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科学实验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19 22:21:01

序论:在您撰写科学实验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科学实验教案

第1篇

关键词:眼科学;实验课;案例教学法;效果

眼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医学专业,其涉及众多的医学概念和方法,眼科学教学方法的革新在近年来层出不穷[1],而眼科学实验课却鲜有介绍。案例教学法(CaseStudyBasedLearning,CBL)是近年来国内外经常采用的临床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及提高现代医学生的能力,是许多教师普遍推崇的教学方法。CBL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对案例的阅读、查阅、思考、分析、讨论等一系列的活动,教授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原理,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2],CBL已经广泛地在国内外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应用[3]。根据目前我校眼视光学学生的现状和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现有教学条件和资源,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在实验课中应用了CBL,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我校眼视光学90名学生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40名,女50名,年龄19~22岁。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名。实验组中男22名,女23名,对照组中男18名,女27名。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对照组应用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法(LBL),实验组应用CBL教学法,实施地点为我校附属眼科医院实验室。1.2.1LBL教学法:单纯应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即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教室中听课,配以临床上的图例进行讲解,随即让学生在实验课中实施。1.2.2CBL教学法: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学习思考价值的实验课资料,选取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各种临床相关疾病材料,组织相关教师充分论证及筛选,取其有精华和有深刻内涵的材料,发现其中所隐含潜在的临床问题,精心整编成适合眼科学实验课CBL的教学材料。以案例为导引,让学生阅读、查阅、思考、分析、讨论,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1.3教学效果评价设计针对LBL和CBL两种教学模式的学生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加强团队协作、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在实验课程结束后进行调查,分析学生对两种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通过临床技能操作考试,评价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在疾病诊断、治疗中对于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概念的应用能力,分析评价两种教学模式的远期效果。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考试成绩,采用t检验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成绩的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类变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P<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考试成绩比较实验组眼科学期末试卷考试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技能操作考试中实验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学生对学习效果的应答比较采用无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90份,收回90份,回收率100%。两组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应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方面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3讨论

第2篇

关键词:解剖 科学 大学生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150-01

1 摆正实验教学的位置,确定实验教学的目标及有关知识的基础

过去实验课没有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沿用老习惯,以理论课为主,实验课为附属品,学时不够就砍实验,把理论课的内容放实验课上讲,学期结束时,对实验不作考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成绩,全由期终的理论考试代替了,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技能、动手能力。

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较差,出勤率低,操作不规范,仪器不熟悉,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面对这种局面,教研室经过反复讨论,统一思想,一致认为,实验教学不仅在巩固基本知识,加深基本理论理解方面有公认的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更有不容取代的特效功能。因此,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不应是从属关系,而应是各自相对独立的两个方面,同时又是相辅想成的。

从实践中找出要观察和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及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智力活动提供良好的心态环境实验课堂教学通常是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室内是学生的重要场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地方。加涅指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安排学习者环境里的各种条件,使得学习过程可以得到激化、支持、增进和保持。”

2 根据实验教学目标,设置实验内容

根据教学实验目标课堂的导向,实验课堂结合实验室的条件及教学计划根据每学期的情况安排20~26个实验,观察什么样的内容,达到什么目的,必须让学生明确,实验目标越明确学生感知就越清晰,观察实验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实验目标仔细分析,认真领会,确认其主次,使学生明确意思到每一实验目标的指向性,以便更好地实施达标教学,明确实验目标时教师要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学生要学习掌握哪些基本实验内容在单元实验教学大纲里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消化系统的实验目标护理专业:“在活体或尸体上划出胸腹部的标线与分区,在活体上指出口腔的分部,咽峡的界限和主要结构,结合标本或模型描述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的形态位置及口腔腺、肝、胰的形态、位置和导管的开口处。在活体上指出肝、阑尾、根部和胆囊底的体表投影位置。光镜下辨认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和胃、小肠、肝的组织结构。”从以上专业的目标看出,单元实验教学目标也只是一种“指令性”规定,缺乏层次性,条理性和可操作性。教师把单元目标分解为课堂实验教学的行为性学习目标还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问题。

学生对实验过程中规定的知识达到怎样的程度是只要求学生获得对该领域规定知识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对某一实践技能目标,学习水平要达到的程度和精确性各专业的规定一般是不相同的。例如,感觉器官皮肤,护理专业要求在镜下辨认出皮肤的主要组织结构,皮下注射的位置。由此看来,培养目标知识技能所要达到的掌握学习水平是不完全相同的。

3 确认实验材料,加强课堂指导

实验材料是实验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重要的教学媒体,是完成实验目标的基础。实验材料选择愈正确、愈适当,实验就愈能顺利进行而获得成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或直接向学生说明该项实验内容所使用的各种挂图、标本、模型、并说明在此类挂图、标本或模型上都可观察或确认那些结构和内容,以便学生根据目标能准确迅速地找出所要观察的结构。例如:在心脏一节实验时,可向同们介绍,成人男性半身模型和已打开胸前壁切开心包标本可观察心脏的形成与位置及毗邻关系、形态及心的大血管;打开心壁或已切开心壁的模型或标本可观察各心腔的结构及出入口等。这样学生不但能迅速找到观察心脏使用的各个标本实施达标教学,同时也能探索出观察食物的一般规律。

4 加强建立实验考核制度能力培养

平时实验成绩考核是教师根据学生对实验课的预习、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学习态度,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及其考勤等,逐项作考勤登记,每个实验评定一次成绩。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提出期终实验考试主要是相关的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及基本技能,我们把有关的实验内容分为几个小组,预先设计好各组的考核项目,主要是现场操作,结果观察及处理,每组由一名教师负责,学生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以抽签的方式到指定小组进行实际操作面试,限时完成,当场评定成绩。凡实验考核不满10分,即为实验不及格,实验不及格要和期末理论考试挂钩。

5 实验课模型、仪器定人管理,培养严谨工作作风

教研室共有两个实验室,每个紧容纳30人,每个实验所用仪器用频率高,如不加强管理,就会经常模型、精密仪器的损坏,某些仪器附件的丢失。一则使国家财产受到损失;二则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开展,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作风。自1993年以来,我们对学生实验中所用仪器分配到人,实行定人管理责任制。我们把每个实验仪器在做该实验前发到各个实验台上,每个实验台个人,要求实验前清点仪器,建立登记手续。实验中如有破损,及时报告教师并填写仪器赔偿单,实验后必须将所用仪器、模型由教师清点后在登记本上签名,才能离开实验室。虽然我们的工作量增大了,但教具损耗减少了,实行此项制度后,教学秩序井然,提高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使用的仪器,促使她们操作规范化,克服不正确操作,既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完成,又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6 结语

解剖实验教学改革,已有10多年的实践,取得较大的成效,同时也不可避免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要不断地总结,不断的改革,不断创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迎春,任占川.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现状分析及完善对策[J].新西部,2010(2):217.

第3篇

【关键词】 案例选择 专业课教学 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最早被运用于20世纪20年代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就是把实践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真实问题,设计、制作成系统的案例应用于教学,通过教员讲授、组织学员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员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达到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1.案例式教学的三个特点

一是突出教学目的的应用性。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员被设计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在信息不充分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案例教学法不寻求唯一答案,重视的是过程,学员通过对过程的了解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是突出学员学习的主体性。传统教学是以教员为主体的,而学员则更多地处于被动地位,担当观众角色。学员一般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往往不是动脑筋主动去学习,而是老师讲什么听什么,没有很好发挥主动学习精神。案例教学使得学员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了学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的学习氛围。教员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始终起着"导演"的作用。

三是突出教学活动的过程性。案例教学十分注重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学会对已有的资料作多方面的分析,促使学员的思维不断拓展,并在力图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因而它重视的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

2.案例选择注意的五个问题

要在课堂上成功地使用案例教学法,使之真正应用到任职教育中去,课前对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因此,在设计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注意案例的针对性。案例必须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符合。案例的主题多种多样,情节有长有短,所涉及的范围或大或小。但都要求有强烈的针对性与典型性。

二是注重案例的时效性。内容陈旧过时的案例,缺少时代特色,会降低学员参与的积极性。教员要加强对案例的研究,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不断补充新的案例,以确保案例的时效性。

三是把握案例的复杂性。案例太难,学员因知识储备不够无从下手,丧失参与的兴趣。相反,案例过易,结果一猜便知,这不仅降低了教学要求,也会降低学员分析案例的参与度。只有难易适度才能调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

四是增强案例的逻辑性。一个好案例不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陈述,它应能给学员提供一个充满深人思考的复杂环境,使学员能在一定的研究框架内就现实问题作出判断。

五是提高案例的表现性。心理学实验证明,在视觉、听觉、触觉三种信息接受方式中,常人通过视觉接收的信息量最大,比例约占85%;听觉接收的信息量约为11%;其余身体各部位如鼻、舌、肢体等接收的信息量约为4%。适当选用视听型案例,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同时教员要对所选案例的内容了如指掌,对案例的前因后果也要非常清楚,还要对课堂讨论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有充分准备,这样,教员在课堂上才会有很大的灵活性。

3.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组织课堂讨论进行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内容,它主要包括对案例的阅读和理解,查找和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案例分析总结等。

一是布置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分配学员实施角色扮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以多种形式安排学员扮演案例中的角色。这一活动会有助于将案例人格化,激发起学员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引导学员细心阅读案例,以理解内容实质,理清各种关系,为后续分析作准备。

二是分析讨论案例。课堂讨论中,教员应为学员创造一个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引导学员,鼓励学员发散思维。要对学员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引导,使案例的讨论紧紧围绕中心展开。在案例分析的前期,教员要考虑到少数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不足及性格差异、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因素,及时用亲和的语言鼓励他们大胆地参与分析和讨论;当问题难度较大,讨论陷入僵局、出现冷场时,要暗示学员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或提出启发性问题进行过渡,要及时对不同的观点进行点评,或要求学员作进一步思考后再作最后评价。

第4篇

在教委小教科和教科研中心的领导下,对全县小学进行工作视导,是教科研中心小教部的工作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小教部发挥指导,评价,研究,培训和服务作用的途径之一。通过视导活动,及时了解全县各校的教育教学现状,发现问题进行研究解决;总结成功的经验,并加以推广;为上级主管部门和各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为了使视导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达到促进全县各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目的,特制定视导方案。

二视导原则及方法:

1.配合主管部门评价性视导和小教部自身视导相结合。2.集中视导和分散视导相结合。3.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听课评课,参与活动与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座谈,问卷相结合。4.教研员随机示范与指导相结合。

三视导内容:

(一)德育工作

1.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改革思路[1]是否有校级以上改革课题。[2]改革措施是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2.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建设

[1]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组织建设情况。

[2]班级德育工作和学生道德品质评价体系的建设情况。

3.德育渗透工作[1]各课教学德育渗透情况。[2]环境德育渗透情况。

4.德育活动的实效性情况[1]德育活动是否贴近学生生活。[2]德育活动是否具有系列性。[3]德育活动的随机性和系列性是否有机结合。

5.德育研究工作[1]是否有完整的研究资料。[2]研究成果及其推广情况。

6.思想品德课改革[1]是否能够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2]是否能够依据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性活动。

(二)教学工作

1.教学管理思想[1]学校教育改革的整体思路是否明确。[2]教学改革的措施是否具体可行。

2.教学管理制度[1]业务学习培训,交流研讨是否规范。[2]教学质量的监控机制是否健全。[3]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

3.教学研究工作[1]是否有符合学校实际的不同层次的教改课题。[2]是否能够把教学研究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3]教学改革成果及其推广情况。

4.教研组工作[1]教研组是否能够根据教改课题开展教学理论学习活动。[2]教研组是否能够教改课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讨活动。[3]教研组是否能够根据教改课题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课活动。[4]教研组是否有不同级别的研究成果。

5.课堂教学

[1]教学设备设施使用效率。[2]教师课堂教学水平。[3]学生学业质量。[4]课程开设情况。

6.学科课外活动[1]各学科能否配合课堂教学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活动。[2]能否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特色的学科课外活动。

(三)校本教研工作

1.学校校本教研的整体思路及工作计划2.开设校本课程的情况[1]校本教材的编写。[2]校本教材的使用。

四结果与反馈

第5篇

法学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对一些典型法律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思维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法。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判例教学法,后者是指在英美法系,教师组织学生研究和讨论法院判例,归纳出判例中蕴含的法律原则,从而将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司法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的一种法学教学方法。判例教学的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法。

案例教学法也不同于举例说明。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参与,以及教师以案例为媒介,推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举例说明仍属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范畴,教师举例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说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因为教师例举了一些实例而加以改变。

二、案例教学法在农林院校法学本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增强授课内容的吸引力

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是讲授法,教师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阐析法律概念、法律原理和法律规定等内容,而学生则被困入“抄笔记、背笔记、记法条”的程序中。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既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又显得不够直观生动,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案例教学法有事件,有情节,生动而具体,通常会让学生身临其境。另外,案例教学法因需要向学生介绍案情,故通常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录像、图片、幻灯等视听资料来增强其生动性、形象性。深奥的法学理论通过通俗有趣的案例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得以诠释,学生学习的乐趣便会在心中油然而生。

(二)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

传统法学教学基本上属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课堂成为教师“一言堂”的场所。案例教学法要求营造热烈而融洽的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由原来消极的受教育者变成积极的探索者、参与者,充当课堂的主角,与指导教师处于平等讨论者的地位。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学生参与课堂前“心中有数”,为此,学生必须在课前有针对性地预习,认真钻研教师指定的案例汇编或教师临时选定的案例,查阅相关的资料,并形成解决案例的初步意见,否则就无法参与课堂的分析、讨论和辩论,更遑论掌握法律的精髓和原则。而且,对案例的探讨甚至辩论,既有助于学生较为容易地理解案例本身反映出的基本原理,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三)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实现农林院校法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归纳起来,可分为四个不同的类别和层次,即普通法学人才、应用法学人才、法学研究人才和法学精英人才。[1]农林院校尤其是地方农林院校的法学教育在专业师资力量、办学经验、生源质量等方面,相对于综合类、政法类高校还有一定距离,由此决定其应该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性法学人才的培养上。

法学案例教学法是一个逻辑推理和辩证思考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对已经存在了的法律概念、法律原理和法律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学生分析、交流、讨论案例的过程,既是对所学习的法学基本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提高理解法律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而且,如果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法掌握了法律分析的方法,那么即使他不去记忆那些法律条文,他也一样能够运用法律推理能力理解他所不熟悉的法律。另外,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往往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案例,教师将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组织学生从法律职业者的角度分析、讨论和辩论这些案例,实际上也是在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类似问题的能力。故案例教学法在保证高校为社会培养应用性法学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农林院校法学本科运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选择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合适课程和合适时间

农林院校法学本科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学,就课程设置来讲,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其一,课程性质和课程的难易程度。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逻辑思维模式是演绎法,主要适用于应用法学课程,如民法、经济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课程

对于理论法学课程,如法理学、宪法、法制史、法律思想史等课程和应用法学课程中的法学概念、原理的讲授则不宜采用案例教学法;有些法学课程如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仅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具体规则难以使学生了解其运用,因此应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其二,农林院校法学本科的专业方向。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法学、经济法、国际法等七个专业统一调整为法学一个本科专业后,各法学专业应在大学三、四年级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以实现法学教育的多样化。根据学生的素质、举办学校的学科和专业优势以及应用性法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农林院校法学本科应以民商、经济法作为其专业方向。因此,作为以培养应用性法学人才为目标和提高层次的课程,农林院校的法学案例教学法应该选择民商法学类和经济法学类课程包括民法、合同法、婚姻继承法、商法、经济法、农业法、环境资源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等方面的案例,进行教学。其三,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是学生已基本掌握法律知识体系,对法律理论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一般不具备应有的法律基础知识,且因其直接来源于高中毕业,我国的应试教育又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以及社会经验均不够成熟,此时开设案例教学法课程,难以实现其帮助学生理解法学理论,提高专业能力的目的。因此,案例教学法课程宜安排在大三、大四开设。考虑到国家司法考试一般安排在九月份即大四的第一个学期举行,为了实现法学本科教学与司法考试的对接,最好在大三就应该教授完司考所要求掌握的主要课程,因此,安排在大四开设案例教学法课程,既可避免学生在大四无课程可学的情况存在,又与案例教学法作为提高课程的性质相适应。

(二)挑选适合案例教学法的老师

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其一,教师必须通晓本专业、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及法律规定。对于大陆法系国家来说,法是“法学家的法”,是系统地建立起来的概念化的、抽象化的、形式化的纯粹理论体系。[2]只有理论知识体系完备,知识面宽广,能全面准确地理解法律规范的含义,且对新情况、新问题能及时了解,并将之体现在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教师乐于关注社会现实,善于从社会现实中发现问题,且具有较为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能将法律理论与司法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三,教师能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教学内容显得不够直观、生动,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案例教学会增加案例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并节省教学时间,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要求教师能够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三)精心选编案例教学资料

收集、选取和汇编案例资料是开展案例教学的重要前提。为搞好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教师收集、选取和汇编案例教学资料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围绕教学目的选取案例。任何课程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大纲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教师选取案例教学资料既要让案例统一于总体的教学内容,又要让其服务于某一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突出教学难点和重点,以便通过案例教学不断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问题的理解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选择典型性案例。教师选择的案例,应能体现或包含所要阐述的法学理论或法律规范精神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基本知识结构和基本规律等,使学生在案例教学后不仅能解决讨论、分析过的案件,而且能够举一反三解决同类案件。其三,注意案例的生动性和新颖性。教师应尽量选取那些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具体、生动而新颖的典型案例,否则无法反映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甚至出现分析、讨论案件的结论与新的法律规定相矛盾的问题。其四,要有层次性,即案例教学应当由易到难。案例教学初期,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如果案例过难,学生势必难以准确掌握。

尔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当逐步过渡至案情复杂、知识点难度较大的案例,以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案例教学的效果。

(四)有效组织案例教学的实施案例教学从环节上可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后活动三个环节。

第6篇

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和教学方式的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构建科学的学生观、高效的教学模式,探索教育的本真和实质,已成为把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过程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教学实践表明,决定教师水平高低的主要原因,往往不是教师学科知识的多少,也不是一般教学法知识的多少,而是取决于教师所拥有的特殊的专业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的多少.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的概念是在1986年由美国著名教育家L・舒尔曼最早提出.后来美国学者P・L・格罗斯曼将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解析为四部分即:学科的知识、课程的知识、教学的知识、学生的知识.实际上,各种要素之间是相互嵌套、融为一体的.PCK正是在它们基础上重组、整合而成的一种新的知识形态.《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科教学知识定义涵盖了四个方面: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物理教学知识没有绝对标准,“它内化在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是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不断进行实践、探究,将诸方面知识综合、创新而成的”,换个角度看:物理教学知识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个性化、创新化的学科知识“转化”智能,即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学科教学智能.物理教学知识形成兼具观念性特征与实践性特征,这就决定了它可以在理念和行为之间充分发挥桥梁性的作用.参加省优质课比赛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提高教师物理教学知识水平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任何学科的设计和教学都是非常复杂的认知活动,下面以《磁感应强度》教学为例研究如何构建起“教育理念-PCK-教学行为”的互动性机制,使新课程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探索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实现知识转化具体策略和方法.

2 基于物理教学知识的案例研究过程

依据PCK理论,设定物理教师特定课题的教学设计理论框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学科某个特定课题的内容及其教育价值;(2)学科某个特定课题与其他内容的联系;(3)学生学习这个特定课题过程中的经验和可能出现的困难;(4)帮助学生学会这个特定课题的教学策略.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学科教学智能,即教师根据课程理念、目标,进行系统思考,把学科知识有效地“转化”成教学任务,又由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实际的获得.

2.1 据课程理念、目标,进行系统思考,把学科知识有效地“转化”成教学任务

(1)PCK理论运用于课程标准和教材解读,确定本节内容及其教育价值(见图1)

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本章的知识重点.寻找如何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它对于“磁场”及其后续知识的学习,都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本节课蕴含着丰富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如:物理量的“比值定义”、 多因素的“变量控制”、 以匀代变“极限思想”等,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典型的物理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2)PCK理论运用于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的基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关于微元的思想已经建立,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基本属于粗浅与结论性的认识.

学生认知存在的困难: ①概念的抽象性:学生对“场”这种物质形态,觉得看不见、摸不着,缺乏相应的直接经验与感受.②知识的综合性: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远比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复杂,与磁感应强度概念相关联的知识也更多.

(3)PCK理论运用于教学策略的设计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设计上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彰显物理学科特色.运用如下教学策略,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完成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教学思路采用类比迁移;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学习,即让学生通过感知物理现象,形成清晰的物理表象,进而主动建构物理知识;教学手段运用多元整合,通过对传统实验的改进和DIS实验(数字化信息系统)以及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学生构建磁感应强度概念.

2.2 把教学任务“转化”为教学行为,成为学生实际获得的知识

【教学的实施过程】

2.2.1 构建情境,让学生亲历问题的发现过程

闯关游戏:(游戏规则: 黑板上吸有4块大小不同的磁铁,挑战者必须在10秒钟内,分别将它们全部拿到讲台上固定盒子).

师(采访闯关学生):请你谈一谈闯关过程中的感受?

生:其中三块大磁体很容易取下(普通磁体),可那块最小的磁体(钕铁硼强磁体)吸的很紧,取不下.

师:看来“磁不可貌相啊”,磁性有强有弱

演示:条形磁体吸起部分大头针,对比视频中工地上电磁起重机吸起几吨的钢材,提出课题: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磁场的强弱?

【教学效果】“梦立方闯关游戏”趣味性强、用时间短、体验深刻,让学生愉快的情绪中自己发现和体验,对比普通磁体和强磁体磁性强弱的巨大差别,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的欲望,体现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个性化.

2.2.2 创设科学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确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如下三个问题引导,把类比落实到电场和磁场具有共同的本质“场”,所以研究方法具有一致性上,即通过力的直观性来反应场的特点.

问题1:磁场和电场有什么相似之处?

问题2:电场强度怎样定义的?为什么F/q这个比值能够确切的反映出电场的强弱?

问题3:与通过试探电荷研究各点电场的强弱类似的,可以派谁去“侦察”磁场的强弱?

【实验】体验磁体对小磁针的作用

【观察】小磁针处于磁体产生磁场中的各个点, N极所指的方向各不相同.

【结论】物理学中把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问题4:能否同样通过N极受力的大小来反映磁场的强弱? 有无更合适的对象?

师生共同分析:由于小磁针的N极和S极总是同时存在,所以小磁针只能判断磁感应强度方向,不能反映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拓展知识】单个磁极存在吗?科学家对此也很感兴趣,自1931年狄拉克从理论上预言磁单极子存在后,很多科学家都在研究和寻找,因为磁单极子如果存在,对世界的改变将超乎想象,但至今还未找到,但这仍将是21世纪重要的科研课题,目前看来小磁针还不是个合格的“侦察兵”,那我们再派谁去“侦测”磁场呢?

引导: 电流不可能孤立存在,我们研究的应该是一段通电的导体,给出电流元概念.

【教学效果】通过科学的问题引导,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明确研究磁感应强度大小的方法,另外通过对磁单极子的简介一方面能引出“电流元”的受力定义磁感应强度大小,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物理教学从学术形态深入到教育形态,即在重视物理知识的科学内核的同时,还要注意挖掘它的文化底蕴, 提升物理教学的文化品性.

2.2.3 开发实验资源 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和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一:(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

【提供实验环境】明确“做什么”

演示实验: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实验.(见图2)

观察猜想:通电导体棒在磁场中的受力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交流探讨:学生交流并猜想,教师汇总各种影响因素,师生共同探讨实验方案.

形成结论: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

【领悟实验方法】明确“怎样做”.

问题引导:研究对象“电流元”在哪?它受到磁场力大小如何体现?怎样改变电流的大小和通电导线的长度?

【培养科学素养】实验真做、优做.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小组代表发言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到的结论、教师进行引导整合,将结论形成板书.

【教学效果】通过有效问题环境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过程,优质的实验器材环境让学生亲历实验的探究过程,成果展示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探索的成功的快乐,体现出“立足于学生场实现知识转化”的学生观.

实验探究二:(DIS实验探究方案)定量探究磁场中通电导线受力的规律

(1)由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实验装置和思想:重点介绍用自制多抽头线圈代替通电导线及改变I、L的设计思想

①实验中为了增强实验的效果,用线圈的下面这条边来代替了通电导线.线圈绕了200匝.就相当于有两百根通电导线,如果看成一根导线,它的有效长度就想当于原来的200倍.

②如何来改变长度L呢?(引导学生讲出改变线圈的匝数) 介绍多抽头线圈(实物投影)有效长度分别是磁铁宽度的50倍、100倍、150倍、200倍.

③用传感器来测量力F和电流I.(简单介绍传感器)

(2)实验操作与相关数据的采集

①改变电流,保持长度不变,观察力的变化.(记录五组数据,以便分析)

②改变长度,保持电流不变,观察力的变化.

③换磁场Ⅱ(增强磁场),任意改变电流和长度

(3)探寻规律――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教学效果】开发课程资源,巧妙的利用自制的多抽头线圈,直观展示F、I、L之间的关系规律,对学生的自主实验进行定量研究.拓展物理的教育功能,提升学生的现代化意识.发挥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创新性.

2.2.4 设置认知情境,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建立过程

【问题引导、设置认知台阶】

问题1: 把F/IL的比例系数取为B,在F、IL、B 三者中,你认为哪个物理量可用来描述磁场的性质?为什么?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在同一(匀强) 磁场中F/IL是个定值.――比值反映规律性.

问题2: 在不同的(匀强)磁场中,仍能用F/IL描述它的性质吗?为什么?

分析实验数据可见:在不同(匀强)磁场中,F/IL为另一个确定的比值,且比值大小与磁场的强弱相关.――比值具有客观性.

问题3: 在一般的(非匀强)磁场中,还能用F/IL描述它的性质吗?为什么?

启发学生用“无限分割、以匀代变”的极限思想进行推理分析.

【教学效果】为什么用比值(F/IL)来定义磁感应强度?这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为此依据实验设计了以上问题,为学生设置必要的认知台阶,层层深入经历并完成新概念的建构过程.体会研究问题从一般(磁场对电流有作用力)到特殊(电流元)再到一般(用F/IL定义任意处的磁感应强度)的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2.2.5 运用留白策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科学漫步】: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近150年来,地球的磁场强度急剧减弱了10%~15%,这就可能是地球磁场发生大翻转――南、北极互换的前兆.科学家们通过对海底熔岩的研究发现,地球的磁场曾经发生过多次翻转.研究表明,地球磁场平均每50万年翻转一次,而最近一次的翻转发生在78万年前.由于一百多年来磁场不断减弱,人们不禁担心,地球磁场的又一次“大变脸”是否即将来临?

延展探索:地球磁场强度的减弱会不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危害?会不会对地球生物圈造成重大影响?这样减弱过程会不会发生逆转?

【教学效果】启发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激励他们对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和信念,渗透物理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

3 学科教学知识促进新课程教学的深层思考

第7篇

为激励新时代党员、教师的新担当、新作为,提升全体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普及和深化,促进我校会考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发扬优点,查找不足,构建高效课堂,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长:邓立云

副组长:邓永红曾令华

组员:周金生颜一新刘书成王芳义

2、工作小组:

刘自然冯海平瞿新华杜 炜刘玲芝聂友生

二、评委

1、文科组评委:王文娟姚舜周文秀邹勇强伍琼

文玲刘义雁李新康王丽美王鹏雁

2、理科组评委:邹金华赵宏卫肖红卫袁金香资慧庭

张桂英谭纯正杨群杰罗碧飞

三、活动对象

1、毕业会考学科(含考查学科)的任课教师及所有班级

2、分组:

理科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

文科组: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艺术

四、活动形式

1、不预先通知授课教师,实行“推门听课”;

2、教导处在课后对视导教师的教案、作业批改情况进行检查;

3、教研组长在课后立即组织评课,评委参与;

4、向评委提前一天通知听课时间,当天通知听课班级

五、活动时间

在本学期第3—7周进行。

六、活动要求

1、本活动在校党总支和校长室指导下,由教研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与协调。

2、各教研组、备课组要对本次活动高度重视,做好组织动员工作。

3、全体党员应积极参与听课(不少于2节),各支部应有专人对本支部听课党员进行登记,并将结果列入党员个人年度积分管理。

4、本教研组全体教师原则上须参与听课、填写好听课意见反馈表(反馈表须在下课前交给教研室)和课后评课表,不得随意缺席(除非学校认定的特殊情况)。

5、听课评委和教师要严格遵守听课纪律,做好听课记录,不要频繁走动,不相互交谈;禁止场内吸烟;手机设置在震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