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文化教育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07 10:25:57

序论:在您撰写文化教育调研报告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文化教育调研报告

第1篇

一、农民自办文化的意义

1、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农民自办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较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乡村社会,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必然越多,相应地,留连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农民群众就会越少。从而为形成文明乡风提供健康的养料和良好的导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赌博的少了。

2、传承乡土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当一部分农民自办文化源自乡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继承。这是由于乡村民俗文化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上往往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和平衡,与其生活相适应和相融合,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乡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农民群众在生产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袭、所采用,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自办文化。因此,农民自办文化因具有文化的传承功效,将为当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在丰富的农民自办文化中,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办文化不在少数,如,农民读书社、农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农民故事会、农民电影放映队(放映各类科教片)等。此类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得越多、越普及,则越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4、增加沟通交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聚合功能。由于农民自办文化一般伴生着农民群众的聚合现象,从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其结果往往是有助于促进邻里、婆媳、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农民自办文化的现状

农民自办文化属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当前*区的农村文化活动基本是在政府及相关部门援助和扶持下开展的,有一定的成绩但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氛围。各乡镇文化站充分利用有限的设施,积极开展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农村文化活动室不定期对农民群众开放,适时举行读书、象棋比赛等活动,另有一部分文艺爱好者也常在文化活动室互相交流。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相对较好的乡镇有曲濑乡等。曲濑乡共有12个行政村,总人口1.7万,有一支舞龙队和一支民间乐队。已有图书阅览室的村1个,文化休闲广场2个,娱乐休闲场所1个,筹建中的篮球场4个。*镇有龙灯队20人,狮灯队6人,唢呐队8人。还有禾埠乡、兴桥乡的民间舞龙队活跃在本乡各村,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大部分乡镇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未开展起来,缺乏浓郁的文化氛围、农民自身的素质和审美观亟待提高。部分村委会的农村文化活动室开展活动情况不太乐观,大部分仅有场所,没有书籍和娱乐器材,有些村委会甚至农民活动场所都没有,使得有些农民活动难以开展。这与各乡镇文化站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很大的关系。有的乡镇文化站基本上是“空壳”,有些乡镇文化站没有办公场所,没有设施等,有些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不务正业”,被分配做其他部门的事情。从调研中了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还是非常渴望的,随着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在目前文化活动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文化需求的情况下,农民自办文化活动一定会蓬勃发展。

三、农民自办文化存在的问题

1、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重视还不够。一些干部对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有偏差,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造成农村文化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也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没有必要再花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这种思想观念直接导致了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极大影响了乡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和发展。

2、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场所阵地。*区大部分村缺乏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场所。部分行政村办公地点小,要挤出一部分专门搞文化场所,实属不易。演艺队平时训练主要在简易的晒谷场上,雨雪天则挤在队员的客厅中,无法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同时,在文化设施上,设备陈旧,同时由于缺少经费投入,日常管理问题较大,存在设备散失或损坏的情况。20*年上级部门在我区设立农家书屋共有21个点,将对缓解农村文化活动场所严重不足起到一定的作用。

3、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开展农民自办文化的资金主要靠村级经济挤点投入和农民自筹,可谓杯水车薪,仅够维持开展简单的文化活动所需,无法满足扩大规模和更新内容的资金需求。如:西村村委会一农民自办演艺队,表演用的“狮”“龙”“蚌”等道具损坏多年,因村级经济薄弱,无法修复器材,导致几十号人的演艺队在家“休业”。从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安排来看,首先是盖房子、看病、保子女读书及日常的生活开支,基本没有剩余的钱。所以,农民普遍反映:“文化我们很需要,就是没有钱去享受,希望政府在文化服务时,尽量使农民少花钱,最好是不花钱。”

4、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和儿童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而这些人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休息时间也仅满足于在家看看电视,农民剧团缺少新鲜血液,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不高。

四、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出发,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组织引导,鼓励农民大力开展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

2、加大资金投入,拓宽投资渠道。积极争取各级部门的支持,进一步落实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并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体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各种捐资,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第2篇

一、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农牧民妇女培训工作

一是加强农牧区妇女的基础文化教育。掌握农业新技术,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已走上社会实现就业的农牧区妇女加强继续教育,让广大妇女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二是充分利用各类妇女学校对妇女进行培训。重点提高职业技能水平。通过农业技术、创业理念、市场经济知识、企业经营管理等各类技能培训,使她成为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和业务骨干,增强竞争能力,提高她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创业致富的水平。目前已建立妇女学校(班)318所,各级妇女学校注重规范运作,增强实效,具体工作中做到五落实”即:组织落实,师资队伍落实,办学场地、设备落实,培训时间落实、培训内容落实。初步形成农村妇女科技培训网络框架,有力地促进了培训工作的进展。各级妇女学校直接面向广大农村牧区妇女,以开展普及性培训为主,围绕产业设置教学课程,根据农村妇女的需要安排教学内容,组织开展了标准化棚圈建设、奶牛、小尾寒羊、白绒山羊、獭兔等养殖和麻黄、玉米制种、特色蔬菜、蘑菇、芦荟、小弓棚西瓜、冬季温室小瓜等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以及绿色证书、农牧民技术员的培训工作。这种普及性的培训,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深受广大妇女群众的欢迎。为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每年对5万多农村牧区妇女进行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的基础上,又把农牧业标准化知识纳入培训的重要内容,目前已有1万多名妇女接受了农牧业标准化知识培训,增强了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为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截止目前,各级妇联通过联合“双学双比”成员单位等各种形式累计举办培训班13283期,培训1645岁农牧民妇女近70万人,使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的农牧民妇女达到15万多人,全市有11849名妇女入学农函大,157750名妇女获得农牧民技术员职称,培养了一支农牧民妇女科技骨干队伍。

三是注意抓好高、精、尖妇女人才的再教育培训。使她具有建设新农村新农牧区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合理而广博的知识结构,能够走在时代的前列,带动和影响整个农牧妇女群体素质的提高。使大批农牧区妇女都能求学有门,学艺有师,学有所得,生财有道。做到不仅能够提高妇女素质,还有利于女性人才的培养。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妇女科技大户、龙头项目、示范基地负责人。采取走出去看,请进来教等多种形式,组织她学习农牧业高新技术、经济管理、wto有关知识等,开阔她眼界,提高她技术和管理水平,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市妇联在年和年举办了全市养殖、种植、龙头项目负责人培训班,150多名妇女接受了培训。培训班结束后市妇联又组织她陕西杨凌高科技园、蔬菜种植基地、和林格尔县和包头蒙牛养殖小区、市内种养小区进行参观学习。回来后在各级妇联的支持与帮助下积极上项目。

四是全面推进农牧区妇女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市妇联结合实际。广泛开展定向培训和联合培训,优化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同时在培训工作中,市妇联加强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联系,加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上出实招,见实效,形成妇女劳动力输出和接收工作的良好格局。东胜区妇联把进城务工妇女的培训作为妇联工作的重点,广泛争取服务妇女教育培训的各方资源,巩固已有阵地的基础上,采取自办、联办、依托企业办理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功能、广覆盖的妇女教育培训网络,引导和帮助进城务工妇女学就业技能、学法律知识、学文明生活常识等,以提高她综合素质。年以来,东胜区妇联已经组织了包括驾驶员、计算机、家政、美容美发、酒店管理、市场营销、厨师、纺织等类培训,共有860名妇女接受培训,帮助619名妇女实现了就业,就业率达到72%截止目前,全市各级妇联通过各种形式转移妇女劳动力6693人。

使广大农村牧区妇女转变了思想观念,科技培训工作的开展。提高了科技素质,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果显著,带动妇女科技致富,勇闯市场的农村牧区妇女人才脱颖而出,活跃在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第一线,成为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领头雁,有的被当地乡镇聘为专职技术员。准旗沙圪堵镇伏路村的段秀英,经过几年努力学习领取了农函大养殖、疏菜种殖、果树栽培毕业证书,同时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自家先后建起了5栋日光温室,占地面积1.5亩,

全村建起了18栋蔬菜日光温室。当时不仅解决了沙圪堵镇吃菜难的问题,带动下。而且也成为村民新的经济增长点。先后被自治区评为“双学双比”女状元和区级劳动模范,从年开始,每年被旗科技局、科协聘请为蔬菜种植技术员,指导蓿亥图乡蔬菜温室和万亩覆膜西瓜种植,同时被乡妇联聘为科技指导队队长,近几年在精心指导下,单覆膜西瓜每亩纯收入800元,双覆膜小弓棚西瓜每亩纯收入1100元,农户户均增收500元,群众尝到科技的甜头,亲切的称她为段老师。

二、开展农牧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农牧区妇女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意识淡薄。由于历史、社会等诸多原因。与社会主义新型女农牧民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在提高农牧区妇女素质等工作方面成效不明显。

二是农牧区妇女教育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市农牧区妇女文盲比例高于男性。影响了妇女就业、再就业和创业、创收,及妇女自身的进步,阻碍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步伐。加大对农牧区妇女培训力度,提高农牧区妇女的素质,当前妇联的首要任务。但由于各级妇联无专项培训经费,致使培训内容单一,规模较小。

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参与妇女培训工作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三是有限的妇女培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合利用。农牧区妇女培训体系还在起步建立之中。还需要统筹规划、协调,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建立有效机制,才能确保农牧区妇女培训规范有序开展,取得明显成效。对农牧区妇女培训的内容和形式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有的不适合农牧区妇女特点和现实社会生活环境。

三、做好农牧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大力弘扬、引导和鼓励广大农牧区妇女改善自身生活条件,更新观念,建设一个美好富足的新农村新牧区。充分发挥妇联的宣传、引导、组织和带动作用,形成有利于提高农牧区妇女整体素质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要坚持不懈地宣传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内容,宣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文明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法律规范,宣传妇女的四自”精神,宣传新时期的妇女典型,使妇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祖国观、民族观。通过正确的引导,激发广大农牧区妇女提高紧迫感和使命感。二要把提高农牧区妇女整体素质工作列入妇联组织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对待,常抓不懈,有计划、有重点地切实抓出成效。

第3篇

一、从思想认识入手,切实发挥廉政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解决对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错误认识。一是认为农村廉政建设“不必要”。有些干部群众认为,税费改革前,镇村级组织在收取农民提留、农业税、土地建房费等过程中,少数干部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税费改革后,这些相关的收费都取消了,腐败来源没有了,腐败的机会也少了,因此,在农村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也没有必要了。二是认为农村廉政建设“没效果”。部分干部、群众认为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能力差,开展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不会有什么效果。以上两种不正确的认识应引起我们党风廉政建设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予以纠正。当前,虽然广大农村没有了农业税等收费项目,但仍有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资金,农民建房、计划生育等工作仍要依靠镇村两级来开展,农村产生不廉洁的领域仍有很多,就是村委盖个章也有可能产生“吃拿卡要”的不廉洁行为。我们龙居镇实行公章“代管”后,有效地遏止了此种腐败想象的发生。对于以上这两种不正确的认识,我们只有在不断完善制度基础上,通过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广大农民群众树立以贪为耻、以廉为荣的思想观念,才能取得好效果。

其次,要把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切实摆上重要工作日程。一是要组建好队伍。在镇级要组建廉政文化建设义务宣传队,在村级组建廉政文化建设宣传小分队,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等“五老”的模范带头作用,成立“五老”宣传队,在乡村中深入宣传廉政文化。二是要成立组织机构。在镇村两级成立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抓廉政文化建设。三是突出廉政文化建设重点。要紧密结合当前乡镇工作的实际,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有新意,可操作性强。今年,“三八”妇女节期间,我们在组织全镇妇女开展活动的同时,举行了“廉洁文化进家庭”签名承诺活动,镇纪委统一印发了《家庭助廉承诺书》,组织镇村领导干部家属签名承诺,要求干部家属充分认识家庭助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拒腐不沾,做反腐倡廉的“内当家”。

二、从阵地建设入手,努力增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辐射作用

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加强镇村廉政文化设施建设。乡镇可设立廉政文化一条街,村级可建立“一亭”(清风亭)、“二室”(廉政文化阅览室、廉政警示教育室)、“三廊”(廉政宣传廊、廉政书画廊、廉政故事长廊),宣传党纪国法,展出廉政书法、漫画、故事等作品。“三廊”可与村务公开栏、财务公开栏等结合起来。“清风亭”可与新农村建设群众休闲场所结合起来,在“二室”购设廉政文化图书、影视设备,并制定合理的活动管理制度,有条件的村可建廉政文化大院。去年,我们率先在高家村建立廉政文化试点,制定了廉政文化村建设制度,设立了廉政文化宣传栏,依托文化大院建设一条长约10米的“廉政文化长廊”,集中展示历史廉政人物、廉政故事、廉政格言警句和廉政书画作品。依托村里的小康电子书屋开设了廉政文化室,在室内存放有廉政教育书籍,张贴了廉政宣传标语和廉政格言,配备了廉政教育光碟,坚持每天向村民开放。

三、从创新形式入手,努力增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效果

一是寓教于乐出“亮点”。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内容要生动活泼,特别是要适合群众口味,抓住群众心理,让群众主动参与。我们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专家授课、图片展等形式,并结合全区电影700工程,镇纪委专门购置部分廉政警示教育片,在各村循环播放,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推陈出新出“特色”。我国有几千年的廉政发展史,廉政文化素材取之不尽,关键是如何加以挖掘整理。应该充分挖掘本地历史人文资源和革命历史题材,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廉政文化乡土教材。我们深入挖掘身边的先进典型,先后推出了勇救落水儿童的王付明,赡养烈士母亲的史国栋等典型人物,把他们的事迹印成宣传画册,进行广泛深入宣传,以身边的典型教育自己。通过组织农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廉政戏曲节目,在农村群众休闲时传唱演出,使农民群众在笑声中得到启发和教育。盐垛村庄户剧团自编自演的小吕剧《随礼》展现了新时期农村干部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公仆形象,受到了群众的交口称赞;自然景观好的地方也可以将廉政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优美的生态廉洁景观村落,创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三是要整合资源出“合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重点在镇村,但镇村两级无论在文化设施还是文化人才队伍等软硬件方面都相对薄弱。推进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就必须整合镇村和市区文化资源,通过送廉政戏下乡、送廉政书刊下乡、送廉政设施下乡以及联合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活动等方法,形成市、区、镇、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

第4篇

1、加强基地建设,实施集约生产。为解决龙头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供应不稳定,质量无保证等问题,古冶区积极引导协调龙头企业加强基地建设,通过合同、订单等形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不仅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有了保障,还解决了农民生产的后顾之忧,维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鲜鲜食品有限公司在区内建立了甜玉米、辣椒、胡萝卜、青豆等万亩专用农产品种植基地,直接带动农户6000户,在周边县区建立基地5万亩,带动农户2万户,年拉动农民增收每亩可达500元。为进一步加强基地管理,该公司还准备实施向农民统一提供种子、化肥、农药、技术指导和统一收购的一体化集中管理模式,连片开发基地,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伊家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在本区和周边县区建立了30万只羊养殖基地,在张家口建立了稳定的肉羊供应基地,带动牛羊养殖户4000户,年拉动农民增收1000万元。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全区共建立蔬菜、果品、花卉、专用农产品种植基地6万多亩,直接带动农户1.9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61.3%,基地农户比过去的分散种植每户年增收2000多元。

2、培育龙头企业,发展龙型经济。以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重点,培育壮大了伊家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鲜鲜食品有限公司、*食品有限公司、*北方实业有限公司等1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伊家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穆斯林特色的清真肉制品屠宰加工企业,20*年羊、牛屠宰量分别达到30万只和6万头,进入全国前三名和前十名。产品畅销京津冀及东北、宁夏、河南、上海等地,并远销中东地区,连续两年向中东国家出口冷冻羊肉居全国第一位。被约旦国武装部队确定为冷鲜羊肉供应基地,20*年向其供应冷鲜羊肉6500吨,创汇800万美元。鲜鲜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果菜清洗、加工、速冻、冷藏、包装、外运等。投资1.6亿元建设的10000吨冷库项目,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是河北省重点项目,唐山市十大标志性农业重点项目。一期工程已竣工投产,生产的30多种冷鲜农产品全部销往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际市场,年可出口8万吨,创汇3000万美元。

3、发展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古冶区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农业有效投入,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结合城郊型农业特点,20*年以来共实施农业重点项目1*项,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实现经济效益1.4亿多元。大力开展采煤塌陷土地复垦工程,落实国家专项复垦整理资金3500万元,整理土地14000亩,在复垦后的土地上建种养小区50个,形成了以养殖业为主导,蔬菜、果品为支柱,花卉、专用农产品为特色的五大产业格局。20*年,投资1137万元,复垦整理土地8721亩,新增耕地1344亩,采煤塌陷区景观再造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闲置塌陷土地综合利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育了“伊家”牌清真食品、“鲜鲜”牌冷鲜农产品、“紫魁”牌罐头饮料、“农魁”牌蔬菜、“新秋”牌黄瓜、“东方美格”牌优质瘦肉型猪等20多个品牌农副产品。20*年,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5%,蔬菜、果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8%,花卉和专用农产品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

二、实施工业化战略,开辟增收新空间

1、加强四大工业园建设。古冶区以四大工业园建设为平台,全力推进工业发展,工业经济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20*年以来,全区共建设工业项目217个,累计投资48.86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4个,1亿元至10亿元的项目8个,1000万元至1亿元的项目41个。以唐山不锈钢有限责任公司、唐山开滦东方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唐山风帆宏文蓄电池有限公司三个立区项目为基本骨架,构建了新兴工业园;以荣义、永顺、汇丰三个大型焦化企业和国义、春兴特钢为基本骨架,构建了煤焦化工业园;以六九、京华、燕南等水泥企业为基本骨架,构建了新型建材工业园;以三鑫、利康、红星等制药企业为基本骨架,构建生化制药工业园。四大工业园的建设,有力带动了古冶区经济的发展,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延长产业链条的好项目纷纷入驻园区。20*年,全区城乡工业现价产值完成125.8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7.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2%和85%,工业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68.8%。

2、加速发展服务业。服务业的发育程度体现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还能增加就业。近年来,特别是区委七届五次全会做出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决定》后,古冶区坚持以扩大就业为着力点,大力发展服务业,为农民转移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累计投资5亿多元,先后兴建和完善了唐山市驾驶员考试中心、冀东商贸城、宏源污水处理厂、古冶旧货市场、花卉交易市场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商贸流通、邮电通讯、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水平明显提高。20*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4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8.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8%和16%。总投资8.5亿元,总长40.39公里的城区外环路所经地区大部分为农村,已基本完成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将于今年春季开工建设。对此,古冶区超前谋划,确定了以外环路为依托,打造沿线经济隆起带的构想,为农村劳动力的加速转移提供又一个广阔空间,将成为一条引领农民致富的“金路”。

3、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古冶区坚持技能性培训与引导性培训相结合,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两年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2000多人。一是建立培训基地。依托区内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建立了4个培训基地。严把培训质量关,建立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互动制度,积极推进职业资格和劳动准入制度,由区就业服务局与之签订目标任务责任状,使农民工通过培训熟悉相关工作程序,适应企业用工需求。二是搭建信息平台。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组织、协调作用,在区劳动力交流大厅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用工信息库,每周求职和用工信息,各乡、村都明确专人负责信息交流,按照用工单位要求开展定向式、订单式培训,解决培训与就业脱节的问题。三是成立维权机构。区就业服务局和社会保险局联合成立了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小组,负责检查拖欠工资、拒缴保险等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行为,有效保护了农民工利益。同时,加大引导性培训力度,重点对依法维权和安全生产等知识进行培训。20*年以来,每年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2500多人,在企业务工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达到了51%。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快速增长,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4%。

三、实施城镇化战略,建设现代新农村城镇化是繁荣农村的有效形式。古冶区按照“突出重点、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的思路,大力加强精品城区、文明生态村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推进乡村城镇化进程,全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1、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精品城区。古冶依矿建区,城区建设分散,城乡混居现象明显,有31个村属于城乡混居村。因此,古冶区坚持以城带乡,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将村级建设纳入了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以31个城中村、城乡结合村为重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精品城市小区。大力实施农村平改楼工程,积极推行“村改居”管理机制,建设林、唐、古、赵、范城乡精品区,引导农村居民向城区集中,加快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目前已有9个村完成了农转非,1个村完成了村改居。

第5篇

xxx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全市面积2274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其中民族乡3个),5个街道办事处。居住着34个少数民族。XX年底都匀市总人口482618人,少数民族人口340560人,占总人口的70.6%。其中,苗族人口74949人,占总人口数的15.5%;布依族人口205017人,占总人口数的42.4%;水族人口35871人,占总人口数的7.4%。

都匀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地域和交通闭塞等原因,这些民族文化一直处在相对封闭状态。目前,这些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地域性、民俗性、娱乐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节日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俗文化、歌谣文化、舞蹈文化、祭祀文化、语言文化、戏曲文化、体育文化、建筑文化、医药文化、农耕文化、民间文学、工艺美术以及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等民间文化生态系统仍保存得比较完整。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都匀市民族民俗文化正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外来文化冲击,各种文化间的相互碰撞和融合在激烈地进行,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空间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为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都匀市市委、市政府除了抓好民族民俗文化遗产的申报、举办一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以外,积极主张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以保证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

第6篇

调研形式:走访新生宿舍;与新生谈心;问卷调查等。

调研目的:了解新生对大学教室环境的要求,对于学习环境的要求,切实为同学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教师文化建设指明方向。

调研单位:文学院生卫部

调研内容:

教室卫生的打扫与维护

整洁、美观的环境,能振奋精神。教室的净化是一个班级精神风貌的外在表现。教室卫生是教室文化中首当其冲的一环,没有良好的卫生,教室文化就无从谈起。一个脏兮兮的教室,何谈塑造教室文化?只怕都不会有人来学习。因此就需要有人来对教室进行打扫,限于人力物力,这项工作只能由同学们自己来做。在对09级同学进行的走访调研中,大部分同学是希望有个良好的教室环境的,因此对于安排的卫生工作也是理解的。

结合文学院数届生卫部以来形成的传统,文学院生卫部每周组织三次对教室的打扫,基本上09级每个班有一个卫生责任教室,自习室则每两个分配一个班,基本使各班任务量持平。应对于学校生卫部每周四的卫生检查,每周四会对各教室进行检查,挑选打扫最好的两个教室作为模范教教室,供学校生卫部检查。事实上学院卫生是由生卫部与值班室共同负责的,值班室则是组织值周的同学进行卫生的打扫。他们负责的是学院走廊、楼梯的卫生。两方面结合,才能使文学院的卫生工作全面进行。在正常的打扫机制之外,生卫部还会组织不定期的大扫除。

既然是任务,必然存在着积极性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做好卫生工作,就必须有一套相应的鼓励与惩罚机制。每周学院生卫部检查卫生情况时,会对各个教室进行评分,并进行公示,以激励同学们。并会有阶段性的表彰与批评。卫生委员是同学们与生卫部之间最直接的接触者,因此经常性的对各班卫生委员进行工作上的指导与培训,也是必要的。

“我们打扫卫生,希望上课的同学们能够保持,将自己的垃圾带走。”在对同学们的问卷调查中,有很多同学这样写道。这说明有很多同学对于卫生工作是有自己的看法的。工作重在维护,打扫的再快也不如破坏的快。因此就需要每个人切实的去维护教室卫生,做到自己的垃圾随手带走扔进垃圾箱,尽量为卫生打扫减轻负担。这样才是良好的循环。如此就需要同学们提高自身素质,不乱扔垃圾,自觉维护卫生。

教室环境的塑造

与高中学习时不同,大学里已经没有固定的教室,各班也不会有自己的教室。分配的卫生任务教室只是需要打扫的教室,未必会在该教室上课。这对教室环境的塑造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只能由在教室上课的同学们来维护教室环境。教室文化环境是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来的,而文化环境反过来又给学生以改造,决定和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一个幽雅的、健康的环境,无不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习惯的形成,知识才能的增长,法律意识的强化。

文学院的很多教室里的桌椅和墙上,被人用笔写上了字,诗词、交友、胡侃,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在上课时的信手涂鸦。这些字迹并非打扫卫生时用抹布可以擦去的,给卫生打扫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使教室的严肃的气氛大打折扣。要塑造良好的教室环境,这种现象一定要减少。可以通过提倡同学们提高自身素质的方法,呼吁爱护教室环境。

笔者曾在文学院的一些教室中,发现教室后面的墙上张贴着一些文章,是由06/07级的学长学姐写的。由于没有打听到那些文章的由来,猜想之下,可能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可能是某次征文的获奖作品。而08级进入大学一年多来,却没有过这种举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室功能的退化。一个房间里面贴上文章,给人的感觉立刻就不只是一个房间那么简单,而是具有人的文化气息的教室。在电子写作和阅读泛滥的今天,连用笔的的机会都已经不多,看到墙上贴的纸质的/用笔一笔一划写就的文章心理必然会有一种原始的对于写作的温馨感觉升起。由此学院老师应当提倡同学们将所写的文章/或是由学习部组织将征文获奖作品张贴在教室里,供同学们上课、自习之余观看。这对于文学院的专业方向来讲,也是大有裨益。

在一个充满学习气氛的教室里,如果有人伴着朗朗的读书声吃饭,那么这种气氛一定大打折扣,因此要塑造良好的教室环境,就要尽量减少在教室里吃饭的情况的发生。杜绝在教室吃饭,意义不仅仅是利于教室卫生的打扫,更有利于良好个人习惯的养成。原因很简单,一般在教室吃饭的,都在早晨,而早晨在教室吃饭,则说明早晨起的晚,没有足够的时间吃早饭。因此禁止在教室吃早饭可以引导同学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更深层次的,是让教室成为单纯的学习场所。让人一坐在教室里,感觉到的是它作为学习场所的功能,而不是用来吃饭、睡觉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教室的墙壁也应尽可能体现出积极的精神和理想。对于教室的外在,笔者在其他学院上课时,发现很多学院教室的墙上都贴着一些名言警句之类的,这些举措至少能给人些许的教室感觉,借鉴一下也未尝不可

教室氛围的培养

一定程度上讲,教室气氛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学习积极性,良好的气氛,可以激发这个群体的学习热情。而不好的学习气氛,则让人越来越没有学习的热情,而教室的气氛也就会越来越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

09级的一位同学说,他们班每次上课都得占座,不然就没有好的位置。据他讲,占座的不仅有同一级一块上课的,还有高年级的学长学姐。“有一次我们七点就去了,可到了还是发现前面的座位上都坐满了人,可无奈了。”这位同学笑着说。占座实际上是一种学习积极的表现,于此相对的,有的班级上课存在着争先恐后的向后坐的畸形现象。一个教室里上一堂课的时候,所有人都在积极地向前面坐,这对于老师、对于这堂课来讲,都是成功的。

占座,并不是教室气氛的全部。良好的教室气氛还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和老师积极沟通;对课业不懂之处及时咨询老师;上课安静、无睡觉者等等。

调研结论:教室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学生是教室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室文化建设寄托着全体学生的共同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

上文学概论课的时候,殷学明老师曾提到过这样一个现象:以前,讲桌在教室中间,老师就站在教室中间讲课。而现在,随着多媒体的应用,老师们都要到角落里去讲课,以适应多媒体教学。这样一来,老师的地位无形中就降低了。在以前私塾的教学方式中,私塾先生的讲桌上,是一直摆着一根戒尺的,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学生。而现在那根戒尺早已消失在教学的进步中。这种现象,隐然体现了教室文化的变迁,也说明教室文化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

第7篇

培训工作取得了七个方面的实效:一是通过对基层农机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大家认清了形势,把握了工作重点,掌握了农机化管理相关业务知识和农机化新技术,提高了服务农机化工作的本领。二是围绕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培训了一批新型农机具操作手,使农机操作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三是通过举办农机化新技术培训和新机具现场演示活动,为农机科技项目实施和各类示范点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四是通过对农机维修网点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及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经营管理知识、农机作业标准的培训,使农机社会化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五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宣传和服务活动,使广大农民对农机化促进法等法规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了农民购置使用农机具的热情。六是通过开展农机维修工、电焊工等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七是通过对机手开展相关法律、法规、机械常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农机作业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科技素质较低,法律意识不强,安全观念淡薄。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直接导致农民的文化科技低下,相当一部分农民驾驶操作人员,在购买了农机后,思想上产生了模糊概念,认为从事农田作业,或在个别时间上道路行驶,不需要挂牌入户,也不愿意参加技术培训,办理驾驶执照。更有甚者,在农忙季节,无视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把安全问题当儿戏,看的比较简单,置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给农机安全生产埋下了严重隐患。

二是农机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从目前我县农机校情况看,事业经费严重不足,只保吃饭,培训质量无法提档。教学上,缺乏先进实用的电教设备和教学直观的实物教具和教学挂图,不能及时更新培训新知识、新技术,严重影响了农机培训工作的进展。

三是近年来分配的农机专业院校毕业生少,高学历、高技能师资缺乏,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强化壮大。

三、建议

1、广开生源,适应形势。生源是农机培训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生源,其它工作就无从谈起。生源不足是困扰农机培训机构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增加生源。一要注意改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农机化有了大的发展,对农机培训的需求自然会大大增加。二要农机监理部门加强田检路查,杜绝无证驾驶现象。三要广开办学门路,拓宽培训领域,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师资、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四要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压缩培训时间,使机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真正学会实用的操作、维修等技术,切实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2、创造社会重视的浓厚氛围。有计划地定期对农机培训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提升其行业荣誉感。

3、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从业人员大多来自于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同时,基层工作站也受到经费的制约,培训时间和教学内容不能达到培训的最终目的。因此,建议要积极争取财政的支持,让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培训和鉴定经费,保障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