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曹刿论战教案范文

时间:2023-01-18 10:08:32

序论:在您撰写曹刿论战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曹刿论战教案

第1篇

Lesson Pla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学科

Subject

语文

学年/学期

Academic year/Semester

2020-2021学年

第一学期

教师

Teacher Name

教授班级/时间

Class / Date

Grade: 9 Class: 7、11

Date: 3月8、9、10、11、12日

主题Title:曹刿论战

章/节

Chapter & Section

第20课

教学材料

Materials & Resources

PPT,课本,《曹刿论战》知识清单,《曹刿论战》背景视频,《东周列国志》文本材料

教学课时

Teaching Hours

5

目标Objectives:

Contents: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1、 能够概述本课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

2、 能识记作者文学常识及《左传》体裁介绍。

3、 能正确诵读出本课重点字词读音。

4、 能概述本课主要内容,梳理情节和结构。

5、 能准确翻译文章,并识记其中重要的文言文词汇。

6、 能识别文章题目用“论战”二字的用意,能准确表述出战争胜利的原因。

7、 根据文章中的人物描写,分析出曹刿及鲁庄公人物性格特征,总结出作品主题。

8、准确完成所给知识清单。

ATL skills:

与老师和同学商讨思想观点和知识

根据知识清单,有效地做课堂笔记

通过阅读,进行推论并作出结论

课堂活动安排Procedure & Activity:

Period 1

ProcedureActivity1. PrepTIME:3-4mMETHOD:无1.提醒学生用书,提醒学生在自己的座位做好,准备好上课用品。2.不在座位上的学生询问原因,查出勤。2. ReviewTIME:2-3mMETHOD:无集体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 Lead In & ConnectTIME:2—3mMETHOD:无播放《曹刿论战》背景视频,引出问题,本次战争是如何以少胜多的? 4. Demonstrate & TIME:10mMETHOD: 问答PracticeTIME:20mMETHOD:思维导图教师讲授:用PPT的形式,讲解和分析本课内容知识点及内容:1.介绍作者:左丘明简介2.介绍《春秋左传》题材及内容3.初读正音:根据学生的朗读,让学生正音识记。4.请学生讨论课文翻译,并概述文章内容。 学生根据知识清单做笔记并回答问题,教师补充总结:1.学生根据之前知识积累,试回答对作者及《左传》的了解,并完成知识清单上文学常识部分填空。2.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并标注出不会读或有疑问的字词读音。3.由学生主动朗诵,教师及其他同学共同完成重点字词读音修正及标注。4.学生以前后桌为单元,进行课文初步翻译,并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 5. Summarize(Wrap up)TIME:2mMETHOD:NA本节课介绍了文章背景,作者及《左传》文学常识,完成了文章正音环节,也初步概述了课文内容。6. Assign HomeworkTIME:1m完成知识清单翻译部分

Period 2

ProcedureActivity1. PrepTIME:3mMETHOD:无1.提醒学生用书,提醒学生在自己的座位做好,准备好上课用品。2.不在座位上的学生询问原因,查出勤。2. ReviewTIME:3-5 mMETHOD:提问抢答根据第一课所学内容进行提问抢答:1.《左传》的体裁是?2. 请概述文章故事发生背景。3. 你认为本文当中最难掌握的三个读音是?3. Lead In & ConnectTIME:3mMETHOD:NA 请学生再读文章,概述每段内容。4. Demonstrate & TIME:5—6mMETHOD: NAPracticeTIME:20mMETHOD:抽签任务,笔记教师讲授:用PPT的形式,讲解和分析本课内容知识点及内容:1.翻译文章第一段,第一部分,强调重点字词2.回答问题:(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一句话交代出哪些信息?(2)曹刿与乡人有哪些区别?(3)曹刿与肉食者有哪些区别?3.翻译文章第一段,第二部分,强调重点字词4.回答问题:(1)“必以分人”分给的是哪些人?(2)鲁庄公将战胜的希望寄托在了什么地方?(3)曹刿认为战胜应该凭借什么?(5)你认为曹刿的观点是否正确?你如何看待此观点? 学生根据知识清单做笔记并回答问题,教师补充总结:1.学生根据作业进行第一、二段翻译,并修改知识清单上翻译部分填空。2.学生自由讨论,并回答两段问题。3.学生提出其他疑问,教师解答 5. Summarize(Wrap up)TIME:5mMETHOD:NA总结文章第一自然段重点字词:伐、请见、谋、间、鄙、何以、弗等,总结两段问题探究答案6. Assign HomeworkTIME:1m识记第一自然段重点字词翻译,并写翻译练习单。

Period 3

ProcedureActivity1. PrepTIME:3mMETHOD:无1.提醒学生用书,提醒学生在自己的座位做好,准备好上课用品。2.不在座位上的学生询问原因,查出勤。2. ReviewTIME:5mMETHOD:无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并写进门翻译小测。3. Lead In & ConnectTIME:2—3mMETHOD:无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4. Demonstrate & TIME:10mMETHOD: 无PracticeTIME:10mMETHOD:轮流回答问题教师讲授:用PPT的形式,讲解和分析本课内容知识点及内容:1. 强调第二自然段重点字词:之、鼓之、败绩、辙等。2. 强调第三自然段重点字词:即克、一鼓作气、再、竭、盈等。3.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根据文章内容,为什么“齐人三鼓”之后,曹刿才让鲁国军人进军?(2)根据本段,曹刿指挥取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3)曹刿“登轼而望”的动作,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根据知识清单做笔记并回答问题,教师补充总结:1.讨论第二、三段重点及易错字词2.修改知识清单当中剩余翻译内容。3.讨论并回答老师问题。4.对这场战争胜利原因及曹刿其人进行评价。5.对所学内容提出疑惑,并与同学一起讨论。5. Summarize(Wrap up)TIME:3-5mMETHOD:无总结本课的第二三自然段重点字词,及二三自然段内容。6. Assign HomeworkTIME:1m识记二、三段重点字词,并完成翻译练习。

Period 4

ProcedureActivity1. PrepTIME:3-5mMETHOD:无1.提醒学生用书,提醒学生在自己的座位做好,准备好上课用品。2.不在座位上的学生询问原因,查出勤。2. ReviewTIME:5-7mMETHOD:无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并写进门翻译小测。3. Lead In & ConnectTIME:2—3mMETHOD:无思考问题并回答:后人曾以“齐鲁长勺之战”为本文题目,编者以“曹刿论战”为题目,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4. Demonstrate & TIME:10mMETHOD: 无PracticeTIME:10mMETHOD:轮流回答问题教师讲授:用PPT的形式,讲解和分析本课内容知识点及内容:1. 根据全文内容,回答问题:(1)曹刿对乡人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文中是如何体现肉食者的“鄙”和曹刿的元谋的?请从战争前后发生的事情来分析。(2)总结曹刿的人物形象(3)总结鲁庄公的人物形象,思考他是否是一位昏庸君主。2.拓展任务:阅读《东周列国志》中对此次战争的记述,回答问题。(1)冯梦龙的小说比文本多了哪些内容?(2)两文都是对长勺之战进行记述,详略安排上有何不同?(3)两个作品有此区别的原因? 学生根据知识清单做笔记并回答问题,教师补充总结:1. 学生自由朗读《曹刿论战》,并根据全文内容回答问题。2. 学生完成知识清单当中,人物形象分析的问题,并上交知识清单,作为年级统一作业计分。3. 学生阅读《东周列国志》,并讨论以下三个问题,总结回答。5. Summarize(Wrap up)TIME:3mMETHOD:无总结曹刿、鲁庄公两位人物形象,强调《春秋》作为史书这种体裁的特点。6. Assign HomeworkTIME:1m复习全文重点字词解释,写轻巧夺冠《曹刿论战》一课。

Period 5

第2篇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的价值,又不能一味地讲求成绩。那么如何在素质教育体系中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地吸收更多地适合他们的知识呢?这就需要通过教学智慧——分层教学来实现。

而分层教学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学生分层、课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以及评价分层等等。下面我以《曹刿论战》一文为例,谈一点分层教学的心得。

一、学生分层

目前主要依据是学生个性的差异,并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和一般学习可能性,将学生分为A、B两层(分别为好和须努力)。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对有些同学还可采用隐性分层或自主分层,目标是求得学生主动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战场,教师要明白每堂课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策略让学生吸收知识并有所思考和创造。而教学目标并非针对所有学生,而是有分层性的

目标。

例如:《曹刿论战》这篇课文中,针对B层的学生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是掌握一些重要实词;而A层在这个基础上还要通过一些语句的理解来探讨理解本次战役中以少胜多的原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了几个问题,如下:本次齐鲁之战中谁是侵犯者?理由是什么?这是给B层的学生设置的,B层学生能较快找到“齐师伐我”这句话,因为“伐”已分析过可解释为“侵犯”,而“我”是指鲁国,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左丘明,即可看出。而在分析“三鼓”“三可三不可”中,前两个“未可”的原因留给B层的学生回答,而最后一个“未可”后,曹刿为何要“下视其辄,登轼而望之”呢?一些B层的学生和A层的学生马上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即确定齐军是否诈降,是否有埋伏。那么问题是否真正解决了呢?不然,有小部分的A层学生有了争执,这正是我要引起他们探讨的地方。有学生质疑如果齐军假装这样逃跑的呢,故意给鲁军制造这样的假象,那曹刿凭什么确定齐军是真正慌不择路呢?大家开始真正探讨起来,在学生无法统一的情况下,我适时抓住“轼”的解释进而将一些课外知识补充进来,原来春秋时代的战车是一种大型的兵器,体积大不说,而且车上配备的人员精细,加上当时武器的限制,双方在斗争中必须组成严密的阵形才有可能使整个部队发挥最大的战斗力;同时战车左右车轮沿边为了防止受近距离攻击而安上了类似矛的尖利兵器,如果两辆战车的车辙交乱的话,那么必定是相互伤害惨重了。以上决定了那时的军队作战十分讲求阵势和队形,那么“辄乱”佯装逃跑的情况是不大可能的了。故而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这样不仅教学目标达成了,而且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获。由于分层教学设置的问题能够考虑不同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享受思考的乐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稳步提高。

三、作业分层

我布置的语文作业主要分为预习作业和课后作业。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能为教师的课堂讲授打下基础。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这样那样的疑问,从而启发了他们学习思考的动力。所以我非常重视学生的预习作业。在预习《曹刿论战》时,我根据分层教学目标来安排分层预习作业。B层学生主要是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能正确朗读全文,了解文学常识(口头)。同时我画出了四句重要句子及其中重要实词让学生试着解释,不会的用红笔勾出。在授课之前,我检查了B层学生的预习本,从而归纳出几个共同的错误点和疑问点,那么在课堂上对于错误点重点分析,对于疑问点也做到胸中有数了。而A层学生的预习作业则是在B层口头作业之外,再完成一个整体感知和质疑的任务,即概括本次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是语句上的也可以是内容中的。结果表明A层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疑问,尤其是针对文中

“其”一词多义的现象提出较多的看法;内容上少部分学生就是针对“辄乱、旗靡”提出自己的不解。这说明预习作业让学生去主动发现语言中一些规律和疑点,而且会探索语言文字后面所隐藏的文化时代背景。这项作业可以帮助我及时调整原有的教案,甚至有时可以补充我原来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如果分层预习作业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前主动进入文本思考的话,那么课后作业则侧重巩固和拓展知识了。在《曹刿论战》一文学习后,结合课堂学习效果,给B层学生的课后作业就是一张小试卷,内容为重要字词解释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而A层学生的课后作业除此之外是到课外查找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两个战例来,并试着分析它们的异同点。小试卷对于A层的学生来说相对简单,如果单纯统一作业,那么只能满足B层学生的需要。而这个拓展作业正好能满足A层学生学习能力强的一个特点,同时可以帮助他们从一些相同事物中找出规律的东西来,提高他们的自主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比如对B层的学生主要以鼓励肯定为主,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对A层的学生以激励竞争为主,调动他们学习竞争意识和学习创造力。

分层教学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当然,分层教学如何为每一个学生服务,如何让B层的学生逐步走向A层,A层学生在竞争机制中如何健全人格,如何在现有的考试体系中考核每一个学生等等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和摸索。

第3篇

教学中,教师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呢?

一、对文本要有怀疑精神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怀疑是一种文化态度,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思维品质。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怀疑精神和独立求知精神。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他不进行知识殖民,他不把自己的思想或观点强加给人,而是鼓励学生找到“疑点”,鼓励学生对文本大胆怀疑,即使怀疑有误,那历险的过程也会充满乐趣和意义。

《曹刿论战》的课前导读有一句话:“这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役。”这个论断是不够妥当的,甚至可以说是一次误导。它是一种人为设定的学习“限定”,不利于学生对文本潜在价值进行多向挖掘。语文教学必须让文本重新回到它的自然属性上来,以便我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意义。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质疑,“如果把这篇文章确定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役,你对文章的写法,材料的安排等有没有疑问?”学生带着问题重新审视文本,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课文为什么以“曹刿论战”为题?对话时,为什么把曹刿放在主要地位,而把鲁庄公放在次要地位?结尾让曹刿总结战争又是何意?怀疑提出,探讨求证,学生有了新的认识:左丘明不仅是记述这一次战争,在感情上更倾向于曹刿,他尊重并赞赏曹刿的自信爱国及智谋,所有这一切都是为突出曹刿这一形象,通过这些手法来表达他内心的价值认识。

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文学作品,它是在反映现实生活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虚构――它“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我认为虚构不是作者有意哗众取宠,故弄玄虚,而是作者有意让读者对自己作品的某些“非真实的真实”产生疑问,从而在释疑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写作意图,达到与自己心灵沟通、情感共鸣。教学中,不失时机地瞄准这些虚构来设置有序的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培养创新意识。

二、比较出优劣

比较是确定事物与另一种事物异同或优劣的方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

课堂中,很多时候,教师试图促使学生扩大思维、多角度提问思考,提出新的见解认识。实际操作中,学生却一筹莫展,觉得老虎吃天难下口,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也常常落空。例如学习《社戏》一文时,我让学生对“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品味。一开始学生都不知所措,这一句太平常了,该怎样品味?看着学生茫然的样子,我马上意识到,此时就可以采用比较法,即提供一个参照物,与所要研究的对象建立一种比较联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运动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指向。于是我改问:如果将这一句换一下位置,变成“料想便是渔火,但或者也许是戏台”,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这一下学生的思维有了方向,在比较中品味自然得出:原句先写戏台后写渔火,可能作者想表现急于见到戏台,急于看到戏的迫切心情。又如在教《纸船》一诗时,将“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中的“流”换成“漂”字,让同学比较品味。一番思索后,有了精彩的发言:“流”字好,有明确的方向,“漂”是漂泊不定,没有明确方向的。文中作者的思念有着明确方向,是母亲身边,而且“流”的速度比“漂”要快,更能体现作者思念母亲之切,希望纸船能快些到达母亲身边。

学生经过比较品析,拓展了思维,领悟到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意蕴。因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空白填补,想象无限

文学作品中作者经常留有空白。“空白”艺术的巨大魅力在于给读者以无限开阔的联想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寄寓其妙无穷的情趣。教者施教时,如能恰当运用,可调动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激活思维。

如教学《风筝》时,文中“我”将弟弟的风筝踏扁后,“后来他怎么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这里作者对小兄弟的心理感受略而不写。其实这就是一个值得挖掘的言语空白点,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对此填补,说说小兄弟当时的感受。有的同学说:这个风筝是弟弟在小屋里偷偷做成的,却被“我”毁坏了,弟弟肯定恨死“我”了,但因“我”是大哥,家庭的教育让他敢怒不敢言。也有的说:小弟弟知道错了。他是偷偷地制作风筝的,他潜意识里也认为应该去读书而不应该玩这些,所以他后来再没做过。更有同学说,小弟弟应该一直怀恨在心的,多年之后,我请他原谅,他却说忘了,其实他是从心底里不肯原谅“我”,让“我”一直内疚。

教读时,教师恰当运用“空白”,不仅可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充实,更可调动学的思维,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于美妙的文学殿堂。有更新颖的理解与感受。

四、转换视角

要让学生有创新思维,教师要先有创新思想;要使学生思维活跃,教师要有更活跃的思维。如果教学中,教师死抱教参不放,死守定论不松,死框固有的教学方法思路不动,“岁岁年年花相似”,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都是一个教案,学生哪来的创新思维?其实,学生的基础不是零,不能把他们的学习能力估计过低。许多课文,学生已初步掌握情节,教师就不能按图索骥,应敏锐及时地调换角度,让学生的思考步上新的台阶。

如学习《变色龙》一文时,引导学生从“狗眼”看人角度出发解读人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的学生这样理解:哎呀,我的鼻子好痛呀!那个醉汉竟然用香烟头戳我的鼻子。幸亏我反应得快,我也咬了他一口。那群人追上来了!他们把我围在中间,这下我可完了。这时只见一个身穿新大衣的警官走了过来,我初来此地,况且我又是正当防卫,但愿他能秉公执法。从狗的角度看世界,给学生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不仅仅是认识了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更让学生体验了转变视角这一全新的思维方式。文学作品中这种手法的运用很多,如张晓枫的《行道树》《爸爸的花儿落了》,泰戈尔的《金色花》等,都给人新颖的视觉与全新的感受。教学中,就可以借鉴这些好的角度组织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第4篇

一.预设学情,目标设计要具有生成性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目标设计应当引导学生学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但是,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无论多完善的教学目标设计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变化、调整、丰富,都会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生成和发展出许多新问题和新认识。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仅要照顾到传统意义的线型目标,更要兼顾到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这就需要课前、课上随时准备加入新的内容,注入新的要求,这种目标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满足了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

如在初三阶段教学中,在阅读练习的安排上,材料的取舍都需要教师尽可能多地考虑学情,设想学生对各环节的反应,结合中考的需求和全面提高阅读水平的实际,就可以考虑平时训练要与中考要求一样,模式相同,题量吻和,选用的训练材料要考虑:(1)从学生具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学习新起点;(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出发,找准学习的兴趣点;(3)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找准知识的出发点。

二.激活机智,课堂教学要呈现多元生成性

学生思维变化不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学生对课程多元反映和个性差异性等价值取向都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不应游离于教学情境之外,教师要摆脱既定的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执行人的角色,真正赋予学生学习的,与学生共建学习的互动网络,生成鲜活有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例如,笔者在教《桃花源记》一文时,课外拓展有这样一个题目,标题“构建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学生想到很多优美的诗句、漂亮的画面,很多同学用话语描述出了理想中的境界,创造生成出这篇课文所描绘出的意境,用话语描绘出来,这不是简单的复现或再现,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进行创生的过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语言概括表达能力,让学生充分感悟语言文字,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智慧点染,探究延伸要艺术放大有效生成

教师及时捕捉到有效的生成后,要用智慧来艺术地处理,把个人的、小组的探究活动延伸为全班师生的共同探究活动,从而放大有效生成,让学生语文素养、人格修养共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充分激发师生的创造潜能,努力创造一种充满智慧的课堂。如在教授《曹刿论战》一文时,我曾组织过一场“鲁庄公真的‘鄙’吗?”的讨论会,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辨证分析鲁庄公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鲁庄公作为国君,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仅能够接见曹刿,而且还能诚恳地与之探讨战前的政治准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这说明他是开明的,这在当时封建专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还有的同学说: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作为国君虚心听从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这说明鲁庄公具有明君的胸怀……最后,同学们一致公认:鲁庄公并非传统说法的平庸国君、昏君,而是一位明君,只不过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罢了。

四.践行反思,课后评价要体现整合及生成性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固然重要,但凸显整合与生成性的课后反思往往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此反思可以包括本节课中的经验,即精华部分,也包括本节课中失误的及不足的东西。

(1)在反思“成功亮点”时,要总结:①怎样有效落实教学目标;②如何恰到好处的处理教学内容;③因为什么手段而使重点突出和难点解决;④学生积极性是怎样调动起来的……

(2)在反思“失误不足”时,要考虑:①目标定位是否实际;②内容安排是否妥当;③教法和学法是否符合学生;④是否灵活性不够……

(3)反思“创意闪光点”时,要思考隐含在其后的理论依据,独创性想法的前因后果等等。

第5篇

[关键词] 独特体验 思维能力 教学观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这一课令我终生难忘。

《曹刿论战》一文,对我来说太熟悉了。20多年的教学经验,10多次的教学经历,数十次的听课借鉴,教学这篇文章,可以说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可是,那堂课却上得并不“顺利”。那是教学该文的第二课时,我按部就班地按预设方案进行,当我逐字逐句疏通课文以后,就开始分析人物形象及写作特色了。在经过有预设地引导启发之后,我总结道:“课文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的愚昧昏庸反衬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的指挥才能。”谁知话音刚落,张智同学高高地举起手来,起初我以为他有别的事,我试探地问:“你有什么事?”没想到他站起来却说:“老师,我认为您这样评价鲁庄公是不公正的。如果他是一个愚昧昏庸无能的人,就不可能启用一介平民的曹刿,也不可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不少同学也凑在一起议论开来,教室里热闹起来了,我有点失控之感。他的问题,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案,多少年来,人们都是这样教的,教参上也是这样讲的,我很为他打断我的讲课而生气。但是,看到他呆呆地站着,脸上充满了诚挚与认真,想想他的论说,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很矛盾,但救场如救火,我该怎么办?是维持“原判”,草草收场,还是……这时我蓦然想起《语文课程标准》里的一句话“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啊,这难道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吗?这难道不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的一次绝好机会吗?想到这,我的心平静下来,微笑着示意让他坐下,说:“张智同学的见解很独特,不一般,这种大胆质疑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听到我的赞扬,他笑了,可以看出,是发自内心的。我趁机展开引导:“现在对鲁庄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你认为哪一种有道理呢?请结合课文、历史讨论,说说你的观点与理由。”于是,前后桌的同学都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热烈地讨论。

我模仿电视中的辩论方式,分列两组展开讨论。有人说:“鲁庄公作为一国之君,能接见平民,并且与之共乘一车,说明他礼贤下士,平易近人”,有人说:“礼贤下士,平易近人是假的,保住自己的江山社稷是真的。”有人说:“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说明他善于纳谏,且用人不疑”,立即有人反驳道:“涉及国家安危,万民生灵之大事,听从一陌生人的计谋,足见他无主见,办事草率。”有人说:“已经取得了胜利,他对胜利的原因却茫然不知,足见其愚昧无知”。有人反对说:“不懂就问,虚心求教。作为一国之君,能不耻下问,实在不易。”有人说:“战斗中曹刿卓越的指挥才能,足以衬托庄公的无能。”有人反驳道:“刘邦能将将,韩信能将兵,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很快,下课了,这堂课并没有按照预设的方案进行。课后,我做了深深的反思: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辩论,影响了其他教学内容的实现,但却折射出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应持的教学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正如“有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经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努力为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发展机会,让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示自己,寻求发展的机会、成功的可能。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从本质反映了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教育观。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不同想法,我庆幸自己没有抑制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感受,也没有一味地让学生认同我的想法,按原计划一步一步进行教学,而是引导学生进入另一片学习的天空。我想,这正是课堂教学改革所倡导的。

第6篇

新课改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目标笔者给出以下建议,希望能给语文教学一点点改变。

在教师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学到自己要学,需要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课堂,构建“引发兴趣―自主创造―合作互动―解惑―实践”的一般流程。

一、引发兴趣

语文教学讲究身临其境,在教学之前应先引发学生的兴趣。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类似的情景可以有效完成这一目标。例如,《口技》这一课,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这一口技音频,先通过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激起学生的兴趣,使抽象的文言文转变为情景交融、身临其境的立体画面,以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的感知,营造一个互动空间。

二、自主创造

现在的初中生,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对新事物接受快,感知能力强。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开放思维。帮助学生形成多元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等去创造丰富多彩的思想。例如,在文言文《曹刿论战》的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是逐字翻译,解释。但在教学中,其文章内容仍有很大的研究探讨空间,曹刿的机智、鲁庄公的昏庸与否等等,都是可以作为发散思维的鲜活例子,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鼓励类似的思维火花。

三、合作互动

语文课堂中是非常需要合作互动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教学中,师生互动中产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课堂中充满变化,把教学活动变成一种师生交流。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十分重要,教学中,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学习了新的知识后,学生在小组内发现问题,分享自己的想法。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合作,从而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与同学合作的意识。

四、解惑

教师的作用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很多学生学习语文有兴趣但没能力,同时不乐于思考,不善于思考,没有上进心,得过且过。当然,问题的造就原因多样,首先感悟自身,有时过于重视孩子的成绩,轻视能力,造成孩子只听不讲,使学生不能主动地考问题,形成我不想老师最后也会讲的想法,使学生越来越懒于动脑。其次,由于各种原因,有时不能吃透教材,教学辅助工具跟不上自己的教学设计,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却不能帮助学生继续下去。所以,教师要充分重视解惑这一过程。

第7篇

【关键词】 开放式课堂 初中语文 教学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教案演绎的舞台,而是根据学生变化的学习需要,成为开放式课堂动态生成的过程。开放式课堂教学具有动态性,目的是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焕发生命。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构建开放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注重课堂研讨

研讨是本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研讨前教师一定要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及各篇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实际设计好研讨提纲。提纲的设计一方面要从单元整体着手,既要突出单元内容的“共性”,又要考虑各篇课文的“个性”,还要注意所设计的问题的激励性、深刻性和含疑量的适度性,使学生见到提纲积极思考后,达到自我解决的目的。设计一份好的提纲必须要创设一种“愤”“悱”的情境,为此,提纲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要避免无疑而问,又要避免难度过大,使学生无从下手,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研讨时要注意创设一种能够平等地、热烈地、严肃认真地互相合作,交流思想,探求真理的、和谐的、活跃的气氛。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教学民主,对学生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也不要轻易否定,而应以委婉的语言启发学生另辟思路或换个角度思考,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讨论中要注意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关系,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力服人。在研讨中还要鼓励学生提出讨论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勤思考,深钻研的好习惯。

二、开放课堂展示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学生课堂展示是高效课堂的重要内容。展示语文综合性学习成果的方式有很多,如:课堂交流展示图片式展示,课件式展示,写作心得式展示,演讲式展示。如教《曹刿论战》第二课时,笔者就进行总结:课文用对比的手法,以鲁庄公之愚昧昏庸,反衬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卓越的指挥才能。没想到,一个学生突然冒了出来,他说:“我认为这样评价鲁庄公是不公正的,如果他是一个愚昧昏庸的人,就不可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笔者趁机引导:现在我们对鲁庄公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你认为哪一种比较有道理,请结合课文、结合历史和社会知识来说明理由。学生纷纷重新审视课文,并以课本的语句为本,结合一些课外的知识,得出一条一条的鲁庄公并非昏庸的理由。生1:鲁庄公好学善问,一问就能问到妙处。作为一国之君,能如此不耻下问,实在是今天一些领导同志的榜样。生2:鲁庄公礼贤下士,与曹刿同坐一车,听其教导,用其计谋,细问缘由,这实在是历代君王少有的行为。生3:正因为鲁庄公慧眼识英雄,曹刿才能脱颖而出。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让几十个人成为积极的思索者,让思维在问题的天空进行一次自由自在的飞翔。在这一系列的环节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将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施展。

三、强化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小组为了共同的任务,既有明确分工又相有互协作的互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其次,鼓励小组式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一个深化和巩固单元学习重点的过程。讨论的基础是倾听,听取反对的意见,讨论的关键是寻找证据。教师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一定的人数编成学习小组,并引导学习小组对那些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合作学习还有许多种方法,如小组活动比赛、交错学习法、共同学习法等等。

四、开放教学环境

开放的教学环境,就是指开放性的教学空间和开放性的教学气氛。在课堂空间上,为了便于学生多向交流、主动探索,在编排学生座位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坐的形式,以便学生开展小组间的协作交流,打破拘束呆板的学习模式。同时,仅仅在课内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还不够,语文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内,还要将学习带出课堂,将活动引向课外。

五、利用电脑网络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