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8 11:23:42
序论:在您撰写中学贫困生帮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在类似的事情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他们都是家庭贫困子女。家庭贫困给这些同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很多方面表现异常。下面就有关贫困生的问题谈谈我校的一些做法:
一、家庭贫困给学生造成的影响
1、家庭贫困影响了贫困生的身体发育
初中时期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刻,必要的食物和合理的营养可以促进其生长发育良好、体质强壮。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往往使他们没有必要的营养,从而影响到身体发育。
2、家庭贫困对贫困生的价值观形成了影响
贫困生强烈的生活体验,常常使他们陷入对物质利益过分早熟和狭隘理解之中,过重地看待自身物质上的贫困,把“金钱”作为主要的价值尺度,“没钱”在他们心目中形成了可怕的阴影。一些贫困生片面地认为,“钱越多人生的价值越大”,有了钱就有了一切。金钱的万能观加剧了他们对物质享受的渴求,贫困使他们的选择变得急功近利。家庭的贫困使贫困生形成了对金钱的强烈追求,把金钱作为自己追求的唯一或者说是最高的价值目标,形成拜金主义。
3、家庭贫困使贫困生缺乏社会认同感
一些贫困生认为贫困是一种耻辱,贫困会让人低人一等。他们看不到贫困现象产生的复杂原因,过分强调贫困形成的内在的家庭因素,从而对家庭没有温情、对父母缺乏感恩,他们怨恨家庭的贫穷、父母的无能,进而发展到怨恨他人、怨恨社会尤其是家境殷实的富裕同学,甚至对周围一切产生反感,形成了对社会的逆反心理。
4、家庭贫困对贫困生的心理影响
根据调查与分析,部分贫困生存在一些心理障碍,如焦虑、自卑、抑郁、自我封闭等。这些心理障碍导致贫困生时时为一些无谓的事情心烦,难以集中精力学习,成绩不好,成为“双困生”,这又进一步造成了贫困生的心理阴影。
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学生困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开展对贫困生的帮扶活动,缓解贫困生经济压力
针对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我校开展了广泛帮扶活动,学校以团委为核心创立了“共享阳光基金”,基金来源为学校提供一部分,教师学生捐一部分,社会各界捐一部分。“共享阳光基金”主要为贫困生提供每月的伙食费,争取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近三年来,学校为贫困生提供了几十万基金,帮助上百名贫困生圆了读书梦,有的还考上了大学,05年毕业的一名同学考上湖北美院时,学校为其承担了学费。特别对于发生突发性重大变故的学生家庭,团委更是会给予及时而有效的帮助。2009年末,我校高三一位同学父亲患重病生命危险,母亲遭遇车祸截肢,家庭无力承担,他面临休学,学校发出倡议对他们进行救助。短短两天,全校师生共捐款42000多元,使该家庭度过了难关,也同时在全校进行了一次互帮互爱感恩社会的教育。
2、创建良好校园文化,帮助贫困生建立良好的社会价值观
(1)在学生中进行勤俭教育。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治家兴国的根本。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人已经没有了节俭的意识,不少学生根本没有一点节俭意识,不懂得什么是勤俭节约,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穿要名牌,吃要高档,生日派对、同学聚会相互攀比、爱慕虚荣,认为节俭丢人、寒酸,至于珍惜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支笔的节能意识更是无从谈起。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树立节俭意识,重视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美德,形成勤俭品质。
(2)在学生中进行苦难教育。苦难是一所学校,是人生的老师。孟子说:“天欲降大任于斯人,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当今条件下,现代化虽然能够为学生创造优裕的生活,但是过于优裕的生活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温室里的花朵”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贫困对于弱者而言,是一种劣势,是一种灾难,而对于强者来说,是一种磨炼,更是一笔取之不尽、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要求学生正确地看待人生苦难,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贡献、为社会尽责任,这样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才不至于陷入“人穷志短”的苦恼之中;真正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样就会有奋斗目标、有毅力,就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
(3)在学生中进行感恩教育。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意识的培养,所以在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地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感恩父母养育情,感恩老师教育情,感恩社会关爱情,感恩自然赋予情。可通过各种形式如“今天我是家长”、清明节组织“缅怀先烈,感恩前辈,珍惜今天”的主题教育活动,一点一滴,步步升华,使学生对家庭、对社会、对生活充满感恩,他也就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3、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促学生健康发展
(1)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可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团体辅导等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加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用情感去激励学生,通过学生的内省,达到教育自己的目的。
(2)要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努力为贫困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为他们提供各种展示自己特长的舞台。对于贫困生的积极心理因素,如勇于面对学习上的困难、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家长和老师要着力培养和引导,坚持以鼓励评价为主,从而激励贫困生共同进步,使他们战胜困难、树立自信,特别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同学和谐相处的氛围。
[关键词]朋辈心理互助 贫困大学生 应用
[作者简介]黄晨(1978- ),女,江西抚州人,桂林医学院学生工作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杨凯(1968- ),男,江西南昌人,桂林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科科长,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生物学教育。(广西 桂林 541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广西高校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朋辈心理互助在地方商校贫困生心理扶助工作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ZZ018)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00-02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收费制度改革,贫困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很多高校贫困生人数已经占学生总数的30%以上。目前我国实施的相关资助政策都是重点围绕如何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而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心理状况也令人担忧。大量的调查显示,高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相比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①。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低自尊、焦虑抑郁、人际交往状况较差、应对和防御方式比较消极、主观幸福感较低等②,严重阻碍其个人成长。因此,贫困大学生不仅需要经济上的资助,更需要心灵上的关注、精神上的支撑和人格上的完善。目前,我国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完整而独立的操作体系。文章探索运用朋辈心理互助模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援助。
一、贫困生朋辈心理互助的内涵
朋辈心理互助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类似于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活动。这种心理互助的过程是在朋辈之间进行的,这里的“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他们通常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③贫困生心理互助则是将朋辈心理互助模式应用于贫困生的人际交往中,这种心理互助的过程是在贫困大学生之间进行的,助人者和受助者可以在互助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彼此可以深入地了解对方的内心,深刻地体验对方的情感、思维。贫困生心理互助的模式包括团体互助和日常互助两种方式。
二、贫困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心理气氛”的建设非常重要。他指出,辅导的成功不在于辅导者的水平和技巧,而在于辅导者的态度。④辅导者给来访者以真诚、无条件的尊重和准确共情,就能够调动来访者自身的潜力,开放迈向自我实现的境地⑤。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社会地位边缘化,常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再加上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与城市学生相比,见识窄、爱好少、交往能力和技巧有限,因此在与其他学生相处时常束手束脚,难以敞开心扉。贫困生之间的相处则不同,他们年龄相仿,生活背景相似,地位平等,相互之间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心理气氛”。助人者可以站在受助者的角度为其出主意,彼此间能够敞开心扉、积极交流,从而达成共识,以缓解心理压力。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除了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要外,大学生对爱与归属、尊重等更高级的需要更为强烈。他们渴望爱与被爱,希望在团体中拥有归属感,期待受人尊重。经济上的帮助暂时缓解了贫困大学生生活上的困难,但同时他们更希望得到心灵上的扶助。朋辈心理互助正是迎合这种心理需要,以贫困生辅导贫困生,使贫困生在平等互助的过程中感受到爱与被爱、关心与被关心、欣赏与被欣赏、尊重与被尊重,在民主、轻松、信任的条件下,发挥同伴影响力,传递“正能量”,在互助的过程中学会关心、理解、尊重、激励他人,培养乐于助人的优良品格,从而体会到心灵上的愉悦,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此外,团体动力学理论、社会支持与社会交换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都可以吸收到贫困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的具体实践中去。
三、朋辈心理互助在贫困生心理扶助中的实施步骤
1.招募心理互助咨询员。朋辈心理互助团体组建者(由心理辅导老师担任)在学校招募心理互助咨询员的信息,通过心理评估、面谈等方式,在自愿报名者中遴选出心理素质好、符合条件的贫困大学生组成贫困生心理互助咨询员。
2.互助咨询员培训。团体组建者对心理互助咨询员进行培训。一是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流派、朋辈心理互助的基本概念及定位的知识培训;二是心理互助基本技巧(包括倾听、面谈、建议和指导等)以及心理互助基本态度(同理心练习、积极关注技巧)等培训,并对所学的知识采用角色扮演的办法进行训练;三是朋辈心理互助咨询员个人成长与自我发展的辅导,采用团体活动为主、课程讲授为辅的培训形式,运用综合游戏、小组讨论、个人分享的方式进行。培训总时长为8周,每周2次,每次1.5~2个小时。
3.心理筛查工作。在全校范围内统一运用UPI量表进行心理筛查,结合贫困生认定结果确定贫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消除贫困大学生填写心理量表时的顾虑,并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
4.组建团队。团体组建者就心理筛查中贫困生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拟定各发展主题,在贫困生中各发展主题的互助组招募信息,组建各个发展主题的互助组。对于报名者,团体组建者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测验、面谈以及个人的成长历程,结合其心理特征,建议具有相似问题或者有相似发展需求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为保证实施效果,每个互助组的人数控制在6~10人左右。团体组建者还要针对贫困生心理敏感的特点,在指导各“成长互助组”制订互助方案和计划的过程中,着重营造安全、温暖、接纳、信任、尊重的心理氛围,将严肃的主题活动以轻松自然的方式来进行。同时,心理互助咨询员依据自己的经历以及优势加入到各个“心灵成长互助组”中去,并负责组织、主持本互助组的活动。
5.互助团体活动的内容及方式。一是基于贫困大学生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朋辈心理互助可以安排团体活动,并采取发展型团体活动和训练型团体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比如,针对贫困生自我意识偏差的现象,可通过“20个我是谁”(认识自我、发现优势)、“感恩的心”(学会用感恩的态度去认识和接纳身边的人和事)、“贫穷贵公子”(客观认识和接纳贫困)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引导贫困生不断地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悦纳,发展积极、良好的自我;以改善人际交往能力为目标的团体,可安排“有缘千里来相会”“信任之旅”“沟通无极限”“心有千千结”“你心有我知”“友情大提升”等活动。团体活动中,还可以通过哑剧表演、角色互换、魔术商店、双重扮演等方式进行。团体活动每星期一次,每次1.5~2小时。二是针对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容易暴露、个人差异难以照顾周全、对指导者要求较高、压力较大等问题,朋辈心理互助有必要安排日常生活方面的活动。由于日常生活方面的活动不受场地、时间、主题的影响,互助组的队员间可以就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展开互助,比如 “如何应对贫困”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互助组成员由于处在一种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在情绪体验上有了安全感,这种“去问题化”的状态更加增强其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心理问题也会得到积极的关注,有效地避免了团体活动呈现出来的问题,是对团体互动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6.积极跟进指导。在各组活动进行中,团体组建者随时与心理互助咨询员进行沟通指导,及时跟进和协商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7.重新施测检验实效。各组经过8~9周的互助活动后,再用心理测量(UPI)工具进行重新施测,通过两次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检验在贫困生中开展朋辈心理互助的实效性。
四、贫困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践证明,朋辈心理互助在优化贫困生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是行之有效的。朋辈心理互助有助于形成榜样作用,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学习和模仿的机会;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咨询关系,促使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得以顺利进行;有助于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助人与自助”相结合。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心理互助咨询员专业水平的问题。朋辈心理互助需要心理互助咨询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知识和技巧,因此心理互助咨询员的选拔和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虽然对心理互助咨询员进行了专业培训,但他们毕竟没有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学习,只能解决贫困大学生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并不能深入、彻底地解决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对于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贫困大学生,应该建议以专业教师提供的咨询和辅导为主。
2.同质性与异质性的问题。贫困大学生心理互助活动是在贫困生中展开的,他们之间的同质性非常高。实践证明,同质团体易于沟通,也容易从相同或相似的经验中获得启发,并调整和改善自身的不良行为和习惯。但是,如果同质性太高,则不利于打破惯性思维,不易从多方位观察和剖析自身,从而不利于个体获得多方位的帮助和发展。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尝试在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中招募部分心理互助咨询员,将这些品学兼优、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学生充实到各个心理互助成长小组中去,为团体成员起到引领和榜样作用。这样既能发挥同质性的优势,又增加了异质性的因子,便于团体和个人的发展。另外,为了适度增加团体的差异性,还可以让普通贫困生和贫困生学生干部组成互助,以便增加互助的效果。
3.切实解决经济问题。实践证明,家庭经济困难能够加重大学生的心理症状。因此,学校应从物质上入手,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帮助他们放下心理负担,推动朋辈心理互助的顺利开展。首先,通过设立多种形式的奖、助学金,积极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开辟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有效手段,让每一位贫困大学生都能够安心学业。其次,通过广开渠道,充分挖掘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大学生通过自身劳动换取报酬,在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锻炼他们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素质。
[注释]
①安琪.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及其干预研究[E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CurRec=1&recid=&filename=2010072268.nh&dbname=CMFD0911&dbcode=CMFD&
pr=&urlid=&yx=&v=MTU2MjlEaDFUM3FUcldNMUZyQ1VSTDZmWWVkbkZ5
amtXcnJQVjEyNkhyTy9ITlBLcDVFYlBJUjhlWDFMdXhZUzc=,2007-05-25.
②何瑾,樊富珉.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3):397.
③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J].心理与就业指导,2003(9):64.
一、高校大学生贫困群体的现状
在高校中,大学生贫困群体是指因家庭经济拮据,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多方面制约的群体。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和收费制度的形成,高校中大学生贫困群体现象日益突出,并呈逐年上升趋势。面对生活的贫困,大部分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发奋图强,自立自强。但其中也有一部分学生因贫困而承受较大的压力,生活、学习、就业等受到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受到损害,成为和谐校园中一个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贫困帮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帮扶措施
高校在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工作上,必须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既要从经济上资助他们,使他们衣食无忧,维持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水准,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精神帮扶。经济上的资助对学生而言是短暂的,而思想上的帮扶对学生却是受益终身。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导大学生贫困群体树立战胜困难、艰苦奋斗的自强、自立精神,克服 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要做好大学生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抓住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的重要环节,广泛持久地对其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教育。事实上,几乎每一个贫困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多灾多难的故事。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他们没有能力选择家庭和出身,但有能力选择自己的明天和未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压弯了腰。要帮助贫困生分析困难,正确对待困难,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逐步克服面子观念,养成劳动光荣的思想,形成只有依靠劳动、努力学习、自强不息才可以摆脱贫困。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贫困群体的资助体系,奠定贫困学生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
对于大学生贫困群体,社会各界给予了很大的关爱,政府更是高度重视和关心高校贫困学生群体的学业和成长问题。目前,我国各高校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奖、贷、助、补、减、免和贫困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内容组成的大学生贫困群体的资助体系。在申请或国家助学贷款方面,由于一些毕业生的信用意识差,没有认识到还贷违约对个人名誉的长期不良影响及对后面同学的不利影响,导致银行对贷款发放日益谨慎,门槛越来越高。为此,作为国家和政府来说,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对贫困学生的资助,设立专门的贫困生奖学金。作为高校来说,应加强与社会各界联系,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助学,帮助优秀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在就读期间,学校可以通过为其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发放助学金等多种有效方式帮助其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教会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懂得知恩图报的人。
(三)加强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生思想问题调查中,我们发现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贫困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自尊与自卑交织,焦虑与忧郁并存,挫折感和自我封闭感都很强的心理特点。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贫困群体进行心理健康与挫折教育。可以聘请专家教授开设心理教育讲座对贫困生进行集体辅导或开设心理门诊对贫困学生的个性化问题进行个别指导。也可以开设网上咨询中心,利用网络虚拟空间使一些不愿抛头露面、自尊感强的贫困学生能够得到心理咨询和心理解困。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自我并接受现实中的自我,能够坦然面对贫困,缓解心理冲突,克服心理素质方面的缺陷和悲观失望的消极心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总之,我们要重视大学生贫困群体的思想教育,用客观的态度对待它,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它,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它,才能实现思想教育的目标,达到我们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目的。
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在这里举行**二中对北行村贫困学生结对帮扶活动,我首先代表北行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对**二中对我村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对帮助我们的**二中李校长和教师以及十二位学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我也向我村被帮扶的十二位同学表示祝贺!版权所有]
北行村是渔区村,是大渔镇的渔业重点村,但因近年来渔业资源的衰减,渔民收入提高缓慢,部分渔民因各种原因生活较困难,但我村群众和学生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都期盼能完成学业,受到好的教育。今天,李校长和各位老师同学的到来使他们的愿望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李以榜校长去年下派我村任工作指导员,为村民办了许多实事,在他的努力下,我村的面貌得到很好的改善,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今天,他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思路,建立**二中和我村教育结对帮扶制度,发挥**二中的资源优势,支持帮助我村发展教育,在此,我再次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此次结对帮扶活动是加强**二中对我村教育支持的良好开端!让我们携手努力、求真务实,共同把结对帮扶活动搞好。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有爱心的各界人士来关注困难学生,为他们献出爱心,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一)了解贫困生就业失败原因,帮助贫困生正确求职
贫困生由于受到经济劣势的影响,很多贫困家庭是花费了巨大经济投资来培养一个大学生,因此贫困家庭对贫困大学生有过高的期待,贫困生自己也由于多年来受助于家庭的经济帮助,因而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水一般都有过高的要求,在选择应聘岗位的时候,过多注重薪酬,这样也会造成一部分贫困生错失就业良机,从而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受到打击,造成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职业,或者喜欢什么职业,或者能胜任什么工作,从而不敢主动寻求适合自己的岗位,造成长期观望状态。更有甚者,将就职机会过多的依赖于学校和社会,将自己无形中处于求职被动状态,有的贫困生,由于在寻求工作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经济费用,觉得自己对不起家庭,毕业了还在花父母的钱,不能承受自己一次一次失败求职的压力,过于自卑,加上从小由于家庭经济不如别人,在心理上本身就具有自卑不如人的心理特点,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不敢朝自己的就业目标迈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一步,面对这种情况,辅导员应当积极发挥自己良师益友的作用,邀请问题贫困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谈心,帮他们分析求职过程中失败原因,寻找对策,尤其对于求职失败后情绪低落的贫困生,要特别关注,严重的还应寻求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贫困生解决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惑,疏导就业压力。对于具有共同问题的贫困生,可以结合心理辅导老师做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现场求职演练,也可以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将贫困生中优秀的同学代表邀请到班级来为贫困生讲解求职经验和方法,现身说法,更能让贫困生接受辅导员提供给他们的帮助。
(二)帮助贫困生克服自卑心理,培养求职自信
当前社会难免存在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甚至有家庭条件较好的毕业生出现“走后门”的现象,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会打击贫困大学生找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他们盲目看待自己不如别人,认为自己输在了起跑线上,心里满腹的不满与无奈会累积出较多的负面情绪,使原本就缺乏自信的他们更加不能坚强的面对求职过程中需要积极克服的问题,甚至不能正确的对待自己求职过程中应该把握的机会,而放弃了一些本该可以把握的就业机会。有的贫困大学生在通过面试后,由于自卑心理作怪,无法从学生角色转换到职业角色,在还没有真正踏入工作岗位前,就完全进行了自我否定,可想而知,他在真正踏入工作岗位后,还将需要做出比常人更多克服自卑心理与困难的努力。辅导员应该努力帮助贫困生树立求职自信,帮助开展求职技能辅导,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
(三)帮助贫困生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正确面对求职
贫困生多是家里的希望,有些农村家庭的贫困生,多少年才出一个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十六七年的努力拼搏,家里给予了巨大的经济支持,就是为了在大学毕业时找到一份有前途的工作,毕业就职承载着的不仅是自己寒窗苦读的心血,更是亲朋好友们的希望与寄托,更有自己对自己这么年来努力拼搏的成果的期待,很多贫困生对求职的期待就可想而知了,辅导员要帮助贫困生正确面对求职过程,不要急于求成,从而弄巧成拙,要引导贫困生循序渐进,克服求职中好高骛远的思想,更不可以盲目羡慕他人,跟从他人,为了报答父母这么多年来的养育之恩,盲目追求高薪,做出不切实际的选择,而无法正确考虑自身的专业背景和能力。因此很容易出现在求职过程中出现急于求成的心理,甚至产生焦躁不安的心理问题,对于这种现象,辅导员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分阶段地对贫困生进行就业指导,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让贫困大学生群体都能顺利地走向工作岗位。
二、帮助贫困生寻求多方援助,拓宽就业渠道
现在我国高校基本都有专门的部分负责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并且会组织召开各种形式的招聘会帮助毕业生寻求就业机会,辅导员可以系统性的给贫困生做职业规划指导讲座,指导他们写简历,如何应对面试,如何向企业展示推销自己,由于贫困生经济条件受到限制,没有更多的经济力量去外地进行求职面试,要指导贫困生充分利用校园招聘会机会,针对专业背景,寻求相关企业校企合作,为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途径,同时,指导贫困生在网络上合理求职信息,可以利用自身经验帮助贫困生寻求多方援助,整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使贫困生能更快更省钱的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
(一)寻求相关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帮扶贫困生就业
可以根据国家、社会、高校对贫困生采取的相关援助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可以寻求多方援助对贫困生实行就业津贴补助,高校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仅仅依靠经济上的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依靠社会、学校、老师、同学和贫困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现心理脱贫。[3]落实实际的就业援助,在贫困生自主创业时,可根据他们的经济困难,采取学校支援、社会援助等多方援助,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支持和帮助,尤其要利用好高校的就业管理部门对贫困生的帮扶政策,帮助贫困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尽可能的帮扶贫困生实现快速就业,对于实际困难无法解决的贫困生,可以适当延长关注期,辅导员可以利用自己的角色便利,在校园、班级为贫困生建立一些专门服务于贫困生的社团组织,多元化的帮扶贫困生,促进贫困生全面就业,全面发展。
(二)进行个人帮扶,提升贫困生个人就业竞争力
在力争得到社会、学校各方面的援助的同时,辅导员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贫困生个人帮扶,提升贫困生个人就业竞争力,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自己,不羡慕他人,不盲目攀比。帮助贫困生进行个人的能力优势与缺点的分析,明确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学会懂得自信、乐观的面对生活和面对困难。积极调整心态,不骄不躁,坦然面对未来,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切不可妄自菲薄,更不可盲目自卑或者自大,帮助贫困生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鼓励贫困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开展就业指导课程
鼓励贫困大学生努力学好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鼓励贫困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与优秀学子、成功人士交往,鼓励贫困生向成功人士学习成功经验,同时还能帮助自己克服自卑心理,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援助,对贫困生有针对性的开展的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让贫困生自己在课程中学会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可眼高手低,更不可随意贬低自己,自己给自己打击。鼓励贫困生抓住一切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自信心,时刻为自己将来就业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工作。
三、开展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好贫困生就业服务者
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寻求工作和毕业的同时,辅导员在班级中开展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好贫困生就业指导者和服务者。帮助贫困生解决在临近毕业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一)帮助贫困生解决就业前的各种问题
有的贫困生临近毕业,很多事物忙,甚至有的贫困生由于欠缴学费的压力太大,严重影响求职心理,针对贫困生经济的紧张,辅导员更是需要给予极力的支持和帮扶,寻求校方对贫困生的学费欠缴开绿灯,帮助贫困生申请延迟缴纳学费,辅导员可以帮助贫困生解决求职中遇到的其他难题,尤其是大学生是第一次走入社会,经验缺乏,难免不会因为求职心切而上当受骗,辅导员可以利用自身的身份,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必要时可以帮助贫困生获得更多的社会援助或法律援助。
(二)帮助贫困生处理毕业事物,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
帮助贫困生简化毕业事宜,积极主动的帮助贫困生落实户口、档案去向问题,减轻他们临近毕业的各种杂事,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有些贫困生临近毕业,情绪会莫名的紧张,甚至不知所措,有的甚至产生毕业焦虑情绪和求职焦虑情绪,因此,辅导员帮助贫困生处理一些毕业杂事,可以适当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和毕业焦虑。
(三)关注贫困生的发展,探索更多帮扶途径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加大“贫困地区扶持力度”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市县扶贫帮困工作的安排布署,把扶贫帮困工作做为教育局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真正达到群众得实惠,干部受教育的目的。
二、工作目标
1.实施“阳光助学工程”,实现教育的公平,不让所帮扶村一个家庭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确保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2.进一步改善帮扶村育人环境;
3.对县扶贫办安排的帮扶对象,力争在年底前完成脱贫解困任务。
三、工作要点及措施
1、认真执行国家的学生资助政策,保证学前教育儿童受到资助不低于12%、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到资助率不低于10%、普通高中学生受到资助率不低于15%、职业高中学生受到资助率不低于12%的贫困生补助。在补助经费分配中,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将补助经费向帮扶乡镇学校倾斜。建立贫困生资格申报、审查制度,在学生提出申请,学校调查落实的基础上,确定贫困救助对象。
2.优质高效办理大学生生源地贷款,做到应贷尽贷。
3.热情接受社会各界资助,积极联系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对帮扶村开展资助,为社会各界资助提供良好的资助环境。
4.组织奉爱心活动。在阳光助学日期间,广泛宣传“阳光助学”活动的重要意义,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开展一次“捐献一日工资,奉献一片爱心”活动,带动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的积极性。
[关键词]医学院校 贫困生 资助
[中图分类号] G46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142-03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加上并轨制度的改革和偏远落后农村山区子女升学率的提高,高校内的贫困生也在与日俱增。“贫困生”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和高校关注的焦点,“奖、助、贷、勤、补、减”等资助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家庭经济困难生完成学业。然而,在实施资助的过程中,医学院校在积极开展资助的同时,却忽视了资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没有对资助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事后追踪。作为一线资助工作人员,笔者结合医学院校的工作实际,对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医学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的意见》,目前医学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内容有:1.以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主的贷款制度;2.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为主的奖学金制度;3.以国家助学金为主的,以勤工俭学、临时困难补助为辅的助学制度;4.校内优秀学生奖学金、其他社会资助奖学金为补充的奖学金制度;5.逐步完善减免学费制度和绿色通道制度。这些制度很好地保证了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二、医学院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资格认定和等级认定存在误差
所谓贫困生,就是指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学费或支出有困难的学生。贫困生一般分为一般困难生、困难生和特别困难生。在医学院校内,贫困生资格认定和等级认定程序是:1.学生申请;2.学生出具乡镇市级民政部门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证明;3.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4.学生日常生活消费等。结合以上条件,依据家庭状况、孤儿、烈士子女、父母残疾、年老多病、经济来源、自然灾害、单亲家庭、下岗职工和贫困地区等量化指标,结合班级评定小组评议,评定贫困生的等级。在现实操作中,很多因素很难具体量化,认定工作不好把握,存在误差,不受校方控制的贫困生证明很难把握其准确性。有现象表明:一些不贫困的学生手持贫困生证明,要求申请国家助学金;一些家庭确实贫困的学生,因多种原因,无法出具贫困生证明;还有一些贫困生,因自卑心理、攀比心理,不愿意表露自己家庭的真实情况,加上在资格和等级评定过程中,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导致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未能得到及时资助,不需要资助的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得到了国家的资助。
(二)资助中出现“拜金主义”的现象
国家助学金平均每生每年3000元,而医学院校内优秀学生奖学金最高1000元,其差别太大,这种差异性,吸引了不少学生的眼球。他们认为,只要家庭经济困难,提出申请,就很容易获得;只要学习一般化,无挂科现象,次年依旧申请,就可以继续享受国家无偿资助;加上受资助的贫困生那种“等、靠、要”的依赖现象,更加刺激了他们。对于新入学的学生来说,申请的学生相对能反映出其家庭的真实情况,但到了二年级以后,这些学生很快意识到,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比较大,资助金额较高,而且是一种无偿资助,比办生源地助学贷款更实惠。在学生们中出现了“学习好的不如家庭困难的”这种“拜金主义”思想后,他们会利用学校对家庭困难学生出具的证明难以验实这种情况,在班级评比时活动一下,拉一下关系,成为“假冒贫困生”,想方设法骗取国家资助。
(三)资助后的贫困生缺乏监控和反馈体系
贫困生得到国家和学校资助后,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受影响。在辅导员们的引导和同学们互助下,他们能顺利完成各学期的课程学习,能积极参加院系文体活动,能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但仍然有部分贫困生在得到资助后,在学习上出现旷课、迟到、早退,甚至考试不及格的现象;生活上懒惰,不能积极面对生活,面对人生;交往方面闭关自守;活动方面出现消极的思想,无集体意识、奉献意识等。在他们心目中,国家资助他们是应该的,他们无需回报社会,他们凭借“家庭困难”这张令牌可以继续享受国家资助。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其一是学校资助中心没有制定要求系部和辅导员对资助后的贫困生的表现进行监控和反馈制度;其二是学校对资助后表现不好的贫困生缺乏相应的处理措施;其三是从事一线资助工作的人员无法开展资助后贫困生的处理和教育。
(四)贫困生的心理帮扶不够完善
贫困生是由于家境困难而获得资助的,这一家境状况往往对他们的性格和心理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贫困生的自尊心都比较强,他们渴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尊重,渴望别人承认他们存在的社会价值,渴望得到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的乐趣。在对贫困生进行认定和资助时,医学院校的辅导员和领导都能考虑到贫困生的心理,也能积极去引导、去帮扶,但仍有许多地方不够完善,这主要体现在:一是资助的贫困生比例较大,加上评定时诸多事务缠身,一线辅导员与贫困生的心理交流不够完善;二是对贫困生的思想上脱贫引导不够完善;三是开展自信自强的贫困生主题活动不够鲜明。
三、医学院校资助存在问题的优化对策
(一)完善医学院校贫困生资格认定和等级认定的机制
贫困生的资格认定和等级认定是医学院校资助工作的首要任务,其真实性直接影响到国家资助贫困生的意义所在。医学院校在完善制度方面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就贫困生相关材料的真实性而言,要建立追究制度,对情况较为严重的,要及时联系出具相关证明的部门和单位,杜绝虚假材料出现。[1]第二,建议地方资助中心对贫困生的认定要从中学时代开始实施,逐步发展为中学—大学一体化的贫困生认定体系。上大学后,学校根据中学的贫困生档案,以及地方民政证明等材料进行贫困生资格和等级认定,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认定的准确性。第三,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诚信是做人之本,是个人成功的基石,是我国民族之魂,完善贫困生认定工作,必须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教育学生要求真务实,在申请国家助学金的过程中人人讲诚信。
(二)完善和加强医学院校国家资助政策宣传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力度
国家资助政策不是每位学生都熟悉的,受“拜金主义”思想侵蚀,一些同学只注重“钱”的概念,而忽视了国家提倡的教育平等的理念,在申请国家资助时,学生的诚信意识、爱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乏。因此,医学院校在实施国家资助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求一线辅导员对国家资助政策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和解读活动,让学生们理解国家资助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其次,开展主题鲜明的“爱心奉献”活动,让学生们感受爱的温暖和爱的伟大;第三,开展资助“诚信守信”、“诚信承诺”活动,让学生们体会诚信是一种美德,是高尚品质的体现;第四,开展社会品德活动,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友善礼让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关爱别人,学会放弃视同资助别人;第五,开展对骗取国家资助的“非贫困生”进行良心拷问倡议,让他们慢慢地从思想上体会到国家资助的真谛。
(三)完善医学院校资助后的贫困生监控和反馈体系
实施国家资助的目的是确保贫困生大学生在校享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的发展。[2]由于没有相应的监控和反馈体系,致使资助后的贫困生没有把得到的资助用于学习和生活,学习不努力,出现违规现象,违背了国家贫困生资助制度的初衷和意义。为了完善资助后的贫困生的监控和反馈体系,医学院校首先要建立学校举报体系,对那些享受国家助学金的贫困生在生活中出现抽烟、酗酒、请客和违反校纪校规等情形的,如有举报经确实后,均取消其本学年的贫困生资格,且不得参加以后的国家资助申请。二是建立资助后贫困生承诺制度,让享受资助的学生有承诺内容的约束。三是建立系部考核反馈制度,为更好地帮助贫困生全面发展,系部应该从受资助的贫困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进行考核和反馈,告诫他们国家资助的本意是为了让他们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让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如有出现考核不合格或违规现象可取消其享受资助的资格。
(四)完善医学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帮扶工作
贫困生由于其家庭经济困难,在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交中,常常面临着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相对家庭富裕的学生来说,贫困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3]调查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等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4]因此学校和系部除了对贫困生进行经济上的资助外,更要注重对其精神上的辅导和心理上的帮扶。医学院校的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科目多,学制长,因此医学院校更应该对资助的贫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关注和帮扶。首先,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确认识现实,引导贫困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脱贫”,让他们懂得,“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得信息的手段,懂得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就是财富,并且是人类最宝贵的、永不枯竭的财富”等,做好贫困生自力更生的基础性工作。其次,辅导员应与贫困生建立不定期的沟通交流活动,多督促贫困生参加集体活动,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适,克服自卑心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心态。第三,辅导员要建立贫困生心理变化档案,对心理问题较大的贫困生,要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他们消除消极的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第四,辅导员要充分利用海报、板报、征文比赛、班会主题等形式开展贫困生自信自强活动,引导他们培养自立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生存能力,积极疏通贫困生的负面情绪。[5]
医学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是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它关系到国家资助政策执行和贯彻,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关系到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发展,作为一线的医学院校资助工作人员,笔者有责任、有义务发挥个人能动性,从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资助实施细则和体系,帮助真正的贫困生不仅得到国家经济上资助,而且得到精神上的资助,帮助他们早日脱贫,早日成才,早日回报社会。
[ 参 考 文 献 ]
[1] 姜洁.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1(29):181-183.
[2] 王广飞.在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中体现教育公平 [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5):114-119.
[3] 张晓松.刍议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工作及其对策 [J].华章,2011(2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