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2 21:48:42
序论:在您撰写专题课程总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本期沙龙尝试性地借鉴了头脑风暴的形式,激励集体智慧,以创新快速的方式突破个人的思维瓶颈,寻求问题解决之道,设计的沙龙子议题为1、培训课程开发与设计的理解、感悟与困惑2、课程选择的讨论3、作业难点交流。4、快速学习的讨论。
除06期7位学员参加本期沙龙外,刘海纳老师和易炜老师也莅临指导,可谓“智囊后援”,同时来自上海来伊份公司的俞老师和沈老师也列席了沙龙,精彩的分享也让沙龙增色不少,轻松畅谈的形式以及集思广益的所获让每位参加者兴致倍增,原定21:00结束的沙龙,直到21:20分才在意犹未尽中音落最后一句总结呈辞。有关沙龙讨论内容分享如下:
一、议题讨论涉及
1、选课题最需考虑市场需要及讲师胜任力
2、关于培训细分??细分的必要性,细分后的市场
3、易老师分享考试面试环节的流程及技巧(三个模块①资质介绍与问答②5分钟案例分析(建议分理论,对题意理解,案例分析三方面回答,且建议多谈些内容,这样可以缩短被提问时间,规避被动)③课件分享15分钟(可能考官会仅要求对最精彩部分进行展示)
4、如何进行有效的培训需求调查(找对短板,制定以解决问题或标准为目标)
5、讲师应避免以ppt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思路(结构化管理,方法详见海纳课程开发设计工具)
6、逻辑思维的方法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性及运用
二、对头脑风暴式沙龙基本程序的建议
作为合拓06期学员首次在沙龙中尝试的头脑风暴这样一个讨论形式,在此应用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主题未细分、偏题、时间失控、准备不充分、未充分调动、制定的规则执行不充分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最后的沙龙总结中,被大家所提及并共识,现进一步细化头脑风暴沙龙基本程序,期待增加下一次同形式沙龙有效性。
1、确定议题并对议题进行细分
2、前期准备:每位成员必须作好预习,带上问
3、明确分工:设定一名主持人,2名记录员。主持人在头脑风暴畅谈会开始时重申讨论的议题和纪律,在会议进程中启发引导,掌握进程。设立指定轮转发言和自由讨论环节,确保能充分听到每位参与者的意见。
4、纪律:要针对目标主题发言,不偏离,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不私下议论,
关键词:服装教学;课程衔接
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开始尝试在借鉴国外已有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属于自己的特色结构体系。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断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使得这个起步较晚的专业渐渐步入了规模化的阶段。面对市场急速扩张的人才需求和服装行业品牌意识的迅速提升,作为艺术院校的服装专业教学工作者,能够感受到企业对学生综合审美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日益严格。传统的服装教学模式已经难以突显出专业教学的深度和特色,对课程之间关联性的探讨无疑是改革试验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
一、服装专业主干课程的类型和关联性分析
服装专业非常重视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对技术的把握以及对市场的认识这三个重要方面的能力。而对技术的把握则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包括传授设计思维方法的设计理论类课程、提升设计表达能力的手绘及电脑技法课程、从设计向制作过渡的结构制图课程、和掌握一定实际制作能力的工艺类课程等。目前许多国内的服装专业院校在设计思维方法论的教学改革中已经初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而在其他类型课程的教学模式突破方面则稍嫌滞后。例如工艺课程的内容过于陈旧,且与设计理论课程的前沿性缺乏呼应等。此类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源于硬件设施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源于课程之间关联性结构关系的不完善。首先服装专业教学中的技术环节知识内容应该依照设计工作流程的顺序来安排。即服装艺术设计在前、服装工程制图居中、服装工艺制作在后,这种设置有利于学生形成高效率的习惯性思维模式,适应了市场对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也应使课程的内容在不同的学期,依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进行穿插结合,通过专项、专题设计任务的安排使三者不断渗透,随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最终融为一体。
二、服装专业设计技术类课程衔接的教学尝试及成果
笔者一直希望能在自己的课程内容中体现出对以往课程知识的有效利用和针对以后课程知识的开放性、延续性作业设置。以女装设计课程为例,首先是确定一个统一的课题内容并与接下来的制版、工艺课程的核心内容保持一致。在女装设计课程中,除了常规的知识讲授之外,学生将完成该课题调研阶段和设计阶段任务;而在接下来的女装专业制图课程中,除了常规的基本造型结构制图和一些原理知识的讲授之外,学生还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自己设计的款式制版;在最后的女装工艺课程中,学生就可以完成服装的制作,并在此过程中修正设计阶段的不足总结出整个流程中的关键问题。这种连贯的实践课题将使学生体会到想像与实际的差异,最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建立起基于对服装生产实践理解上的设计思考方法。
此外,对该课题任务要求的细化则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的运用已有知识和技术,推动设计部分的顺利进行。例如在设计基础课程中为学生解决了如何展开调研和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问题,而这些技术方法在该课程的作业内容中将有更为详细和具体的要求,比如以工作日志的方式记录调研步骤和信息收集内容,并最终整合成展板的形式上交。这得以让老师轻松掌握学生在此前课程中积累的能力水平和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引导的内容,同时使学生完成了从欣赏借鉴到独立构思的跨越式转变。课程结束阶段的设计完善期,不仅巩固前期服装效果图课程掌握的基本技法,还使学生不得不从实际款式的结构比例和装饰手法设计角度深入和精细的完善服装正反款式图。这使学生从效果图课程中天马行空的艺术性表现思路逐步加入更多理性的专业结构和工艺理解。
女装设计课学生上交的作业内容,前后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1)调研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以展板的形式呈现),这部分内容反映出学生现阶段艺术审美水平、对设计元素挖掘的思维水平、对构成形式美的把握等。尤其是通过服装造型设计部分的调研内容可以看出学生对设计的方法论部分理论内容的理解深度,通过色彩调研部分内容则可以看出学生对色彩构成学中各种搭配及采集重构手法的应用现状。(2)设计草图册及效果图、款式图展板,从完成情况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在手绘技法方面的不足和优势。款式图的部分则体现出学生对局部造型的比例关系认识和细节创新设计能力。(3)平面结构图或立裁的样衣片,这部分内容看似脱离了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但却能给学生在下一门工艺课程提供延续的基础。随着对结构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工艺流程及细节差异性的学习,学生将逐渐得以打通设计构思和完成作品之间的重重阻碍。在此基础上快速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并避免在以后的设计中出现不计后果、无法实现的造型结构。
在接下来的女装制图与工艺课程中,学生除了完成基础的版型设计和原理知识学习及样衣制作之外,还需要继续完成上一门课程延续的课题。作业内容包括:(1)女装设计课程中上交的结构图的修正图、以及标识修正原因和所有数据的1:5结构比例图。这部分内容将在专业结构老师的一对一指导下完成,再次使学生明确数据关系对服装造形视觉效果的影响。(2)上交最终样衣成品。学生的实际制作水平将面临巨大挑战,包括对面料表面的装饰再造也再次检验着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水平。(3)拍摄样衣的平面宣传照,并利用电脑排版制作成海报形式上交。与学生的摄影课程直接衔接,也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充分利用形象设计课程中所学知识发挥创意和个性,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其在类似游戏的状态下结束全部课题内容。
总体来看,这种连贯型的课题设置有效检验了学生目前的综合技能水平。包括: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服装设计方法论知识、材料性能的理解和二次改造、服装结构制图及立裁运用、服装工艺流程及细节设计、服装摄影技法、形象设计、电脑软件应用等等。这种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迫使学生必须运用原创性思维,每个环节都需要依靠自己不断面对和挑战自己的劣势,同时激发学生发挥个性化优势。在课题结束时,每个学生都会对自己的专业能力特点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就会成为学生今后课程学习中的主要动力和压力。
三、关于此次课程衔接方法实践的反思
此次教学方法的实验历经两门课程共8周时间,总学时数为112。在以往教学内容基本不被删减的基础上,相对增加了学生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难度。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在设计调整阶段和工艺制作阶段的工作量和压力较大,这也使得部分基础弱、心态不够稳定的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因此在最忙碌的阶段就需要老师不仅要从技术上给予指导,还要关心学生思想情绪的变化,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尤其在学生面临瓶颈无法突破时,应该多以肯定和引导为主,避免打击和过多的比较,帮助其及早调整状态找出解决方案。另外,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相关课程教师间的相互沟通和合作。无论是对课题的筛选研究、对学生进度的及时反馈和对一些课题专业问题的讨论。
通过本次课程内容的改革实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思路和成绩,也由衷体会到教学方法创新所带来的显著效果。无论从知识内容的融合和灵活运用角度还是从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角度来看,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呼应都是一个有着积极意义的尝试。在当前服装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综合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下,作为教育者更应该主动地突破传统教学思路和模式,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肖颂阳.论实践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0,(6).
袁贵仁部长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模式的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综合职业能力是指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它所强调的是一种能够应对环境变化的关键能力:即劳动者在遇到职业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很快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所具备的能力。中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规格的技能型人才,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研究我国中高职衔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问题,可以真正抓住中高职衔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实质。
2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
2.1 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中高职教育同属于职业教育类型,但是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所以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有一致性也有着层次上的差异性。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职业院校在制定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大多根据自身师资情况进行制定,没有对培养目标层次和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进行深入探讨,造成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不能很好地兼顾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从而无法实现中高职协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
2.2 专业理论课程重复造成浪费 我国尚未统一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各地区各学校自行制定各自的课程标准,而且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造成了中职和高职的课程设置难以得到统一的规划。而且由于教材建设的落后,一部分中职找不到合适的教材只能选择高教或者大专的教材,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中职毕业生升入对口专业的高职院校学习的专业课程和中职阶段所学习的内容有很多重复之处。这不仅造成了学生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而且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评价。
3 构建层次化的中高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要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建立在相关的、一定的基础能力之上的。如果没有经过职业能力的基本训练,试图达到高层次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不可能的。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其入学水平既有高中文化的基础要求,很多专业还有一点职业能力的要求。只有具有一定的文化和职业技能基础,才能保证其培养质量。
中职和高职教育是同一属性的两个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为避免其培养目标重复和错位,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界定层次,明确定位。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过程出现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理清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高职各层次的培养目标,然后将中高职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所涉及的综合职业能力细化分类,建立层次化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高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构建层次化的中高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是构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基础。如图1所示,将应用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所涉及的职业能力细化分类,主要包括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岗位群专业能力模块、专门职业技术能力模块、职业生涯发展课程模块,培养学生基于职业岗位和职业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其中“职业通用能力模块”针对从事任何职业、行业都需要具备的普遍适应性能力,如写作、信息收集、外语交流等基础能力;“职业岗位群专业能力模块”是针对职业岗位群工作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包含具体工作的处理能力;“专门职业技术能力模块”是职业能力核心模块,是完成特定职业任务所必须掌握的专门技术及能力,着眼点在于特定的专业方向,目的是加强岗位针对性。“职业生涯发展能力模块”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从事相近专业和适应职业或岗位变更的能力,如创新能力、合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可以使之迅速适应岗位或职业的变迁,顺利进行职业活动,提升自我空间。
4 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层次化的中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层次化的中高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为基础,在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进行科学定位,从职业岗位、职业任务、职业能力三方面对中高职衔接计算机应用专业进行分析,以计算机应用专业综合职业能力需求为中心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构建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层次化模块化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在课程内容衔接上,中高职双方专业骨干教师要根据中高职应用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统一的,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按照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不仅要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更要延伸和深化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连续性、逻辑性,形成一个有序的有机整体。
中高职的课程目标应各有侧重。中职阶段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技能型人才,应该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高职阶段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着重点在于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应适当考虑职业岗位拓展和跨专业学习的需求,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茶产业升级转化工程;现代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与示范;实施内容;发展概况;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 S43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167-02
1 课题实施内容、目标及完成情况
2012―2015年缙云县三禾茶叶专业合作社开展现代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与示范课题实施,期间通过开展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实施农业、物理、生态、生物等防治,从而降低茶叶农残,提高茶叶的产量、品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升茶叶的质量安全水平。建立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基地 1个,基地实施绿色防控技术的面积6.33 hm2。组织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5期共332人次。重点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76%,在县政府、农业局及乡政府和农综站大力支持下建立了一支茶园绿色卫士队。茶园生物用药专柜1个,大大提升了现代茶园绿色食品安全水平。课题任务书的内容和指标:推广应用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重点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30%,茶树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模式的示范(推广举办培训班5次,培训茶农100人次,各类认证c有机、绿色食品、GAP)46.67 hm2,节本增效1 500元/hm2。课题指标完成情况:2012―2015年组织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5期共332人次。绿色认证66.67 hm2。重点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76%,建立了一支茶园绿色卫士大队。茶园生物用药专柜1个。节本增效3 885元/hm2。
2 茶产业发展概况
2011―2015年茶产业发展概况见表1。
3 课题执行情况
3.1 课题实施的技术措施
缙云县三禾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园主要病害有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茶赤星病等,主要害虫有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橙瘿螨等。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橙瘿螨等害虫在当地发生普遍,且较严重;茶炭疽病在当地发生较普遍,发生程度较轻,少数较严重。缙云县三禾茶叶专业合作社重点推广实施灯光诱杀技术、色板诱杀技术、矿物源农药等技术的应用[1-2]。化学农药使用严格按照农业部规定的禁用和准许使用农药名单,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3-4]。
3.2 课题取得的主要成效
3.2.1 建立了茶园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基地。建立茶园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基地,技术应用效果明显。建立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基地 1个,基地实施绿色防控技术的面积6.33 hm2。
据统计,绿色防控示范基地茶园病虫害防治次数比常规防控区减少2次,其中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少5次,防治费用下降30.84%,节本增效达到9.8万元,经济生态效益明显(表3)。
3.2.2 集成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延伸了技术的应用面积。2012―2015年集成应用了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153.33 hm2,达到520公顷次(表4)。
3.2.3 创新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方式,开展技术培训。一是茶园绿色卫士队伍的建立。2013年10月,在三溪乡成立了一支20人的“绿色茶园卫队”,每村建绿色卫士小组,形成全乡有卫队,村村有卫士。二是茶园用药专柜的建立。为从源头控制茶叶农残,设立1个茶园用药专柜,实行统一管理,对销售的农药进行严格把关,严禁高毒限用农药流入市场,以强化茶叶质量安全,全力确保茶企增效、茶农增收。三是统防统治作业队伍的建立。以建立和完善植保服务组织为抓手,深入发动,广泛宣传,狠抓落实,扎实推进茶叶病虫统防统治工作。成立一支绿色茶园卫队,通过卫队为载体开展统防统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四是开展绿色防控技术培训。2012―2015年期间邀请专家举行绿色防控技术培训5次,332人参加了培训
3.2.6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2012―2015年全乡推广应用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653.33公顷次,平均节本1 335元/hm2,平均增收2 550元/hm2,全乡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共节本增效达到248.08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生态效益:通过本项目实施,减少了大量农药,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护了天敌,如蜘蛛、瓢虫、草蛉等,通过试验表明:做好蜘蛛等天敌保护利用与药剂防治的协调,可以控制病虫害,保护天敌基数。减少用药次数2次,百蔸蜘蛛数量增加38头,增长35%。农药污染和残留大大减少,形成茶园生态的良性循环。
社会效益:本项目的实施,可减轻劳动强度和改善劳动条件,为茶农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绿色防控茶园与常规茶园相比,可节省人工费用750元/hm2,在当前劳动力紧张的情况下,节省用工,起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4 参考文献
[1] 肖强.“五个一”的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方式[J].中国茶叶,2015(4):4-5.
[2] 郑庆伟.“现代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与示范”取得重要进展[J].农药市场信息,2015(27):51-52.
一、专题教育法在成教《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1.分析《财务管理》课程特点。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要研究筹集资金、应用资金、分配资金的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财务管理除了基本理论、基本观念以外,还有在实务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如纳税管理投资决策和资本运作等,因而笔者一般把财务原理学分成:①基本理论与基本环节,②基本理论与基本工具,③参与日常管理,④降低资金成本率,⑤降低综合纳税率,⑥优化投资决策,⑦财务分析,⑧资本运作,等等,以使学生理解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在确保企业安全的前提下追求资本金利润率最大化。
2.分析学生特征,确定专题。在教学实务中,一般根据成教学生的层次、类型、课时多少和其他特点对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进行灵活的组合。例如:专科层次可能会更加侧重于基础部分,而对层次更高的资本运作进行删除。本科层次则更多对第三至第七专题进行关注,适当介绍第八专题。工程硕士层次则会把第一专题和第二专题进行合并,而将重点转向第八专题。又如对函授学生因为课时较少,一般会在合并第一、第二专题的同时,适度减少练习和讨论的时间,而把很多基本工具和基本理论贯穿到其他专题中去。
3.根据各专题特征,寻找讲授的切入点,激发学习兴趣,是实施专题教学的起点。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切入点,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笔者根据成人的特征在讲授投资决策时往往会以目前社会理财热点如“股市、楼市”入手。而在讲授企业税务管理时则会从企业目标盈利的重要性和企业所得税率33%即“1/3”作为切入点。对于资本运作因为较为难懂,一般会以“一个27岁亿万富翁的经历”,亦即资本运作的玩家原深圳明伦集团董事长周益明发迹史入手。让他们很快进入角色和状态。
4.概括专题中的基本原理形成提纲是专题教学的重要步骤。根据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一般会先由大的理论来指导更小的理论或者实践,因而把课本中相关章节的基本原理进行提炼形成简炼的提纲式的结论,会使学生迅速关注重要知识点。如在一般的财务管理教材中筹资金管理的内容很繁杂,学生理解起来很难。但如果把这些内容串起来,用个别资金成本率、综合资金成本率和边际资金率的关系和作用形成:①个别资金成本用于比较和评价各种筹资好坏,综合资金成本用于资本结构决策,而边际资金成本则用于追加筹资决策;②筹资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在确保财务安全的前提下,追求综合资金成本率的最小化;③达到终极目标的主要手段通过选择最低的边际成本。这样就会使学生明晰专题的主要教学目的。
5.案例教学是专题的重要手段。学生要理解较为理性的结论,通过感性的案例较为容易达到目的。同样以上述资金成本为例:设某企业于2006年成立,以A、B、C三种筹资方式筹资1000万元,A、B、C的个别资金成本率分别是8%、9%和12%,A:B:C的比例是5:3:2。2008年初甲、乙两个增资200万元可行方案,甲、乙方案中A:B:C的比例是4:2:1和3:1:1。
从本案中学生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个信息:一是A、B、C三种筹资方式中A成本最低,C成本最高;二是A、B、C的比例是由财务安全和筹资渠道等因素决定的;三是现行的综合资金成本率为9.1%,即8%×[5÷(5+3+2)+9%×[3÷(5+3+2)]+12%×[2÷(5+3+2)];四是在追加投资中,甲、乙方案的边际资金成本率(甲为8%×[4÷(4+2+1)]+9%×[2÷(4+2+1)]+12%×[1÷(4+2+1)]=8.85%乙为8%×[3÷(3+1+1)]+9%×[1÷(3+1+1)]+12%×[1÷(3+1+1)]=9%)不同,而会导致新的资金成本率不同;五是要使2008年新的综合资金成本率最低,必须选取边际资金成本率较低的甲方案。通过这些信息,会使课本中大量的繁杂的描述迅速浓缩成最重要信息进入学生的大脑。
6.讨论、练习和总结相结合是专题教学中最显著的特征。专题教学能使原来教师从花大量时间去讲授一般性内容中解脱出来,而使学生有时间去思考关联、实用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进行良性互动,以达到更加主动学习的目的。例如在企业纳税的管理专题中,用“多纳税是否爱国”为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更加主动去学习税收相关的知识,引发了对现行税制的大讨论,效果超出了预期。
练习是训练基本技能的好方法,在企业纳税管理中可以利用一个企业所得税的典型案例进行训练,使提纲中的知识点更加细化和感性化。专题教学的总结是有特色的一环,一般教学中在理论上讲授,而且一般难于重复,而专题教学则在讲授提纲式的原理后,又组织了讨论、练习后进行高层次的理论升华。总结着重于启发,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提纲性的结论。笔者在教学中尽量联系实际,提出几种可行方案,并分析各种方案的可能过程,而对结果则留给学生更大的空间。
专题教学方法用于成人教育挤出讲授书本上一般知识点时间,用于讨论和总结,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对重点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本学科的知识架构。
二、专题教学法在成教中应注意的问题
1.成人教育中原本课程计划课时较少,专题教学中又加入了讨论、总结等环节,自然就压缩了讲授的时间,因而时间分配是教学中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否则会造成教学目标难于达到的可能。
2.专题教学要求教师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环节。
首先是如何划分专题,划分成几个专题,如何使这些专题既能突出重点和难点,又能基本概括本课程的知识点,并可依照学生特点进行弹性划分。
其次是讨论题目的设计和组织。讨论的题目应当体现课程中的关键内容,又要与实务关系密切,更要覆盖专题内容乃至于广和高于课本内容,以利于启发学生。组织讨论则要预先公布题目,做好主辩手、辩手及维持场面等人员的安排,以利讨论顺利进行。
最后,要重视总结,总结要在讲授、讨论、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要重视思路、方法和视野,不要给出标准的答案,而要给出事实、思维路径和可能的多种结果。
关键词:专题活动类型;课型设计;能力发展目标
近年来,基于乡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三无课程”走向校本化,走向特色化,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踏出的第一步。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有实效,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题内容,科学合理地区分专题活动类型,规划制订专题活动的能力发展目标,并将目标落实到综合实践课程的课型设计当中。确立课型能力发展目标将使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明确,更大地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一、基于沙湾民俗文化的专题活动类型与能力发展目标
沙湾中心小学将“沙湾民俗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进行了整理筛选,按活动开展的不同方式分成“三大系列”――专题探究型课程、制作创新型课程、考察体验型课程,围绕此三类课程,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能力培养目标及活动流程。
专题探究型活动是指学生对某一特定专题开展探究,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展资料搜集,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沙湾民居变迁探究活动》就是通过对民居发展的历程,了解民居在建筑材料、建筑布局、建筑工艺等方面的变迁历程。资料收集的渠道广泛,采用的方法各有不同,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点环节。
制作创新型活动是指学生认识了解某特定物品的来历、制作办法等,然后通过学习模仿和学会制作、创新的过程。如《走进沙湾特色美食》就是通过了解沙湾特色美食的来历、发展状况、制作办法,引导学生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制作与创新环节是此类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考察体验型活动是指学生通过现场考察,亲身参与,角色扮演等形式,能够从中体会社会生活,体会角色感受的过程。如《沙湾古镇旅游推介活动》就是通过让学生现场考察古镇旅游的现状,亲身体验古镇旅游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学会向旅客推介古镇旅游的过程。现场考察与角色扮演是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深入社会体验生活角色的最好举措。
二、基于不同活动类型能力发展目标下的课型设计
课型,作为课的类型和模型,是成功实施教学的提炼与总结,可以为教师提供学习参照的模板和操作标准,建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系列课型将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走向科学化。不同的活动类型有着不同的能力发展目标,也有着不同的课型设计。
现以常规课型为原点,以沙湾民俗文化专题活动为例,围绕三个活动类型的能力发展目标及活动流程,列举了以下的课型设计:
“我看沙湾民俗文化”专题活动课型设计
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发现,虽然是三个不同的活动类型,但在活动准备阶段及总结阶段的课型设计基本上是相同的,这样的课型设计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完整性特点。三个不同的活动类型不同之处在于活动实施阶段的课型设计,正因为不同的课型实施,促进了学生不同能力的发展。
三、基于不同活动类型能力发展目标下的课型能力目标设计
(一)准备阶段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准备阶段是活动的开始,主要任务是落实活动主题及规划活动内容及活动安排。不同活动类型在准备阶段的课型目标发展大致相同,我们尝试将准备阶段课型能力发展目标作以下的设计:
从以上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可以看出,准备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活动组织与规划能力,要求学生对活动预见性的规划。
(二)实践阶段不同活动类型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实践阶段的课型设计是学生能力发展目标最为关键的,是学生综合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同的活动类型侧重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现分别以三个类型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如下:
1.专题探究型活动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下面以《沙湾民居变迁探究活动》案例为例,列举在活动过程中的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从上述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可以看出,专题探究型活动主要以学生围绕专题内容,提升学生多渠道多形式收集资料,进行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
2.制作创新型活动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下面以《走进沙湾特色美食》案例为例,列举在活动过程中的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从上述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可以看出,制作创新型活动主要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并通过让学生在学习制作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并能在学会制作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创新,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形式对原有的制作开拓创新,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考察体验型活动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下面以《沙湾古镇旅游推介活动》案例为例,列举在活动过程中的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从上述课型及其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可以看出,考察体验型活动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有目的观察,按顺序观察,善于发现事物的特有本质,善于总结事物的规律。通过角色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总结评价阶段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设计
总结评价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整理和展示活动成果,总结活动收获。在此阶段的不同活动类型课型目标发展大致一样,因此,我们将总结评价阶段课型能力发展目标作以下的设计:
从以上能力发展目标设计可以看出,总结评价阶段着重是对成果的整理及汇报工作,是学生对活动的总结与反思的成果体现,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利用课件、绘画、手抄报、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学生学会反思、评价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
基于乡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社区文化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同活动类型的能力发展目标不同,基于不同类型活动的课型能力发展目标将引领教师更科学化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也将引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有宝华.综合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历史教学;专题化教学模式;探讨分析
历史专题化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围绕一定的教学主题,对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迅速掌握重点知识。学生需要从专题式的教学形式中学习历史事件的经验总结,对其历史含义、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形成个人的理解与把握,在对历史事件的总结分析中形成自己的史学价值观。
一、高中历史教学专题化的必要性分析
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促进历史人文价值的实现。在新课程改革体系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历史知识要点的掌握,而是以知识点为基础培养学生看待历史事件的独特眼光,形成具有个人意识的思维体系建设。
历史课程教学的特性在于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在前人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历程中,总结、分析该事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在对典型性人物,事件的分析中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分析、总结的学习能力,能够全面、深刻地把握历史事件所蕴含的深层含义,所以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不断思考总结的学习过程,学生需要体会和感悟历史事件的人文内涵。在思考总结的过程中,采用专题化的历史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以更加宏观、全面地角度掌握历史事件的深层内涵,以实现教学效果。
二、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更新教学思想
目前,历史教材的编写主要以模块化、专题化的形式组织课程内容,这种系统性的编写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材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教学单元的重点内容。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课程中,教师并没有将教材内容设计与课程讲解有效结合,大多沿用传统的线性讲授方式,在知识的堆砌中开展历史教学,缺乏对历史知识以及史学价值的深层挖掘,学生难以在知识点的识记中建立史学观,在长期的历史学习下,学生很容易将历史课程的学结为固化的知识点的背记过程,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学习兴趣贫乏,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专题化历史教学的讲授策略分析
1.确定教学主题
专题化的讲授方式主要是指教师基于知识进行规律性总结。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广泛收集教学资料,确定教学主题。在主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对于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差别有清楚认识,灵活运用教学采用,将对历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转化为历史规律总结,史学思维的建设,实现更高阶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工作时,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对于特定的知识要点提供必要的信息补充说明。
2.在互动间提供教学指导
专题化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建立学生,教师间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在自由、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表达个人的想法,在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在历史课程的交流环节,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或者学习能力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依据特定的主题展开讨论,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但是在小组讨论时,教师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才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小组讨论的部分需要进行讨论,结果提出相应的要求,否则学生间的讨论很容易流于形式,难以实现教学目的。在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引导,注重讨论的效果和有效性。
其次,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鼓励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鼓励式的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对历史学科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教师需要重视评语的多样性,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需要给予适当的点评,在点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言语的创新性,不能采用单一的语言模式,对于学生优秀的部分或者还有待加强的部分教师都需要有策略的提出,不要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中历史教学采用专题化德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史学思维,将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理念贯彻实施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建立宏观的思维意识,在对历史事件的规律性总结中寻找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法,将现实生活与历史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灵活运用,不断创新思维,在对知识点的分析归纳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以培养学生独立看待问题的视角为最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曾维丽.“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原则的提出与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一得[J].教师之友,2005(6).
[2]陈辉.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20年回顾与评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