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3 15:11:54
序论:在您撰写长江之歌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预设;生成;调动;热情
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能成为一种艺术了。”预设,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让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但绝不是只有周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筛选与把握来自学生的非预期的有教学价值信息,激活、运用这些资源,促使其成为有意义的教学资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镜头:
《长江之歌》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首歌。我想以它作为一节创新活动课的基础,创编演唱、演奏、舞蹈等形式,营造欢乐的气氛,体验母亲河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壮丽景象,生动优美、惟妙惟肖。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上课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安排了一系列可以让学生参与的音乐实践活动。我感觉信心十足:这节课一定很精彩!
上课了,当我在课件上出示《长江之歌》时,不知谁来了一句:“老掉牙”紧跟着趴下睡觉的睡觉,看课外书的看课外书。说这句话的××是班里最顽皮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而且喜欢搞破坏。刚开学班主任就向我提过他,平时的音乐课我都特别留意他。我向发出声音的地方望去,只见××趴在桌上睡觉。我看了万分恼火,简直有点气急败坏。此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所有目光全都集中在他的身上。有审视的,有担心的,还有幸灾乐祸的,好像都在等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
解决问题:
我的头脑飞速运转着,寻找处理眼前被动局面的办法。越在关键的时候,教师的言行越要冷静,我时刻提醒自己。我静静地看着他(他已抬起头),想从他脸上找出一些隐藏在内心的动机,他稚嫩的脸上挂着一些“无所谓”“不想学”的笑容,游移不定的目光掩饰着些恐惧。我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微笑着对他说:“你是不是不喜欢长江,那你可以告诉老师你喜欢什么吗?”他一愣,又故意刁难地说:“张雨生。”这时学生都静静地注视着,看我怎么做。我笑着对学生说:“那我们就一起想想,张雨生赞美过长江吗?”“大海!”××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那好,你能把张雨生的《大海》奉献给大家吗?”听我这样说,××有些腼腆起来。见此情形,我立刻提醒大家:“同学们,掌声欢迎他为我们演唱张雨生的《大海》。”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同学红着脸成功地演唱了《大海》。我趁机表扬了他。“是啊!大海有时风平浪静,充满诗情画意;有时却波涛汹涌,涛声如雷。无论是柔、静,还是雄壮,都是一种美!是一种力量!音乐世界中的大海更富于诗意地展现它博大的胸怀与澎湃的激情,涌动着人类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同样,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也有它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壮丽景象。同学们难道不想了解一下我们伟大的母亲河长江吗?”“想!”同学们的热情高涨起来。我也就此与同学们一同学习了《长江之歌》。
学习完《长江之歌》根据刚才××的表现我灵机一动说:“你们还知道哪些歌曲赞美过我们美丽祖国的大好河山呢?”“《青藏高原》《听海》等等!”边说还边唱其中的旋律。看此情形我提议他们把自己这些熟悉的歌曲完整演唱出来。学生们的兴致越来越高,此时的课堂已成了小型演唱会。就这样,所剩的半节课时间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学生们都觉得不过瘾,走出教室时还嚷着时间太短了!
感想:节外生枝,造就精彩
一、以课堂追问为媒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目前,很多小学课堂,基本上是老师们孜孜不倦地把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尽可能详细地进行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记,遇到生涩难懂的古文,老师教得无可奈何,学生听得似懂非懂。归根结底,是缺少交流互动,学生大脑疲劳,没有进一步思考的动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世界,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应该适当鼓励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促成学生积极地课堂追问,因地制宜地借鉴、吸收和利用,把课堂追问作为一个载体,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够把知识点记牢抓住,还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199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年仅9岁的小女孩容韵琳演唱了一曲只有几句歌词的《七子之歌》,当时让所有的观众动容。学习《七子之歌――澳门》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首先让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小女孩竟然能用不标准的发音和简单的歌词能打动亿万观众的心灵?同时请学生思考几个知识点:“妈港”的真名是什么?他的母亲是谁?是谁虏去了“妈港”的肉体?为什么他要回来?一系列“刨根问底”的问题,让同学们在解开一个疑问的同时,又产生另外一个疑问,通过不断把这些疑问弄明白、搞清楚,层层递进,终于使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感悟到了这首诗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以课堂追问为契机,探索新型教学理念
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追问”?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同时还要具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首先,对教师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师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加压、自我挑战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理念重塑的过程。其次,需要灵活处理课堂所发生的一切预期之外的“神”提问。恰似一台直播晚会主持人,不仅要求他有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有能够控制现场氛围的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脉搏,与学生平等地交换意见,因地制宜掌握追问的节奏,既不能让课堂混乱得失去控制,又能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
在课堂上讲解、学习《长江之歌》一文时,笔者首先播放了这首经典的歌曲,随后,讲解了这首家喻户晓的诗歌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社会影响。紧接着,又介绍了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1984年元旦,东北沈阳市。一张明信片被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投入路旁的邮筒里。卡片上总共不足200字。当年的春天,这个年轻的作者应中央电视台邀请来到了首都北京。原来,他偶然参加了电视专题片《话说长江》的歌词征集活动。投入邮筒的那张明信片,就是我们现在朗朗上口的《长江之歌》,他的作品从四千五百多件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学生们感到非常惊讶,原来这个伟大的作品产生过程竟然如此平凡。伟大孕育在平凡中,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可能做出伟大的事情。通过这次课堂追问,让学生不仅了解到这篇课文的创作背景,也明白了一些人世间的道理。
三、以课堂追问为平台,积极诱导交流互动
如何让追问成为孩子们课上的习惯?首先需要教师放下姿态积极诱导,鼓励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鼓励他进一步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被动性的“要我学”逐渐过渡为主动性的“我要学”。这要求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基础上,站在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牢牢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再恰到好处地进行追问。
在学习《楚王好细腰》一文时,笔者曾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为学生进行了简短的讲解。这时候,有个学生问道,“老师,难道他们真的不会感觉饿吗?”笔者用鼓励的眼神反问道:“你认为他们饿不饿呢?”学生回答:“肯定饿得难受!”笔者说:“对呀,哪些官吏即使自己饿得难受也不肯多吃,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时候,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笔者对他们的意见进行梳理后,肯定和称赞他们的想象力,对于他们勇于思考给予了鼓励,最后,笔者讲解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社会现实意义,使学生们印象深刻。时隔多年,一次在与学生的聚会上,还有学生提到当时难忘的情景。
引导学生发现切分节奏并讲解,切分节奏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打破原来节奏的强弱规律。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演唱原曲谱和去掉切分后的曲谱体会切分节奏。为大家整理的学生音乐欣赏课教学实例借鉴资料,提供参考,欢迎的参阅。
学生音乐欣赏课教学实例借鉴一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歌曲,能够感受到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真挚情感,体会真情的可贵。
【过程与方法】
运用模仿、对比、合作的方式培养团队的协作能力。
【知识与技能】
掌握切分的演唱方法和二声部合唱的音色和谐,并能够完整的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完整而流畅的演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难点】
掌握小切分的演唱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5.12汶川地震的抢险视频,并设问这个视频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主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这个视频主要表现出关于爱的情感主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有关爱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二)新课教授
1.初听歌曲,教师播放歌曲并设问歌曲的速度是什么样的?情绪又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歌曲的速度很慢,情绪非常的柔和、抒情。
2.复听歌曲,并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段?它们的演唱形式分别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这首歌曲可以分3段,第一段是独唱,第二段是合唱,第三段又回到独唱。
3.完整的聆听歌曲,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4.教师弹琴范唱第一段,学生跟琴哼唱曲谱。引导学生发现切分节奏并讲解,切分节奏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打破原来节奏的强弱规律。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演唱原曲谱和去掉切分后的曲谱体会切分节奏。
5.填词演唱第一段。
6.教师弹琴范唱第二段高声部旋律,学生跟琴哼唱。教师弹琴范唱第二段低音声部旋律,学生跟琴哼唱。
7.分小组合唱第二段曲谱后交换声部演唱。教师讲解合唱,合唱要求单一声部音的高度统一,要求声部之间旋律的和谐,所以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精诚协作才能够唱好两个声部。
8.分小组填词演唱第二段。
9.引导大家观察第三段与第一段的区别,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第一段和第三段的曲谱是一样的,只是歌词不同。自由朗读第三段歌词后填词演唱。
10.完整的演唱曲谱,在第二段的时候可以分男女声演唱高低音声部。
(三)拓展延伸
分小组对比欣赏《我们同属一个世界》。
(四)教师小结
爱,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是世界都能读懂的语言。让我们在这首爱的音乐中结束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行动,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爱我们这个世界。
四、板书设计
学生音乐欣赏课教学实例借鉴二
教学目的:
1、通过对《长江之歌》的学习,从音乐的角度联系地理上祖国的山川地貌;历的荣辱兴衰;文学史诗人咏长江的名言佳句,结合先进的现代教育媒体,把视与听、音乐的与非音乐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知识点融汇贯通,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2、《长江之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典型的创作方法。(重复与对比)它们的运用在音乐作品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一首抒情风格的进行曲。它们气势宏大,舒展起伏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波澜壮阔、曲折回转的情景,乐曲用单三部曲式写成A+B+A+尾声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课前音乐:播放录像专题电视连续节目《话说长江》插曲《江河万古流》
二、组织教学(略)
三、导入新课
1、导入: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以前我们接触过描绘黄河的作品。(提问:请学生抢答是哪一部作品,作者是谁?〔《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今天让我们来看另一条母亲河、她就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2、提问:哪些同学去过长江边?结合学生对亲历长江边的感受,穿插两首唐代诗人漫步长江边时吟诵的诗句。
其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其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其中穿插放映两张摄影作品(幻灯片)
3、点题并板书:长江之歌
4、集体朗读歌词
5、在歌词的第一句中唱到:“你从雪山走来”是哪一座山?你向东海奔去,那入海口又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并加以必要的补充)。(打开投影仪,放下银幕,打出“万里长江图”投影片)。
备知识点:
源头: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
河流全长634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
附:世界河流的排名
第一,尼罗河(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
流经九省二市分别是:(指着地图)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
南宋时,长江以北被金人占领,当时政治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忧愤、抑郁之情下写下诗一首“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解:京口:镇江。一水:长江。数重山:金山,樵山等。
6、完整的欣赏《长江之歌》(录音、磁带)听完之后,凭记忆唱一唱,哪一句印象最深刻看谱视唱,在书上标记出有几处出现这一句(4处)
7、此曲典型的音乐创作手法采用了音乐素材的重复与对比。
知识点:音乐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区别:音乐:时间的艺术。绘画、摄影、雕塑、建筑等;空间的艺术。
音乐是转瞬即逝的,它有时间限制,美术作品可以一览无余,整体到细部反复欣赏。其有很大的自由性,而音乐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地由局部到整体按顺序欣赏。这便增加了欣赏理解的困难,作曲家为了统一作品风格,加深主题印象,常常使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手法。
但如果只有重复便会给人以单调乏味的感觉(好处:统一)。例:《长江之歌》中的两句,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反之一味地进行对比,只会让人觉得花哨琐碎,没有主体。如进行适当的对比,则会给人以一种新鲜感,(统一中见变化)。对比例:第二段(B)第二句在旋律、节奏和句法上都有所改变,第一句与第二句形成了对比。
课堂提问:音乐素材发展的两种重要基本手法是什么?重复统一加深印象,对比变化新的感觉(动力)通过段落,句法,节奏的平衡和变化。
8、歌曲分析
学生音乐欣赏课教学实例借鉴三
一、教学构想及教学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不断尝试着新鲜丰富的生活。音乐作为一门不可或缺的艺术种类而言,有着其自身的特点。音乐是美的、多种类、多元化的。它既古老又现代,既优雅又时尚。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多样善变的节奏,体现了人们在不同意境中的思想感情。学生们喜欢音乐、喜欢唱歌,从各种媒介中获得她们衷爱的音乐形式、音乐作品、创作者及演唱者的相关信息。显然,单一的音乐教学内容,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学生对不同音乐的求知欲望。“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这是音乐课程设置中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我们要通过缜密的资料查阅、细致的筛选、严谨客观的讲解、极有趣味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听流行音乐、哼唱流行歌曲到通过分析其发展进程、学会多角度客观地评价鉴赏流行音乐。
初三年级的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又具备敏感细腻的心理特征。相比之下,女中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更趋向自然纯真。她们喜欢美的旋律、追求崇尚美的感受,渴望体验美的真谛,更愿意成为美的少女。新的教学大纲也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的美,用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空间。
二、教学内容:
本课的题目是——“流行音乐中的几种形式”,因此重点放在“形式”上。教师从众多的流行音乐形式中挑选了四种具有代表性、易懂性、时尚性的音乐形式,它们分别是“节奏布鲁斯(R&B)”、“说唱(RAP)”、“摇滚(ROCKROLL)”和“电子音乐(ELECTRON)”。
本课全部教学内容来源于相关书籍查阅、网络下载、日常音乐知识的积累。在某种意义上,本课可以定格为一节“音乐实验课”。
三、教学环节:
本课教学环节设计以清晰、简洁、趣味性参与性强为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学、自习、自创的综合能力。
1、 新课导入
2、 流行音乐中四种形式的音乐渊源、音乐特点、构成规律的讲解、分析、辨别,学生相关参与活动贯穿始终。
3、 课堂小结
(注:具体内容参看教案)
四、教学方法:
1、
本课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课前、课中、课后都贯穿学生的各项参与活动。如:课前将学生分组,对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形式进行资料查找收集;课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即兴创作音乐形式,理解其特点;课后的讨论等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挖掘她们的创造、创新思维潜能,理智地欣赏鉴别音乐。
2、
大量有趣丰富的影音资料,错落有致地安排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中,不仅为概念的讲解、举例提供了方便,而且更突出了知识的条理性,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增加教学密度,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师尽可能地把较先进的音乐设备带到课堂上,与教学常用乐器相结合,进行演示,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立体真实。如:R&B音乐要素构成的分析、RAP的即兴创作、电子音乐是通过什麽乐器实现的等等问题。学生从中可以真正体会到音乐的多元快速的发展,大大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的知识,使课堂更加富有现代气息。
五、课前准备:
1、 在校园中以采访的形式提出关于流行音乐的相关问题,学生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并摄制成影像。教师根据本课音乐知识需要,个人摄制教学用演示影像。
2、 课前,将作课班分为四组,学生选择音乐形式进行资料查找。
3、 制作本课教学课件及相关教具。
4、 音乐设备的准备。
教 案
课 题:流行音乐中的几种形式
课 型:综合课
课 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
一、通过介绍流行音乐中的四种形式,从发展进程、基本结构、音乐要素等角度分析各形式在音乐中的典型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辨别鉴赏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
二、学生们通过理解体会,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音乐方面的创造创新才能,启迪美的意识,创造美的空间。
三、音乐是多元化的艺术,本课还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现代科技在音乐中的运用,展示音乐课堂丰富新鲜的氛围。
教学重点:
一、四种音乐形式的讲解分析。其中节奏布鲁斯和说唱为重点,摇滚和电子为了解。
二、围绕四种音乐形式展开的学生活动。
教学难点 :
一、学生通过理解分析对音乐的即兴创作。
二、学生通过本课可以真正地对流行音乐有更新更多的认识,并学会客观地分析欣赏不同的音乐。
教学方法:讲解 演示 比较 列举 即兴创作 分析 学生相关的参与活动
教 具:自制教学课件 音乐设备 电脑 投影 黑板 钢琴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5分钟)
1、 教师播放在校采访的录像:
关于流行音乐的一些问题及学生们的回答情况。
学生看后可以进行讨论,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2、 学生们按照预习作业 划分的小组坐好,准备出预习作业 。
观看录像,观察其他同学对流行音乐的理解,结合自身观点,发表看法。
按组的划分坐好,准备出查找的资料。
通过课前的录像采访,深入到学生中间,观察她们对流行音乐的理解,并给同学播放。观看的学生不仅感到亲切真实,更激发了她们的求知欲望,在新课导入 时就已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了。
课前已划分了小组,对本课中即将出现的四种音乐形式进行资料查找,培养学生预习自学的习惯。
二、流行音乐中的四种形式:(35分钟)
(一)节奏布鲁斯音乐(15分钟)
英文名称:R&B
1、 提问:R&B音乐的起源?R&B在音乐表现上有什麽特点?
2、总结:(电脑演示)
起源:R&B(Rhythm and
Blues)中文翻译成:“节奏布鲁斯或节奏蓝调”。它原是一种黑人的流行音乐,最早R&B是Blues和Jazz的混合体,是从慢舞转向节奏舞蹈的雏形音乐。
特点:R&B体现了显著的节奏或节拍,另外它的旋律也交代的很清晰,往往听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目前R&B已成为乐坛宠儿,当然现代的R&B又混入了别的音乐的元素。
R&B音乐的基本结构:
布鲁斯的音乐元素+强劲的节奏
3、教师发出印制的歌谱,带领学生进行视唱。
教师利用音乐设备加入节奏的伴奏部分
播放本段旋律的原版演唱。
4、教师带领学生用R&B的音乐方法演唱已学过英文歌曲《yesterday》。
以组为单位,根据个人查找的资料,回答教师的提出的问题。不同意见可以讨论。
听讲 观看演示 思考 分析 记忆
学生看歌谱进行视唱,掌握歌曲旋律。
和着音乐的节奏,哼唱音乐旋律。
听赏 对比 分析
用感情和理解对音乐进行新的诠释。 进入本课重点内容的教学。
R&B音乐为当今比较流行的音乐形式,且学生们听到的机会很多,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基础。
为学生们介绍这种音乐形式之前,可以将英文书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相关了解字母代表的意思,有利于音乐结构的理解。
学生先进行预习作业 的反馈,教师给予总结,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通过介绍音乐形式的起源和特点,引导学生确立此种音乐形式的音乐元素及基本构成。
把简单的旋律给学生视唱,加入强劲的节奏,恰好是R&B音乐的基本构成模式。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R&B音乐的特点。之后,放出本旋律的原版演唱,学生们可进行对比,加深趣味性和记忆。
学生将已学过的歌曲加入R&B的音乐元素,培养她们理解创造的能力和丰富的音乐感觉。
(二)说唱音乐:(10分钟)
英文名称:RAP
1、提问:RAP音乐的特点?
2、 关于RAP音乐:(电脑演示)
70年代中期在黑人和纽约市外行政区的青年中间开始流行迪斯科、霹雳舞、和说唱乐。街区那些去不起时髦俱乐部的青少年厌倦了迪斯科音乐,他们演奏更重一些的黑人流行音乐,来回重复同一张唱片的内容。当主持人在音乐中加入说唱(开始时是用60年代流行的语言朗诵一些街头即兴诗歌),这种音乐开始成为了说唱。
RAP的基本构成:
说唱+节奏
3、学生根据自己的校园生活写一段歌词,引导学生用RAP的语感进行说唱,教师和以伴奏。
回答 讨论
一、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信息技术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弥补了很多传统教育的不足和缺陷,是教育方式的一个重大变革。如教学《我爱三峡》一课,三峡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新闻中常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常听见关于它的新闻,但是真正见过它、领略它风采的人却很少。因此,在导入时,我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了美丽的三峡风光。
在悠扬的歌声中,教师深情地介绍:"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流淌着一条养育着中华民族的河流--长江。在万里长江的上游,有一段地形险峻的峡谷,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三峡以其绚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令世人赞叹不已。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畅游长江三峡,一道去领略'峰与天光接、舟从地窖行'的奇思妙想。"壮丽山川的画卷,震撼心灵的长江之歌,撞击着师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纷纷地进入状态,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初中物理课讲授"平面镜成像"时,虚像对于学生是非常难理解的,可以通过一小段魔术视频进行导入。魔术内容:先在镜前放置一点燃的蜡烛,镜后放置一未点燃蜡烛,把镜头推进到只看到像,学生这时以为镜后蜡烛是被点燃着的,这时往镜后蜡烛上浇水,蜡烛不灭,最后再把镜头拉到镜子后面,让学生看到镜后蜡烛本来就没有被点燃。通过观看这样的视频,学生感到新奇,自然而然想知道答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如果在课堂上真实再现这个魔术,学生很容易揭穿现实,对于知识内容本身失去了兴趣,可想而知这节课的效果会如何!
三、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师的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方面原来教师用笔写教案,现在教师改用电脑写教案,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地找,一页一页地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总之,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络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大量的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至此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完成教学
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声、形、色并茂,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这种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能培养学生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
(一)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搜索网址、相关人物事件等等,让学生登陆到互联网上获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得相关信息,也可以在课前把课堂上需要用的资料整理好,保存在特定的文件夹下或者作成一个网站挂在局域网上,让学生通过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来获得有用信息知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在讲授《网页的编辑》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学会插入文字、水平线、图片、艺术字以及网页背景的设置,如果逐项讲解演示,势必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由于本课的内容与word中的操作有所类似,所以采取的方法是制作一个学习网页,让学生浏览网页,掌握教学内容,并制作作品,最后就很轻松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任务或问题,由学生结合多媒体技术下呈现的情境,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进行个别或者分组的探究讨论活动,通过探究来获取知识,并运用所获得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不仅有利于课堂的组织,而且有利于知识点的讲解。
一、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信息技术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弥补了很多传统教育的不足和缺陷,是教育方式的一个重大变革。如教学《我爱三峡》一课,三峡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新闻中常常听见关于它的新闻,但是真正见过它、领略它风采的人却很少。因此,在导入时,我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了美丽的三峡风光。 在悠扬的歌声中,教师深情地介绍:“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流淌着一条养育着中华民族的河流——长江。在万里长江的上游,有一段地形险峻的峡谷,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三峡以其绚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令世人赞叹不已。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畅游长江三峡,一道去领略‘峰与天光接、舟从地窖行’的奇思妙想。”壮丽山川的画卷,震撼心灵的长江之歌,撞击着师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纷纷地进入状态,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高中物理课讲授“平面镜成像”时,虚像对于学生是非常难理解的,可以通过一小段魔术视频进行导入。魔术内容:先在镜前放置一点燃的蜡烛,镜后放置一未点燃蜡烛,把镜头推进到只看到像,学生这时以为镜后蜡烛是被点燃着的,这时往镜后蜡烛上浇水,蜡烛不灭,最后再把镜头拉到镜子后面,让学生看到镜后蜡烛本来就没有被点燃。通过观看这样的视频,学生感到新奇,自然而然想知道答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如果在课堂上真实再现这个魔术,学生很容易揭穿现实,对于知识内容本身失去了兴趣,可想而知这节课的效果会如何!
三、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师的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方面原来教师用笔写教案,现在教师改用电脑写教案,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地找,一页一页地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总之,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络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大量的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至此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完成教学
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声、形、色并茂,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这种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能培养学生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
(一)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搜索网址、相关人物事件等等,让学生登陆到互联网上获得相关信息,也可以在课前把课堂上需要用的资料整理好,保存在特定的文件夹下或者作成一个网站挂在局域网上,让学生通过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来获得有用信息知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在讲授《网页的编辑》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学会插入文字、水平线、图片、艺术字以及网页背景的设置,如果逐项讲解演示,势必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由于本课的内容与word中的操作有所类似,所以采取的方法是制作一个学习网页,让学生浏览网页,掌握教学内容,并制作作品,最后就很轻松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任务或问题,由学生结合多媒体技术下呈现的情境,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进行个别或者分组的探究讨论活动,通过探究来获取知识,并运用所获得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不仅有利于课堂的组织,而且有利于知识点的讲解。
一、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信息技术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弥补了很多传统教育的不足和缺陷,是教育方式的一个重大变革。如教学《我爱三峡》一课,三峡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新闻中常常听见关于它的新闻,但是真正见过它、领略它风采的人却很少。因此,在导入时,我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了美丽的三峡风光。
在悠扬的歌声中,教师深情地介绍:"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流淌着一条养育着中华民族的河流--长江。在万里长江的上游,有一段地形险峻的峡谷,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三峡以其绚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令世人赞叹不已。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畅游长江三峡,一道去领略'峰与天光接、舟从地窖行'的奇思妙想。"壮丽山川的画卷,震撼心灵的长江之歌,撞击着师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纷纷地进入状态,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初中物理课讲授"平面镜成像"时,虚像对于学生是非常难理解的,可以通过一小段魔术视频进行导入。魔术内容:先在镜前放置一点燃的蜡烛,镜后放置一未点燃蜡烛,把镜头推进到只看到像,学生这时以为镜后蜡烛是被点燃着的,这时往镜后蜡烛上浇水,蜡烛不灭,最后再把镜头拉到镜子后面,让学生看到镜后蜡烛本来就没有被点燃。通过观看这样的视频,学生感到新奇,自然而然想知道答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如果在课堂上真实再现这个魔术,学生很容易揭穿现实,对于知识内容本身失去了兴趣,可想而知这节课的效果会如何!
三、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师的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方面原来教师用笔写教案,现在教师改用电脑写教案,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地找,一页一页地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总之,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络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大量的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至此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完成教学
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声、形、色并茂,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这种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能培养学生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创造能力和思考能力。
(一)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搜索网址、相关人物事件等等,让学生登陆到互联网上获得相关信息,也可以在课前把课堂上需要用的资料整理好,保存在特定的文件夹下或者作成一个网站挂在局域网上,让学生通过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来获得有用信息知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在讲授《网页的编辑》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学会插入文字、水平线、图片、艺术字以及网页背景的设置,如果逐项讲解演示,势必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由于本课的内容与word中的操作有所类似,所以采取的方法是制作一个学习网页,让学生浏览网页,掌握教学内容,并制作作品,最后就很轻松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任务或问题,由学生结合多媒体技术下呈现的情境,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进行个别或者分组的探究讨论活动,通过探究来获取知识,并运用所获得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不仅有利于课堂的组织,而且有利于知识点的讲解。
随着科学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业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学校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上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就信息技术和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做了浅显的研究以供教学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中地理;整合模式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血液,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也逐渐显现出了很多过度应用信息技术或是过度排斥信息技术的教学现象。过度的应用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仅仅用PPT进行讲课,完全摒弃了板书这一重要的教学方式。过度的排斥则是有多媒体的条件却不加以应用,仍固执于板书教学。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不合理整合成为教学中逐渐凸显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高中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用在学习上,其活动范围在学业的压力下变得越来越小。教师在讲地理课程时,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将书面上晦涩的文字活化起来,地理知识由平面变得立体,学生不仅可以从中有直观的感受,也可以锻炼学习能力。
三、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整合的建议
1.将信息技术中的音、像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地理作为一门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等多领域文化综合到一起的学科,在授课时单纯用笼统的语言与文字很难让学生产生深入的了解与学习。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公转与自转》的时候,仅仅将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平面图展示给大家,这与将地球如何公转与自转的视频展示给大家相比,动态的画面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心理学中我们得知,动的物体比静的物体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在授课时,通过对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将铺在平面上的地理知识“动”起来。为了让书本上的知识“动”起来,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放包含着地理知识的音乐,通过音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歌曲进行知识的回顾与串讲。例如《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教师可以先提问以了解学生分析题干与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对歌中包含的知识点讲解后,再基于当前知识点进行扩展。在《长江之歌》的前两句歌词中我们得到的地理知识点有:长江的发源地是哪里?为何长江是奔向东海的?长江沿线上的水电站有哪些?等等。教师在讲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视频的视觉吸引进行加深印象型教学,通过展示五带中的奇特动植物来引导学生加深对五带划分的掌握。
2.多媒体与板书结合运用,使知识讲解层次分明课堂上单纯地运用
PPT进行授课与传统的只用板书进行教学是没有大区别的,这将失去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在允许减少工作量的前提下,将多媒体教学与黑板的书面板书相结合。作为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PPT的演示向学生做简单语言讲解即可;但是重要的地理知识,就需要教师不仅在PPT中做重点表示,还要在黑板上将这些知识罗列出来。在讲解气压章节时,可能电子图示比教师自己手画的图示更直观,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运用PPT进行电子图示展示。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最终起到的还是辅助教学的作用,这不能代替教师的讲授与强调。不完全抛开多媒体教学,也不完全抛开书面板书,人、机两者的整合与交互在高中教学中产生很大的好的影响。
3.建立地理专题“课上授业,课下解惑”学习网站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大学校开始重视建设学习网站,而且很多学生也会在课余时间到网络上搜索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料。高中学校为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可以信息技术作为知识的桥梁,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设高中地理教学与学习模块。作为专题性模块,学校可以将教师的教课视频与课堂中应用的教学资料、教案一并投放到该网站模块中。试听与书面学习资料对应投放,可以让在课堂上没有听明白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性的重新学习,也可以让学会了的学生有复习与预习的学习渠道。网站中也需设有对应的学习交流区,为学生提供分享与提问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平台看到学生在学习地理时的疑惑之处,对于单个的疑问可以在平台上解答,对于对同一知识点有很多人不懂的地方,就拿到课堂上统一讲解,在师生线上、线下的互动中将高中地理知识教透与学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