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创业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2-03-18 19:01:17

序论:在您撰写创业文化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创业文化论文

第1篇

[摘要]全民创业是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新出路。目前,推进全民创业的关键在于创业文化的培育。各级政府在推进全民创业,打造区域创业文化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有引领和推动作用。政府应切实转变观念和职能,营造最佳的创业环境,以培育创业文化,推动全民创业。

[关键词]全民创业创业文化“官本位”意识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新出路。推进全民创业的关键在于以建设创业文化为突破口,形成全民创业氛围。推动全民创业的最紧迫任务,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营造创业文化。

一、全民创业文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全民创业文化是指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意识心理等,是一种鼓励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创业文化有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观念文化,是人们对财富的创造和追求的看法;另一个是制度文化,是社会为人们追求财富、创造财富提供的社会经济法律制度。

创业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发展最深厚的底蕴,是营造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氛围、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内在活力之所在。创业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它可以影响人们的观念,塑造人们的精神,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一个有浓厚创业文化的地方,经济发展就有活力,始终占有先机,走在前头。温州之所以能创造经济奇迹,就得益于其勤劳务实、敢为人先的创业文化。只有培育和弘扬创业文化,才能为全民创业提供力量之源。

二、政府在培育创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各级政府在推进全民创业,打造区域创业文化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是“领头雁”。政府在创业文化建设中有引领和推动作用,是全民创业的鼓动者、机会的创造者、规则的制订者、服务的提供者、秩序的守护者和利益的保护者、创业理念的引领者,肩负的责任非常重大。

解读“温州模式”,最值得研究的是政府行为,尤其是政府角色定位。在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一度成了假冒伪劣产品的发祥地。对此,温州政府的做法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方式,由“先放后导”逐步变为“边放边导”、“先导后放”,抓管理促发展,抓基础促生产,抓有序止无序,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对消费资源进行合理调控。特别是当民营企业有什么需要时,政府给予积极的帮助解决,而不是设置障碍。温州政府角色定位与其经济发展的背景有着很大关系,总是根据其经济基础进行了及时有效的调整,从而适应了经济基础并促进经济发展。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温州政府也在不断矫正自身“坐标”,扮演好自身的角色,特别处理好了发展与规范的辩证关系,扮演着“服务员”、“导航员”和“裁判员”等角色。

目前,在创业实践中,政府中一些领导干部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吏责任认识不够,对创业行动重视程度不高,抓创业工作力度不大,工作墨守成规、应付了事的观念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要兴起全民创业的新热潮,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强化服从服务于全民创业的意识,要转变观念,创新理念,抓住目标,明确角色定位,坚持用大发展的眼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推进创业行动向纵深发展。

三、政府培育创业文化的思路和对策

(一)政府切实转变观念。全民创业中,干部创事业是关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大力培育和弘扬新时代的创业文化,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从政理念。我们要破除“官本位”意识,要引导各级干部把从政看成是一种普通职业,把职务看成是一种崇高责任,把履行职责作为一种应尽义务,不断强化服务理念、法治观念、公仆意识;牢固树立所有机关部门都是服务部门,所有工作岗位都是服务岗位,所有机关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服务员的观念;更加有效地发挥各级干部服务创业的作用,当好全民创业的领头人、组织者和服务员,在推动全民创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只有加快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和管理创新,打造科学的政府管理体制,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创业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正确引导,高扬创业文化的主旋律。大力培育和弘扬新时代的创业文化,引导全社会树立新的正确的价值观念。

第一,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标语、板报、开辟电视台专栏、创意性的公益广告等形式,深入持久地宣传创业文化,造浓宣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转变传统观念。要通过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在全社会树立“创业光荣、致富光荣”的观念。

第二,典型带动。善于发现和挖掘敢为人先、敢闯敢冒、成事立业的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创业成功典型宣传。通过解剖各类型的典型事例,加强宣传引导,发挥示范作用,使创业精神深入民心。

第三,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首先,要发展创业教育。政府教育部门可考虑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教材,让创业教育成为义务教育的内容,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其次,在全社会进行创业培训。依托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开展创业知识技能培训,也使有创业欲望的人了解一些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工商税务、创业资源的利用等各方面知识;为特困、低保、失业人员和农民免费提供创业培训。

(四)营造最佳的创业环境。为全民创业创造良好环境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层层落实治理责任,使创业环境真正得到优化,吸引投资者,保护创业者,为兴业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第一,打造优惠透明政策环境。要制定鼓励创业的各项政策,并保证政策的透明性、稳定性、突破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坚定创业者的信心,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

第二,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政府要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要规范执法行为,改变工作作风,减少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第三,打造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要切实保护创业者的合法权益,要公正执法、依法行政,加大立法力度,建立全民创业政策支持体系。

第四,形成适宜创业的文化环境。要以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创业,以相应的容错机制保护创业,形成适宜创业的文化环境;尤其应出台相应措施,鼓励机关干部通过离岗、辞职、退岗、提前退休等途径,采取出票子、出点子、出信息等方式带头创业、带领创业、带动创业。

第五,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按市场经济规则办事,尽快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为创业者提供市场商机,提供赚钱机会,为他们施展才华,创业发展提供各种有利条件。

第2篇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理念对教学活动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必须要加快转变教育理念,具体措施如下:首先,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一些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授课教师的事情,和自己没有关系,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全体教师都有关系,需要所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以重视并进行渗透教育。因此,必须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创业教育思想,将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教书育人过程中。其次,转变大学生的创业理念。很多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只有自己开公司、自己当老板才算是创业,其实不然,大学生到基层锻炼、去偏远地区支援建设也是一种创业。因此,必须引导学生转变创业理念,树立“大创业观”。

二、培育创业文化,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

环境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积极向上的创业文化、浓厚的创业氛围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并付诸行动。那么,如何培育高校创业文化呢?首先,开展主题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面向大一到大四的全体学生普及大众化创业教育,让大家都能萌发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让他们具备“人人都是创业主体”的思想观念,因此,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以创业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关于创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大学生开展精英型创业教育,分层推进,实现创业教育的分层发展。其次,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高校要依托各种媒介,如校园网络平台、广播、宣传栏、展板、海报等,加大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大众宣传媒介的重要作用,对创业成功的典型人物进行宣传,或是介绍创业成功的经验和教训,或是组织座谈会交流创业的体会,这样的宣传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心理,保持学生的创业激情,而且可以培育浓厚的创业氛围,促进高校创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三、丰富课程内容,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有效的课程体系是做好创业教育的重要因素。在高校创业教育中,要培养大学生具备三个方面的素质:一是创业意识,其中包括创业的激情和对商品交易的兴趣;二是创业基本素质,包括创业心理、创业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具体来讲,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开设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丰富相关内容。学校要开设相对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同时,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地渗透与创业相关的内容,如法律、税收、风险管理、资源整合等。一方面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专业领域的创业人才,提升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和本专业结合实现“科技创业”。

四、加强师资建设,培养优秀教师队伍

要想搞好创业教育,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首先,对现有的创业教育教师定期组织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这些培训包括创业理论培训、创业经验交流和创业模拟活动,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来校参加座谈和培训,和学校教师交流创业经验,以便不断丰富教师的创业理论和创业知识。其次,扩大优秀教师队伍的培养。高校要多招聘一些优秀教师,充实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校外人士参与创业教育的授课,这些校外人士大约分为三类:一是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二是掌握成功创业理论的政府官员或专家。三是与创业相关的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专业人员。通过这些专业人士的经验传授、理论指导,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创业的各个环节的理解。

五、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创业教育质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事情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创业教育也是如此。健全的创业教育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规范创业教育的教学行为,使其有章可循,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反之则不然,如果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那么,很多创业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任何实效可言,更不要说培养创业型人才了。所以,高校必须要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质量意识。首先,必须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创业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让创业教育活动有章可循,让教师根据规章制度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其次,必须强化质量意识。高校创业教育质量非常关键,它体现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效果,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力的培养起到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必须要强化质量意识,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教育质量把好关,保证其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六、丰富教育形式,拓宽创业实践渠道

大学生创业教育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还要落到实处,真正成为一种实践教育。因此,高校要丰富教育形式,拓宽创业实践渠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具体而丰富的创业知识。首先,高校要不断丰富创业教育形式。除了课堂讲授之外,还有其他几种创业教育形式:其一,学习借鉴创业经验。高校可以聘请一些具有创业经验的成功人士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来学校与学生进行交流,或是为学生做创业报告。其二,依靠政府支持。学校可以出面与当地政府积极沟通,寻找适合学生创业的项目,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业活动。其次,高校要拓宽大学生创业实践渠道。其一,通过劳务服务、技术服务等增加创业经验。高校要鼓励学生通过勤工助学等劳务服务来锻炼其创业心理品质,利用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进行技术服务,丰富人生阅历和创业经验,为以后的创业夯实基础。其二,高校可以设立大学生创业园区项目以及创业基地项目,让学生在模拟活动中亲自参与经营管理,积累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同时,各高校之间要加强合作,分享创业经验和体会,互通有无、合作共赢。

七、结语

第3篇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低,由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的《201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在全球142个经济体中,我国排名第35;中国高校排名指数第9,高科技制造第16。⑥长期以来,我国走技术引进和引资合资的发展道路,导致我国技术附庸、创新惰性和产业“空心化”等不良后果,2012年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以上,而美、日不到10%⑦。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2013年最新出版的《世界竞争力年鉴》显示,中国在被调查的60个国家中居于21位。⑧我国刚步入效率驱动型国家行列,离创新型国家的标准还存在一定距离,创新力不足与工科大学生创新力不强呈正相关。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统计资料显示,80.7%的美国工程师可在全球受雇,而只有10%的中国工程师满足同样的要求。2013年《洛桑年鉴》也表明,中国合格工程师可获得程度连续多年位居末尾。美国高校创业率为20%以上,我国2012届大学生自主创业率为2.0%⑨,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大学也仅为4%。工科大学生是我国创新驱动战略所依赖的宝贵人才资源,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工程师竞争力不足和高校学生创新能力低下所折射出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高校缺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文化氛围和体制机制。当前大学创新创业文化的理论口号多于实践内容,创新创业的精神理念及价值观、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够浓厚,这些都严重制约大学师生内在创造力的发挥。

二、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培育路径

高校应确定富有个性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以物质层面的文化为载体,以制度层面的文化为保障,并寓于行为文化之中,着眼于精神层面文化的升华。

1.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现规律、富有个性。高校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明确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在目标确定过程中,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大学人才培养的共性内容,又要强调自身的个性及特色。共性的内容应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世界胸襟及良好的国际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身心健康,良好的创业道德等。高校个性目标必须体现出大学自身的历史、传统、定位、潜质、专业要求及地缘特点等。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有文化教养的、有实用价值的公民”;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能改变世界的人”,这都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普遍存在创新创业人才素质内容欠缺的问题,大学育人理念要更新,即在大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内包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因此,在大学培养目标设计中要体现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2.创新创业精神文化:鼓励创新,兼容并蓄。创新创业精神文化是创新创业文化的灵魂,在整个创新创业文化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反映大学师生面对创新创业的内心态度、意志状态和思想境界,即是创新创业价值观、创新创业思想、创新创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概括,是创新创业的根本和出发点。要树立与创新创业相适应的一系列思想观念,坚持“鼓励创新、兼容并蓄”的原则,牢固确立以创新为荣的价值观,倡导“有创意、善创新、能创造、敢创业”的文化氛围,为推进教育思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方法的创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鼓励创新,兼容并蓄”是产生创新的基础条件,也是大学创新文化的重要内涵。一是鼓励合作,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大科学”时代提高科技创新效益的必由之路,也是“后现代化”时代激活资源存量、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二是保护个性、自由竞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曾指出:“营造富有创新精神文化的最大难题,在于找到能鼓励不同观点发表的途径。”先生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因此,高校要鼓励学术争鸣,提倡求异思维,活跃学术气氛。三是宽容失败,不怕失败。美国硅谷创业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Itisoktofail”是创业者的座右铭、安慰剂。我国高校要具备“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的包容胸怀,培养学生正视失败、敢于创新的态度。

3.创新创业机制文化:优势互补、协同共赢。制度建设是创新创业文化培育的基础。目前,我们亟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激发创新创业意识、保障创新创业环境、鼓励创新创业思想和奖励创新创业行为。建立政府激励、社会激励和市场激励机制,确定创新创业价值导向。政府、企业、高校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上高度契合,也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依据“协同创新三螺旋”理论,三方应优势互补、目标行为协同,才能取得较好的育人效果。政府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活动中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政策推动、行为主导等方面,高校则更多地体现在育人主体、整合资源等方面,企业和社会则更多地体现在资金支持、创业包容等创业环境方面。通过给予大学生荣誉、基金、环境等支持,使创新创业成为一种时尚、风气,从而使之有目的、有动力、无忧虑地进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

4.创新创业行为文化:师生共创、教学相长。高校创新创业行为文化寓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外化在师生的“教”与“学”行为。教学模式改革包括静态的课程设置和动态的教学方法。在课程设置改革上可借鉴美国经验,即1/3以上大学在本科教学、1/5以上大学在研究生教学中设置创业课程、1/3以上大学同时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设置创业课程。麻省理工学院(MIT)开设的音乐和艺术课程多达几十门,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保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必要张力,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⑩对此,我国高校应积极借鉴并进行本土化改造。一是开设创新创业公共必修课,在课程设置上讲究新颖、实用。二是重视通识课程建设,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教学方法上,一方面可以采取小班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制订个性化“营养套餐”,尝试采取“创新创业通识课+专业课”方式,既扩大创新创业教育受益面,又结合职业生涯规划,为在创新创业方面有强烈需求的学生提供小班化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探索精神。哈佛大学肯尼迪公园门柱上铭刻着“创造权力的人对国家的强大做出了必不可少的贡献,但质疑权力的人做出的贡献同样必不可少,特别是当这种质疑与私利无涉时”。三是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麻省理工学院采用“学生自行设计安装机器零件”的教育方式,培养了一批批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日本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也将社会实践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应坚持“能力为本、显隐结合”的原则,扩大教育空间,做到理论与实践、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二结合”,课堂内外、书本内外、学校内外“三统一”,采取“模拟公司”“创业茶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演习,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

第4篇

创业教育需要良好的课程设计,中职院校现有的知识框架不足以满足学生的期望发展,因此要积极地进行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中,要做好本院校专业特色教育的功课,依托专业强项制定相关的创业教育,从而增强创业教育的实力。课程应该包括必须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主要是创业的基础知识,以及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且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法。选修课可以开设多种特色的创业园区,让学生依据自己喜欢的方面进行选择,从而提高专业的水平。中职院校的一线教学职工应该积极地投入到创业教育中,联合社会上的知名创业人士,一起打造创业教育,提高创业教育的水平。

2整合师资力量,提高创业教学实效

2.1构建高素质的师资团队

中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创业教育水平。中职院校要积极的进行师资力量的构建,尽量打造一支多元化、专兼职结合、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加强教师水平的培训工作,将创业教育作为教师的考核指标之一,让教师主动的进行创业教育的培训工作。可以让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授课,或者是聘请创业教育的其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师资力量。其次要建立骨干教师创业教育探索班,让中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骨干教师汇合起来,组成专业的师资团队。同时,还要和其他中职院校的骨干教师联合起来,组成展业的创业教育讲师团,在各个中职院校之间进行巡回的演讲,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最后,学校要有一定的鼓励政策,给予创业教育的老师一定的荣誉、职称方面的支持,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积极性。

2.2积极创新校园文化

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也对学生的创业意识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进行校园文化的营造,从师资力量开始做起,营造创业教育的氛围。中职院校要从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态文化、精神文化等多种文化入手,做好校园创业教育建设。可以在学校的走廊、墙壁上进行创业知识的宣传,在学校的宣传栏中展出先进的创业人物志,尤其是本校的创业先锋带头人物更是宣传的对象。教室中还可以建设创业思想园区,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展示出来,从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还可以组织校园文化创新艺术节,将学生的创新成果集中展示出来,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加强思考。

3加强引导指导,开展创业竞赛活动

3.1教师加强指导

中职院校的教师要不断进行创新教育指导,建立学校创业教育数据库,让先进的创新理念汇总起来,给学生进行展示。学校定期邀请优秀的毕业生和行业的精英进行创新教育的讲座,给学生分享创业的经验和艰辛,让学生能够理性的认识创业。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创业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对于创业有一个明确的想法,从而减少弯路。开展各种创业体会活动,让学生在中职院校中体会到创业的方法,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不断进行虚拟结合和实体结合的创业平台探索。

3.2学生积极参与

第5篇

无论是针对一个人的创业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学生自身成长活动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树立科学有效的团队文化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有句古话“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可见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注重团队文化的国家。因此,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要想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就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并针对每个小组成员的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任务,以使每个小组通过团队分工与协作完成任务,并根据每个小组任务完成情况来进行最终的评比与奖励。例如:在学习议论性比较强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针对文章开展辩论赛式的教学活动,进而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资料收集、人员分工、辩论、反驳等方式,进行辩论大赛。在这样的小组分配学习方式下,学生的团队意识便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进而树立良好的团队文化。

2.在语文教材中寻找专业契合点,渗透创业观念教育

要想在中职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渗入对学生创业观念的培养,首先,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遇到与其专业有关的创业型文章时,尤其是一些语文课本上所出现的文章进行精心的设计,把其作为教学重点,使学生深入地研究与思考,进而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更多的创业性思维;其次,还可以在中职语文课堂上,尽量把一些实际社会工作中的场景设立在课堂上,由学生进行分类的模拟与接触,进而在模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遇到问题时的解决能力等创业能力;最后,在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听、说、读、写”全方面地贴近于学生所学的专业,挖掘语文教学在不同专业的广泛应用。因此要想有效实现中职院校学生的创业观念教育,离不开语文教育,应该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尽量地贴近于学生的专业进行教学。

3.通过语文阅读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养

对于创业来说,最为重要的不是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与专业能力,最为重要的是一个人的职业道德品质和个人的品德修养,任何一个没有创业基本素养的人是无法在创业活动中取得最后的成功的。因此,教师在进行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谨慎地挑选学生的阅读材料,并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进而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意义层面上,可自由地发挥想象力,进行更多层面的剖析。教师也可以在进行语文阅读教育的过程中把学生进行分组式的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大胆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发表独特见解能力、相互学习能力。同时教师精选的阅读材料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开阔学生的视野,积淀学生的阅历,培养学生的诚信原则和基本的职业道德。而这些都是学生在将来就业时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和基本的就业素养。因此,语文阅读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基本素养的必经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4.总结

第6篇

一、大学创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学创业文化建设在我国初露端倪。很多高校都将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程,做了不少探索,但总体上看,我国高等学校的创业文化建设与欧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四个缺乏。第一是缺乏认识。当前,很多高校老师对创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讲授专业课程才是最重要的,学生也该把主要精力放到专业课的学习上,认为创业是学生毕业后才考虑的事情。部分老师对大学创业文化建设不置可否。还有一些老师虽然认识到了创业的重要意义,由于缺少实际创业体验,对创业文化建设的办法不多,积极性不高。第二是缺乏制度。当前多数高校关于创业文化建设的制度几乎空白,创业文化建设负责部门,主要内容,建立什么样的长效机制等都缺乏明确规定。第三是缺乏师资。我国大部分高校很难从社会其他行业聘请到行业精英到高校任教,高校老师也很难投入大量精力深入行业获取实际经历和体验。尤其缺少通晓理论、善于实践的创业导师。第四是缺乏载体。当前,我国能够创办高水平创业园的大学较少,而以实践为典型特征的体验式教育是开展创业教育的最佳方式,缺少了实践载体,创业文化建设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对绝大多数高校而言,缺少创业实践载体是面临的最大难题。

二、加强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创业思想进校园。高校首先应注重舆论宣传,利用校园网、广播、宣传栏、校报校刊等把政府对创业的鼓励扶持政策引入校园,把具有典型代表的创业成功案例引入校园,把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典型引入校园;同时,广泛挖掘校友资源,把一些创业成功人士请进校园,利用报告会、大讲堂、座谈会、创业大赛等形式,以推进原有校园创业文化与社会创业文化的融合,让内涵更加丰富的创业文化在大学这块沃土上不断茁壮成长。第二,创业知识进教材。创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创新活动,实践性强,需要运用很多不同学科的知识。学校应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编写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指定阅读书目,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理论知识体系,为大学创业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第三,创业教育进课堂。很多高校都将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组建创业导师队伍,为学生介绍创业案例,分析创业环境,评估创业项目等。引导教师在授课和实习实训过程中渗透创业思想,启发学生结合专业搞创业。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召开创业主题班会、讨论会、创业竞赛、到企业参观学习等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第四,创业导师进团队。学生在开展创业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组建一个团队,集合团队的智慧来发现机会、调查分析,评估项目,书写创业项目计划书,组织人、财、物等孵化项目。在以上诸环节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很棘手的困难,容易动摇信心。此时如果有创业导师加入学生创业团队,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创业项目的可行性,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与创业导师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学到一些新的东西。第五,创业实践进社会。大学生创业不能在大学校园里闭门造车,应基于社会需求创业,深入行业企业,深入市场,通过大学和社会两个平台的对撞激发创业火花,选定创业方向。学校也应采取措施,挑选有前景的创业项目帮助孵化,让创业项目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通过这种扩大效应和示范效应,不断增强大学创业文化对社会创业文化的影响。

作者:苗祥坤 崔师锐 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第7篇

作为人类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元素,校园文化是建立在社会先进文化基础之上的师生文化活动内容,是当代校园文化底蕴的突出呈现,更是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独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相互融合。教学特色、教学风气、教学氛围等都可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通常我们将这一校园文化划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及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然而,当前高职校园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刚性条文或是滞后的教学手段显然对于学生创业素质的形成产生了一定阻碍,不利于学生创业意识的发展。除此之外,高职校园文化活动过于突出文艺体育的内容实施,忽略了对考核手段的衡量。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扩大,社会及政府针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因此针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了现阶段高职教育面临的重大改革问题。不同于其余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学生在学历条件方面略逊一筹,然而在创业能力发展方面却表现出一定优势,创业教育的实施是当前高职院校扩大就业率的重要选择。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学生创业教育方面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专业能力都有所欠缺。针对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当积极从教育理念入手,肯定创业教育的实践价值,加强创业教育相关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创业教育实施体系,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相结合,这对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有着深远影响。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构建的有效途径在学生正式踏进社会之前,校园是他们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的形成对于学生生存发展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生心智发展的成熟化,这对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意义重大。从时展特征及社会需求出发,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了文化氛围构建的必要性,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建立,为今后的创业做好心理准备。除此之外,学生本身也不仅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而是表现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在正确的引导和推动下更好地理解校园文化、拓展校园文化,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优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是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尝试创业除了需要必要的心理素质之外,创业勇气和创业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成功的创业者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这一方式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与人相处的原则,借助团队合作等方式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心理体验对于今后创业都是重要的准备,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发展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为今后的创业奠定基础。

(三)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外部环境,校园文化是帮助大学生创业的核心条件,通过各种校园规章制度、行为目标导向以及价值导向等内容来发展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构建必要的创业动机,这都是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积极向上的创业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社会责任感与社会道德感,这在行为约束方面也有积极影响。随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种类的日趋增多,频繁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学文艺、科技创新以及各类型志愿服务等都是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过程,同时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平台。除此之外,校园文化的广泛性特征还表现在信息传播和收集方面,出于今后的创业需要,大学生需要在现代社会中形成必要的信息收集与整理分析能力,作为重要的综合信息传播与交流媒体,校园文化的存在为学生各类信息的获取提供了空间和平台,学生可以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学会更好地对各类信息进行处理与分类,借助辩论、演讲及各类竞赛活动不断提高自我信息辨别能力,这对于大学生今后创业势必将带来积极的影响。校园文化活动参与的过程也是大学生知识体系形成与完善的重要过程,这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开展的重要补充。

三、总结