,他们就愿意与同学交流、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将课堂上学生被动的听讲变为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的“生本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上体验学习的乐趣。下面就结合我执教的《黄山奇石》的教学片断来具体谈一谈如何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师:仿照学习“仙桃石”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其他三块奇石到底奇在哪里。

生:小组讨论。

组长:你们发现了吗?

组员1:猴子观海奇在这块石头在陡峭的山峰上。

组员2:猴子观海奇在外形像猴子。

组员3:猴子观海奇在姿势、神态很有趣。

组员4:猴子本是好动的,此时此刻它为什么一动不动?

组长:因为它被黄山的奇石吸引住了。

组员1:什么叫“云海”?“翻滚的云海”会是怎么样的?

……

师:播放课件,让学生领略“翻滚的云海”美景。

组员2:“翻滚的云海”真是波涛汹涌。

组员3:“翻滚的云海”真壮观。

组员4:“翻滚的云海”真是人间仙境,怪不得猴子在这么高的山崖一动不动,它是看得着迷了!

组长:还有什么问题吗?

组员1:此时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会想什么呢?

……(多个学生说说)

组员2:“猴子”一词为什么加引号?

组员3:因为那不是真的猴子。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内容也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在“品石”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你们想先观赏哪块奇石?”让学生自主挑选奇石进行观赏。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其它几块奇石奇在哪里?这样,学习课堂不再是少数人的舞台,而是全体学生的乐园。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而且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真正明白了问题的根源所在,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也并非所有时间和内容都可运用。必须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力求发挥它最大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袖手旁观,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

三、展示共享――为学生打造自我素质提升的平台

第6篇

一、宽容的倾听者

课堂教学离不开交流,交流离不开倾听。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或是因为担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或是因为不相信学生,总是会迫不及待地打断孩子的话语与思想,使课堂交流敷衍了事。这样的交流只有命令与服从,只有授予与接受,没有宽容,没有平等。有一首儿童创作的诗值得我们深思:“对任何人来说,大人从来认为我们是孩子气,没有人能进入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内心的墙有二十一英尺高,而大人的梯子只有十英尺高。”学生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教师课前的预设,给予我们一些毫无准备的意外。此时,教师应该学会关注学生的内心需要、兴趣和思想,学会宽容地倾听,在亲和对话中捕捉住学生的“灵光一现”,拥抱一份份意外的惊喜。

二、真诚的赏识者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求我们做宽容的倾听者,更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赏识学生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赏识者,充分相信学生,释放学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良行为,进行更多体现人文关怀的细致具体的即时评价,促进和谐的课堂生成。

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在引导学生读懂了兄妹俩的对话后,我这样引导学生:“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有一颗敏感的心。当他听到兄妹俩的这段对话后,心里是怎么想的?”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这样说道:“这位姑娘眼睛瞎了而且家里这样贫穷,依然这么热爱音乐,我真忍不住想进去为她弹一曲。”这时候,我适时给予评价:“你真是一位有爱心的‘贝多芬’!”……教师的赏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更提升了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三、平等的合作者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管理者,制订了许多条例,不准学生做这个,不让学生搞那个,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扮演着“教育警察”的角色。因此,重建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合作者。教师要走进学生,与学生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克服求同思维模式,培养其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其个性发展,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尝试发现,民主对话,是促使课堂生成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轻松愉悦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教师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建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将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动态生成”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四、个性的促进者

在生成性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教学中,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现象发生。每一种现象都代表着不同学生的个性,它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课堂教学过程。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营造民主的氛围,促使积极因素生成有利课堂教学的新资源,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基于学生没有形象感知课文这一原因,我精心预设了图文对照,以指导朗读感受黄山奇石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上课时,在让学生交流留下深刻印象的奇石时,我无意间发现有个学生在画奇石便灵机一动,对全班同学说:“这位同学用画来表达他对奇石的喜爱之情这是多好的创意啊!”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了,我决定,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合作学习――两人一起画画,三人一块讨论,四人围坐讲故事……在学生个性创作的同时,生成新的教学内容,理解文本,超越文本。不仅使学生感受了黄山石的奇,又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创造的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挖掘了学生的个性潜能。

第7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成为一座架设在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体现教学的高效性提供了捷径。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具备哪些突出的优势呢?笔者结合自己在万全区第二小学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所积累的经验,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策略所体现的优势谈几点认识。

一、深刻领会整合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供身临其境般的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师生进行平等会话、协作学习,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减轻师生负担。

二是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就如同一座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搜索能力,再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就可以在网上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学习。

四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而多媒体技术却很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

五是有助于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而是从多媒体网络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然后分类放入资源库中,在教学策略的层次上将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集体备课有可能是根据本周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各种信息的使用加以共同研究,达成共识。

二、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毋庸置疑,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但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通常应用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多种方式解决。然而,如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便会使过去靠老师口如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加粉笔末飞舞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难以理解,然而这两点却对突出全文中心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我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现圆明园当年的绮丽景观。首先通过出示电子版圆明园全景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圆明园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周围小园的分布;然后结合对“众星捧月”词语的理解,在远观图中分辨哪是“月”哪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等景物进行了全方位展示,到此被称为“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的圆明园在学生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课后,我又为同学们播放了电影《》片段,让学生体会如此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成为灰烬的悲痛和耻辱,使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并由此展开讨论:要不要重建圆明园?并说说自己的主张和理由,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进一步引导学生关心现实生活中的话题。

三、突出教学情境的创设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应用多媒体开展课堂教学,必须合理适时。例如讲授《黄山奇石》一课,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但是,对于我们地处张家口地区的小学生来讲,能够去过黄山的可谓少之又少,因此,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的美景。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视频点播”反复的观看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在这种身临其境的状态下,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你们喜欢黄山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黄山再次亲密接触,感受黄山的奇美秀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四、突出学练结合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