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七一课程材料范文

时间:2022-09-13 16:54:24

序论:在您撰写七一课程材料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七一课程材料

第1篇

[关键词]材料力学;学生主体;启发式;方法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31-02

材料力学是工科高等院校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涉及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石油工程等许多专业。该课程的本质是探寻不同类型材料对于各种外力的承受能力以及内部变化,从而进一步分析各种材料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因此,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它非常强调与之对应的各种材料力学性能实验。良好的实验教学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和创新能力。

一、材料力学实验课程现状分析

当前的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总体而言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学模式单一。目前,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均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之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最后填写统一的实验报告,获取实验成绩。2.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对材料力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学生普遍存在不重视实验的问题。由于材料力学实验均为分组实验,每组成员2~8人不等,因此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完全依赖同组其他同学,有些对于实验原理都不甚了解。3.缺乏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当前,高校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惰性,一味地接受书本和教师传授的知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会对实验的原理或者方法展开自己独立的思考或者提出疑问,更不会在现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创新。

二、材料力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就材料力学实验课程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一)从被动“填鸭”式向学生主体式转变

当前,课程教学改革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质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样,对于材料实验课程,也需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具体实施办法为:充分发挥学生在材料力学实验课程中的主体作用,由学生自行分析材料力学实验原理、参照大纲制定实验方案、分配实验任务、操作仪器设备、获取试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等。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教师的身份要由从前的“讲师”转变为“导师”,即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以参与者的身份负责答疑解惑。同时,为督促和提高每一位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实验完成后,教师针对每一小组各随机选取一名成员作为汇报人,对实验原理、方法和结果等以前完全由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讲解,该名成员汇报的得分,将成为本小组最终的实验成绩。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学习,而且能够很好地避免部分学生的惰性和依赖性。

(二)从表格式的实验报告向小论文的转变

传统的材料力学实验报告形式单一,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只需将实验结果逐一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即可。这样的实验报告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而且非常容易出现相互抄袭的现象。为此,若能将格式固定的表格式实验报告转变为小论文的形式,将会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材料力学实验小论文中,学生需要简述该实验的实验原理、制定实验方案的依据、人员组织、具体实施情况、实验结果以及本次实验所存在问题等。教师对小论文的评分也应从单纯地重视实验结果,变成对以上各方面内容的综合评判。对于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学生,若能在小论文中正确地分析其原因,并且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同样能够获得较好的实验成绩。

(三)基础实验与开放实验相结合

在当前高等院校大力倡导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大环境下,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应进一步向基础实验与开放实验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创新以及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开放实验的题目,可通过三种渠道获取。1.学生自拟。通常由3~5名学生形成实验小组,根据材料力学课堂理论教学和基础实验内容,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拟定相应的开放实验题目。实验教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实验条件和相关理论指导,使其实验内容能够顺利实施。2.教师提供。以学生未来的职业和专业为导向,教师为学生提供2~3个开放实验题目供学生进行选择。例如,材料力学中的直梁弯曲正应力实验,其原理是直梁弯曲时,其表面粘贴的应变片产生电阻变化,由应变仪将信号放大并显示其应变情况。虽然学生在实验仪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大都能够顺利地完成实验,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亲自动手粘贴应变片或者搭接电桥线路。因此,教师可以在此实验的基础上,提供相应的开放实验题目,给学生提供深入学习和实践的机会。3.研究生科研项目带动。工科高校研究生在完成科研项目时,通常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例如,研究生利用力学实验室材料试验机进行PDC复合片压缩实验。在其实验过程中,可带领1~2名本科生开展相关实验工作。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应用及创新的能力,而且能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或者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三、材料力学实验课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以上材料力学实验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需要做好相应的保障工作,具体而言包括以下方面。

(一)实验教师能力的提升

新的材料力学实验课程组织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会为实验教师带来更多的挑战。实验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材料力学课程改革的效果。传统的材料力学实验教师只需根实验大纲和指导书按部就班地指导学生进行相应实验。然而改革后,实验教师更多的是扮演“导师”的角色,参与学生的实验,为其提供指导和帮助。这样,势必要求实验教师具有更深更广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辅导各类型实验的综合能力。为此,对于现有材料力学实验教师而言,应当不断充实自己。对于学校来说,应当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优秀人才从事材料力学实验教学工作,并且提供有利的条件,加强其与其他开设相关课程的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让实验教师“走出去”,把好的思路和想法“引进来”。

(二)实验设备条件的保障

加强现有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并在此基础上,增加新的仪器、设备的投入。目前一些学校的材料力学实验设备,如静态应变仪、扭转试验机的年代都相对比较久远,已无法完全满足新的材料力学实验课程的需要。因此,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购置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以保证课程改革的需求。同时,在新的材料力学课程组织模式下,应把基础实验与开放实验相结合,各类型实验设备和实验室之间需要进一步加强协调与配合,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保证材料力学实验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

(三)给予学生创新实践学分激励

在材料力学实验课程改革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着新的实验课程的实施程度。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材料力学的实验教学水平。然而,当前大学生学习具有很强的惰性,只要与学分无关的事情就不愿意去做。作为学校,恰好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创新实践学分激励的办法,对于材料力学基础实验后,成功完成相应开放实验的学生,给予额外的学分奖励,由此推动材料力学实验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四、结语

打破常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启发式材料力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关键。同时,需要从实验教师、实验O备等方面为改革的实施提供保障。本文所提出的材料力学实验课程改革方法,也能为其他相关实验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和思路。

[ 参 考 文 献 ]

[1] 周沙溆.工程教育认证体制下《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趋势探讨[J].时代教育,2015(3):57-58.

[2] 裴立宅,刘翠娟,樊传刚.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教改思路[J].中国轻工教育,2010(3):64-66.

[3] 段军,班宇鑫,谭金兰,肖明葵.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材料力学课程改革研究与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24):195-196.

[4] 杨锡阶,王时越,李建云.力学实验开放教学体系的构建[J].轻工设计,2011(4):359.

第2篇

关键词: “材料科学基础” 哲学概念 教学意义

“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主干课程之一,国内大多数院校都把该课程当作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

对于这样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改革一般是积极吸收学科领域内的新知识、新理论,使学生学到更加前沿的知识。我在此基础上,另辟蹊径,挖掘、提炼该课程中蕴涵的丰富哲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感受到哲学思想与哲学方法的魅力,将自然科学范畴的材料专业知识与人文科学范畴的哲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哲学教学的困惑

从知识学习的角度讲,本科生需要更加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更为宽广的学术视野。因此,本科教学的一般思路是加深、加宽专业知识。加深知识靠更为高深的专业理论,而拓宽知识则必须吸收最新的科技成果。

如果站在高于知识的思想与方法的角度上,则仅限于专业知识范畴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哲学思想,掌握一定的哲学方法,从而应对专业以外的事物。因为在当今社会,纯粹专业内部的事物是极少的,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往往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往往需要处理人际事物。因此,从最高层面的哲学入手,来强化学生的素质非常必要。

然而,当我们把教育的视野延伸到哲学的高度时,就会发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即哲学的巨大作用与这种作用很难实现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虽然哲学是人类知识形态的极致,但由于哲学非常抽象,因此教学难度非常大。不难看出,理工科中的哲学教学,既有巨大需求,又难以操作。

应该指出,目前理工科开设的“科学技术哲学”选修课程,是这方面的一种积极尝试,该课程对于学生的哲学素养的提高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尽管如此,无论是从学时数还是从教学效果看,仅仅一门课程还难以起到太大的作用。同时,理工科学生趋于定型的学习习惯,也制约了该课程功效的发挥。例如,有些学生对于“科学技术哲学”不感兴趣,有些则难以适应这类文科课程的教学方法。

凡此种种,都说明理工科哲学教学中所面临的窘境。因此,要想突破这种状况,我们就必须转变观念,另辟蹊径,从而找到一条更加适合理工科的哲学教学之道。

二、“材料科学基础”哲学概念的提炼

课程的教学基础是知识的生成,没有知识课程就无法生存。但是,要想在理工科专业课中实施哲学教学,仅仅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这些专业知识背后的哲学概念、方法提炼出来。下面以实例的方式展示理工科课程中哲学知识的提炼过程与结果,归纳提炼的方法。

1.牛顿第二定律的哲学意义。

牛顿第二定律本不属于“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范畴。之所以拿它作为例子,是因为该定律是自然科学的经典,所以人人都能够理解。而直接选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的例子,由于专业性很强,读者不易理解。

牛顿第二定律为f=ma,换一种表述形式就是a=f/m。根据语义流源理论,可以把属于物理学的专有概念转化为哲学表述。例如,f是外力,这是一种物理表述,但根据语义流源,外力退化为外界作用;m是质点质量,它也可以表述为事物的内在属性,因为质点说到底还是一种事物,而质量是用来描述质点属性的;a是质点加速度,它退化为事物的行为;“二”退化为关联,因为“二”不过是关系(关联)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完成了上述转换之后,牛顿第二定律就有了哲学意味,其新的表述为:事物的行为既与其内在属性有关,又与外界对于该事物的作用有关[1]。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哲学规律,潘懋元先生提出的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恰好是这一哲学规律在教育中的体现。换言之,自然科学的牛顿第二定律与教育学的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具有哲学意义的统一性。

2.“材料科学基础”中的哲学概念。

牛顿第二定律的哲学抽象不仅展示了一条哲学规律,而且展示了抽象过程的一般方法。按照这一方法,就可以处理“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的相关知识,以使它们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同时,由于基本的提炼方法在牛顿第二定律中已经展示,因此在下面的例子中更多地介绍过程与结果,以避免过多的专业介绍带来理解困难。

(1)晶体缺陷

它是材料学科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表示晶体中不但存在缺陷,而且缺陷有可能以平衡的方式存在。

从哲学的角度看,缺陷无非是一种新的物质存在方式。换言之,缺陷造成了物质存在的多样性,而多样性概念就属于哲学范畴了。因此,材料缺陷的哲学抽象就是:事物以多样性的方式存在,优于单一的存在方式。这个规律在自然界与社会领域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2)凝固(相变)过程

在材料的凝固过程中,形核理论至关重要。该理论的基本预设是,在原来的液相中产生具有固相结构的小核心,且它们随机出现、时聚时散。一旦过冷度足够大,这些小核心就能长大,直至完全凝固。

从哲学的角度看,凝固形核现象是旧事物中存在新事物的范例。存在于旧事物中的新事物尽管是不稳定的,但它包含了新事物的“基因”,且一旦环境条件适合,这些“弱小稚嫩”的新事物就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直至完全取代旧事物。

(3)界面平衡偏析

这个材料概念可以用来展示哲学认识论的一般程序,也就是逻辑学中的属+种差理论。一般来说,一个新概念总是由几个旧概念组合而成。在组成新概念的旧概念中,必有一个是基本的,而其他是从属的。例如,知识经济概念中,经济是基本的,而知识是从属的。逻辑学把这种处于基础地位的概念称为属,从属概念称为种差[2]。

以界面平衡偏析为例,最基本的属就是偏析这一概念,而平衡是从属概念。因此,平衡偏析概念的根本意义由偏析决定,它意味着成分的(空间)差异,平衡偏析无非是说这种成分差异处于热力学稳定的状态,因此称为平衡。当我们建立了平衡偏析概念之后,它就成了新的起点,即新的属,而相对于这个属,界面就是种差。因此,界面平衡偏析就是:与界面有关的平衡偏析。换言之,界面平衡偏析=界面(种差)+平衡偏析(属)。

不难看出,尽管界面平衡偏析概念本身没有演绎出什么哲学意味的东西,但对于它的认识却能从方法的角度上升到逻辑学的层次,从而具有哲学意义的普遍性。

(4)规则溶液自由能表达式

在二元合金固溶体的自由能表达式中,学生的学习难点并不在表达式的数学形式。教学实践发现,他们产生模糊认识的根源在于:该表达式说的是谁。

按着德国哲学家弗雷格的指称理论[3],一个事物的认识与三个要素密不可分,即事物的名称、事物的内涵和事物的所指,其中名称与内涵很容易理解,而事物的所指(这是一个哲学专有名词)是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按理说,认识过程涉及所指应该是常识,如黄山,它有名称(就是黄山),有内涵(如险峻、秀美等),还有就是作为物质存在的那些花岗岩构成的山峦。因此,所指就是指向物质存在的,因此理解起来似乎并不难。但是,当某个所需认识的对象以抽象的、看不见的方式存在时,所指就不像黄山那么清晰了。在初学的过程中,所指往往被学生忽略,甚至是遗忘,而只记住三要素中的名称与内涵。这种所指认识的缺失会带来严重的问题,如把对象搞混。不难看出,弗雷格的指称理论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认识对象意识,而这种意识的强化在面对数学公式具有特殊的价值。

(5)相变定义

根据冯端院士的定义[4],“相变”指:“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的过程中物相于某一特定条件下发生突变。”但是,相变的定义也可以简化为:凡是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都是相变。不难看出,与冯端院士的定义相比,新的相变定义粗略了很多。

如何看待这种由于简化而带来的粗略,是一个超越材料专业的问题,而知识范畴的超越本身就具有哲学的意味。显然,这里涉及思想方法的问题,对于不同思想方法的认识与把握,恰恰是学生应该努力的新方面。这个问题的重心不在于孰是孰非的细节探讨,而在于认识效率等更高的层次范畴。换言之,细节的是非判断转向了效率考量,这种价值标准的转向对学生思维训练具有重要作用。

三、“材料科学基础”哲学概念的教学意义

从上面的论述看出,在材料专业知识中提炼具有哲学意味的概念与方法并非难事,其中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转换,具体就是从单纯专业视野拓展到更为宽广的哲学领域。站在哲学的高度重新看待“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它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

1.丰富了教学内容,深化了专业知识。

到目前为止,理工科专业课改革的思路重点在更新教学内容,具体方法是积极吸收新专业知识,反映学科的新发展。不难看出,这种改革的视野仍然局限在专业、学科的范畴之内。

因此,本文给出的哲学概念提炼的思路,是一种新的尝试。按着这样的思路,教学内容同样得以丰富。同时,还可以深化课程的内容,如上面列举的弗雷格指称理论,属种+差的认识理论,都具有很高的认知难度,这些哲学概念的学习会极大地深化课程内容。

2.建立了理解的新维度。

就本科生学习而言,理解的重要性远大于高中生。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解是本科生学习的生命,而高中生的学习还带有相当成分的记忆因素。因此,深化理解就成了本科生学习的当务之急。

但是,深入剖析理解概念会发现,理工科学生的理解视野是不够宽广的,他们的理解维度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事实和自然科学定律,这是理解不可或缺的维度;其次是简单逻辑,因为理解的过程往往是逻辑推理过程;最后就是数理方法,因为理工科中大量的知识是建筑在数理基础上的。但是,仅仅把理解的视野向这些方面展开是不够的,因为这些维度的综合也不具备超越的功能和开拓创新的意味。因此,有必要把理解的维度进一步向哲学、方法论的层次展开,以便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开拓了通识教育的新视野。

在本科教学中,通识教育尽管非常重要,但它的实际操作却一直令人困扰。其中的重要问题是不同门类的知识各行其是,结果是多而不通。本文提出的理工科知识的哲学提炼与教学,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提供了新的思路,因为通识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一个“通”字,即融会贯通。但由于不同学科之间的天然差异,因此直接贯通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使不同学科的知识都升华为哲学概念,则在哲学层面就能实现贯通。

参考文献:

[1]吴锵.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到人文素质教育.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7.

第3篇

0 引言

我国教育部早在2006年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便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工作和教、学、做的一体化建设工作纳入到了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领域,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而后,国务院和教育联合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将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纳入到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中,由此,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教学全面拉开序幕。在此背景下,加强对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课程一体教学改革,无疑对于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科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校企合作及其在教学一体化改革中的应用的必要性

1.1 校企合作概述

校企合作,即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的一?N合模式,此种合作模式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实践基地的构建、也包括专项资金的投入和应用等,但该模式的核心是以人才培养和输送为主的,即任何形式的校企合作均是基于人才培养与输送这一目的来开展的。

1.2 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中应用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在一体化教学改革中应用的必要性如下:首先,对于企业而言,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亟须引进专业人才来建立自身在某一领域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某一领域中脱颖而出,以该领域为核心扩展其他经济业务,最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高职院校是人才天然的聚集地,通过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并完善人才输送机制,能够为其相关领域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强化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与普通综合类院校相比,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在教学水平或生源方面,并不具备显著的竞争优势,但通过与企业建立人才合作关系,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师资力量,而且还能够提高自身在某一专业领域的知名度,从而提高自身影响力,帮助其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并最终实现稳定发展。

最后,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校企合作,其能够将自身在学校所学的相关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还能够拓宽其自身学习思维,使其能够独立解决相关专业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实现人生价值。

2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对校企合作缺乏正确认识

缺乏对校企合作的正确认识是当前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现阶段而言,多数高职院校跟那在开展《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并未意识到校企合作对于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重要性,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担心一旦开展校企合作,势必会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而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其有可能从事与本专业实践活动无关的其他事宜,在浪费时间的同时,也难以提高教学质量,久而久之,对自身在高职院校群落中的影响力则大幅下滑。此外,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课程教师认为,以校企合作的模式开展《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会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过于放松,而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实践中,从而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对此类高职院校和教师进行分析可知,其并未意识到校企合作的真正意义,从而导致了对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理解的偏差,降低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2.2 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积极性缺失

重理论,轻实践是当前《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另一问题。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能够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促进本专业发展和学生专业素养提升的重要性,但收到教学进度与课程安排的限制,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仍然是课堂教学占据主导地位。据相关部门统计,当前,已开展校企合作《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高职院校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约为4:1,而实践课程的课时不足也成了抑制这一模式下专业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在枯燥的理论课中失去了对《建筑材料》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失去了学习热情,又进一步导致其参与为数不多实践课动力的缺失,由此,形成了课程学习的恶性循环,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产生了严重影响。

2.3 教、学、做各环节独立,难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

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另一问题体现在,教、学、做各环节彼此独立且缺乏内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多数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大都根据教学大纲和进度的设置完成相关任务,而缺乏对专业学生的针对性教学,在难以体现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的同时,也并未对学生关于相关问题的理解程度的考察,进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在学生方面,由于对校企合作模式的认知不足以及教师对其具体学习情况的忽略,导致专业学生的学习与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要求相脱节,难以满足课程学习和企业的双方面要求。此外,由于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偏差,企业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并未对这一问题予以全面考量,从而导致学生难以利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降低了企业的作业效率,难以满足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

2.4 资源局限,难以为学生提供一体化教学服务

资源局限限是目前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重要问题。由于是校企合作,就避免不了企业对这一合作模式进行投资,例如,人力投资、物力投资和财力方面的投资。然而,就现阶段而言,与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大都为中小企业,其在资金和规模方面较为有限,并不能够为建筑材料专业的学生提供满足其各方面实践需求的资源保障,由于缺少必要的硬件资源,《建筑材料》课程要想为学生提供“理论教学实践应用与指导评价与反馈价值创造”这一一体化教学服务是极为困难的。

3 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策略

3.1 加强对校企合作工作的重视

加强对校企合作工作的重视是基于校企合作《建设材料》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天体。首先,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应在进一步突出自身《建设材料》学科专业优势的基础上积极与地方企业,特别是对口企业展开积极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向其说明自身在专业领域及其人才培养的可取之处,积极争取同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对口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此外,学校还应开展对专业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即确保对相关专业教师在对校企合作予以正确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予以信任。其次,对于企业而言,应深刻认识到人才是决定其自身竞争力提升和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并对基于校企合作的《建设材料》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予以正确认识,通过对各高职院校建设材料专业建设情况予以全面分析,选择更为合适的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并以科学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确保相关人才在接受专业教育和培训后进入到企业中,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3.2 加??课程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加强课程时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首要方法。一方面,在当前建筑材料领域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建筑材料》实践课程的课时,并通过与对口企业进行协商,形成科学的课程计划,从而提高实践课程在《建筑材料》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并通过实践发现自身在专业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而将相关问题反馈给专业教师,并通过教师的理论指导为其后续的相关实践提供有力支撑。由此,将企业、学生、高职院校(教师)间关于建筑材料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激发其参与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全面提升。

3.3 加强教学各环节的联系

加强专业教学中各环节的联系是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针对当前专业教学中教、学、做各环环节彼此独立的问题,应分别从高职院校、学生和企业自身出发,将各教、学、做等各环节进行有机结合,提高专业教学效果。首先,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了解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确保教与学的高效性。其次,对于学生自身而言,无论是在理论学习还是在实践活动中,均应针对相关问题向教师和企业指导人员请教,在明确相关原理以及问题处理方法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进而解决相关问题。最后,对于企业而言,其相关负责人应针对建筑材料相关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的理解和操作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和指导,并将相关情况及时反馈给专业教师,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关辅导,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实现各方共赢。

3.4 争取企业投资,强化一体化教学效果

争取企业投资是强化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课程一体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高职院校在与对口企业进行谈判的过程中,应将自身建筑材料专业的优势进行明确且详尽的阐述和说明,使对口企业能够产生相应的投资与合作的愿景,并通过基于企业相应的优惠政策,例如,人才直接输送机制的建立、学校实验室的使用权等,从而针对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对于建筑材料领域的企业而言,也应不断强化自身实力并根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健全的资金引入机制,扩大企业规模,进而为基于校企合作的《建筑材料》课程一体化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确保教育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为其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第4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模式;创新

形势政策课具有时效性强、知识面广、教师队伍复杂、教学方法丰富等特点,无形中削弱了教学的实效性,增加了教学与管理的难度。为进一步完善形势政策课的教学环节,整合教育资源,切实增强该课程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对形势政策课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双统一”

形势政策课的教育内容除了一些基本理论外,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央地方政策的调整决定了这门课程教学内容永远在不断更新,同时,教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学科多领域。这些决定了形势政策课的教育内容要坚持“双统一”原则。

(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形势政策教育首先要坚持思想政治的原则性即以形势观、政策观教育为本,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形势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形势政策观。在坚持原则性的同时,根据不同年级灵活选取不同教育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做到教育内容与各年级的思想实际相吻合,如,一年级的学生理论水平不高,首先从认识方面着手,对他们进行国情世情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及恋爱观教育;对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对四年级的学生进行有关的就业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二)知识性与方法性的统一

形势政策教育涉及领域广,而课时安排少,如同“隔靴搔痒”,这要求我们变教育内容的“多而杂”为“少而精”,抓住关键,注重实效,提高形势政策课的知识性。同时强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学会用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方法观察形势,用因果联系挖掘事物的本质,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了解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性规律,预见形势发展与政策提出的必然趋势,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

二、教育渠道的“双结合”

(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

校园文化活动是形势政策课的有效载体,把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融入校园文化中,通过常态化、多样化的活动和生活性、趣味性、创造性的方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展现欲。同时把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生关心的形势政策热点结合起来,开展主题校园活动,如,学习“七一”讲话“胜利迎接党的十召开”等活动。

(二)“第一课堂”与实践“大课堂”结合

形势政策教学的特点是灵活性,这注定了仅靠课堂教育是不够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了解社情民意的主渠道,是运用深化理论的主阵地。学生只有走进社会、贴近群众,才能获得一手材料。同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要深入农村、社区和企业开展调研活动,帮助他们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矛盾问题;围绕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问题,积极倡议学生利用寒暑假回乡考查当地文化建设与发展状况,发掘当地文化资源;围绕“三农”问题,开展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教育活动。

三、教师队伍的“双互动”

(一)课前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

形势政策课教师的每一次课程设计都要符合时效性,相对其他理论课教师而言,教师面对的内容永远都是新的,同时还涉及多领域多学科,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要充分发挥教学队伍的优势,实行课前集体备课,提前将专题交给教师,让他们自己选择所擅长的内容。主讲教师负责一个专题,然后集体备课,备课组提出各自意见并确定讲稿后,就同一内容给多个班级讲授。这不仅发挥了教师的主动性,减轻了他们的备课负担,也可以在备课过程中,集思广益、百家争鸣,还使教师有了相对固定的教案,强化了对内容的把握。

(二)课后交流反馈,互助带动发展

要促进形势政策课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除了课后交流反馈外,更重要的是专兼队伍的互相促进,共生共建:形势政策课专职教师长于理论教学,缺乏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准确把握,而作为兼职教师的各学院党委领导和辅导员,长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但专业功底不强。形成两支队伍互相交流机制,各自融入对方的工作中,这既有利于专兼队伍在互通有无的过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也有利于在共同工作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进而形成全员育人、互动互助的良好局面。

形势政策课作为一门课程建设,离不开教学内容的整合统一、教育渠道的拓展结合、教师队伍的互动共建三个环节。如何实现形势政策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程丽.抓好两个环节激活形势政策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0.

第5篇

【关键词】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 精品课程; 课程教学模式; 课程评价模式; 课程实践条件

我校的《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精品课程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几大方面来进行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此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呈现以此,以供同仁参考和雅正。

1 课程设置

(1)课程教学模式:本课程的教学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分别进行理论讲授、实践操作的教学和辅导,让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操作时间。

(2)课程内容设计:根据国家汽修专业设置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将课程总教学时数设置为56学时,分成8个项目:安全用电、汽车常用工具量具、汽车电路常识、汽车电子半导体元器件、交流电路与发电机、磁路与电磁器件、直流电动机、汽车电路图识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将8个学习项目中分别设置了23个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中设置不同的工作任务。

(3)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教材: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国家职业技能要求为标准,汽修组专门编写了《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教材,教材采用项目化、任务化的编排模式,该教材由从事汽修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和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编写。

教学设计方案:具体包括教学目标的选取、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过程的设计,职业能力目标的要求,学情分析、学习情境的描述,教学环境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安排以及考核方法等。

学案:在每一情景实施中,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技能、与人沟通等能力、分析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PPT课件:每一课时的教学PPT课件,可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同时也可作为学生自学的材料。

学习任务单(任务工作单):在每一个任务中都设置有任务工作单,工单的设计按照“项目教学法”注重和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操作流程、操作工艺等的一致性,用于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习题集:每一个项目设置项目习题,用于检测学生项目的学习效果,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同时配备有教材的复习题、技能考工练习题等,供学生的学习。

资源库:资源库中配有汽车维修电工手册、汽车维修电工学习指导手册、汽车电路大全、汽车电气维修短片、汽车仿真教学软件等资源,方便教师和学生的课外与课内学习。

实训指导书:主要对学生的实训目的、实训注意事项、实训操作要领与步骤、实训效果评价等进行指导。同时也可作为实训教师的教学指导材料。

2 教学团队

(1)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分别是从课程负责人、课程主讲教师、课程实训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4个方面着手进行建设。

(2)本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的专业课程,我们积极从汽车维修企业中吸收一部分能工巧匠加入到该课程的师资队伍中,让企业培训学生和教师的同时,我校汽修专业也对这些企业人员进行了教学教法的指导和培训,让他们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为本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3 课程实践条件

(1)校内现有条件:根据教学要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需配备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汽车电器实训室、汽车发动机实训室、汽车底盘实训室、汽车整车实训室、仿真实训室等。

(2)《汽车电工与电子基础》课程依托专业,先后与省内外多家汽车服务与维修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实践和进步。

4 课程管理

在本课程的管理上实行三级管理模式,分别是学校教学督导组管理、专业部管理、学科组管理的模式,对课程的教育和教学进行多方位的管理模式,达到对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多方面的监控。

5 特色与创新

(1)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建设课程:我校汽修专业与多家汽修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建设,根据企业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根据岗位需求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制订教学标准、教学计划。

(2)构建突出实践教学的理论实践融为一体的专业技能培养体系;本课程教学学时为56学时,其中实践教学2时,保证了教学中一半以上的时间来进行实践操作,充分体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任务引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辅以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学习法、项目教学法等,充分发挥了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标准的评价体系:本课程的考核评价主体:由校内老师、校外企业人员、学生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建立以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集平时考核、期末考核、校内外实训考核的考核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 乌仁图亚.关于高校如何建设精品课程的理解和感悟.内蒙古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07年

[2] 孔七一.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方案.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

[3] 侯治富、金祥雷.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

第6篇

按照汶教[2015]34文件《汶川县教育局关于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全面深度融合,充分展示学校内涵发展项目成果,推动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及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逐步汇聚形成系统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特制订本此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对学校内涵发展项目活动中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的认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作用,提高高效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位教师能够至少上好一堂课。

2、培养建设漩口小学一支善于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学科、骨干教师队伍。

3、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合理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

二、活动组织

(一)汶川县漩口小学校成立"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领导小组。组成人员为:

组  长:张卫东(校长)

副组长:姚  奎(副校长)

周志平(副校长)

成  员:

王勇刚(教务主任)

钟  林(办公室主任、平台管理员)

杨  琴(语文教研组长)

谭  蓉(数学教研组长)

张云忠(综合组教研组长)

汤  燕(教务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办公室主任王勇刚。领导小组下设学科指导组和技术服务组,学科指导组由教研组长兼任,技术服务组组长由钟林兼任。

教务处负责活动的组织、晒课、优课的指导把关和评价工作,技术组负责摄像、视频编辑和指导教师注册。

(二)成立学校审核组

组  长:张卫东(校长)

副组长:姚  奎(分管教学副校长)

王勇刚(教务主任)

成  员:钟  林(学校云平台管理员)

杨  琴(语文教研组长)

谭  蓉(数学教研组长)

张云忠(综合组教研组长)

审核组负责对教师"晒课"、"优质课"上传内容进行审核签字,审核通过后再由平台管理员上传。

(三)部门职责

办公室负责人钟林,负责做好活动的相关条件保障工作,负责活动的平台,在学校和教师创建"优课"的过程中及时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做好录制优课的技术指导工作;统一管理我校教师注册账号,并做好相关培训工作。

教务处做好活动的具体实施,一是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帮助教师总结凝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优秀案例和创新模式。根据教师"晒课"情况,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优质数字资源在课堂中的应用与指导。做好活动进展情况的简报报送工作和阶段性进展小结。

三、参赛对象

我校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全员参加一节课"晒课"活动,我校五名学科骨干教师参加"晒课"活动要有课堂实录,并参加县级"优课"评选。

四、活动流程及要求

(一)网上"晒课"

1、登陆注册

全校所有教师务必在2015年3月13日前在登录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址:.cn),点击"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图标,进入页面进行相关操作。进行注册登记,开通个人空间,为"晒课"做好准备同时运用平台上的资源为教学服务。

2、确定"晒课"教师及内容

"晒课"教师为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各教研组将 "晒课"教师名单及所选科目课名于2015年3月31日前一同上报至教务处王勇刚老师处。

"晒课"内容应包括一堂完整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所用课件及相关资源(或资源链接),课堂实录(可选,拟参加省级、州"优课"评选必选)和评测练习(可选)等。内容须符合2011版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融合性,突出展现数字教育资源的课堂应用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有效解决教育教学的重难点等课堂教学内容。

3、集体研讨

参加"晒课"的教师根据确定内容进行准备,各教研组开展研讨,重点研究如何运用教学模式和信息技术手段、资源实施高效教学。

4、录课

我校五名学科骨干教师教学设计成熟后,正式开展课堂教学实录工作,学校请映秀七一中学相关人员到我校进行实录,根据规定的技术标准录制教学内容,制作教学过程光盘。要求此项工作于2015年4月15日前完成。

课堂实录要求:

(1)。展现课堂教学的所有内容,过程完整,画面清晰。

(2)。片头时长不超过5秒。包括:课例名称、学段、学科、年级、上/下册、版本、教师姓名和工作单位。

(3)格式为H.264+AAC编码的MP4文件,幅面要求达到720*576以上,码流为0.5-1Mbps;如上传的视频内容源码率低于0.5Mbps,则码率不变,转码为H.264+AAC编码的MP4文件。(活动平台提供格式转换工具)

5、晒课

参加"晒课"教师登录"一师一优课"活动平台,按要求进行实名制"晒课".学校审核组对教师"晒课"内容进行审核签字,最后由管理员钟林上传。要求此项工作于2015年4月30日完成

(二)评选"优课"

学校教务处组织骨干教师组成"优课"评选领导组,根据《课例评选标准》评出优课。我校至少两节以上的"优课",评出的"优课"将推荐上报参与县级的"优课"评选。"优课"评选须提供完整的教学设计、所用课件、课堂实录三大部分,以电子文档打包压缩,学校审核后逐级报送。

(三)"学科教研工作室"遴选。

学校鼓励教师通过活动平台参加学科教研工作室活动,并充分利用工作室提供的"集体备课"、"课例点评"、"视频研讨"、"主题研讨"等板块开展教研活动,提升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研的能力。

(四)学校建立专项资金落实好开展活动所需的各项经费,为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五)学校围绕广大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实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需要,制定完善相关制度,确保活动有效实施。

五、时间安排

本活动于2015年3月12日启动,2015年4月30日前完成。有关具体内容、时间进度如下表:

项     目

时      间

具  体  活 动

学校培训

2015年3月12日

进行此活动宣传、注册等培训

注册身份认证

2015年3月13日

教师注册

活动推进

2015年3月13日- 4月15日

教师选题、教学设计、制作课件,教研线下指导,录制课堂实录,后期制作

晒课、教研、上专县级“优课”

2015年4月15日-30日

上传教学资源、在线晒课、

网络教研、校本研修

活动总结推广

2015年5月1日 -5月24日

开展此项活动总结

六、宣传报道

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对此项活动进行宣传,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懂得开展此项活动的意义,学校及时在学校博客网站、四川省手机报、学校宣传栏、校讯通、相关网站、汶川教育等进行宣传报道。同时办公室每十天向县电教站、小教室上传相关材料。

七、活动奖励

(一)教育部将对评选出的"优课"和"学科教研工作室"给予适当奖励,用于鼓励教师可持续地使用数字教育资源和开展相关教研活动。

(二)省教育厅将对推荐参加国家级"优课"评选的教师和参加国家级遴选的"学科教研工作室"主要人员,颁发证书。

(三)州教育局将根据活动的实施情况,对组织工作做得好且成效显著的县颁发组织奖,并对各县推荐的参加省级"优课"评选的教师和参加省级遴选的"学科教研工作室"主要人员颁发荣誉证书,对各县推荐的未入选报省的"优课",州上将筛选一批作为州级示范课。

(四)县教育局将对各县推荐的参加州级"优课"评选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对各校推荐的未入选报州的"优课",县上将筛选一批作为县级示范课。

(五)学校将对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晒课"和"优课"突出的进行表彰。

八、应用推广

学校进行观课、评课、开展网络教研、分享典型经验、推广优秀案例、鼓励教师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融合的不同方法和多种模式,踊跃展示自己的优秀课堂教学,促进生成性资源不断推陈出新,形成示范性资源体系,为广大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示范和便利,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在不同教学环境下的应用,形成"人人用资源、课课有案例"的教学应用环境。

该活动将与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相结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上"晒课".教师"晒课"内容纳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返岗应用评价。

附件1

"晒课"学科设置统计表

序号

小学学科

1

品德与生活(社会)

2

语文

3

数学

4

外语

5

科学

6

体育

7

音乐

8

美术

第7篇

一、认真准备

认真落实集体备课,同学科、同教材的同事认真交流,切忌流于形式,套用一句话“别拿集体备课不当干粮”,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认真钻研备课,实行教学资源共享,真正做到提高备课的质量,应做好以下工作:教师备课时必须遵循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差异,分层次、分类型、分程度进行备课。必须做到“十个备”,即备教学大纲、备教科书、备全体学生、备教师本身、备教学方法、备学习方式、备涉及问题、备关键语、备板书、备作业设计、备教具准备以及备估计的反馈信息。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是上好一节课,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教师只有熟悉了教材、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上课才能有的放矢,轻车熟驾。教师也才能讲出自己的风格,进而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二、关注学生

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存在、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学习心理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不关注学生的反应、不进行课堂互动,只顾自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讲得再精彩课堂效果也未必很好。因此,教师上课一定要关注学生、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站到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同身受、推己及人,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

如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这一节课时如果不顾学生的实际,完全按照课本上的摸式、材料和顺序来讲学生肯定不感兴趣,因为就学生的经历及周围的环境影响来看,他们不太可能对香港被割让出去有很强烈的情感体验,之后个人自尊的体验也不会太强烈。此外,我所教的七一、七二两个班的学生在整个年级中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双差生,他们学习习惯差、思想素质低、责任意识差,“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对他们来说更是无从谈起。面对这种实际情况,我没有利用课本上这一材料,而是对学生说了下面一段话:“同学们,我们班上有一些同学上学期成绩不理想,在家里家长骂,在学校老师批评,同学看不起,好象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更谈不上自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怎样才能活得有尊严、让别人尊重我们、体验到做人的尊严呢?”

几句话,教室里立刻静了下来,那些平时不爱听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也集中了注意力。这样就为后面内容的教学做好了情感上的铺垫,接下来的整节课中很少有学生开小差,课堂效果十分明显。所以,关注学生、认真研究学生,对提高课堂效率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语言幽默

幽默的语言能活跃课堂气氛,刺激学生大脑兴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度的幽默对提高课堂效率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八年级第三课《同样的权利,同样的保护》,课本上有一个问题“我们不可以采取那些方式行使生命健康权”,如果平铺直叙、照本宣科的方式讲解,学生听后肯定会所然无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精心组织了几条答案,其中一条是“有病及时治疗、不吸烟、不喝酒、不吸毒、生活有规律”。将这一条讲完时我又接着说:“据我所知我们班有个别同学不仅吸烟,还喝酒,你吸不吸毒我还不知道”

讲到这里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同学们哄堂大笑,不约而同地将目光移到几位平时抽烟的同学身上,这几位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由此可见,幽默的语言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思想品德的转化也起着潜隐默化的作用。

四、善于利用肢体语言

曾有人形象地描述:“组织课堂教学,第一流的教师用眼神,第二流的教师用语言,第三流的教师用惩罚”,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教师体态语的重要性。的确,有时候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形象的手势,胜似千言万语。尤其是在教育活动中,运用好体态语言,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

1、适时、准确的手势

手势语,有课堂“第二语言”之称。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手是会说话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准确适度地运用手势,既可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还可以增加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挺拔、端庄的身姿

教师从一开始步入教室就一定要精力充沛、神采奕奕,行动自然大方、潇洒矫健,步伐要轻快而具有弹力,显出自信和快乐,使学生感觉出教师身上那种蓬勃向上、催人奋进的力量;相反教师若步履蹒跚,少气无力,则会使学生顿生压抑之感。一堂课下来,教师的站姿始终要端庄、稳健、挺直、精神饱满,给人稳重的感觉,使自己感到自然和有力。这其实是教师内在气质的流露,沉稳有力、端庄大方、潇洒有度的气质来源于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非专业知识和应用这些知识的技能和技巧。

3、巧妙、诱导的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人们心灵深处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折射出来。目光中既可产生批评的作用、赞扬的作用、启发的作用,也可以表示鼓励、关心和提醒,还能给人以理解、力量和愉悦,

五、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