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学教育管理范文

时间:2022-04-02 12:11:44

序论:在您撰写中学教育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学教育管理

第1篇

夏军在《中学教育管理问题探讨》中指出了现在中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现在一些教师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存在着“闭门自守”、“固步自封”的思想和做法, 观念陈旧阻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并且在取得一点小成就的同时产生了“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心态。在这样的心态影响下, 工作作风虚浮问题就必然出现,如“软、懒、散”现象,备课、上课不认真,甚至有的教师不备课就上课,早来晚走等现象屡屡出现。并且在管理上,制度老化不能适应新的办学思想,难以发挥制度的效益性;内部管理体制僵化又难以有效地进行全方位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水平不高,部分工作存在着“无法可依”现象。即使有规则的一些工作,由于管理落实不到位,也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

傅金福在《试论中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指出,学校对青年教师的激励不够,有些老教师耍老资格,对青年教师的信任不够,不能够放开手脚让他们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当中。严重制约中学适应社会要求的快速发展。中学要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教师在学校中的主导地位,群策群力,确定“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科学育人” 的思想,实施三大策略,切实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赵爱娥和刘成壮在《人本理念——对中学教育管理的思考》中指出中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1、违背个性发展的量化管理手段。升学率、教师工作成效、班级之间的孰优孰劣甚至学生的品德这些都要进行量化管理,这样的制度背离了教育的目标,为达到量化管理的要求,学校之间硬拼升学率,使教育出的部分学生高分低能,而在升学考试中被淘汰的学生却因缺乏基本的素质教育而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量化管理忽视了教育是一项特别需要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事业,仅仅视教师为执行命令的工具,无意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致使很多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育过程中为了达到符合更高的量化标准,颠倒了人和教育的关系,课内一味满堂灌,课外还有无休止的辅导班和越负荷的作业题,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教学行为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2缺乏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在管理上,制度老化不能适应创新教育思想,难以发挥制度的效益性;内部管理体制僵化,又难以有效地进行全方位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水平不高,部分工作存在着“无法可依”现象。即使有规则的一些工作由于管理落实不到位,或者实际操作有难度,也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存在着制度归制度,行为各干各的“表面制度化”现象。

综上所述,现在中学教育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鲜明的问题,1、领导阶层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观念守旧,阻碍了中学教育管理的发展。2、教师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老教师对新教师不信任,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使学校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阻碍学校教育的发展。3、管理手段量化的不合理。升学率、班级之间的优劣等都被列为考核的范围,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对社会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4、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管理制度一味的守旧,做不到以人为本,一方面是以生为本,一方面是以师为本,两方面都没做到。

面对中学教育管理中的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以下建议,1、拓展视野,转变教育观念。无论是领导阶层还是教师,都要转变教育观念,在转变过程中遵循科学的方法,做到循序渐进,与时俱进。2、注重学校文化的建设。学校文化的建设要全校的师生一起努力,学校文化是学校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与教师、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形成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和传统,并对全体成员产生一定约束力和道德力量,影响人们的思维、情感、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3、人性化、民主化的管理。学校要做到以人为本,对教师要以师为本,对学生以生为本。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一味的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教育的目的。管理者要听取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建议,做到校务公开,加强学校民主管理,让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夏军.中学教育管理问题探讨[J]

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教育;管理模式

中学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阶段,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学习习惯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过程的实施效果和后续步骤,加强素质教育理念的渗透和素质教育的实践开展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率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这一课题的开展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在素质教育下推进中学教育管理模式革新,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积极参加自我管理,注重发挥自我管理。

一中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落实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建设是符合国家人才战略要求的。教育投资和经济投资相比,具有投资回馈慢、投资周期长、投资成本高等特点,但是教育投资的成效也相当巨大,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在相当长的一个周期中持续稳定地为社会做出贡献。素质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全体适龄青少年为受众,密切关注其潜能开发和素质拓展,通过增大普及面积和实施广度,从源头提升国民素质。

(一)以培养综合素质为目标

在素质教育中,讲求“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素质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主要包含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智力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在中学学习期间,这些品质刚刚萌芽或者初步形成,有着较大的空间改变和提升,因此采取恰当的方法是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新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同学习成绩的培养相比难度更大,并且培养周期也相对较长,其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但是对于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以及日后个人发展而言也有着较大的裨益,因此培养综合素质需要着眼于长远,立足于当下。

(二)发挥“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要求教育环节围绕学生展开,发挥学生的本位作用和核心作用,这一方面是要求学校坚持重视中学生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在教学环节中要坚持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既要将个人教育上升到素质教育的整体,又要将素质教育这一大课题落实到个人教育的细微环节之上。以人为本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教师要认识到在管理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体价值,学生更要在管理过程中认识到自己作为主体的价值,从而调动自己的主观积极性。

二当下中学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在国内的改革已经推行了近二十年,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仍然发现,我国素质教育还存在着一些缺失的地方,特别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方法还不够先进,培养过程缺乏一定的耐心,还存在一定的功利主义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管理僵硬死板

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的职责下了精准的定义,即“传道授业解惑”,可见授业只是教师的职责的一个部分,而在现代的中学教育中,教师的角色被狭隘化,教师的日常工作和教学行为全部围绕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展开,教学管理看似严格理性,但是却缺少了一些弹性的空间和人性的温情,这样的教育管理有可能导致学生个性和活力的丧失,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缺乏和学生的互动

教学本身是一个师生相互学习和促进的过程,而教学管理更是一个师生互相沟通、互相磨合的过程,即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调整管理方法,学生也在接受管理的过程中学习教师的理念和特质,但是这一过程需要不断的调整和沟通,只有及时沟通互动,才能深化彼此的共识,消除彼此的误会,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教师并不重视和学生开展互动。

(三)教师缺乏自身特色

从中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模仿欲望都比较强,教师的优良品质则会直接的影响他们的最初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立。但是很多中学的教师在学生面前都是严肃刻板的管理者形象,缺乏自己独特的特色和人格魅力,教师建立起自己的人格魅力或是活泼积极,或是仁慈温和,或者稳重敦厚,或是热情洋溢,这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教育管理应坚持的原则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推进中学管理改革要坚持两方面,一是要贯彻素质教学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则是要考虑到中学的现状,考虑到中学生以及家长的实际接收状况,实践策略一定要坚持动态化、弹性化,同时要不断的在实践中调整,防止水土不服的情况出现。

(一)坚持发挥教师的管理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重在引导,既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加强素质建设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引导教师投身于素质教育当中不断学习。因此素质教育要坚持以教师为主体,一方面要注重对教师的激励,即鼓励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进行创新,对待思想先进、方法科学、成效突出的教师要予以奖励,同时也要推广他们的教学方法[1]。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可以采取定期反馈教学报告,按时组织理论知识学习的方法,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和个人教技进步,这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同步成长。一个需要值得区分的概念是“主体”与“管理主体”,在中学教育管理中,学生是受服务对象,同时也是开展教育的主要对象,因此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但是“管理主体”则是教师,因为学生的世界观还处于养成阶段,同时自控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还不强,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疏导。在教师发挥主体管理作用时,要坚持“一碗水端平”即处理问题“公平、公正、公开”,这既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威信和管理模式的执行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管理的稳定开展,利于其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模式。

(二)坚持课堂教学为管理的实践

课堂教学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沟通和双向交流的一个契机,教师应该坚持以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并行的实践方法,在课堂上加深对学生的了解,采用情景激励法、小组学习法、探究实践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展现出学生的个性和天赋,发掘出学生的优势所在。只有把握住学生的优势和性格,才能在管理中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进行疏导式教育,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个人能力[2]。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同时也要注重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训练,学习方法决定学生学习的效率以及高年级学习成绩的上限,因此在课堂活动中进行学习方法和管理方法的渗透应该坚持双管齐下,协调促进。

(三)尝试推进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是管理实践活动中延伸,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切实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应该注重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在日常管理中,学生干部同学校应该开展紧密的合作,既能够及时沟通反馈问题,协助教师工作,另一方面也能独当一面,成为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得力帮手[3]。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和方法的传授,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和被重视的快乐,同时营造出和谐公平的氛围。

四结语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素质教育是推进教育改革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强化,在这一背景下推进中学管理模式改革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中学阶段的教学效果和中学实践,另一方面也为初高中素质教学和人本管理奠定下良好的基础,是符合我国当下教育现状的积极尝试。素质教育的推进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应该戒骄戒躁,不断尝试,勇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这有助于推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实践的推进,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有利于人民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利于推进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陈雪.试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教育管理[J].商业故事,2015,23:58-59.

[2]王燕.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究[J].教学世界(学术版),2016,11:162.

第3篇

【关键词】人本化管理;中学教育;措施

在中学教育管理工作实施中,主要包含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两项内容,但他们都是人。所以,在所有中学教育管理措施实施过程中应站在人本化视角下,分析人本化管理方法,继而以人本管理形式,激发学生和教师内在潜能,让他们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一、中学教育管理中人本化管理的局限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人本化管理理念在中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观念方面。即在中学教育管理工作具体实施期间,仍然践行着“领导一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管理理念。此种管理方法,充分重视了领导者意愿,由领导者意愿决定管理目标、管理计划、管理活动、教育内容等的制定。但忽视了对教师和学生爱好、兴趣等的关注,无法调动他们主观能动性,限制了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第二,价值取向方面。即在现阶段中学教育管理工作落实过程中,始终贯彻“重物轻人”的价值观。如,通过结构工资、绩效评估等体制,监督教师教育行为。但此种价值观理念忽视了对人文因素的考虑,使得工作效率无法得到提高;第三,管理制度方面。即现阶段中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仍然践行着单向的“命令———服从”管理体系,此种“秩序至上”的管理形式,让教师和学生逐渐迷失自我,无法彰显自身主体价值[1];第四,管理方法方面。即部分中学学校,仍然采取“刚性管理”方法,此种管理方法将限制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无法真正落实学生管理和教师的管理工作。

二、人本化管理视角下中学教育管理措施

(一)建立民主化管理制度

在中学教育管理工作落实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效率,应注重突破单向“命令———服从”管理体系,构建民主化管理制度。即在民主化管理制度构建过程中,先贯彻“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然后,组织各项民主活动。此外,在民主化管理制度构建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体现和谐、轻松的教育管理氛围,应在学校管理体制中,明确界定“刚柔并济,软硬兼施”的管理方法,并把学生和教师作为教育管理主体,让他们在良好的教育管理氛围下,自身能动性、创造性等,能够得到充分激发。

(二)改善师生关系

传统的中学教育价值观念忽视了对人文因素的考虑。为此,为了更好的践行人本化管理理念,应注重在教育管理工作实施期间,改善师生关系。即在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进行教育过程中,应以“尊重教育”方式,让学生自尊心得到充分的尊重,而后,让他们自觉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此外,为了利用师生关系达到人本化教育目的,应注重在“尊重教育”实施过程中,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并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经济地位等进行了解后,以人格上充分平等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让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够得到充分激发。

(三)实施以人为本教学方法

在中学教育管理人本化管理理念实施过程中,注重采取以人为本教育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其一,研究性教育方法。即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应采取研究性教育方法。因为,研究性教育方法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需要共同参与、研究、分析同一个问题。所以,可通过师生双方的平等互动,向学生灌输相关教育知识,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其二,主题活动教育方法。即在教育管理中,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可设置独立的主题活动。如,“祝福语”主题活动、“学会感恩”主题活动、“话家风,谈家训”主题活动等等,让学生通过对主题活动的合作探究,激发自身思维,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管理。综上可知,传统的中学教育管理体制在执行过程中表现出刻板、具体、强硬的特点,属于强制性管理体制,所以,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为此,为了突出人本化管理理念,贯彻“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应从建立民主化管理制度、改善师生关系、实施以人为本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入手,优化中学教育管理手段,并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让他们从心底里做到自尊自爱、自律。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中学教育;教育管理;人本化管理

人本化管理是人性化理念在管理领域中的实践及应用,中学教育管理与人本化管理的有效结合,不仅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符合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求。本文通过阐述人本化管理的含义,结合中学教育管理中人本化管理的现状,探究了中学教育管理中正确进行人本化管理的途径。

一、人本化管理的含义

人本化管理是基于人的价值观和选择性,对外界力量进行控制的心理学定义,它是结合了现代管理方法后延伸出的新型管理理念。人本化管理最初应用在企业管理中,从人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将人性和动因作为中心,按照人性的普遍状况进行整体管理,包含了管理人员、管理环境、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等部分。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本化管理也在教学管理中得到了充分应用,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更有利于通过激励形式和课程资源开发,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学教育管理中人本化管理的现状

(一)教师的人本化意识淡薄

教育管理与人本化管理理念的结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但由于许多教育管理者对人本化理念的认识不到位,导致教师的人本化意识淡薄。教师的管理思维局限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中,不能充分发挥人本化管理的作用,甚至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仍然将学生的成绩作为管理核心,阻碍了学生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发展,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育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育观念的弊端逐渐显露,在教学管理层面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学校只重视学生成绩的提升,不能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模式进行量化,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尊重学生感受的教育管理模式,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人本化管理方法不够完善

正确的人本化管理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完善的制度,管理者对管理对象要有充分的了解[1]。大多学校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上级管理者布置的工作任务,校领导不能充分了解学校实情。教师对学生的量化要求,对成绩和言行举止的要求过于传统化。人本化管理方法不够完善,教育管理人本化理念并没有深入人心,教育管理者也没有充分重视教育管理的人本化。另外,学校缺少多样化的思想教育的管理方法,多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强制性要求或惩罚,不能调动被教育者的积极性。

三、中学教育管理中的人本化管理途径

(一)规范民主化管理制度

用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学校的人本化管理制度。在制度建设上,建立民主化的管理制度,教育者要时常与被教育者进行情感沟通,走进被管理者的内心世界,与其进行思想交流。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上,要松弛有度,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但要用近乎人情的方式来执行。只有严宽结合,打造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的制度,不以成绩来衡量教师和学生的成果,才能形成一种轻松、融洽的学习和教育环境。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透明管理制度,在期中期末评奖时,对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予以表扬和鼓励。

(二)构建人本化课程体系

构建人本化的课程体系,学生的学习不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简单行为,而是教师和学生自动自主地进行关于学习方法的研究,对知识的讨论和探索[2]。因此,在人本化课程体系构建中,教师应放低姿态,走进学生的世界,和学生一起讨论和研究,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教育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自行提高,使其确立奋斗目标,让其明白集体的奋斗目标。人本化的课程体系构建要将教育与引导充分结合。运用思想教育的方法,通过与学生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对学生表现出的不同道德行为进行引导,用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带动学生。

第5篇

一年有四季,春日百花开,自然界之所以多姿多彩,是因为有物种千差万别,生机盎然,人类社会之所以突飞猛进、蒸蒸日上也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有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思想有差异的个体,作为明智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洞察学生的个性,并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在班级管理中,就是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素质,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加强班级管理,注重个性教育,努力发展学生个性,能极大地促进学生成长。

目前,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在对“才”的要求上步步紧抓,而忽视了对“德”的教育。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教育大厦的基石,缺乏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对社会的危害越大,道德是行为规范的总和。履行着调节人们行为的职能。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便产生了调节行为的各种规范。影响学生道德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因素分析主要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校领导是纪律的制定者、执行者,学生则是纪律的遵守者,教师和学校领导拥有监督学生遵守纪律的权利、处分学生的权利,学生则必须履行遵守纪律、接受处分的义务。传统的学校纪律体制,之所以会使教师和学生走向对立面,是因为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被割裂开来了。我们也不难发现,重机构、重权力、重章法而不重视人,是当前学校管理中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这种学校管理模式有明显的优势的同时:如比较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强调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进行指导,或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对教师的控制、监督,强调“服从性”“计划性”“统一性”,强调定量评价,将理性作为学校的全部本质属性。在以权力与服从为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管理理论中,搞得学校没有特色,教师没有特点,学生没有特长。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学生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个性”,“自我实现”的倾向正在迅速扩展,因而也越来越难控制。进行现代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观念、更新观念,只有树立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们才能进入现代教育的境界,才会进行现代教育。

总之,在教育管理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索质的提高,言传身教,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

第6篇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思想、道德、品格、知识、气质、能力等,它是在先天生理、心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锻炼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从事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人的素质是人的能力的基础,也是从事或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力量,所以马克思称其为“人的本质力量”。对于新时期人才“高素质”要求,体现在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广博文化知识修养、精湛的专业技能修养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而国民整体思想品德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宁、社会的稳定以及一个人的前途发展。因此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问题,历来倍受重视

一、目前中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因此,学校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还担负着培养下一代如何做人的历史任务,因此,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但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不少学校存着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一手硬,一手软”的严重失衡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国家选拔人才制度的不完善

虽然,一场袭卷全国的素质教育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但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仍采取的是“一考定终身”制度,高等院校选拔人才时唯一看中的是高考成绩,并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高低作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考虑进去,所以现实中就出现了“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已成为我们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分数,升学率仍然是评价教师和学校教育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把知识教育、升学教育摆在了重要位置,把育人问题、学生怎样做人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因此,多数学校德育工作也就走过场、搞点缀,流于形式。

(二)德育机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德育工作不是一项具体的学科教育,而是一项带有整体性、全面性的教育工作,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效果。由于目前学校受评价机制和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校把升学率作为硬件来抓,凡是利于升学的学科教育方面的机构、人员、经费、队伍建设都比较齐全,而涉及德育方面的机构、人员、设施、经费很少以致没有。多数学校在德育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缺乏整体规划,工作思路不清、制度不完善、活动不规范、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

(三)教师的师德师风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行为的养成。因此,要想让学生树立起高尚思想品格,老师必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但部分教师思想落后、法制观念淡薄、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式简单、只教书不育人、人在教室心在外……虽然这些只是少数的个别的现象,但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德育工作的新思考

(一)分阶段抓“养成”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这时期学生已经对世间事物有了自己初步的看法与见解,所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阶段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养成教育实质就是修身教育,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比如以初中学生为例,初一,培养学生“自律”意识、集体意识、荣辱意识,为他人着想意识等,初二,因为这时学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因此,培养礼貌意识、社会意识、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抗干扰意识等,初三,学生面临升高中或社会就业,所以培养其事业意识,竞争意识,模范意识、诚信意识、节俭意识等。使学生在学校受到不同方式的学习锻炼。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认为抓养成、教做人,重修身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新思路。

(二)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和前途理想教育。

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讲话中指出:“要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而且,中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阶段,一定要培养他们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远大的前途理想报负,强烈的事业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课题。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讲话,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到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先进模范人物事迹等活动。

2、开展爱国先爱校,爱校先爱班,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的系列活动。可以通过开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团员誓师大会、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开展“我爱学校爱什么,怎么爱”的讨论活动,使学生明确,爱学校就要爱它的荣誉,爱它的一草一木,爱辛勤的老师,爱每一个学生,遵守它的规章制度。从而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把它建设的更加美好。把爱国主义同爱校爱班相结合,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情感做起,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积极开展心理建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变化,他(她)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或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解决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要深入学生,深入实际,做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坚持“三个贴近”原则,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一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名利。二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三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批评。四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品德高尚。

(四)抓师德,重身教。

在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主导力量是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德育水平的关键。为此,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从教师的语言、仪表、工作方法入手,凡要学生做到的,教师不仅要做到,而且层次要高。组织教师进行师德规范学习,爱岗敬业,特别要教育教师下大力气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建立后进生转化档案和后进生转化考核方案。开展“假若是我的孩子”讨论,教育教师要对后进生做到热情、耐心、小事“忍”、大事管的教育方法。使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有实效有成效。教师要以强烈的换位意识研究学生,以辩证的方式看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克服应试教育中的几个德育误区。学校要大张旗鼓地树立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大力弘扬讲文明、讲奉献、爱岗敬业精神,领导班子要率先垂范,以校为家,勤政廉政,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从而对教师产生巨大的鞭策力量,使他们以高昂的热情,冲天的干劲,投身到工作中去。身教胜于言教,教师朴素大方的仪表,严谨的教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会是学校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师必须坚持师生心理相容的原则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师生心理相容的原则,即教师和学生要有共同的目的要求,要有融洽的情感,要能互相理解和信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做好如下工作:

其一,教师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二,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善于体会学生细微变化的心理因素,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启发教育;

其三,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情况,点燃起内心的希望之火,使之总是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

其四,教师在进行工作时,要有机动性和分寸感,要珍惜并不断加强已经建立的信任感和情感联系。只有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坚持师生心理相容的原则,才能保证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和达到预期目标。

第7篇

关键词:中学;人文;教育管理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教育管理则是教师教育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人文教育管理是中学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贯彻在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对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良好的教育管理体系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正确把握中学教育管理,践行人文教育管理,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管理者的责任。下面,笔者将就人文教育管理的问题谈谈自己在教学教育中的一些看法。

一、在中学教育管理中贯彻人文教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所谓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调过程,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育教学,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性格培养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教师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为社会输送建设者、接班人的重任,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转变旧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文教育管理制度。

在中学阶段,人文教育管理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督促学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大量的知识储备。学生最基本的任务是学习,人文教育管理就要督促学生在青年时期进行足够的知识储备,着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将来走向社会才能成为可用之才。

2.帮助学生培养、提高各项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学学生正处在独立思维等能力的深化阶段。作为教育管理人员,要给与学生足够的建议及锻炼机会,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扩展思维,提高逻辑思维水平和自我分析思索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学会学习,能够独立学习、探索事物,走上社会后也能够对事物进行自我分析判断。

3.引导学生进一步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人文教育管理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如何科学合理地在教育中践行人文教育管理

(一)突破旧有教育管理模式的桎梏

在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教师的“威严”占主要地位。似乎只有在学生心中塑造一个威严的教育管理者形象,学生才会产生畏惧感,才能“震”住学生,才能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管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旧有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少得可怜,实际上非常不利于学生真正从教师身上学到东西。践行人文教育管理制度,要突破旧有教育管理模式的桎梏,打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坚冰,让学生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互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

(二)在教育教学中践行民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教学、民主管理,是践行人文教育管理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作为一位人文教育管理者,教师应当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人公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来,进而构建一个和谐民主有人文气息的教育管理环境。只有打破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才能领略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亲其师,信其道”。在领略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后,有助于增加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的人格养成和全面发展。

(三)积极开展学生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

课堂教育是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学生活动,比如丰富多彩的社团组织,就十分有利于积极推动校园的文化建设。例如,“数学建模小组”的建立,有助于吸收大量对数学建模有兴趣的同学,而学生在一起自主交流研究,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开展学生活动是贯彻人文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社团组织蓬勃发展,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有利于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在社团、小组中学习,还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民主意识,而这是当今社会求职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作为教育管理者,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高雅健康而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锻炼自主能力。

(四)改进课程教学设置,丰富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通过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践行人文教学管理模式,就要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改进课程教学设置。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自我陈旧教学观念,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探索性为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创造性,传授知识、提高课堂质量,使教育工作顺利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